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44.23 KB
- 文档页数:1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具体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篇章结构及修辞手法。
重点章节为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详细内容主要是对“一着惊海天”这一历史事件的具体描述及深层含义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着惊海天”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主题和深层含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通过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和观点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事件历史意义的认识,以及文章写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一着惊海天”事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事件背景的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一着惊海天”事件的经过。
3. 讲解:对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事件的历史意义。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如文章的主题思想、修辞手法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作者的观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及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一着惊海天》2. 主要内容:事件背景事件经过历史意义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一着惊海天”事件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文章中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具体例子,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事件经过: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历史意义:事件展示了我国海军的英勇顽强,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2)修辞手法分析:见课堂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与“一着惊海天”事件相关的资料,深入了解我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四课、一着惊海天【目标】1、了解通讯的主要特点与常见写法。
2、把握本则通讯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色。
3、感受作品中洋溢着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激情。
【指导】1、观看辽宁舰在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影像资料,感受当时激动热烈的气氛。
2、欣赏文中描述舰载机着舰过程的语段,品味生动、饱和深情的语言,学习新闻通讯的写作手法。
3、练习课文,结合生活实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的思想感想。
【考点】1、“凛冽”“一丝不苟”“默契”“弹精竭虑”等词语。
2、分析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解读】主标题“一着惊海天”,新颖独特,能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目光,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则概括了这篇通讯记叙的主要事件。
【背景】本文选自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
有改动。
2012年11月23日上午,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成功,《人民海军报》于11月25日发表了这篇通讯。
这篇通讯现场感强,角度新颖,信息量大,震撼力强,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
因保密需要,原文以“xx”代替一些具体数据。
【课文解读】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
{交代地点,符合通讯的特点。
运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事件发生的环境,展现了一幅宏阔辽远的美景}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点明了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字词详解】海域(yù):指海洋的一定范围(包括水上和水下)。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舰岛:现代航空母舰常把舰桥、烟囱等集中建造在飞行甲板得得一侧,形似小岛,称为舰岛。
桅(wéi)杆:船上挂帆的杆子;轮船上悬挂悬挂信号、装设天线、支撑观测台的高杆。
迎风招展:形容旗子等等随风飘扬。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交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精确到“上午8点时”,显示这一时刻重要性。
4《一着惊海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2.感知文章内容,掌握依据标题提取信息、聚合句子研读的方法。
3.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叙述中夹议论夹抒情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叙述中夹议论夹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国庆阅兵视频。
同学们,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强盛。
旧中国我们任人宰割,如今,我们终于挺起了胸膛,敢于向任何来犯之敌说“不”!走到今天,我们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历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讯,感受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二.展示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2.感知文章内容,掌握依据标题提取信息、聚合句子研读的方法。
3.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叙述中夹议论夹抒情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检查预习:1.读读写写:桅杆wéi gān 浩瀚hào hàn 娴熟xián shú咆哮páo xiào 紧绷jǐnbēng 镌刻juān kè一丝不苟yī sī bù gǒu 白手起家殚精竭虑dān jīng jié lǜ同学们,如何牢固地记住这些词语的书写和释义呢?观察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示例:桅杆:都是“木”旁。
桅,是竖立于船的甲板上的长杆。
“桅”是“杆”;“杆”是“桅”。
这就是“互训”。
许多双音节词的每一词素都可以互训,你能举出例子吗?示例:绽放呼啸观察汪洋……根据这一现象,试着解释本课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解释:娴熟:熟练。
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镌刻:雕刻。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
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一着惊海天》教案三篇《一着惊海天》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019年秋季修订版新选入的课文,由杨海波朗读。
这篇课文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先后获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4、揣摩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品析文章简洁的语言,详略得当的手法。
5、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新闻特写的方法,学会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处理文章的详略。
教学过程第一步检查预习积累,夯实基础,习惯培养。
1、重点的字积累着陆凛冽默契殚精竭虑镌刻桅杆娴熟一丝不苟浩瀚2、多音字着着陆高着儿着火调调动调动载三年五载载人3、重点词语积累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镌刻雕刻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4、背景介绍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9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本文报道的就是这场训练的情况。
21--第二步初读课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划分结构1、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句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在县里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1•2、划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4、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第二部分2-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20-25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第三步,研读课文,掌握文章写法特色1、一着惊海天文章标题的妙处?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精选9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篇1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凛冽、浩瀚、白手起家、殚精竭虑”等词语。
2.了解新闻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以祖国的强大军事实力为荣,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奉献的志向。
课前预习:1.读准字音澎湃(pén pài)呼啸(xiào)桅杆(wéi)凛冽(ln liè)殚精竭虑(dn jié)娴熟(xián)默契(qì)咆哮(páo xiào)浩瀚(hàn)紧绷(bn)镌刻(jun)一丝不苟(u)惊心动魄(pò)2.理解词语舰岛:现代航空母舰常把舰桥、烟囱等集中建造在飞行甲板的一侧,形似小岛,称为舰岛。
战位:“战斗部位”的简称。
舰艇战斗组织系统的最低一级组织,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标志。
阻拦索:横向设置在航空母舰飞行甲板降落跑道上的特制钢索,用于吸收着舰飞机的前冲能量,以缩短其滑行距离,一般设置4~6道。
桅杆:木质的长圆竿或金属柱,通常从船的龙骨或中板上垂直竖起,可以支撑横桁帆下桁、吊杆或斜桁。
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苟:苟且,马虎。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殚:竭尽。
虑:思虑。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谁知道我国首架航空母舰叫什么呀?(学生回答:“辽宁舰。
”)对的,在20xx年,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热潮,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在全世界的面前彰显了中国的强大综合实力,扬我国威,可谓是非常自豪的事。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来重温一下当时的盛况吧。
二、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新闻,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
本课选自教材第二章“讲述”,涉及详细内容为:通过叙述一场海上冒险经历,让学生解和掌握记叙文写作技巧,提高他们叙述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记叙文写作方法,学会运用生动语言描绘场景。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叙述能力,培养他们想象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冒险精神认同,培养他们勇敢面对困难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生动语言描绘场景,表现出冒险精神。
2.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写作方法,学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海上冒险图片,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和讲解。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分析记叙文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描绘场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一个简短故事,要求运用生动语言描绘场景。
6. 互动交流:学生展示自己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一着惊海天》2. 记叙文写作方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主题运用生动语言描绘场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一次难忘冒险”为题,编写一篇记叙文。
答案示例:一次难忘冒险去年暑假,我和几个好朋友决定去附近山上探险。
那天,阳光明媚,我们带着背包,踏上征途。
山路崎岖,我们一路欢歌笑语,不知不觉来到一个山涧。
山涧两侧是陡峭悬崖,中间是一条湍急河流。
我们看着眼前景象,都惊呆。
这时,一个朋友提议:“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跳过去。
”大家纷纷附和。
我小心翼翼地踏上河中一块石头,准备起跳。
然而,就在我即将跃起那一刻,脚下一滑,整个人掉进河里。
我惊慌失措,挣扎着想要上岸,但水流太急,始终无法摆脱困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一着惊海天》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一着惊海天》这个故事,了解学生对于该故事的了解程度。
二、阅读课文(15分钟)
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
2.逐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三、课堂讨论(15分钟)
1.以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如:你认为故事中的小鱼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小鱼成功地下到了大海?
2.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练习(15分钟)
1.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勇敢和坚持的短文。
五、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扩展阅读相关故事,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一着惊海天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一着惊海天教案一着惊海天南京汉开书院备课材料课标分析:1、“把握文章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即通过新闻阅读实践活动,学生既能从新闻事实提取的角度出发,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又能从新闻采写角度出发,学习作者获取和组织新闻事实的方法,尝试参与新闻作品的创造;2、“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即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能“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即学生能说出重点词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或表达手法,起到了形象、生动或精确的表达效果。
教材分析:1、第一单元是部编版教材新增的活动探究单元,学生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三大任务。
新闻阅读任务包括消息《消息二则》、消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特写《“飞天”凌空》和通讯《一着惊海天》,旨在让学生以新闻的方式学新闻,要学会分析新闻要素、梳理新闻(特别是消息)结构,理解作者是组织、呈现新闻事实,用事实表现态度与倾向,以达成较佳的新闻效果的方法。
同时,新闻阅读为新闻采访和写作任务提供知识、技能储备。
2、《一着惊海天》是本单元唯一一篇通讯,记录了2012年11月23日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经过,将这一宏大历史事件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和精心组织安排,传递给读者。
3、教材选编《一着惊海天》正是为了达成课标,使学生能够用新闻的方式学新闻,通过对新闻事件来龙去脉的梳理和概括,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掌握作者对新闻事实获取和组织的方法,了解采访的价值和作用,并通过对比消息等其他新闻题材,掌握通讯新闻性、文学性、评价性的特点。
学情分析:本文是军事题材,学生对辽宁舰发展历程及舰载战斗机起降能力对于航母的重要意义缺乏了解,因而难以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学生初次接触新闻体裁,经过前三课的学习,对于消息、特写等新闻体裁的基本知识已有初步认识,但对于通讯的特点、新闻事实的获取方式、新闻采访的价值等还处于盲区。
八年级语文上册-4《一着惊海天》【教案】《一着惊海天》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新闻通讯的写作知识。
2.学习本文正侧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感知新闻通讯的写作知识。
学习本文正侧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航母建设承载国人百年强国强军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本文记者获取了独家——辽宁舰岛塔台采访的机会,他充分利用这个最佳视角,全过程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
综合现场所见所闻所感,记者聚焦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时刻,独家完成了现场特写。
稿件刊发后,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
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媒体在第一时间对稿件进行了转载。
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着惊海天》,去领略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字音:澎湃(péng pài) 桅杆(wéi) 凛冽(liè) 浩瀚(hàn)娴熟(xián) 默契(qì) 咆哮(páo) 镌刻(juān) 殚精竭虑(dān)2.词语理解。
镌刻:雕刻。
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却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三、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学生思考:这篇新闻稿从内容上属于新闻体裁的哪一类?明确:通讯。
通讯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
2.这篇通讯重点写了什么内容?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明确: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及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一. 教材分析《一着惊海天》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成功完成舰载战斗机着舰训练的通讯。
课文通过讲述辽宁舰飞行甲板上官兵们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展现了我国航母战斗群官兵的英勇风貌和高尚品质。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时事政治和国家发展有一定的关注。
但对于航空母舰、舰载战斗机等专业术语以及航母战斗群官兵的工作和品质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感受官兵们的英勇风貌和高尚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航空母舰、舰载战斗机等专业术语;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感受官兵们的英勇风貌和高尚品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专业术语;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感受官兵们的英勇风貌和高尚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4.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专业术语、人物形象分析等;2.图片资料:收集与航空母舰、舰载战斗机相关的图片资料;3.视频资料:寻找与航母战斗群官兵工作相关的视频资料;4.学习工具:准备课文阅读理解题、人物形象分析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课文《一着惊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