腰椎滑脱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腰椎滑脱症腰椎滑脱症是指腰部因先天或外伤等因素造成椎弓根或关节突间骨质失去连续性引起峡部不连,导致椎体间不稳定而发生椎体间前后移位,引起腰痛及下肢神经根性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候群。
中医属于“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
一、诊断(一)诊断依据1.症状腰椎滑脱症的主要症状是腰腿痛。
主要是下腰部酸痛,可放射至臀部或大腿,症状的发生与过度活动有关,限制活功后症状缓解。
滑脱明显者,可伴有根性放射痛,或有间歇性破行。
2.体征(1)腰椎生理前屈加大轻度滑脱者(Ⅰ°、Ⅱ°)体征轻,腰椎活动稍有限制,步态基本正常。
滑脱程度严重者(Ⅲ°、Ⅳ°)腰椎生理前屈加大。
腰骶部可触及阶梯感,腰部肌肉呈保护性痉挛,身体重心前移。
(2)下肢的神经根受损体征下肢受累神经根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可以出现肌肉萎缩、肌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3)马尾神功能障碍马尾神经受压,可出现大便、小便功能障碍,性功能异常,马鞍区感觉障碍等。
3.影像学检查(1)腰椎X线:腰椎侧位片见椎体前或后滑脱,腰椎生理弧度加大,腰骶角变大;腰椎双斜位片显示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峡部裂,动力位照片见腰椎过伸时椎体滑脱位移增大。
过屈时椎体滑脱位移变小。
尚可见关节突骨质增生,骨赘形成,椎间隙变窄,棘突间隙变窄。
(2)椎管造影:可清楚显示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的情况,滑脱明显者碘柱显阶梯状,有时中断。
(3)CT:在切层时要沿椎弓根行径切层,否则容易引起漏诊。
CT尚可显示椎管狭窄的情况,以及受累节段的椎间盘的膨出等情况。
(4)MRI:可清晰地显示硬膜囊及马尾神经受压的程度,并可早期排除腰椎骨质病变(如骨转移癌)及脊髓的占位性病变。
(二)中医证候分型根据临床,本病分为气滞血瘀、风寒湿痹、湿热痹阻、肝肾亏虚等证型。
(三)鉴别诊断需与能够引起腰痛和下肢放射痛的腰部其他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急慢性损伤、椎管内肿瘤、多发性神经根炎等相鉴别。
腰椎滑脱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全在这里了!脊柱滑脱通常指某节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常见于腰椎,在我国腰椎滑脱症是骨科的常见病之一。
目前将腰椎滑脱分成发育不良性(包括高度发育不良性及低度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和病理性等6种。
其中又以峡部裂性及退变性多见。
1腰椎滑脱的临床分类临床常用Witlse六类分法:•Ⅰ型先天性滑脱:先天峡部发育不良,多伴L5S1脊柱裂,不能支持上面重力。
•Ⅱ型峡部性滑脱:峡部部分缺损,椎体前滑,后部结构基本正常,•Ⅱa峡部分离:峡部疲劳骨折。
•Ⅱb峡部拉长,没有断裂,保持连续性。
•Ⅲ型退行性滑脱:椎间盘退变,中老年多见。
••Ⅳ型创伤后滑脱:严重急性损伤骨性钩部区,伴椎弓根骨折。
•Ⅴ型病理性滑脱: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导致小关节面骨折或拉长。
•Ⅵ型外科治疗后:多见广泛椎板及小关节切除减压术后。
•1腰椎滑脱的临床表现1症状并非所有的滑脱都有临床症状,除了与脊柱周围结构的代偿能力有关外,还取决于继发损害的程度,如关节突增生、椎管狭窄、马尾及神经根的受压等。
腰椎滑脱的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腰骶疼痛:疼痛涉及到腰骶部,多为钝痛,极少数病人可发生严重的尾骨疼痛。
疼痛可在劳累后逐渐出现,或于一次扭伤之后持续存在。
站立、弯腰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
坐骨神经受累:峡部断裂处的纤维结缔组织或增生骨痂可压迫神经根,滑脱时腰5或骶1神经根受牵拉,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Kemp征阳性。
疼痛及麻木症状可出现在两侧,但因腰椎紊乱后的扭曲侧弯可使两侧受损程度不一,而症状表现轻重不等,甚至只在单侧出现症状。
间歇性跛行:若神经受压或合并腰椎管狭窄则常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
马尾神经受牵拉或受压迫症状:滑脱严重时,马尾神经受累可出现下肢乏力、鞍区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2体征腰部检查可见腰椎前凸增加,臀部后凸,也可因神经根受压而出现腰椎变直。
腰椎活动受限,前屈时疼痛经常加重。
腰椎滑脱的诊断和治疗作者:何浪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17期腰椎滑脱的诊断症状多数腰椎滑脱没有明显症状。
一般情况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滑脱类型、腰椎稳定情况、滑脱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
退行性滑脱多在5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
患者可有腰骶部疼痛,酸胀感可向大腿后方或整个大腿放射。
腰椎滑脱症状较重时可出现长时间站立或蹲起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平卧位时自觉症状缓解明显。
伴椎管狭窄时可有下肢疼痛、各种运动感觉障碍、肌肉无力、皮肤麻木等,并可出现间歇性跛行。
如伴椎间盘突出时,可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
峡部裂性滑脱多见于50岁以下患者,可有严重下肢痛,腰部过伸时可加重或诱发疼痛。
体征可表现为腰椎前凸增大,病椎处棘突压痛及台阶样改变等。
正常情况下,L5的滑脱引起L5神经根受累,L4滑脱刺激L4神经根。
详细的体格检查要注意全身状况及躯干平衡性:确定脊柱的活动度和胭绳肌的紧张性。
注意观察足跟、足趾行走能力和盘腿坐的能力,由此判断L4、5和S1神经根的功能。
同时进行下肢肌力、感觉和膝、踝反射等详尽的神经检查。
注意拇长伸肌和胫前肌的肌力。
检查下肢外周脉搏,询问有无血管疾病史。
影像学检查X线是诊断腰椎滑脱的首选方法。
腰椎滑脱的治疗非手术疗法对于轻度腰椎滑脱患者,首先应进行非手术治疗,减轻症状,防止滑脱进展。
对儿童、青少年单纯椎弓崩裂者疗效明显。
急性峡部骨折,若能早期诊断,通过制动大部分可自行愈合。
老年患者亦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①腰部制动: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参加腰部负重、扭转、弯腰用力等活动,腰部支具、围腰保护等。
②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病灶注射、神经阻滞治疗、中医药等。
③康复治疗:a、手法治疗。
屈髋屈膝法:使腹肌收缩,从而增加腹内压,压力作用于前凸的腰椎上,前滑的腰椎在前面首当其冲地受到力的作用,从而有可能改善其不正常的解剖结构关系来缓解症状。
屈脊位手法:此手法能有效扩大狭窄椎管硬膜囊矢状径,使凹入椎管之黄韧带拉长,并使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功能向有利于腰椎生理功能方面发展,从而有效地解除椎管狭窄所致的症状。
腰椎滑脱的X线诊断分析目的:观察腰椎滑脱的X线诊断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119例,对患者进行X线诊断。
结果:资料中诊断出124例椎体滑脱,累及L3~L5椎体,并且L5椎体滑脱比较多见。
结论:临床诊断中采用X线能够对腰椎滑脱做出明确的诊断,可以诊断出椎体、关节骨质改变等综合征象,需要熟悉X线检查的方法,并且对结果准确分类,从而为治疗打下基础。
标签:腰椎滑脱;X线诊断;价值分析腰椎滑脱指的是由于创伤、劳损或是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的患者相邻椎体骨性连接异常,出现了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部分或是全部滑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间歇性跛行、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受累等症状。
临床诊断将腰椎滑脱分为退行性滑脱和崩裂滑脱两种,退行性滑脱常见于腰椎部分[1],是引起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
在临床诊断中,多采用X线进行诊断。
本文研究了腰腿滑脱的X 线诊断表现,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19例腰椎滑脱患者的X线诊断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基本资料,对患者的X线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的X线资料完整,均进行腰椎正位、侧位和双斜位的影像学检查,部分患者加拍有其他位置。
患者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7例,患者年龄在34~67岁之间,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数据资料不计入本次研究中,并且P>0.05不具有可比性。
1.2 X线拍摄方法所有的患者均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拍摄,主要有腰椎正位、侧位片[2],若发现患者有滑脱现象拍摄双斜位片,根据患者的拍摄需要加拍前后35°位、过屈功能侧位、直立侧位等部位。
1.3 腰椎滑脱的诊断临床判定腰椎滑脱的标准为椎体后缘的连续性是否中断,在本组诊断资料中,患者出现一个或是多个的椎体向前或是向后移位,并且多见于向前移位,因此119例患者中出现124个椎体滑脱。
观察正片显示,滑脱的椎体部位下缘模糊,局部的密度加深,或呈现月形增白影,滑脱的两侧横突相连为弓形影成像。
腰椎滑脱症综述(附图解)腰椎滑脱症综述(附图解)脊柱滑脱常见于腰椎,在我国腰椎滑脱症是骨科的常见病之一。
目前将腰椎滑脱分成发育不良性(包括高度发育不良性及低度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和病理性等6种。
其中又以峡部裂性及退变性多见。
一、腰椎滑脱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一)腰椎滑脱的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腰椎滑脱的发病率因种族、地区而异,在欧洲为4~6%,在我国约占人口总数的4.7~5%;峡部崩裂引起的滑脱约占15%,退行性腰椎滑脱约占35%。
在我国腰椎滑脱的发病年龄以20~50岁较多,占85%;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9:1。
腰椎滑脱常见的部位是L4~L5及L5~S1,其中腰5椎体发生率为82~90% 。
(二)腰椎滑脱的病因学腰椎滑脱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明确,大量研究表明先天性发育缺陷和慢性劳损或应力性损伤是两个可能的重要原因,一般认为以后者为主。
1.创伤性腰椎峡部可因急性外伤,尤其是后伸性外伤产生急性骨折,多见于竞技运动现场或强劳动搬运工。
2. 先天性遗传因素腰椎胎生时有椎体及椎弓骨化中心,每侧椎弓有两个骨化中心,其中一个发育为上关节突和椎弓根,另一个发育为下关节突、椎板和棘突的一半。
若两者之间发生不愈合,则形成先天性峡部崩裂(spondylolysis),又称为峡部不连,局部形成假关节样改变。
行走以后由于站立可使上方的脊椎向前滑动,称为脊椎滑脱(spondylolisthesis);也可因骶骨上部或L5椎弓发育异常,而产生脊椎滑脱,其峡部并无崩裂。
3. 疲劳骨折或慢性劳损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人体处于站立时,下腰椎负重较大。
导致前移的分力作用于骨质相对薄弱的峡部,长期反复作用可导致疲劳性骨折及慢性劳损损伤。
4. 退变性因素由于长时间持续的下腰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的小关节发生磨损,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突变得水平,加之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前纵韧带松弛,从而逐渐发生滑脱,但峡部仍保持完整,故又称假性滑脱。
腰椎滑脱症诊断与治疗【概述】腰椎滑脱症是指由于腰椎上一椎体沿下一椎体上缘的斜面向前下方滑移并引起腰痛等症状的疾病。
多数病例为L5椎体沿骶骨上缘倾斜向前下方滑移,其次为L4~5间滑移,引起椎间盘、后关节及脊柱周围组织紧张,导致腰痛。
滑脱严重者可有马尾神经损害症状。
【诊断要点】1.症状长期、反复腰痛,站立或弯腰时疼痛加重,卧床后减轻。
部分患者伴有坐骨神经痛。
少数严重者有下肢肌力减弱、肌肉萎缩、痛觉减退,甚至发生马尾神经压迫综合征。
2.体征腰部后伸活动受限,患椎棘突压痛,腰推前凸增大。
3.影像学检查主要为X线检查。
如根据临床症状怀疑为本病时,应拍摄腰椎侧位、斜位、过伸、过屈X线片,以明确诊断。
(1) 侧位X线片:可见滑脱腰椎椎体前移,并据此评定腰椎滑脱的程度,前移不超过下一椎体上缘的1/4为1度;1/4~1/2为2度;1/2~3/4为3度;3/4以上为4度。
(2) 斜位X线片:可见椎弓峡部不连。
【康复评定】1.腰椎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2.腹肌、腰背肌肌力的评定。
3.行走能力的评定,包括行走距离和步速、步行困难程度、疼痛程度及步幅、步频、步态改变等。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康复治疗】1.轻度滑脱无神经症状者的治疗(1) 牵引疗法:牵引重量以相当于患者体重的1/2并稍超过为宜。
牵引方式以持续牵引为好,20~30min/次,1~3次/d。
如果牵引后症状略缓解,但随即症状复发,则需增加每次牵引的持续时间和每天牵引的次数。
最好用电动牵引床作牵引,也可在病床上加特制牵引架作持续牵引。
(2) 手法治疗:一般腰椎向前滑脱者,先让患者俯卧,用推、揉、滚等手法按摩腰、骶,使肌肉放松。
然后,让患者仰卧,双髋、双膝屈曲90°,并向腹部按压,按压用持续力,不能用暴力。
如果为反滑脱,则应相反地作腰后伸按压法上述方法1次/d。
如推拿按摩后症状反而加重,则不宜再用此法。
(3) 腰围保护:如经牵引、推拿后症状缓解,配戴围腰1-2月以保护腰部,待腰部功能恢复,特别是肌肉力量恢复后方能解除围腰。
腰椎滑脱症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腰椎滑脱症的诊断、治疗与疗效评定。
本《指南》适用于腰椎滑脱症的诊断、治疗与疗效评定。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腰椎滑脱症lumbar Spondylolisthesis腰椎滑脱症是指由于腰椎椎弓峡部不连,或退化、断裂,椎曲改变,使小关节不稳,致椎体向前、向后或向侧方滑脱,刺激和压迫脊神经、马尾神经引起腰腿痛等一系列症状。
腰椎滑脱症,属中医“腰痛”、“痹证”范畴。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本病多见中老年人,女性居多,与日常劳动和外伤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长时间久坐或妇女妊娠期椎曲加大,由于载重的压应力造成椎弓峡部长期充血而退变、断裂,椎曲异常后出现椎体滑脱。
3.1.2临床表现3.1.2.1症状多为慢性腰痛,常为酸胀、沉重、乏力感,开始时感到下腰酸软无力,久坐、久站即感下腰酸痛,卧床休息后减轻,严重时下腰痛,放射到骶部,或双下肢麻痹,甚至酸痛无力,或大小便障碍。
3.1.2.2体征前滑脱者腰部外观上有明显腰椎前凸,臀部后凸,腰部触诊局部有压痛、凹陷,腰部后正中处呈“阶梯状”样改变,腰部活动障碍。
后滑脱者腰部可呈板硬、僵直,病变节段棘突隆起,腰部后正中处呈“阶梯状”样改变,腰部屈伸受限。
侧滑脱者可见腰部侧弯,臀部向一侧侧凸,双肩不等高,腰部旋转、前屈、后伸受限。
腰椎滑脱可伴有下肢相应的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直腿抬高试验多为弱阳性或阴性,膝或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1.2.3影像学检查3.1.2.3.1X线检查正位X片示:椎体旋转或轻度侧弯,侧方滑脱可见椎体向侧方位移。
侧位X片示:前滑脱者椎曲加大、变直或出现上弓下曲,呈Ⅲ—Ⅴ级,并可以显示滑脱程度。
后滑脱者可见椎体向后方滑脱,椎曲一段变直或反弓,呈Ⅲ—Ⅳ级。
左右斜位摄X片示:椎弓峡部不连续或断裂。
3.1.2.3.2CT检查CT检查在反向扫描相应断层可见椎弓根峡部断裂,横断面可显示脊柱滑脱处神经根受压情况,以及是否合并椎间盘突出。
腰椎滑脱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临床症状及体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腰痛、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以及腰部活动受限等体征。
2.X线片检查:应包括正、侧及左右斜位,必要时加摄动力位片,以观察腰椎的排列情况,有无滑脱及其程度。
3.CT、MRI检查:当合并有严重神经症状时,需进行CT、MRI检查,以了解椎间盘退变情况,有无椎管狭窄等。
4.除外诊断:X线片清晰所见即可诊断本病,但应注意伴发病。
另外,腰椎滑脱的生物力学分析也有助于诊断。
绝大多数腰椎滑脱发生于L4-L5或L5-S1,滑脱的产生与脊柱的剪切力、关节突关节、椎间盘纤维环、周围韧带、背伸肌收缩力量和正常的脊柱力线有关。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医生获取准确诊断。
腰椎滑脱如何区分真、假性腰椎滑脱腰椎滑脱腰椎滑脱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创伤、劳损等原因造成相邻椎体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受累、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的疾病。
疾病简介腰椎滑脱的发病率在不同的地区有所差别,可能与种族、基因遗传有关,据报道,在欧洲为4~6%,在我国约为4.7~5%;在所有的腰椎滑脱中,由峡部崩裂引起的滑脱约占15%,退行性腰椎滑脱约占35%。
在我国腰椎滑脱的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占85%;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9:1。
腰椎滑脱最常见的部位是L4~L5 及L5~S1,其中腰5椎体发生率为82~90% 。
疾病分类一、先天性滑脱:先天峡部发育不良,不能支持身体上部的重力,多伴L5S1脊柱裂。
二、峡部性滑脱:椎体前滑后部结构基本正常,由峡部异常导致的滑脱。
分为两型:a 峡部分离:峡部疲劳骨折;b 峡部仅仅拉长而没有断裂,仍保持连续性。
三、退行性滑脱:由椎间盘退变引起,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创伤后滑脱:严重急性损伤骨性钩部区,伴椎弓根骨折。
五、病理性滑脱: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导致小关节面骨折或拉长。
六、医源性滑脱:多见于外科手术治疗后,由广泛椎板及小关节切除减压引起。
发病原因一、先天性发育不全:腰椎在发育时有椎体及椎弓骨化中心,每侧椎弓有两个骨化中心,其中一个发育为上关节突和椎弓根,另外一个发育为下关节突、椎板和棘突的一半,如果两者之间没有愈合,则会导致先天性峡部崩裂不连,引起腰椎滑脱。
另外也可因骶骨上部或L5椎弓发育异常而产生滑脱,但这种情况下其峡部并无崩裂。
二、创伤:急性外伤、后伸性外伤产生急性骨折可导致腰椎滑脱,这种情况多见于竞技运动类活动中或劳动搬运工。
三、疲劳骨折或慢性劳损:人体处于站立时,下腰椎负重较大,导致前移的分力作用于骨质相对薄弱的峡部,长期反复作用可导致疲劳性骨折及慢性劳损损伤。
四、退变性因素:由于长时间持续的下腰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的小关节磨损,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突变得水平,加之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前韧带松弛,从而逐渐发生滑脱,但峡部仍然保持完整,又称为假性滑脱,多见于老年人。
腰椎滑脱分度标准腰椎滑脱(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椎间盘退变、椎体滑脱和韧带松弛,导致腰椎关节不稳定。
腰椎滑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下肢疼痛、无力、麻木等症状。
因此,对腰椎滑脱的分度标准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腰椎滑脱的分度标准。
1. 腰椎滑脱的分度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无力、麻木、步态异常等症状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2)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腰椎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椎间盘退变情况、椎体滑脱程度、椎管狭窄等情况。
(3)神经系统功能,主要包括腰骶 plexus 及下肢神经功能情况,如肌力、感觉、反射等。
(4)腰椎关节稳定性,通过特殊的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腰椎关节的稳定性,如腰椎侧弯、旋转等情况。
2.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估结果,可以将腰椎滑脱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具体的分度标准如下:(1)轻度腰椎滑脱,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检查仅显示椎间盘退变、椎体滑脱轻微,神经系统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腰椎关节稳定性良好。
(2)中度腰椎滑脱,临床症状中等,影像学检查显示椎间盘退变、椎体滑脱中度,神经系统功能轻度异常,腰椎关节稳定性较差。
(3)重度腰椎滑脱,临床症状明显,影像学检查显示椎间盘退变、椎体滑脱严重,神经系统功能明显异常,腰椎关节稳定性严重受损。
二、腰椎滑脱分度标准的意义。
1. 指导临床治疗,腰椎滑脱的分度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腰椎滑脱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物理疗法、药物治疗等;对于中度和重度腰椎滑脱的患者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2. 指导预后判断,腰椎滑脱的分度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预后进行科学判断。
轻度腰椎滑脱的患者预后良好,经过规范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生活;而中度和重度腰椎滑脱的患者预后较差,容易出现并发症和复发。
临床表现:很多滑椎的病人从未有过与之相关的症状,仅在检查其它疾病时偶然发现。
长期反复下腰痛,有时疼痛放射至骶髂部,甚至可放射到下肢。
站立、行走、弯腰、负重时疼痛加重,卧床休息时疼痛减轻。
极少数重患者可出现马尾神经受牵拉和受压迫症状,下肢乏力,马鞍区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发生不全性瘫痪。
如仅有峡部崩解而无滑脱者,有时无症状,有的出现较轻的下腰痛,能从事一般劳动。
患者症状的程度取决于峡部不连的类型、脊柱不稳定的情况、滑脱程度及患者的年龄。
体征:站立时腰生理前凸加大,严重滑脱者腰前凸更为明显。
骶骨因骨盆向后旋而突出,背伸肌紧张。
滑脱椎体与上位邻椎及其棘突前移,游离椎弓,棘突相对后凸,形成台阶状,后凸棘突及峡部断裂处可有压痛,叩击痛。
附着于两棘突上的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常有劳损甚或断裂而有压痛。
腰部活动可减少,直腿抬高多不受限,下肢的感觉,肌力及腱反射无异常。
有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表现相似,可根据感觉,肌力或腱反射的改变来定位。
并通过X线片和CT,MRI 扫描加以鉴别。
影像学所见疑为滑椎的儿童或成人,标准的侧位X 线平片是最好的初步影像学检查手段。
侧位X 线平片可观察到椎体的滑移,正位X 线平片如果发现“拿破仑帽样”征,则表明有严重滑椎或滑脱。
斜位X 线平片可显示峡部的断裂,即使是不出现椎体滑移时。
当峡部断裂时,“苏格兰狗颈”征可以出现在双侧或单侧峡部。
如果普通斜位平片不能确诊峡部是否断裂,则需要进一步做 CT 或断层扫描。
同位素检查有助于鉴别急性和应力性峡部骨折。
滑椎的程度的划分⑴滑椎的程度多采用Meyerding 分级。
Meyerding 分级利用侧位X 线平片对滑椎的程度进行了划分,主要是基于滑椎的椎体对应其下一椎体滑移的百分比。
I 度滑椎小于 25 %, II 度滑椎介于 25 - 49 %之间, III 度滑椎在 50 - 74 %之间, IV 度滑椎为 75 %- 99 %,如果椎体滑移至下一椎体水平以下则为V 度,即滑脱。
一、腰椎滑脱的诱因: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连接异常发生的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
简单地说腰椎滑脱是指一个椎体在另一椎体上向前或向后移位。
腰椎滑脱一般为前滑脱。
后滑脱好发于腰5和腰4椎体,约占95%,其中腰5椎体发生率为82~90%,其他腰椎少见。
一些外伤或退行性滑脱可多节段同时发生,甚至出现后滑脱。
腰椎滑脱是怎样引起的?腰椎滑脱主要是由于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引发的。
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主要有5种情况。
1、病理性骨折由于全身局部病变累及椎峡部上下关节突,使椎体稳定性丧失发生椎体滑脱。
总之,除先天性滑脱外,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腰椎滑脱主要是由于外伤和劳损引起。
先天性滑脱占33%,峡部裂引发滑脱占15%,最多见的是退行性滑脱。
2、创伤性创伤引起椎弓、小关节峡部等骨折,由于椎体前后结构的连续性破坏,发生滑脱。
3、关节突的峡部异常引发滑脱峡部异常可有峡部疲劳骨折,峡部急性骨折;及峡部的延长。
4、退行性变由于长时间腰椎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小关节发生磨损。
退行性改变,使之呈现特殊形态,关节突变得水平而逐渐发生滑脱。
多见于5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3倍。
多见于腰4,其次为腰5。
5、先天发育不良由于骶骨上部或腰5椎弓缺损,从而缺乏足够的力量阻止椎体前移的倾向,使其向前滑脱。
有遗传性,有报告父母与子女同患腰椎椎体滑脱的病例。
二、腰椎滑脱的检查:一、前后位X片不易显示峡部病变。
通过仔细观察,可能发现在椎弓根阴影下有一密度减低的斜行或水平裂隙,多为双侧。
明显滑脱的患者,滑脱的椎体倾斜,下缘模糊不清。
二、侧位X片能清楚显示椎弓崩裂形态。
裂隙于椎弓根后下方,在上关节突与下关节突之间,边缘常有硬化征象。
侧位片可显示腰椎滑脱征象,并能测量滑脱分度。
国内常用的是Meyerding 分级,即将下位椎体上缘分为4 等份,根据椎体相对下位椎体向前滑移的程度分为I-IV 度。
Ⅰ:指椎体向前滑动不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的1/4 者。
临床表现:
很多滑椎的病人从未有过与之相关的症状,仅在检查其它疾病时偶然发现。
长期反复下腰痛,有时疼痛放射至骶髂部,甚至可放射到下肢。
站立、行走、弯腰、负重时疼痛加重,卧床休息时疼痛减轻。
极少数重患者可出现马尾神经受牵拉和受压迫症状,下肢乏力,马鞍区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发生不全性瘫痪。
如仅有峡部崩解而无滑脱者,有时无症状,有的出现较轻的下腰痛,能从事一般劳动。
患者症状的程度取决于峡部不连的类型、脊柱不稳定的情况、滑脱程度及患者的年龄。
体征:
站立时腰生理前凸加大,严重滑脱者腰前凸更为明显。
骶骨因骨盆向后旋而突出,背伸肌紧张。
滑脱椎体与上位邻椎及其棘突前移,游离椎弓,棘突相对后凸,形成台阶状,后凸棘突及峡部断裂处可有压痛,叩击痛。
附着于两棘突上的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常有劳损甚或断裂而有压痛。
腰部活动可减少,直腿抬高多不受限,下肢的感觉,肌力及腱反射无异常。
有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表现相似,可根据感觉,肌力或腱反射的改变来定位。
并通过X线片和CT,MRI 扫描加以鉴别。
影像学所见
疑为滑椎的儿童或成人,标准的侧位X 线平片是最好的初
步影像学检查手段。
侧位X 线平片可观察到椎体的滑移,正位X 线平片如果发现“拿破仑帽样”征,则表明有严重滑椎或滑脱。
斜位X 线平片可显示峡部的断裂,即使是不出现椎体滑移时。
当峡部断裂时,“苏格兰狗颈”征可以出现在双侧或单侧峡部。
如果普通斜位平片不能确诊峡部是否断裂,则需要进一步做 CT 或断层扫描。
同位素检查有助于鉴别急性和应力性峡部骨折。
滑椎的程度的划分
⑴滑椎的程度多采用Meyerding 分级。
Meyerding 分级利用侧位X 线平片对滑椎的程度进行了划分,主要是基于滑椎的椎体对应其下一椎体滑移的百分比。
I 度滑椎小于 25 %, II 度滑椎介于 25 - 49 %之间, III 度滑椎在 50 - 74 %之间, IV 度滑椎为 75 %- 99 %,如果椎体滑移至下一椎体水平以下则为V 度,即滑脱。
⑵对于滑椎程度的分级有多种,如滑移角度、骶骨倾斜角、矢状面旋转度、改良 Newman 法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时应注意以下三项:
1.临床体征与辅助检查相一致,如棘突压痛、推挤痛、腰
后伸时腰痛的部位、下肢神经功能障碍的定位与腰椎滑脱的部位相一致。
2.检查有无其他下腰痛的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背肌
韧带的扭伤及劳损。
3.X片有无其他下腰畸形。
鉴别诊断:
1.腰椎间盘突出:反复出现腰腿痛,叩击病变间隙可诱发下肢放射痛,有神经根区的感觉与运动异常,患者直腿抬高实验阳性,无腰椎体滑脱的X线特征,结合CT或MRI诊断。
2.腰椎管狭窄:除下腰及神经根症状外,多数患者间歇跛行,CT扫描可助检查,椎管矢径减小,储备间隙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