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5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指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
(2)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
(3)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型演示、图片观察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
(2)利用数据分析、实验设计等方法,探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及其组成。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细胞生活环境的模型或图片。
(2)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数据资料。
(3)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学具:(1)笔记本。
(2)测量工具(如温度计、pH试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问题导入:什么是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2)利用图片导入:展示细胞生活环境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胞与环境的联系。
2. 教学新课:(1)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如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稳态的调节机制。
3. 课堂互动:(1)提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2)小组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细胞的生活有何重要性?4. 实例分析:(1)分析疾病案例,如糖尿病、酸中毒等,引导学生了解内环境失调导致的疾病。
(2)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如饮食、运动等。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和稳态的笔记。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对健康的重要性。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图1图2指导学生观看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1.图1和图2所示的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3.若将图1 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细胞生活的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提示和补充:1.血细胞和草履虫;血浆和水环境;2.血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草履虫可以;3.吸水涨破。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单细胞的草履虫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提示:草履虫通过胞口吸收外界环境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胞肛把代谢废物排到外界环境之中。
过渡: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新知讲解】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从简单的问题出发,《红楼梦》里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
”那男人是不是水做的呢?学生容易答出男人也是水做的,因为在必修一学习过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水。
进而展示资料: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的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
引出体液的概念。
1.体液: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2.体液的组成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让学生记忆和背诵,而是设置更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体会学习和探索的乐趣。
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图1-1,思考问题:①细胞内液多还是细胞外液多?②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哪里?③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哪里?提示: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外液。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观点,了解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组成。
2.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及其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以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显微镜、滴管等,以进行实验操作。
3.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内容,以便于讲解。
4. 设计教室讨论和小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课题。
同时,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讲授新课(1)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教师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并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动态平衡。
(2)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生成过程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图表,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强调知识点。
(3)细胞膜作为半透膜的过程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细胞膜作为半透膜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渗透压的观点。
同时,教师介绍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渗透压差别,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4)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教师引导学生从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运输和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3. 教室互动,答疑解惑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4.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篇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沈阳市第120中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的媒介。
2. 能力目标1)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学生能认识到小组工合作的重要性,认同本小组的荣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属于为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体内细胞生活的细胞外液的成分,组成和理化性质,这些内容,是课标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而必修三的内容又与必修一模块的内容联系较多,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课本中的问题探讨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围绕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加深对内容的掌握。
四、学情分析细胞所生活的环境、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内容学生在初中虽然就已经学过,但是掌握情况不好,需要教师予以提示。
学生也会有手脚磨出泡的生活经验。
体内细胞吸收养料排出废物的过程,学生也有一定认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认识。
五、授课类型任务驱动小组教学六、教学准备1.教师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本节的教学设计、学生学案及课堂讨论的问题,准备本节课的PPT与相关教学材料。
将学生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随机分为8组,每组6-7人。
每组设组长一名,组织组内讨论活动;记录人员一名,记录组内讨论过程中组员发言;纪律维持人员一名,负责控制讨论过程中的组内纪律;计时人员一名,负责控制小组内讨论时间;发言人两名,负责代表本组发言;如7人小组则再设副组长一名,帮助组长协调工作。
2.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独立完成学案,并基于学案内容思考讨论问题。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教师展示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图片,以及人体血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点?(建议播放视频:【情境视频】细胞生活的环境)【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草履虫生活在水中。
直接与外界水进行物质交换。
而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虽与水一样都是液体,但并非外界环境。
大家知道,我们体内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因细胞对环境要求苛刻,如pH、温度、渗透压等,如红细胞放水里就会涨破而死,那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二、讲授新课(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教师】贾宝玉一语成名,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
那么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展示男女体内水含量的图片)【学生】阅读图片。
【教师】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这样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
这表明,人体内含水量特别多。
因此我们把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即体内的水及溶于水的物质,主要为离子和化合物。
比如每天吃的盐中的钠离子。
提出问题:体液在体内以细胞为界,可分为哪2个部分?【学生】思考、回答。
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教师】回答得很好。
我们画一个人体内的细胞。
体液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如细胞液,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等,占体液的2/3,占比多;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占1/3。
提问:泪液、汗液、尿液等属于体液吗?【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泪腺、汗腺、消化道等结构与外界相通,因此泪液、汗液、尿液等不属于体液。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及其特点,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教学难点: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人在高温、低温环境中的反应,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新课教学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1)通过多媒体展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内环境的组成特点。
(2)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渗透压、酸碱度等。
(3)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的关系,理解内环境对细胞的重要性。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1)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在高温、低氧环境中的训练,引导学生思考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
(2)引导学生思考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各种调节方式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3)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小结与练习1.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通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内容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二、教学目标1. 学习生物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与细胞的关系。
2. 学习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 掌握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物适应。
4.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 环境因素影响细胞生存条件。
3. 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四、教学难点1. 细胞对环境的适应。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介绍环境与细胞之间互动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理解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3. 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学习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六、教学步骤1. 热身导入(5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因素,经常接触到哪些环境。
2. 知识讲解(25分钟)(1)介绍生物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生活的基本情况。
(2)讲解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引入适应性变化的讲解,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
3. 讨论互动(1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讲述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4. 案例教学(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内容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对环境影响很大的行为,以此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并研究了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通过案例教学,还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应该注意科学性、启示性和实用性的兼顾。
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通过问题探讨引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接着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如何有机联系构成内环境,使学生形成对内环境的初步认识;然后深人分析细胞外液成分并说明其理化性质,以加深学生对内环境的微观认识;最后说明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加深学生对内环境媒介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的编写思路,不仅符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也符合概念学习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内环境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知道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在细胞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同生命的系统观和稳态与平衡观,并以此指导分析生命现象。
基于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实现物质交换的理解,认同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2.科学思维:本节教材的科学思维训练主要体现在“问题探讨”“思考•讨论”以及相关习题中。
通过比较草履虫与血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的实例体现了比较、分类、分析等思维方法。
绘制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关系模式图,用简单示意图表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关系等任务,有利于发展学生建模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问题探讨”“思考•讨论”等环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体液各部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含义: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据图填空]:图中①~⑥为人体内的液体,它们依次代表: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细胞内液,⑥体液。
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3)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连线]: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填图]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完全相同吗?提示:不完全相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填表]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据图分析:(1)体内细胞只有通过F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据图填出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需要的系统或器官。
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D.皮肤,E.循环系统。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体液即为人体的内环境(×)(2)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3)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完全相同(×)(4)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5)溶液的质量分数越大,渗透压越高(×)(6)人体内的细胞可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葡萄糖B.血红蛋白C.唾液淀粉酶D.呼吸酶解析:选 A 分布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呼吸酶)和分布于消化道内的物质(唾液淀粉酶)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对细胞功能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2.知道不同类型的细胞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并能够分析其适应性;3.掌握常见的细胞培养技术和方法,并能够运用于实际操作;4.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生活的环境概述•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差异•细胞对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因素的要求2. 不同类型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分析•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方面的差异适应•淡水生物与海水生物对盐度变化的适应性•高山植物和沙漠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3. 细胞培养技术和方法•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常用的细胞培养技术和方法:贴壁培养、悬浮培养、三维培养等•细胞培养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设计细胞生活环境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结论,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学习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5. 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分组合作完成细胞生活环境实验设计和操作•分享实验心得,相互交流意见和建议•合作撰写实验报告,展示团队成果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实践操作:提供细胞培养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4.教师指导: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疑惑,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四、评价方式1.实验报告评价: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结论、数据分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2.实际操作评价: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3.组内互评:小组成员对彼此在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贡献进行评价。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总14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请看大屏幕上的图片,回答问题。
1.图片中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探究新知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 2~3,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何为体液 体液的组成是怎样的体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2)体液与血液是否是一个概念(3)阅读课本P 3,并且结合左图,在右图中用箭头和文字表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语言表述。
(4)何为内环境[合作探究1]分组合作,对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辨析和探究。
(1)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 ;体液可以分为 和 两部分,其中 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 ,它主要包括 、 和 三部分。
其中 和 可以相互渗透; 和 是单向渗透, 和 单向汇流。
?(2)总结各种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肾小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自主学习2]认真分析课本P 4的血浆的化学组成表及图1-2,总结血浆的主要成分,进而思考细胞外液的成分。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4)HC O 3-、HP O 42-可能起什么作用(5)任选其中的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合作探究2]分组合作,对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辨析和探究。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该节内容是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如体液、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等概念都非常抽象,难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图表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设计归纳图、多媒体图像等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如果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可能已经淡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引导。
很多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通过内环境组成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事物间区别与联系的观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知识点01 体液体液: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2/3)体液 组织液细胞外液(1/3) 血浆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淋巴,等课程标准目标解读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以血糖、体温、PH 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2.构建血浆、组织液、淋巴及细胞内液之间的联系。
3.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4.运用图示或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知识点02 血浆、组织液、淋巴及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知识点03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Cl-。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是7.35 ~ 7.45血浆pH处于正常范围的原因是与它含有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血液中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
如: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等(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在37.5℃左右。
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细胞和生物的生命活动。
知识点04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考点01 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1.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来源、组成及关系比较项目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部位血管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成分来源消化道吸收;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形成;在毛细血管动脉端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由消化道吸收而来(如:短链脂肪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血液,而中长链脂肪酸则被吸收入淋巴,随淋巴循环,经胸导管入血)化学成分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各成分含量与血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教案标题: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理解细胞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3. 掌握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繁殖机制。
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3. 细胞对于温度、pH值、溶液浓度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4. 细胞的生存和繁殖机制。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细胞的概念,让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解释其在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2. 讲解细胞对于温度、pH值、溶液浓度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包括正常范围内的适应和极端环境下的适应。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些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细胞的适应机制和生存策略。
2.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极端环境下如何保持生存和繁殖。
四、实验探究(3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例如温度、pH值、溶液浓度等。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2.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五、归纳总结(10分钟)总结细胞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机制,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策略。
六、拓展延伸(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细胞在其他特殊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例如高压、低温等。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于细胞生活环境的理解。
教学资源:1. 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教材资料;2. 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评估方式:1. 实验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 学生对于细胞在不同环境下适应能力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并掌握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繁殖机制。
同时,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与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的联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3.掌握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其中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屏障,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环境,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2. 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
温度对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有很大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细胞造成伤害。
pH值是指环境的酸碱程度,对细胞的生长和代谢也有很大影响。
营养物质是细胞生长和代谢的基础,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会导致细胞生长受阻或死亡。
3. 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细胞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存和繁殖。
例如,一些细菌可以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生存,一些真菌可以在酸性环境下生长,一些植物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
这些适应能力是细胞进化的结果,也是细胞生存的重要保障。
4.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不同pH值的培养液,分别为pH 4、pH 7和pH 10;2.取三个培养皿,分别加入不同pH值的培养液;3.取三个细胞培养物,分别加入不同pH值的培养皿中;4.在恒温箱中培养细胞,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讲授、实验演示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然后介绍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
接着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环境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最后进行讨论,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探讨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四、教学评价本次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生活的环境以及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的理解程度;2.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3.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讨论和实验分析,检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推理等。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目标导读]1.阅读教材,能用概念图描述内环境的组成。
2。
通过分析教材资料,结合生活实例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3.结合教材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说明内环境所起的媒介作用。
[重难点击]1。
内环境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内环境在细胞和外界环境物质交换中的作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及比例2.内环境(1)概念: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3)作用:是生活的直接环境.问题探究1.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属于内环境吗?2.汗液、泪液、唾液和尿液属于细胞外液吗?为什么?13.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中的成分吗?4.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a.组织液、血浆②毛细血管管壁细胞b.组织液、淋巴③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c.淋巴、血浆④血细胞d.组织液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e.血浆【活学活用】1.如图为正常人体内某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B.体液①中含有血浆蛋白C.图中②③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一题多变结合上图回答:(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液体是③细胞内液。
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
(2)②中的水分可以进入________中(填序号)。
(3)给病人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
(4)②与①从化学成分上看,最大的差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③为细胞内液。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2A.④为淋巴B.血红蛋白存在于②中C.①比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②→④过程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1)血浆的主要成分(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内容本章内容出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1节,主要介绍了细胞生活的环境。
具体内容包括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主要通过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方式实现;以及细胞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流,包括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细胞膜上的运输蛋白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指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2. 掌握物质交换的方式:学生能够掌握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并能够举例说明这两种方式的差异。
3. 理解信息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细胞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流方式,包括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细胞膜上的运输蛋白等,并能够举例说明这些方式的作用。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具体实例,如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养料,动物的神经细胞传递神经冲动等。
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如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难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指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2.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交换的方式难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方式的差异,以及它们在细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3.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交流的方式难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等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
4.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难点:学生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物学实例中,如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养料,动物的神经细胞传递神经冲动等。
5.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难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如何在生物学学习中应用这些方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
(1)概念: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成分: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3)内环境各种成分示意图
(3)细胞外液的化学组成
①血浆中含90%为,其余10%为,,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各种、、等。
②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比较: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2、内环境
(1)定义: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等。
(2)体内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毛细淋巴管壁的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
(1)渗透压: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
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对水的吸引力越,溶液渗透压越。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来源于和。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相当于的渗透压。
(2)酸碱度(pH):正常人的血浆近,pH为,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
【巩固练习】
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 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 D.血液
2.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3.血浆中水的来源是()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4.下列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叙述错误
..的是()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B.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C.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D.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5.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 B.K+C.Na+ D.Ca2+
6.在下列物质中,不是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7.红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8.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淋巴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血浆中蛋白质较少
10.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A.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体积,而与溶质微粒数目关系不大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C.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D.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11.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 氨基酸、纤维素、二氧化碳、钠离子
C 胃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胆固醇
D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12.下列各组物质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CO2、O2、血红蛋白、H+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葡糖糖、氨基酸、HPO42-
13.下图是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示意图。
请回答:
(1)正确填出①~⑤所示结构或内部液体的名称:
①为,其内液体称为细胞内液;②若表示毛细血管,其内液体称为;
③若表示人体细胞的组织间隙,其内液体称为;④若表示毛细淋巴管,其内液体称为。
(2)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其中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不断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其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②内液体中有HCO3-、HPO42-等离子,它们对于维持_____________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4)此图也表示了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的相互关系,各细胞直接从内环境中获取,并直接向内环境中排出。
14.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A ;B ;C 。
(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分的是。
试以图示表示a~d四种物质交换概况
(3)图中a~d,0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C02。
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
(4)a~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
a和b之间隔以,b和d之
间隔以,b和C之间隔以,b的来源有,b的去向有。
细胞生活的环境答案
1-12CCBBC ACDAA AD
13 (1)组织细胞血浆组织液淋巴(2)渗透压ph值温度(3)ph值
(4)物质交换氧气和营养物质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
14(1)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
(2)a 略(3)b、a a、b (4)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血浆血浆和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