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5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2)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江上(宋)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第二句中“低徊”一词很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的三,四两句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独坐[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均写了夜景,但季节不同,王维的诗的是1 ,周弼的诗的是2 。
(2)两诗均描绘了诗人独坐,但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王诗写的是1 的心境。
周诗写的是2 的心境。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秋风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②横分:瓜分。
③徙倚:徘徊。
(1)全诗抒写了在特殊时间和地点的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仔细品味第三联中“”“三年”这两个数词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诉衷情(宋)陆游当年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天山”代指________,“尘暗旧貂裘”借用了________的典故。
(2)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梦断”一词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B.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C.“关河”两句表明作者曾长期受到重用,征战前线。
D.“未”、“先”、“空”三字流露出沉痛悲愤和不甘。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小题登城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雨映寒空半有无”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2)三、四句运用________手法,展现了一輻雨映寒空、山深树幽的江南画卷.流露出作者________的心情。
(整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窦叔向夜合花①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注]①夜合花:又称合欢花,花瓣红色,叶子夜间成对相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述了夏夜在庭院中所见到的夜合花开、细雨蒙蒙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中间二联写二人话旧,但因离别的年头太多,世事沧桑变迁,相叙的往事太伤感、凄凉而只好中断聊天。
C.尾联中着一“又”字表达了诗人对动荡生活的厌倦之情,而“愁见”尽显诗人难以面对的惜别之情怀。
D.诗歌从“醉初醒”起到“酒幔青”结,在重逢和再别、欢饮和苦叙之间,蕴含了诗人漂泊坎坷的人生历程。
2.近代诗人俞陛云评论中间两联说:“以其一片天真,最易感动。
中年以上者,人人意中所有也。
”(《诗境浅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1.B2.俞陛云的评论是有道理的。
①颔联用议论和抒情写出长久分离又音信断绝的表兄弟二人今日重逢叙旧,但因其间所发生的事情太凄凉又不忍心听下去。
②颈联是用白描的手法写今昔的变迁。
儿女如今都长大成人,可当年的亲友有不少已经辞世。
③这四句虽然并没有直接描述亲故重逢的欣喜和人生遭遇的甘苦,但它提到的都是常人熟悉的,它不说的也都是容易使中年以上的人产生共鸣的。
(意思对即可。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而只好中断聊天”理解有误,“不可听”的意思是“不忍心听”,并没有说“而只好中断聊天”。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天真”即为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的含义。
因此提干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天真”这一特点,就要赏析本诗表达的让人产生共鸣的真性情。
颔联:从内容和情感角度看,“旧事凄凉”,两人离别久远,年头长,经历多,千头万绪。
初一语文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2023一、诗词鉴赏题1. 请鉴赏下面这首古体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题目:请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这首诗的作者是辛弃疾。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感慨。
2. 鉴赏下面这首七言绝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题目:请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意境?答案: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这首诗通过描绘巍峨宏伟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人类追求进取和超越的精神境界。
3. 哪位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答案:这句诗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4. 下面这首古体诗选自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题目:请问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意境?答案:这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表达了人类在与自然相互关系中的渺小与无奈,以及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5. 鉴赏下面这首七言律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题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这首诗的主题是人类追求进取和超越的精神境界。
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诗人表达了对千里目的渴望和对进一步上升的期望。
二、诗词鉴赏答案1. 答案:这首诗的作者是辛弃疾。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感慨。
2. 答案: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这首诗表达了人类追求进取和超越的精神境界。
3. 答案:这句诗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4.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人类在与自然相互关系中的渺小与无奈,以及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5. 答案:这首诗的主题是人类追求进取和超越的精神境界。
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诗人表达了对千里目的渴望和对进一步上升的期望。
以上是初一语文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欣赏和鉴赏古诗词,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祝您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进步!。
202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表明诗人进入中年非常喜好老庄的道家哲学,而到晚年才归隐于终南山边,颇有遗憾之意。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乘兴独游赏景的情形。
“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尾联写了诗人偶遇一位在山林中值守的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使他也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
语言平白如话,极具功力。
2.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近人俞陛云说“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请结合诗意说说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论诗绝句元好问眼处心声句有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3.上面两首诗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哲理:。
4.上面两首诗,表达哲理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癸丑春分后雪苏轼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注:此诗作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雪入春分”点明时令,“省见稀”写出春分下雪十分罕见,“不胜威”表明半开的桃李经不起春雪的欺凌。
B.颔联“应惭”写出跟梅花相比,桃李更应因见识短浅而惭愧,面对突如其来的春雪只能像柳絮一样,漫天飘零了。
C.颈联“不分东君”写出掌管自然造化的东君不按时令行事,“发阴机”写出东君暗设机关图谋摧残半开的桃李。
D.本诗以春雪入题,寓物说理,借题发挥,字里行间虽弥漫着诗人的不满情绪,却也暗含着诗人的旷达乐观。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抱负?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①杨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②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释】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赚得:骗得。
(1)本诗除借助景物描写说明道理外, 还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找出一种简要分析。
(2)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请简要说出给你的启发。
3.古诗阅读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一、二句写出“雨”怎样的特点?(2)诗歌的三、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从这个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5.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古诗词试题及答案古诗词鉴赏在语文科目占有很大的分量,因此在语文竞赛中古诗词也是重头戏。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试题及答案(通用11篇),希望大家喜欢。
古诗词试题及答案篇11.黑云翻()未遮山,()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山外()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3.等闲识得东风雨,万()千()总是春。
——朱熹《春日》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丝绦。
——贺知章《咏柳》5.()毛浮()水,()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6.()日依山尽,()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7.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橘()时。
——苏轼《赠刘景文》8.千里()云()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古诗词试题及答案篇2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人闲()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4.借问()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孟浩然《过故人庄》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杜牧《清明》答案:墨、白青紫、红绿白、绿、红白、黄黄、绿黄、白杏花荷花桂花梅花梨花桃花菊花杏花古诗词试题及答案篇31.春()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3.泥融飞(),沙暖睡()。
——杜甫《绝句》4.西塞山前(),桃花流水()肥。
——张志和《渔歌子》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古诗词试题及答案篇41.人间()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月花。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鹳雀楼》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登鹳雀楼畅诸①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注】①畅诸,唐玄宗开元初进士擢第,九年(721)中拔萃科,后官至许昌尉,长期仕途淹滞,有志不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境都很壮阔,但王诗达到美和哲理的统一,独步天下。
B.这首诗的首联写登高饮酒以见豪情,诗人极口赞美鹳雀楼的高峻,正显示出登攀的豪气。
C.这首诗的颔联写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不禁感谢世间造物的伟大。
D.这首诗结尾两句写“菊花事”以明别意;亦寓含以菊之高洁自励自况,见出诗人脱俗情志。
16.宋人沈括称赞这首诗的中间四句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而景以情见,物由志显。
请对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加以赏析。
(6分)【答案】15.C16.①颔联写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
从表现手法看,以飞鸟之低衬托楼阁之高,饶有意趣。
从思想境界看,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大有高蹈出世之想。
②颈联写天然形势似本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
这样描写,既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也托物言志(或“寓情于景”),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虽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但志不苟俗,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不禁感谢世间造物的伟大”错误,“谢”此处为“告辞”之意,表达诗人遗世独立,超脱尘俗之意。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颔联“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鹳雀楼高临于飞鸟之上,在楼上俯瞰下去,地面上的物体细若烟尘。
写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鹳雀楼比飞鸟还高,可以看出它凌空耸立。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满江红金陵怀古》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元】萨都刺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①坏寒螀②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注】①胭脂井:又名景阳井、辱井,隋军破金陵,陈后主躲入此井,后被擒。
②寒螀:寒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描写金陵六朝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情调悲凉,笼罩全篇,传达出作者登高望远时深重的历史沧桑感。
B.上阙一个“急”字将作者的内在情感外化,潮水之急,意味着在这夜深时分,登览感怀的词人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静。
C.下阙承接上文,陈述故国往事已无陈迹,与上阙描写六朝豪华毫无消息相辅相成,主旨血脉贯通。
D.结句的“只有”照应起句的“更无”,收束全词,一气呵成,词作因而显得布局合理,通体和谐完整。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上阙。
【答案】1.C 2.①开头虚写“六代豪华”,以追忆的方式展现繁华富贵的人事随时光流逝;实写眼前“山川形胜”,以自然景物衬托多变的人间万事。
②虚写“王谢堂前”,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实写“乌衣巷口”,燕子见证了当年的繁华,又目睹了如今的衰败。
③词的上阙虚实对比,虚实相生,表达作者对兴衰难定,繁华易逝的慨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词艺术手法及诗人情感的能力。
C.“陈述故国往事已无陈迹”错误,“空陈迹”意为“徒然只留下历史遗迹”,与六代豪华毫无消息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起首虚写“六代豪华”,写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以追忆的方式展现繁华富贵的人事随时光流逝,带有沉重的怀古情绪。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三句写今昔对比,承接上文而抒发感慨,实写眼前“山川形胜”,当年的山川依旧在眼前,但人事变迁,已不似往日的繁盛,以自然景物衬托多变的人间万事,令人感慨万千。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50题)1.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①黄庭坚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②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①黄庭坚曾被卷人新旧党的斗争后被贬谪到四川,51岁时,奉召回到湖北,在荆州沙市候命。
这年冬天,作者在沙市写了四首有关水仙花的诗,以这首诗最为有名。
王充道,作者的友人,当时在荆州做官。
②真成:真个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把植立盆中不动的花朵,写成“轻盈”漫步的仙子,化静为动,化物为人,凌空取神,把水仙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
B.颔联由洛神转到花,点出洛神是用以比花,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作者对花有深情,表现出它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像美人心中带有“断肠魂”一样,使人为之“愁绝”。
C.颈联上句仍从水仙说,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芳韵;下句则拿山矾、梅花来比较,说水仙在梅花之下而居山矾之上。
D.尾联上句“坐对真成被花恼”是说作者因看到水仙花很美而触发美好事物转瞬即逝而“被花恼”,总结全诗,感叹韶华易逝、美景难再的感伤和烦恼之情。
2.结合写作背景,从表达感情和顿悟真理的角度,赏析尾联末句“出门一笑大江横”的妙处。
【答案】1.D2.①作者欣赏了水仙花之后走出大门,只见浩浩江水横在眼前,不禁心旷神怡,发出会心的一笑。
②这句诗颇具顿悟真理的畅快意味,也有着海阔天空的豪情逸兴,表明自己看淡无常、一切顺心而为的精神状态。
③在经历了一段极其复杂的心路历程后,作者不惧命运的坎坷与不幸,“出门一笑大江横”,何其潇洒自适!【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D.“坐对真成被花恼”是说作者面对着这美丽的花,可真被它撩乱了情怀。
黄庭坚是恼独坐对花,欣赏太久,感到寂寞难受。
“全诗感叹韶华易逝、美景难再的感伤和烦恼之情”分析有误,从诗歌标题中“欣然会心”和整首诗的描写、抒情可看出并非感叹韶华易逝、美景难再。
语文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卞之琳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合理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乡之情的?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________。
诗中的“轮台”在这里代指________。
(2)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阅读古诗题春晚①(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②数点傍林飞。
吟③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注释】①春晚:暮春傍晚。
②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③吟:诵读诗文。
(1)诗中“”一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诗人笔下的村野有着的特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写出两点即可)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_______季,从“_______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诗词中,属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是:A.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下列诗词中,描写边塞风光的是:A.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D.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4. 下列诗词中,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的是:A.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5. 下列诗句中,描写人物情感的是:A.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 草色遥看近却无,野花留宝盖初敷。
D.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 下列诗词中,描写战争场面的有: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 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8. 下列诗词中,描写边塞将士的英勇事迹的是: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9. 下列诗句中,描写自然景象的是: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共9分)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黄庭坚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
帝阁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沈探爪牙。
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
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
[注]①帝阁:指天帝宫门或守门人,又指帝都宫门。
②舛差:指差误、差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氏与作者得知盖郎中研习杜甫诗歌,先后赠诗,体现了古人以诗酬和的雅趣。
B.“帝阁悠邈”“虎穴深沈”两个比喻,表现了杜诗深沉雄健、沉郁顿挫的风格。
C.“江花”寄寓了杜甫的百年忠义,由此可以推测出杜诗中曾经使用江花的意象。
D.盖郎中为了在仕途上追求更好的前程,一丝不苟地学习杜诗,作者对此深表赞赏。
答案:D.“为了在仕途上追求更好的前程”无中生有。
诗中并未提到仕途前程相关的信息。
2.作者对于学习杜诗有哪些见解?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要学习杜诗传承古代诗歌(“国风”)的优秀传统,保持纯正的诗风。
②要学习杜诗的现实主义笔法和其中的忠义精神。
③要深入研究杜诗的不同版本,校正错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共9分)赠阙下裴舍人[唐]钱起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①柳色雨中深。
阳和②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③。
[注] ①龙池:唐玄宗登位前王邸中的一个小湖,后王邸改为兴庆宫,玄宗常在此听政,日常起居也多在此。
②阳和:指二月仲春,与开头二月相应。
③华簪:古人戴帽,为使帽子固定,便用簪子连帽穿结于发髻上。
有装饰的簪,就是华簪,是达官贵人的冠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前两联描写皇宫苑囿殿阁春天的景色,色彩秾丽,气氛活跃,令人神往。
B.“穷途恨”,点出诗人的处境,尾联“十年犹未遇”进一步补足这一内容。
C.“长怀捧日心”,是说诗人长久怀抱炽热之心,表达对光明前程无限向往。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篇一」水调歌头·游览(宋)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 此词大约写于被贬官时期。
‚瑶草:仙草。
③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金徽:瑶琴。
7、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读者兴趣,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C、“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发现。
D、“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故意正话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参考答案:选CD。
解题说明:本体考查的是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本词实际上是化实为虚,运用想象,以虚衬实,以理想仙境之虚衬托现实黑暗、作者内心不满之实。
C 项,“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
D项“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湿,沾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
所以D错。
8、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参考答案:词人想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
‚接着说李白不在,无人陪他饮酒,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同时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③词人说自己到仙境探索是为了得到灵芝仙草,不是为了得到像“朱唇丹脸”一样的桃花,即使得不到又何必长啸呢?以象征性的语言说明自己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带答案)本份练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诗词填空、诗词解析、古代诗词赏析和诗词鉴赏题。
以下是每个部分的题目和答案:诗词填空1.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2.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黄昏酒醒处,却道奈何?诗词解析1. 脱句。
「纵是晴天白日,山花不会为谁而开。
」是对世事无常的反思。
2. 脱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是《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
3. 脱作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描绘了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
4. 脱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当筵宴罢琵琶歇,乐思极妙不可别。
不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凉别骸听已久,却下笔、泪翻乱,却把笳头扣碎花。
」这首诗是李白创作的《琵琶行》。
古代诗词赏析1.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 坐而论道斜阳晚,舟弄月明碧泠泠。
风抛树叶天苍苍,人间月世水茫茫。
诗词鉴赏题1.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主题和意境。
2. 解释「若"不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中的不辞意思。
3. 这首诗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是表达了什么样的形象?4. 展开解释「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中的意象和感情。
以上是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的完整版答案。
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一、《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郑燮,号______①,______②代著名书画家、诗人。
本诗第一句用一个______③字充分表现了竹子的______④性格;第二句写出了竹子的生命力______⑤;后两句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________⑥,进一步表现了竹子_________⑦的精神。
【解析】这首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
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
“坚韧又强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
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
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___①___诗”。
“闻”是___②___的意思。
“官军”指___③___。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______④______的感受,表达了广大人民______⑤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⑥______的感情。
【注释】(1)闻:听说。
(2)官军:指唐朝军队。
(3)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4)蓟(jì)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5)涕:眼泪。
(6)却看:回头看。
(7)妻子:妻子和孩子。
(8)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9)须:应当。
(10)纵酒:开怀痛饮。
(11)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12)便:就的意思。
【解析】这首诗集中地表现出了诗人听见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个“喜”字。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2005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yǎo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颈联”就是第三联,这是阅读古代诗歌应该掌握的常识。
什么是对仗?构成对仗的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和相对的词,或结构相同的短语,处于上下联的位置。
答案:“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
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
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
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强调的是无人渡河,孤舟横江的寂寥。
“一船夫睡船尾,横一孤笛”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
答案: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
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
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
赏析:诗的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尾联由见闻而怀归。
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
聊,姑且。
引,长,引伸为“远”。
次句至颈联写望中之景。
次句写诗人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
颔联俯瞰,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
此联明显化用了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两者意境相近,寇诗着一“孤”字及“尽日”一词,尤其后者,更强调了其持续时间之长,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
颈联写抬眼所见。
霭,轻烟。
断霭,谓烟时起时没。
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
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写诗人不由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故业)、自己的亲人,迷离恍惚中,诗人仿佛置身故乡,看到了家乡的流水,渡船,村舍……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
末句则写诗人从对故乡的沉思遐想之中惊觉的情状。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要对仗。
本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
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
从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看,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006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shuāng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答案:(1)晚:归艘、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赏析:谭敬昭,字子晋,号康侯,广东阳春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宣宗道光初前后在世。
嘉庆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一七年)进士。
官户部主事。
公余辄手一编,萧然自得。
敬昭淹博群籍,工于文词,所拟《答客难》一首,《七稽》一首,甚称于时;其乐府尤独出冠时,极为冯敏昌等所推。
与张维屏、王培芳齐名,并称“粤中三子”,又与林联桂、黄玉衡、黄培芳,张维屏、吴梯、黄钊等合称“粤东七子”。
著有《云楼诗钞》、《听云楼诗草》、《词钞》,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粤秀峰,即越秀山,在今广州市区北部越秀公园内。
山上名胜如越王台、歌舞冈以及镇海楼(五层楼)等,对于染有烟霞痼疾、泉石膏盲的人,都极有吸引力。
谭敬昭与诗友黄香石(黄培芳,字香石,与谭敬昭、张维屏合称粤东三子)等,登上越秀山顶,在暮色中极目远眺,只觉得襟怀萧爽,遐想联翩。
这首七绝,以爽利的语言、明快的调子,抒写出诗人对羊城江山的这一愉悦感受。
江上青山,即诗人驻足的粤秀峰;山外江,指南国第一大川珠江。
粤秀峰距离从它南边流过的珠江不过数里之遥,山与江虽非近在咫尺,却都处在目力所及的范围之中。
这样一个距离,恰好构成一个有效的审美跨度。
在这个跨度之内,青翠苍郁的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烟波浩渺的珠江,横流在越秀山之外,山水相得,如诗如画,极富情趣。
“远帆”句进一步写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见: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
这幅远景的描摹,视角宽大,视野开阔,不仅写出题目中“望”字的内容,而且还暗示出“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
仅就山和江本身写,只写出了“晚望”的静态(归艭太远,动静不分明),表达不出羊城暮景空灵生动的神韵。
为了求得空灵的效果和流动的韵致,诗人选取蓦然呈现在眼前的一个画面:“横空老鹤南飞去”。
这个场景有时态,有动感,与上两句所写景物动静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牵引诗情。
古时广州多鹤,咏羊城风物者多以鹤入诗。
如明代黎民表《坡山》诗:“紫气双龙直,青天一鹤横。
”谭敬昭笔下“老鹤”信非虚构,而正是触发诗人灵感、赋予全诗活力的一个契机。
灵感既发,诗人吟出最耐人玩赏的一句:“带得钟声到海幢”。
海幢,海幢寺,广州有名的古寺,在珠江南岸,与北岸的越秀山迢迢相对,即今海幢公园。
老鹤自北向南腾起飞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诗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去。
事实上,粤秀峰上的向晚钟声,并不能以老鹤为载体。
说“带得”,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
它把看不见的音波当作看得见的动作写,把想像中的意念当作事实上的存在写,造成一种出人意外、耐人寻味的效果。
这四句诗用墨不多,但四句之中,起承转合,条理俨然。
第一句起得别致,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转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隽永,传神地写出了粤秀峰晚望的清新隽逸的特色。
2007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答案:(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
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鉴赏: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
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
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
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
“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了解首旬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
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
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
“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
“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
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颈联写诗人举止。
“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
“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
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
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
”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张锡厚,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2008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