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涿郡
- 格式:ppt
- 大小:547.00 KB
- 文档页数:1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请回答;谈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答案】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
【解析】【详解】据所学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2.观察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请将该疆域图所属朝代名称填写在答题卡图中方框“A”内。
(2)请将该朝代的都城名称填写在答题卡图中方框“B”内。
(3)据图指出该朝代在地方管理上的特点。
【答案】(1)A框元。
(2)B框大都。
(3)设置行省,管理方式多样。
【解析】【分析】【详解】(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疆域图所属朝代是元朝。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超越汉朝和唐朝。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都城在大都。
(3)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管理上的特点是设置行省,管理方式多样。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如下图)。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唐·皮日休请回答:(1)写出材料一中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地名:①______;②____;③______。
(2)隋朝大运河是从哪年起陆续开凿的?(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朝开凿大运河开通后的作用。
【答案】(1)①洛阳。
②涿郡。
③余杭。
(2)605年。
(3)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洛阳;②是涿郡;③是余杭。
中考历史大运河的开通复习专题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1.有人评价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
”这里的“利”指的是()A. 巩固了隋朝统治B.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 加强了北部边防D. 便于隋炀帝南巡2.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①通济渠②永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④3.“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对古代哪一水利工程历史作用的评价()A. 都江堰B. 赵州桥C. 大运河D. 灵渠4.“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歌《汴河怀古》。
该诗中提及的“此河”的中心是()A. 涿郡B. 洛阳C. 江都D. 余杭5.隋朝大运河全长2000多千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它的中心是在()A. 涿郡B. 余杭C. 长安D. 洛阳6.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
”“此项工程”是()A. 都江堰B. 灵渠C. 赵州桥D. 大运河7.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称做()A. 永济渠B. 通济渠C. 江南河D. 邗沟8.隋朝运河的中心是()A. 长安B. 洛阳C. 北京D. 南京9.大业四年正月,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上文中隋炀帝兴修的水利工程是()A. 大运河B. 都江堰C. 灵渠D. 白渠10.“通济渠西通河(黄河)洛(洛水),南达江(长江)淮(淮水)……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凿()A.加强民族融合B.加重人民负担C.加速隋朝灭亡D.促进南北交流11.隋朝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A. 有利于边疆经济的开发B. 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C. 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D. 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12.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令征集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
选择题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其中③代表的历史事件是A. 北周建立B. 隋朝建立C. 南北统一D. 开凿运河【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605年,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以洛阳为中心,开通了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运河,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故D符合题意.北周建立是557年,隋朝建立是581年,南北统一是589年,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选择题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
从下图“隋大运河示意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①它的中心是洛阳②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隋大运河示意图可知,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隋大运河示意图没有涉及北方游牧民族的信息,④不合题意。
仔细审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选择题鉴真和尚第6 次东渡,终于在754 年抵达日本。
这个年代还可以表述为A. 公元6 世纪中期B. 公元6 世纪末C. 公元8 世纪中期D. 公元7 世纪末【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历史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方法中,一百年为一个世纪,每个世纪的前三十年为世纪初期,依次类推.754 年是8世纪中期,故C符合题意。
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选择题唐太宗曾言:君如舟,民如水,水既能使船浮起来,也能使船沉下去。
基于这个道理,他A. 虚心纳谏选贤用能B. 重视发展生产C. 完善隋朝的科举制D. 减轻百姓劳役【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君如舟,民如水,是唐太宗借鉴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减轻人民负担,故D符合题意。
虚心纳谏选贤用能是指重用魏征,重视发展生产是为了巩固统治,完善隋朝的科举制是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
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
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
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
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
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摘自马勇《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国家人文历史(1)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1)隋朝。
(2)观点: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不受门第限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积极性(材料摘抄),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地方上的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依据题干“科举制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提炼一个观点: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图一中人物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否“只识弯弓射大雕”?说出依据。
(2)图二中人物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提供史实加以印证。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摘自《经世大典序录官制》(3)元代是否设立了今山东省?为什么?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什么?今台湾地区当时归哪一行政机构管辖?【答案】(1)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不是。
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没有山东省。
这一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
万里石塘。
澎湖巡检司。
【解析】【详解】(1)图一中人物是铁木真,铁木真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图二中人物是忽必烈,忽必烈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元代没有山东省,山东、山西和河北在元朝被称为腹里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
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万里石塘。
今台湾地区当时归澎湖巡检司管辖。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下辖路、府、州、县等。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南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签》材料三(唐朝)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反映哪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能反映唐蕃交往的史实。
(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实行这种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唐太宗由此获得了什么尊称?(4)综合以上材料,概况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并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1)汉族与藏族(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汉族;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3)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天可汗。
(4)和平与友好交往;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汉族与藏族(吐蕃)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在位时,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2)依据材料“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主政策。
专题05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一.2022版课标要求(紧扣课标找准方向)1.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2.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3.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二.本专题复习目标(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隋文帝、隋炀帝、隋朝的统一;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武则天与“贞观遗风”,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唐盛唐气象的表现(经济、社会风气、唐诗)。
3、文成公主入藏、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4、“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三.本专题知识建构(提纲挈领构建体系)四.本专题重点考向(把握重点冲刺满分)1、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曲辕犁、筒车、唐三彩、文成公主、唐诗3、鉴真东渡、玄奘西行4、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五.本专题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素养提升)【历史解释】本阶段时间界限为581年到907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盛唐气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政治上: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此后隋唐两朝的政权较为稳定,科举取士扩大了统治基础。
唐前朝出现了盛世现象,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此后五代十国相继割据,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
经济上: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发展。
文化上: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到唐朝时期,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成就斐然,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与日本、新罗、天竺产生了频繁的文化交流。
2019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 1 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标要求】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①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②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③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学习重点】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课文解读】知识点一:隋的统1、隋朝的建立胭脂井建于南朝陈代。
六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是个偏爱寻欢作乐、不关心国事的皇帝,虽然他在位时常传来前方敌情紧张的报告,但陈叔宝依然沉湎于饮酒作乐之中。
公元588 年,杨广带领51 万隋兵分八路向建康进攻,并最后攻陷建康(南京)。
当陈后主听到外面杀声震天时,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好,慌了手脚。
他匆忙带着宠妃张丽华、孔贵妃逃到景阳楼下,想找个地方躲起来。
这时发现了眼前有一口枯井,他连忙拉着两位妃子躲进了枯井里。
隋军最后盘问太监才知道,陈后主躲进了井里。
隋军士兵高喊让里面的人出来,但井里却没有人答应。
隋军士兵又大喊说“再不出来,就扔石头砸进去了。
”里面这才传来痛哭声,隋兵们用绳索把三人从井里拉了上来。
两名妃子当场被杀,陈后主被俘虏。
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
581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年号开皇。
井的故事据传,当时两贵妃化妆的脂粉比较浓艳,在进出枯井的过程中,这些脂粉都掉落在井栏上,留下了千年抹不掉的痕迹。
后人因此称这口井为胭脂井,也称辱井。
2、隋朝的统一①背景:南方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②经过: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③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初的强盛(1 )措施:①经济方面: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 )作用: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