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8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动脉血管壁的局部扩张和薄弱,可能导致脑出血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主要根据病变的特征和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下面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指南。
1.病变特征评估: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脑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以获取详细的病变信息。
评估病变的大小、形状、位置、壁厚度和动脉瘤颈的直径等特征,以确定治疗的可行性和方案选择。
2.共性指征:a. 动脉瘤直径>7mm:大直径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更高,建议选择治疗;b.女性:女性的动脉瘤破裂风险相对较高,需慎重考虑治疗;c.年龄:年轻患者的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需要重视;d. 动脉瘤伴有特定的形态特征:如颈部宽度>10mm、长宽比≤1.6、父动脉直径缩减、颈部非对称等,需密切关注并考虑治疗;e.科学证据的缺乏:对于没有充分科学证据支持的特定病变,应进行个体化评估并权衡治疗风险和效益。
3.治疗选择:a.保守随访:对于病变较小、无高风险特征、患者拒绝治疗或禁忌证的情况,可以选择保守随访,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b.高流速输注治疗:通过导管经股动脉插管,注射高流速的血栓剂或线圈等来堵塞瘤内血流,进而促使血栓形成,达到阻断动脉瘤供血的目的;c.夹闭术:通过开颅手术,在颈部夹闭动脉瘤,阻止其供血,以达到治疗目的;d.跳动脉腔内修复术(流入背侧路下行PET),通过介入手术,将导管放置在颅内动脉与四肢大动脉之间的狭窄或闭塞部位,以恢复血流,改善症状;e.血管内修复术(流入背侧路下行PET):通过介入手术,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处,放置支架或支架加塞。
4.术后管理:a.术后密切观察,监测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和颅内压,预防和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b.对于选用夹闭术或跳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患者,需要注意术后血压控制,以避免术后的血管痉挛;c.术后定期复查,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术后动脉瘤的远期疗效和监测可能的复发情况。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局限性异常扩大的颅内动脉,其中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其他类型包括梭形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
囊性动脉瘤通常位于脑内大动脉的分叉部,是血管中血流动力学冲击最大的部位,而梭形动脉瘤则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更为常见。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破裂出血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呕吐和昏迷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为常见的病变之一,而脑室内出血通常预后较差。
SAH还可能导致局灶性颅神经功能障碍,如动脉瘤压迫致第3神经麻痹而导致复视和/或上睑下垂,随脑脊液沿蛛网膜下腔向下流动的血液刺激腰神经根引起腰背部疼痛。
警示性头痛可能发生于无SAH或由于动脉瘤增大或局限于动脉瘤壁的出血。
诊断SAH的体征包括脑膜刺激征、高血压、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迟钝或昏迷以及眼底出血等。
眼底出血可以单独或不同组合形式出现,其中透明膜下出血可能伴随高的死亡率。
C。
玻璃体出血是指在眼球玻璃体中发生的出血现象,也称为Terson氏综合征或Terson综合征。
通常是双侧发生,但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如AVM破裂等导致颅内压增高。
初次检查时常常会被遗漏,但通常会在初次检查时表现出来,迟发性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可能会伴随再次出血。
患有玻璃体出血的患者死亡率高于没有出血的患者。
大多数患者在6到12个月内可以自行消退,但对于视力无望恢复或希望更快地改善视力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玻璃体摘除手术。
3.临床血管痉挛是指SAH后迟发性的局灶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也称为“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DIND)”或“症状性血管痉挛”。
其临床表现为精神混乱或意识水平下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语言或运动受限。
症状通常会缓慢出现,包括头痛加重、昏睡、脑膜刺激征和局灶性神经体征,可能会出现以下临床综合征:大脑前动脉综合征:以额叶症状为主,可能表现为意识丧失、握持/吸吮反射、尿失禁、嗜睡、迟缓、精神错乱、低语等。
颅内动脉瘤是指在颅内动脉的壁上形成的异常凸起,它可能导致动脉破裂并引起严重的出血和中风。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是基于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制定的,旨在帮助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
首先,管理指南强调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包括初发病征、是否有与动脉瘤相关的家族史以及既往的中风或颅内动脉瘤破裂。
体格检查时应特别关注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体征。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包括颅内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管理指南强调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治疗的决策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以及患者对手术干预的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等。
一般来说,动脉瘤较小、形状规则且位于较安全区域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观望的治疗策略,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
相反,动脉瘤较大、形状不规则或位于较危险区域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
管理指南还指出,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包括脑缺血、脑出血、血管壁损伤等。
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严格掌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技术。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与此同时,管理指南还着重强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管理。
术后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和再破裂的关键。
此外,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以监测动脉瘤的变化和再出血的风险。
如果出现任何症状或病理改变,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全面评估患者、个体化治疗、减少并发症、术后管理等都是当前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环节。
医生应根据最新的管理指南,结合临床实践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肺动脉瘤治疗指南简介肺动脉瘤是一种指肺动脉壁发生局限性扩张的病情。
在治疗肺动脉瘤时,需要考虑病情严重程度、病人的年龄、相关症状以及遗传因素等多个因素。
本文档旨在提供肺动脉瘤治疗的指导原则和常用方法。
治疗原则1. 监测:对于无症状的小型肺动脉瘤,应进行定期监测,使用胸部CT或MRI进行影像学评估,以观察病情的变化。
2. 药物治疗:对于稳定的小型肺动脉瘤,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预防其扩大。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3. 手术治疗:对于直径大于5厘米或有症状的肺动脉瘤,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开放手术或经导管介入方式进行。
- 开放手术:开放手术是指通过胸廓切口,在肺动脉部位切除扩张的血管并进行修复。
这种手术方法效果确切,但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 经导管介入:经导管介入是指通过导管插入血管,并在扩张的动脉部位使用导丝、支架等器械进行修复。
这种方法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
注意事项1. 预防:遗传因素在肺动脉瘤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有家族史的人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
2. 长期随访: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患者都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
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以便观察肺动脉瘤的变化。
3.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惯和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减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
结论肺动脉瘤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人的年龄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定期监测和长期随访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肺动脉瘤。
对于肺动脉瘤患者来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和发展的风险。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导言: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破裂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和神经功能损害。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中国神经外科学会编写了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
本指南旨在提供最新的临床实践指导,以促进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一、颅内动脉瘤的概述颅内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出现局部扩张形成的病变,其主要危险在于可能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是指尚未发生破裂的动脉瘤。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通常无症状,但仍然需要及时发现和干预,以避免潜在的危险。
二、诊断标准根据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诊断颅内动脉瘤需要依据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如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同时,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三、治疗原则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提出了以下治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保守治疗:对于小型、无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包括定期复查和生活方式管理等。
3.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大型、高危动脉瘤或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等。
4.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修复动脉瘤。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某些患者。
四、术后管理术后管理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环节,包括术后护理、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等。
术后护理应包括休息、饮食等方面的指导。
药物治疗主要是预防血栓形成和控制血压等。
定期随访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等情况。
五、预防和注意事项预防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注意事项:1.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控制血压。
2. 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血管壁的局部扩张,尚未发生破裂,且未引起任何症状。
这种瘤是常见的血管畸形之一,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瘤体扩大、破裂出血,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手术指南,以下是一份参考的治疗指南。
1. 病例评估:医生应该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家族史等。
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破裂动脉瘤病史、瘤体直径大于7mm等情况,应更加慎重对待。
2.影像学评估: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MRI、CTA等。
医生需要详细评估瘤体的大小、形态、位置等,以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3. 选择治疗方法: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
一般情况下,对于直径小于7mm的动脉瘤,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如定期复查和药物治疗,而对于直径大于7mm的瘤体,建议采用手术治疗。
4.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
开颅手术是通过开颅切除瘤体或者置入夹闭颅内动脉瘤瘤颈。
介入治疗则是通过血管内穿刺,将导丝引入至动脉瘤内,然后进行栓塞或者夹闭处理。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包括年龄、患者自身状况、瘤体的大小和位置等。
5.术后护理: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如感染、脑水肿等。
还需要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6.定期随访: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评估手术效果和病情变化。
术后5年内破裂的概率较高,因此需要经常进行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在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时,还需要强调以下几点:首先,治疗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综合考虑潜在的利益和风险;其次,治疗的决策应是一个多学科的决策过程,必须有神经外科医生、介入放射医生、神经内科医生等多方共同参与。
《2023 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指南》更新要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5%~10%。
颅内动脉瘤是SAH 最常见的病因,所占比例为85%。
01对于未破裂的动脉瘤(UIA)引起的常见症状是什么?各个部位的动脉瘤有什么临床特点?UIA 引起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眼部疼痛、眼睑下垂、视力障碍、复视、癫痫等,较小的UIA 大多无明显症状。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大脑后动脉P1 段动脉瘤以及小脑上动脉起始段动脉瘤靠近动眼神经,压迫动眼神经时可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小脑后下动脉瘤若压迫后组颅神经可出现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
瘤体较大的动脉瘤可引起占位效应,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类颅内高压症状。
巨大的床突旁动脉瘤,引起视力下降;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可引起海绵窦综合征;基底动脉瘤可能引起眩晕和脑干症状。
02对于UIA 什么情况下需要积极治疗?低危患者应该如何做?1)UIA 患者合并控制不达标的高血压、吸烟无法戒断、既往颅内其他动脉瘤破裂出血、多发动脉瘤、动脉瘤直径>5 mm(或测量上明显大于载瘤动脉)、症状性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后循环或分叉部位、动脉瘤不规则如有子囊或多分叶状等情况,以上条件出现一项或多项,则动脉瘤患者有接受积极治疗的指征(II 级推荐,A级证据)。
2)UIA 行颅内动脉瘤高分辨磁共振风险预测(HR-VWI)检查,若出现瘤壁强化,建议积极治疗(II 级推荐,C级证据)。
3)对于低风险患者,推荐在患者确诊UIA 后定期进行动脉瘤复查,并且在随访中戒掉不良生活习惯,监测血压,避免不良情绪(II 级推荐,B 级证据)。
4)随访过程中动脉瘤增大,其破裂风险升高,应积极治疗;随访过程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加重,可考虑治疗(II 级推荐,A级证据)。
5)合并多囊肾的UIA 患者,以及动脉瘤AR 或SR 值较大,此类动脉瘤患者治疗倾向高于随访观察;此外,建议UIA 患者戒除或限制饮酒(Ⅲ级推荐,C级证据)。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2024版)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在我国35~75岁成人中的患病率约7%。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UIA检出率增加。
大多数UIA是偶然发现的,通常无症状,选择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尽管UIA的年破裂风险低,但一旦发生破裂,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高。
本临床管理指南基于循证证据,围绕UIA的人群筛查、临床影像诊断、生长破裂风险评估、治疗策略及选择、术后随访和特殊人群UIA管理建议等方面,共形成44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实用的临床指导建议。
颅内动脉瘤,一种动脉壁异常膨出所形成的突起,普遍存在于全球成年人群中。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在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3%。
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全球发病率约6.1/100 000人年,不同地区差异显著,特别是在日本和芬兰,该病症尤为常见。
尽管不同地区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大多数患者仍遗留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UIA的检出率逐渐提高。
在中国,35~75岁成人中的UIA患病率约7%。
大多数UIA是偶然发现的,这些动脉瘤通常无症状,绝大多数不会发生破裂出血。
由于外科夹闭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均存在潜在风险,因此,对于偶然发现的UIA,选择积极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尽管UIA的年破裂率低,但一旦发生破裂,可能导致致命的SAH,不仅病死率高,还会在幸存者中留下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因此,关于UIA的筛查、破裂风险评估及其处理策略是临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卒中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针对UIA和动脉瘤性SAH 陆续发布了临床管理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分别制订了《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2019版)和《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对临床诊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最新发布《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存在破裂风险。
8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引起,合理的治疗和管理是预防UIA破裂的重要手段。
《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对UIA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治疗手段及术后随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旨在为UIA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帮助。
该篇文章重点介绍指南中介入治疗方面内容。
介入治疗适应症01在过去的30年里,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电解脱弹簧圈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再到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的使用,通过介入方式治疗动脉瘤的数量和比例越来越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提高。
介入治疗UIA是通过有效阻挡进入颅内动脉瘤内的血流,达到预防动脉瘤出血目的。
随着介入技巧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特殊介入材料(支架、球囊等)不断改进,大部分颅内动脉瘤可以考虑进行介入治疗,尤其是对于开颅手术难度大、高危因素多或后循环动脉瘤、高龄、手术耐受程度低(如肝肾功能不全、Hunt-Hess 分级Ⅳ~Ⅴ级)或存在开颅手术禁忌证的动脉瘤患者等。
通常认为,患者可以耐受麻醉且术者技术上有保障时,患者均可以接受介入。
囊状动脉瘤的介入治疗02颅内动脉瘤按形态可分为囊状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三类,其中囊状动脉瘤最为多见,占所有动脉瘤的90%。
囊状动脉瘤也可以按直径大小分类(小动脉瘤:5mm以下,中动脉瘤:6~14mm,大动脉瘤:15~25mm,巨大动脉瘤:>25mm),大多数UIA 是无症状的小动脉瘤。
对于囊状动脉瘤而言,虽然手术夹闭可能在降低动脉瘤复发方面略占优势,但手术夹闭在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等方面处于劣势。
2018年,在美国医师中进行关于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推荐的调查研究发现,71%的医师将介入治疗作为UIA的首选治疗选择。
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动脉瘤是一种血管病变,其特征是血管壁的异常膨胀和扩张。
它可以发生在体内的任何一条动脉,并且可能在任何年龄发作。
动脉瘤通常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心血管疾病有关。
由于动脉瘤可能引发血管破裂导致内出血,故对其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最新的动脉瘤指南发布于XXXX年,其中包含了关于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信息。
以下是对这些指南的解读。
1.动脉瘤的诊断:指南提出了一系列对动脉瘤进行诊断的方法,其中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估以及成像技术的应用。
尤其是高分辨率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使得动脉瘤的检测和定位更加准确。
2.动脉瘤的监测和观察:对于小型动脉瘤,指南建议进行定期监测和观察,以确定其是否增大或出现其他变化。
这一策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干预,并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大型或快速增长的动脉瘤,应考虑手术治疗。
3.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对于那些达到手术指征的动脉瘤,指南强调采用开腹手术或经血管内修复治疗(如血管支架放置术)。
此外,还提出了一些适用于特殊情况下的手术治疗方案,如妊娠期女性或严重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4.动脉瘤的药物治疗:指南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来减缓心肌收缩速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以达到减少动脉瘤扩张的目的。
此外,也可以考虑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和ACE抑制剂。
5.动脉瘤的远期护理和复发预防:指南强调定期随访和监测,以确保动脉瘤的病情稳定。
此外,还提供了一些预防动脉瘤复发的建议,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等。
总之,最新的动脉瘤指南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指导。
它强调了准确诊断、定期监测以及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这些指南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动脉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最新指南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精粹版)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存在破裂风险,其破裂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位病因。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发的动脉瘤性SAH发病人数多,范围广,预后结局差,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
因此,国内外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均在积极寻找诊治动脉瘤性SAH的方式方法,以改善其不良预后。
1破裂颅内动脉瘤(RIA)的流行病学与结局推荐意见:(1)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再破裂风险高,预后差,需要重视(Ⅰ级推荐,B级证据)。
(2)临床病情分级是预测RIA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重症临床高分级患者经治疗后仍可获益,并可取得良好预后(Ⅰ级推荐,B级证据)。
(3)RIA患者发生再出血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须特别注意临床分级,因其提示再出血的风险(Ⅱ级推荐,B级证据)。
(4)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存活患者中有2/3可恢复独立生活能力,但其中仍有40%~70%的患者可能长期存在认知功能障碍(Ⅱ级推荐,B 级证据)。
2RIA的手术治疗1RIA患者状态的临床评估推荐意见:(1)对突发性剧烈头痛伴脑膜刺激征阳性患者,应该高度怀疑动脉瘤性SAH的诊断(Ⅰ级推荐,B级证据)。
(2)应用Hunt-Hess分级或基于WFNS分级,对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状态进行评价,可以评估其严重程度及预后,为制定治疗策略提供信息(Ⅰ级推荐,B级证据)。
(3)推荐头部CT平扫作为诊断动脉瘤性SAH的主要手段,其具有良好的敏感度(Ⅰ级推荐,B级证据)。
(4)应用改良Fisher分级等影像学分级量表可以对患者的迟发性脑梗死及脑血管痉挛风险进行评估(Ⅱ级推荐,B级证据)。
2RIA的术前辅助检查推荐意见:(1)对怀疑RIA的患者,应尽早行头部CT平扫检查(Ⅰ级推荐,A 级证据)。
(2)若头部CT结果阴性,头部MRI及腰椎穿刺检查对进一步明确诊断有效(Ⅰ级推荐,B级证据)。
(3)CTA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作为动脉瘤性SAH辅助检查的首选(Ⅱ级推荐,B级证据)。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3 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以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其他还有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等。
囊性动脉瘤,也称浆果样动脉瘤,通常位于脑内大动脉的分叉部,即血管中血流动力学冲击最大的部位。
梭形动脉瘤则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更常见。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破裂出血症状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脑室内出血或硬脑膜下腔出血等。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为常见。
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等。
当存在脑室内出血时通常预后较差,而脑室大小是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
1)SAH症状突发剧烈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高达97%的病人出现。
通常合并呕吐、晕厥、颈部疼痛(脑膜刺激征)及畏光。
如果有意识丧失,病人可能很快恢复神志。
可伴发局灶性颅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如动脉瘤压迫致第3神经麻痹而导致复视和/或上睑下垂,随脑脊液沿蛛网膜下腔向下流动的血液刺激腰神经根引起腰背部疼痛。
然而警示性头痛可能发生于无SAH或由于动脉瘤增大或局限于动脉瘤壁的出血。
警示性头痛通常突然发生,程度严重,在1天之内消失。
2)SAH体征A.脑膜刺激征:颈强直(特别是屈曲时)常发生于6-24小时,病人Kerning征阳性(大腿屈曲90度,同时膝关节弯曲,然后伸直膝关节,阳性表现为腘肌疼痛),或Brudzinski 征(屈曲病人颈部,阳性表现为不自主髋部屈曲)。
B.高血压;C.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如动眼神经麻痹、偏瘫等;D.迟钝或昏迷;在SAH后可由于一个或几个合并原因导致昏迷,包括颅内压升高、实质内出血损伤脑组织(同样导致颅内压升高)、脑积水、弥漫性缺血(可能继发于颅内压升高)、抽搐、低血流(减少脑血流):由于心输出量减少所致等;E.眼底出血:伴随SAH发生的眼出血可以有三种形式,可以单独或不同组合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