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制度-第3讲-宪法与政治制度
- 格式:pptx
- 大小:6.88 MB
- 文档页数:71
一、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规范人类生活的规则体系,主要涉及政治权利如何分配以及社会秩序如何维护等问题。
二、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1、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
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3、国家结构形式。
4、国家机关体系。
5、其他具体的政治制度。
(选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政党制度)三、第一部不成文的宪法:英国1215年《自由大宪章》;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四、宪法的基本原则: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2、“主权在民”原则。
3、“法治”原则。
4、分权与制衡原则。
5、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原则。
五、民主制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1、代议民主制。
其主要特点是公民普选制和候选人竞选制,就其形式来看,体现了平等和自由的政治理念。
2、行政集权民主制。
它是以行政集权、行政首脑专权为特点的。
3、共同参与民主制。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个人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当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要求以民主的分配方式分配政治资源,采用以民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民主制。
六、国家元首:在形式上是最高国家权力的执掌者和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的最高代表。
七、国家元首的权限:1、公布法律权。
2、发布命令权。
3、召集和解散议会权。
4、外交权。
5、任免权。
6、军事权。
7、司法权。
8、国家荣典权。
八、美国总统的主要权力:1、广泛的行政权 2、握有事实上的立法权 3、司法权 4、军事权 5、外交权 6、以政党领袖身份握有的权力。
九、法国总统的权力超过美国总统,拥有更大的权力,除以上六个,还有三个特殊权力,即 1、解散国民议会权 2、举行全民公决的权力 3、紧急状态权。
十、选举制度的含义和作用:含义:选举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议员)和其他公职人员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选举制度的作用:1、有助于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 2、有助于提高公民政治素质 3、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十一、直接选举原则:由选民以直接投票的方式产生议员或国家公职人员的一种选举方式。
比较政治制度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1)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狭义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2)比较政治制度:就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古今中外不同类型政治制度的个性进行对比,借此,发现不同政治制度的个性和共性。
(3)宪政: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宪政即有限政治,即以宪法规定政治权力、国家政府、公共领域与社会生活、公民、私人领域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宪政的主要内容是限制国家公共权力和保护公民个人权利。
(4)政治文化:是人们“对于政治体系及其各个部分的态度,对于在该系统中自我角色的态度。
”(5)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6)间接民主制:是指公民通过特定的形式指定特定人员代表自己管理国家事务,公民的代表或其代表的代表是国家事务的直接管理者,而公民则凭借自身对其代表的监督、罢免等权利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7)代议民主制:代议民主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它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
(8)法治:就是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完全受法的约束,政府机关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一切公民都是权利的主体,并受法律的保障。
(9)国家结构制度: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
国家结构制度则不仅包括国家整体与部分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处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也包括这种关系模式的制度安排及具体形式。
(10)国家元首:在形式上是最高国家权力的执掌者和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的最高代表。
(11)司法:司法,简而言之,就是法的适用或执行,也是司法活动的简称。
具体而言,是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特定的职权和程序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性活动。
比较政治制度1、政治制度: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狭义上主要是指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
2、政党,就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根本利益的一部分最积极分子,为了通过执掌或参与国家权力,以实现其政治理想、维护其政治利益而结合成的政治组织。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最早产生于英国,而且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了代议制政府之后在比较广泛推行普选权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的政党。
3、政党政治,是指政党掌握或参与国家政权,并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和国家事务及体制的运行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政治现象。
4、政党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
5、议会党团:是由议会中属于同一政党的议员或几个利益观点相同的政党组成的政党集团,也有一个政党的议员分别组成几个议会党团的。
6、选举制度:是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组成部分的选举制度,是指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主体、客体、原则、程序等规定的总和。
7、司法:是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特定的职权和程序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性活动。
8、司法审判权:司法机关以中立的第三者身份对各种法律纠纷依法裁决的权力,为司法审判权。
主要审理各种民、刑事案件,有些国家还包括审理行政案件。
9、司法审查权:司法审查亦称违宪审查,是通过司法程度审查和裁决立法和行政是否违宪的一种基本制度,是司法、立法、行政三机关“制约与平衡”原则的体现。
10、行政裁判权:指对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在履行职务中,因行政行为违法或侵权、失职等引起的诉讼案件,以及各种行政机关之间的权限冲突等进行裁判的权力。
11、多数代表制——候选人只要在一个选区获得多数选票就可以当选的制度。
12、相对多数代表制(简单多数):候选人或者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只需要取得相对多数的选票,即可当选或者取得该选区的全部议席的选票计算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宪法与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上组织和管理的体系,它决定了国家的权力结构、行政机构和政权的组织形式。
政治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治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政治制度存在差异,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政治制度形态是宪法制度和政治制度。
宪法制度是一种以宪法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的行使和限制,以及国民的权利和义务。
在宪法制度下,国家的权力是受到约束和制约的,政府与公民之间存在法律框架和规范。
宪法制度强调国家的法治原则,重视权力的分立和制衡,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例如,美国是一个以宪法为基础的制度,宪法规定了政府权力的分立,确保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基本权利。
政治制度是指一国政权组织的形式和运行机制。
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政府组织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
政治制度主要决定了政府权力的来源和行使方式。
在政治制度下,政府的权力通常由党派或个人掌握,并通过选举、任命等方式产生。
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权力的集中和集团利益的代表,但并不一定能够充分保障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例如,中国是一个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政治制度,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参与政治的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
宪法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首先,宪法制度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体制,宪法为国家政权的最高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权力机构和运行方式。
而政治制度则是指政府权力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其次,宪法制度强调国家的法治原则和权力的分立制衡,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而政治制度则着重考虑政府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的行使方式。
宪法制度注重制度建设和权力的限制,政治制度则更加注重政府组织和权力的运作。
然而,宪法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概念,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
宪法制度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和保障,宪法规定了政府权力的行使和限制,为政治制度提供了法律框架和规范。
1.政治制度与宪法关系的三种类型1)以制定新宪法的方式确定新的政治制度。
政治生活的任何一个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政治制度的变迁,而政治制度的任何一次细微调整都可能会动摇宪法,造成宪法的废弃与重建。
2)政治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不涉及宪法更迭。
(1)在立宪观念上,美国的制宪者们着力强调宪法的最高效力和最高权威性。
(2)在修宪的态度方面,制宪者们极为谨慎,为此制定了近乎苛刻的修宪程序。
(3)完善的司法解释体制适时赋予宪法以新的含义,使之顺应已经发生重大改变的社会实际。
3)修改或制定新的宪法,基本政治制度保持不变。
在宪法与政治制度之间,之所以会出现后者基本不变而前者频繁更迭的关系,单从宪法的角度找原因,恐怕在于宪法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尚未取得权威地位,它更多的只是扮演了“宣言书”的角色,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规范作用。
2.战后宪法与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1)从宪法和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看,随着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被称作社会主义的制度形式开始蓬勃发展,这种全新的国家类型在宪法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史上增添了崭新的篇章。
(2)从宪法和政治制度的类型上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老牌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遭到了削弱,亚非拉三洲出现了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他们广泛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经验,使之与本国的国情民情相结合,使宪法和政治制度的原生态类型得到丰富和扩展。
(3)资本主义与政治制度的原生态也发生了变异。
扩权与控权此消彼长,对西方国家宪法与政治制度的变化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
3.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关系的两种模式1)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在生产关系上,全面推行“福利国家”政策,以此来调节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在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上,政府加大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力度。
(3)在政治传统方式上,政府以全社会的统治者的姿态对社会实施控制,其方式更为巧妙。
2)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社会经济。
●名词解释政治制度是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及其运作以及有关国家政治过程的一系列规则和安排,它包括国家的政体形式、国家结构,包括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建立的国家权力机构及其运作规程,包括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组织以及社会一切政治参与行为规则,如政党制度、选举制度、政治决策过程等。
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形式和体现。
中外政党制度在性质、功能、作用、特征和运作规律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异同,并在政党与政权、政党与军队、政党与社团和政党与政党的关系等方面显现出来。
科学地比较研究中外政党制度,对于扩大我们的政治视野,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借鉴、参考国外政党制度的成功经验,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将获得有益的启迪和帮助。
选举制度是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方法、组织、程序的总和。
其内容主要包括选举原则、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组织、选举程序、选民与代表的关系、选举经费的开支以及处理选举诉讼等等。
选举制度是各种选举法律规则的总称。
宪法、选举法、组织法、选举习惯与惯例行政制度(即政府制度)是以一定的行政思想和观念作指导的、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产生、职能、权限、组织结构、领导体制、活动规程等方面的准则体系以及政府体制内务权力主体的关系形态。
代议制度作为一个特定的术语,是指代议在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中具体运用后形成的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又称“代议制”。
●简答一、西方国家代议制度的基本特征代议制度在发展中形成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具体运作形态——代议机关上:第一,行使国家权力。
在议行合一体制下,代议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第二,由有选举权的人民选举产生。
(选举权资格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规定)第三,有一定的任期。
各国代议机关任期不同,但都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时限,到时必须重新选举,组成新的代议机关。
绪论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当中统治者为组织政权而采取的原则方法的总和。
包括:国体、政体、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第一章: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比较研究方法 2)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研究方法 3)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4)系统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历史与国情影响政治体制建构的因素:①自然环境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②历史传统和习俗民情③传统的法律习惯与法律制度④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⑤政治制度建构者的个人素质第三章:宪政立宪政府应当包含的因素:程序的稳定性,责任性,代表性,分权性,公开性和透明性,合宪性,宪法的解释和修改,宪法的稳定性宪法的基本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主权在民”原则,“法治”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原则代议民主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它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议会或国会)来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与之相反的是直接民主制。
它反映的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全体公民通过自由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立法权威和政治权威的政体形式。
主要特征是公民普选制和候选人竞选制。
行政集权民主制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基本特征①保留着代议制民主制的普选制、议会制、内阁责任制等民主形式及其设施②议会权力削弱③行政权力大大增强,行政首脑成为权力中心。
共同参与民主制:是一种直接民主制,即由人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证公民能够广泛地参与国家立法和监督政府,直接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
它是试图挽救代议政治危机的一种补救方法。
主要形式是公民创制、公民复决、公民罢免。
1.简述代议制的原则与缺陷?答:原则:第一,“主权在民”原则。
第二,“少数服从多数”和“保护少数”原则。
第三,“在国民监督和批评下”会议和政务公开原则。
缺陷:第一,议会中的普遍无知和无能,即议员的智力条件不充分;第二,立法受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即存在着阶级立法的倾向。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导论在导论部分,我们主要讲述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通过介绍当代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吸收有效的研究经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解,改进我们传统的研究方法,开创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的新模式.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政治制度,通常是指与一国社会性质相适应的国家权力机构和基本制度.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机关的体系和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制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内容包括:各国的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现行政府体制,政党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变迁及其各种模式以及地区研究和国家研究等.综合上述一些概念,本书把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几项内容:(1)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体问题,其重点是研究哪个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占统治地位.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一个国家中谁统治谁的问题.(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体问题.主要研究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因为没有按照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政权机关,统治阶级就不可能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因此,所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按照本阶级统治的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设立国家权力机构,规定这些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并确定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产生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曾存在过种类繁多的政体形式,许多政治思想家研究过政体的分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是三分法,另一种是二分法.(3)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重点研究的是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单一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单一主权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复合制是指由若干个具有较大自主性的政治实体联合组成各种联盟的国家结构形式.(4)国家机关体系.主要是指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设立的整个国家机关的总称.一般说来,国家机关可以划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5)其它具体的政治制度.这主要是指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国家政治生活有序进行而规定的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机构及其运行规程,如选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政党制度等. 2.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是指对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这么多国家,这么纷繁复杂的政治制度,不可能在一门课中全面地进行研究,只能选取少数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因此,本课程把视点放在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上,再加上一个传统上常被视为东方国家的大国——俄罗斯,着重对英,美,法,德,日,俄六国进行政治制度的分析和比较,以求使学生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和研究,初步了解和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上述国家的政体情况也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目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政治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不同类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以及有关外国政治制度的一些基础理论,掌握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能.其次,通过加深对外国政治制度的了解,掌握各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取其经验,避免其失误,并从中探讨出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模式,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再次,通过学习,提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分析能力,积极地对一些国外较流行的政治理论及政治研究方法进行理论上的剖析,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掌握最新的政治学研究模式和分析框架,把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引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二,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现状和方法在早期,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理性主义(哲学推理法;历史主义(历史探究法;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经验研究法,这些方法可以统称为旧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华莱士和美国的本特利都认为,研究政治制度仅仅从哲学上,法律上,制度上来研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些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偏重于静态,要从活的制度去研究,就必须进行动态的,系统的研究.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兴起,各国学术界越来越倾向于从行为,机制,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政治制度进行研究.一方面,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开始采用"科学化"的量化研究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抽样统计,理性模型等方法开始成为常用的研究技术;另一方面,政治学者们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汲取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发现,结构—功能主义,系统理论,有机体学说及其相关术语逐渐成为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语汇.至此,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使自己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互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中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研究的方法这是最为基本的一种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对事物作出初步的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认知和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或相异的表象特征和本质特征,进而达到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解释.所谓比较研究,则是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2.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研究方法所谓结构—功能主义是指那种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系统,试图通过探讨其结构和功能而揭示其运行规律的研究方法.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首创.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结构和功能,结构即某一系统内由特定行为主体所构成的组织安排,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或不同角色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功能即与此类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之目的和过程相关联的影响或行为结果;其基本的分析逻辑在于强调结构与功能的不可分割性与互相转化;任何结构都会产生特定的功能,而任何功能也必定来自于某种结构.3.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所谓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是指那种认定在人的行为中存在着可以观察的各种一致性并据此可以解释政治行为和政治机构运作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受心理学影响,并关注社会化和人的学习过程,行为动机,人们对权威的观念和态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它所涉及的研究单位往往是个人和小团体.从价值评价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常自称为纯科学研究,即只研究事物的本身,不研究事物的价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后行为主义"开始出现,它强调把制度和价值观引进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中,从而使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4.系统论的研究方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把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政治学研究中,创立了政治体系的概念体系及其相应的体系理论.整个政治系统的平衡有赖于经由反馈所实现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调适.在他的《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分析》一书中,伊斯顿把美国的政治生活体系主要划分为三大系统:即选举系统,社会团体系统及政党系统,并分别做了有关输入与输出的详尽分析.除了上述的几种研究方法之外,西方国家比较政治学研究中还曾经运用过以下一些独特的研究视角:政治地理观.也称为"地缘政治学",由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提出,它可称为政治科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地理观认为,一国的地理和生态状况与该国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经济成长阶段论.它来自于比较政治学研究中有关发展问题和现代化研究领域,由罗斯托提出.在罗斯托看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成长的历史,其间又必然经历六个阶段.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是指个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文化的内容,是政治观念形态的一系列表现形式,它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思想及政治理想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政治文化就是指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等,如道德标准,神权标准,理性,平等,自由,博爱等.(4)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处于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部,是探索个性及人际关系如何影响政治活动的研究分支,其潜在的研究领域是很广阔的.政治心理学试图利用能够确定行为规律的方式对政治行为者进行分类,探讨政治家们的行为动机.各国基本国情与政治体制的建构本章主要介绍英,美,法,德,日,俄六国的地理位置,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阐述各国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并探讨政治体制的建构与一国国情的密切联系.各国的基本国情及其现行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英国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的简称,它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部,方圆仅225,000平方公里的岛国.现有人口约5882万.居民中大多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为伦敦.现今在位的国家元首是1952年2月6日登基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今天英国的政府体制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备起来的.英国学者塞缪尔·芬纳认为:"有三个因素,有助于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民主体制之一,即:地理,历史的连续性和工业化."因此,要了解英国的宪法,必须要知道英国的政治传统及其发展过程.英国的制度,不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不论是议会,法院或行政机关,都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之中,而并非完全由法令规章或宪法条文来创立的.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欧洲大陆的伊比利亚人移居不列颠群岛南部的冈陵上,这是英国最早的居民.9世纪初,威塞克斯王国获得联合王国中的最高统治权,统一了七国,并开始使用"英格兰"这一名称.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其亲属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进攻英国,并于12月在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一世,英国开始了诺曼王朝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于1640年爆发,而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复杂斗争和内战,终于在1688年以"光荣革命"而告结束,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当然,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真正确立经过了较长的时期,一直到18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初,才逐渐形成了国王"统而不治"的"虚位国家元首制",政府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的议会内阁制,控制国家权力的早期政党等君主立宪政治的基本形式.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新旧阶级结构的不断整合,19世纪的英国爆发了国会改革运动,宪章运动,文官制度改革运动和劳工立法运动等民主化运动.这些运动使英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政治的各种形式——立宪政治,公民政治,选举政治,议会政治,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文官政治,传媒政治,自治政治等日益从近代走向现代.为今天英国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美国,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它地处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北与加拿大交界,南与墨西哥相邻,与欧亚大陆之间,分别隔着大西洋和太平洋.美国的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亿,今天的美国,工业发达,门类齐全,其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工业设备,至今仍超过世界其他国家,2000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达9.8万亿美元,人均收入约36000美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信息产业也居于世界之首.美国的前身,是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的十三块殖民地.由于英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压榨和控制,导致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最终的结果则是来自各殖民地的代表于1776年7月4日在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著名的《独立宣言》,正式宣告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成立共和国.1787年5月25日, "制宪会议"召开.宪法草案于1787年9月15日由39名代表签字后提交在纽约召开的邦联国会通过.1789年4月30日,乔治·华盛顿在联邦政府临时所在地纽约宣誓就任第一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自此,美国真正成为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原来的13个独立共和国则降格为联邦以下的州.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架从此正式固定下来.法国法国的全称是法兰西共和国(Republic of France),它位于欧洲西部,面积55.16万平方公里,在西欧居第一位.法国人口为5850万,绝大多数人信仰天主教.法国首都巴黎人口在1000万以上,占人口总数的1/5,它不仅人口密集,而且还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及金融中心,也是全国交通的总枢纽.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漫长而又值得法兰西民族骄傲的过去给法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人出现在法国沿岸.公元前600年左右,高卢人侵入法国并在此定居下来.到16世纪后期,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三牢牢控制了地方行政,司法和财政,专制君主制最终形成.路易十四执政后,自称"朕即国家",专制君主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掀起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启蒙运动,一代思想先驱高举"理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对中世纪的"神权","王权"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召唤人民为"天赋人权"而斗争.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堡垒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开始.8月27日,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在吉伦特派掌权期间,废除了君主制,处决了路易十六,于1792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从而摧毁了数百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过雅各宾派执政和热月政变以后,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波拿巴在资产阶级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任第一执政并建立军事独裁制.1804年,拿破仑又加冕当上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把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法国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防止封建制度的复辟都起了重大的作用.滑铁卢战败之后,法兰西第一帝国走向灭亡.1814—1830年是法国的复辟时期.1830年七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起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奥尔良王朝.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实行总统制.1848年12月,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一世的怀念登上总统宝座.到1852年11月,他强迫人民投票赞同恢复帝制,并获通过.法兰西第二帝国从此诞生.1875年7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获得通过,共和派自此在法国国家权力机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次大战全面爆发后,1940年6月,德军攻占巴黎,法国贝当政府向德投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65年后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46年10月,制宪议会起草宪法并获得通过,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正式诞生.1958年,戴高乐根据早年的政治设计,制定了一部新宪法,把"议会至上"的议会共和制改变为"总统至上"的半总统共和制.为此,人们把1958年建立的第五共和国的政府体制称为"戴高乐体制".至此,法国的政治体制才稳定下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德国,英文名称为"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德国的领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201万(1996年数字).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尔曼人.从公元3世纪起,日尔曼人部落开始结成部落联盟,其中较大的有法兰克,东哥特,西哥特等,这些部落联盟为形成日尔曼民族奠定了基础.公元476年后,日尔曼人大举南迁,他们向罗马人学到了许多先进生产和文化知识,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17世纪爆发的30年战争,使整个帝国分裂成365个大小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国,皇帝已无实权,德意志进一步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此时,德意志境内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中心已逐渐形成,它们是东北部的普鲁士和西南部的奥地利,两强争雄基本上决定了17至19世纪的德意志史.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于1862年任命俾斯麦为宰相,他实行"铁血政策",充分运用政治策略,施展外交手腕,凭借普鲁士的经济优势和军事势力,自上而下逐步地统一了德国.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在巴黎近郊的凡尔塞宣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被任命为帝国宰相,控制了帝国的所有大权.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迫向协约国投降, 1918年"十一月革命"是德国历史上第二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结束了德国千年帝制,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30年代初,希特勒利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国内矛盾,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终于在1933年1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法西斯专制制度.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由此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各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纳粹德国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接管了德国的最高权力,德国完全沦为丧失主权的战败国.由于四国在重建德国和解决柏林问题上发生尖锐的意见分歧,导致东西方危机不断加深.随着柏林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方盟国分道扬镳.在美,英,法三国的推动下,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西方占领区内诞生;同年10月,在苏联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占区内宣告成立,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国家并存的局面. 在战后漫长的冷战时期,由于分属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两个德国的关系发展充满了矛盾和斗争.1966年后,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两德关系从此逐步走向正常化.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宣布加入联邦德国,两个德国正式统一,科尔出任德国统一后的首任总理,并因他为德国统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载入史册.日本全称日本国(Japan),是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0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37.78万平方公里.其中本州岛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2 %左右,是日本最重要的岛屿.日本全国人口约1.26亿,多数集中在各岛沿海平原和沿河地带,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一半.居民绝大部分属于大和民族,国民的宗教信仰以神道教,佛教为主.日本的国语是日本语.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根据战后日本的行政区划,现在的日本拥有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京都府,大阪府)和43县.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70年代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2000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了4.9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800美元,居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首,但由于物价高居世界第一,因此国民实际生活水平仍低于美国.日本经济是以垄断财团经济为主,以国有经济为辅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日本也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从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是日本历史上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公元3世纪末——6世纪,日本以大和(今奈良)为中心的畿内地区发生剧烈的社会变迁,形成了一个比邪马台国更大的奴隶制国家,称为"大和国",大和国统治日本约三百余年,史称"大和时代".公元645年,以"大化改新"为标志,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在此期间,日本的封建政治制度随着天皇制度的兴衰经历了由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到地方将军专权辖制天皇的"武家政治"的演变.特别是1603年在江户(今东京)建立的德川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幕府.直到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叩开封闭多年的日本国门,才彻底打破了德川幕府长期奉行的锁国政策.1854年,美国以炮舰政策迫使日本签定了"神奈川条约",开放下田,涵馆为对美通商口岸.在民族危机意识的驱动下,长州,萨摩等藩的地方武士中开始出现"尊王攘夷"思想,并积极酝酿各藩联合在"王政复古"的口号下发起"倒幕运动", 1868年发动了武装倒幕征伐德川幕府的战争,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终于彻底崩溃.1871年,明治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推行废藩置县的改革,它标志着推翻封建制度的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已基本完成,为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前提.1889年2月,《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它标志着二元君主制在日本正式建立起来.20世纪20年代,法西斯主义思潮开始在日本泛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蓄谋。
一、比较政治制度概念(186个)1.政治制度2.《雅典政制》3.比较政治制度4.国家形式5.政体6.国家结构形式7.单一制8.联邦制9.宪法10.宪政11.《人权宣言》12.《独立宣言》13.《大宪章》14.行政集权民主制15.共同参与民主制16.钢性宪法17.柔性宪法18.成文宪法19.分成文宪法20.钦定宪法21.民定宪法22.协定宪法23.宪法性惯例24.宪法性判例25.政治文化26.《比较政治体系》27.《公民文化》28.“村民型政治文化”29.“臣民型政治文化”30.“参与型政治文化”31.历史继承性32.“新”的政治文化33.过程34.政治过程35.政治制度的结果36.政治制度运作37.儒家伦理38.亚洲式民主39.庇护关系40.主权41.人民主权42.卢梭43.代议民主制44.《代议制政府》45.保护少数原则46.人民代表制47.巴黎公社48.分权制衡49.波里比50.议会主权51.三权分立52.第五共和国53.“议行合一”54.民主集中制55.法治56.《汉谟拉比法典》57.《摩奴法典》58.《宪法精义》59.直接民主60.间接民主61.选举制度62.普选制63.差别选举制度64.复数投票制65.强制投票66.秘密投票选举67.选区划分68.大选区制69.小选区制70.选民登记71.候选人提名72.竞选73.直接投票选举74.间接投票选举75.公开投票选举76.当选制度77.多数代表制78.相对多数代表制79.绝对多数代表制80.一轮多数联盟制81.两轮多数联盟制82.多轮多数选举制83.比例代表制84.选举监督85.选举诉讼86.选举人团制度87.混合选举制88.政党89.托利党90.辉格党91.“和谐时期”92.执政党93.在野党94.体制内政党95.体制外政党96.政党政治97.政治制度98.一党制99.两党制100.多党制101.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102.合法政党103.非法政党104.执政方式105.保卫新共和联盟106.基督教民主联盟107.绿党108.自民党109.人民行动党110.专业集团111.国大党112.“大会议”113.“小会议”114.西门国会115.三级会议116.两院制117.一院制118.议长119.非平衡的两院制120.平衡的两院制121.常设委员会122.特别委员会123.两院联合委员会124.议会党团125.立法权126.道阁权127.质询权128.财政权129.调查权130.弹劾权131.法定人数原则132.一事不再议原则133.“三读”程序134.搁置否决权135.“口袋否决”136.国家元首137.贵族院138.终身贵族139.实位元首140.国家元首141.元首制度142.个体元首143.集体元首制144.虚位元首145.二元君主制146.内阁制147.1955体制148.总统制政府149.超级总统制150.半总统制151.委员会制152.行政权力153.政府企业机构154.政府155.企业型政府156.政府决策157.独裁制158.相容与不相容原则159.文官原则160.总理原则161.威权政治162.法系163.大陆法系164.英美法系165.印度法系166.中华法系167.伊斯兰法系168.司法169.司法独立170.司法监督171.审判机关172.检查机关173.诉讼制度174.庭审制度175.陪审制度176.陪审团177.法官制度178.律师制度179.司法审查制度180.行政裁判制度181.巴黎公社型182.苏维埃制183.代表团制184.人民代表大会制185.议会共和制186.总统共和制比较政治制度概念答案1.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就是一定的统治阶级围绕国家权力的运用、分配和调控而形成的规范与组织体系,它是社会政治领域中各项制度的总称2.《雅典政制》为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对158个城邦宪史搞的调查和研究,是西方最早的一个比较政治制度著作。
它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治制度。
也称简单多数制、一轮选举制,是指在一个选区,候选人或者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只需取得多数的选票,无需超过半数或者达到一定的比例,即可当选或者取得该选区的全部议席也叫过半数选举制、两轮选举制,是指候选人或者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所获选票必须超过本选区全部有效投票选票数的半数以上方可当选。
是指国家法律规定或者实际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殊是政党执掌、参预或者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通常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在一个国家存在许多政党,其中两个居于垄断地位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长期有组织的轮流控制国家机器,其中一个是执政党,另一个为反对党或者称在野党,这种政党体制称为两党制。
指由议会中属于统一政党的议员组成的,以统一本党议员在议会中的行动为目的的政党集团。
- 日耳曼法系,是指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法律传统,因其以法国拿破仑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为代表,故也称民法法系或者法典法系。
是指一种宪法保障制度,是通过法定程序审查和裁决立法和行政行为是否违反宪法的制度。
是指把国家权力主要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部份,有不同的国家机关分别行使,这三种权力之间又必须相互制约以保持平衡的一种政治原则。
1、公平竞争原则2、功绩制原则3、常任制原则4、中立原则5、专业化原则6、法治原则1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2 “主权在民”原则,3 “法治”原则,4 “分权与制衡”原则,5 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原则立法权、财政权、人事权、行政政监督权(质询权,倒阁权,弹劾权、调查权)权威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透明性原则、自由性原则1 选举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2 选举制度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
3 选举制度的存在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第一节 制度与政治制度一、制度制度:是指由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构成的交往秩序,它以特定的组织或机构作为运行载体,通过明确规定或是提供行为预期的方式,规范个体和组织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并以自我约束或是由外部权威实施约束的方式,使这些规则得到社会群体的广泛接受和普遍遵循。
第一,制度是规则第二,规则的遵守及其方式二、政治制度(一)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之间的斗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治是“关于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伊斯顿)政治是决策及实施决策的活动(《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孙中山 )“权力说”:政治是对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就是权力的形成、分享和运用的过程(二)政治制度:政治领域中,人们取得权力、分享权力、运用权力以及限制权力的规则体系。
政治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如何取得权力。
第二,如何限制权力。
第三,如何分享权力。
第二节 宪法与宪政一、宪法(一)宪法是根本法第一,宪法是国家立法活动的法律基础。
第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宪法是公民与国家或政府之间的一种契约首先,宪法不是掌控于任何特定个人和阶级手中的针对他人的“统治工具”,制定宪法的各方是平等的。
其次,宪法制定是一种讨价还价、妥协的过程,宪法是双赢或互利的一种协议。
(三)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规定是宪法的核心组成部分宪法规定了政府权力的职能、政府权力的组成部分、行使权力的范围以及权力之间的关系宪法规定了公民权利二、宪政:宪法与政治制度的高度融合(一)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成为一纸空文。
没有宪法就没有宪政,但是有宪法不一定就有宪政。
(二)宪政从宪法和宪政的关系来看宪政:宪政是宪法政治,是宪法与政治制度的高度融合,是围绕着宪法的产生、实施和实现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其最基本的内涵是以宪法治理国家,把宪法落实到政治生活的实处,使宪法对规范国家政治生活发挥有效的作用。
1.政治制度是由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构成的:非正式规则是由长期而稳定的政治经验演化而成的政治行为规范,具体体现为政治生活中的“惯例”、“习俗”、“价值”和“文化”;正式规则是由公共权威机构或其委托代理的机构设计和确立的,依靠国家强制力强力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明确的政治行为规范,具体体现为组织并规范人们政治行为的结构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
2.二战后的“国家观念”:多元主义国家观、精英主义国家观、新保守主义国家观、新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国家观。
3.政权组织形式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委员会制和人民代表制。
4.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
5.近代以前“宪法”概念:●一是古希腊时期,将宪法等同于政治制度;●二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将宪法看作国家的最高法律;●三是罗马帝国时期,用宪法表示皇帝的各种建制和诏令,以区别于市民议会指定你的普通法规;●四是中世纪的欧洲,为确认教会和封建领主的特权而将规定君主、教会和封建领主关系的法律称作宪法。
6.二战后的宪法与政治制度发展呈现的三种发展态势:●从宪法和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看,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被称作社会主义的制度形式开始蓬勃发展,这种全新的国家类型在宪法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史上增添了崭新的篇章;●从宪法和政治制度的类型上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老牌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遭到了削弱,亚非拉三洲出现了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他们广泛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经验,使之与本国独特的国情民情相结合,演化出一些极富特色的制度形态,使宪法和政治制度的原生类型得到丰富和扩展;●资本主义宪法与政治制度的原生形态也发生了变异。
一方面,随着西方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以代议民主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越来越明显地逐步走向了行政集权民主制;另一方面,人民因经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痛苦,深切体会到了国家主义的消极后果,从而产生了争取更广泛公民权利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