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2节常见的酸和碱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沪教版20200116272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专题复习常见的酸
学情分析:知识技能上,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与重要用途,方法水平上,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思路,初步掌握了通过化学实
验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
但学生对于酸的知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
构与认知体系,同时,对于如何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存有障碍。
教学目标:1.以浓硫酸泄漏事故为载体,建构常见的酸的模块的知识结构;
2.以处理浓硫酸泄漏的方法与问题为基础,提升学生从化学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
化学问题的水平,协助学生形成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与策略,提升学生的化
学实验探究水平;
3.通过对浓硫酸泄漏事故处理的研究,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
成化学安全的意识。
教学重点:1.常见的酸的知识结构的形成;
2.化学实验探究的步骤与方法。
教学难点:从生活问题到化学问题的问题建模、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水平生长点:1.实验探究水平:猜想假设、实验设计与简单实验分析。
第七章复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实验题做出猜想的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掌握突破实验题的关键:物质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水平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学会解答实验探究题的一般思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对化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新课导入:师:化学是探究的科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实验探究讲解实验探究题。
(Ppt出示学习目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生: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行实验——做出总结——反思评价师:好,看来同学们都还记得实验探究的过程,那么实验题考察了我们什么水平呢?生:思考师:主要是三种水平的考察:一、考查探究中提出问题或猜想的水平;二、考查设计和实施实验的水平;三、考查解释和表达科学探究结果的水平。
那同学们我们接触过的实验题,你都知道有什么类型的实验题吗?生:相关于变质的问题师:好,还有吗?“生:不知道了。
师:实验探究题的类型主要有七种:一、关于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二、关于生成物中指定成分的探究;三、相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四、物质变质的探究;五、物质元素组成的探究;六、物质性质的探究;七、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的探究。
那谁知道解答实验题的一般方法吗?生:审题,知道物质的性质师:对,首先要认真读题,审清题意,确立探究课题。
其次,根据课题,选择合适方法,提取相关化学知识,设计探究方案。
再次,根据课题内容,将探究的课题与所学化学知识实行整合,将知识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关于鱼浮灵的探究试题。
小明在市场看到,鱼老板将一勺白色粉末加入水中,水中奄奄一息的鱼很快张开嘴,活蹦乱跳起来,小明对这种“白色粉末”很感兴趣,与小刚实行了相关探究【查阅资料】这种“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4),常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实验1】小明选用如图所示装置中的(选填序号)实行过碳酸钠与水的反应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检验方法是。
鲁教版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精选化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充满了新奇的实验!鲁教版初中化学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学习目标】1.了解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知道常见酸碱的物理性质,掌握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
2.理解复分解反应和中和反应,知道溶液的酸碱度,会测溶液的pH,了解pH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
3.能用酸碱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自主学习】一、常见酸的性质1.实验室的浓硫酸和浓盐酸由于保管不慎标签脱落,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区分两种浓酸。
看:打开瓶盖,在瓶口有白雾的是;说明此酸具有性。
闻:打开瓶盖,轻轻扇动闻其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是;称:把两瓶酸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盘上,并用砝码及游码调平,一段时间后,指针偏向的一方瓶内是;溶于水:分别把两种酸慢慢倒入少量水中(为何如此操作?反之会造成什么后果?),并不断搅拌,烧杯壁发热的是;木棒试:分别取两种酸沾在木棒上,木棒变黑的是;铁棒试:分别取两种酸少许于试管中,插入铁棒有气体冒出的是;你能归纳出两种浓酸的性质有何不同吗?2.酸溶液的化学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变,无色酚酞;(2)与活泼金属的反应(以铝、铁为例分别写出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3)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Fe2O3 + HCl-;CuO + H2SO4-;(4)与碱的反应 NaOH+ HCl-;Fe(OH)3 + H2SO4-。
(5)与盐的反应①与碳酸盐(弱酸盐)的反应 CaCO3 + HCl — ;Na2CO3 + H2SO4 — ;NaHCO3 + HCl — 。
思考:如何检验 HCO3—、CO32- ?。
以上酸的化学性质体现了酸的共性,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离子。
②与强酸盐的反应 AgNO3 + HCl-;BaCl2 + H2SO4-。
体现了不同的酸可以与不同的盐发生反应,这类化学反应叫做反应。
二、常见碱的性质1.你知道吗?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它有三个俗名、、,溶解性是溶于水,在常见的酸碱中溶于水放热的液体是,溶于水放热的固体是,与水反应放热的氧化物是,反应后得到的碱的俗名是、,固体氢氧化钠因易吸收空气中的、保存时需密封,纯净的氢氧化钠溶液经常使用会变质,你知道如何检验是否变质吗?若已变质可加入溶液除去杂质。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
第4课时常见碱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碱的性质的方法及归纳碱的化学性质。
②知道氢氧化钠保存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实践与探究精神,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并进一步培养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化学实验的变化美,增进学生对物质的用途和性质之间关系的认识,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碱与二氧化碳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碱与二氧化碳的作用。
四、教学用品:氢氧化钠试剂、氢氧化钙试剂、紫色石蕊试剂、无色酚酞试剂、二氧化碳气体、硫酸铜
塑料瓶、集气瓶、试管、试管刷、试管架白瓷板
五、课型:探究、讨论
六、课时安排:1课时
八、板书设计
第4课时常见碱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思维的激发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疑问,引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本节课充分贯彻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把复杂的知识条理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的思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知识与技能,感悟学习方法。
第2节常见的酸和碱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和碱的性质的方法。
②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并能判断简单的置换反应。
2.过程与方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和碱的性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利用酸、碱、盐的一些知识,初步树立合理使用物质的科学意识。
二、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学生对酸和碱性质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认识。
2.教学重点:常见酸(硫酸、盐酸)、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判断。
3.教学难点:从溶液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为什么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4.课型:探究、讨论。
5.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常见的酸【引入】在学习中已经知道哪些酸?【介绍】三种常见的酸:盐酸、硫酸、硝酸【活动与探究】观察探究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浓硫酸浓盐酸溶质的化学式H2SO4HCl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敞开试剂瓶口发生的现象【交流与讨论】你知道酸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活动与探究】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化学性质【问题】镁、锌、铜三种金属哪些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哪些不能?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什么差异?有何启示?【交流与讨论】1.稀硫酸和稀盐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
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3)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Fe203+6HCl==2FeCl3+3H20 Fe203+3H2SO4==Fe2(S04)3+3H20(4)碳酸盐+稀硫酸(盐酸)→盐+水+二氧化碳Na2C03+2HCl==2NaCl+H2 O+C02↑ Na2C03+H2SO4==Na2S04+H20+C02↑2.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都可电离出H+,所以酸溶液具有许多共同的性质。
课题: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学习目标】1.知道氢氧化钠的俗称、物理性质、保存方法以及强腐蚀性。
2. 初步掌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等非金属氧化物及与某些盐溶液反应的性质。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理解氢氧化钠的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用氢氧化钠的性质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导学】交流讨论:1.氢氧化钠钠露置在空气中会潮解,是因其吸收了空气中的;所以氢氧化钠可用作某些气体的,且需要保存。
2.氢氧化钠对皮肤、纸张、织物等有强腐蚀性,所以在使用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时,要防止溅入眼睛或沾在皮肤上,若不小心将碱液站在皮肤上,应,再。
归纳与总结:1.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1)白色的氢氧化钠固体俗称烧碱、火碱或苛性钠,有强腐蚀性;(2)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热,水溶液有滑腻感;(3)露置空气中易潮解,可做干燥剂;交流讨论:1.向久置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若将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反应而变质;故氢氧化钠需保存。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方法是;氢氧化钠溶液久置空气中,溶液的质量会,原因。
2.在蓝色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氢氧化铜,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
归纳与总结:2.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1)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无色酚酞变成红色;(2)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与酸反应反应:(4)与某些盐反应:【课堂检测】1.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下列物质的溶液中,能生成蓝色沉淀的是()A.FeCl3 B.KNO3 C.MgCl2 D.CuSO42.下列物质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的是()A. 木炭B. 烧碱C. 浓硫酸D. 浓盐酸3.下列潮湿的气体不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A.H2 B.CO2 C.CO D.O24.下列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一致的是()A. 冰、干冰、H2O B.银、水银、Hg C. 乙醇、酒精、C2H5OH D.氢氧化钠、纯碱、NaOH 5.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第2节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烧碱、消石灰、氨水的物理性质。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化学性质,知道生石灰能转化为熟石灰。
3、认识常见的碱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二、基础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常见的碱有、。
2、氢氧化钙俗称或。
氢氧化钠俗称为、或。
3、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
氨水是有的水溶液。
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而。
氢氧化钠,溶解时;氢氧化钙。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溶液有。
4、生石灰(主要成分为)与水反应后转变成,反应方程式为。
5、生石灰变成熟石灰的过程是过程。
生石灰具有强烈的,极易跟反应。
人们利用这一性质,常用生石灰作。
6、NaOH溶液和石灰水都能吸收气体,发生如下反应:
,。
7、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但易吸收而,还能吸收而。
8、NaOH溶液和石灰水都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
方程式:,。
9、称为复分解反应。
10、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这是碱溶液有许多共同性质的原因。
三、合作交流
1、小组内相互交流基础知识的对错。
2、小组选出代表展示基础学习的成果。
四、析疑解难
1、潮解、变质分别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如何判断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五、达标检测
⒈下列物质中常用来改良土壤酸性的是()
A.石灰石
B.熟石灰
C.干冰
D.烧碱
2.下列有关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物质的是()
A.氧化钙、消石灰、CaO
B.氯化氢、盐酸、HCl
C.碳酸钙、熟石灰、CaCO3
D.氢氧化钠、烧碱、NaOH
3.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CO2 + Ca(OH)2 = CaCO3↓+ H2O B.H2 + CuO = H2O + Cu
C、3NaOH + FeCl3=Fe(OH)3↓+ NaCl D.CO2 + H2O = H2CO3
4.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没有明显放热的是()
A.烧碱 B.浓硫酸 C.生石灰 D.食盐
5.固体氢氧化钠不能露置于空气中的原因是()
A.易见光分解
B.易与氧气反应
C.易潮解和易与CO2反应
D.易与氮气反应
6.氢氧化钠可作为干燥剂,但不能干燥的气体是()
A.H2
B.CO
C.O2
D.CO2
7.取一些固体NaOH于表面皿中,露置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
将一些NaOH 固体放入试管加水,振荡,触摸试管外壁发现_________,用玻璃棒蘸取一滴稀溶液沾在手指上有_______感,立即用水将手指冲干净,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石灰水,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上用此配成___________液对农作物有很好的杀虫作用。
六、课外学习
1.区别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可用()
A.稀盐酸 B.二氧化碳 C.紫色石蕊 D.酚酞
2.制作松花蛋常用到熟石灰和纯碱等原料,因此食用它时常有涩味,为了减轻涩味,可在食用前添加调味品,这种调味品最好是()
A.酱油
B.香油
C.食盐
D.食醋
3.消石灰是松散的粉末,用石灰水粉刷墙壁干后能形成坚硬的墙面,这是由发生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以石灰石、纯碱、水为原料来制取烧碱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