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63.50 KB
- 文档页数:23
雨晴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①,纤云不动小滩横②。
墙头语鹊衣犹湿③,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④,急搜奇句报新晴⑤。
注释
②“纤云”句:天空一小块云像江面上一个小滩。
陈与义《晚步》诗“停云甚可爱,沉叠如沙汀”,黄庭坚《咏雪和广平公》诗“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任渊注“沙以喻雪”,与此句
④“尽取”句:雨后天气变凉,可以惬意地睡觉。
这里采用杜甫一首诗题里的字面:“七月三日亭午已后较热退,晚加小凉,稳睡
⑤报:报答、酬谢、不辜负的意思。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有“报答春光知有处”。
范成大《八月二十二日寓道玉堂雨后顿凉》:“题诗弄笔北窗下,将此工夫报答凉。
”(《石湖诗集》卷十一)
⑦星河尽意明:夜色清朗,银河也格外分明。
尽意:着意。
杜甫《天河》诗:“秋至辄分明”。
“卧看”一句从杜牧《秋夕》诗中“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化出。
赏析
此诗所写的是酷暑中雷雨过后诗人内心所感受到的快意与舒畅。
诗题“雨晴”其中透露的欣喜之情为这首七律标明了情感的基调。
诗人善于捕捉变化中的瞬间,描绘出微妙多变的大自然,乍晴的天空,漂泊的白云,争喧的鹊噪,仅剩余威的残雷,都写得惟妙惟肖而有新意。
全诗从空间的变化写到时间的推移,构成了多层次、多侧面的丰富内涵。
纪昀批曰:“三四眼前景,而写来新警。
”冯舒云:“宁取简斋。
”又云:“真写得尽。
”。
《宋诗别裁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宋诗别裁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原名《宋诗百一钞》。
《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秋夜中诗人所见的景象,抒发了他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秋风吹动梧桐叶的声音和江上的秋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
尤其是看到篱笆下的灯火,联想到孩子们在夜晚捉蟋蟀的情景,更加深了这种思乡之情。
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佳作。
夜书所见原文【宋】叶绍翁萧萧⑴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⑵。
知有儿童挑⑶促织⑷,夜深篱落⑸一灯明。
【注释】⑴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⑵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1】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赏析2】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秋思陆游乌桕②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③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秋思陆游病起书怀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
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
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
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这句诗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
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
陆游在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1.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杜甫《不见》年年锁在金笼里,何以陇山闲处飞纵被春风吹作雪1024KB=1MB1024MB=1GB《连日治圃至山亭又作五字》?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冰。
残芜衬落日,老木上寒藤。
细磴欹难过,危栏曲可凭。
归时忽已暮,点点数渔灯。
梦中作陆游系马朱桥上酒楼,楼前敷水拍堤流。
春风又作无情计,满路杨花辊雪球。
《村居》原文及翻译赏析《村居》原文及翻译赏析《村居》原文及翻译赏析1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古诗简介《村居》是北宋诗人张舜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翻译/译文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
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注释⑴陂田:水田。
⑵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俗称榆钱。
⑶两两:成双成对。
赏析/鉴赏这首诗写的是农村秋日黄昏的小景,前两句是具体描写村居,后两句是从村居以外来描写村居,意象非常丰富。
农家的情况,见诸于诗的已经不计其数,很难写出新意来。
这首诗采用远近交替的写法,重在对场景气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写的手法,提供带有暗示性的画面,所以后来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诗前两句采用当句对,以便于把很广泛的题材浓缩成集中的平面。
诗说水田环绕的人家,篱笆外种满了竹子,院落里的榆树钱已经落尽,槿花也都稀疏了。
写出晚秋季节里斜阳照耀着的农舍,水竹清华,落木萧萧的景色,充满了和平静穆的气氛。
诗仅写了村居外围,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开了熟见的茅檐、白门、蓬窗、桑圃等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同样,诗没有写人,而通过环境,也可表现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三、四句是传颂的名句。
诗将薄暮景色作了高度浓缩。
夕阳西下,照着原野,也照着上面所说的村居、水田,诗在这儿仅以“夕阳”二字,回照上文,增加前两句的形象。
而在整个村野中,诗只捕捉住回村的老牛这一中心写,说牛背上没有牧童,牛儿在夕阳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着归路,往村里走来;在牛背上,双双乌鸦伫立着,悠闲自在,仿佛是老牛正把它们带回村庄。
整个画面没有一个人,虽然是写动,但节奏很缓慢,表现出大自然宁静和平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
绝句宋志南解析答案:原文: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翻译:乘小船沿溪水而来,我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杨柳枝随风荡漾,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赏析:诗写的是二月天里的真切感受。
苍拙古木林中,於岸边树阴之处停下小船,系上缆绳,然后登上河岸。
短篷即小舟。
此一句开篇,似乎气氛有些阴郁。
古木浓阴,置身其中,四围不免充溢颓腐之气,还会使人想起有古木便会有悲鸟,悲鸟号古木,似乎已经是定势了的一种意象组合。
然而诗僧却就此打住,只是古木阴,点到为止,化腐朽为神奇,不偏不倚地撑出一只小船来,且不紧不慢,停停当当地系在岸边,悠悠之中,很有方寸,虽不是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储光羲《钓鱼湾》)般的旖旎与幽丽,但却也别有一种清凉幽静的美感,系舟后,诗僧拄著藜杖,踏上小桥,奔桥东而去,古木斑驳,水流汩汩,似乎能听到诗僧拄藜杖系板桥的笃笃之声;身影萧疏,一步步,隐入了桥东那另一个世界里。
在《宋诗纪事》中,志南僧就留有这麼一首诗,且还没有实质性的题目,只是借诗的形式题了一个不关意旨的诗题。
然而就是这一首诗才使后人知其名,尤其是诗的后两句写二月天的轻柔凉美,生动而活脱,遂成为千古名句。
宋志南的《绝句》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
诗中,诗人描述了自己驾舟出游,拄着拐杖走过桥东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古木阳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不露痕迹地交代了人物和游踪,通过远近高低的变化,展现了游舟古木、扶杖过桥的生动画面。
后两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则细腻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杏花时节的细雨和带着杨柳气息的微风,构成了花红柳绿、雨丝风片的优美图画。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人入景中的超脱感,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扩展:绝句 [宋代]释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古木:老树。
阴:树荫。
系:拴。
短篷:带篷的小船。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
更待:再等;再过。
翻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第一讲宋代诗词概述1.中国古诗演变的基本轨迹和诗体主要形式2.关于宋诗艺术特征3.关于宋词艺术特征●古诗演变的基本轨迹源于诗、骚;兴于汉、魏;盛于唐;变于宋;衰于元、明、清。
●旧体诗诗体主要样式:古体诗——近体诗(律、绝)——词——曲(散曲)●宋诗主要特点:1.以文为诗2.以学问为诗3.以议论为诗(理趣)“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舜卿)、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皆愈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叶燮《原诗》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南宋.包恢《弊帚稿略》卷二●唐宋诗之异点: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宋.严羽《沧浪诗话》唐诗妙境在虚处,宋诗妙境在实处。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唐宋诗之异点,粗略言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浓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读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读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
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幽寻,情境冷峭。
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
——缪钺《论宋诗》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
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
元明不能变,非仅气力衰。
能事有止境,极诣难角奇。
——蒋士铨《忠雅堂诗集》●词的不同名称:1.曲子辞2.倚声、乐府3.诗余4.长短句●词的特点:1.音乐——可歌性2.声韵——讲究平仄3.结构——灵活多样4.风格——委婉为主音律欲其协,不协则变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乐舞⽂学赏析:宋诗‧踏盘曲宋李唐《春社醉归图》宋诗‧踏盘曲沈辽湘江东西踏盘去,青烟⽩雾将军树【1】。
社中饮⾷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2】。
⼥⼉带镮著缦布,欢笑捉郎神作主【3】。
明年⼆⽉近社时,载酒牵⽜看⽗母【4】。
参考注释【1】湘江:⼜称湘⽔,为长江的主要⽀流之⼀,是现今湖南省境内最⼤的河流。
传说这条河的守护神是舜帝的妻⼦娥皇和⼥英,舜帝的去世让她们悲痛万分,她们悲伤的泪⽔甚⾄将此地的⽵⼦染红,所以当地的⽵⼦⼜称为湘⽵。
东西:近旁,旁侧。
唐代薛涛《⼗离诗‧马离厩》:“雪⽿红⽑浅碧蹄,追风曾到⽇东西。
”宋代欧阳修《四⽉九⽇幽⾕见绯桃盛开》诗:“念花意厚何以报?唯有醉倒花东西。
”将军树:⾼⼤的树。
《后汉书‧冯异传》:“每所⽌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树将军。
”后世就以“将军树”借指⼤树。
【2】社:祭祀活动,分为春、秋。
在春耕前祭祀⼟神,祈祷丰收,谓之春社。
社中:举⾏春社活动的期间。
乐神:娱乐祭祀众神之意。
明张翀绘《春社图》(局部)王逸楚辞章句:“楚国南部之⾢,沅湘之间,其俗信⿁⽽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
”长腰⿎:民族乐器,最早流⾏于中国陕北黄⼟⾼原⼀带,后来也⽤于民间秧歌舞,形式多样。
瑶族长腰⿎长约⼆尺⼆⼨,跳舞时挂在腰间,可上下敲击,可配有踢腿、跳跃等动作,节奏欢快。
【3】⼥⼉:犹⾔⼥⼦。
镮:⼀种⼥⼦的⾸饰。
缦布:没有彩⾊花纹的丝织品。
【4】近社:春社快到时。
参考译⽂:在靠近湘江的地⽅⼀起跳着踏盘曲,在⾼⼤的树下,河⾯上泛起⽩雾轻烟,景⾊是如此宜⼈。
这⾥正进⾏着春社祭祀,在这⾥吃喝不需花钱。
⼤家开怀畅饮著,跳着腰⿎舞祭祀神明。
⼥孩们戴着⾸饰,穿着朴素的⾐裙跳着舞,欢笑间选择⾃⼰的⼼上⼈,请神见证彼此的婚姻。
到了明年快到春社时,夫妻⼆⼈再牵着⽜载着酒,回娘家看望⽗母。
题解及赏析:作者:沈辽(公元1032年—1085年),字叡达,钱塘(今浙江杭州)⼈。
他擅长于书法,喜好读《左传》、《汉书》,曾担任转运使、奉礼郎的官职,王安⽯变法期间,因与王安⽯不合,遭到罢免。
【导语】《乡村四⽉》是南宋诗⼈翁卷创作的⼀⾸七⾔绝句。
这⾸诗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对乡村⽣活的热爱之情。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这⾸诗,欢迎阅读! 乡村四⽉ 作者:翁卷 绿遍⼭野⽩满川, ⼦规声⾥⾬如烟。
乡村四⽉闲⼈少, 才了蚕桑⼜插⽥。
注释 ⽩满川--指河流⾥的⽔⾊映着天光。
川:⼭原,平地,河流。
⼦规——杜鹃鸟。
才了——刚刚。
⼭野——⼭陵和原野。
蚕桑--种桑养蚕。
了——结束。
如——好像。
《乡村四⽉》译⽂ ⼭陵、原野间草⽊茂盛,远远望去,⼀⽚葱郁。
稻⽥⾥的⾊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亮⽩。
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蒙蒙,⼤地⼀⽚欣欣向荣。
四⽉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村⾥没有⼀个⼈闲着。
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开始插秧了。
中⼼思想 《乡村四⽉》整⾸诗突出了乡村四⽉的劳动繁忙。
整⾸诗就像⼀幅⾊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民的喜爱,对劳动⽣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的美称。
挥墨了⼀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园⽣活。
《乡村四⽉》赏析 这⾸诗以⽩描⼿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川、⼦规、烟⾬,寥寥⼏笔就把⽔乡初夏时特有的景⾊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画⾯上主要突出在⽔⽥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衬托出“乡村四⽉”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幅⾊彩鲜明的图画。
四⽉的江南,⼭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苗,展现在诗⼈眼前的,是⼀个绿⾊主宰的世界。
在绿⾊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道道洋溢着,流淌着,⽩茫茫的;那⼀⽚⽚放满⽔的稻⽥,也是⽩茫茫的。
举⽬望去,绿油油的⽲⽥,⽩茫茫的⽔,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不时有⼏声布⾕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地的景⾊,眼界是⼴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有声。
秋思陆游乌桕②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③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秋思陆游病起书怀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
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
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
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这句诗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
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
陆游在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1.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杜甫《不见》年年锁在金笼里,何以陇山闲处飞纵被春风吹作雪1024KB=1MB1024MB=1GB《连日治圃至山亭又作五字》?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冰。
残芜衬落日,老木上寒藤。
细磴欹难过,危栏曲可凭。
归时忽已暮,点点数渔灯。
梦中作陆游系马朱桥上酒楼,楼前敷水拍堤流。
春风又作无情计,满路杨花辊雪球。
大庆桥头春雨晴,行人马上听莺声。
祥符西祀曾迎驾,惆怅无人说太平!富贵夸人死即休,每轻庸子觅封侯读书历见古人面,好义常先天下忧《红梅》?云里溪头已占春,小园又试晚妆新。
放翁老去风情在,恼得梅花醉仙人。
《口数粥行》范成大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
大杓镣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
锼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梁。
全家团栾罢晚饭,在远行人亦留分。
褓中孩子强教尝,余波遍沾获与藏。
新元叶气调玉烛,天行已过来万福。
物无疵疠年谷熟,长问腊残分豆粥。
阳关曲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⑴银汉:即银河。
⑵玉盘:指月亮。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2]作品鉴赏《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一词为北宋苏轼所作。
这首小词,记述了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
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三峡歌陆游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
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鉴赏陆游的这首诗将三峡两岸的幽深秀丽,千姿百态,俊秀美景刻画得生动万分,惟妙惟肖,像我们真实地展现了巫山云雨的奇妙景观。
令人身临其境,心驰神往,宛若进入奇丽的画廊。
两岸谷深峡长,奇峰突兀,江流曲折,百转千回,船行其间,充满着诗情画意,令人叹为观止。
巫峡将中国画与中国山水的完美的捏合在一起,浑然天成,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不禁想去唐朝诗人元稹的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正也印证了三峡的奇丽美景。
从诗中我们依稀可以领略到峡中两岸青山连绵,群峰如屏,江流曲折,幽深秀丽,宛如一条天然画廊的惟美意境,令人浮想联翩。
我们似乎看到了峰顶云雾缭绕,细雨蒙蒙,沾衣欲湿,拂而觉爽的迷人景观。
最后两句中描写的云雨中的青峰绝壁,宛若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国画。
《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译文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1]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是在洛阳时写的。
鉴赏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
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
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
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
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本诗语言浅白,色彩明丽清新,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当户转分明‛‚清和雨乍晴‛,作者调动我们熟悉的景物布臵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
乍、转、起、倾,使这些景物鲜活生动,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从嗅觉,感觉,视觉各个方位来攻占读者的心。
最后两句点明本诗主旨,作者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
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
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
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
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赏析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
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
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洛阳看花》司马光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
《和君贶寄河阳侍中牡丹》司马光真宰无私妪煦同,洛花何事占全功?山河势胜帝王宅,寒暑气和天地中。
尽日王盘堆秀色,满城绣毂走香风。
谢公高兴看春物,倍忆清伊与碧嵩。
畲田词其一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其二杀尽鸡豚唤劚畲,由来递互作生涯。
莫言火种无多利,林树明年似乱麻。
其三谷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乱入云。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其四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其五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
从此商於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
其四鉴赏‚北山种了种南山‛一句,概括交待了‚斸畲‛劳动分先后、协力共同进行的特点。
这一句的着眼点即在于强调劳动者的协作精神,所以便自然地引出了下一句‚相助力耕岂有偏‛。
‚相助力耕‛是一种一家垦舍,四邻相助的淳朴高尚的美德,也是一种古老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