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两小儿辩日》PPT完美版2
- 格式:pptx
- 大小:359.83 KB
- 文档页数:12
《两小儿辩日》(完美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教材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三节,详细内容为《两小儿辩日》的原文解读及其背后的寓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小儿辩日》的原文,理解其字面意思,并能正确翻译。
2. 培养学生通过文言文阅读,提炼中心思想,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提炼中心思想。
2. 教学重点:正确翻译《两小儿辩日》,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展示两个小孩因为对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而产生争论,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呈现:a. 学生自主阅读《两小儿辩日》原文,思考两小孩的观点。
c. 分析文章背后的寓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两小儿辩日》的翻译题,讲解解题步骤。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另一段关于两小孩辩日的文言文,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两小儿辩日》2. 内容:a. 原文及翻译b. 两小孩观点c. 文章寓意七、作业设计a. 子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b. 子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2.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文言文名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学会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3.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实施4. 作业设计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具备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特点。
《两小儿辩日》的教学目标围绕三个方面设定:1.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两小儿辩日》的原文,能够正确翻译并理解其字面意思。
《两小儿辩日》(完美版)PPT 课件•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角色分析与人物塑造•辩论技巧与策略探讨•跨文化交流与比较视野拓展•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设计•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目录课程介绍与背景01源自《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启发性的古代寓言。
古代寓言故事孔子东游背景辩论过程讲述孔子在东方游历期间,遇到两个小孩辩论太阳远近的故事。
两小儿分别根据视觉和感觉阐述观点,孔子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030201《两小儿辩日》故事背景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和魅力,掌握故事中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知识与技能通过PPT 演示、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尊重他人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与要求总结与反思总结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设计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知识点解析详细解析故事中的知识点,如古代寓言的特点、孔子的教育思想等。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课程背景、教学目标和要求。
故事呈现通过PPT 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辩论过程。
课件结构与内容概述文本解读与赏析02原文朗读及注释原文朗读播放《两小儿辩日》原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语音语调。
注释对文章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等进行详细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重点词汇与句式解析重点词汇列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如“辩斗”、“去”、“日中”等,进行词义解释和用法举例。
句式解析选取文章中的典型句式进行解析,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等,帮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文章主题思想探讨主题思想《两小儿辩日》通过描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的故事,表达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探究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
同时,文章也揭示了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主观性。
探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现象?”、“如何追求真理?”、“如何克服认识事物的局限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