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力量,余秋雨介绍,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其文化散文以其学者的独特视角,独到的表现方式以及深沉思考得到高度评价。
余秋雨散文评价1.余秋雨在类似《道士塔》《阳关雪》《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散文中,所表现的诚然是一种“感性体验”,同时又包容着他的理性思辨。
他的“感性体验”发自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世俗人情的领略、体悟,他以双重文化人格对它们予以谛视与观照,既是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积淀文化传统基因的大学教授,又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碰撞、为当今改革大潮与商品大潮所拥抱的现代人。
于是他以继承文化传统、又批判文化传统的悖论,导入他的审美观照,因而生成某一种文化的与哲学的焦虑,一种浸濡历史沧桑感的困扰,以及走出困扰的使命意识,即他自己所称谓的“文化苦旅”。
其实这正是余秋雨既与历史“撞击”、又与现实“撞击”,既欲走出历史、又欲走出现实的思想的“苦旅”。
(吴周文《90年代:中国散文现在时》)2.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
“文化行人”余秋雨凡是遥远的地方对于我们都是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而是诱惑于传说.有这样的一个人选择了行走,并留下了不朽诗篇,他就是余秋雨.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著名美学家和作家,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十五年来先生以长途旅行的方式实地考察文化,从国内走到国外,足迹延展到亚非欧.这期间完成了以考察中华文明记录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考察伊斯兰文明记录的【千年一叹】,以及西方文明记录的【行者无疆】,从而完成了对人类历史的三大文明的关注和考察.从华夏的阳关敦煌到埃及的狮面人像.法老的坟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晚风凉.昆仑的浮云,黄河的浊浪,道士塔前忆掠抢,阳关白雪映寒床.仰望先生灿烂的广袤的文学银河,其中最亮的河系要数【文化苦旅】.这条河系里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描写古战场的【阳关雪】中,有这样一段: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雪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飘然远去.征战的伤痛与担负谁人能知晓?舞动军旗向大漠风沙的的浪漫情怀,谁人有真真的体会到.每当朗诵此文,我深深领悟了那征战勇士于国于家的责任,纵使马革裹尸魂归狼烟,暴累累白骨于万里荒原,而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通过【莫高窟】,我们明白了古迹之所以为名迹的条件.比及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都带有历史的重叠性.莫高窟如此,长城也如此.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却是新近重修。
因此,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遗迹,总是生生不息,吐纳万代的独特禀赋。
而莫高窟壁画历经笔触奔放的征战北朝,经历畅快柔美的一统大隋,细腻流利壮阔无比的盛唐,温煦沉着的五代,朦胧雅丽的宋朝----长达六十的华里旅程,竟让一个人心里引起百年朝代更迭,千年文明沧桑思考的蝴蝶效应,而这种俯仰思索,皆成文章的大师只有余秋雨一人。
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历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
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
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亚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
著作介绍《借我一生》索书号I25/Y755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
“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余秋雨《中国之旅》索书号I267/Y755-6从遗址看,这个被称为上京龙泉府的渤海国首都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重环套组成,外城周长30余里。
全城由一条贯通南北的宽阔大道分成东西两区,又用10余条主要街道分隔成许多方块区域,完全是唐朝首府长安的格局和气派。
《文化苦旅》索书号I267/Y755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行者无疆》索书号I267.1/Y755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千年一叹》索书号I267.4/Y755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化旅⾏学者余秋⾬⽂化旅⾏学者余秋⾬ 余秋⾬,1946年8⽉23⽇⽣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化学者,理论家、⽂化史学家、散⽂家。
下⾯我们为⼤家带来⽂化旅⾏学者余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家。
⽂化旅⾏学者余秋⾬ 【作家亮相】 余秋⾬,1946年8⽉23⽇出⽣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
著名⽂化学者、戏剧理论家,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内外多所⾼校的客座教授。
他1985年辞去院长⼀职,以亲⾝历险考察国内外各⼤⽂明为⼈⽣主业,成为⼀位富有使命感的⽂化旅⾏学者。
他穿⾏于历史⽂化的时空隧道,⽤现代⽂化意识关照历史⽂化遗迹,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反思传统⽂化,进⽽来传达⾃⼰对⽂化的独特的诠释。
已被公认为⽬前全世界各华⼈社区中影响⼒最⼤的学者之⼀。
他所著经典的⽂化散⽂有《⽂化苦旅》《⼭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叹》《⾏者⽆疆》《借我⼀⽣》等,长期位居全球华⽂书畅销排⾏榜前列,开启⼀代⽂风。
他的著作通常有如下的特⾊: 深厚的内容――包括知识的、⽂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等; 精巧的结构――常常是⼈⽂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和⽂化感伤浑然⼀体,吐纳⾃如; 贵族的⽓质――即充满⾃信、理性、从容和智慧; 宏⼤的叙述风格――往往是历史与现实交织,多个事件碰撞。
【作品展厅⼀】 永恒的坐标 终于来到了奥林匹亚。
没想到这个全⼈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中洋溢着⼀种不知来⾃何处的⾃然的清⾹。
⼀脚踏⼊圣地,你⼀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种阵势吓着了:⽆数苍⽼的巨⽯,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道两旁,就像⽆数古代⽼将军烟尘满⾯地站⽴着,接受现代⼈的检阅。
这条⼤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了⼈类的健康。
见到了宙斯神殿和希腊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的路线,抬头仰望昂⾸云天的⽆数⽯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偶像的力量作者:商晓娜来源:《新少年》2017年第07期余多多的偶像是一个既演电影、又演电视剧,还出唱片的男明星。
她经常跟别人提起她的偶像。
“他最新的一部电影马上就要上映了,我一定买票看首映式,必须要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他的新角色!”“他最近换发型了,黑发变成了灰发,就是现在最流行的‘奶奶灰’!”“他的新歌,你们都听到了吗?哎呀,实在是太好听了!天籁!对,只能用天籁来形容!”……余多多话多,语速也快,就像发射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哒哒哒,扫射个不停。
马一右是余多多的同桌,他觉得自己“深受其害”,因为他每天都要听余多多播报男明星的动态。
马一右实在是听不下去了,他抓狂地瞪着余多多:“请你不要再说下去了!”“如果不说这些,我跟你还有什么共同话题?”余多多也瞪着马一右。
马一右叹了一口气,“这根本就不是共同话题呀!这明明就是你一个人的话题。
”这的确是余多多一个人的话题,她就像中了魔咒似的,思路永远都绕不开这个男明星。
余多多彻彻底底变成了一名小“迷妹”。
马一右受不了这样的唠叨,再来上学的时候,就带来了一副耳机,只要余多多开口提到男明星,他就把耳机戴上。
“你瞧瞧你自己写了什么?”小乔老师对余多多说道。
小乔老师还摊开作文本,让余多多好好看一下她写的作文。
原来,余多多在作文本上,又写到了这位男明星——“二十年后,我长大了,找到一份工作,是做男明星的私人助理。
因为男明星太红了,所以他的粉丝多如牛毛,数也数不清楚。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要帮助他阻挡那些疯狂的粉丝,为此我发明了一种武器,是一把小型的时空转移手枪,我对准哪个人开枪,那个人就立即被转移到荒凉的外星球……”“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呀!”小乔老师不满意了,她让余多多重新写一篇像样的作文。
可是余多多并没有悔改,她满脑子想的,一直都是这位男明星。
她在新的作文里,是这样写的——“二十年后,我长大了,找到一份工作,是新闻主播。
今天的新闻内容特别精彩,我最喜欢的男明星,第一百六十六次夺得了影帝的桂冠,全世界人民都在为他欢呼,为他感到骄傲……”小乔老师还没有看到余多多写的新作文,马一右却抢先看到了,马一右说:“别提什么全世界人民,作为全世界人民的一员,我就不会为他欢呼,也不会为他感到骄傲。
图书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是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
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的影响。
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奠基教授、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科大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千年一叹经典语句1、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
——余秋雨《千年一叹》2、胆大包天的现代人,在历史和自然面前要懂得谨慎。
再高亢的歌咏,怎么敌得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塔顶端的呼啸声。
——余秋雨《千年一叹》3、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这种本事,几千年来也真被人类磨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余秋雨《千年一叹》4、大地所负载的精神流向,比它所负载的其他一切都更难判断和预见。
但我们已经看到,大地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决定力量,那么,就让我们先来阅读大地。
——余秋雨《千年一叹》5、其实,人折腾人的本事,要算中国最发达。
五六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智慧耗尽在这里。
——余秋雨《千年一叹》6、一种文明,能安顿个体精神已经不错,而如果能安顿群体性的政治智慧和社会理性,则就更好了。
——余秋雨《千年一叹》7、金字塔至今不肯坦示为什么要如此永久,却透露了永久是什么。
——余秋雨《千年一叹》8、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灰银,却有一种蚀骨的冷。
这种冷与温度无关,而是指光色和状态,因此更让人不寒而栗。
这就像,一方坚冰之冷尚能感知,而一副冷眼冷脸,叫人怎么面对?——余秋雨《千年一叹》9、干净的痛苦会沉淀成悠闲。
《千年一叹》10、历史感受和现实感受很难分开,因为文明本身就有上下的粘连性。
——余秋雨《千年一叹》。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中国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剧协副 *** 、青歌赛评委。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
1969年—1971年,余秋雨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即下放五七干校)。
1975年—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等一系列学术著作。
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扩展资料:余秋雨的创作特色:1、余秋雨先生在写作散文之前,就已经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学者。
一切能够用学术方式表达清楚的各种观念,他早已在几百万言的学术著作中说清楚。
因此,他写散文,是要呈现一种学术著作无法呈现的格调,那就是白先勇先生赞扬他的那句话:“诗化地思索天下”。
他笔下蕴藏的“诗化”灵魂,是“给一系列精神悖论提供优美的仪式”。
2、余秋雨先生写作散文前已经有过深厚的人生体验。
他出生在文化蕴藏深厚的乡村,经历过十年浩劫的家破人亡,又在灾难之后被推举为厅局级高校首长,还感受过辞职前后的苍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国和世界,把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深知中国的穴位何在。
因此,他所选的写作题目,总能在第一时间震动千万读者的内心。
即使讲历史、讲学问,也没有任何心理隔阂。
这与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龙散文”、“小资散文”、“文艺散文”、“愤青散文”有极大的区别。
作家名片余秋雨: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日益兴盛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联合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启动“新世纪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海外传播数据库”项目,将100位中国当代优秀作家的简介、代表作品以及展示作家风采的短视频翻译为10种语言,集结成1000张中国作家名片向全球推介。
千张“作家名片”将鲜明地向世界宣告:我是中国作家,我在进行中国创作。
此种形式和规模是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一大创新,会让世界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优秀作家作品,同时也是打通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最后一公里”。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县(今慈溪)。
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9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
2012年10月12日,北京成立“秋雨书院”,该书院是一个培养博士生的高层教学机构,现培养中国文化史专业和中国艺术史专业两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余秋雨先生出版的相关著作二十卷享誉海内外,其文学写作拥有当代华文世界最多的读者。
代表作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
余秋雨的写作建立了“时间意义上的中国、空间意义上的中国、人格意义上的中国、审美意义上的中国”四大研究方位。
他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历史文化散文凭借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深刻的思考、诗意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内涵,更以独创性“文化大散文”文体为中国当代散文开辟了新路。
人民网评论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著名作家白先勇评价余秋雨“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贾平凹认为“余秋雨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
余秋雨,我最喜爱的散文家,虽然他还有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等身份,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散文。
他的学术著作我还不曾拜读,作为一个学机械的工科生可能以后也不会去读,他的散文对我来说已经充满惊喜,也是从读他的散文开始让我真正的感觉到散文的魅力。
记的读他的第一篇散文是中学课本里的那一篇《道士塔》,那篇文章为我打开了散文世界的又一扇大门,那是我第一次对中国敦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的璀璨瑰丽让我心情澎湃,同时对那道士所代表的一部分中国人和当时的中国社会感到悲哀,也让我为中国文化受到摧残而满腔怒火,那读过后的感受历久弥新。
在那之后我又断断续续的在看过了《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和《出走十五年》等书之后,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吸引了,我最近在读的他的书是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中国文脉》,不是文藻的华丽,而是透过文字彰显出来的当代作文化学者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者思想的光辉与力量!还记得他在《文化苦旅》——《苏东坡突围》中写到:“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
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虽然很苦,但却是事实。
我当然没有余秋雨那么深的文化造诣,所以无法感受到他面对这些“文化伤害”时的深刻心情;但也正是因为他的“高处孤感”,才让他有责任向我们传播些什么。
所以,虽然很苦,他还是坚持着旅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时代精神旗帜的挥舞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坚持。
他不停地行走,行者无疆。
“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
”这是余秋雨对自己的评价。
他奉行着绝不小声讲述未经实地考察所得的文化结论,而是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的宗旨。
不管风餐露宿,日夜奔波,他没有后退,为了亲近文化,拥抱文化。
行程中,他为古文明的遗体冰冷而悲哀,他为中东战场上哭泣匍匐的孩子而叹息,他为中国遗留的古老文明而自豪。
他为文化而叹息,字里行间有他的泪;他为文化而痴迷,油墨馨香是他的爱。
也只有当文化与心交织升华的时候,才会摩挲出最炫丽的火花!文明文化之美,也就尽在此处了吧。
美丽的文字下,潜藏着他生命的坎坷:“文革期间,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叔父因喜爱看《红楼梦》被捕,喊冤自尽。
1969-1971年,他为全家生活所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才在恩师的帮助下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历史文化,最终获得了成功。
”在他的作品中,总有一丝若有若无淡淡的忧愁,那
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漫游在或繁华或衰落的文明里,观看,倾听,叹息。
他无法改变它们,能给予的帮助就是这些叹息和随之而来的笔墨。
在他笔下,没有任何做作与矫情,只有面对面的事实,坦率的深沉。
在我看来他的人格也与作品一样是深沉与坦率的融合,令人尊敬。
虽然余秋雨的文风偏于散文,但你所能看到的,是一个叹息的文学家默默注视着历史的暗角与背影。
他在荒漠风沙中偶尔看到饥饿的人们,长叹:数百年贫困的背后是否还有数千年的魂魄?贫困,可以带走一切,但不能因为贫困失去几千年遗留文化的气度。
余秋雨在中华大地走着,走了十年,只为了四个字:“中华文化”。
如今有许多作家着重于写小说和童话,像余秋雨走遍全球寻找文化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他说:“整个行程,是一个伟大的课程。
”他对文化爱得太深太深,以致于面对文化,只能竭力使自己平静,慢慢品砸。
不须谈及作品,只品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就足以使你敬佩。
漫漫长夜,他的作品、他的人格、他对文化炽热的爱化成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田,通向了文化未来的宽阔道路。
他为文化行走得太多太多,最后,他用记忆体文字写下了《借我一生》,描述的,就是他的童年。
从童年开始追寻文化,最后用文化写下童年,值得寻味。
他面对断垣残壁,对人们说:“我们不须害怕,我们只是在抚摸历史的伤痕。
”他用敏锐的双眼探索着世界文化,文化是他的生命,他用生命摩挲着文化,文化也在包容着他的生命。
人对文化依恋到如此地步,还有什么能不使人尊敬、敬佩呢?带着对中华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崇敬之情去读他的作品,你一定能从中受益的。
在中国这个精神文明相对于与物质文明脱节的社会,是时候引导人们朝着中国文化至于中国文明重新摩挲前进,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化也应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明,回归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他的从文化遗迹实地考察出发对中国文化的负责与诚实,不喧哗于浮躁的当下,而归于当前中国最前线的民族文明发掘与建设,这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亟需的吗,正是这些活跃在各个领域的文化工作者在为中华民族的时代文明建设探索着方向,为时代精神的弘扬开辟着道路。
尊敬与敬佩,似乎远远不能概括我的心情,还是用一个通俗而又最能概括的词语吧——我的偶像。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题目:余秋雨——我的思想导师
班级:机自121202班
姓名:马钟玮
学号: 201212030217
指导教师:樊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