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800字《社会契约论》读书心得五篇第一篇:社会契约的本质与意义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自愿达成的协议。
这种契约的目的是保护个人的生命、财产和自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社会契约被违背,权力被滥用,公民权利被剥夺。
这让我意识到,社会契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调整。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契约的执行情况,确保其真正发挥作用,保护每一个人的权益。
第二篇:政治权力的来源与限制卢梭认为,政治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政治权力被滥用,导致腐败、专制等问题。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权力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督。
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政治权力的监督,确保其始终服务于人民,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的工具。
第三篇:公民自由的保障与实现第四篇:社会契约与个人道德的关系卢梭认为,社会契约的实现需要人们的道德自律。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人们为了个人利益而背弃社会契约,甚至损害他人利益。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个人道德对于社会契约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使每个人都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契约,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第五篇:社会契约的未来展望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社会问题的全新视角。
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这让我意识到,社会契约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卢梭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新和完善社会契约,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社会契约论》这部作品让我受益匪浅。
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契约的重要性,以及政治权力、公民自由、个人道德等方面的关系。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契约,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800字《社会契约论》读书心得五篇第一篇:社会契约的本质与意义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自愿达成的协议。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社会契约论读后感(通用12篇)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篇1《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秩序并非来源于自然。
社会秩序来源于共同的原始、朴素的约定。
当自然状态中,生存障碍超过个人所能够承受的地步,人类就被迫改变生活方式。
人类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集合并形成力量的总和来克服生存的阻力。
解决办法就是形成一个约定,使每个人都把自身的能力置于“主权者”的指导下。
主权者是尽可能包括最多社会成员的、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
共同体中的约定对于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
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
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不可以转让,不可分割。
主权由共同利益所决定和约束,籍着法律而行动。
法律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意的行为。
立法者的存在就是必要的。
然而本身并没有权力只是指导者。
他们起草和提出法律建议,只有人民自己才有权设立法律。
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
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而非主权者本身。
政府中的执政者只是受委托来行使行政权力。
世上主要存在着三种政府形式:民主制,即由全体或大部分人民治理;贵族制,由少数人所治理;国君制,由一人治理。
结构单一的政府是最好的;实际上政府都是混合形式的,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其他形式。
没有一种政府适用于一切国家,但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与其人民的特点相适应。
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
公意是不可摧毁的,通过投票来表达。
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选举模式,例如:人民大会、保民官、独裁、监察官等。
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一个宗教,只要他们的教条一点都不违反公民的义务。
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
卢梭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
卢梭声称,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公意)所控制的,虽然他没有定义如何达成这个目标,但他建议由公民团体组成的代议机构作为立法者,通过讨论来产生公共意志。
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表述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法律保障下的自由如初——《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内容梗概:《社会契约论》由18世纪的法国天才让·雅克·卢梭所作, 其中的提出的精辟创新而又经典实用的理论观点超越了时代, 至今仍熠熠生辉。
它由四卷构成, 每一卷下面又分成若干章;每章抒发或论证一个小观点, 层层递进构成一卷的一个主题, 四卷主题也逐渐深入, 环环相扣形成一部书的理论体系。
第一卷共九章, 探讨了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以及如何这种社会约束合法化的问题;第二卷共十二章, 探讨了主权的特性及立法问题;第三卷共十八章, 探讨了政府的形式;第四卷共九章, 探讨了公意以及保障公意的各种制度最后做出结论。
第一卷是根本的理论核心是理论架构的前提所在, 第二卷是从理论向制度架构的过渡论证, 第三卷是重要的制度架构分析, 第四卷是对其中一些理论的补充论证以及总结。
读书心得:由于卢梭自小经历社会底层的各种苦难, 这使他形成了怜悯众生的自然情怀, 这种情怀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是自由和平等。
正是卢梭在政治领域对自由平等的不断思索和追寻, 最终超越了简单的自然自由而提出法律保障下的自由如初, 这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观点。
“人生来自由,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是书中最经典的一句论点。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 我在法律与自由、政治制度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多启发, 尤其在自由与法律的关系这一方面启发最大。
本篇读书笔记我选择其中的法律保障下的自由这一角度, 结合卢梭其他相关著作来阐述书中的观点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自然状态下的自由《社会契约论》系统全面的构建了一套社会体系, 这使我们对自由有了新的理解, 自由唯有在法律的保障之下才能真正实现。
法律并非是自由的藩篱, 反而正是自由的保护伞, 在法律的保障之下, 人们在文明社会中才能自由如初的生活。
在理解“文明社会下如何自由如初”之前, 我们首先要明白“如初的自由”是什么, 即我们原始自然状态下自由的原貌,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社会契约论》之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政治哲学著作,它由法国哲学家卢梭所著。
这本书提出了社会契约理论,即人们在社会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自愿地达成了一种契约关系。
这种契约关系形成了一个政治社会,政治社会的目的是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财产。
在这本书中,卢梭强调了人的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并认为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保护这些自由和平等。
他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而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服务。
如果政府不再为人民服务,人民有权利推翻政府。
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政治哲学和社会契约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它提醒我们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而不是政府自己。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自由和权利,而不是压制人民。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政治的本质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社会契约论》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政治哲学著作,它提出了社会契约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政治哲学和现代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而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读后感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大概从初中学世界历史的时候就知道了。
法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卢梭的代表作,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后来美国独立革命吸取了这样的思想。
当时卢梭写这本书的时候估计没有料到这本书竟然对世界的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也把他的名字刻在了世界历史上。
这本书我将其看做是议论文,立论清晰,论证方法多样,逻辑严密。
我想,如果当初学习议论文选取其中的一个小篇章的话,什么是议论文对我们而言就简单得多。
在论文中,多次运用了驳论、例子论证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
驳论运用得无懈可击,他多次反驳格老秀斯的观点。
举例为证,卢梭说“有时候人们可以消灭一个国家的政权,但不消灭那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成员。
由此可见,战争不能产生与它的目的无关的权利。
”格老秀斯不承认这些原则。
同样,格劳秀斯认为,人们可以把自己奉献给一位国王。
卢梭这样反驳:照格劳秀斯的说法来看,人们在把自己风险给国王之前就已经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了……该书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运用了例证法。
他用一章的文字论述了罗马人民大会,对罗马人民大会的缘起、组织架构、实施方式、发展情况做了清晰明确的阐述,指出共和制和贵族制的弊端,想要指出当今社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
这本书成书于1762年,两百多年过去,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经典就是,什么时候看都不会过时的书。
书中提到的很多想法,至今仍然没有实现。
“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今天这些仍然是世界上各国人民努力想要得到,或者努力想要捍卫的基本权利。
在论文中,他努力想要找到一个能把法律置于一切人之上的政府形式,后来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独立算是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最初解答的模型。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探讨政治哲学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社会组织的本质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
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对《社会契约论》的读后感。
一、政治权力的合法性1.1 卢梭认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应当建立在人民的共同意志之上,即人民自愿放弃一部分自由来换取社会秩序和安全。
1.2 这种社会契约的形成是基于人类天性中的自利和自私的一面,但也体现了人类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追求。
1.3 通过社会契约,政府获得了统治的合法性,同时也对人民有责任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福祉。
二、政府的职责2.1 卢梭认为政府的最主要职责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和财产权,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2 政府的权力应该是有限的,不应该侵犯人民的基本权利,否则人民有权反抗不当的政府。
2.3 政府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民主和平等。
三、社会秩序的建立3.1 社会契约的形成是为了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保障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3.2 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法律的规范,同时也需要人民的自觉遵守和合作。
3.3 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共同契约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个体与集体的关系4.1 个体和集体之间存在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个体的权利和责任是建立在集体利益之上的。
4.2 个体应该在社会契约的框架下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为社会的利益和发展做出贡献。
4.3 社会契约的实现需要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只有个体和集体相互尊重和支持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繁荣。
五、对社会契约的思考5.1 通过阅读《社会契约论》,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政府的职责,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5.2 社会契约的理念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基础,是实现公正和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5.3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社会契约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社会契约论》读后感(通用13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契约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篇1我认为“公意说”是《社会契约论》全书的核心。
我曾在《谈公意》一文中,将卢梭的公意、众意、私意和黑格尔的普遍、特殊、个体作了比较研究。
卢梭在第三卷第二章《论各种不同政府形式的建制原则》中有一段话对这三个概念解释得非常清楚。
他说:“在行政官个人的身上,我们可以区别三种本质上不同的意志:首先是个人固有的意志,它只倾向于个人的特殊利益即私利;其次是全体行政官的共同意志,惟有它关系到君主的利益,我们可以称之为团体的意志,这一团体的意志就其对政府的关系而言则是公共的,就其对国家的关系而言则是个别的(即众意),政府构成国家一部分,国家指执政者和人民全体。
第三是人民的意志或主权者的意志,这一意志无论对被看作是全体的国家而言,还是对被看作是一部分的政府而言,都是公意。
” 这里所说的私意、众意、公意一目了然。
卢梭说的公益永远应该是主导并且是一切其他意志的规范,也容易理解。
困难的是如何来确认公意?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张奚若在他的《社约论考》中说:“公意是以公利公益为怀,乃人人同共之意。
而众意则是以私利私益为怀,为彼此不同之意。
所以公意是私意之差,而众意是私意之和。
”张氏算式将公意表述为完全排除私意,仅以剩下的纯粹为公利公益的共同意志为内容,这是接近卢梭的原旨的。
卢梭的公意正如黑格尔的“总念的普遍性”一样,这个普遍性将特殊性与个体性统摄于自身之内,从而消融了特殊性与个体性的存在,变成了纯粹抽象。
有一位令人尊敬的思想家扬言,如果我把个人所具备的一切和所做的一切称为A,那么这个A产生于a+x,其中a包括这个人所受到的外界影响,即国家、人民和时代对他的影响,x则代表他自己的特征,他的自由意志的产物。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在深入研读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后,我对人类社会和政治秩序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卢梭在1762年写成的这部作品,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美国的《独立宣言》还是法国的《人权宣言》,都能在其中找到其思想的烙印。
《社会契约论》主要围绕“主权在民”的思想展开,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社会成员间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而达成的一种协议,每个人通过放弃部分自然权利,将其转让给整个社会,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公共权力的政治实体。
这种政治实体的存在是为了保护每个成员的自然权利,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正。
卢梭的理论让我思考了法律与社会契约的关系。
在卢梭看来,法律是社会契约的产物,是社会成员为了共同利益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法律的产生,使得社会间的各种规章制度变得清晰明确,人们的行为也受到了法律制度的限制。
这种限制并非是对个人自由的束缚,而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使得社会变得更加井然有序。
此外,卢梭还强调了人民主权的概念。
他认为,主权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事务,有权选择自己的统治者。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欧洲社会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它挑战了君主绝对权力的传统观念,为后来的民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阅读《社会契约论》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主制度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民主制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形式,人民有权参与政治决策,有权监督政府行为。
这种制度保证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也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民主制度并非完美无缺。
在实践中,如何保障人民的权利、如何防止权力的滥用、如何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等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
总之,《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和政治秩序本质的杰作。
卢梭的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契约和法律关系的框架,也为我们探索更为公正、民主的社会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更加坚信,只有坚持人民主权、保障人民权利、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一书名:社会契约论二作者:让·雅克·卢梭(1712-1778)三出版社:2002年/北京/商务印书馆(据巴黎奥比埃出版社版译)四页数:191五全书提要《社会契约论》又称《政治权利的原理》,于1762年在法国出版,是卢梭思想最深刻、最成熟的著作,为法美的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虽然这本书在出版时无人问津,但日后却列入十八世纪最伟大作品之列。
《社会契约论》之前,早在1750年,卢梭便因为《论科学与艺术》一文声名鹊起,成了巴黎的宠儿。
但巴黎的美好生活并不能使卢梭步入伟大之列,而且卢梭本人更喜欢乡下的生活。
1754年,卢梭在蒙莫朗森林附近终于邂逅了自己的隐庐,在此,思想的汪洋一旦打开便不可收拾:《新爱洛依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在六年里相继问世。
《爱弥儿》的出版可以说是卢梭生活的转折点,此后,他成了思想界的叛逆,与众多思想家反目成仇,这些人包括伏尔泰、狄德罗、休谟。
1778年,穷困潦倒的卢梭在阿蒙农维拉去世。
晚年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巴黎剧院不断上演卢梭的戏剧,曾经的叛逆者成了圣人。
1791年,法国国民公会决定为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热月政变后,卢梭被安葬在巴黎先贤祠。
巧合的是,伏尔泰灵位就在他旁边。
六读书感想《社会契约论》共四卷四十八章,由于种种原因,我只读了前两卷共二十一章。
第一卷九章,主要阐述人的自由和社会公约,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这项权利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第二卷十二章,主要论述了人民主权论,认为公益能够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因此主权作为公意的使用,永远不能转让,主权也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卷第一章开头处卢梭写到: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人既然生来是自由的,又怎么会在枷锁之中?谁给的枷锁,什么样的枷锁?既然已经成了一切的主人,怎么又成了奴隶?这句话反映的是什么?这种变化如何形成卢梭本人也不清楚。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一、《社会契约论》的创作背景:
十八世纪大革命之前的法国,封建专制统治仍占有绝对地位,政治上的绝对专制统治,经济上沉重剥削,思想上竭力强化宗教神学对人民的思想统治,从而达到束缚和奴役人民的目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十八世纪中期,法国农民的反抗运动此起彼伏,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与此同时,处在第三等级中的资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法国的逐步发展实力也有所增强,就如恩格斯所说:“在法国从十八世纪起,富有的、强大的资产阶级就在形成”[1]
就是在这种状况下,法国思想革命成为其政治革命的先导,率先举起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
卢梭作为法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者,就登上了历史舞台,创作了《社会契约论》。
二、《社会契约论》主要内容:
卢梭的巨著《社会契约论》,全书共四卷,四十八章,每卷论述的主题都不同。
虽然当时无人问津,但为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
第一卷在确立基本原理之上,着重研究的是契约论的内容
第一卷描述了人类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政治状态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契约存在的必要性: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人民。
[2]但国家需要一定的社会秩序来维持。
而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力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力,秩序并非来源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着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人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有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 [3]在他看来,这种结合的形式只能是这样一种契约:每一个人把他的全部的自然权利让渡给每一个人,从而形成一种普遍的意志,这种普遍意志就是公意。
公意既代表了每个社会成员的最真实最根本的需要,又能促进他们的公共利益。
社会成员遵循公意就是服从他自己所规定的法律,获得道德的自由,获得真正的幸福,因而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也就是说,卢梭认为建立社会契约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共同体,使人们联合起来,并在联合中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安全享有自由和权利。
卢梭否定了奴役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认为基本公约并没有摧毁自然的平等,反而是以道德的与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上的不平等[4]。
第二卷则主要讨论主权论的内容
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不可以转让,不可分割。
主权由共同利益所决定和约束,籍着法律而行动。
法律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意的行为。
虽然公意总是对的,但是它并非总是能作出明智的判断,因此也并非总能找到共同利益之所在,于是立法者的存在就是必要的。
然而立法者本身并没有权力,他们只是指导者。
他们起草和提出法律建议,只有人民自己(或者说主权者、公意)才有权设立法律。
关于人民主权,卢梭提出以下原则:
1.主权不可转让原则。
卢梭认为,主权既然不外是公意的运用,所以就永远不能转让。
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能转移。
2.主权不可分割原则。
卢梭认为,由于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同样的理由,主权也就是不可分割的。
3.主权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主权是绝对的,因此它是不受别的权力的限制。
主权者可以责成全体臣民服从主权者,但不能以相反的理由责成主权者约束其自身。
第三卷是论述了政府及其运作形式
什么是政府?政府救市在臣民与主权者之间所建立的一个中间体,[5]以便两者得以互相适合,他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
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而非主权者本身。
他们从主权者接受命令,并将命令转达给国民。
主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限制、改变或收回行政权。
世界上主要存在着三种政府形式:民主制、贵族制以及国君制或者皇家政府。
而结构单一的政府是最好的;但实际上政府都是混合形式的。
没有一种政府适用于一切国家,但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与其人民的特点相适应,为了防止少数人篡夺国家的权力,必须由法律保障人民定期集会,终止一切现有的行政权,让权力回到人民手中。
政府的行政官不是人民的主人,他不可以建立契约,而是遵守现有的契约。
第四卷论述几种社会管理组织
公意是不可摧毁的,应通过投票来表达。
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选举模式。
例如:人民大会、保民官、独裁、监察官等。
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一个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可以使他们热爱自己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宽容宗教,如果他教导人民向善的话。
三、对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部分观点的看法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带有一种强烈的激进民主主义色彩,具有典型的民粹主义倾向。
它的传播对当时的法国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为以后的法国大革命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但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过分强调公共利益,而忽视了个人之利益。
这是由于卢梭认为当时社会各种弊端是由于私有制造成的,为了消灭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制度,卢梭过分地强调了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把自己纳入到共同体中去,并且消灭自己的个性,这样这个社会才是完美的。
因此,他同时也抹杀了个性存在的必要和必然性。
卢梭在提出社会契约论的同时,过分的强调了道德的自由。
他认为“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而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 [6]卢梭对自由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我认为,不同的人对自由,都是有自己的想法,因此用道德的自由来衡量国家的民主程度是不科学的。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发的人民主权理论时存在着缺陷: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立足点“公意”,是一个抽象虚幻的概念;对于这种抽象公意如何实现,卢梭并没有具体说明,带有很大的空想性。
四、对《社会契约论》的评价
《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和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产生的影响绝非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他改变了一个时代的法国,对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扔着不少动摇的作用。
尽管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部分观点带有片面性和空想性,但是《社会契约论》也有许多进步的理论,体现了自由民主的思想,很好地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意志,解放了人的思想,体现了社会进步的思潮,为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类思想解放史中也拥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2.
[2]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
[3]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4.
[4]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M].
[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第1卷,第4章.
[6]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