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蝌蚪的饲养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牛蛙蝌蚪养殖注意哪些,牛蛙蝌蚪吃什么每天早晨与傍晚必须巡视养殖池,及时记录水温、水质、蝌蚪生活状况。
发现水面有悬浮杂物、浮膜、死去的蝌蚪等动物时,要及时捞出处理,饵料台要经常取出洗刷,用漂白粉液消毒或日光曝晒杀菌。
一般情况下,刚孵出至10日龄的蝌蚪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1000-2000尾为宜,11-30日龄以500-1000尾为宜。
一、牛蛙蝌蚪养殖注意哪些1、首先每天早晨和傍晚一定要去巡视养殖池,及时的记录气温、水温、水质、蝌蚪生活状况。
蝌蚪最适宜的水温一般是23-30°C,如果水温高于35°C则要及时换水,可以将原池水排出1/4-1/2,然后引进水温较低的清洁水。
2、当发现水面有悬浮杂物、浮膜、死去的蝌蚪时,一定要及时捞出处理。
饵料台要经常取出进行洗刷,可以用漂白粉液消毒或日光曝晒杀菌。
蝌蚪吃完食物后留在饵料台上的食物也要及时清除,以免在池水中腐烂。
3、养殖时也要注意蝌蚪的密度,一般情况下,刚孵出10日龄的蝌蚪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1000-2000尾为宜,11-30日龄的蝌蚪以500-1000尾为宜,30日龄至变态幼蛙之前的蝌蚪以100-130尾为宜。
密度的确定与蝌蚪生育期、体型大小、供饵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可根据具体条件不同而调整。
二、牛蛙蝌蚪吃什么1、大部分蝌蚪主要以藻类为食,如果水中有蚯蚓、甲虫等小动物的尸体,蝌蚪也会成群啃食。
蝌蚪的饲料必须以植物性为主,一般煮过的菠菜和窝苣是最适宜的饲料,但煮的时候不要煮太熟,同时也要去掉纤维。
2、蝌蚪初期喂食的饲料不要太多,可以慢慢增加,每天定期投饲料1次,不宜过多,以免饲料残留水中引起腐败,所以尽量不要剩饲料。
对于蝌蚪而言最简便的饵料是面包、饼干的碎屑或碎饭粒,也可以给少量煮熟的蛋黄作为动物性饲料。
3、在蝌蚪的养殖过程中大概要每3-5天换水1次,每次换10-15cm 即可,每次换水时水温差不能越过3°C。
牛蛙蝌蚪大概经80-110天就会变成幼蛙,变态前这一阶段死亡率较高,因此要加强管理,停止投喂,保持环境安静,努力提高变态期牛蛙蝌蚪成活率。
牛蛙的养殖技术和水温管理方法(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一、牛蛙的养殖技术1.养殖场地的选择与设计2.蝌蚪的培育与管理3.成牛蛙的饲养管理4.牛蛙的越冬管理二、水温管理方法1.最适宜的水温2.水温过高时的处理方法3.水质污染时的处理方法4.水位管理方法篇1正文一、牛蛙的养殖技术牛蛙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食材,其养殖技术在我国已经相当成熟。
牛蛙的养殖过程分为蝌蚪培育、成牛蛙饲养管理和越冬管理等阶段。
1.养殖场地的选择与设计养殖牛蛙的场地应选择在安静、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地方。
养殖场地的面积要根据养殖规模来确定,一般而言,养殖场面积越大,养殖密度就越低。
牛蛙养殖池的设计应考虑到排水、进水、观察和防逃等要素。
2.蝌蚪的培育与管理牛蛙蝌蚪的培育非常重要,关键在于保持适宜的水温和水质。
最适宜的水温为 23-30 度,若水温高于 35 度,则要及时换水。
将原池水排出1/4~1/2,另引进水温较低的清洁水。
如水质污染,也需采取类似的换水措施。
此外,还需注意保持水质的清洁,避免污染。
蝌蚪的饲养密度也应适当控制,不宜过高。
3.成牛蛙的饲养管理成牛蛙的饲养管理较为复杂,要考虑到牛蛙的生长发育、饮食、繁殖和防病等多个方面。
首先,要为成牛蛙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以保证其生长发育。
其次,要保证牛蛙的食物供应,一般以昆虫、小鱼等为主食。
此外,还要注意牛蛙的繁殖,一般在水温适宜、水质清澈时,牛蛙会自行寻找配偶进行繁殖。
最后,要注意防止牛蛙生病,一旦发现病蛙,要及时隔离并进行治疗。
4.牛蛙的越冬管理牛蛙是冷血动物,其生长和繁殖受温度影响较大。
在冬季,牛蛙会进入冬眠状态。
此时,要保证牛蛙的温度在 0-5 度之间,且要保持水质的清洁。
另外,还要注意防止牛蛙被冻伤或者饿死。
二、水温管理方法水温对牛蛙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因此,在水温管理上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最适宜的水温最适宜的水温为 23-30 度,若水温高于 35 度,则要及时换水。
牛蛙蝌蚪的饲养管理方法
1、放养。
蝌蚪一般在孵化后7-10天,卵黄囊消失,肠管沟通,开始吃食,这时就应该将蝌蚪移至蝌蚪池中进行饲养。
饲养密度:一般孵化1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投放500-1000尾,30日龄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100-200尾比较适宜。
同池蝌蚪生长速度不一致,应按蝌蚪的大小进行分级饲养,从刚孵化的小蝌蚪养成幼蛙需要分2-3次,第一次在孵化后半个月左右,第二次在30日后,至50-60日再分养1次。
第一次分养很重要,经过50-60日的饲养后,大部分蝌蚪长出后肢,有个别已长出前肢,根据后肢长短和前肢长出情况进行分级饲养,可成批获得不同规格的幼蛙。
放养密度对蝌蚪生长的影响很大,密度不同,生长速度也就不同。
据报道,蝌蚪平均长度为46-48.5mm,平均体重为1-l.5g,水泥池饲养,放养密度为100、300、500尾,以米糠为饲料,每天投喂量为蝌蚪体重的10%左右,结果以每平方米放养100尾的效果最好。
因而认为平均体重1g左右的蝌蚪,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100-300尾比较适宜。
随着蝌蚪的长大,逐渐疏稀。
另外,蝌蚪不宜在小水泥中饲养,因为即便是大蝌蚪,也只能忍受38℃的水温,以32-33℃为佳。
往往在天晴时,会由于小水泥池池壁的辐射热等原因而引起池中水温超过蝌蚪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致使蝌蚪死亡或造成体质衰弱,引起疾病,而面积较大的土池水体较大,水温不易上升。
同时,在同样放养的情况下,池越大,蝌蚪的活动范围越大,天然饲料丰富,水质不易恶化、
1。
牛蛙蝌蚪正确养殖方法牛蛙蝌蚪是一种珍贵的水产动物,其可食用部分丰富,深受市场青睐。
在进行养殖过程中,必须正确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养殖效益和牛蛙蝌蚪的生长发育。
以下是关于牛蛙蝌蚪正确养殖的10个方法:1. 水质要求:牛蛙蝌蚪生长需要清洁的水环境,水温控制在20-25°C,PH值保持在6.5-8.5之间,水质要求高,需要定期更换水。
2. 水深与水面清洁:牛蛙蝌蚪适宜深度为30-50厘米,不宜过浅过深。
养殖池水面要清洁干净,以免池底积累烂泥,影响牛蛙蝌蚪的生长发育。
3. 饵料选用:牛蛙蝌蚪是肉食性动物,一般以鱼虾为主要饵料,可人工饲喂,建议食用活饵料。
4. 喂养规律:牛蛙蝌蚪需要进行定时、定量的喂养,每天喂食1-2次,每次2-3%的饵料重量,避免过量喂食,以免影响水质。
5. 控制密度:牛蛙蝌蚪养殖密度要控制在1-2万个/平方米,过高的密度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6. 清洁池底:养殖池底需要经常清洁,以免堆积烂泥和浮游生物对牛蛙蝌蚪造成影响。
7. 控制水深:水深过浅或者过深都会影响牛蛙蝌蚪的生长发育,需控制水深在30-50厘米之间。
8. 投喂时机:牛蛙蝌蚪的投喂时机要在白天进行,避免晚上喂食,以免惊扰牛蛙蝌蚪的正常作息。
9. 防治疾病:牛蛙蝌蚪易感染疾病,特别是水霉病、红蚯蚓病等,需定期检查并做好防治措施,避免发生疫情。
10. 控制温度:养殖场要做好温度控制,避免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牛蛙蝌蚪的正常生长发育。
综合以上10个方法,牛蛙蝌蚪的正确养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保证饲料的选用和喂养规律。
需要控制养殖密度和水深,清洁池底和池面,定期更换水质。
要注意牛蛙蝌蚪的正常作息,投喂时机要在白天进行,避免晚上喂食。
还要定期检查疾病,并做好防治工作。
要保持稳定的温度,避免温度变化过大,影响牛蛙蝌蚪的生长发育。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达到优质的养殖效果,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牛蛙蝌蚪怎么养?牛蛙蝌蚪养殖技术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牛蛙消费成为热潮。
随即人工牛蛙养殖项目也成为不少养殖户的选择。
但是在成为牛蛙之前的蝌蚪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牛蛙蝌蚪是牛蛙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关乎今后牛蛙的长势如何。
所以蝌蚪的养殖也很重要。
那么,牛蛙蝌蚪要怎么养呢?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牛蛙蝌蚪的养殖技术吧。
牛蛙蝌蚪的饲养,是饲养商品牛蛙的基础,饲养方法与培育鱼种大体相同,一般每生产1吨商品蛙需饲养牛蛙蝌蚪1万尾。
饲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放养(1)清池消毒蝌蚪放养前要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每亩用125千克生石灰,杀灭池内危害牛蛙蝌蚪生长的病菌、寄生虫和敌害。
(2)培肥水质池内消毒后,放养前3天,应注入pH值7、无毒、含氧高的新水,一次加深0.5米,同时每亩施入畜肥100千克培肥水质。
(3)放养密度应根据水源、水深和饵料供给情况确定放养密度。
因商品牛蛙生产要求变态后的幼蛙个体大,所以要求稀放,一般一次养成的每亩放牛蛙蝌蚪2万尾(每平方米30尾);如做两次培育的,前期每亩放养8万尾(每平方米120尾),后期每亩2万尾(每平方米30尾)。
二、饲喂(1)半月内的投喂牛蛙蝌蚪开始吃食的半月内,因身体细小,一般以单细胞藻类为主要食物,也吃颗粒细小的蛋黄浆水、豆浆和生猪血及鳝血水。
这段时期的饲喂方法是:①在放入蝌蚪之前适当培肥水质。
②若在网箱内饲养,应在每个网箱内(或按每万尾蝌蚪计算)吊放1~2个沉入水下20厘米的面盆,盆内每日投放1次蛋黄、豆浆或猪、鳝血,让牛蛙蝌蚪自由吃食。
(2)15~30天期间的投喂半月龄以上的牛蛙蝌蚪已进入生长旺期,应投喂植物性为主的豆浆(渣)、豆饼、混、配合饲料,辅投动物性饲料。
投喂方法是先将糠麸等粉状饲料煮熟搓成团,动物性饲料切碎碾细,每天下午4~5点投喂一次,一部分投在食台上,另一部分泼洒在池内荫凉处。
(3)1月龄以上的投喂月龄以上的牛蛙蝌蚪,后肢开始伸出,正处在发育变态阶段,吃食量大,每天应投饲2次,上午9~10点、下午5~6点各1次,每次每100尾喂食20~50克,以投喂切碎的田螺、鱼肉、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为主,辅以米糠、稀饭、玉米粉、豆饼、麦麸、浮萍和各种混合、配合饲料。
牛蛙蝌蚪苗养殖技术
(1)养殖环境:养殖场要保持干净卫生,水源要清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2)饲料:牛苗需要高蛋白质、高能量、易消化的饲料,如青草、麦麸、豆类等。
(3)疾病预防:定期做好预防针的接种,注意卫生,保持环境干燥。
2. 蛙苗养殖技术:
(1)养殖环境:蛙苗需要保持湿润的环境,水源要清洁,温度适宜。
(2)饲料:蛙苗需要高蛋白质、高能量、易消化的饲料,如蚯蚓、水蚤、水蛭等。
(3)疾病预防:定期做好预防针的接种,定期检查,注意卫生。
3. 蝌蚪养殖技术:
(1)养殖环境:蝌蚪需要保持清洁的水源,水温适宜,水质要符合标准。
(2)饲料:蝌蚪需要吃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饲料要易消化。
(3)疾病预防:蝌蚪易得病,需要定期检查,保持水质清洁,对症治疗。
以上是牛蛙蝌蚪苗养殖技术的简要介绍。
在养殖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环境和饲料的管理,定期检查和治疗疾病,才能保证养殖的成功。
商品牛蛙养殖常见问题之蝌蚪培育技术1.蝌蚪混养前的准备首先,应根据蝌蚪的大小、强弱分级分池饲养,以免大蝌蚪吞食小蝌蚪。
其次,蝌蚪培育池要在混养前5~7天清塘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消毒后注入30厘米的浅水(水浅温度上升快)。
蝌蚪入池前3~5天,按每100平方米45千克的量,施用腐熟的粪肥,用以培肥水质,为蝌蚪提供天然饵料。
蝌蚪也可用网箱培育。
网箱一般为长方形,面积5~10平方米,深0.8~1米。
网体用聚乙烯网缝合而成。
网目有大小2种,蝌蚪30日龄前用36~40目/平方厘米的网片,30日龄后用16~20目/平方厘米的网片。
网箱用竹、木作支架安置在水库或池塘中,网箱应高出水面30厘米以上。
网箱要加盖网,以防蛙、水生昆虫等进入。
2.蝌蚪混养蝌蚪池准备好后,就可以把经大小分级后的蝌蚪喂饱(每3000尾投喂1个热蛋黄),并放入蝌蚪池饲养。
蝌蚪的混养密度应根据蝌蚪大小、饲养条件而定。
一般10日龄蝌蚪混养密度为1000尾/平方米;30日龄分养,密度为300尾/平方米;50~60日龄再分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00尾。
3.饲养管理(1)投饵蝌蚪培育一般采取施肥培水和投饵相结合的方法。
施肥除在蝌蚪下塘前施足基肥外,下塘后应视水色和透明度勤施追肥。
施追肥要掌握少量多次、及时均匀的原则,一般每1~2周,按25~50千克/100立方米的量,追施腐熟粪肥或绿肥。
施肥宜在晴天中午进行。
饵料投喂应随蝌蚪生长有所变化。
一般10日龄以内的蝌蚪,宜全池泼洒搓碎的熟蛋黄悬液或煮沸过的豆浆;10~50日龄的蝌蚪,主要投喂豆粕、麦麸、米糠、切碎的植物嫩叶、蚕蛹、蝇蛆、蚯蚓等饵料,其中以植物性饵料为主;50日龄后逐渐以动物性饵料为主。
这些饵料最好粉碎后或打成浆状投喂在饵料台上。
饵料台用筛绢布制成,置于水下20厘米处,每2000~3000尾蝌蚪用1平方米的饵料台。
饵料的日投喂量应为蝌蚪体重的5%~8%,具体情况视水的肥度、天气等情况而定,以投饵后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牛蛙蝌蚪肥水清水养殖方法导言牛蛙是一种口感鲜美、营养丰富的海鲜。
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增加,牛蛙肉的市场需求也逐渐增大。
对于想要养殖牛蛙的朋友来说,正确的育苗方法和养殖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合理的水质管理。
本文将介绍一种牛蛙蝌蚪育苗的养殖方法——肥水清水养殖方法。
肥水清水养殖方法准备工作1. 筹备池塘:选择水质清澈、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场地,搭建养殖池塘。
池塘尺寸宜根据实际养殖规模而定,一般为长宽2-5米,深度在1-2米之间。
2. 池塘清理:清理池塘底部杂草和杂质,以保证良好的水质环境。
3. 准备饵料:以虾蟹、小鱼等为主要饵料,为蝌蚪提供丰富的营养。
育苗阶段1. 配置肥水:首先,将饵料投放到池塘中,利用其自然腐败产生的藻类和浮游生物作为蝌蚪的食物源。
同时,加入适量的有机肥料,提供充足的营养。
定期检测水质,保持合适的养殖环境。
2. 蝌蚪放养:将蝌蚪放入肥水中,尽量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蝌蚪在肥水中,可以获得丰富的食物,生长速度更快,体形更加匀称。
3. 清理残饵:定期清理池塘中的残饵,以防止水质污染。
同时,需要注意,不能一次性清理太多的残饵,以免对蝌蚪的生长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成蛙养殖阶段1. 清水替换:当蝌蚪长到一定程度时,逐渐将蝌蚪所在的池塘中的肥水替换为清水。
清水中不添加任何饵料,这样可以促使蝌蚪主动觅食,提高其自身的食欲和饲养效果。
2. 饲喂:在成蛙阶段,对牛蛙进行常规饲喂。
可以采用合理配比的饲料或者自行准备饵料,保证营养的均衡供给。
3. 疾病防控:成蛙养殖过程中,要及时观察牛蛙的健康状况。
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疾病防控,以避免疾病的蔓延。
收获与销售1. 收获:成熟的牛蛙一般可以通过体形判断,具备一定市场价值时,可进行收获。
牛蛙可以整体收割,或者根据需求逐个捕捉。
2. 销售:牛蛙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销售。
可以出售给餐馆、超市等商家,也可以通过网络销售,甚至可以自行加工后销售。
蝌蚪是牛蛙个体发育的幼体阶段,也是生产过程的苗种阶段,所以是生产牛蛙的物质基础。
蝌蚪饲养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规格大小、质量,而且对以后变态的幼蛙质量和成活率,也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是牛蛙养殖生产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对牛蛙养殖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蝌蚪饲养池
目前用于饲养蝌蚪的池子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
由于土池开挖方便,成本又低,所以多数使用土池,而水泥池则主要用在高密度、高产量的集约化养殖。
1.水泥池面积15~20平方米,池深1米,可蓄水深80厘米。
水泥池的优点:水质较清;水泥池的壁,适于蝌蚪早期吸附在上面休息,可避免这阶段蝌蚪被泥沙覆盖而造成窒息死亡换水等日常管理比较方便,成活率高,一般可以达到70%~90%;放养蝌蚪密度大,产量高。
但因为放养密度大,生产出来的蝌蚪规格小,变成的幼蛙也小,只有4~5克;变态后的幼蛙,不能及时登陆,如不及时捕出,会造成变态幼蛙大量死亡;造价相对较高,一次性投入较多,这是水泥池的不足之处。
2.土池面积50~100平方米,池深0.8~1米,可蓄水深60~80厘米,四周的坡度要稍大,以1∶1.5~2为宜,这样可保证堤埂牢度和适于蝌蚪变态成幼蛙后登陆栖息。
土池的优点:水体相对较大,水质比较稳定,培育出的蝌蚪规格大,变态成幼蛙的规格也大,为7~10克以上;但管理难度大,敌害也多,成活率较为低,一般只有50%左右。
二、放养蝌蚪前的准备工作
1.放养蝌蚪的时间刚孵化的蝌蚪,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且这时消化器官没有贯通,又有腹部的卵黄囊供给营养,无需摄取外界食物。
所以刚孵化的蝌蚪,不宜马上移养到蝌蚪池,可待腹部卵黄囊吸收完毕,消化器官完全沟通,或者观察到已有初便排出,这时才应将蝌蚪移养到蝌蚪池中饲养。
至于具体时间,应根据当时水温状况而定:即水温18℃~20℃时,约为孵化后180~200小时,水温20℃~25℃时,约为孵化后150~170小时,而水温26℃~30℃时,只要70小时。
2.蝌蚪池的清整消毒水泥池在蝌蚪放养前2天,要用浓度每升为1毫升的漂白粉或浓度每升为20毫升的生石灰溶液涂刷池底及池壁,进行消毒,然后在阳光下曝晒1~2天后,再放进干净水,才能放养蝌蚪;新开挖的水泥池更应在使用前2周,放水浸泡脱碱,然后换入新水后才能放养蝌蚪。
对土池,应在蝌蚪放养前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药物清塘。
生石灰清塘多采用干塘法,即将池水排剩5~10厘米,然后按每平方米90~110克的生石灰溶于水,将石灰浆遍洒全池,清塘后7天,才能放水放养蝌蚪;用漂白粉清塘时,漂白粉的用量为每平方米7.5~15克,溶水后遍洒全池,清塘后3~5天即可放水放养蝌蚪。
3.注水施基肥牛蛙蝌蚪在天然水域中,主要吃食浮游生物。
所以用土池饲养时,应在放养前先施基肥培育浮游生物的方法来饲养蝌蚪。
即在蝌蚪放养前7天,蝌蚪池先注水30~40厘米,然后在离池岸1米左右的浅滩水中,堆放牛、马粪或人粪尿或青绿肥,肥料量为每平方米0.5千克。
施肥后,浮游生物很快就繁殖起来,这样放养蝌蚪以后,蝌蚪就能吃到丰富的适口饵料,迅速生长。
水泥池则因为施肥会败坏水质,造成蝌蚪窒息死亡,所以水泥
池不能施肥,只能投喂人工饵料。
三、蝌蚪的放养
蝌蚪的放养密度,应根据饲养条件、养殖方式、饵料、蝌蚪大小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来决定。
一般刚放养时,蝌蚪的密度可大些,全长1.2厘米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800~1000尾;待全长达3~4厘米时,稀放到每平方米300~400尾;全长达6~7厘米时,稀放到每平方米150~200尾。
水泥池由于管理和换水等条件优越,放养密度可比土池增加1~2倍。
四、饲养管理
蝌蚪的饲养管理,主要是控制水温,调节水质和合理投饵。
当水温高达32℃时,蝌蚪的活动能力下降,吃食减少,生长受到抑制;35℃时,蝌蚪处于极度衰弱状态,并开始出现死亡;38℃时,会出现大批死亡。
所以在夏天高温季节,必须采取降温措施。
水泥池上面要搭遮荫架,种上葡萄或瓜类等爬藤植物遮荫降温;对土池,因面积较大,可在坐南朝北搭半个池子的遮阴架,也种上爬藤植物遮荫作者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降温。
此外,在有水源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加注外河新水来降温。
水质的好坏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有密切关系。
所以在蝌蚪饲养过程中应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加水或换水。
土池还应根据水质的肥瘦进行追肥,大致每3~7天1次,每亩每次追施粪肥或青绿肥料150~200千克。
肥料和浮游生物不足时要适当投喂人工饵料。
水泥池主要投喂人工饵料,一般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投1次,每天投饵量大致是蝌蚪总体重的2%~10%。
五、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变态
蝌蚪生长发育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水温和营养条件来决定。
根据在水泥池中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600尾,饲养期内水温变动于22~30℃,采用全人工饵料条件下的饲养结果:孵化后27天,全长达4.9厘米、体重1.4克,长出后肢芽;孵化后51天,全长达9.1厘米、体重8.1克,后肢长0.4厘米;孵化后81天,全长达10.3厘米、体重8.3克,并先伸出左前肢,接着第二天右前肢也破皮质鳃盖伸出,口裂变深,随后蝌蚪尾部逐渐吸收缩短;孵化后88天,尾部吸收完毕,变态成蛙。
蝌蚪在变态阶段是处在最危险时期,管理上稍有疏忽,会造成大批死亡。
这时在水泥池内应多投放一些水浮莲、凤眼莲等水生植物或木板等漂浮物,供变态的幼蚌能登上休息,这阶段不论水泥池还是土池都应及时将变态的幼蛙捕捉到幼蛙池中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