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翼状胬肉
- 格式:pptx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17
翼状胬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如何护理翼状胬肉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轻度症状影响患者外观,引起眼部的刺激症状,若翼状胬肉累及瞳孔区可引起严重的视力障碍。
对于形态异常、影响美观的翼状胬肉,患者通常有较迫切的手术需求,加强围术期护理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保障,本文简要介绍了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以及如何护理。
1什么是翼状胬肉?有什么表现?翼状胬肉是一种眼表疾病,是指当受到外界刺激而引发的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
按照其性质,主要分为真性翼状胬肉和假性翼状胬肉两类。
翼状胬肉患者主要表现为眼睛发红、干涩、充血、异物感等症状,若胬肉接近瞳孔区,则对视力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视力的下降。
早期翼状胬肉的表现是角膜缘有灰色浑浊,球结膜出现充血、肥厚症状,之后逐渐发展成三角形的纤维血管组织。
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有轻度的异物感。
晚期翼状胬肉因胬肉伸入角膜表面,对瞳孔造成遮盖,则造成视力障碍,若症状非常严重,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障碍。
但一般而言,翼状胬肉不会导致失明。
2为什么眼睛会长翼状胬肉?翼状胬肉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常见的和以下因素相关:(1)环境因素,由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日照强度大、多尘及炎热地区长期生活的人群翼状胬肉发病率显著升高,户外工作者也容易发生该疾病。
动物实验中发现,对大鼠进行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可导致上皮增生,角膜基质血管形成,说明紫外线作用和翼状胬肉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紫外线主要通过直接的紫外线光毒效应或者间接的反应性氧化物根产生照射毒性作用。
除了紫外线,翼状胬肉的病因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刺激也相关,例如眼部长期受到热、花粉、烟尘、风沙等过度刺激。
(2)遗传因素,有相当一部分翼状胬肉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若三代人都患有该疾病,则引发该翼状胬肉的概率显著升高。
(3)解剖因素,在个别的翼状胬肉患者解剖病理报告中显示,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内直肌节制韧带发育过度相关。
(4)分泌失调,相关研究认为,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营养缺乏等分泌失调也可导致翼状胬肉的发生。
【疾病名】翼状胬肉【英文名】pterygium【缩写】【别名】胬肉攀睛【ICD号】H11.0【概述】翼状胬肉(pterygium)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认为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呈三角形,可侵犯角膜,单眼或双眼受累。
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为翼状胬肉,中医称为“胬肉攀睛”。
它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也是最为古老的眼病。
它不仅可以眼刺激征及外观缺陷,还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
【流行病学】在翼状胬肉发病研究中,主要在那些阳光充足、灰尘大和刮风较多的地区,而地理纬度与翼状胬肉有较大的关系。
无性别及种族差异。
Cameron发现翼状胬肉发病最高的地区为30°~35°纬度的范围内(表1)。
目前世界各地有许多关于翼状胬肉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
各地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翼状胬肉的患病率相当高。
表1列出了我国部分地区调查样本量大于1万的调查结果。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翼状胬肉的患病率有以下特点:1.生活在低纬度的居民其翼状胬肉的患病率高于生活在高纬度的居民 如显示我国南方省份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北方省份。
Cameron总结出不同纬度地区居民的大致患病率。
2.在同一纬度上,海拔高的高原地区的居民翼状胬肉患病率高于海拔低的平原地区居民 如中新疆和内蒙基本处于同一纬度,但新疆的患病率是内蒙的10余倍。
3.户外工作者翼状胬肉的患病率高于户内工作者 某些职业人群,如农民和渔民是此病的高发人群。
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居民的患病率为0.06%,而农民则为3.23%。
辽宁庄河地区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8.2%,而同一地区渔民的患病率则高达41.2%。
4.翼状胬肉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与性别无明显关系。
5.某些翼状胬肉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人种翼状胬肉的患病率可能不同。
【病因】目前其发病因素仍有许多争议,一般认为可能是内因(遗传因素)和外因(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翼状胬肉诊断标准摘要:一、翼状胬肉概述二、翼状胬肉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2.检查方法3.诊断依据三、翼状胬肉的治疗与预防四、总结正文: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尤其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该病通常表现为眼结膜上生长出一块三角形肉质赘生物,尖端朝向角膜。
本文将详细介绍翼状胬肉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一、翼状胬肉概述翼状胬肉,又称翼状肉芽肿,是一种良性的眼部肿瘤。
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紫外线照射、炎症等因素有关。
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但病情进展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眼部不适等症状。
二、翼状胬肉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翼状胬肉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眼结膜上生长的三角形肉质赘生物,尖端朝向角膜;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伴有眼部不适、视力下降等。
2.检查方法翼状胬肉的检查方法包括:眼科检查、眼部B超、眼部CT或MRI等。
3.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结合国际公认的翼状胬肉诊断标准,可作出诊断。
诊断要点包括:眼结膜上生长的三角形肉质赘生物,尖端朝向角膜;病程缓慢,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排除其他眼部肿瘤。
三、翼状胬肉的治疗与预防1.治疗原则翼状胬肉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减轻症状、阻止病情进展、提高视力、预防并发症。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激光治疗等。
2.预防措施翼状胬肉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眼部防护,避免紫外线照射;保持眼部卫生,预防眼部炎症;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四、总结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
治疗方法多样,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眼部防护和保持眼部卫生。
科普:带您认识翼状胬肉翼状胬肉属于眼科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且多发性疾病,当患者的眼睛受到外界严重的刺激时,会逐渐形成翼状胬肉,由于该疾病会导致患者的单眼或者双眼受犯,并形成类似于昆虫的翅膀状,所以翼状胬肉也被称为鱼肉。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翼状胬肉这种疾病的了解并不多,生活缺乏对眼睛做好保护工作,导致眼睛受到刺激从而患有翼状胬肉,基于此,本文就翼状胬肉的一些基本医学常识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广大患者。
一、引起翼状胬肉的原因都有哪些?(1)环境因素当人们生活在炎热的环境中,眼睛受到强烈的光照以及灰尘等感染时,很容易患有翼状胬肉这种眼部疾病。
经过临床医学实验后发现,当眼睛受到紫外线长时间的照射后,还会引起上皮增生、前弹力层变性等问题,种种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起翼状胬肉疾病。
(2)遗传因素通常情况下,遗传对翼状胬肉也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如果患者因为遗传因素而患有翼状胬肉,通常只是一种低外显率的显性遗传,而真正导致患者患有翼状胬肉的原因是受到外界刺激后,眼睛部位才会患有翼状胬肉。
(3)免疫因素由于翼状胬肉内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细胞等,而在淋巴细胞总能都有T细胞,这些T细胞会引起的介导免疫反应和IV型超敏反应。
在免疫荧光研究中,对免疫球蛋白lgG和lgE中,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的区域具有一致性特点。
由于lgE主要分布在上皮和基质区域,而lgE代表速发型超敏反应,当lgE持续存在,会导致慢性炎症的发生,而这种抗原的刺激通常来自于花粉、灰尘等外界因素刺激。
在翼状胬肉中发现T淋巴细胞以及lgG和lgE中,可以明确对体液和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对翼状胬肉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
(4)慢性炎症或者增生性疾病通常受到来自于任何原因的慢性炎症对于角巩膜缘部的局灶性结膜炎等症状,都会出现炎症水肿、修复以及新生血管的生成,所以能够形成翼状胬肉所特有的纤维血管反应。
二、翼状胬肉的危害是什么?(1)影响美观患有翼状胬肉的患者,通常会影响到患者的脸部美观性,如果患者的机体组织,尤其是皮肤组织受到一定的伤害后,甚至有可能会给患者留下疤痕,而这种疤痕的机体创伤修复是无法去除掉的,从而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容貌。
眼睛翼状胬肉影响视力怎么办发表时间:2019-08-13T16:38:15.1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4月4期作者:刘燕平[导读] 翼状胬肉在眼科中属于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发病原因为眼睛受到外界刺激后引起眼部球结膜纤维毛细组织产生的一种炎症病变,属于慢性炎症性病变刘燕平(宜宾市高县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5150)翼状胬肉在眼科中属于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发病原因为眼睛受到外界刺激后引起眼部球结膜纤维毛细组织产生的一种炎症病变,属于慢性炎症性病变、一般情况下翼状胬肉的形状大多为三角形或者近似三角形,酷似昆虫的翅膀而被称为“翼状胬肉”;如果长期放任不管,会侵犯到眼角膜,使得双眼受累、还会影响到视力,在我国传统医学上被称为“胬肉攀睛”。
翼状胬肉的病史非常久远,是最为古老的眼病之一。
常见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且受风沙、灰尘、日光刺激等环境有关,在室外工作者人群中也比较常见。
1、病状特征翼状胬肉在临床医学上可以分为静止期及进展期两类,下面介绍一下静止期与进展期。
1.1静止期结膜肿胀、充血结膜期胬肉的尾部与半月皱壁相连接,若是移动球结膜会看到一条横向条索,同二碘红溶液或者荧光素染色溶液冲洗以后,使用钴蓝光镜片观察,可以看见结膜上皮表现出点状脱落的情况。
肥厚的结膜在充血、水肿以后形成了三角形状的充血皱襞,顶部跨越了眼角膜边缘,底部则呈现出扇状,在眼角膜前区的位置为胬肉的颈部,胬肉的头部则是在眼角膜边缘隆起,在眼角膜边缘向内延伸2mm的位置,其胬肉的头部表面上有毛细血管。
1.2进展期发展胬肉的头部呈现出灰色或者是灰白色的胶状物样式的突起,末端则形成了竖向的锯齿边缘,颈部具有很多毛细血管,胬肉组织肥厚,周围有散布的钙化点,且翼状胬肉的延伸可至瞳孔中央,翼状胬肉的外层组织隆起,颜色较为浑浊、明显。
2、治疗方法2.1药物治疗2.1.1抗生素眼药水通过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来控制结膜炎症,抑制翼状胬肉;在结膜充血较为严重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来抑制翼状胬肉的生长。
怎样治疗翼状胬肉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也在增加,很多人为了工作不注意身体,像一些建筑工人,农民,渔民等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就容易患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为一种眼科疾病,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眼球的运行或者眼珠运转,通常情况下,翼状胬肉的发生与环境中烟雾、风沙等长时间对眼睛的刺激有关。
那么什么是翼状胬肉?翼状胬肉病因有哪些?应该怎么治疗与预防翼状胬肉呢?本文将对翼状胬肉的相关内容展开分析。
1什么是翼状胬肉?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疾病,该病的发生与外部相关刺激有着密切关系,本身为一种慢性炎症疾病,单侧或双侧眼睛出现问题,形状像动物的翅膀,所以叫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脸裂部球结膜和角膜的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渐渐变大,严重的可能会覆盖瞳孔导致视力出现问题,脸裂部球结膜和结膜下组织发生变化,如肥厚,增生等,并持续往眼角膜蔓延。
2翼状胬肉发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翼状胬肉的发生包括内因和外因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
内因如病人平时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正常或者存在过敏问题引起眼睛异常;外因主要是在平时工作中长期接触紫外线照射,接触烟雾,粉尘,对身体造成影响。
内因方面:主要是患者自身原因,即遗传因素,泪液分泌不正常,营养不良造成的,如果病人泪液分泌减少泪眼不正常,眼睛干燥的不正常,就会导致眼睛出现翼状胬肉,平时对花粉等粉尘过敏的话,可能会导致眼睛感染,就会诱发翼状胬肉[1]。
外因方面:如建筑工人,农民,渔民等人群经常在太阳底下暴晒,会受到紫外线、烟雾或花粉等刺激,眼睛很容易感染慢性炎症,引起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长,淋巴和浆细胞异常浸润,就会出现翼状胬肉。
3翼状胬肉临床表现翼状胬肉单侧发病常情况下可见于鼻子侧面;双侧发病则多见于鼻颜侧,该病会一直发展,病情比轻的时候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表现,不过随着病情发展,胬肉会持续扩散,会压迫眼角使眼睛出现散光或者影响视力,如果浸润严重的情况下可引起瘢痕,此时治疗难度会明显增加。
病情严重的翼状胬肉经过治疗,其视力会受到影响,所以在翼状胬肉早期出现的时候可以用眼药水控制,后期需要积极前往医院进行手术治疗[2]。
易复发的翼状胬肉翼状胬肉呈翼状,多发户外劳动者,发病后患者睑裂部球结膜、结膜下等处会出现明显的变性、增生和过度肥厚,且病变部位朝角膜方向进展。
有些人将此病与白内障混淆,不及时治疗,还会表现出眼红、眼干涩和眼部明显的异物感,眼部不适感十分明显。
随着病情的进展,侵袭到角膜内,角膜会出现散光增大,导致视物模糊,对角膜造成不可逆影响。
翼状胬肉容易复发,那么如何治疗,已成为患者关注的问题。
本文对翼状胬肉的危害、复发情况和手术方案等内容进行阐述,仅供参考。
1.翼状胬肉的危害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疾病,俗语称之为“鱼眼肉”,是眼表受外界刺激引起眼部慢性炎症,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如有必要要安排患者手术治疗,才能彻底根治疾病。
大多翼状胬肉患者愿意接受手术治疗,切除翼状胬肉。
可是有些患者面对医生手术建议,会担心术后复发,认为不如不做手术,或者到病情严重无法视物时再做手术。
那么,我们要先对翼状胬肉的危害进行简单的了解。
有些患者并不将此病当回事,认为并不严重,也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
这种想法十分错误,如果不及时控制症状,时间长了还会出现散光、视力下降,导致不可逆失明,要及早到正规医院治疗。
翼状胬肉属于眼科常见疾病,内眼角增生组织朝角膜方向生长,表现出侵袭“黑眼珠”。
一般认为此病发病和日光、风沙和烟雾的刺激具有相关性,所以长期在外工作人员是疾病高危人群。
一旦患上翼状胬肉,不仅会影响面部的美观度,要戴隐形眼镜,角膜散光,视力出现明显的下降,瞳孔被遮挡,视力下降,严重时会发生失明。
翼状胬肉现阶段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唯一治疗手段就是手术治疗。
在患者病情影响面部美观,视力明显下降时就可以接受手术治疗。
选择翼状胬肉切除,对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瓣移植手术,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再次复发,复发率可降低到1%,临床大量手术案例实践证实此种术式的安全性,可用于临床广泛使用。
分析翼状胬肉复发的原因主要有几点,一种是手术原因,由于角巩膜有病变组织的残留,在术后,创面愈合过程中,角膜处于缺氧状态生长,有血管生长因子产生,引起局部免疫异常。
什么是翼状胬肉?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科疾病,但是许多人都不清楚翼状胬肉到底是什么?翼状胬肉,俗称“鱼肉”。
它是一种很常见的结膜变性疾患,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三角形,如翼状得名。
多见于户外劳动者,以渔民、农民发病最多,可能与风尘、日光、烟雾等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
翼状胬肉的特征1.翼状胬肉侵入瞳孔区而致视力障碍;2.睑裂部球结膜增生、肥厚,呈三角形,胬肉进入角膜的部分为头部,跨越角膜缘处为颈部,其余为体部;3.静止期翼状胬肉是增生组织菲薄、体部不充血、头部平坦、前方角膜透明清亮;4.进行期翼状胬肉是增生组织肥厚、充血,头部稍隆起,其前方角膜有浸润,向角膜中央发展。
翼状胬肉的预防预防翼状胬肉主要是尽可能避免烟尘、风沙及阳光刺激,注意眼部卫生,患沙眼或其它类型结膜炎应及时治疗,同时应注意睡眠充足,生活规律,避免大便干燥等全身情况的调整。
翼状胬肉的治疗?1、药物治疗,对静止型者,胬肉未侵入黑眼珠,又不影响视力,可不必治疗。
合并有沙眼或慢性结膜炎者,可应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眼药水点眼,如0.25%氯霉素或0.5%可的松眼药水,每日3~4次。
中药方面可用消胬灵眼药水点眼,每日4次。
2、手术治疗:对进展型胬肉或胬肉长入黑眼珠影响视力者、进行手术治疗,单纯切除术、复发率很高,约为30%—40%。
为降低复发率,我们科采取:翼状胬肉切除+干细胞移植术,成功的治愈上千例翼状胬肉眼病,这一成熟术式已经相当成功的为患者恢复完美视力,再发率较低,约为5%。
但对处在进行性阶段的胬肉,也应首先进行消炎治疗,待充血等症状减轻后,方可施行手术切除;无论何种胬肉手术均有再复发的可能,为防止再发和血管新生,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术后戴遮光眼镜,避免发病因子的刺激,照射β射线,激光治疗,或用药物治疗如:皮质类固醇、丝裂霉素、噻替哌治疗。
翼状胬肉注意事项翼状胬肉是指位于角膜边缘处的结膜增生,为一种常见的眼部问题。
下面将详细介绍翼状胬肉的注意事项。
首先,对于患有翼状胬肉的人来说,保持眼部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每天要注意清洁眼睛,使用干净的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洗眼睛,有条件的话可以使用一些洗眼液或者眼药水清洗。
注意避免使用过期的眼药水或者护理液。
另外,要避免挤压或搔抓翼状胬肉,以免引发感染或加重症状。
其次,保持良好的眼部用具卫生。
每天使用的眼镜、眼帘等都要保持清洁,定期更换或清洗。
对于需要佩戴隐形眼镜的人,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及时更换眼镜片或隐形眼镜。
另外,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眼镜或隐形眼镜。
对于患有翼状胬肉的人来说,眼镜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选择合适的镜片度数,以免加重或加剧翼状胬肉的症状。
对于需要佩戴隐形眼镜的人,要选择合适的隐形眼镜类型,并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佩戴和保养。
另外,避免长时间用眼。
现代人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经常需要长时间用眼,这对于眼睛的健康来说是不利的。
对于患有翼状胬肉的人来说,更应该避免长时间用眼,尤其是在强光、闪烁的环境下用眼,这会加重翼状胬肉的症状。
在长时间用眼的情况下,要适时休息,做些眼部放松运动,如闭眼、转动眼球等。
此外,要保持合理饮食和充足的睡眠。
饮食要均衡,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类等,有助于眼部健康。
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眼部健康也非常重要。
睡眠不足会导致眼睛疲劳,容易加重翼状胬肉的症状。
最后,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对于患有翼状胬肉的人来说,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眼部检查,以了解翼状胬肉的情况和发展状况。
定期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翼状胬肉的变化和症状,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患有翼状胬肉的人要保持眼部卫生,注意眼镜和隐形眼镜的选择和保养,避免长时间用眼,保持合理饮食和充足睡眠,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通过科学的护理和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发展。
翼状胬肉的护理措施简介翼状胬肉,又称为眼角肉芽、内眦肉芽或内眦肉瘤,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
它通常表现为眼角处长出一块多余的皮肤,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和影响外貌。
本文将介绍翼状胬肉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治疗这一疾病。
护理措施1. 清洁护理翼状胬肉周围的皮肤需要保持清洁,以预防感染和加重症状。
建议使用清洁温水和温和的清洁剂清洁翼状胬肉区域,轻轻擦拭,避免用力过度。
护理前后要彻底洗手,以确保清洁卫生。
2. 抗菌药物使用翼状胬肉容易感染,因此,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感染风险。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感染的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使用哪种抗菌药物以及使用方法。
3. 局部药物治疗局部药物治疗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一种常见方法。
医生可能会开具药膏或眼药水,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
一般情况下,将药物涂抹于翼状胬肉处,避免接触到眼球及眼睑内侧。
4. 牵引疗法对于一些较大的翼状胬肉,医生可能会建议采用牵引疗法。
牵引疗法通过使用特定的器具,将翼状胬肉逐渐拉长,以促进其自然脱落。
这种疗法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需要按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5.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或复杂的翼状胬肉,手术治疗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手术可以通过切割或激光烧灼等方式将翼状胬肉完全切除。
手术后需要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护理,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恢复。
6. 注意眼部卫生除了针对翼状胬肉进行特定的护理措施外,患者还需要注意眼部卫生。
避免眼部受到外界污染,如尽量不揉眼睛、不戴隐形眼镜等。
保持良好的眼部卫生习惯可以减少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复发率。
7.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也对翼状胬肉的治疗和预防起到一定的作用。
建议患者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和坚果等。
同时,避免摄取刺激性食物和饮品,如辛辣食物、咖啡和酒精等。
注意事项•尽量避免翼状胬肉区域的刺激和摩擦,避免使用过度的化妆品和护肤品。
•定期复诊,密切关注翼状胬肉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就医处理。
翼状胬肉临床诊疗指南【概述】翼状胬肉(pterygium)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认为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呈三角形,可侵犯角膜,单眼或双眼受累。
它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也是最为古老的眼病。
它不仅可以眼刺激征及外观缺陷,还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
【临床表现】1.症状体征临床上将其大致分为初发胬肉(又分为结膜期和角膜前期)、进展胬肉(角膜后期)和术后胬肉(又分为治愈胬肉和复发胬肉)3类(1)初发胬肉①结膜期胬肉:裂隙灯下睑裂部结膜肥厚,充血水肿,血管扩张,其尾部与半月皱襞粘连,移动球结膜则造成一横向条索。
二碘曙红或荧光素染色冲洗后用钴蓝光观察,可见结膜上皮点状脱落,而其临近受上、下眼睑覆盖的结膜则不着色。
②角膜前期胬肉:肥厚的结膜形成的三角形充血皱襞,头部跨越角膜缘,底部扇状,越过半月皱襞向泪阜两侧伸展,在角膜缘前区,为胬肉的颈部。
胬肉的头部在角膜缘上隆起,越过角膜缘向角膜伸展约2mm,表面有微细血管。
在头的尽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状由微粒堆积成的小岛侵入角膜浅层,为Fuchs小岛。
小岛与头部周围角膜呈现肉眼难于辨认的混浊。
靠体部亦有微粒组成的灰白色条纹,沿角膜缘扩张的血管分布。
头和颈部在浸润充血区与角巩膜粘连。
荧光素着色,呈现出上皮点状脱落。
(2)进展胬肉头部成灰白色胶样隆起,其尽端形成竖向锯齿状边缘,颈部血管充盈,组织肥厚。
胬肉头部表面微隆起,邻近有散在钙化点,进展缘可越过瞳孔中央,深至角膜前弹力层,其上皮隆起,混浊明显。
【诊断要点】1.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2.应注意与假性翼状胬肉相鉴别【治疗原则和方案】尽量避免外来刺激,积极治疗眼部慢性炎症。
1.用抗生素眼药水以控制结膜炎症,减轻充血。
在充血较重时可加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
为减少外界刺激可戴适当的变色镜。
2.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无需治疗。
如胬肉为进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或眼球转动受限时则可行手术切除。
翼状胬肉概述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称“胬肉攀睛”,俗称“鱼肉”。
一般认为它是受外界剌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单眼或双眼受犯,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
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
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三角形。
多见于户外劳动者,以渔民、农民发病最多,可能与风尘、日光、烟雾等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
二病因1.身体因素要考虑到遗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及解剖因素等。
有人认为由于泪膜异常,泪液分泌不足而引起角膜、结膜局部干燥引起局部组织增生。
Pinkerton等指出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免疫学有关,其抗原物质可能为花粉或含有抗原物质的粉尘颗粒,用免疫荧光法发现翼状胬肉组织内存在IgE、IgG,而IgE的存在可能与I型过敏反应有关。
也有人认为是结膜组织的增殖变性弹力纤维发育异常而产生的弹力纤维变性所致。
组织学检查在翼状胬肉基质中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曾有人提到内直肌的节制韧带发育强,当受到外界某种剌激时,其结缔组织可过度增殖而致本病;Wong(1978)提出本病是结膜血管和角膜Bowman膜联合处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该处炎症的自府过程导致蛋白质降解为氨基酸混合物,内含有一种"致翼状胬肉血管发生因子",它具有促使结膜血管向角膜上爬行的能力。
2.环境因素外界剌激如眼部长期受到风沙、烟尘、热、日光、花粉等过度剌激,尤其是渔民、农民、海员、砂石工人等长期户外劳动者在上述剌激因素作用下使角膜缘部结膜血管或结膜上皮组织发生非感染性慢性炎症,组织增生、成纤维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这是翼状胬肉形成的一系列过程。
三临床表现1.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在胬肉伸展至角膜时,由于牵扯而产生散光;或因胬肉伸入角膜表面生长遮蔽睡孔而造成视力障碍,非常严重的病例可以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眼球运动。
眼科翼状胬肉护理查房术前注视训练眼科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也称为眼角膜浸润。
在进行翼状胬肉手术前,查房和术前注视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这篇文章将着重介绍翼状胬肉的护理、查房过程以及术前的注视训练。
护理是翼状胬肉手术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护理的目的是保持眼部清洁、减轻炎症反应,并预防任何感染的发生。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清洁眼部:使用无菌盐水或生理盐水轻轻清洁眼部,去除可能附着在眼睑和角膜上的污垢和分泌物。
2. 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适当的抗生素眼药水,以预防感染。
3. 避免揉眼:在护理期间和手术前后,避免揉搓眼睛,以免造成进一步的刺激和伤害。
4. 管理眼部炎症:如果炎症反应较重,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炎药物或局部类固醇眼药水,以减轻眼部不适和炎症。
查房是指医生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
在翼状胬肉手术前的查房中,医生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角膜状态:医生会检查角膜表面的状况,包括是否有炎症、溃疡或其他异常。
2. 眼压检查:通过测量眼压来评估眼部的健康状况。
高眼压可能是翼状胬肉形成的原因之一。
3. 视力测量:医生会进行视力测试,以确定患者的视力状况,并及时发现其他眼部问题。
4. 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了解疾病的持续时间、进展情况和患者的个人情况。
手术前的注视训练对于翼状胬肉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注视训练可以帮助患者调整眼球的运动和注视的焦点,提高手术时的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注视训练方法:1. 固定注视:患者需要通过注视一个固定的目标来锻炼眼睛的注视能力。
可以选择一枚小型物体,如钢球或灯光,让患者集中目光注视,尽量保持稳定。
2. 追踪注视:医生会向患者展示移动的目标物,并要求患者通过眼球的追踪注视来锻炼眼睛的协调能力。
可以使用手指或移动的光源等作为目标。
3. 注视夹板:这是一种通过调整夹板的孔洞来训练患者的视力。
患者需要注视夹板上的孔洞,让眼球通过不同大小的孔洞来调整焦点。
眼睛“翼状胬肉”是什么病?作者:暂无来源:《祝您健康》 2011年第3期4年前,我左眼内侧角处长出一块淤肉。
因不痛也不痒,故未在意。
退休这几年觉左眼视力逐渐下.降。
医生说是“翼状胬肉”。
请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吉林沈清沈清读者:正常人的角膜(黑眼珠)与球结膜(白眼珠)界限分明。
“翼状胬肉”就是在眼角球结膜上长出的一块三角形肉样组织,内有丰富血管,生长缓慢,逐渐向前跨越,最后侵入角膜甚至到达瞳孔。
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翅膀,故称“翼状胬肉”,民间俗称“攀眼筋”。
翼状胬肉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一般认为,是因长期在室外工作,风沙、灰尘、日光等刺激,致使球结膜变性、增厚。
此外,还与结膜慢性炎症、眼球营养不良、泪液分泌不足、过敏等因素有关。
过去认为胬肉若未遮盖瞳孔就不会影响视力,其实不然。
趴在角膜上的胬肉,犹如条索状树枝,对角膜产生机械性压迫和牵拉作用,致使角膜压出一条“浅沟”。
光线通过变形的角膜进入眼内,在视网膜上形成的不是一点而是一条线。
这样一来,患眼视物就变得模糊不清,造成散光,视力下降。
因此,当眼睛长了胬肉,出现视力下降时,即使未达瞳孑L也应及时就医检查,看看有无散光远视。
小而静止的胬肉,一般不需治疗。
影响视力的胬肉,应手术切除。
为阻止胬肉复发和血管再生,术后应佩戴遮光眼镜、照射B射线或激光治疗,同时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丝裂霉素、噻替哌等药。
平时可从以下几方面预防翼状胬肉:①避免眼睛长期受日光、灰尘、风沙等外界因素刺激,必要时戴防护眼镜或墨镜。
②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肾、牛奶、鸡蛋等,不饮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③生活规律,睡眠充足。
④及时治疗结膜急慢性炎症。
眼科常见疾病---------------翼状胬肉 什么叫翼状胬肉
正常人的眼睛,黑眼珠和白眼珠分界很清楚 ,但是,有的人的白眼珠上长出了一块三角形 的肉样组织来,一般长在眼内侧的比较多,有时 可以长到黑眼珠中央,把瞳孔挡住了。
因为这块 三角形的肉样组织,里面有许多血管,它的形状 很像昆虫的翅膀,所以叫它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的影响及表现
得了翼状胬肉,小的不影响视力,也不会使眼睛 有不舒服的感觉,只有当胬肉发展到角膜中央,遮挡 住瞳孔时,才会使视力下降。
但如果治疗不当,可致反 复发作,甚至失明。
翼状胬肉患者多无自觉症状,但外 观不好看。
当胬肉向角膜中央进展时,可引起散光 ,若遮盖瞳孔,则将严重影响视力或失明。
肥厚 挛缩的胬肉可限制眼球运动,甚至出现复视, 炎症明显时可有畏光、流泪、异物感等表现。
翼状胬肉的治疗
1. 静止期:无症状不必治疗。
单应尽可能减少风沙 阳光等刺激。
当有炎症刺激时应点消炎眼药水,特别是 带激素的眼药水疗效较好,如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 液,夜晚可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2.进行期:一般先采用以上药物治疗,胬肉充血控制后应 进行手术治疗,本病手术方法很多,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 移植的效果较佳。
但手术后有5%~30%的复发率。
术后还要 使用一些措施,以防止复发。
手术前后要积极控制炎症, 防止充血也是治疗的关键。
得这种病的以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人较多,如农民、渔民、盐工等,由于他们的眼睛经常受到尘土、灰沙、日光的刺激,容易发病。
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析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它是由于结膜组织的增生形成的。
虽然翼状胬肉一
般不会对视力造成明显影响,但它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视觉障碍。
目前,治疗翼状胬肉常
使用的手术方式有四种:电凝、手术切除、激光消融和冷冻手术。
下面将对这四种方法的
疗效进行分析。
电凝是一种使用高频电流烧灼翼状胬肉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的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
研究发现,电凝手术有效率高达90%以上,且复发率极低。
电凝手
术的并发症少,恢复期短。
电凝手术对翼状胬肉的清除彻底,效果稳定,不易复发。
电凝
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手术切除是一种传统的治疗翼状胬肉的方法。
手术切除可彻底清除翼状胬肉,但创伤
较大且有一定的手术风险。
手术切除后需要进行缝合,恢复期较长,需要较长的术后护理。
手术切除手术并发症较少,但复发率较高,达到10%左右。
手术切除手术适用于较为严重
的翼状胬肉病例,但对于轻度翼状胬肉,不推荐使用手术切除手术。
电凝、手术切除、激光消融和冷冻手术是治疗翼状胬肉常用的四种手术方式。
这些手
术方式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程度的翼状胬肉。
电凝是操作简单、创伤小、复发率低的
一种手术方式;手术切除适用于较为严重的翼状胬肉病例;激光消融和冷冻手术适用于轻
度和中度翼状胬肉。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能够有效治疗翼状胬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