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设计的分类及其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58 KB
- 文档页数:1
临床科研设计类型第一种是描述性研究,是测量一个时点,然后一个样本的人群,或者是连续观察一系列的病例。
案例:欧洲国家开展的入户调查,把每一个家庭里面每一年红葡萄酒的消耗量进行统计(多少千克),然后跟这个家庭里面男性发生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这些病例做一个回归分析。
结果是说红葡萄酒的消耗量越大,心血管病的病死率越低,它呈现的是一个负相关的关系。
它的缺点就是没有对照,你也不知道那些没有喝酒的人患心血管病的几率,你没有做一个平行的对照。
还有就是个体的特征和群体的特征很难区分,然后就是容易发生选择性偏倚,因为这样的调查毕竟是抽样,不可能对所有的人都调查,所以它能得到假设,但是不能得到因果推断。
第二种是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有对照,但它是回顾性研究,是根据结果来选择病例组。
比如说外科证实或者B超证实你得了胆囊结石,你就是病例组,然后做了B超未发现胆囊结石的就是对照组,之后回顾性去调查性别、年龄、家族史、饮食习惯等,而做这样一个分析就是病例对照研究。
所以它最经典的是用于病因、危险因素的探讨。
病例对照的一个研究特点就是把现在的病人分成两类,一类是有病的,一类是无病的,研究方向是回顾性的,然后去观察他们既往的暴露。
这个暴露的概念,包括个体的特征,也包括接受的治疗措施,所以评价疗效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是比较容易操作,做一个问卷调查,调一些病例就可以做,比较省钱、快速,比较适用于罕见的结局。
但是它有其缺点,一个是测量误差,一个是回忆偏倚。
因为它既然是过去发生的事,人的记忆随着时间延长就记不清楚了,所以有的时候问他过去的信息,他就记不清楚了。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你能从既往的医疗记录里面调阅出信息,它是非常可靠的,当初做的什么检查、什么诊断、做了什么治疗,这个就比较准确。
第三种是队列研究,不是我们人为地去分组,而是病人来就诊的时候,同样的疾病接受了不同的治疗。
比如说腰椎间盘突出,一部分病人到医院来,可能去针灸,一部分病人可能去推拿科做推拿,有的病人会去做牵引,一部分病人还可能去做手术,这个队列是自然形成的。
医学科研设计第一部分医学科研设计概述一、医学科学研究医学科学研究是医学工作人员主动自觉地结合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借助精密仪器、对生物个体从病理、免疫、遗传等各方面探索事物(如疾病发生发展及防治效果)客观规律的创新活动。
包括总结工作经验,找出存在规律,以启示同行吸取经验教训。
二、医学研究的分类(一)根据研究目的分1、基础研究:概括地讲是指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的研究。
认识人体的生命现象、本质规律、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
如“肠系膜上静脉的基础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
2、应用基础研究:发展基础研究成果,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形式或者说是将理论转化为技术方法的研究。
如人民医院“喉全切除后发音钮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3、开发研究:是指以推广和应用为目标的,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进行重大的、实质性改进的创新研究。
如“海洋水色1号卫星研制”(二)据研究内容、方法分(即是否对研究对象施加干预)1、实验研究: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主动的对研究对象施加干预因素,并控制干扰因素的影响,以说明干预因素效果的研究。
如“苦瓜制剂对糖尿病的疗效研究”。
实验研究又可分为动物实验(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临床试验(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和社区干预试验(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干预试验。
多在某一地区人群中进行,时间长。
如地方病、糖尿病等)2、调查研究: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干预因素,不改变事物任何条件下,只对研究对象群体作直接观察、询问获得资料的研究方法。
如癌症的影响因素调查。
3、资料分析性研究:属于对以往资料再开发、再利用的创新活动。
是对以往的系统记录资料通过新的思维、重新分析得出新观点的创新研究。
如“252例病毒性肝炎分析”。
(三)根据课题来源分1、指令性课题:上级主管部门据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和下属单位人力、设备、技术水平等条件下达给的课题。
如“珠心算训练开发儿童智能的脑机制研究” 2、指导性课题:上级主管部门的招标课题。
1 医学科研设计的分类及其特点医学科研设计的类型取决于医学专业的各自特点、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等条件。
1.1 医学研究的分类及其设计类型现代医学研究的分类可以沿自然科学的分类,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
研究对象包括正常人、病人、动物和生物体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包括①调查研究:研究者为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研究环境因素的致病或保护作用,必须结合专业进行周密的调查设计。
调查设计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先导和依据,也是调查结果准确可靠的保证。
调查设计的特点即研究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用随机化分组来平衡混杂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故重点是调查表、分析表与抽样方法设计。
②临床试验:临床医学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了病因学、诊断学、疗效和预后诸领域的研究。
疗效研究内容即有药物、手术、理化因素的效应,也有营养、护理等辅助措施与预防措施的作用,也可以是对完整的一组治疗方案或一种特定形式的治疗措施的研究。
疗效研究的指标,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是:生存或死亡,痊愈或未愈,有效或无效,症状或体征的存在或消失,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副作用等等。
要评价临床疗效的优劣,应注意试验设计的类型,被试因素的科学性,受试对象的代表性及其诊断的正确性,疗效指标的统一性和可靠性。
③实验研究:将若干随机抽取的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两个或多个处理组,观察比较不同处理因素的效应,这种研究称为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的特点是:研究者能人为设置处理因素;研究对象接受处理因素的种类或水平是由随机分配决定的。
因此,实验研究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误差,使多种实验因素包括在较少次数的实验之中。
广义的实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
1.2 医学科研设计的内容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都是科研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医学科研课题设计要点及分类为了使研究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得以开展,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周详的设计。
课题能否立项,与选题的新颖性,选题的意义等因素有关,同时,也与课题申请人对课题的论证质量有关。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些问题,比如题目过大过长、课题的研究价值、成员的前期成果等等都将可能成为失败的隐患。
题目不要过大、过长申报课题不要追热门题目而扎堆,避免形成较强研究力量“大撞车”。
选题时要考虑所选的相关题目资料占有是否充分,课题组成员前期研究是否有实力、有基础,研究队伍构成是否符合选题。
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非本所长的题目不要申报。
因为范围比较大,大题小做一般做不好;有的评委看不懂,以写一两句话指出是根据哪一类题目或范围演化而来。
考虑课题组成员的前期成果。
选题要考虑好所申报的选题有没有前期成果,这个也很重要,有前期成果,评委容易通过,如果没有前期成果,论证再好,评委担心你花费的时间太多,两年拿不出成果来。
所以这个也要考虑好。
对于年轻人来说,没有前期成果怎么办? 这就需要组合好课题组成员,找些有过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同事、老师,甚至是院外的老师来合作,借助的他的成果来增强课题前期成果的份量。
这种申报课题、组合课题组成员的本身,也是向同事、向老师学习的过程。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是衡量申请者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申请者不能把握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怎么能谈得上超越呢? 因此,对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要详实、全面、充分,并作适当的归类,同时提出作者本人研究的独特视角或选题的价值所在。
编写这个述评,目的是想了解你的选题研究在这个研究领域里的地位。
要从研究现状中找出不足,找到问题,最后落在问题上,或补充或纠正前人的结论,或形成对立的观点,或找出困惑。
论述时要把自己的观点推向,找出与前人不同的观点。
在资料分析上,要找同类研究中的优秀论着(专著论文) ,要找前沿的理论研究或实践,分析资料时要注意:实性,资料要准确,尽可能找到一手的资料;全面性,不能仅凭一两篇文章就下结论;针对性,不要把与本题不相关的资料不要用也罗列出来;实效性,要以当前近期时间的资料为准,过时的资料,要找到最新的观点。
医学科研设计基本知识引言医学科研设计是医学领域中进行研究的重要一环。
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是保障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的关键,同时也是决定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推广实施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知识,包括研究设计的类型、步骤、常用指标以及结果分析等内容。
一、研究设计类型医学科研设计主要包括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两种类型。
1. 观察性研究观察性研究是指通过观察和比较研究对象的现象、现状和变化,来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观察性研究设计包括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等。
•横断面研究:对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某一时点上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比较,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队列研究:通过对同一群体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的观察,追踪观察对象的变化情况,并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选择一组病例和一组对照,回顾性地比较两组的特征或暴露史,以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或预后影响因素。
2. 实验性研究实验性研究是指在研究中对某些因素进行干预或控制,以观察和评估研究对象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和结果。
常见的实验性研究设计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前瞻性队列研究等。
•随机对照试验: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一组暴露和非暴露于某一因素的研究对象,随访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发病率或其他结果指标,评估该因素与结果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步骤进行医学科研设计时,通常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确定研究问题在开始设计研究之前,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明确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从而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2. 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确定研究设计类型、研究对象、样本容量估计、数据收集方法等细节,确保研究过程符合科学原则和伦理规范。
3. 数据收集和整理按照研究设计计划,采集和记录研究对象的相关数据,包括观察数据、实验数据等,并进行适当的数据整理和清洗,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第一章绪论一、医学科研设计医学科研设计,就是医学科研人员从专业理论、技术和知识角度提出设想,建立假设,安排有关的研究顺序、步骤,使在实验科研中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能用以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和医学专业理论分析,论证假设,从而达到该研究目的。
一)专业设计和实验设计1、专业设计专业设计是应用医学专业理论和技术进行设计,确立研究目的和建立假设,主要解决实验观察结果的有用性和独创性。
因此,专业设计是科研是否有意义,是否先进的前提和基础。
2、实验设计(统计学设计)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主要解决实验结果的重复性和经济性,提高实验效率,减少或排除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观察结果的精确性。
因此,实验设计能提高和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并提高效率,是较少量的观察数据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达到优化实验结果,降低科研费用的目的。
总之,专业设计是确立研究目的和建立假设,实验设计是通过什么观察对象,需要何种原始资料,通过什么方式和方法取得这些资料,需要观察多少病例(动物),预期会有什么结果等。
专业设计和实验设计应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二)临床研究中的专业设计和实验设计1、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动物实验常用疾病模型的复制作为研究对象,但不允许在人身上复制疾病造成特定的病态,因为涉及到伦理学问题。
目前实验方法有整体水平、组织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即整体综合和局部分析的方法。
获得的结论最后必须经人体试验,才能得到确实的结论。
而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因而人体的现象和规律不能笼统的用一般生物学规律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形态、精神等方面变异较大,即样本的一致性较差,影响结果的非处理因素多,观察条件不易控制。
2、试验性研究设计按统计学的实验设计要求设计方案,称为临床试验性设计。
在设计时,特别要注意使非处理因素在试验组和对照组或试验组之间基本均衡和研究对象-病人的病程、病情的均衡。
常用的有:治疗研究、预后研究、干预试验。
医学科研设计的分类及其特点医学科研设计指的是在医疗领域开展的科学研究,其目的是发现,探究和确定医疗领域的基本规律与相关原理,为传染病、慢性病、罕见病等疾病的治疗、防治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医学科研设计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大小等方面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下面我们将对各类型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1. 随机试验随机试验是医学领域中最常用的一种研究设计,其目的是通过随机抽样、安排实验组和对照组(或者安排多个实验组和对照组)来比较治疗措施的疗效。
随机试验具有结果可信度高、研究伦理上合法、治疗措施正确等特点,但是其样本量大,成本高的难点也无法避免。
2. 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也称为队列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实验数据,具有时间序列的性质。
前瞻性研究主要是在人群中确定潜在危险因素,进而评估这些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
前瞻性研究的优点在于能够获取真实的疾病发病机制,缺点则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
3. 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是一种又称为横断面调查,其目的在于采集人口统计学数据与感性数据,对分布的情况加以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相比它更关注人口的现状。
横断面研究的优点在于研究主题广泛,能够得出广泛的统计数据,但是缺点在于很难确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结果或关系。
4.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简称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疾病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选取病人和非病人在某种因素方面的不同,寻找病人发生病变与非病人的因素差异,从而找到病因或诊断标准。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在于能够迅速分析临床情况,并模拟患病原因,但是由于要根据个体记忆研究个体行为,在研究中容易产生主观误差。
5. 系统性评论和Meta分析系统性评论是从研究存根和最新的疗效试验分析出最好的证明,而Meta分析则是对各个研究进行综合评价。
Meta分析基于统计分析的推论,将各个研究的结果进行加权直条后得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情况。
临床科研设计类型临床科研设计是指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进行的科学研究,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的证据支持。
在进行临床科研设计时,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科学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类型来回答这些问题。
常见的临床科研设计类型包括前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交叉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等。
下面将对这些临床科研设计类型进行详细介绍。
1.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已确定的暴露因素,对一组没有特定疾病的人群进行长期的追踪观察,以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会记录参与者的暴露因素和健康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疾病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时间,从而评估暴露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前瞻性队列研究常用于探索暴露因素与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2.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是指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回顾性的研究设计。
研究者通过回顾性地分析以前已收集到的数据,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回顾性队列研究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但由于数据收集的时间点在暴露和结果之间可能存在时间差,因此可能存在信息偏倚的风险。
3.交叉研究:交叉研究是指比较不同暴露水平下的特定指标或结果的研究设计。
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暴露组,然后对比这些组的不同特征或结果。
交叉研究可以用于评估其中一种干预措施的临时效果,也可以用于比较两种或多种干预措施的效果。
4.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指选取一组已患疾病的病例和一组没有患病的对照进行比较,以评估暴露因素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会回顾性地收集参与者的个人特征和暴露因素的信息,然后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情况。
病例-对照研究常用于研究罕见疾病或疾病发生率较低的情况。
5.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临床研究设计,通过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干预组来评估一种治疗方法的效果。
研究者会为参与者进行随机分配,使每个组的人数大致相等,并且在基线特征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然后,研究者会观察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结果,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以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医学科研设计的分类及其特点[关键词] 科研设计分类特点健康网讯: 熊国强(湖南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长沙410078)贺石林(湖南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长沙410078)医学科研设计的类型取决于医学专业的各自特点、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等条件。
医学研究的分类及其设计类型现代医学研究的分类可以沿自然科学的分类,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
研究对象包括正常人、病人、动物(实验动物)和生物体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包括①调查研究:研究者为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疾病的分布、患病率、发病率、病死率和死亡率的水平和消长),研究环境因素的致病或保护作用,必须结合专业进行周密的调查设计。
调查设计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先导和依据,也是调查结果准确可靠的保证。
调查设计的特点即研究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如职业、地域、民族等;不能用随机化分组来平衡混杂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故重点是调查表、分析表与抽样方法设计。
②临床试验:临床医学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了病因学、诊断学、疗效和预后诸领域的研究。
限于篇幅现仅就其中疗效观察予以阐述。
疗效研究内容即有药物、手术、理化因素的效应,也有营养、护理等辅助措施与预防措施的作用,也可以是对完整的一组治疗方案或一种特定形式的治疗措施的研究。
疗效研究的指标,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是:生存或死亡,痊愈或未愈,有效或无效,症状或体征的存在或消失,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副作用等等。
如何评价临床疗效的优劣,应注意试验设计的类型,被试因素(药物、手术、理化因素等)的科学性,受试对象的代表性及其诊断的正确性,疗效指标的统一性和可靠性。
③实验研究:将若干随机抽取的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两个或多个处理组,观察比较不同处理因素的效应,这种研究称为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的特点是:研究者能人为设置处理因素;研究对象接受处理因素的种类或水平是由随机分配决定的。
因此,实验研究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误差,使多种实验因素包括在较少次数的实验之中。
广义的实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
医学科研设计的内容(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 科研设计主要是为了保证科研(实验、观察)结果符合以下四个性质:①有用性(适用性、目的性,也包括可行性);②独创性(先进性);③在减少或排除系统误差前提下的可重复性;④经济性(样本的代表性)。
科研设计可分为两个方面:①专业设计,是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技术来进行设计,主要功能是为了解决实验观察结果的有用性和独创性。
从专业理论角度来选定具体的科研课题,提出假说,围绕检验假设制订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
专业设计的正确与否是科研成败的决定因素。
②统计学设计,是运用数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来进行设计。
减少抽样误差和排除系统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样本间的可比性,确保实验观察内容的合理安排,以便使实验结果进行高效率的统计分析,以最少的实验观察次数(例数)得出相对最优的结果和可靠的结论。
因此,统计学设计是科研结果可靠性和经济性的保证。
总之,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都是科研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由于实验设计涉及医学科研领域广泛,内容也较复杂,方法也较繁多,本文重点介绍科研设计的要素与实验设计的原则及其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