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五大科研范式
1. 实证主义范式:强调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际观察、实验和统计分析来验证假设,寻求客观真理。
2. 诠释主义范式:注重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强调对社会现象的主观理解和意义构建。
3. 志愿主义范式:强调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变革和改善社会问题,鼓励研究者参与和支持社会活动。
4. 构造主义范式:关注研究对象的建构和相互作用方式,强调研究者和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建构。
5. 批判主义范式:强调揭示社会和权力结构中的不平等和压迫,并追求社会正义和解放。
通过分析权力的运行方式,寻求改革和建设新的社会秩序。
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外语教育科研中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提要:目前在外语教育领域研究中主要有实证主义、诠释主义、批判理论和后结构主义这四大研究范式。
每种研究范式都有它所期望的内在规定。
本文在研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研究范式内在结构的框架,它包括六个维度、十二个方面。
本文还对四大研究范式各在这十二个方面的具体规定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这个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各类研究范式和研究设计,从而使我们自己设计的研究能更规范。
关键词:研究范式;内在结构;研究方法;研究技巧中图分类号: H319.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The Conceptual Components of the Four Paradigms in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ResearchAbstract: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re are four paradigms – positivism,interpretivism, critical theory and poststructuralism. Each research paradigm i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assumption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which includes five conceptual components and twelve variables, to analyze paradigms, is proposed, and the four paradigms are also explored and outlined in terms of the twelve variables. The study adds clarity to the discussion about research paradigms and research design, and looksclosely at the questions, problems and issues to which we teachers doing research should attend in determining our research approaches. Key words: paradigm; conceptual component; method; technique1. 引言研究范式的讨论涉及到对社会现实和研究本质的一系列基本假定,具有本体论、认识论、研究目的和方法论的意涵。
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本体论与认识论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而之所以成为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又是由于这是人类日常生活与思维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所谓本体论,是人对外在世界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或者二者的结合的看法,即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例如,马克思将人类社会视为阶级的聚合,这就是他关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女性主义者将男女地位差异视为现实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也是他们对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他们都论述了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同看法;所谓认识论,是人通过什么途径认识世界的问题;在本体论这一层面上,大致可以划分出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与建构主义的本体论两种类型,这两种本体论对世界的认知具有根本性差异;客观主义的本体论认为周围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与变化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而与人的观念、意识等主观因素无关,我们所身处的和体会到的世界就是一个客观的世界、真实的世界;而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则认为周围世界是人所建构的结果,是人根据自己的观念和意识而形成的印象,是一个随着人们观念与意识的不同而变动的世界,不同人眼中的周围世界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也许存在一个客观世界,但那个客观世界是人所不能认识和体会的,人所认识到的和体会到的以及所谈论的世界都是经由人的观念、意识和感觉过滤之后的产物,沾染了人的主观因素,是人的主观因素建构的结果;而客观主义认为存在一个真实世界,而人也能够把握原版的真实世界,人所认识和体会的世界与真实世界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客观的,人的主观因素是一个完全通透而不会存在过滤和修正的中介,这个中介前面与后面的世界是完全一样的;通俗一点儿说,客观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虚幻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以全球化为例;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我们所处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与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真实流动所构成的一个真实情况,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否认而不存在;而建构主义则恰恰相反,他们会认为全球化只不过是一种观念存在,根本没有什么全球化,人们眼中的全球化只不过是根据现实中的一些情形在观念中建构的产物,并转而用这一观念来强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从而使得全球化似乎是一种事实;与全球化相比,毋宁说世界更是一种区域化的态势,甚至区域化本身也是一种建构的结果;再举一个例子,例如国家利益;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国家利益是确实存在的,它就像是桌上的茶杯一样存在那里,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我们采取政策行动去保卫和促进;而建构主义则认为,没有什么客观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只不过是主观建构的结果,没有人能够把握所谓的国家利益,不同人眼中的国家利益差距甚远,人们所认为的国家利益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灌输的结果;毫无疑问,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都有案例支撑,都非常有道理,都使我们眼界大开,不能说哪一个是错的哪一个是对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世界是客观基础上的建构,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世界都是客观与建构两种因素的混合,是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一个杂面窝头,你不可能在现实中把它分为小麦面和玉米面,因为它们已经完全融合到一起了,但你可以在理论上把它分为小麦面与玉米面,这恰恰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了这个窝头;这就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伟大之处,也是概念化与理论研究的伟大之处,就是通过抽象概念的形式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当别人说这个窝头是玉米面时,我们需要在旁边大声地说:“它也是小麦面的;”当客观主义者提出世界的客观性时,我们也需要呼吁:“世界也是建构的;”这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与人类认识的进步;在认识论这一层面,大致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的类型划分,每种类型都与一定的本体论相联系,并且具有各自认识论上的特征;实证主义坚持客观主义的本体论,它认为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可以观察到的,人们所体会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人们如果要认识世界,就必须通过观察来取得各种资料,主要是量化的数据,通过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客观的、价值中立的处理,来得到对世界的认识;人们的这种认识结果可以通过新的案例来加以印证,至少在理论上要能够得到否证,符合新案例的认识将被作为可信的客观规律保存下来;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具有客观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主观因素可以忽略不计;人类社会也能够通过科学方法来加以认识,并且可以形成具有普适性的一般规律;现实主义同样坚持客观主义的本体论,承认现实世界的可认识性,并且也致力于总结一般规律;但与实证主义不同的是,现实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中存在一些深层的结构性因素,这些因素是无法通过观察而直接得出结论的;这些结构性因素并非不可认知,它可以通过基于观察的抽象思维所把握;表象与事实是二分的,表象并不一定反映真正的事实,甚至是一种欺骗性假象,实证主义有其认识限度;例如,马克思主义就认为通过选举调查是无法揭示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的,这种普遍投票权甚至是一种迷惑被统治阶级的政策工具;也就是说,实证主义与现实主义具有共同的本体论,但是却具有不同的认识论特征;而诠释主义不仅具有完全不同的本体论,而且具有完全不同的认识论特征;诠释主义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它认为世界是人们主观建构的结果,没有什么脱离人的主观因素的客观世界;既然世界是人们建构的结果,也就无所谓客观规律的说法,最重要的是理解人们为什么如此建构,理解周围世界与人类行为对人们而言的意义所在;既然世界是建构的,那么世界就是有差异的,所以人们不应该去总结什么普遍规律,而是应该去理解世界的差异性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意义;总体而言,实证主义与现实主义希望通过一些普遍规律来解释世界,而诠释主义则是通过对差异性的强调来理解世界;正是由于本体论与认识论上的不同,实证主义、现实主义和诠释主义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具体的方法论问题了;。
实证主义vs诠释主义:两种经典案例研究范式的比较与启示一、本文概述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重要范式,各自具有独特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深入比较这两种范式,并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来揭示它们的实践应用及其启示。
实证主义强调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和量化分析,追求普遍性的规律;而诠释主义则侧重于对现象的主观理解和解释,关注个体的经验和意义。
通过对比这两种范式在案例研究中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优点和局限,以及在不同研究情境中的适用性。
本文首先将对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明确它们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接着,通过两个经典的案例研究,分别展示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
这些案例将涵盖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背景,以便更全面地展示两种范式的特点。
在案例分析之后,本文将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在案例研究中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范式进行比较和评价,并探讨它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在案例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以指导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这两种范式,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实证主义在案例研究中的应用实证主义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论,强调通过收集和分析可观察、可验证的数据来建立或检验理论。
在案例研究中,实证主义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特定事件或现象的深入、系统的调查,以及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的客观、科学的分析。
实证主义案例研究的核心在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研究人员通常会选择代表性案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档分析等多种手段,收集原始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包括定量数据,如统计数字、比例等,还包括定性数据,如访谈记录、观察笔记等。
这些数据的收集过程需要严格遵守科学研究的规范,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阶段,实证主义方法强调数据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政策评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一、本文概述政策评估是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政策的实际效果、影响以及效益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政策评估的理论基础、评估模型以及实际应用方法,以期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和效果。
文章将首先概述政策评估的基本概念、原则及其重要性,然后详细阐述政策评估的理论框架和主要模型,包括定量评估模型、定性评估模型以及混合评估模型等。
文章将介绍政策评估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包括数据收集和处理、评估指标的选择与确定、评估结果的分析与解读等。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对政策评估的理论和实践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为实际政策评估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政策评估的理论基础政策评估作为政策过程的重要环节,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融合与交叉。
政策评估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策周期理论:政策周期理论为政策评估提供了时间框架和逻辑顺序。
政策周期通常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调整四个阶段。
政策评估作为周期的一环,不仅是对政策效果的检验,也是为下一轮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政策评估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
政策评估不仅是对政策本身的评价,也是对政策影响下的各个利益群体的影响评估。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将政策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政策评估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这一理论强调政策评估的全面性和整体性,避免片面和孤立的评估。
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实证主义强调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和可量化性,注重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估。
而诠释主义则更注重政策评估的主观性和意义解释,强调评估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和解释。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经济学在政策评估中的重要应用,通过比较政策的成本和收益,评估政策的经济效率和效果。
政策评估的理论基础是多元化的,涉及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学方法论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现实的方法和原理,是社会学理论的基础。
在社会学方法论中,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是三种主要的方法论。
一、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以经验证据和事实为基础的社会学方法论。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获取社会现象的客观事实,强调客观性和可观察性。
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提出了“价值中立”的观点,即社会科学家应当保持中立和客观,不受主观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二、解释主义解释主义强调社会现象的内在意义和可能的意义。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并不是简单的客观事实,而是具有复杂的含义和内涵。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关注社会参与者的主观意义和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客观的事实。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而不是简单地做出客观观察。
三、批判主义批判主义强调社会科学应当关注社会的阶级、权力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批判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应当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通过批判分析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
批判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正义。
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是社会学方法论中的三种主要方法。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性和可观察性,解释主义强调社会现象的内在意义,批判主义强调社会的阶级、权力和不平等问题。
不同的方法论强调不同的社会现象和研究重点,但这三种方法论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的重要手段。
社会学家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和目的选择适合的方法论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实。
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是社会学方法论中的三种重要方法。
借助这些方法,社会学家可以更好地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并以不同的方式对社会进行实证研究、解释分析和批判反思。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这三种方法论的特点和应用。
四、实证主义的特点和应用实证主义的核心在于强调客观性、科学性和可观察性。
1.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每一项观察都是定性的(非数据化的观察资料),其中有些可以转化成数据化的观察资料,也比较容易集合起来通过统计分析的出结论,是论证过程更具逻辑性和客观性。
而在个案研究或探索性研究中,需要体现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或者要从无到有的建构一个理论模型,这就需要使用定性研究。
使用两种研究方法,需要不同的研究技巧和步骤,其背后是不同的研究范式和逻辑。
2.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概念:实证主义就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向。
实证主义与许多特殊的社会理论相结合,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它与结构功能、理性选择以及交换理论等研究架构之间的关联。
实证主义研究者比较喜欢精确的量化资料,而且时常使用实验法、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法。
目标:实证主义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得到科学解释---发现与记录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概念:诠释研究采取的是实践取向,是关于一般人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物,或是他们如何作好日常事务的经过。
目标:对诠释研究者而言,社会研究的目的是在发展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以及发现在自然状态下人3.科学方法与思辨方法的区别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各有所长,各有局限,相辅相成,但不能相互替代。
科学研究是以逻辑思维为主,思辨研究以形象思维为主。
科学方法研究的是是非命题(真与伪),思辨方法研究的是价值命题(好与坏)。
科学方法建立在直接观测和经验数据的基础上(观察、调查和实验),思辨方法建立在研究者的洞察力和直觉判断的基础上。
1两种方法的思维方式不同。
思维方式基本上可概括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类,逻辑思维处理抽象的概念信息,形象思维处理具体的形象信息,科学研究是以逻辑思维为主,思辨研究以形象思维为主。
2两种方法适用的命题不同,承担的任务不同。
科学方法研究的是是非命题(真与伪),思辨方法研究的是价值命题(好与坏)。
3两种方法展开的基础不同。
科学方法建立在直接观测和经验数据的基础上(观察、调查和实验),思辨方法建立在研究者的洞察力和直觉判断的基础上。
什么是实证主义,我们如何理解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指一种以实证科学为思想基础的哲学思潮,强调从经验事实中寻求真理,主张科学方法是获得知识的唯一可靠途径。
实证主义对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贡献,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实证主义的概念和意义。
一、实证主义的概念实证主义是指一种以实证科学为思想基础的哲学思潮,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以从经验事实中寻求真理和知识。
实证主义强调科学方法是获得知识的唯一可靠途径,主张从实证事实中推导出普遍规律和原则,以此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二、实证主义的意义1. 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实证主义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推动了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贡献。
2. 建立科学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实证主义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建立了科学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3. 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科学观念:实证主义强调科学方法是获得知识的唯一可靠途径,提高了人们的科学素质和科学观念,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4. 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实证主义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支持。
5. 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实证主义强调从经验事实中寻求真理和知识,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推动了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的结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如何理解实证主义1. 实证主义是以实证科学为思想基础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是以实证科学为思想基础的哲学思潮,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以从经验事实中寻求真理和知识。
2. 实证主义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和原则:实证主义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和原则,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实证主义的概念解释如下:
实证主义,又叫自然主义、科学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要是指“社会学研究者或社会科学家盲目模仿自然科学家(主要是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方法和语言,用自然实体、自然因素和自然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的思潮”。
传播学中的实证主义导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实证主义,它是“以客观性、实证性、精确性为主导原则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
“实证即可检验、可验证、可证实、可重复。
”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者(经验学派)大都沿用这种方法,把一切诉诸经验验证,强调归纳和经验,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推理验证,用此得出的理论或规律来解释一切传播现象,理论或假说只有被验证了才有意义。
实证主义的三个基本前提如下:
1、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客观性,这些客观性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加以揭示。
2、人类有能力开发或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之客观性的科学方法。
3、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够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得到证明或否定。
实证主义的三个主要原则如下:
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用于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不能随意变,以便为其他学者提供验证的手段。
2、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3、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当代西方社会学
当代西方社会学是指20 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社会学思潮和学派。
以下是一些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1. 多元化:当代西方社会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涵盖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2. 微观转向:与传统社会学关注宏观社会结构不同,当代西方社会学更加关注个体的行为、态度和心理过程。
3. 文化转向:社会学研究越来越关注文化因素对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4. 全球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当代西方社会学开始关注全球化对社会的影响,如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社会不平等和移民问题等。
5. 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的融合:传统上,社会学分为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两个阵营。
当代西方社会学在研究方法上逐渐呈现出两者融合的趋势。
6. 跨学科研究:当代西方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等)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加,形成了许多跨学科研究领域。
7.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西方社会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社会学家对现代性和理性主义进行反思。
8.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西方社会学开始关注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如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改变。
当代西方社会学是一个非常活跃和多样化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社会现实、探索社会规律,并为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1、以下哪位学者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开山鼻祖”?A. 孔子B. 左丘明C. 司马迁D. 王充2、下列哪个时期被称为“春秋战国”?A. 西周B. 东周C. 汉朝D. 隋唐3、以下哪部著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A. 《左传》B. 《史记》C. 《汉书》D. 《资治通鉴》4、以下哪个学者被誉为“中国史学之父”?A、司马迁B、司马光C、班固D、杜佑5、以下哪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高峰期?A、汉唐B、宋元C、明清D、魏晋6、以下哪个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A、《左传》B、《史记》C、《资治通鉴》D、《通典》7、关于中国历史分期,“先秦”指的是以下哪个时期?A、夏、商、周B、秦、汉、三国C、魏、晋、南北朝D、隋、唐、五代8、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形成?A、周公制礼作乐B、商鞅变法C、秦始皇统一六国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9、以下哪个学派主张“兼爱”“非攻”?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0、题干:以下哪位学者被誉为“历史学之父”?A. 柏拉图B. 柏罗奔尼撒C. 希罗多德D. 柏拉图斯11、题干: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A. 历史唯物主义B. 文献考证法C. 民族学方法D. 历史比较法12、题干:以下哪位历史学家提出了“历史周期论”?A. 尼古拉斯·马基雅维利B. 费尔南多·布罗代尔C. 艾尔曼·沃格林D. 亨利·亚当斯13、以下哪位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A. 希罗多德B. 艾瑞斯特拉图C. 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14、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A.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B. 罗马法的复兴C.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D.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15、以下哪部著作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A. 《狂人日记》B. 《新青年》C. 《女神》D. 《呐喊》16、以下哪位学者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史学之父?A. 梁启超B. 胡适C. 陈寅恪D. 蔡元培17、以下哪部著作被称之为“二十四史”之首?A. 《史记》B. 《汉书》C. 《三国志》D. 《晋书》18、以下哪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文景之治”?A. 西周B. 秦汉C. 隋唐D. 宋元19、以下哪个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学的科学之父”?A. 荷拉斯蒂布B. 赫罗多特C. 修昔底德D. 埃德蒙·伯克 20、中国古代史上的“文景之治”指的是哪两位皇帝的统治时期?A. 汉文帝和汉景帝B. 汉武帝和汉昭帝C. 汉光武帝和汉明帝D. 汉章帝和汉和帝二、史料分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第一题史料一:《史记·太史公自序》:“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简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基本原则一、本文概述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社会现象的研究和解释。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准则,对于保证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简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基本原则,通过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的界定,以及对其基本原则的阐述,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一种清晰、明确的研究指导,以期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本文首先将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进行概述,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定义、特点以及与其他学科方法论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证性原则、历史性原则以及伦理性原则等。
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对于指导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实践活动,提高研究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社会科学研究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基本原则,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述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研究社会现象和规律的学问,其核心在于对科学方法的探索和应用。
社会科学方法论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严谨的分析框架,以便研究者能够有效地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社会数据,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这种方法论不仅关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更强调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过程。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点包括其跨学科性、实证性和反思性。
跨学科性指的是社会科学方法论需要借鉴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以形成综合性的研究视角。
实证性则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以经验事实为基础,通过实证的方法来验证理论假设。
反思性则是指社会科学方法论需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
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存在一些基本的原则和规则。
实证主义概论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和科学方法论,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数据来研究和理解现象和现实。
以下是实证主义的概论:
1. 定义:实证主义是指一种强调经验观察和实证研究的哲学和科学方法。
它认为知识应该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实证数据,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量来揭示和验证真理。
2. 经验主义:实证主义起源于经验主义思想,即认为知识是通过感觉经验和观察获得的。
实证主义追求对事实的直接观察和测量,反对过于依赖理性推理和抽象概念。
3. 科学方法:实证主义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它主张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收集来构建科学理论,并通过验证和证明来确认理论的科学性。
4. 反对形而上学:实证主义拒绝形而上学的哲学和宗教观点,认为它们过于抽象和无法观察,不具备科学证据。
实证主义更注重通过实证数据来解释现象和现实。
5. 资料主义:实证主义强调对于科学研究,应该依赖实
证数据和经验观察。
它认为只有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数据收集,才能建立出经验基础的科学知识。
6. 可证伪性: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
即一个理论必须能够通过实验证据的实证测试来验证或否定。
实证主义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它强调可观测性、实证性和检验性,以推动科学进步和发展。
然而,实证主义也有一些批评,包括对主观经验和非可观测因素的忽视,以及对价值判断的相对忽视。
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
本体论与认识论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而之所以成为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又是由于这是人类日常生活与思维领域中的基本问题。
所谓本体论,是人对外在世界(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或者二者的结合)的看法,即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
例如,马克思将人类社会视为阶级的聚合,这就是他关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女性主义者将男女地位差异视为现实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也是他们对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
他们都论述了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同看法。
所谓认识论,是人通过什么途径认识世界的问题。
在本体论这一层面上,大致可以划分出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与建构主义的本体论两种类型,这两种本体论对世界的认知具有根本性差异。
客观主义的本体论认为周围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与变化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而与人的观念、意识等主观因素无关,我们所身处的和体会到的世界就是一个客观的世界、真实的世界。
而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则认为周围世界是人所建构的结果,是人根据自己的观念和意识而形成的印象,是一个随着人们观念与意识的不同而变动的世界,不同人眼中的周围世界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也许存在一个客观世界,但那个客观世界是人所不能认识和体会的,人所认识到的和体会到的以及所谈论的世界都是经由人的观念、意识和感觉过滤之后的产物,沾染了人的主观因素,是人的主观因素建构的结果。
而客观主义认为存在一个真实世界,而人也能够把握原版的真实世界,人所认识和体会的世界与真实世界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客观的,人的主观因素是一个完全通透而不会存在过滤和修正的中介,这个中介前面与后面的世界是完全一样的。
通俗一点儿说,客观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虚幻的。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以全球化为例。
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我们所处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与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真实流动所构成的一个真实情况,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否认而不存在。
而建构主义则恰恰相反,他们会认为全球化只不过是一种观念存在,根本没有什么全球化,人们眼中的全球化只不过是根据现实中的一些情形在观念中建构的产物,并转而用这一观念来强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从而使得全球化似乎是一种事实;与全球化相比,毋宁说世界更是一种区域化的态势,甚至区域化本身也是一种建构的结果。
再举一个例子,例如国家利益。
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国家利益是确实存在的,它就像是桌上的茶杯一样存在那里,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我们采取政策行动去保卫和促进。
而建构主义则认为,没有什么客观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只不过是主观建构的结果,没有人能够把握所谓的国家利益,不同人眼中的国家利益差距甚远,人们所认为的国家利益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灌输的结果。
毫无疑问,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都有案例支撑,都非常有道理,都使我们眼界大开,不能说哪一个是错的哪一个是对的。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世界是客观基础上的建构,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世界都是客观与建构两种因素的混合,是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正如一个杂面窝头,你不可能在现实中把它分为小麦面和玉米面,因为它们已经完全融合到一起了,但你可以在理论上把它分为小麦面与玉米面,这恰恰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了这个窝头。
这就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伟大之处,也是概念化与理论研究的伟大之处,就是通过抽象概念的形式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当别人说这个窝头是玉米面时,我们需要在旁边大声地说:“它也是小麦面的。
”当客观主义者提出世界的客观性时,我们也需要呼吁:“世界也是建构的。
”这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与人类认识的进步。
在认识论这一层面,大致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的类型划分,每种类型都与一定的本体论相联系,并且具有各自认识论上的特征。
实证主义坚持客观主义的本体论,它认为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可以观察到的,人们所体会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人们如果要认识世界,就必须通过观察来取得各种资料,主要是量化的数据,通过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客观的、价值中立的处理,来得到对世界的认识;人们的这种认识结果可以通过新的案例来加以印证,至少在理论上要能够得到否证,符合新案例的认识将被作为可信的客观规律保存下来;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具有客观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主观因素可以忽略不计;人类社会也能够通过科学方法来加以认识,并且可以形成具有普适性的一般规律。
现实主义同样坚持客观主义的本体论,承认现实世界的可认识性,并且也致力于总结一般规律;但与实证主义不同的是,现实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中存在一些深层的结构性因素,这些因素是无法通过观察而直接得出结论的;这些结构性因素并非不可认知,它可以通过基于观察的抽象思维所把握;表象与事实是二分的,表象并不一定反映真正的事实,甚至是一种欺骗性假象,实证主义有其认识限度。
例如,马克思主义就认为通过选举调查是无法揭示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的,这种普遍投票权甚至是一种迷惑被统治阶级的政策工具。
也就是说,实证主义与现实主义具有共同的本体论,但是却具有不同的认识论特征;而诠释主义不仅具有完全不同的本体论,而且具有完全不同的认识论特征。
诠释主义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它认为世界是人们主观建构的结果,没有什么脱离人的主观因素的客观世界;既然世界是人们建构的结果,也就无所谓客观规律的说法,最重要的是理解人们为什么如此建构,理解周围世界与人类行为对人们而言的意义所在;既然世界是建构的,那么世界就是有差异的,所以人们不应该去总结什么普遍规律,而是应该去理解世界的差异性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意义。
总体而言,实证主义与现实主义希望通过一些普遍规律来解释世界,而诠释主义则是通过对差异性的强调来理解世界。
正是由于本体论与认识论上的不同,实证主义、现实主义和诠释主义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具体的方法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