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平面叶栅特性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61
平面亚音扩压叶栅实验1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平面叶栅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 2)作出叶栅攻角特性和叶片表面压力分布曲线3)了解平面叶栅实验在压气机气动设计中的作用和地位。
2 实验内容2.1 平面叶栅的攻角特性气流通过平面扩压叶栅后,其方向要发生转折,气流转折角为β∆。
气流通过叶栅损失的大小可用损失系数ω来表示。
β∆和ϖ随攻角i 和来流马赫数M 1而变化,它们都是i 和M 1的函数。
低速叶栅吹风实验不考虑M 1对叶栅性能的影响,只讨论β∆和ϖ随攻角i 的变化。
叶栅的攻角特性如右图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当i 增加时,β∆开始直线上升,几乎不变。
到某一攻角,β∆达到最大值。
攻角再提高,β∆下降很快,ϖ急剧增加,这时叶背气流发生严重分离。
在很大的负攻角情况下,气流在叶盆分离。
β∆的大小反映了叶栅的功增压能力,而ϖ的大小则反映了叶栅有效增压的程度,ϖ表征气流流经平面叶栅发生的机械能损失,叶栅的效率和ϖ有直接关系,压气机设计取β∆=0.8max β∆为叶栅名义工作点,把不同几何参数叶栅的名义工作点汇集在一起,即得到平面叶栅的额定特性线,这是压气机气动设计的依据。
2.2 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叶片表面压力分布以无因次压力系数P 表示1*11P P P P P -=-式中,*1P 、1P 分别为叶栅进口的总压和静压,P 为叶片上任一点的静压。
P 为正值说明叶片上某点的当地速度低于叶栅进口速度,P 为负值表面当地速度大于叶栅进口速度。
典型的叶片表面压力分布曲线如右图所示,横坐标为弦长百分比。
进行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实验时,只测量一个攻角(例如5°攻角)的叶片表面压力分布。
同时,还可以改变几个攻角(-10°,10°,18°),观察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变化情况,特别要注意大攻角时,叶片表面出现严重分离(失速)现象。
当叶片表面出现分离时,分离点后叶栅不再增压,水排上指示水柱高度不变。
3 实验设备3.1 叶栅风洞图3 平面叶栅实验设备示意图叶栅实验由连续气源供气,气流经过扩压段减速扩压,稳定箱内安装蜂窝器和阻尼网(钢网),消除旋涡,使气流稳定均匀,再经过维他辛斯基曲线的收敛段,使稳定箱出来的气流均匀膨胀加速,造成叶栅进口截面各点压力、速度都相同的一股均匀气流进入叶栅。
第四章 轴流式通风机图4-1为轴流式风机,由集风器1,、叶轮2,、导叶3,、扩散筒4等组成。
叶轮和导叶组成级,轴流通风机,因为压力较低,一般都用单级,例如低压轴流通风机在490Pa 以下,高压轴流通风机一般在4900Pa 以下。
其特点:压力系数低ψ<0.6,流量系数高φ=0.3~0.6,比转速高n s =18~90(100~500)(单级)全压效率高达η=90%以上,单向扩散筒的单级风机效率为83~85%。
不过目前轴流风机逐渐向高压发展,例如国际上已造出动叶可调轴流通风机ΔP =14210Pa,许多大型离心式风机有被轴流式风机取代的趋势。
图4-1轴流式风机§1 基元级一、基元级上的速度三角形图4-2 轴流式通风机的基元级轴流式通风机的基元级由叶轮和导叶所组成的。
对于不同半径的圆柱面上,由于离心力不同,那么气流的参数是变化的,叶片沿叶高方向(径向)是扭曲的。
为了研究不同半径上的流动,用一圆柱面去切开轴流式通风机,会得到圆柱面上的环形叶删,可以展开成平面叶栅,如图4-2所示,这种平面动叶和导叶所组成的叶栅,称为基元级 与离心通风机一样,在动叶前后形成速度三角形:不过在圆柱面上:u 1 = u 2 = u ,C 1z = C 2z = C z ,ρ1 = ρ2 = ρ(β2 >β1,α2 < α1)对于多级轴流风机,一般要求后导叶出口的流速C 3和气流角α3等于叶轮前的状态C 3 = C 1,α3 =α1可以得出叶流前后平均的相对速度W m 及方向角βmβm = tg(C z / W mu ) (4-1) W mu = u – ΔW u /2 –C 1u (4-2)22muZ W C Wm +=式(5-2)的推导可出图3-2b 时:u = u 1 = u 2 ΔW u = W 1u – W 2u = C 2u - C 1u = ΔC u (4-3) ΔW u 或ΔC u 称为相速。
一种平面叶栅造型方法
一种平面叶栅造型方法
一种平面叶栅造型方法,也被称为“分段面积截面法”,是指用一系列平行线绘制叶栅图形,分段确定其叶片个数和面积。
首先,在一幅纸上绘制出端点和中心点,然后以端点和中心点一条条往外伸展,就形成一派叶片,在平行于伸展线的6条长线之间,再沿长线起点和终点画出一条短线,与相对应的几条长线成90°夹角,则会形成叶片的确定,按里外的叶栅的比例把框架及叶片画出来。
此外,还可以改变叶片的宽度、比例及形状。
由于制图使用的线条比有限,叶片的形状变化比较有限,但表面的质感也很漂亮,设计出的叶片节点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形状上增加多边形。
此外,该制图方法还具有一定的空间拓展性,可以一直拓展到不同垂直维度上,并且线条和形状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变更,具有较强的图形化表示功能,使图形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得到丰富多彩的平面叶栅,较强的对比性又能让图案更加醒目。
第一章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第四节叶栅的气动特性第一章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第四节叶栅的气动特性第四节叶栅气动特性在蒸汽热能转变为轮周功的过程中,存在着喷嘴损失、动叶损失和余速损失。
前面已讨论了余速损失对轮周效率的影响,本节主要讨论流动损失,即讨论喷嘴损失和动叶损失产生的物理原因及影响因素,从而指明减少损失提高流动效率的途径。
涡轮叶栅的气动特性一般是通过风洞中的平面叶栅吹气试验获得的。
在二维流动动力学的基础上,结合三维流动的特点,进行了复叠吹气试验。
实践证明,将实验数据用于叶栅的设计、计算和分析,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
叶栅试验通常是在各项参数变动相当大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所得的结果不但是叶栅的设计工况特性,而且包括了其变工况特性。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到叶栅中各项损失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趋势和定量关系,这有助于分析级在变工况下的工作特性。
大量试验表明,叶栅的能量损失由叶型损失和端部损失组成。
叶栅的几何参数和蒸汽流动参数对能量损失的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叶栅几何参数和蒸汽流动参数汽轮机叶栅一般分为冲动式叶栅和反动式叶栅两大类:反应叶栅如图1.4.11(a)所示,包括喷嘴叶栅和高反应的移动叶栅。
叶栅前部和后部之间存在静压差。
蒸汽通道的宽度从入口到出口显著减小,因此当蒸汽流过时,除了流动方向的变化外,还有加速度。
冲动式叶栅如图1.4.1(b)所示,它包括冲动式动叶栅和导向叶栅。
叶栅前后静压大致相等。
当蒸汽流过时,流动方向主要改变,没有加速。
然而,在实践中,为了减少流量损失,采用了一定程度的反作用,使蒸汽通道略微收缩。
?二1稍小2°-4°,根据喷嘴出口和动叶进口处的马赫数MA,每种类型的叶栅可分为亚音速(MA<0.8)、跨音速(0.8<MA<1.2)和超音速(MA>1.2)叶栅。
表征叶栅的主要几何参数(图1.4.1)有:平均直径dm、叶片高度l、叶栅节距t、栅宽度b、叶栅通道进口宽度a和出口宽度a1与a2、叶型弦长b和出口边厚度?。
第四章 叶栅理论 §4—1 概 论把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的相同机翼之系列,叫做翼栅。
翼栅问题是单个机翼问题的推广。
翼栅理论在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叶片式流体机械方面。
因此,翼栅常被称为叶栅,组成它的机翼也就叫做叶片了。
一、叶栅几何参数表征一个叶栅的几何特征的参数,叫做叶栅的几何参数。
叶栅的几何参数主要有下列几个:(一)列线栅中诸叶片上各相应点的联结线,称为叶栅的列线。
通常都以叶片前后缘点的联线表示之。
实际上所遇到的列线,其形状有两种:一为无限长直线;另(见图4一1)。
(二)栅轴垂直于列线的直线叫栅轴。
但对圆周列线的叶栅,把旋转轴定义为其栅轴。
有些文献中,把上述列线叫做栅轴,而不再引用列线这一名词。
(三)叶型叶片与过列线的流面交截出来的剖面形,叫叶栅的叶型。
其一几何参数见翼型。
图4—1直列叶栅与环列叶栅(四)栅距列线上二相邻的相应点间的线段长度,叫叶栅的栅距或栅隔,用字母t 记之。
对圆列线叶栅,不引用此参数,而用角距nπ2(n ——叶片数)代替它。
(五)安放角叶型的弦与列线间之夹角e β,称为叶型在叶栅中之安放角。
叶型中线在前、后缘之切线与列线之夹角'e β、''e β分别叫作叶型的进、出口安放角。
对圆列线叶栅,只引用后二个参数。
(六)疏密度栅中叶型弦长l 与栅距t 之比值t l /,叫做叶栅的疏密度。
而把其倒数l t /,称为相对栅距。
圆列线叶栅不引用此参数。
二、叶栅分类在工程实际当中所遇到叶栅多种多样,为便于分析和讨论问题,可以给这些叶型加以分 类。
但从不同角度又可得出不同的分类,这里仅就水力机械中常用到的分类法,介绍两种。
(一)根据绕流流面分类叶栅1.平面叶栅如能将绕叶栅液流分成若干等厚度流层,这些流层本身为平面或这些流层虽为曲而,但若沿流线切开后,能铺展成一平面者,称这类叶栅为平面叶栅。
绕这类叶栅的流动为平面流动。
例如水轮机的导叶叶栅,低比速水轮机和水泵的转轮叶栅等,绕流这些叶栅的流面本身就是平面;而轴流式水轮机、水泵和风机等转轮叶栅之流面,虽为圆柱面,但顺流线切开后可展成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