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 (2)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翻译: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儿曰:“吾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翻译: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翻译:另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
翻译: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翻译: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翻译: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翻译: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
孔子不能决也。
翻译: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小儿辩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小儿辩日》,该文节选自《列子·汤问》,主要讲述了两个小孩围绕太阳距离人的远近展开辩论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如“日中”、“径”、“盖”等。
2. 教学重点:分析两个小孩的辩词,理解他们的观点和论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的科普视频,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日中”、“径”、“盖”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6. 口语表达:分组进行辩论,一方扮演孔子,另一方扮演两个小孩,模拟辩论场景。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两小儿辩日》2. 重点词汇:日中、径、盖等。
3. 辩论观点:近者热、远者凉;大者显、小者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答案:(1)日中之时,近者热,远者凉。
(2)大者显,小者隐。
2. 拓展延伸: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辩论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拓宽知识面。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今日,端午节当晨,阳光初照,一对小儿在村庄中辩日。
两小儿名为小白和小黑,一白一黑,果然相争不下。
小白道:“今日是端午节,我料风清云淡,日月同辉,必是日。
日乃太阳之象,光明之源,岂能与其夺日?”小黑闻之,略一沉思,不悦曰:“贤哥之言深奥,朕岂可折服?然我观日尤似夜,乃黑矣,非白也。
日乃光之主,如何与其夺日?”小白闻之,大惊曰:“今日截至,子非认之?我有见一玉兔上食,内中珠翠,岂是日乎?”小黑闻之,恍然大悟曰:“玉兔乃月中兽也,早愿,不可谋夺。
”小白闻之,顿觉大错,遂叹道:“尔言颇是,非我所及,吾辱乃忘。
”小黑闻之,微笑曰:“贤哥有失,勿忧心。
”二小儿言乎,遂放声大笑,相约今夜尽燃烛:曰:“光明之源,若以汝照之,日月俱辉,非辩日而不可也。
”范甘等《国民教育知识丛书》收第173集《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该文是一篇记叙文。
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说明文明交流,讨论问题,永志不衰。
文章描述了两个小孩因为端午节,辩论关于太阳和月亮的归属的故事。
通过两个小孩的交流,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争执问题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文章语言简洁,清晰,适度的运用对话,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让读者对这一话题有深入的思考。
第二篇示例: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还能让人们了解古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在六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们学习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也接触了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其中《两小儿辩日》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位小儿在辩论中展现了自己的聪慧和机智,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和敬佩。
两小儿辩日,一日之中。
吾于学堂,闻二儿雅言。
余思二儿早生其智,言语兢兢,不可不悉。
两儿心致,斗志昂扬,怀奇思而捐己智,辨正误而表诚心。
日沦依依,东高西低。
二儿相逢,遂生辩日。
一言一辩,寸积寸累,时有斗志而感无奇。
《两小儿辩日》同步练习2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注音。
沧()汤( ) 汝( ) 孰(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辩斗_________ 以________ 去________ 及__________汤________ 决__________ 为________ 知__________3.翻译句子。
(1)孔子东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中如探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1-5题。
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偶尔谈到了既定命运与个人奋斗之类的话题,朋友淡淡地讲起了自己的故事——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业有所成。
村里就有一个零点出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
人们一说起她,就要谈到她的零点降生之兆。
她成了大家心目中零点降生幸运儿的有力例证。
你知道,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
村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生死有命,成败在天。
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了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有用。
文言文二则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原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文言文二则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言文故事,讲述了两个小朋友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辩论天空是蓝的还是白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两位小朋友论证的过程充满了幽默和智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中的小儿一曰光暑,面色黢黑,目上下側,驛驢道上騁風流也;小儿二曰晦明,面皮若油,目水波濆、皇陵碧草細砍也。
两人端坐在树荫下,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一面观察着树叶间的光影,一面争辩着天空的颜色。
光暑道:“小弟晦明,你观林间之纷纷,罔林子弟,蓝色日正,此网不问,而有自知也!”晦明闻言,颦眉细思,良久才放下心上的石头,笑道:“兄言之有理,然儿不可出之既。
昔日宵心家所曰:自道内者先发,明乎门而视之界,则知天者之蓝也,不知门也。
”听罢,光暑一愣,想了想,反唇相讥道:“既非自父子之考证着矣?乃欲立甚立甚?滥竽充数,何足为意也!”晦明闻言,大笑道:“我幼年即圣人所属,数五岁,♀♀♀♀威赫赫以我独赏之!尔之噱佯诳估,亦何止耶?”两小儿辩日,争持未决,直至咏寒门俄久不收,至日将暮时,亦讼忽云:前者晦明之解之甚详也。
光暑,开目长望,其自破也。
盖实描述晦明与光暑之智慧,读来令人敬佩。
文中所述,两小儿辩日,虽是一场关于天空颜色的争论,但在其中体现了智慧与幽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愉悦和启发。
通过这样的文言文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更能够领悟到古人的思想与智慧。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的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更应该注重领悟其中的哲理和智慧。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我们才能够真正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古人思想,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文言文二则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是一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文言文故事,通过两位小儿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辩论天空颜色的故事,展现了智慧与幽默之美。
希望大家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多多领悟其中的哲理和智慧,不仅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更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两小儿辩日(改编)2作者:陈洁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12年第19期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的途中遇到了两个争论的小孩。
他们喋喋不休地说着,不一会儿就指指太阳,不知在做什么。
孔子上前问:“小朋友,你们在这里争论什么呢?”“我们在说关于太阳的事情呢。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
”“不对不对,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哦?”孔子听了他们两个的见解,疑惑地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太阳刚出来时很大,你看——”说着,一个小孩指了指半山腰的太阳,“像车盖一样呢。
中午时却小极了,像一个盘子一般。
这难道不是近时大而远时小的道理吗?”孔子禁不住点点头:“有道理,有道理。
”另一个小孩不服气地站在一旁,说:“才不是呢。
太阳刚出来时还很凉快,中午就非常热了。
我们可以感觉到现在很热了,就是因为到中午了。
所以——”小孩拉长了调子说,“太阳刚升起时离我们远,中午才是近的,难道不是吗?”“是啊!”孔子道。
“那么,如果你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孔子先生啊!”一个小孩说。
“对啊,我们谁对呢?”“这个嘛……我也不知道。
”两个小孩笑着说:“哈,谁说你知识渊博啦?”不过他们很快又沮丧起来:“看来这事儿没有结果了。
还有谁会知道呢?”“不,有结果。
”我从一旁的灌木丛后走出来。
他们用审视神鬼的眼光看着我。
孔子首先反应过来:“你是谁?怎么这副打扮?”我半天才反应过来,自己身上是现代服装啊!“我来自未来,是二十一世纪的人。
不知道为什么穿越到这儿来了。
”我跌进时空隧道,没想到竟然来了这儿,我又继续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和中午时,离我们是一样近的。
”“啊?那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中午看起来却很小?”“其实太阳的大小并没变,只不过早上时,太阳升起的背景是树木、远山,所以看起来大些。
而中午却以辽阔的天空为背景,自然看起来就小了。
”我耐心地为他们解释。
又一个小孩忙问:“那为什么太阳刚升起时凉快,中午却热得很呢?”“哦,这个啊。
译文如下:
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两小儿辩日的原文及翻译(通用2篇)整体赏析篇一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
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
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
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
两小儿在对话中都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并用比较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第一个小孩用面积大小相比,带有直观性,似乎是有理的。
第二个小孩比较了人对太阳在不同时间冷和热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
可见他们勤于思考,富有想象力;从他们针锋相对的论辩中还能体味出对话者的虎虎生气和音容笑貌。
但他们的认识毕竟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只能各执已见而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
最后两小节写两小儿讥笑在他们争论面前“不能决”的孔子。
从故事本身看,两小儿敢于探讨艰深问题,不管多么幼稚和肤浅,却反映了古人渴望认识自然现象的强烈愿望,这种探求精神是值得赞许的。
孔子作为大学问家,也不能通晓各科知识,而况当时人类认识自然现象的水平还很低。
孔子“不能决”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态度是对的,不该受到讥讽。
关于太阳离人在不同时间的远近问题,通俗的解释是这样: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阳在早晨和中午与人的距离确有一些变化,但微乎其微,凭肉眼难以觉察。
这种情况对于气温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
对于两个小孩为什么观点不同,那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用“如车盖”和“如盘盂”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形状的大小;另一个从触觉出发,用“如探汤”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在中午时的灼热。
由于中午的照射角大,地球表面获得的热能多,因而气温高;早晨照射角小,因而气温低。
至于太阳“早晨大,中午小”,则完全是人视觉上的错觉,由于早晨背景小而暗,因此觉得太阳大一些,而中午则有广阔而明亮的天空做太阳的背景,看起来就觉得它小一点了。
【2019最新】《两小儿辩日》原文及翻译-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翻译
内容简介:《两小儿辩日》一文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小儿辩日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
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一、激活起点。
学生是第一次正式学习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又有点畏惧。
在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让学生背诵《三字经》和《论语》的方法导入,让学生重温古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畏惧感;
二、孕伏方法。
学习新课,我先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1、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根据注释和现代字词的意思理解课文意思。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上述方法共同翻译两句话,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理解古文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其余句子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文内容,达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这样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理解寓意。
因为本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便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感悟,比如,两小儿喜欢探索、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夫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整堂课可以说是按教师事先设计的思路下来了,学生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完成了老师设定的目标。
课后,总觉得还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课文读得准确、流利,意思也弄明白了,但他们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吗?有的老师说我讲课的语速太快了,我承认,因为从一上课我就在担心,假如学生不按老师的思路来,或者在某一环节耽误了时间,事先安排的目标可能就完成不了,因此心里总希望学生能按老师的思路进行,并不希望他们有太多的问题深入探究;课后我还调查了学生,有的同学说:“按老师朗读的停顿提示朗读我们没有掌握好”,是啊,仅凭教师朗读一遍就能掌握好停顿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不容易的,更何况他们是第一次学习古文,假如事先把划好停顿提示的课文打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参照着读,岂不是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