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推荐五篇)第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及防范策略研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不断发生对各国经济造成巨大的震荡,造成各国国民经济的大倒退,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大多与银行不良贷款有关,银行体系积累的巨大不良贷款往往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国际保险公司和花旗集团陷入财务困境,次债危机成为全局性的金融危机。
同时,美国的危机通过国际金融乘数效用,不仅影响到其它国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状况,而且触发了主要金融市场资产价格持续暴跌,终于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
在市场极度恐慌抛售、资产价格大幅下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极度恶化的情况下,稳定金融体系成为各国政府最重要的任务。
国有化或暂时国有化、加强对银行的政治控制成为稳定金融体系的最后手段。
银行的核心功能是金融风险管理,其作用在于保证其提供的金融产品质量,即通过控制高风险资产与降低不良资产,创造与提高收益。
银行治理的改造与重建将是消除道德风险、降低不良资产、恢复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我国,近几年来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绝对额居高不下,严重削弱了其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我国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发展构成了很大威胁,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在新世纪竞争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一方面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又以间接融资比重较大,企业普遍缺少自有资金,企业效益不好,国有银行又要根据政府的指令发放贷款,经济转轨后,改革的成本大部分由银行承担了,由此形成大部分不良资产;另一方面是政策性银行成立前,国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放的政策性贷款大部分后来成为银行的不良贷款。
而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建立起来、经营机制不活、管理落后、人员素质低等因素都影响着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工作不足以及社会信用环境不好,没有形成较好的信用文化这些也影响着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开题报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源自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动荡给世界各国金融机构一次深刻的教训,它提示了我们要准确地揭示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以及探索化解不良贷款之路的重要性。
而近年来,我国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双降”只能说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确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并不能说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因此,促成不良贷款的因素及对策值得探讨。
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而以中小企业贷款为主的宁波银行正经受着资产质量的考验,2010年第三季度,宁波银行不良贷款又有所反弹,其次级类所占比重较高。
本文主要是将阐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并以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为例进行分析,从而阐明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应对措施。
2.国内外研究现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国外研究中,最早的银行倒闭事件可以追溯到14世纪巴蒂家族的弗罗伦萨银行,当时,由于英吉利政府没能偿还该银行的巨额贷款,而导致其倒闭。
19世纪,英格兰两家大银行的倒闭,日本北海道拓殖银行的破产等,这些银行经营的失败案例在国际金融史上时有发生。
而导致银行破产的原因中,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银行失败的主要原因。
Sanjeev,Gunjan米(2007)认为,不良贷款已成为世界各地银行界的威胁,而形成不良贷款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比有较高的影响力。
富兰克林艾伦(2009)认为,不良贷款问题是中国持续繁荣的最重要的问题,在努力改善银行体系中,特别是减少不良贷款的主要银行数量和提高其效率的延续,是中国改革在短期内金融体系最重要的方面。
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的国内研究中,赵洪丹、丁志国(2010)通过研究发现,2003年以来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双降”主要归因于贷款存量增大和不良贷款的剥离。
经调整后的2008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远高于银监会公布的相应值,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善。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但贷款违约率也随之增加。
正常的贷款不良率,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业务的发展。
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处理。
这种方法能够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转换为其他金融产品,使其可以更灵活地在金融市场上流通。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也正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模式、特点等方面,通过案例分析,检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寻求商业银行在应对不良资产问题上的可行路径。
三、研究内容和路线1、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模式2、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优缺点分析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4、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5、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对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同时,本研究还将进一步加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
六、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模式第三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优缺点分析第四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第五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第六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和对策分析报告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以及相关的对策。
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贷款审批机制,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抵押物监管,以及行业调整造成的贷款结构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商业银行加强贷款审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抵押物监管,做好行业调整准备,加强数据系统建设,优化贷款结构,并建立赔付机制。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对策
1. Introduction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开放的推进,金融机构深受外界的关注。
不良资产是金融机构最重要的运营问题,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状况十分严峻。
为获得更深入的见解,本文将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以便为商业银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2.1 Lack of Effective Loan Approval Mechanism and Poor Credit Management
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导致处理贷款申请的不规范和偏袒贷款申请者,造成贷款的低水平,流动性和质量,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重要的风险转移和资产拓展方式。
但同样存在不少与会计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证券化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引起关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会计问题,包括会计处理、会计核算、会计准则等方面的研究,从而为商业银行的证券化提供更为全面科学的基础。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等方法,综合运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
其中,文献研究法将用于总结和分析现有文献资料中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实证研究法将用于收集实际证券化案例数据并进行分析,案例研究法将用于分析不同类型的证券化产品的会计问题。
四、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1.会计处理问题。
探讨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涉及到的会计处理,如应收不良资产账务处理等。
2.会计核算问题。
分析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对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影响进行评价。
3.会计准则问题。
研究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会计准则,并分析其适用性和实践中的问题。
4.实证研究。
采集不同类型的证券化产品数据,探讨其会计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五、研究意义通过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可以从会计角度更好地理解商业银行证券化的本质和意义,并为商业银行证券化的实践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同时,对于金融监管机构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研究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良资产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不良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以帮助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好地管理并降低不良资产的风险。
研究内容:
1. 不良资产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现状;
3. 造成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原因分析;
4. 改进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和数据,深入分析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研究价值: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不仅对于完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的制度和标准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可为政府和机构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促进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健康稳定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和治理对策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力军,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和风险抵御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也愈发凸显。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19年一季度中国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2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392亿元。
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比最高,已经成为了制约其稳健运行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目的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日益突出,本研究拟从成因和治理对策两方面展开探讨,旨在:1. 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探讨其背后的本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2. 探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对策,阐述预防为主的理念、合理处置坏账的策略、提高银行风险防控能力的手段。
三、研究内容(1)成因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因素,并基于其作用机制分析不良贷款的成因。
研究预计包括以下方面:1.宏观经济因素:探讨宏观经济因素如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等对不良贷款的影响;2.行业特性因素:分析不同行业的风险特性及其对不良贷款的影响;3.内部因素:研究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探讨客户类型、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等内部因素对不良贷款的影响。
(2)治理对策提出预防为主、合理处置坏账、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三个方面的治理对策:1.预防为主:从落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加强社会责任与行为规范、提高信贷风险识别能力等方面探讨不良贷款预防策略。
2.合理处置坏账:从贷后管理、资产转型、不良贷款处置等方面探讨合理坏账处置的策略。
3.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从风险评估、风险定价、风险监测等方面提出提高银行风险防控能力的对策。
四、研究意义1.对制定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治理政策具有一定借鉴作用,也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2.提高业界对于不良贷款问题的认识,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不良贷款的形成机制,预测走势并合理地应对。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占比不断上升,给银行资产质量带来了挑战。
为了降低不良资产风险,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探索将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的方式。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指将银行的不良资产转移至特殊目的机构,再由该机构发行证券,将这些证券出售给投资者,从而将不良资产变为可交易、可分散的证券品种。
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有效削减不良资产比例,减轻银行运营压力,提高资本金充足率,增强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当前,国内有关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较为匮乏,而且现有文献大多着眼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并缺乏相关实证分析,因此,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银行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和研究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情况,分析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现状,包括规模、种类、风险收益分布等情况,了解不良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管理的作用。
2.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分析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制度设计、风险管控、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
3.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简洁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企业、投资者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
4. 基于国际比较研究的启示。
通过对国际上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情况的研究,提取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启示的方案。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查、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预期研究结果本研究预计取得以下成果:1. 洞察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加深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理解。
开题报告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模式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研究意义:1999年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进行政策性剥离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自行探索,对残余体内的不良资产展开特别处置探索。
因此,在目前我国不良资产特别处理体系中,实际存在着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两个主体。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银行某支行的管理经验以及其相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案例,分析总结处置经验,从而为金融体系稳定和风险控制提供借鉴。
预期目标: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
不良贷款问题的解决是当今中国金融体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从根本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彻底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银行体系,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搞好金融改革的关键。
本文通过研究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对现有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体制。
2.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Chongwoo Choe在2007年l月的”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ME financing and Japan's regional bank problems>中认为日本地区性银行正在积累不良贷款,同时缺乏多元化,缺乏有效的竞争力。
认为应解决的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
资优的政治利益可能需要区域中小企业的投资项。
William D. Miller在<Commercial Bank Valuation>一书中,基于银行兼并或收购而对银行资产评估进行了论述,并提出银行不良资产价值确定的指导性建议,“对银行不良资产的评估,更带有主观性,就必须重新考虑贷款能否收回,以及考虑抵押物的价值问题”,他认为,即使一笔贷款是银行不良贷款,也不意味着其市场价值必定低于其账而价值,如果一笔贷款是用很容易变现的物产作抵押的,则该抵押物的清算价值就可能足以抵偿这笔债务。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日益严重,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已成为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通过法定程序转移给特定投资者,形成可交易的证券,以达到资产重组的目的。
相比于其他解决不良资产的方式,不良资产证券化具有成本低、流动性强、扩大融资渠道等优势,已被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
本课题旨在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本课题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政策法规、已有研究成果、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案例等。
2. 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包括证券化产品和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发行规模和利率水平等。
3. 探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能问题,包括法律法规、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问题。
4. 提出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政策方向、加强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
5. 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三、论文结构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步骤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特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以及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因素分析。
第三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与问题主要介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包括证券化产品和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发行规模和利率水平等;并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包括法律法规、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问题。
开题报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成因分析及改善的对策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随着全球金融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处于转型期的市场经济国家,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金融不良资产问题,这不仅会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经营效率,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分析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制定相应的改善对策,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银行不良资产过多,会给我国带来许多已知或未知的金融风险。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有所下降,但与国际上优秀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境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还很高,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
因此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以及对相应改善对策的研究尤为重要。
本文就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对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成因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以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不良贷款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对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一般都是从金融脆弱性的角度来分析的,Minsky Hyman P.(1995)认为倒是金融脆弱性的原因主要是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来解释的,即使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也存在金融脆弱性。
Luizfernando R.De Paula,Antonio Jose Alves Jr.(2000)等人认为外部金融脆弱性是指由于国际收支失衡、汇率高估等原因可能导致汇率贬值,从而可能引发货币、银行危机的一种金融状态。
Bernardo Maggi · Marco Guida(2009)从商业银行体系的成本结构模型对不良贷款的影响中认为不良贷款的增加可以通过研究成本函数的变化后果来计算出维持一个不良贷款的失效概率,并评估银行的不良贷款是否具有相应的风险倾向,还强调了传统的成本效益指标不适合,而根据相关的密度函数,提出了有效计算方法和措施。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在发挥经济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风险。
其中,不良资产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不良资产的高比重严重影响银行的利润和业务发展,而如何有效地处置不良资产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各大银行已经纷纷成立了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专门从事不良资产的处置和管理。
然而,如何有效地处置不良资产,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因此,本文拟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分析不良资产的特点和类型,探究国有商业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拟就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1)不良资产的特点和类型;(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实际情况;(3)国有商业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4)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政策和措施;(5)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2.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文献和案例资料,分析不良资产的特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实际情况以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时结合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通过本次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结果和意义:1. 深入了解不良资产的特点和类型,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支持;2. 全面了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实际情况,为深入研究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实证依据;3. 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提供参考;4. 提出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提供指导;5. 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可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实用性的参考,对于有效推进不良资产处置,保障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在商业银行防范与处置不良资产的攻坚阶段,加快向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方向的转型,既有利于提高防范与处置的效率,也促进了银行自身的改制和发展。
优化不良资产市场,提高防范与处置不良资产的效率,创新防范与处置不良资产的问题,成为新一轮探究不良资产的重要课题,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就具有现实意义。
本课题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成因分析提出了一些关于探究不良资产的构想,并就今后如何防范增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和如何处置不良资产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从而有效避免新生不良资产的累积,并期待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金融体制的稳健运行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所贡献。
2.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不良资产问题在国际范围内仍然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国外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早于国内,主要研究现状可以归纳如下。
国外最初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不良资产处置的方法及对过去几年处置经验的总结。
Attainable(2000)详细论述了中国产生不良资产的宏观机制及历史原因、不良资产的规模和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过程的一些缺陷,表明中国不良资产的处置由于受到法律政策的束缚和行政性的干预保护,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环境的影响,处置步伐将会十分艰难。
2001年不良资产国际论坛上,部分外国机构和专家也对中国处置不良资产做了重要研究和建议,美国布朗伍德法律事务所(Brown and Wood LLP)、美国高盛公司(Goldman and Sachs LLP)、美国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 Co. Inc.)以及前国际权威丹尼斯等,分别从美国、瑞典和波兰的经验出发,提出政府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处置不良资产时可将资产重组与银行改革相结合,并制定相关的特殊法律政策来约束和规范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并给予处置进程以特殊的法律支持。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日益凸显。
不良资产不仅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造成影响,更会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探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的研究,探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优缺点、操作原理、流程和制约因素,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三、研究内容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意义。
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操作原理和流程。
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和局限性。
4. 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制约因素分析。
5. 其他国家不良资产证券化经验的借鉴和启示。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
2. 统计分析法。
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深入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情况。
3. 案例研究法。
选取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际操作过程。
五、研究意义1. 探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优缺点,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规范。
2. 深入了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操作原理和流程,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3. 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制约因素,为改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环境提供参考。
以上为本文的开题报告,希望得到您的认可和支持。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商业银行业务风险也日渐增加。
其中,最大的风险来源之一就是不良资产的不断积累。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解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证券化是指通过将资产转化为可以交易的证券进行分散投资和融资的过程,通过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不良资产转化为可以流通的证券,实现对风险的转移和分散,同时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高收益的投资机会。
因此,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融资手段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收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数据和文献,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类型、市场情况和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1. 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深入了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和市场特点。
2. 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数据,进行预测和分析。
3. 范例分析法:选取多个商业银行代表性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案例,对其逐一分析和比较。
三、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1. 系统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市场情况和特点,探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并为商业银行提供实际操作建议。
2. 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角度,深入探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措施,并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3. 通过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范例案例,探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预期成果:1. 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类型、市场情况、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研究。
2. 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供实际操作建议。
3. 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措施进行深入探讨,并提供参考意见。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一、研究目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不良资产证券化成为国内银行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尤其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其不良资产的规模和比例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因此了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情况,探索国内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研究旨在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角度,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国内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规模、情况等进行分析,探讨国有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的应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优点和缺点。
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利弊,探讨国有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3.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国有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因素。
4.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政策建议。
基于前述研究结果,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进程。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案例的分析以及对证券化市场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获取研究所需数据。
四、拟达成的预期目标1. 深入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优点和缺点,探讨发展方向。
2. 分析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因素,为国内银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3. 提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建议,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进程。
4. 加深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理解和认识,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开题报告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目前,我国金融业处于安全运行状态,但是依然存在各种金融风险。
其中一个重大风险就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堆积己久,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恶化了商业银行的财务基础,极大降低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影响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削弱了金融支持的效率,增强了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因此,尽快有效的化解银行不良资产,成为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讨论不良资产如何产生,同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了比较针对性的界定与分类,其次从各个角度客观、真实地把握不良资产的现状并说明其影响,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急需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急迫性,然后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着重对不良资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以工商银行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借鉴。
2.国内外研究现状2.1国内研究现状从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看,周小川(2004)在“2004 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上表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大体来自五个方面,经过亚洲金融风波后的清理整顿,我们大体上弄清了在90 年代及90 年代以前,银行业所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
他分析指出,这些不良资产大体上来看,大约有30%来自于各级政府直接的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大约有30%的不良资产来自为支持国有企业所造成的;大约有10%的不良资产来自于地方的行政环境和司法环境;还有10%左右来自于国家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主动关停并转有些企业;另约有20%左右的不良资产,来自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
唐双宁(2005)指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多年积聚起来的,其成因非常复杂,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
除了商业银行自身体制落后、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薄弱等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直接融资所占比例过低,企业严重缺乏自有资金,生产经营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为了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体制转轨和企业重组,国有商业银行发放了大量的特定贷款;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严重;未能实行审慎会计制度造成大量虚盈实亏等。
由此可见,国有商业银行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各种损失,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损失,它是我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必须付出的成本。
从历史角度看,张晓梅(2008)认为,银行不良资产是社会金融运行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的产物,其形成的原因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市场性因素;既有历史的积淀和惯性作用,也有现实政策失当的原因;既有宏观环境变化的因素,更有主观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解决对策看,舍鹭莎(2008)从全社会视角,以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密切相关的有关变量(包括宏观经济增长、企业制度、政府行为、金融监管、金融市场、社会信用等)为切入点,围绕不良资产管理研究体制层面的创新问题,主张推动政治、经济、金融领域等相关领域的制度创新,比如应当积极稳步推进我国宏观体制层面的改革,应当加快我国金融运行体系的改革重组,应当建立和完善不良资产管理的社会合作机制等等。
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体制方面的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清除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推行一系列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以及加强以市场控制和市场约束为中心的改革,关键是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机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以及结构的合理调整机制。
2.2国外研究现状Hoshi和Kashyap(2002)认为,高坏账水平影响到经济增长,因为它削弱了许多企业特别是银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筹集资金的能力FDIC(1998),Masahiro Kawai(1999),IMF(1999), Dziobeck, Claudia and Ceyela Pazarbasioglu(1997)等机构和学者则对国际以及美国、亚洲国家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进行了比较,既分析了不同社会制度政策和外部市场环境条件下,各个国家采取的处置方法的特点,又总结了不良资产作为金融市场运行的必然产物,在化解原理和方式上同样存在的许多相同点,这些共性之处值得各个国家互相参考借鉴。
例如主要都实行“好银行十坏银行”模式将问题银行的不良资产转移到专门成立的机构中,使原问题银行成为好银行,继续起到信用中介作用,而接收不良资产的专门机构则变成坏银行,通过出售、重组等手段负责不良资产的处置国家集中进行处理,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实行拍卖、债权转股权、资产重组等方式,同时,商业银行的管理上都采取提取坏帐准备金、调整债权结构等手段改进银行资产状况。
3.参考文献[1]陈露.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2]付天佑.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探索[J].银行分析,2009(4):59-60[3]谢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11):22-26[4]舍鹭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J].华商,2008(3):45[5]黄鹤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防范研究[D].新疆:新疆大学,2008.[6]段豪丽.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08.[7] 张晓梅.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J].时代经贸,2008(6):192[8]陶琪.浅析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J].世界经济情况,2007(4):19-22[9]丁化美. 不良金融资产重组[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06:23-39[10]卫淑霞.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及其化解的有效途径[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胡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其化解[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0-33[12]李继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5):201-202.[13]郭占辉:银行不良资产的状况成因及对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6~60[14]易宪容.国有银行治理如何从窘境中走出来[J].中国经济时报2006.10[15]石茂胜.不良资产处置论[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96-110[16]张小霞.现代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6:280.[17]李海平.我国不良资产市场概况与发展趋势[J].宏观经济研究,2005.11:25-28.[18]张小霞.现代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6:280.[19]周小川.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J],金融时报,2004.4.16[20]李洪江.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10[21]Watanable.Mariko.China’s Non-performing Loan problem,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Japan,Mareh2000[22]Kawai,Masahiro,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nancial and Corporate sector Restructuring in East Asia world Bank.Washington D.C.1999.[23]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Financial sector Crisis and Restructuring: lessons from Asia. WashingtonD.C. 1999.9[24]FDIC. Asset Management Contracting in Managing Crisis: The FDIC Experience. FDIC,1998:333-371二、研究方案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引言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和影响1.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1.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影响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影响因素分析2.1经济体制、法制和监管等2.2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影响因素实证分析2.2.1 银行运行资本与不良贷款相关性分析2.2.2 银行成长性与坏账率相关性分析3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及措施结论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实施方案:本文是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影响、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的。
首先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书籍及数据资源,确定所研究内容的范围;然后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学位论文数据库和EBSCO等查找相关的文献,确定题目,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等;关于不良资产的一些数据资料主要通过统计年鉴、相关政府部门、统计部门、上市公司网站获得。
进度计划:第6学期第19-20周至第7学期第1-5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第7学期第6-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7学期第13-14周:撰写论文详细提纲,交给老师批阅,反复修改,保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第7学期第15-20周:开始写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第7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
第8学期第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写作、完善毕业论文。
第8学期第3-6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毕业论文内容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论文。
第8学期第7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交。
第8学期第9-11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