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精练(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0 KB
- 文档页数:56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2分)昭阳①谓楚王曰:“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
”楚王曰:“然则奈何?”对曰:“韩珉②转国也,好利而恶难。
好利可营也;恶难可惧也。
我厚赂之以利,其心必营。
我悉兵以临之,其心必惧。
彼惧吾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
约绝之后,虽勿与地,可。
”楚王曰:“善。
”乃命大公事之韩,见公仲曰:“夫牛阑之事马陵之难亲王之所见也,王苟无以五国用兵,请效列城五,请悉楚国之众也,以图于齐。
”韩人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注释】①昭阳:曾为楚国的令尹,相当于相国。
②韩珉:韩国相国,字公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4分)(1)好利而恶.难()(2)其心必惧.()(3)楚王曰:“善.”()(4)而楚果弗.与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然则.奈何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B.我厚赂之以.利以.衾拥覆,久而乃和C.其.心必营其.真不知马也D.则五国之.事困也择其善者而从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彼惧吾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
4.选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请简要概括。
(2分)1一、【参考译文】楚相昭阳对楚王说:“五国如果打败了齐国,秦国一定会乘机向南进攻楚国。
”楚王说:“这可怎么办呢?”昭阳回答说:“韩珉在韩国独断专行,贪图私利,害怕危难。
贪图私利,可以对他施以利诱;害怕危难,可以对他进行威胁,我用重利去拉拢他,他内心一定会被利所诱。
我发动大军去威胁他,他一定会感到害怕。
他害怕我们的大军,又贪图我们的重利,这样五国联盟攻齐的事,一定会失败。
他们的盟约被撕毁以后,即使不给韩国割地,也是可以的。
”楚王说:“好”。
于是他派大公事去韩国,会见韩相国公仲,说:“当初牛阑之役,马陵之役,都是您亲自见到的,大王如果不与五国联合攻齐,我们愿意献出5个城邑,不然,我们就出动全军来和齐国共同对敌。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2 分)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①金帛,历诸国市.马。
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
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
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
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
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②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
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
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太宗遽③ 令止之。
【注释】①赍(j ī):送东西给人;②鸾舆(lu án y ú):天子的乘舆,亦借指天子;③遽(j ù):急。
1. 请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2 分)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 分)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遣使诣.西域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诸国市.马③魏征谏.曰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陛下惠.及四海13. 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 则.生深怨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B. 诸蕃闻之.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C. 剑以.赐骑士可以.调素琴(《陋室铭》)D. 求而.得之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观潮》)4.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魏徵认为只要能使西域各国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用不着去买,就会自动送上门来。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一、(2019·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贾(ɡǔ):做买卖。
②召(shào)忽:齐人。
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着重号词的含义。
(1)吾始困.时困:____________(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谋:____________(3)知时.有利不利也时:____________(4)吾尝三战三走.走: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分财利多自与.吾与.汝毕力平险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至于负者歌于.途1C.召忽死之.辍耕之.垄上D.生我者.父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二、(2019·江西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言文阅读新题赏析题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④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涓人:宫中管打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
④能:能出高价。
1、【甲】【乙】两文中最能表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话是哪一句?12、【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有什么不同。
题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节选自林嗣环《口技》)【乙】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
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
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
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
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
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款扉⑤扣之。
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
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扫描☆名师点拨考点剖析☆聚焦高频1考点:文言文阅读例1:(2018深圳中考)文言文阅读【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7.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3)王数.封我矣(_______)(4)而子辞.(_______)8. 翻译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9.问答题:写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答案】7.(1). 发:起,指被任用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3). 数:多次 (4). 辞:2推辞,谢绝8. (1)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
9. 接受肥沃的土地,一定会是兵家必争,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之丘是一块不吉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的居安思危的精神,不仅在位之时不倨傲,多次拒绝大王的封赏,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只能接受不吉利的土地。
【解析】7.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
(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
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
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
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
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
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附参考答案)(一)【浙江湖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韩魏公在相为“昼锦堂”①,欧公记之“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韩公得之爱赏。
后数日,欧复遣介②,别③以本至,曰:“前有未是,可换此本。
”韩再三玩之,无异前者,但于“仕宦”“富贵”后各添一“而”字,文义尤畅。
先子云:“前辈为文,不易如此。
”(选自范公偁《过庭录》)【注释】①韩魏公:韩琦,封魏国公。
相:相州。
欧阳修曾为他写《相州昼锦堂记》,首句就是“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②介:传宾主之言的人。
③别:另外。
◎材料二欧公晚年,尝自窜①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
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选自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注释】①窜:改动。
1.给材料一中“韩再三玩.之”中的“玩”字选择合适的义项,并结合文意写出理由。
()A.玩弄,戏弄 B.观赏,欣赏 C.琢磨,研究2.某同学正想写一篇以“好文章是怎么来的”为论题的议论性文章。
你认为他可以从上面材料提炼出什么观点?为什么?3.请你结合下面链接材料,推断上面材料中欧阳修“别以本至”“用思甚苦”的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唯有文章烂①日星,气凌②山岳常峥嵘。
贤愚自古皆共尽,突兀空留后世名。
(选自欧阳修《感二子》)【注释】①烂:灿烂,有光芒。
②凌:乘,凌驾。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①,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②。
(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注释】①“修之于身”三句:加强自身修养,用来建立事功,进而体现在文章中。
②“是三者”句:指“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
(二)【四川甘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丑女效颦》《庄子》西施①病心而颦其里②,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③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④妻子而去之⑤走。
彼之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⑥美。
注释①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②里:乡里。
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相传二十五家为一里。
③坚:紧紧地。
④挈(qiâ):携。
⑤之:代丑女子。
⑥所以:……的原因。
译文:导读选自《庄子·天运》。
本文借助一个丑女盲目模仿西施皱眉头的故事,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是盲目的模仿别人,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那么,如何模仿才是正确的呢?读罢此文,我们应该会有一种清醒的认识。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⑪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⑫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⑬挈妻子..而去.之走.。
2、将“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译成现代汉语。
3、试写出成语“东施效颦”的近义词(不少于两个),并运用“东施效颦”这一词语造句。
4、本文在写作方面的最大特点是什么?5、学习本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二)《不死之药》《战国策》有献不死之药①于荆王②者,谒者③操以入④。
中射之士⑤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王怒,使⑥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⑦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⑧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王杀无罪之臣,而⑨明⑩人之欺王。
”王乃不杀。
注释①不死之药:传说可以长生不死的药。
②荆(jīng)王:即楚王。
荆,楚国的别称。
③谒(yâ)者:掌管传达通报的小官。
④操以入:拿着(“不死之药”)进入宫内。
操,持,拿;以,而。
⑤中射之士:宫中的侍卫官。
⑥使:派。
⑦说(shuì):此处是指向楚王解说。
⑧故:因此。
⑨而:于是,就。
与下句“王乃不杀”的“乃”相同。
⑩明:表明,说明。
译文:导读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6分)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百里奚①之未遇时,亡虢而虏②晋,饭③牛于秦,传④鬻于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⑤,三日,请属事焉。
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
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
【注释】①百里奚:虢国大臣,后到秦国任大夫,是秦穆公建立霸业的功臣。
②虏:这里指被俘虏。
③饭:作动词,指喂养。
④传:传说。
⑤繆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参考译文】百里奚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从虞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后在秦国喂牛,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
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以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
穆公说:“用五张羊皮买了他来却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公孙枝回答说,“信征贤人而任用他,这是君主的英明,让位爷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
君主是英明的君主,臣子是忠诚的臣子。
他如果真的贤德,国内都将顺服,敌国都将是惧,谁还会有闲暇耻笑呢?”穆公于是就任用了百里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2分)(1)无乃为.天下笑乎()(2)信.贤而任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2分)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3.公孙枝说“夫谁暇笑哉”的目的是()(2分)A.提醒繆公任用百里奚会被人耻笑。
B.暗示繆公百里奚是一个能干的人。
C.希望繆公打消疑虑能信赖百里奚。
D.告诉繆公百里奚是个能吃苦的人。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②?”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注释:①“上”指刘邦。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人物品评篇(一)(2019·达州改编)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
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①脱粟:吃糙米饭。
②艺:种植。
③曩:从前。
④发:打开。
⑤橐(tuó):布袋的一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御史诣.学宫诣:到(2)属吏咸.伏谒咸:都(3)迁.淳安知县迁:升迁(4)宗宪子过.淳安过:路过2.下列选项中,与“倒悬之”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何陋之.有(《陋室铭》)1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C.公与之.乘(《曹刿论战》)D.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解析】“倒悬之”的“之”是代词,意为“他”。
A.宾语前置的标志;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代词,他;D.助词,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
(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招待(他)。
4.海瑞在民间人称“海青天”。
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孟子》中关于“大丈夫”的看法与选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示例】“青天”应是像海瑞“独长揖”一样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威武不能屈”;“青天”应是像海瑞“布袍脱粟”一样清正廉洁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附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
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
”(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后,在任2期间穿布衣,吃糙米饭,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
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
”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
(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招待(他)。
现在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
”(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金子,收缴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二)(2019·江西改编)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
至,留邸一月,见罢④。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________________①嫚:侮辱。
②瘳(chōu):(伤、病)痊愈。
③使酒难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3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A.单于/尝为书嫚吕后B.欲/以为御史大夫C.上默/然惭D.故/特召君耳【解析】C.“上默然惭”的主语是“上”,根据主谓断开的原则,应该是“上/默然惭”。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是.时殿上皆恐是:这(2)人有言其贤.者贤:贤能,有才能(3)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闻:听说(4)季布为.河东守为:担任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
(2)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4①季布劝阻吕后讨伐匈奴;②季布劝说文帝要明辨是非。
性格:刚正不阿(直率、勇敢)。
附参考译文: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
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将领来商议这件事。
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
”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
”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多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
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
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停留了一个月,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
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
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
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世的深浅了)。
”皇上默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罢了。
”(三)(2019·唐山三模)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5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③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
③戾:凶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读书不辍.辍:停(2)夜则闭户.户:门(3)旧尹莫.敢诘问莫:没有谁(4)去.官十年去:离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C)A.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②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B.①追而.还之②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C.①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②其.真无马邪?(《马说》)6D.①犹为.立碑颂德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解析】A.介词,在;B.连词,表顺承;C.代词,他/助词,表示加强诘问的语气;D.介词,替。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2)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
4.选文第一段表现了张养浩哪些可贵的品质?拾金不昧,勤学苦读。
5.选文第二段记述了张养浩一心为民的两件事,请概括第二件。
严厉惩处危害百姓的杀人犯李虎等人。
附参考译文:张养浩,宇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出门,碰到有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张养浩)十岁的时候就不停地读书,他的父母担心他过于辛劳,制止他这样做。
张养浩白天就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暗自读书。
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这件事,推荐(他)为东平学正。
等到他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免除了有7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
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相互劝诫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凶狠,危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没有谁敢过问这件事。
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
(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四)(2019·石家庄28中模拟)【甲】曹公出濡须①,作油船,夜渡洲上。
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馀②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
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
权乃自来,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
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
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
”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
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
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
”乃彻军还。
【乙】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
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
【丙】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少文高尚不仕,悫年少,问其所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少文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劫相拒十馀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________________8①濡(rú)须:水名,今称运漕河,古代江淮间交通要道。
②馀:同“余”。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三处)悫年十四/挺身与劫相拒/十馀人皆披散/不得入室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弓弩不得妄.发妄:随便,任意,随意(2)公宜.速去宜:应当,应该(3)曹公语.诸将曰语:告诉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①权乃.自来②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B.①权为笺与.曹公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C.①刻石以.纪汉功②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D.①问其.所志②其.正色邪?(《北冥有鱼》)【解析】A.竟然;B.给/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C.用来/因为;D.他/表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