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复习提纲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51.54 KB
- 文档页数:6
24出师表一、与《出师表》有关的诗句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武侯书堂》)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份不》)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明确:“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W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2.“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明确:在出师前对W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3.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明确: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夼战,终于建立了蜀W,身负丞相重任。
蜀W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
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M 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W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W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出师表》。
4.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三、整体感知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 1 一5 )指明形势,提出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第二部分( 6 — 7 )追忆往事,表明决心(三顾茅庐夸夸其谈兴复汉室)第三部分(8 — 9 )分清责任,结束全文四、第一部分1、第一自然段。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明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
(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要“恩危”: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明确: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
《出师表》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1.《出师表》作者是_________ ,字____,是___蜀汉____,_____家。
本文选自__________。
2.表,古代_________的一种文体。
3.该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_____的一篇表文。
表中提到的“先帝”指_____。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崩殂疲敝恢弘不懈陛下忠谏菲薄郭攸之费祎裨补猥自枉屈夙夜忧叹庶竭驽钝以彰其咎谘诹善道性行淑君陟罚臧否以遗陛下昭遗诏行阵三、解释词语1.中道崩殂2.益州疲弊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开张圣听5.以光先帝遗诏6.恢弘7.引喻失义8.陟罚臧否9.妄自菲薄 10.作奸犯科 11.简拔以遗陛下12.裨补阙漏 13.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4.痛恨15.躬耕16.卑鄙17.猥自枉屈18.感激19.驱驰20.倾覆2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2.夙夜忧叹23. 深入不毛 24. 庶竭驽钝 25.攘除奸凶26.斟酌损益27. 以彰其咎28. 谘诹善道29. 察纳雅言 30.遗诏 31.临表涕零 32. 三顾茅庐四、古今异义词1、卑鄙古义:今义:(品质、言行)恶劣,不道德2、感激古义: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3、痛恨古义:人产生好感今义:十分憎恨4、开张古义: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五、翻译句子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6.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9.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0.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1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12.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表》知识点归纳一、生字词崩殂(cu)恢弘(hong)妄自菲(fei)薄(bo)陟(zhi)罚臧(zang)否(pi) 昭(zhao)平明之理以遗(wei)陛下裨(bi补阙(que)漏行(hang)阵攘(rang)除猥(wei)自枉(wang)屈庶(shu)竭驽(nu)钝(dun) 性行淑(shu)均咨诹(zou)善道以彰(zhang)其慢责攸之、依、允等之咎(jiu) 斟(zhen)酌(zhuo)损益涕(ti)零二、词语解释1。
先帝(指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途去世.崩殂:古代称指帝王之死.);今天下三分,益州(指蜀汉地区)疲弊(民力贫弱困乏),此诚(实在、果真)危急存亡之秋(时)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懈怠,放松)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边疆)者.盖(副词,推断原因)追先帝之殊遇(特殊待遇),欲报之于陛下(对皇帝的敬称,指刘禅。
)也.诚宜开张(扩大)圣听(圣明的听闻),以(用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恢弘(扩大、发扬)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轻视,看不起),引喻(称引、譬喻)失义(恰当),以(以致)塞忠谏之路也.(1。
段意:向陛下论述当前的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提升)罚(惩罚)臧否(善恶,褒贬,这里指评论人物的好坏),不宜异同(偏义复词,指不同).若有作奸(奸邪的事情)犯科(科条法律),及为(做)忠善者,宜付(交付、交给)有司,论(判定)其刑(处罚)赏,以昭(显示、表明)陛下平明之理(治理).不宜偏(偏袒)私(有私心),使内外异法(法令不同)也。
(2。
段意: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志(志向)虑(思虑)忠纯,是以(因此)先帝简拔(“简”同“拣”,挑选:简拔:挑选提拔)以(把)遗陛下。
愚(谦词,我)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全、都)以咨(询问,征求意见)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弥补)阙(“阙"同“缺",缺点)漏(疏漏),有所广益(有启发和帮助)。
精品文档出师表复习知识要点诸葛亮一、文学常识部分: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
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
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2、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3、武侯祠匾额对联选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过厅对联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诸葛亮殿对联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诸葛亮殿对联二、结合各段分析课文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1)客观条件: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引历史教训,明确提出亲贤远佞主张的句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侯。
6、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以千古奇偶而古今称颂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临崩寄大事)8、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体现“鞠躬尽瘁”精神的句子):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在表达方式上,六七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10、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写作思路是怎样的?以“出师”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和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
11、全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出 师 表复习知识要点 诸葛亮一、文学常识部分: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
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
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2、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3、武侯祠匾额对联选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过厅对联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诸葛亮殿对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诸葛亮殿对联 二、结合各段分析课文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1)客观条件: 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2)主观条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有利因素)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引历史教训,明确提出亲贤远佞主张的句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5、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以千古奇偶而古今称颂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临崩寄大事)8、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体现“鞠躬尽瘁”精神的句子):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在表达方式上,六七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出师表》梳理复习资料1.文学常识梳理。
本文作者是诸葛亮,此表是他写给后主(刘禅)的一封信。
写于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与希望。
因此,“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
2.重点词义梳理。
危急存亡之秋秋:时刻诚宜开张圣听诚:确实宜:应该开张:扩大以塞忠谏之路以:以致塞:阻塞陟罚臧否臧否:善恶,译:奖惩功过、好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显示、彰显理:治悉以咨之悉:全、都咨:询问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因此简:选拔遗:给予,送给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裨补:弥补广:更多益:增益猥自枉屈猥:辱没,降低身份遂许先帝以驱驰许:答应驱弛:奔走效劳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寄:托付以:把大事:指白帝城托孤夙夜忧叹夙:早恐托付不效效:效果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长草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庶竭驽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比喻才能平庸。
祎允等之慢慢:怠慢以彰其咎彰:表明、显扬咎:过失咨诹善道诹:询问善:好,好的。
3.通假字梳理。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必能裨补阙漏“阙”同“缺”,缺点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同“拣”,挑选、选拔4.一词多义梳理。
遗以遗陛下给予,送给先帝遗德遗留道中道崩殂道路咨诹善道方法论论其刑赏评判、判定每与臣论此事议论、谈论益有所广益增益斟酌损益增加、兴办效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完成于欲报之于陛下也给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则不效,则治臣之罪就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是,就是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的于还于旧都到不懈于内在痛恨于桓灵也对5.古今异义梳理。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秋,古:确实今:诚实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品质败坏、低劣未尝不叹息痛恨痛恨,古:痛心遗憾今:十分憎恨由是感激感激,古:感动激动今:感谢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扩大今:商店开始营业先帝知臣谨慎谨慎,古:严谨而慎重今:非常小心临表涕零涕,古:眼泪今:鼻涕臣本布衣布衣,古:平民今:用布做的衣服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古:送给今:遗留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古:……的原因今:表因果的关联词。
出师表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指帝王之死。
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
殂,死亡。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困苦穷乏),此诚(实在)危急存亡之秋(时候)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原来是)追先帝之殊遇(特别的知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应该)开张圣听(广大圣明的听闻),以(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恢弘(hóng,发扬,扩大)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fěibó)(不知自重,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
菲薄,轻视),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义,适当,恰当),以(以致)塞忠谏(忠心规劝)之路也。
1、先帝创建统一中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
可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边境上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人的志气,而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zāngpǐ)(赏罚褒贬),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律。
科,律条。
)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彰明,显扬)陛下平明(公正严明)之理(治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2、宫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当有差别。
如果有做坏事、触犯律令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给各主管部门决定对他们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3、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忠良信实),志虑(精神,思想)忠纯(忠诚纯正),是以(因此)先帝简拔(选拔,选择)以遗(wèi,给予)陛下。
出 师 表复习知识要点 诸葛亮一、文学常识部分: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
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
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2、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3、武侯祠匾额对联选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过厅对联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诸葛亮殿对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诸葛亮殿对联 二、结合各段分析课文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1)客观条件: 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引历史教训,明确提出亲贤远佞主张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以千古奇偶而古今称颂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白帝城托孤(临崩寄大事)8、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体现“鞠躬尽瘁”精神的句子):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在表达方式上,六七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2)主观条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有利因素)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10、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写作思路是怎样的?以“出师”为中心。
《出师表》知识梳理
一、概述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著名奏章,其主要目的是向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建议,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这篇文章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忠诚和对后主的深厚感情。
二、主旨
《出师表》的主旨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加强国家的治理,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主要内容
1.广开言路(开张圣听):诸葛亮认为君主应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这样才
能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建议后主刘禅要“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2.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认为赏罚要分明,公正无私。
他建议后主刘禅在赏罚问题上不能有任何偏袒或私心,这样才能使百姓信服,国家安定。
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认为君主应该亲近贤臣,远离小人。
他指出,贤臣是国家的重要财富,而小人则会导致国家的败亡。
他通过历史事件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
这是三条建议中的最重要的一条。
四、表现手法
《出师表》在表现手法上兼用议论、叙事、抒情,有力地表达了诸葛亮的思想和感情。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叙述方式,使读者更能深刻地理解诸葛亮的情感和意图。
出 师 表复习知识要点 诸葛亮一、文学常识部分: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
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
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2、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3、武侯祠匾额对联选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过厅对联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诸葛亮殿对联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诸葛亮殿对联二、结合各段分析课文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 (1)客观条件: 先帝崩殂天下三分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引历史教训,明确提出亲贤远佞主张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以千古奇偶而古今称颂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2)主观条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有利因素)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临崩寄大事)8、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体现“鞠躬尽瘁”精神的句子):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在表达方式上,六七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10、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写作思路是怎样的?以“出师”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
《出师表》复习提纲一、注释1.《出师表》作者诸葛亮。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崩殂:死。
崩,古代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时。
4.殊遇:优待,厚遇。
5.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6.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6.恢弘:动词,发扬扩大。
7.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义,适宜、恰当。
8.宫中:指皇宫中。
府中:指朝廷中。
9.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赏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臧否,善恶。
10.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1.宜付有司论其行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刑,罚。
12.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理,治。
13.使内外异法也:使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15.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拔:选拔。
遗:给予。
16.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
咨,询问。
17.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18.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淑,善。
均,平。
19.督:中部督。
20.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2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2.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3.猥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24.驱驰:奔走效劳。
25.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
26.尔来:那时以来。
2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所以先帝在临去世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28.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
29.不毛:不长草。
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
30.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驽,劣马,走不快的马。
钝,刀刃不锋利。
31.攘除:排除,铲除。
32.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损,除去。
益,兴办、增加。
3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慢:怠慢,疏忽。
以彰其咎:来揭示他们的过失。
彰,表明、显扬。
34.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出师表》知识梳理一、背景常识《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情真意切,感动过无数读者。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诸葛亮,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东汉末年,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二、字词1.生字识记。
疲弊.陛.下恢弘.驽钝..裨.补阙.漏行.阵和睦夙.夜忧叹崩殂.妄自菲.薄陟.罚臧否.以彰其咎.①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③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3.一词多义。
①效: a.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b.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②道:a.路途:中道崩殂b.方法:咨诹善道③所以:a.……的原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b.用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④于:a.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b.给:欲报之于陛下也c.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⑤以:a.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以致:以伤先帝之明c.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e.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4.古今异义。
①卑鄙:a.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b.今义:品质低下、恶劣②痛恨:a.古义:痛心遗憾,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今义:深切地憎恨③开张:a.古义:扩大,例句:诚宜开张圣听b.今义: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一天第一次成交5.词类活用。
①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例句:此皆良实②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例句:有所广益③亲、远:亲近,疏远,例句:亲贤臣,远小人④奸凶:奸邪凶恶之徒,课文指曹魏集团,例句:攘除奸凶⑤恢弘:扩大,例句:恢弘志士之气三、课外知识拓展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对诸葛亮的叹惋。
你还知道跟诸葛亮或《出师表》相关的诗文名句吗?试写出一二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出师表》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出师表,即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出师表》,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师北上伐魏,出师前写下这篇传唱千古的表文,向后主刘禅陈说了自己的请求和愿望。
二、解释词语。
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不懈于内盖追先帝之殊遇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引喻失义舍生取义陟罚臧否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所以兴隆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夙夜忧叹深入不毛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斟酌损益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责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谘诹善道临表涕零三、翻译句子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4、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四、阅读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先帝”指,“陛下”指,“臣”指。
“天下三分”指天下分裂为、、三国。
2、“使内外异法也”中,“内”指,“外”指,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语分别是和。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哪一条是关键主要的一条?4、诸葛亮提出的“开张圣听”的主张,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5、为什么“先帝”叹息痛恨桓、灵?6、第6、7自然段回顾了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临危受命和,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千古名句,你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吗?8、写出本文中的三个成语。
精品文档出师表复习知识要点诸葛亮一、文学常识部分: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
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
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2、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3、武侯祠匾额对联选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过厅对联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诸葛亮殿对联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诸葛亮殿对联二、结合各段分析课文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1)客观条件: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引历史教训,明确提出亲贤远佞主张的句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侯。
6、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以千古奇偶而古今称颂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临崩寄大事)8、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体现“鞠躬尽瘁”精神的句子):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在表达方式上,六七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10、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写作思路是怎样的?以“出师”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和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
11、全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三、具体问题分析1、怎样理解“出师表”?这是诸葛亮出兵北伐前所写的奏议,用于向君主陈说自己的请求和愿望2、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希望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3、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为全篇议论张本4、作者在第二段针对什么情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针对刘禅跟宫中亲近,宠信宦官黄皓一类小人,跟府中疏远,有所(2)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有利因素)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精品文档偏袒。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内外异法、法治不行。
导致在诸葛亮离开国都后政局大乱。
5、为什么在分析不利形势后又引出有利的主观条件呢?要后主既意识到客观形势的危急,又树立兴复汉室的信心6、作者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形势,起笔凝重,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表达痛惜刘备大业未竟的感情,也隐含创业维艰的意思。
意在引起刘禅深思,即警其心。
7、如何理解第六段以陈情的方式为下文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了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而出师北伐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深恩,自然引出下文。
8、六七段表达作者对刘备父子怎样的感情?报先帝,忠陛下。
9、“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二十一年矣”说明了什么内容?目的是什么?内容:概括说明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目的是为了说明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10、请就本文第六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本段文字采用了叙事抒情的写法。
作者自叙本志,回顾了先帝的“三顾茅庐”之恩,交代了追随先帝的原因,表达了对先帝的怀念感激之情和效忠刘备父子的决心。
11、《出师表》受到无数后人的高度评价,请写出几句与“表”有关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正气歌》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文天祥《感状》12、第七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13、“先帝不以臣卑鄙------当世之事”点明刘备拥有怎样的品质?有宽宏的气度,和礼贤下士、不耻下问的品德。
14、写出刘备写给后主的遗诏,并结合实际谈谈体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今天,我们仍要坚持以德服人。
生活中对于小的缺点或恶劣的坏事,要防微杜渐。
因为小错不改,慢慢就会变成一种恶习;而不断地积累善行可以铸造成优秀的品质,形成高尚的人格,最终赢得人们的尊重。
15 、根据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刘禅是怎样的一个人?刘禅亲小人,远贤臣。
宠信宦官黄皓,昏庸无能,不辨忠奸。
16、请结合本文中的相关情节评价一下刘备的为人。
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危难之际委诸葛亮以重任等,可以看出刘备有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宽宏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美德。
17、请结合本文和《三国演义》评价诸葛亮前后出师表,词采飞扬,一片赤诚;借东风可看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闻强识;布八卦,草船借箭,空城计可看出他高超的军事才能;制造木牛流马,可看出他创造的奇巧,心智过人。
18、文章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文中提出的三个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这对当时的内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小到矿产事业单位,大到国家,只有任人唯贤,党风才能清正,干部才能廉洁,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
19、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全的政治家,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任人唯贤;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
20、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精品文档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顾:三顾茅庐东和:东和东吴六出:六出祁山北拒:北拒曹魏七擒:七擒孟获排八阵:摆设八阵图收二川:收东川西川21、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不知所云亲贤远侫感激涕零作奸犯科苟全性命裨补阙漏计日而待斟酌损益察纳雅言22、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23、另外诸葛亮着重回顾了有关先帝的“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大事。
四、理解性背诵:(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3)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4)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0)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11)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2)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5)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6)《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精品文档(17)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9)“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20)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1)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2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2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24)《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5)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6)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2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2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30)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1)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32)《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封阵、三气周瑜五、课文内容理解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1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精品文档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临崩寄臣怪大事”】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