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礼物》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7.《变色龙》学案教师寄语: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
——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称誉契诃夫为“第一流的幽默作家”二.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3、揣摩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4、欣赏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小说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于作者和创作背景。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高超的讽刺和幽默手法,创造出有高度概括力的艺术形象。
他20岁开始创作,一生写了七百多篇小说,代表作有《契诃夫小说选》。
《变色龙》创作于1884年,当时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后,亚历山大三世上台,他一面竭力强化警察统治,一面搞了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沉静:无精打采:魁梧():异想天开:荒唐():洋溢():伶俐():恐吓():径自:二、理解探究1.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2.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3.试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4.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三、合作释疑1.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环境描写部分,并思考其作用2.精彩的语言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地刻画出来,更有利于表现主题,说说下列各句中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1“席加洛夫将军?”我……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2 “他的法律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
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3.在变与不变中用什么道具掩饰内心急剧变化?并分析这一道具的作用。
1。
长江之歌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背诵这首诗歌.2。
理解诗曲歌目所表达的作者对长江及其祖国母亲的情感。
3。
领会长江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朗读感悟、合作探究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荡dí() yuán()泉 páng bó()灌gài( ) 尘埃()2.填空①本文作者,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副团长,著名音乐家,1988年,35岁的胡宏伟凭借为《话说长江》作词,一夜成名。
这些年,先后为2000余首歌曲作词,其中绝大部分是主旋律歌曲,不少歌曲在全国广泛传唱。
②《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它写于1988年,这正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胜利的年代.当时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向全国征集主题歌词,在成千上万的来稿中,这首歌词脱颖而出,至今仍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3.思考讨论:作者如何歌颂长江的?表达了作者对长江怎样的感情?导学过程:活动一:预习检查反馈。
活动二:自由朗诵这首诗,思考讨论。
①如何理解“你是无穷的源泉"“你有母亲的情怀”?找出相关诗句反复朗读体会。
②《长江之歌》采用第几人称来写的,作用是什么?③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活动三:学唱《长江之歌》.活动四:背诵这首诗歌,并默写。
6、怀念母亲谢谢观看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六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学区小学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 ____积累部分(35分)一、看拼音写词语。
(6分)máo dùn jīng zhàn yī yán jiǔ dǐng( ) () ( )yù yán quán wēi wéi miào wéi xiào( )()()二、先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解释所填的字.(4分)一丝不()钟鸣()食戛然而()鳞次栉( )三、划去每组中不属于同一类的词,再在括号里补上一个同类的词。
《最美好的礼物》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圣诞节”“饶有兴趣”“富裕”“羡慕“神气”等词语的意思。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小男孩和保罗的心里活动。
【教学难点】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入课题:(一)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件小礼物,要奖给昨天在各方面表现最棒的孩子。
(给学生发礼物)下面,我想请获奖的孩子谈一谈得到奖品的心情。
(高兴,激动,快乐,兴奋……)(二)教师小结:(板书:快乐)是啊,孩子们,在生活中,当我们得到一件奖品时是快乐的,得到表扬时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时是快乐的,得到别人帮助时是快乐的……可是,美国作家丹·克拉克却说“给予是快乐的”。
(板书完成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正音:给予jǐyǔ)。
再读课题。
(三)课题质疑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2、谁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呢?3、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二、初读课文,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一)了解课文的特点1、孩子们理解得真好。
我们都知道得到什么东西,往往是快乐的;可付出给别人什么,又怎么会是快乐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看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首先请孩子们看看课题,我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在课题左上方画上略读符号),你们知道这个星号表示什么吗?(这个星号表示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
)2、有谁知道略读是什么意思?(简略地读,这样的文章只要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就行了。
)(二)提示自学方法孩子们说得很对。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这样的课文要求大家自己读懂,而我只能给大家一些提示。
这样一篇文章,要你们自己读懂,有信心吗?光有信心还不行,还应该有好的读书方法。
(投影:读、思、圈、注),这是我们平时经常用到的方法,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点更重要的就是—(投影:问),要求大家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7 最美好的礼物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
在快到圣诞节的时候,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的想法。
这个年少的哥哥,用他的言行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课文传达给我们的是“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
2.过程与方法(1)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的道理。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3)研读课文,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的内心,感受快乐的真谛。
(4)拓展延伸,进一步感悟“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乐于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领悟“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是本文重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的真切感受。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课时)课时任务:谈话导入,初步感知;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在什么时候收到过什么样的礼物或送出过什么礼物?你认为最美好的礼物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爱别人,也被别人爱, 这就是一切, 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为了爱,我们才存在。
有爱慰籍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这就是人生最美好的礼物。
那么,在作者眼中,什么才是最美好的礼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7课《最美好的礼物》。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都有过接受或送给别人礼物的经历,让学生说一说最美好的礼物,让学生对美好的礼物有一个最初的认识,为理解文章题目、文章内容打下一个基础。
冀教版课文相片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1) 第一单元1 长江之歌2 五彩池3 七月的天山4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5 山海关第二单元6 穷人7 最美好的礼物8 有月亮的晚上9 成全一棵树1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单元11 心的翅膀12 百合花开13 世界的边沿在哪儿14 壮哉,少年游15 为“我不能”举行葬礼第四单元16 世界儿童和平条约17 相片18 将军与孤女19 阳光下的皮肤20 地球万岁第五单元21 词两首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卜算子·咏梅(陆游)22 跳水23 清贫24 儿子的采访25 挑柴第六单元26 碧螺春27 京剧28 用奇谋孔明借箭29 安塞腰鼓30 我和春联生字表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2)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班级姓名成绩一、看拼音,写词语,要正确、美观。
fǖ yǎn chóu huà zhǚ fu 某ǘn huán( ) ( ) ( ) ( )qī wǔ gē da jiān ruì fū huà( ) ( ) ( ) ( )shū jí zhù 某ù jú yāng hūn lǐ( ) ( ) ( ) ( )二、火眼金睛,比一比组词啼( ) 剃( ) 澄( )蹄( ) 梯( ) 橙( )析( ) 镶( ) 藻( )折( ) 嚷( ) 澡( )拆( ) 壤( ) 燥( )三、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zhuàn zhuǎn lè yuè nán nànzāi zài jǐn jǐn tiáo diào奏乐( )调节( )尽管( )乐趣( )调动( )尽量( )好转( )难题( )三年五载( )转动( )灾难( )满载而归(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两个词语分别造句。
最美好的礼物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最美好的礼物,感谢您的阅读!还记得,毕业考前的那一堂课。
“上课啦!”不知是哪个同学喊了一声,上课铃就打响了。
我们坐在各自的位子上,等待着方老师来给我们上小学生涯中最后的一堂数学课。
方老师来到的班级。
天啊,她没有带教学书和尺子,只带了一塑料袋,里面装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
看着我们一个个好奇的眼神,方老师微笑着把袋子里的东西都倒在了讲台上。
哦!原来是我们以前上课时被老师没收的小玩意儿。
“小涛,这是你的自动笔。
上初中的时候就别上课时老摆弄笔了,那样知识会悄悄从你身边溜走。
”江涛低着头领过老师手中的笔。
“小紫,这是你买的新发夹。
知道你很喜欢它,但上课的时候也不能随便拿出来玩啊!”林紫眼眶已经湿润了,她接过老师手中的漂亮发夹,还说了一声:“对不起,老师。
”方老师微微一笑,叫她回座位吧。
“胡中然,这是你的‘金陵十二钗’邮票。
老师知道你是个集邮爱好者,得到这么珍贵的邮票,想给同学们分享,但要在适当的时候啊!”小胡已经流眼泪了。
哎,当时老师没收他邮票的时候,他不知道有多恨方老师,现在好了,他完全误会了方老师。
“林淼忠,这是你的同学录...”“王立安,你的贴画...”“张威森,你的漫画书...”“朱丽菲,你的小镜子...”......老师把没收的东西一个一个发到我们手里。
有些同学在老师没收他的东西时,还怨恨过老师,现在,这份怨恨已经转为浓浓的歉意。
当老师把东西发完时,有一个女同学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紧接着,全班同学都哭了。
老师看到这种场面,很是感动:“好了好了,都别哭了。
现在把这些东西还给你们,是想让你们记住这个教训。
现在,这些东西就当是我送给你们的毕业小礼物吧!”大家好像都事先安排好了,全都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对不起!”老师也掉眼泪了。
“叮铃铃——”下课铃打响了。
老师立刻收住眼泪,大声说:“下课!”“老师再见。
”那些“礼物”,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礼物,也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礼物!。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存在爱。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初升的太阳,那是自然之美.我们每天都能拥有他人的关爱与帮助,这是人性之美。
生命宛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他所流经之处,总会给予他人以甘露,正因为如此,生命的长河被回馈的花瓣点缀得是那样的美,那样的动人.所以说给予也是一种美。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位医生赶着去给一位儿童进行抢救,行至半路,竟发现路前方有一条深沟,他无法过去,于是他求助于路旁的一台推土机的司机。
司机答应了,他为医生填好了深沟.医生一路飞奔,终于孩子得救了.在回去的路上,他感激地向那位司机道谢,“谢谢你,是你救了孩子一命。
”不料,司机却说道,“我根本不知道那是我的孩子”.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但却告诉我们,付出也是一种美。
回望我们生活的社会中,茫茫人海,在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有不少。
但是人们却不曾忘记留下自己的一份爱,一份帮助。
他们的帮助尽管很渺小,但却让每一位受助之人如沐春风,或许这就是爱的魔力,人类最无私的美丽,它让这个世界远离浑浊,走向光明。
资助特困家庭,为贫困儿童燃起生命之光,为那些身患重症的人们送去一份关爱。
难道这不是心灵的美,受助的快乐吗?
人的一生,不可能平静的度过,他不能孤立于社会及他人,他需要有他人的关爱与帮助,同时他也应该为他人付出自己的爱。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那是幸福的香味,关爱的美丽。
有爱,才有阳光;有阳光,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美丽。
这个世界需要爱,需要美丽,那么请用我们的爱,来为这个世界装点美丽。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留下一份爱,回馈一份人性美.。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礼物的意义,知道礼物不一定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2. 培养幼儿分享、助人为乐的品质。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礼物的作用和意义。
2. 分享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3. 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 让幼儿理解礼物的意义不在于价值,而在于心意。
2. 培养幼儿分享、助人为乐的品质。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难点:1. 引导幼儿体会到精神礼物的重要性。
2. 教育幼儿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别人。
五、教学准备: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讲解礼物的概念,让幼儿说出自己收到过的礼物和礼物的意义。
2. 引导幼儿思考:礼物一定是物质的吗?二、主体教学(15分钟)2. 通过故事情节,教育幼儿分享、助人为乐的品质。
3. 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故事中的角色,培养同理心。
三、实践环节(10分钟)2. 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给其他组。
3. 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想出的礼物最美好。
1. 让幼儿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
2. 引导幼儿认识到礼物的意义在于心意,不在于价值。
3. 教育幼儿在生活中多关心他人,培养分享、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活动,观察幼儿对礼物意义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分享、助人为乐的品质和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
六、教学延伸:2. 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共同见证幼儿的成长。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实践环节,要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发挥空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对表现优秀的幼儿给予表扬,对表现不足的幼儿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教学拓展:九、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 通过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评价活动对他们的影响。
《最美好的礼物》阅读答案
这一年的圣诞节,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新车作为圣诞节礼物。
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他的办公室走出来时,看到街上一名男孩在他那闪亮的新车旁边走来走去,触摸它,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属于自己这个阶层。
就在这时,小男孩抬起头来,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是啊,”保罗说,“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
小男孩睁大眼睛:“你是说这是你哥哥给你的,而你不用花一角钱?”
保罗点点头。
小男孩说:“哇!我希望……”
保罗认为他知道小男孩希望的是什么,有一个这样哥哥。
但小男孩说出的却是:“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哥哥”。
保罗深受感动地看着这个小男孩,然后他问:“要不要坐我的新车去兜风?”
小男孩惊喜万分地答应了。
逛了一会儿之后,小男孩转身向保罗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前面?”
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大而且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
神气的事。
但他又想错了。
“麻烦你停在两个台阶前面,等我一下好吗?”
小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入屋内。
不一会儿他出来了,并带着一个显然是他弟弟的小孩,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跛着一只脚。
他把弟弟安置在下边的台阶上,紧靠着坐下,然后指着
保罗的车子说:“看见了吗?就像我在楼上跟你讲的'一样,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 他不用一角钱!将来有一天我也要送你一部和这一样的车子,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一直跟你讲的橱窗里那些好看的圣诞节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走下车子,将小弟弟抱到车子前排座位上,他的哥哥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爬了上来。
于是三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之旅。
,
在这个圣诞节,保罗明白了一个道理: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9、第一段文字中,写男孩在保罗“闪亮的新车旁边走来走去,触摸它,”作者运用了
什么描写方法?联系全文思考,男孩此时内心在想些什么?(不超过20个字)(3分)
10、文中划线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4分)
①希望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②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11、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最美好的礼物”的含义?(2分)
12、从保罗和作为哥哥的小男孩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9、动作描写(1分)例(2分):如果我能让弟弟坐在这样一部车上该多好啊!
10、①(2分)“希望有这样一个哥哥”表明了希望自己是一个受益者。
②(2分)“希望能当这样的哥哥”是希望自己能做一个给予者。
(意思差不多
即可)
11、(2分)保罗从给予中感受到了快乐,“给予”不仅是送给他人的也是
送给自己的最美好的礼物。
可小男孩对弟弟的爱感动了保罗,使他感受到人性之美在于给予,对保罗来说,这是最美好的礼物。
(能紧扣主题,合乎情理即可)
12、(3分)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