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中硫的分布特征与煤炭燃前脱硫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82.82 KB
- 文档页数:2
煤炭中硫的存在特征及脱硫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被广泛使用。
然而,煤炭中存在着大量的硫,这会导致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煤炭中硫的存在特征和脱硫技术成为了工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煤炭中硫的存在特征可以从多个角度考察。
首先,煤炭中硫主要以有机硫和无机硫的形式存在。
有机硫主要还原在有机质中,它是由抗均大分子量硫化物组成。
无机硫主要存在于黄铁矿、黄铜矿和硫铁矿等矿物中。
其次,煤炭中硫含量与煤种、地质环境以及采掘方法等因素有关。
煤炭的硫含量越高,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越大。
此外,煤炭中硫的分布也不均匀,硫主要分布在煤的有机质中,与无机质分布不同。
其中,有机硫主要分布在煤的微孔中,而无机硫主要集中在煤的岩层裂缝和孔隙中。
为了减少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特别是二氧化硫,脱硫技术被广泛应用。
脱硫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利用分离技术,如重力分离、磁选和浮选等。
化学方法主要采用氧化剂氧化、还原剂还原,或利用溶液中离子的正负电荷引力相互作用实现脱硫。
生物方法则利用生物催化剂,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硫化物转化为可溶性硫化物,从而达到脱硫的效果。
在物理方法中,重力分离是一种常见的脱硫技术。
它利用不同密度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的不同运动速度实现分离。
例如,利用密度大于煤的介质,如重液或重介质,可以将硫含量较高的部分与煤分离。
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煤炭的洁净度,减少硫的含量。
化学方法中,氧化法是一种常见的脱硫技术。
它利用氧化剂将煤中的硫化物氧化为可溶性硫酸盐或硫酸。
常用的氧化剂包括过氧化氢、氢氧化钠和氯气等。
通过与硫化物反应,形成溶解度较高的硫酸盐或硫酸,从而实现脱硫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利用还原剂将硫酸盐还原为难溶性硫化物,通过过滤等分离技术实现脱硫。
生物方法是一种环保性较高的脱硫技术。
它利用微生物的催化作用,将硫化物转化为可溶性硫化物。
一种常见的生物脱硫技术是生物浸矿法,即利用细菌的代谢作用将硫化物转化为硫酸盐。
煤炭中硫的存在特征及脱硫0 引言人类社会经历了3 个能源时期:柴草时期、煤炭时期和石油时期[1-2]。
到20 世纪70 年代,特别是1973 年与1979 年世界上两次大的石油危机爆发后,煤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煤的燃烧、深加工等技术相继发展起来。
但煤炭在服务于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污染。
在我国,高硫煤大约占煤炭总量的三分之一[3],燃烧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气体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成分,是造成大面积酸雨的主要原因,燃煤污染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作用,所以控制燃煤硫化物的排放是目前我国治理大气污染的首要任务,因此研究出快速、有效、低廉的脱硫技术已成为当今煤炭行业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 中国煤中硫的赋存特征我国煤中硫的含量变化很大,从最低含硫量0.2%到最高8%以上均有。
其中大约有30%的煤是含硫量>3%的高硫煤。
由于海陆交替相沉积的煤含硫量高,陆相沉积的总硫量较低,所以从地域的分布看,硫含量有自北往南,从东向西增加的趋势,即东北三省的煤均为低硫煤,四川和位于西南的贵州煤中硫的含量最高,不少煤中硫的含量高达5%以上。
西北和华北地区是我国煤炭资源最集中的地区,许多煤田的上部分煤层属于山西组,属于低硫煤,但下部分属于太原组,为高硫煤。
不过,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我国主要煤矿区的硫含量都有增加的趋势,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4-12]。
煤中的硫,一般分为无机硫和有机硫两类,无机硫可以分为硫酸盐硫和硫铁矿硫,以及少量的元素硫。
硫酸盐硫以不同的硫酸盐形式存在,如石膏(CaSO4·2H2O)、硫酸钡(BaSO4)、硫酸亚铁(FeSO4 ·7H2O)等。
而硫铁矿硫则主要是以黄铁矿硫的形态存在,黄铁矿硫是正方晶体结构,它多以结核状、透镜状、团块状和浸染状等形态存在于煤中。
除了黄铁矿硫,硫铁矿硫还包括少量的白铁矿硫,它是斜方晶体结构,多呈放射状存在。
煤炭脱硫的研究现状(山西大学工程学院环本0909 李锦河山西太原030013)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煤炭物理脱硫、化学脱硫、生物脱硫以及燃烧中固硫、燃后烟道气脱硫等技术的历史和现状,并重点说明了煤炭微生物脱硫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分析了煤炭脱硫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煤;脱硫;物理脱硫;化学脱硫;生物脱硫Study on Desulfurization of coal Shanxi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gineering Huanben0909 LiJinhe TaiYuan.ShanXI 030013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oal desulfurization, desulfurization, physical chemical biological desulfurization and burning solid sulfur, combustion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focus on the microbial desulfurization of coal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and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al 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y.Key word:Coal; desulfurization; physical desulfurization; chemistry desulfurization; biological desulfurization引言: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其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70%左右。
煤炭脱硫技术发展现状煤炭脱硫技术包括:洗选、化学、生物和微波等脱硫方法。
洗选法脱硫最经济,但只能脱无机硫;生物、化学法脱硫不仅能脱无机硫,也能脱除有机硫,但生产成本昂贵,距工业应用尚有较大距离。
洗选脱硫包括采用跳汰、摇床、水介质旋流器、螺旋溜槽和浮选等。
实践证明,上述方法对煤中黄铁矿呈粗粒嵌布(0.5mm以上)的团块的排除是有效的,但对细粒级煤和煤中黄铁矿呈细粒嵌布的高硫难选煤的处理时困难的。
其根源在于煤系黄铁矿的特殊表面性质,导致其具有一定疏水性,与煤分离难度增加。
([] 郑楚光.洁净煤技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153.)煤炭脱硫技术总体上分为煤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脱硫三种,其中:(1)燃烧后脱硫技术又称烟气脱硫技术,该技术发达国家研究的比较多。
烟气脱硫的效率较高,脱硫效果较好,但其一次性投资运行费用较高,为电厂的1/3左右。
由于成本高,所以我国目前应用较少。
(2)燃烧中脱硫技术主要指向炉内喷入钙系脱硫剂的煤炭燃烧技术和添加固硫剂的型煤技术。
其中沸腾燃烧固硫方法主要是利用脱硫剂如CaO在床层温度下热解进行固硫反应。
利用该方法脱硫,要达到较高脱硫效果Ca/S的摩尔比必须大于10,因此如何提高脱硫剂的利用率,降低Ca/S比,同时又达到较高的脱硫效果,是沸腾燃烧脱硫的研究课题而流化床燃烧固硫是用于煤炭脱硫的又一种燃烧技术,它能实现炉内固硫和低温燃烧,从而降低SO2的排放量。
燃烧中脱硫普遍存在效率不高,且有易结渣、磨损和堵塞等问题。
(3)燃前脱硫技术主要包括通过洗选减少硫分、灰分,以降低SO2的排放的选煤技术、水煤浆技术、型煤技术和动力煤配煤技术等。
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煤的燃前脱硫,尤其是通过选煤来降低煤的含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选煤是洁净煤技术的源头技术,既能脱硫又能降灰,同时还可以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并且选煤的费用又远远低于燃中和燃后脱硫。
煤的燃前脱硫又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
浅析煤中硫的分布特征与煤炭燃前脱硫研究现状作者:张慎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4年第19期摘要:本文主要对煤中硫的分布特征与煤炭燃前脱硫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旨在为煤炭燃烧前的脱硫方法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煤中硫;分布特征;煤炭燃前脱硫高硫煤中的硫含量较高,对后续设备和管道等会造成严重的腐蚀,并且不经处理的高硫煤燃烧,会造成其中90%的硫转化为SO,SO是有毒气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经济有效的脱硫技术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煤中硫的分布我国煤中硫的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含硫量小于0.5%的煤主要是有机硫,通常来源于原始植物蛋白,含硫量大于2%的煤属于高硫煤。
绝大多数煤中硫呈无机硫形态,主要以黄铁矿硫形态存在。
我国高硫煤的分布情况如表1。
相关研究统计发现,炼焦煤中气肥煤含硫量最高(3.42%),其次为肥煤(1.67%)、贫瘦煤(1.62%)、焦煤(1.43%)、瘦煤(0.90%)、气煤(0.66%)、1/2中粘煤(0.55%),1/3焦煤(0.53%)。
根据成煤的不同条件,各个时代和不同地区形成的煤含硫量不同,总的变化趋势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或者浅海相沉积煤田的煤中硫较高,陆相沉积煤的煤中硫普遍较低。
2 煤炭燃前脱硫研究现状根据煤的利用阶段不同,煤脱硫分为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脱硫。
燃烧前脱硫,是在煤炭使用前进行处理,除去煤炭中的硫,可以有效地避免煤在燃烧中硫形态的改变,减少烟气中的含硫量,并减少烟道的腐蚀现象。
2.1 物理脱硫物理脱硫方法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最可行和经济实用的脱硫方法,能够有效地除去煤中的无机硫,对有机硫效果有限。
2.1.1 重选脱硫重选脱硫是充分利用煤与黄铁矿的密度差异,通过摇床、重介旋流器等设备,实现分选,实现含硫的矿物与煤的分离。
由于三者之间的密度差异较大,通过重选脱硫法可以有效的实现煤的脱硫,并且成本较低、处理量大、对环境污染较小。
2.1.2 浮选法脱硫该方法主要运用于细粒和微细粒煤炭脱硫,主要根据矿物表面的理化性质差异来实现分选任务。
1、济宁煤中硫的赋存形态和脱除规律的可行性分析山东是煤炭大省,而济宁市探明煤炭资源可采储量 140 亿吨,占山东省的 53% 以上;2008年济宁市原煤产量为7478 万吨,占山东省的 53.5%。
济宁煤中硫的含量较高,兖州煤中平均硫含量在>3%。
硫是煤中主要的有害元素,燃煤过程中释放的SO2是酸雨的主要来源;硫在焦化过程中有70-80%留在焦炭中,而焦中的硫会使进入铁水进而影响钢铁产品的质量。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济宁煤的使用,造成济宁煤主要作为动力煤,而且商品煤的价格偏低。
目前针对高硫煤的脱硫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使用前脱硫,(2)使用中脱硫,(3)使用后脱硫,并取得了一定得成果。
但这些成果的使用,是在明确煤中硫的赋存形态和煤转化过程中硫变迁规律的基础上。
本课题旨在对济宁地区高硫煤中硫的赋存形态、煤转化过程中硫的迁移规律以及钙系添加剂对济宁煤燃烧烟气中含硫气体的脱除规律进行研究,为济宁高硫煤洁净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拓宽济宁煤的利用途径。
在前人的研究中,化学分析法和气相色谱法被广泛的应用于研究煤转化过程中硫迁移的规律,结果是真实可信的,因此本课题选用这两种分析方法是可行的。
2、济宁煤中硫的赋存形态和脱除规律的先进性分析针对济宁煤中硫形态以及转化过程中的硫迁移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兖州煤,而对其他县市区煤的研究进行的较少。
在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和济宁煤化工产业的牵动下,对其余县市区煤的研究势在必行。
1) 提出济宁地区煤中硫的赋存形态和分布规律。
2) 提出济宁地区煤热解、燃烧过程中硫的迁移规律。
3) 选择合适的钙系添加剂,并优化操作条件,实现加入添加剂后降低燃煤烟气中含硫气体的浓度,减少后期脱硫投资。
3、济宁煤中硫的赋存形态和脱除规律的前景预测分析2009年济宁市的煤炭总产量在全国设区的市中已跃居前三名,全市生产矿井、在建矿井、筹建矿井合计达到62对,全年共生产原煤8115万吨完成工业增加值319.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66.4亿元、利税173.7亿元、煤矿企业实现利润100.5亿元。
煤炭脱硫的研究现状煤炭脱硫的研究现状文章标题:煤炭脱硫的研究现状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煤炭物理脱硫、化学脱硫、生物脱硫以及燃烧中固硫、燃后烟道气脱硫等技术的历史和现状,并重点说明了煤炭微生物脱硫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分析了煤炭脱硫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煤;物理脱硫;化学脱硫;生物脱硫1引言煤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化石燃料之一,也是我国的最主要能源。
但是,我国的煤炭资源平均含硫量偏高,其中全硫含量大于2的高硫煤储量约占煤炭总储量的1/3,在采出的煤炭中约占1/6。
高硫煤在加工利用时产生大量S O2和氮化物,是形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
酸雨使湖泊变成酸性,使水生生物死亡,也使大面积森林死亡;酸雨还会加速许多建筑结构、桥梁、水坝、工业装备、供水管网、动力和通讯设备等的腐蚀;酸雨还会导致地面水成酸性,地下水中的金属含量增高,饮用这种水或食用酸性河水中的鱼类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煤炭中硫的存在还会影响煤炭加工后的产品(如冶金焦、合成气等)质量。
因此,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加工利用的煤炭中全硫含量要求越来越严格,我国已把煤炭脱硫列为洁净煤技术(Cle anCoa lTech nolog y,简称C CT)的研究项目。
所以,煤炭脱硫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解决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煤中硫的分布及其脱除方法2.1煤中硫的分布煤炭脱硫与硫在煤炭中的赋存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煤炭中硫按照硫的赋存状态可分为有机硫和无机硫,有机硫包括硫醇、硫醚和噻酚硫,约占全硫含量的60-70;无机硫包括黄铁矿硫、硫酸盐硫和单质硫,约占全硫含量的30-40,黄铁矿(Fe S2)是煤炭中硫的主要组成部分。
煤炭中硫的存在特征及脱硫0 引言人类社会经历了3 个能源时期:柴草时期、煤炭时期和石油时期[1-2]。
到20 世纪70 年代,特别是1973 年与1979 年世界上两次大的石油危机爆发后,煤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煤的燃烧、深加工等技术相继发展起来。
但煤炭在服务于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污染。
在我国,高硫煤大约占煤炭总量的三分之一[3],燃烧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气体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成分,是造成大面积酸雨的主要原因,燃煤污染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作用,所以控制燃煤硫化物的排放是目前我国治理大气污染的首要任务,因此研究出快速、有效、低廉的脱硫技术已成为当今煤炭行业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 中国煤中硫的赋存特征我国煤中硫的含量变化很大,从最低含硫量0.2%到最高8%以上均有。
其中大约有30%的煤是含硫量>3%的高硫煤。
由于海陆交替相沉积的煤含硫量高,陆相沉积的总硫量较低,所以从地域的分布看,硫含量有自北往南,从东向西增加的趋势,即东北三省的煤均为低硫煤,四川和位于西南的贵州煤中硫的含量最高,不少煤中硫的含量高达5%以上。
西北和华北地区是我国煤炭资源最集中的地区,许多煤田的上部分煤层属于山西组,属于低硫煤,但下部分属于太原组,为高硫煤。
不过,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我国主要煤矿区的硫含量都有增加的趋势,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4-12]。
煤中的硫,一般分为无机硫和有机硫两类,无机硫可以分为硫酸盐硫和硫铁矿硫,以及少量的元素硫。
硫酸盐硫以不同的硫酸盐形式存在,如石膏(CaSO4·2H2O)、硫酸钡(BaSO4)、硫酸亚铁(FeSO4 ·7H2O)等。
而硫铁矿硫则主要是以黄铁矿硫的形态存在,黄铁矿硫是正方晶体结构,它多以结核状、透镜状、团块状和浸染状等形态存在于煤中。
除了黄铁矿硫,硫铁矿硫还包括少量的白铁矿硫,它是斜方晶体结构,多呈放射状存在。
煤炭生物脱硫的研究现状及前景摘要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使低耗高效、环保的洁净煤技术研究也更迫切,而煤炭生物脱硫技术利用嗜硫微生物脱除煤炭中硫,极具环保经济意义,是目前和将来煤炭脱硫的研究重点。
本文分析了煤炭生物脱硫技术的发展背景及研究进展。
同时介绍了煤炭微生物脱硫技术的种类,即生物浸出脱硫、表面处理浮选法、微生物选择性絮凝法,从而将煤中的可燃硫转变为不可燃硫,进而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概述了微生物脱硫技术的特点、机理、方法、脱硫菌种、主要影响因素及现存问题,最后根据煤炭生物脱硫的研究现状对其做了前景展望。
关键词:生物脱硫,脱硫机理,无机硫,有机硫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biodesulfurization of coalAbstractThe increasingly tougher requirement of environment has made the clean coal technology research which is low consume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ore urgent. And the bio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y of coal using thiophilic bacteria to remove sulfur in coal is of most environmental economic significance.It has been the concentration of coal desulfurization current and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ological 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y of coal and introduce the variety at the same time.The technology includes biology leaching desulfurization, surface treatment flotation method, and microbial selective flocculation. In those ways the flammable sulfur in coal can turn to be nonflammable, which decrease the SO 2 emission.The characteristics, mechanism and the methods, desulfurization strains, major influential el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have also been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At last, the prospect of the bio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y of coal has been made according to its current situation Key words:biodesulfurization , mechanism of desulfurization, inorganic sulfur,organic sulfur.矿物燃料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其中的煤炭资源蕴藏量占总能源的75%以上。
第31卷第28期煤中硫的分布特征与煤炭燃前脱硫研究现状杨云云(淮南矿业集团选煤分公司顾桥煤矿选煤厂,安徽淮南232100)收稿日期:2012-08-09作者简介:杨云云(1983—),女,安徽淮南人,大学本科,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煤炭洗选与煤炭加工利用。
摘要:文章简单介绍了我国煤中硫的赋存状态和分布状况,详细阐述了各种煤炭燃前脱硫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并指出煤炭脱硫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煤炭;燃前脱硫;物理脱硫;化学脱硫;生物脱硫中图分类号:TQ53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8-0055-02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lfur in coal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oaldesulfurization before combustionYANG Yun-yun(Huainan Guqiao Coal Preparation Plant ,Huainan ,Anhui 2321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occurrence state and the distribution state of sulfur of coal in our country ,and the paperdiscussed in detail the principles ,advantages and shortages of a range of different coal desulfurization before combustion ,and pointed out an evolution in coal desulfurization.Keywords :coal ;desulfurization before combustion ;physical desulfurization ;chemical desulfurization ;biological desulfurization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储量约73%,储量居世界第三位。
“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结构使得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达到约70%,煤炭供应了我国76%的发电燃料、75%的动力燃料、76%的居民生活燃料和60%的化工原料。
鉴于我国的工业结构与产业现状,煤炭作为我国最为主要的能源,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将不会得到改变[1]。
1煤中硫的危害煤炭的消费使用过程,一方面为工业生产与人民生活提供了所需的各种能源,同时也产生了诸如“SO 2”、“NO x ”、“CO 2”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环境。
煤炭燃烧过程中会产生SO 2,高硫煤制成的焦炭含硫质量较差,煤中硫还容易导致煤炭自燃,使燃煤锅炉与烟气管道严重腐蚀。
因此,对于煤炭中硫的脱除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具有极其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2]。
2煤中硫的赋存状态和我国分布状况通常将煤中硫划分为三类,即有机硫、硫铁矿硫和硫酸盐硫。
有机硫以共价化学键的形式与碳、氢等结合成化合物;硫铁矿硫以黄铁矿为主,以透镜状、结核状、团块状和浸染状等形态存在于煤中;硫酸盐硫以石膏(CaSO 4·2H 20)、硫酸钡(BaS04)、硫酸亚铁(FeS04·7H 20)等形式存在。
此外,煤中还拥有少量的单质硫以及其他形式的无机硫化物(含量<0.1%,一般不予考虑)。
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煤中硫的赋存状况存在一定的规律:大多数高硫煤中以黄铁矿为主,而低硫煤中有机硫较多(全硫低于0.5%的煤中有机硫占多数)。
对高硫煤来说(全硫大于3%的煤),黄铁矿形式的硫约占60%~75%,有机硫约占25%~35%,而硫酸盐硫往往只占2%左右,含量较少。
中国煤炭平均含硫量约为1.61%,硫含量跨度较大,从硫量为0.04%的特低硫煤到9.62%的高硫煤。
北方地区煤炭硫分较低,硫分大于2.0%的中、高硫煤较多分布在南方、西南地区,同一地区深部煤层的硫分高于浅部煤层。
就我国高硫煤来说,绝大部分地区煤以无机硫,特别是黄铁矿硫为主,只有少数矿区以有机硫为主。
3煤炭燃前脱硫技术与研究现状煤炭的脱硫技术分为燃烧前脱硫、燃烧中固硫和燃烧后烟道气脱硫3个方面,综合经济技术角度考虑,燃前脱硫简单易行成本最低,是煤炭脱硫的主要方式。
煤炭燃前脱硫主要分为三类:物理脱硫、化学脱硫、生物脱疏。
3.1物理脱硫法综合我国煤炭的赋存结构、高硫煤的分布情况、我国的经济现状和现行煤炭生产、加工和利用的工业布局,通过在煤炭洗选加工降灰提质过程中顺便脱除硫是我国目前最可行、最经济而且应用最为广泛的脱硫方法,主要有重选法、高梯度磁选、电选、微波选、选择性絮凝法、浮选法等。
3.1.1重选脱硫重选是利用矿物的不同密度借助于重力场及其他机械力而分离不同矿物的方法,煤中有机质的密度一般<企业技术开发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第31卷第28期Vol.31No.282012年10月Oct.2012企业技术开发2012年10月1.7g/cm3,而黄铁矿的密度一般在3.3g/cm3左右,二者密度差异较大,完全具备重选脱除的条件。
常规的跳汰、重介、水力旋流器、螺旋分选机、TBS等重选方法都可以在脱除矸石的同时,对煤中大部分嵌布程度较粗的黄铁矿脱硫。
跳汰机是选煤厂常用的重选设备,跳汰机可以对>0.5mm的煤矸石和>0.3mm的单体解离的黄铁矿进行有效脱除,可以达到同步实现煤炭的降灰脱硫的效果。
水介质旋流器也可以对煤炭中解离的硫铁矿进行有效脱除,安徽淮南某选煤厂跳汰中煤经脱泥后(硫分为1.97%)进入水力旋流器,而经过水力旋流器后的溢流产品硫分仅为1.17%,硫铁矿硫分由1.47%降为0.04%,硫铁矿硫脱硫率为95%以上。
重介重选由于严格按照分选密度进行分选,其对硫铁矿硫脱硫效率最高。
3.1.2浮选法脱硫浮选法广泛应用于细粒和微细粒煤炭的脱灰降硫,由于浮选处理的细粒煤粒度较细,难以使用重选等方法进行处理,根据矿物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进行分选的浮选法可以完成分选任务。
由于煤系黄铁矿较普通黄铁矿疏水性好,易浮而进入泡沫层影响精煤产率从而导致脱硫效果不佳,为此,下一步研究探索效果良好的对含硫成分特别是硫铁矿抑制作用较强的抑制剂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在抑制剂的研究方面有所进步,其他方式的浮选脱硫方法也在研究中。
中国矿业大学的张明青用选择性絮凝粗选—精选流程可以在基本不对现行浮选工艺进行大的变动的前提下取得较好的脱硫效果。
中国矿业大学的朱红等采用电化学抑制含硫矿浮选的方法也取得较好的成效。
3.1.3磁选电选脱硫煤中有机质多为抗磁性物质,而大多数脉石矿物如粘土、硫铁矿等含铁矿物多为弱顺磁性矿物,因此,可以借助二者上述磁性不同的特点对二者进行分选。
由于除灰效果差而往往需要和浮选组成联合流程导致经济技术不合理,目前未见大规模工业应用。
静电选脱硫是利用硫铁矿硫和煤中有机质导电性或介电性的差异而进行分选的。
由于摩擦静电选脱硫不需水、药剂,不存在脱水问题,工艺十分简单。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我国都先后开展了摩擦静电选煤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1.4微波脱硫微波脱硫主要有微波直接脱硫法、微波预处理磁选脱硫法和微波化学脱硫法。
微波直接脱硫法就是将煤直接暴露于微波照射下的加热作用使煤中的含硫矿物受热分解而达到脱硫目的;微波预处理磁选脱硫法是利用微波能有选择地增强黄铁矿的磁性后通过磁选脱除;微波化学脱硫法是将微波照射与化学处理结合,通过联合碱浸渍或酸洗处理而脱硫。
微波脱硫尽管存在高效性和全面性等优点,但是微波脱硫还存在诸如实验结果不稳定,机理未研究透彻,特别是微波化学法还存在成本高、易产生二次污染及微波泄露等问题,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3-4]。
3.2化学脱硫法化学脱硫法可以脱去几乎所有的无机硫和部分有机硫(25%~70%),通过在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等化学试剂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热解等化学反应将煤中的硫分转化为气态或液态的硫化物抽取出来,从而实现脱硫目的,对于有机硫含量高和含有较多细粒分散黄铁矿的煤的脱硫有重要意义。
化学脱硫往往需要较高的温度,在一定的酸碱环境下进行,工艺复杂,容易造成煤的发热量降低、煤的粘结性降低,恶化煤的质量。
3.3微生物脱硫法生物脱硫又称生物催化脱硫,是一种在常温常压下利用专门培养的细菌,通过对煤中硫的氧化反应处理后,用酸洗、沥滤的方法实现脱硫的一种低能耗脱硫方法。
生物脱硫可脱去93%的黄铁矿以及15%~50%的有机硫,脱硫效率较高。
生物脱硫具有脱硫效率高,所需成本低,能耗少,环境温和等优点,具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煤微生物脱硫主要有生物浸出法和表面处理法两种方法[5]。
4结语中国作为煤炭使用大国,煤炭脱硫是我国今后能源利用的重要研究领域。
以上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相对成熟的各种煤炭燃前脱硫方法,综合而言,这3种脱硫方法各有优劣。
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短期内仍会以物理脱硫为主。
由于我国高硫煤以无机硫为主,且往往解离粒度相对较粗,具备物理脱硫法可对大部分黄铁矿进行脱除的条件,我们目前还是应当把在煤炭洗选过程中进行脱硫操作作为研究重点,切实提高脱硫效率,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1]申宝宏,赵路正.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途径分析[J].中国能源,2010,32(1):10-13.[2]肖荣欣,李钟伟,程烨环.浅谈煤中硫对环境的影响[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6,19(4):55-56.[3]夏浩,刘全润,马名杰.微波技术在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的应用[J].煤炭转化,2012,35(1):86-89.[4]郝振佳,曹新鑫,焦红光.微波技术在煤脱硫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J].上海化工,2009,34(11):28-31.[5]武秀琴,张建云,谷立坤.煤炭微生物脱硫技术的研究及进展[J].选煤技术,2009,(1):65-6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