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
- 格式:docx
- 大小:13.94 KB
- 文档页数:2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惯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理改变主要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导致出血和血浆渗出,致使有效血容量降低而发生休克和肾功能不全。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流行区域内,病前有在疫区居留或有与鼠类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进食过被鼠类污染的食物。
潜伏期7~14d。
2.临床表现典型病程可分为五期。
(1)发热期:起病急,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俗称三痛);面、颈、胸潮红,似酒醉貌,结膜和面部明显充血。
皮肤黏膜有瘀点,以腋下、胸背部、软腭为甚,重者可有腔道出血;胃肠道症状明显或呈急腹症表现,球结膜及面部水肿,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上腹部和腰部压痛。
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甚至管型尿,本期持续3~7d。
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越重。
(2)低血压休克期:多数患者热退时病情反而加重,脉快而细,血压波动,脉压差开始缩小,脉压差≤30mmHg为低血压倾向,≤26mmHg为低血压,≤20mmHg为休克。
四肢厥冷、苍白或发绀,胃肠道症状和出血症状加重,血压下降以致休克,本期1~3d。
当血压测不到≥2h或救治后休克持续超过12~24h仍不能完全纠正为难治性休克,预后极差。
(3)少尿期:常随低血压休克期而来或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
每日尿量<400ml,甚至无尿。
发生高血容量综合征时表现为体表静脉充盈,水肿,血压回升并进行性升高,尿蛋白增多,血红蛋白下降,血细胞比容<40%,重者并发肺水肿、脑水肿、尿毒症、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本期一般2~5d,长者达十余日。
(4)多尿期:尿量渐增至每日3000ml以上,有的可达1.5万ml。
尿比重降低,易发生脱水、低钾、继发感染等,可诱发再次休克和肾功能衰竭。
本期持续7~20d。
(5)恢复期:临床症状、体征逐渐消失,尿量恢复正常,肾功能亦逐渐恢复。
肾综合征出血热知识要点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一种由哈尼汉霍特病毒(Hantaan virus)等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以下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一些重要知识要点:1. 病原体:肾综合征出血热由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哈尼汉霍特病毒引起。
哈尼汉霍特病毒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其主要通过小鼠尤其是家鼠传播给人类。
2.传播途径: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蚊虫叮咬传播和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小鼠或其粪便。
蚊子在吸血小鼠时可以被感染,然后再通过咬人传播病毒。
此外,与感染小鼠接触的人也可能被感染。
3.症状: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3周,随后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乏力和恶心等症状。
严重病例会进一步出现出血症状,如皮肤瘀点、黏膜出血、血尿和肾衰竭等。
4.诊断:确诊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以及检测患者的血清抗体。
病毒的分离和检测也是诊断的重要手段。
5.预防与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主要包括人群教育、环境卫生改善以及害虫控制等措施。
定期清理住房周围的杂草、垃圾等,使用防蚊虫液或蚊虫网,并避免与可能感染病毒的小鼠接触等都是预防措施的重要内容。
6.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持尿量和对症支持等。
严重病例可能需要透析或血液滤过等治疗手段。
7.疫情情况:肾综合征出血热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特别是在亚洲地区。
中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高发国家之一,其中东北地区是主要疫区。
8.其他型别:除了哈尼汉霍特病毒,还有其他几种布尼亚病毒也可以引起类似的出血热,如风疹出血热、札幌病毒出血热等。
9.其他临床表现:除了肾脏受损和出血症状,肾综合征出血热还可能引起其他临床表现,如肺损伤、肝功能损伤、心脏病变等。
10.监测和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属于乙类传染病,必须进行监测和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肾综合征出血热名词解释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简称HFRS)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中国大陆和东北亚地区,随着外来入侵性疾病的传播,包括非洲猪瘟,该疾病在西欧和美洲也遭受威胁。
肾综合征出血热具有多种形式,可归纳为尿毒症型、轻微血热型、神经症型和出血热型。
其中,尿毒症型主要表现为血清尿素氮升高、尿量减少、尿糖或蛋白质出现异常以及肾功能紊乱等症状。
轻微血热型与尿毒症型相似,但除了尿量减少外,体温也出现普遍升高。
神经症型则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肌痛、胃肠炎等,此外,皮疹、睡眠障碍和停止排尿等症状也可能出现。
出血热型的典型特征是突然出现的发热,并伴有呼吸性、心肌梗死性或神经性出血。
HFRS主要通过宿主(尤其是野鼠)排泄物中传播的hantavirus,经过空气传播或接触宿主排泄物、血液、皮肤等传播而滋生。
因此,预防HFRS的措施主要是消除hantavirus的滋生环境,加强野生动物的消毒、清除和除害工作,以及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关键的预防措施也包括调整生活习惯、定期检查以及严格的抗病毒治疗。
在饮食方面,应当增加含钙、钙吸收和免疫系统促进的食物,以及降低宿主肝细胞氧化受损的食物。
同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在必要时采取消毒措施,而且及时补充水分。
在治疗方面,HFRS可以通过抗病毒药物和抗凝血药物进行治疗,以及对肾功能异常进行辅助治疗。
病毒治疗时,应给予多肽类药物、细胞增殖抑制药物和抗病毒药物,以阻止病毒的复制和细胞内入侵。
抗凝血药物也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出血热型的血液凝结异常,以减轻临床症状并避免病情加重。
同时,对肾功能异常进行辅助治疗,可以减少肾脏损伤,提高治愈率。
总之,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疾病,其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加,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体检,以及及时的抗病毒和抗凝血治疗,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HFRS的发生和蔓延。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肾综合征出血热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二)填空题
1.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基因L编码,M编码,S编码
2.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v主要有两种血清型即和,分别由鼠和
鼠传播。
3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可分为, , ,,。
4.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分为、、。
(三)选择题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可通过下列途径但除外:
A.呼吸道传播B.消化道传播c.输血传播D.母婴传播E.虫媒传播(2)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全身小血管损伤B.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C.全身毛细血管病变 D 全身感染而致的循环衰竭E.全身血容量降低
(3)下列哪项不是肾综合征出血热血常规改变的特点A.wBc增高B.血小板降低C.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D.异形淋巴细胞出现E.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患者男性,38岁,发热5d,尿量减少3d,于2001年2月入院,体查:T 38℃,球结合膜充血,水肿,可见出血斑,腋窝处皮肤可见条索状出血点,右臀部皮肤可见5×8cm瘀斑,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21×109/L,BuN 34.5mmol/L。
(4)为明确诊断,下面哪项检查最重要:A.查异形淋巴细胞B.肝功能检查C.骨髓穿刺检查 D 肾综合征出血热V特异IgM抗体检查E.头颅cT
(5)病人目前最可能的临床诊断为A.急性肾小球肾炎B.败血症C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流行性出血热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四)问答题: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一)名词解释
1.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css syndrome,ARDs):是由于肺间质水肿导致的严重低氧血症.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动脉氧分压明显降低,小于60mmHg。
常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休克期和少尿期。
(二)填空题1.RNA聚合酶膜蛋白核蛋白2.Ⅰ型汉滩病毒;Ⅱ型汉城病毒,野,家3.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4.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
(三)选择题(1) C(2)A(3)D(4)D(5)D
(四)问答题
(1)控制传染源:灭鼠,防鼠,灭螨,防螨
(2)保护高危人群:做好野外工地的预防调查,加强个人防护,接种疫苗
(3)开展流行病学监测:人间疫情监测,鼠间疫情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