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297.00 KB
- 文档页数:63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发热(体温常在39-40o C),还经常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
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身体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重的病人象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可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
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
洪涝灾情发生后,鼠类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人类生活环境条件下降,与鼠类接触机会增多,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传播。
二、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螭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螭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预防措施1、灭鼠:广大群众要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等各种办法。
2、防鼠:可以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清理环境,以免有鼠类窝藏。
3、预防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有效。
4、灭螭、防蜻: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螭。
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吃熟食,剩余食品应加热后食用。
6、灾后,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治理环境卫生,彻底消除鼠的孳生地。
搞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堵塞鼠洞,避免鼠及排泄物污染环境。
7、做好个人防护,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卫生学处理。
四、流行性出血热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宣传一、为什么说当前我市流行性出血热形势严峻近期西安市未央区某高校出现3例出血热疫情,造成一名学生死亡。
近期来休闲方式改变,爬山和野外活动增加(特别是爬山主要目的地在长安,户县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二、流行性出血热是怎么传播的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出血热病毒通过被鼠尿、便、唾液污染的食物或通过伤口接触而向人传播,人与人之间罕见互相感染。
三、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有哪些症状 1.发热:38℃以下,38-40℃,40℃以上各占1/3,热退病进(发烧退了,但病情加重)是其特点。
2.出现三红:病人面红、颈部发红、胸部发红(指头按压皮肤后发红部位退色),部分病人出现眼睛球结膜充血,呈现“酒醉貌“。
3.出现三痛;病人头痛、腰痛,眼眶痛。
4.腋窝、四肢、胸部、软腭等部位出现散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瘀点、瘀斑。
5.消化道有恶心、腹痛等症状。
6.个别出血热病人只有发热、全身极度困倦、恶心等不典型症状。
7.肾损伤: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肾功能下降。
验血异常: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增多或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明显。
四、怀疑出血热应注意什么?怀疑出血热一定要查血、查尿,进一步可查出血热抗体,注意勿用较强解热镇痛药(俗称的西药退烧药)。
五、流行性出血热救治原则是什么?流行性出血热救治原则是”三早一就“,三早就是指针对病人要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能减轻重要器官出血,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早发现(早认识)避免误诊错诊,加重病情;早休息(也就是早卧床),有病不要挺,以防加重休克、大出血;早治疗(液体治疗)早按出血热治疗;就地治疗(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六、什么时间流行性出血热多发?每年11份至次年1月份为发病大高峰;5月份至7月份为发病小高峰。
七、怎样预防出血热?1.搞好环境卫生,大力灭鼠,减少鼠密度。
2.出血热流行季节尽量减少野外活动,特别是到出血热高发区域,长安、户县、周至是出血热高发区。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宣教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于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性损害。
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由虫媒和感染鼠的排泄物、病人的血液、体液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母婴垂直等途径传播此病。
典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上分为五期,即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与恢复期,可以出现越期或重叠现象。
表现以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肾功能损害为特征。
为了积极救治病人,减少并发症,护士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宣教。
【心理指导】因本病病程较长,症状重,且农村病人多见,患者易产生对疾病恐惧和治疗费担心等心理,需耐心向病人解释此病的特点和各期临床经过的规律,生活上主动关心和体贴病人,使病人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饮食指导】因为病期不同,饮食要求亦不同,护士应给予及时指导,以配合治疗需要。
1.发热期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营养素的低渣或流质饮食,如新鲜蔬菜、橘子汁、藕粉等;多引水,以补充机体消耗。
2.少尿期因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不能进食含钾高食物如橘子汁等;当少尿或无尿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量,并以口服为主。
3.多尿期因尿量增多,电解质丢失多,应多饮水,补充含钠、钾高的食物,待氮质血症改善后,恢复蛋白质的饮食。
【休息、活动指导】因本病病理特点为全身广泛弥漫性小血管损害伴心肌缺血和肾缺血,应嘱病人卧床休息,并强调病期全程均应休息的重要性。
尤其是低血压期,更要保持安静,严禁搬动,以减轻心脏负担,防止加重出血和休克。
至恢复期才能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宜过早下床活动。
【用药指导】1.早期抗病毒治疗,常用药为阿苷洛韦,静脉滴注,持续3~5天。
中晚期主要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用药,如路丁、维生素C降低血管通透性;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DIC发生;少尿期静脉推注速尿等。
2.指导病人尽量用带刻度尿壶,每次小便后准确测量并记录,同时观察颜色。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培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称肾综合症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病死率高、流行范围广的特点。
危害较大,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和欧洲棕背平。
我国有67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HV,主要是野栖的黑线姬鼠和以家栖为主的褐家鼠。
其它动物猫、狗、家兔等,感染后可从尿粪及唾液中排毒,但在流行中的意义,尚需研究。
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认为其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可有以下几种:1.接触感染由带毒动物咬伤或感染性的鼠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后受到感染。
最近有报告在实验动物进行经口喂以带EHFV的食物感染成功的例据。
4.螨媒传播我国已查见革螨人工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可在体内查到病毒,并可经卵传代,从恙螨也可分离到EHFV,因此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5.垂直传播我校曾报告从孕妇EHF病人流行的死胎肺、肝、肾中查见EHFV抗原,并分离到病毒,及在胎儿上述器官组织查见符合EHF 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均表明EHFV可经人胎盘垂直传播。
沈阳军区医研所,在自然界捕捉的带毒怀孕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中可发现有类似垂直传播现象。
三、人群易感性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鼠型多为3~4%以下;但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
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流行性出血热,又称称肾综合症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病死率高、流行范围广的特点。
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全身酸痛乏力,伴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部、颈部、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腋下和胸背部皮肤有出血点。
五期临床过程为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
病情严重者因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
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易发生误诊造成严重后果。
老鼠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出血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染给人:1、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1)老鼠咬伤人皮肤或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了人破伤的皮肤或粘膜;(2)人食用了被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的食物;(3)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的尘土扬起时,被人吸入呼吸道。
2、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
3、母婴垂直传播.人群对出血热普遍易感,发病主要为青壮年农民,其次为青年学生.出血热流行的小高峰为每年的5—7月,大高峰为10月一次年1月.出血热的预防控制措施:1、接种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
在流行季节前,接种出血热疫苗。
接种程序是每人全程接种3针次,即接种第1针后1 4天接种第2针,半年至一年加强接种第3针。
2、防鼠、灭鼠是防止感染该病的关键。
住宅区周围定期用药物等灭鼠,农作物粮食储存应防止被老鼠污染.野外活动时注意不要被老鼠咬伤,野外作业的住地要做好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减少鼠、螨栖息和接触感染.3、管理好食品。
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
4、搞好环境卫生。
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孳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毒尘埃;清除草丛等。
5、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39-40~C)、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一、流行性出血热的概念: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潜伏期8~39天,一般为2周。
约10%~20%的患者有前驱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胃肠道功能失调。
临床上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五期,但也有交叉重叠。
(一)发热期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羞明、视力模糊、口渴、恶心、呕吐、腰痛、腹泻等。
发病后体温急骤上升,一般在39~40℃之间,热型以弛张型为多,少数呈稽留型或不规则型,颜面及眼眶区有明显充血,似酒醉貌。
上胸部潮红,球结膜水肿、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有时呈条索状或抓痕样。
肋椎角有叩痛。
束臂试验阳性。
本期一般持续5~6天。
(二)低血压期一般于病程第4~6天出现,也可出现于发热期。
轻者血压略有波动,持续时间短。
重者血压骤然下降,甚至不能测出。
休克时(除晚期者外)患者的皮肤一般潮红,温暖,出汗多,口渴,呕吐加重,尿量减少。
可有烦躁不安、谵语、摸空等,重者有狂躁、精神错乱等。
脉搏细速,可出现奔马律或心力衰竭。
本期一般持续1~3天。
(三)少尿期多出现于病程第5~7天。
此期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显著。
患者有口渴、呃逆、顽固性呕吐、腹痛、谵语、幻觉、抽搐、鼻衄、呕血、便血、咯血、尿血等,皮肤、粘膜出血点增多。
血压大多升高,脉压增大。
肋椎角叩痛显著。
尿量明显减少。
24小时少于400ml,或甚至发生尿闭(24小时尿量少于50ml),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高钾血症等。
由于尿少或尿闭,加上血浆等液体的大量回吸收,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
并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等。
本期一般持续1~4天。
(四)多尿期多出现于病程第10~12天。
由于循环血量增加,肾小球滤过功能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逐渐修复,但再吸收功能仍差;加上少尿期在体内储留的尿素等代谢产物的排泄,构成渗透性利尿的物质基础,故出现多尿和夜尿症。
出血热知识讲座内容
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以下是出血热知识讲座的内容:
1. 出血热的症状:高热、头痛、肌肉疼痛、出血、皮疹等。
2. 出血热的传播途径:蚊子叮咬、血液和体液接触、食用受感染动物的肉等。
3. 出血热的防治措施:预防蚊子叮咬、避免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注意个人卫生等。
4. 出血热的治疗方法: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如控制发热、补液、止血等。
5. 出血热的预防措施:加强对蚊子的防治、提高个人卫生意识、避免食用野生动物等。
6. 出血热的疫情监测:应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7. 出血热的重要性:出血热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易引起大规模疫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出血热的防治工作。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