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水的组成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21
课题3《水的组成》说课稿武圣宫中学戴杰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以下就从这五个方面逐一说明。
一、教材分析1、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继空气之后,学生学习的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物质之一,对于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跨越奠定基础,单质化合物的学习不仅丰富了物质分类的内容,也是将物质进一步分类的依托。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知识与技能:(1)简单了解氢气的性质;(2)通过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3)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及区别。
过程与方法:(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2)充分讨论,提高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逐步建立认识人类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精神;3、重点和难点重点:(1)通过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别。
难点:(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现象确定水的组成;(2)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通过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课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学生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对水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水的组成,学生并不完全了解。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可以了解到水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来源于水,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在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中所学习的氧气的检验方法是本课题的学习基础之一。
三、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运用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水的组成习题精选(一)一、选择题1.纯净的水是()A.混合物B.纯净物C.氧化物D.单质2.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A.食盐水B.水蒸气C.氢气D.氧气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单质的是()A.氧气B.氖气C.水蒸气D.汞蒸气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B.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C.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化合物D.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5.下列概念中,前者属于后者的是()第 1 页共 16 页 1A.化合物、纯净物B.化合物、氧化物C.化合物、单质D.化合物、混合物6.经分析知道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A.可能是混合物B.一定是纯净物C.一定是单质D.不可能是化合物7.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水氧化B.水结冰C.水电解D.水沸腾8.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A.2︰1B.1︰2C.8︰1D.1︰8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冰比水轻,能浮在水面上B.电解水是分解反应C.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是100℃D.通常状况下,纯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第 2 页共 16 页 2第 3 页 共 16 页310.下列物质中,不含水的是( )A .人体B .冰C .铁水D .苹果11.关于空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空气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B .空气是组成不定的混合物C .空气是组成基本固定的混合物D .无污染的空气是一种纯净物12.在我们身边,下列各类物质存在最多的是( )A .纯净物B .混合物C .单质D .化合物13.如图所示是水在101kPa 时的温度与密度图像,正确的是( )14.臭氧(化学式O 3)在距地面10km~50km 高空形成的臭氧层,是地球上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的保护层,必须加以保护。
臭氧这种物质属于( )A .氧化物B .混合物第 4 页 共 16 页4 C .单质D .化合物15.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 .高锰酸钾B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C .液态氧D .冰和水的混合物16.下列各组物质,前者是单质,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A .铜、锰酸钾B .白磷、冰和水C .水银、液态空气D .硫粉、氧化铝17.下列各组物质的类别,其中后一种从属前一种的是( )A .混合物单质B .化合物单质C .化合物氧化物D .单质纯净物18.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有( )A .氢气+氧气−−−→点燃水B .水−−−→通电氧气+氢气C .碳酸−−→水+二氧化碳D .氢气+氧化铁−−−→高温铁+水二、选择题1.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千差万别,但有一共同特点,体内水的质量与生物体总质量的比一般都在____以上。
化学优质课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教学设计《课题3 水的组成》【设计理念】本课题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首先探究氢气的燃烧实验有水生成,然后从反面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推导出水的组成。
这样既能培养学会说呢个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来源于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
内容包括认知物质是由元素组成,氢气的性质和纯度检验方法以及物质类别的分类。
历史上人类对于水分子组成上的认识是从水的生成和分解两方面进行,教材在这里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
水生成的部分由氢气燃烧实验和相关讨论组成,水的组成内容则是以模拟史实的研究过程呈现。
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实验是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开始,需要老师对物质性质及其组成元素的实验探究方法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推断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在学生探究物质的组成元素上起着入门的重要作用,从情感上可以让学生体会课堂源于生活的乐趣,同时,也为以后探究和判断其它物质的组成做了准备。
经过水生成和水分解两部分的实验与分析,认识水的组成已是水到渠成。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元素、氧气等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来源于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
内容包括认知物质是由元素组成,氢气的性质和纯度检验方法以及物质类别的分类。
历史上人类对于水分子组成上的认识是从水的生成和分解两方面进行,教材在这里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
水生成的部分由氢气燃烧实验和相关讨论组成,水的组成内容则是以模拟史实的研究过程呈现。
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实验是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开始,需要老师对物质性质及其组成元素的实验探究方法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推断的能力。
课题3 水的组成班级:姓名:日期:2014年10月27日[导语]水是生活中常见的液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体验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知道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知道氧化物的含义。
[关键词]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一、课前预习预习检测:请认真阅读课本79-81页,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以前的学习,我知道:水是组成的;水是由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构成的。
2.通过通览课本,我知道:人们研究水的组成首先是进行了实验,然后又进行了实验。
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叫做单质,例如(举两例);叫做化合物,例如;叫做氧化物,如。
二、课内探究[合作探究一]认识氢气的性质及氢气燃烧1.找出氢气的物理性质。
2.使用氢气前为什么要验纯?如何验纯?(口述)3.观看氢气燃烧实验。
现象:;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合作探究二]电解水的实验1.阅读书本80页水的电解实验,回答下列问题:⑴在电解水器中加满水,并加入少量的硫酸钠或氢氧化钠,这是为了。
⑵接通电源后,观察到什么现象?两电极处⑶如何检验试管中的气体?检验时有何现象?思考:根据水电解的实验,判断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合作探究三]单质和化合物1.阅读书本81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组成中含有的物叫化合物。
例如:(2)物质由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例如:(3)物质组成中含有的物叫单质。
例如:思考:A|在水分解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种类,元素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原子的种类。
B|请你用三个圆圈表示出化合物、氧化物和单质之间的关系。
C|请你用大括号的形式写出物质、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请你将本节课的收获简要的写在下面。
五、达标检测1.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A.食盐水 B.水蒸气 C.氢气 D.氧气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单质的是()A.氧气 B.氖气 C.水蒸气 D.汞蒸气3.下列概念中,前者属于后者的是() A.化合物、纯净物B.化合物、氧化物 C.化合物、单质 D.化合物、混合物4.经分析知道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A.可能是混合物 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单质 D.可能是化合物5.做电解水的实验时,正极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是__ _,检验方法是;负极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是__ _。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4.3 水的组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水的组成。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水的组成、水的分子式以及水的性质等内容。
本节课与前面的内容有一定联系,需要学生对化学元素的符号和化学式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水的组成和分子式。
–了解水的性质。
–理解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简单合并形成水分子。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地描述水的组成和性质。
–能够根据分子式判断物质的组成。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水的珍惜和节约意识。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水的组成和分子式。
–理解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简单合并形成水分子。
2.教学难点:–理解分子式的含义。
–对水的组成和性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和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介绍水的组成和分子式的概念。
–解释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分析和讲解水分子的特性和性质。
3.模型演示:–可以通过实验或模型演示的方式展示水分子的构成和性质。
–利用模型或实验说明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
4.深化学习:–根据教师的引导和问题提出,让学生思考水的特性和应用领域。
–引导学生讨论水的重要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5.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和梳理,确保学生对水的组成和性质有深刻的理解。
6.练习与巩固:–布置作业,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实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五、板书设计板书内容: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4.3 水的组成1. 水的组成- 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H2O2. 水的性质- 无色、无味、无臭- 导电性、溶解性、熔点和沸点等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课题3《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是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题3 《水的组成》是在课题2 《水的净化》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教材。
通过电解水实验的事实,得出水是由氢元系和氧元素组成的,通过实验和推导要给学生一个后示,物质的化学式是实验事实再通过严格的计算得出的,不是凭空捏造的,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含义,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本节内容为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在以前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的学习中,不仅知道了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对水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水的组成,学生并不完全了解。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可以了解到水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来源于水,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氢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氢气是一种环保燃料。
2.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活动探究以及知识归纳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取新知识。
2.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体会探究的过程。
3.初步了解利用分解反应的产物来研究纯净物的组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计氢气燃施和电解水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的规律,来推测未知物质的成分,体会利用化学知识察决化学知识的方法过程。
2.通过记录现象、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等重科学,实事求县的态度。
[教学重点]1.根据氢气的燃烧实验推断水的组成。
2.通过电解水实验推出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分析出水的组成。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课题引入】猜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导入新课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打一化学物质)回答:水【讨论】 1. 水的物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课题3 水的组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氢气的性质,认识到氢气是一种环保燃料。
2.根据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推断出水的元素组成。
3.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活动探究以及知识归纳的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以便获取新知识。
2.通过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体会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设计氢气燃烧和电解水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的规律来推测未知物质的成分,体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2.通过记录现象、分析数据,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电解水实验现象的观察;确定水的组成;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分。
【教学难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探究活动的开展;探究水的组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我们学习了空气的组成,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水的组成。
人们认识水的组成,是从18世纪末两位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做氢气燃烧的实验开始的。
今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开始探索水的组成之旅。
二、推进新课1.水的生成[过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有关氢气的内容,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氢气是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演示实验]实验4-5,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归纳总结]①实验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用小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时,烧杯壁上有水雾出现,接触烧杯的手感到发烫。
②实验结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
2.探究水的组成[过渡]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两位科学家发现氢气在氧气中能燃烧生成水,但受当时错误观念的影响,并没有得出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结论。
课时练第4章自然界的水课题3 水的组成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的污染会引起土壤污染B.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丰富C.过滤能够将硬水变成软水D.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2、以下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B.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C.电解水的实验中,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1:2D.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3、电解水实验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试管1中得到氢气B.水由氢气、氧气构成C.连接正、负极的集气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比为1:2D.水由氢、氧元素组成4、水是生命之源。
下列关于水的认识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B.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造成水体污染C.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是H2D.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变大5、用如图所示装置电解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N两导管口处收集的气体质量之比是1:8B.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C.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M导管口处,木条会复燃D.N处收集的气体,靠近火焰,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不纯6、科学家发现,水在-157℃的超低温、正常压力或真空条件下仍呈液态,比蜂蜜还粘稠,称为“高密度液态水”。
关于这种“高密度液态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B.分子间隔增大了C.分子间隔减小了D.分子不再运动7、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正式开讲,航天员王亚平把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形成了一个水膜,接着,她往水膜表面贴上花朵折纸,这朵花在太空中“绽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纸花绽放属于化学变化B.水膜中的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C.水膜中的水分子由里向外运动D.水袋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8、近日科学家首次实现水的金属态。
他们将钠钾合金液滴暴露在少量水蒸气中,只见水在其表面开始凝结,然后形成厚约0.1微米的薄层,制得了具有金属性质的金属水。
2012年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4.3水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课题3 水的组成一.知识教学点1.水的物理性质。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式是H2O。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确定水的元素组成,引出氢气。
2.难点:水的化学式的确定。
3.疑点:水的化学式为什么是H2O。
4.解决办法:由产生的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比,氢气与氧气的密度计算出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再由两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三.教学步骤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教材。
通过电解水实验的事实,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并且通过实验和推导要给学生一个启示,物质的化学式是实验事实再通过严格的计算得出的,不是凭空捏造的,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含义,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本节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引出氢气,为下一节内容打基础。
所以本节的关键是做好实验,一定要保012年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4.3水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课题3 水的组成一.知识教学点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式是H2O。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确定水的元素组成,引出氢气。
2.难点:水的化学式的确定。
3.疑点:水的化学式为什么是H2O。
4.解决办法:由产生的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比,氢气与氧气的密度计算出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再由两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三.教学步骤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教材。
通过电解水实验的事实,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并且通过实验和推导要给学生一个启示,物质的化学式是实验事实再通过严格的计算得出的,不是凭空捏造的,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含义,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本节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引出氢气,为下一节内容打基础。
所以本节的关键是做好实验,一定要保证计课题3 水的组成一.知识教学点1.水的物理性质。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目标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单质、化合物的区别及氧化物的含义。
3.了解并体验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
2学情分析通过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学生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对水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水的组成,学生并不完全了解。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可以了解到水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来源于水,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水的组成;认识物质的分类。
难点:知道单质、化合物的区别及氧化物的含义。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从化学式判断水的组成根据我们现在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提问学生,我们是否能判断出水的组成。
活动2【讲授】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讲述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是人们认识水组成的开始。
活动3【活动】根据氢气的燃烧实验推出水的组成提问,根据氢气的燃烧实验,能否推出水的组成?活动4【讲授】化学史——水的组成揭秘介绍教材81页资料卡片中的化学史——水的组成揭秘活动5【讲授】从水分解的角度研究水的组成研究一个问题,有多个角度和方法。
从水分解的角度,研究水的组成。
活动6【活动】物质的分类我们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我们同样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把纯净物继续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而单质又如何分类?化合物中的氧化物具有怎样的特点?相关的分类是通过学生观察化学式引发学生思考来自己获取。
活动7【练习】巩固练习教材82页第4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3 水的组成》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题3 水的组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了解水的组成,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对分子、原子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组成,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组成及其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2.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硫酸等。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分子、原子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介绍水的组成,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2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4.巩固(15分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水的组成及其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介绍水的净化和软硬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水的组成及其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绘制板书,总结水的组成及其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各环节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呈现15分钟,操练20分钟,巩固15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课题3 水的组成一、氢气的性质与验纯1.物理性质在相同条件下,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最轻”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1)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氢气+氧气水。
3.验纯(1)原因:氢气与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混合遇明火时可能会发生爆炸。
(2)方法:二、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接通直流电源后,两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玻璃管内液面均下降,同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与同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3.气体的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观察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接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说明是氢气。
4.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5.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思维拓展(1)做该实验时往往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硫酸钠,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2)两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可巧记为正氧负氢(谐音“父亲”),氢二氧一。
(3)实验中正、负极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1∶2,原因可能是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大,氧气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6.水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1)在通电条件下,水分子分解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生成新分子。
三、物质的简单分类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特别提醒:(1)单质和化合物的定义中必须强调是纯净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可能含有多种物质,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只含有氧元素,即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4.3 水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
2.掌握水的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3.理解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1.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
2.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三、教学难点1.理解水的分子式为H2O。
2.掌握氢和氧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四、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课件和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的组成。
•提问学生水的化学式是什么,水由哪些元素组成。
2. 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水的分子结构,并解释水的化学式为H2O。
•解释氢和氧元素在水中的结合方式。
3. 水的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15分钟)•介绍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解释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计算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4. 水的相态转化(15分钟)•介绍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解释水的沸点和凝固点的含义,并说明与气态转液态、液态转固态之间的关系。
5. 总结(5分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水的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的重要性。
•提问学生水的组成元素和化学式,以及水的相态转化过程。
六、课堂练习1.让学生自行计算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2.引导学生讨论水的相态转化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七、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练习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书上对应的练习题。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水的组成和相态转化的小作文。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具、引导学生计算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水的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在引导学生写小作文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写作能力。
下节课需要加强对水的相关实验的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