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副省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 格式:pdf
- 大小:952.29 KB
- 文档页数:50
十五个副省级城市2004年主要经济指标比较本文对15个副省级城市2004年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简要比较。
一、总量保持较快增长2004年,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各个城市努力克服煤电油运紧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承接前几年快速发展态势,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增长速度均在13%以上,均高于全国9.5%的增长速度。
其中,深圳、南京的增幅同为17.3%,并列第一位,且深圳已连续两年位居增幅首位。
青岛、大连、厦门以16%以上的增幅分列三——五位,济南、宁波、沈阳、广州、杭州五市的增幅在15%以上。
从GDP绝对值看,与2003年相比位次基本没有变化,广州仍高居榜首。
排名前五位的城市依然是广州(4115.81,+15%)、深圳(3422.8,+17.3%)、杭州(2515,+15%)、成都(2185.7,+13.6%)、青岛(2163.8,+16.8%)。
15市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36515亿元,15个副省级城市的GDP 合计31105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2.8%,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显示了十五个副省级市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二、工业拉动依然强劲2004年15个副省级城市的工业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平均增幅为27.1%。
与2003年相比,沈阳赶超杭州、广州、深圳、南京、宁波位居第一。
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沈阳(36.1%)、济南(35.9%)、南京(30.3%)、杭州(29.9%)、青岛(29.4%)。
除了长春外,其他各城市的增幅均超过20%。
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总量上看,深圳增长迅猛即2003年突破5000亿大关后2004年又突破了6000亿大关。
位居前五位的分别为深圳(6509亿元)、广州(5043亿元)、杭州(4149亿元)、宁波(3522亿元)、青岛(3334亿元)。
与去年相比,各城市均有显著增长。
15市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三、投资力度还是较大从投资总量来看,广州(1322亿元)、杭州(1205亿元)、南京(1200亿元)、宁波(1096亿元)、深圳(1090亿元)分列1-5位。
武汉2023经济报告引言武汉是中国华中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湖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城市,武汉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本文将对武汉市2023年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1. 经济总体情况1.1 GDP增速根据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武汉市的GDP增速预计将达到6.5%。
这一增速相比于去年的5.8%有了明显提升,显示出武汉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产业结构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其中,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武汉市经济的三大支柱。
制造业方面,武汉市在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和钢铁等领域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服务业方面,金融、电子商务和旅游业等行业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武汉市已经形成了以光电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代表的产业集群。
2.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2.1 城市建设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武汉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特别是在2023年,武汉市启动了一系列城市更新和改造项目,包括城市规划、交通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
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升武汉市的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2023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特别是在交通领域,武汉市加大了对地铁、高速公路和桥梁等交通设施的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的交通网络,提高了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3. 人才引进政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武汉市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
2023年,武汉市吸引了大批本地和国际优秀人才,特别是在高科技和创新创业领域。
这些优秀人才的涌入进一步推动了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 对外贸易作为内陆城市,武汉市也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2023年,武汉市的进出口总额预计将达到2000亿美元。
其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是武汉市的主要出口商品。
同时,武汉市也加大了对外贸易伙伴的拓展,和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
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武汉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奋斗目标,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多项国家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量跨越、质效提升,位次前移“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
一、综合年末常住人口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
户籍人口万人,增加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减少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增加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其中,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净迁移率-‰。
“十二五”时期,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比“十一五”时期低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人均生产总值104132 元,增长%。
表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倍;年均增长%,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和%。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调整为::。
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
图1: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年末市场主体万户,其中,本年新登记万户。
全部市场主体中,企业万户,其中新登记万户;个体工商户万户,其中新登记万户。
企业中,私营企业万户,其中新登记万户。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增长%。
其中,税收收入亿元,增长%;非税收入亿元,增长%。
“十二五”时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年均增长%,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
表2:2015年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图2:2011-2015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长速度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表3:2015年价格指数(上年=100)%图3: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同比涨跌幅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比上年末下降个百分点。
城市gdp是怎么算出来的城市gdp是怎么算出来的?1.GDP的计算方法首先我们来看看GDP是啥,怎么算的。
知道它的计算方法,就明白它到底有没有用了。
GDP,即“国民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下面用最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一下:生产法怎么算呢?就是用你生产产品的价值,减去你的投入,差价就是GDP。
举个例子:A生产了价值20元的面粉,B买了这些面粉蒸包子,卖了50元。
但在蒸的过程中锅坏了,修锅花了10元。
那么B的GDP就是50-20-10=20元。
因为无论是买面粉还是修锅,都算B的投入。
可以看出,GDP是“增加值”而不是“产值”。
有讽刺的段子说同样的东西只要两方倒一次手,GDP就增加一倍,那岂不是一直倒下去,GDP就能无限翻倍了?这显然是错的,只是原价倒手而不对这个东西进行改造加工,它并没有产生新的价值,它的增加值就是0,GDP也是0。
收入法怎么算呢?这个就是从价值分配的角度来算。
还是B开的包子店,刚才他挣的20元都拿来干什么了呢?其中为员工支付工资花了10元,缴税3元,2元存起来等旧锅坏了买新锅,剩下5元就是他的营业盈余。
那就好办了,我们先问一下B的员工发了多少工资?看看B缴了多少税?估算一下B的锅还能用多久(固定资产折旧)?B一共盈余多少?把这些加到一起就是B 的GDP了:10+3+2+5=20元。
这里也可以看出,GDP不等于居民收入。
据2021年统计公报,我国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43.4%。
最后一个是支出法。
这个方法计算公式是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简单理解就是今年一共花了多少?存了多少?给别人多少?加到一起就是GDP。
这种方法理论上会比较好算,因为不涉及消费品制造过程中各环节分开的价值,只看总的钱数。
但是这种方法一般不适用于计算各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
因为国家层面的进出口总额容易知道,各省市之间的“进出口”怎么算?很麻烦的。
以上三种方法,理论上计算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实际计算起来会有一些误差。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发湖北发展研究奖(2018-2019年)的通报
正文:
----------------------------------------------------------------------------------------------------------------------------------------------------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发湖北发展研究奖(2018-2019年)的通报
鄂政发〔2021〕3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充分调动和凝聚社会智力资源,更好地发挥智库的作用,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关于振兴我省县域经济的调查与建议》等6项一等奖;授予《以更大力度接续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等20项二等奖;授予《湖北省文化扶贫策略及模式创新研究》等54项三等奖。
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多出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
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研究机构和院校要高度重视决策咨询研究工作,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紧紧围绕全省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深入开展策论研究,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湖北发展研究奖(2018-2019年)获奖成果名单
2021年1月9日
——结束——。
电子信息制造业统计调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国家统计局批准2018年10月本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
目录一、总说明 (4)二、报表目录 (6)三、调查表式 (8)四、主要指标解释 (28)五、其他有关解释及说明 (50)六、附录(一)电子信息制造业行业分类目录 (51)(二)电子信息制造业年报产品目录 (65)(三)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产、销、存季报产品目录 (110)(四)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产、销、存月报产品目录 (114)(五)2018-2019年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联系企业名单(一-七) (119)(六)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品全目录 (130)一、总说明(一)调查目的:为支撑国家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两大战略落地,全面了解、掌握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基本情况,给国家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我部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法规要求,结合电子信息制造业经济运行的特点,特制定《电子信息制造业统计调查制度》(简称制造业制度)。
(二)统计范围:在我国境内注册(港、澳、台地区除外),年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主要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加工及研发的企、事独立法人单位(含重点联系企业名单内所列单位)。
(三)调查内容:本制度主要调查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主要经济指标,包括企业概况、生产情况和财务状况等。
深圳广州成都GDP超过2万亿谁排第一深圳广州成都GDP超过2万亿谁排第一?副省级城市在行政级别上仅次于直辖市,是我国中心城市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重要带动和辐射作用。
2022年,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表现如何?第一财经记者通过整理统计了15个副省级城市2022年GDP及增速后发现,目前已有深圳、广州、成都三个副省级城市GDP超过2万亿,比上一年增加一个。
从位次变化来看,2022年,武汉近三年来首次反超杭州,厦门连超长春和沈阳。
深圳连续11年领跑目前,全国共有15个副省级城市,包括广州、武汉、南京、成都、西安、杭州、济南、哈尔滨、沈阳、长春这10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这5个计划单列市。
15个副省级城市中,深圳和广州作为一线城市,稳居GDP前两名。
其中,深圳自20XX年超过广州后,已连续11年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
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市GDP为32387.68亿元,同比增长3.3%。
工业是深圳傲视群雄的关键。
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5万亿元,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1.1万亿元,首次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也因此,深圳首次成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双第一”城市,工业第一大市地位更加稳固。
增速方面,2022年深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高于全国、全省,在一线城市和工业大市中保持领先水平。
同时,2022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4%,跃居一线城市第一,以较大幅度高于全国和全省。
深圳工业投资继续保持良好增势,增长19.2%,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5.4%。
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深圳的制造业占比在一线城市中是最高的,这几年深圳一直坚持以工业为立市之本,坚持“制造业当家”。
谭刚分析,深圳的一大优势是能够把创新成果迅速就地变成生产力、变成产业产品、变成市场。
深圳在创新链与产业链方面结合得比较好。
武汉副省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序言武汉副省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分析报告对武汉副省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做出全面梳理,从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机构和个人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武汉副省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机构和个人加深对武汉副省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理解,洞悉武汉副省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第一节武汉副省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现状概况 (1)第二节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指标分析 (3)一、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现状统计 (3)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现状统计 (3)三、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比重统计 (3)四、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2015-2017)统计分析 (4)五、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2016-2017)变动分析 (4)六、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2015-2017)统计分析 (5)七、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2016-2017)变动分析 (5)八、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指标分析 (7)一、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现状统计 (7)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现状统计分析 (7)三、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比重统计分析 (7)四、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2015-2017)统计分析 (8)五、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2016-2017)变动分析 (8)六、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2015-2017)统计分析 (9)七、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2016-2017)变动分析 (9)八、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武汉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指标分析 (11)一、武汉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现状统计 (11)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现状统计分析 (11)三、武汉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比重统计分析 (11)四、武汉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 (12)五、武汉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 (12)六、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2015-2017)统计分析 (13)七、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 (13)八、武汉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指标分析 (15)一、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现状统计 (15)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现状统计 (15)三、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统计 (15)四、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2015-2017)统计分析 (16)五、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2016-2017)变动分析 (16)六、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2015-2017)统计分析 (17)七、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2016-2017)变动分析 (17)八、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8)第六节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指标分析 (19)一、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现状统计 (19)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现状统计 (19)三、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比重统计 (19)四、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2015-2017)统计分析 (20)五、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2016-2017)变动分析 (20)六、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2015-2017)统计分析 (21)七、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2016-2017)变动分析 (21)八、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22 第七节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指标分析 (23)一、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现状统计 (23)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现状统计分析 (23)三、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比重统计分析 (23)四、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2015-2017)统计分析 (24)五、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2016-2017)变动分析 (24)六、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2015-2017)统计分析 (25)七、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2016-2017)变动分析 (25)八、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26)第八节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指标分析 (27)一、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现状统计 (27)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现状统计分析 (27)三、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比重统计分析 (27)四、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2015-2017)统计分析 (28)五、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2016-2017)变动分析 (28)六、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2015-2017)统计分析 (29)七、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2016-2017)变动分析 (29)八、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30)第九节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指标分析 (31)一、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现状统计 (31)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现状统计 (31)三、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比重统计 (31)四、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2015-2017)统计分析 (32)五、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2016-2017)变动分析 (32)六、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2015-2017)统计分析 (33)七、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2016-2017)变动分析 (33)八、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34)第十节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指标分析 (35)一、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现状统计 (35)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现状统计 (35)三、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比重统计 (35)四、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2015-2017)统计分析 (36)五、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2016-2017)变动分析 (36)六、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2015-2017)统计分析 (37)七、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2016-2017)变动分析 (37)八、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38八、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38)图表目录表1:武汉副省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现状统计表 (1)表2: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现状统计表 (3)表4: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比重统计表 (3)表5: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2015-2017)统计表 (4)表6: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2015-2017)统计表 (5)表8: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入统企业数(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现状统计表 (7)表12: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比重统计表 (7)表13: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2015-2017)统计表 (8)表14: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2015-2017)统计表 (9)表16: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武汉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武汉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比重统计表 (11)表21:武汉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2015-2017)统计表 (12)表22:武汉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2015-2017)统计表 (13)表24: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2016-2017)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武汉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现状统计表 (15)表28: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统计表 (15)表29: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2015-2017)统计表 (16)表30: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2015-2017)统计表 (17)表32: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表33: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表34: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现状统计表 (19)表36: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比重统计表 (19)表37: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2015-2017)统计表 (20)表38: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表39: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2015-2017)统计表 (21)表40: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净利润(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22 表42: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现状统计表 (23)表43: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现状统计表 (23)表44: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比重统计表 (23)表45: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2015-2017)统计表 (24)表46: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4)表47: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2015-2017)统计表 (25)表48: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5)表49: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6)表50: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现状统计表 (27)表51: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现状统计分析表 (27)表52: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比重统计表 (27)表53: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2015-2017)统计表 (28)表54: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2016-2017)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28)表55: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2015-2017)统计表 (29)表56: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2016-2017)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29)表57: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0)表58: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现状统计表 (31)表59: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现状统计表 (31)表60: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比重统计表 (31)表61: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2015-2017)统计表 (32)表62: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2)表63: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2015-2017)统计表 (33)表64: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3)表65: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资产(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4)表66: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现状统计表 (35)表67: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现状统计表 (35)表68: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比重统计表 (35)表69: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2015-2017)统计表 (36)表70: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6)表71: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2015-2017)统计表 (37)表72: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7)表73: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同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年末负债(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