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致橡树》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高一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知识内容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致橡树的内容讲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致橡树》的背景和作者
2.《致橡树》的文学价值
3.《致橡树》的内容解析
4.《致橡树》的主题思想
5.结论:总结《致橡树》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正文
《致橡树》是我国著名诗人辛弃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当时正值国家动荡,民族危亡之际,诗人以自己的爱情观,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这也使得《致橡树》成为一首充满时代特色的爱情佳作。
《致橡树》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在艺术手法上,辛弃疾采用了象征、拟人等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例如,诗人将橡树比作自己,将木棉比作爱人,用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
在主题思想上,诗人倡导真诚、坚定的爱情观,对现代爱情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致橡树》的内容解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橡树和木棉的生长环境,表达了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成长的关系。
其次,诗人通过对橡树和木棉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敬仰和向往。
最后,诗人通过橡树和木棉的寓言,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承诺和忠诚。
《致橡树》的主题思想是倡导真诚、坚定的爱情观。
在诗中,辛弃疾用橡树和木棉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他认为,爱情不是短暂的激情,而是长久的陪伴和承诺。
只有真诚、坚定的爱情,才能经受住时
间的考验,实现真正的永恒。
总之,《致橡树》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学价值和深刻主题思想的爱情诗。
通过对橡树和木棉的描绘和赞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手法等。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自尊、自信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象、情感、手法的分析。
(2)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舒婷的图片,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播放《致橡树》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2.自主学习①诗歌的主题是什么?②诗歌中有哪些意象?③诗歌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3.合作探究①诗歌中的“橡树”具有哪些品质?②诗歌中的“木棉”具有哪些品质?③诗歌中的“我”具有哪些品质?4.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橡树”、“木棉”、“我”等意象,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品质。
(2)分析诗歌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如对橡树的赞美、对木棉的喜爱、对爱情的向往等。
(3)分析诗歌的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体会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5.课堂小结(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致橡树》的理解和感悟。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诗歌分析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致橡树》的主题思想、意境美和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
《致橡树》教学设计《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橡树》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泉源(配流水声)-险峰-日光–春雨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展示投影:并肩的树。
《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诗作,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致橡树》原文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致橡树》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像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解析:虽然舒婷说过《致橡树》“并非一首爱情诗”,但更多的读者还是愿意把它当作爱情诗来欣赏。
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意象。
诗篇一开始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仍不能代表爱情的全部。
致橡树课文讲解一、诗歌背景。
二、诗歌内容解读。
1. 第一节。
-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这里诗人首先表明态度,她否定了那种依附男性的爱情模式。
凌霄花是一种攀援植物,它需要借助其他植物的枝干才能向上生长并展示自己。
诗人将这种攀援的凌霄花比作在爱情中依附男性、靠男性的地位来显示自己荣耀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对这种不平等爱情关系的不屑。
-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痴情的鸟儿在绿荫中重复单调的歌声,这象征着在爱情中只知道盲目奉献、失去自我的女性形象。
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一方对另一方无原则的痴迷和奉献,而应该是双方平等的互动。
-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 泉源为橡树提供清凉慰藉,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其威仪,这都是一种不平等的给予关系。
在传统的爱情观念里,女性往往扮演着这样的角色,默默为男性奉献,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而诗人认为这种爱情不是她所追求的。
2. 第二节。
-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进一步强调前面所列举的种种关系都不足以表达真正的爱情。
无论是像日光给予温暖,还是像春雨给予滋润,这些单方面的付出关系都不是理想的爱情状态。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这是全诗的核心表达。
木棉是一种独立的树,它和橡树一样有着自己的躯干和力量。
诗人强调自己要以和橡树平等的“树”的形象站在一起,象征着在爱情中男女双方应该是平等独立的个体,各自有着自己的人格、价值和尊严。
3. 第三节。
-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根在地下紧握,象征着爱情双方心灵深处的紧密相连;叶相触在云里,表现出双方在精神层面的高度契合。
他们虽然相互关联,但又各自独立,每一阵风过互相致意,这种交流是独特而私密的,不需要他人理解,体现了一种基于平等、独立之上的亲密关系。
《致橡树》教学设计 (高一)共3篇《致橡树》教学设计 (高一)1《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唱出了爱情的复杂和矛盾,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内心。
在高一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致橡树》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理解情感和主题,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能够读懂《致橡树》的基本语言和形式,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与诗歌联系起来,进行个性化阅读和理解。
3. 能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写出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探究。
2. 诗歌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3. 诗歌创作的实践。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学生小组讨论2. 个性化阅读+写作指导3. 课堂分享+评价反馈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致橡树》的诗歌画面和音乐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以“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它讲了什么?让你想到了些什么?”为引导语,开展思考和讨论。
2. 探究针对诗歌语言和形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读诗句,在语言的秩序、音韵的通感、意象的象征等方面进行解析,启发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和发现。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的诗句、节奏、韵律、形象等构成要素,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特点。
3. 理解在探究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诗歌情感和主题。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爱情、人生、生命等核心话题的思考和反思,提高诗歌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4. 创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情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创造自己的作品。
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模板和例句等参考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写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语感,注重形式和意义的统一。
5. 分享在写作完成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班级同学,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和同学们可以一起探讨作品的语言和形式特点,理解和主题提示,从而提高诗歌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致橡树原文及翻译及赏析《致橡树》这篇诗作通过写橡树来侧面描绘了人类的高尚品质,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橡树原文及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致橡树原文舒婷(现代)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①攀援:同“攀缘”比喻投靠有权有势的人往上爬。
②慰藉:安慰。
③雾霭:雾气。
④虹霓:同“虹蜺”指彩虹⑤流岚:这里指云雾。
赏析舒婷的早期诗作以描写和抒发高尚纯洁的爱情而著称。
在这首代表作里,诗人以炽热的激情和深沉的思索为爱情唱出了欢快而又凝重的颂歌。
同时,如果仔细品味,我们会在诗中发现,诗人在爱情的背后,还表达了一种经历过痛苦寻求而得到的全新的人生的价值观念,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本诗又超越了爱情。
全诗从反观入题,首先否定了几种卑俗的爱情:凌霄花以攀援为手段,目的在于凭借高枝炫耀自己,这势利的爱情理当蔑视;痴情的鸟儿整天叽叽喳喳,单调乏味地重复着卿卿我我的男欢女爱,自然带着几分必须摈弃的庸俗。
清澈明亮的源泉“送来清凉的慰蔚”,挺拔秀丽的险峰衬托着爱人庄严的“威仪”,阳光融融,春雨绵绵,在世人的眼中,真诚相悦的爱情有了情意缠绵的韵味已经足够了。
但是,诗人却坚定而热切地说:“不,这些还不够!”笔锋陡然一转开始描述诗人心中的爱情。
高中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1.2掌握诗歌的基本意象,理解象征手法。
1.3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解读诗歌。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学会尊重他人。
3.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1.2掌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教学难点:2.1诗歌的情感把握。
2.2诗歌的朗读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致橡树》的作者舒婷及其创作背景。
1.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舒婷及其诗歌的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致橡树》,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3.合作探讨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3.2各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4.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
4.2教师详细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诗歌朗读5.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5.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效果。
6.课堂小结6.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致橡树》的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致橡树》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手法。
2.学生在诗歌朗读环节中,积极参与,提高了文学素养。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附:《致橡树》教学设计1.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2.教学时间:2课时3.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诗歌朗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致橡树》的作者舒婷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舒婷及其诗歌的了解。
目录•课程背景与目标•课前准备与导入•诗歌朗读与感悟•文学手法鉴赏•拓展延伸与运用•课堂总结与反馈课程背景与目标01《致橡树》是高一语文第一册的重要篇目,属于现代诗歌范畴。
02诗歌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独立、平等、互相尊重的爱情观的追求。
03教材定位在于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感受诗歌的美,并思考自己的爱情观。
教材分析与定位01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现代诗歌的接触可能较少。
02学生处于青春期,对爱情话题比较感兴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学习本文来培养。
学生学情分析02教学目标设定0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掌握诗歌的主旨和表达技巧。
0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鉴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0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平等、互相尊重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象征意义;如何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掌握诗歌的主旨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课前准备与导入研读教材,深入理解《致橡树》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舒婷的生平、创作背景及文学风格。
准备教学辅助材料,如课件、图片、音频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
教师备课准备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致橡树》,了解诗歌大意和作者情感。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指导学生查阅字典,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和难句。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学生预习指导通过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浪漫、唯美的课堂氛围。
从学生熟悉的爱情故事或文学作品入手,引出《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
邀请学生分享预习心得和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致橡树》这首诗,了解现代诗的写作风格和意义。
2. 理解并分析诗中表达的爱情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难点:理解现代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致橡树》。
2. 备课材料:课文解析、教学反思、课堂活动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导入课题:“你们对现代诗了解多少?你们觉得现代诗与传统诗有什么不同?”Step 2 理解诗歌(15分钟)1. 学生念诵《致橡树》。
2. 教师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 意象:橡树、树影、流泪、枝叶、年轮等。
- 情感:爱情、挚爱、执着。
- 主题:爱情的坚韧和挣扎。
Step 3 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讨论诗中所传达的爱情观。
2.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3. 教师提问:在你们的理解中,诗人为什么选择橡树作为爱人的象征?Step 4 情感体验(15分钟)1. 学生们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封信给某个自己心中的人物(可以是朋友、父母、老师等)。
2. 学生们可以在写信中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爱、执着和感谢之情。
3. 学生们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信,或与其他同学分享。
Step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诗歌《致橡树》。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以《致橡树》为题,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理解《致橡树》这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对爱与人生的思考,加深了对爱情主题的理解。
《致橡树》教案9篇《致橡树》教案1一、教学目标及重点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
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
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预习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1)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xuàn、jia、jǐ、lì、ǎi、lán、ní)②威仪/仪容攀援/攀登(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
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致橡树知识点总结《致橡树》是由舒婷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歌作品。
这首诗曾被作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学习内容,被广大学生所熟知。
诗歌以橡树和橡树的坚韧不屈来抒发了诗人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悟,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表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一、诗歌内容概述《致橡树》是一首以写实主义手法展现的现代诗歌作品。
诗中,诗人以橡树的形象来寓意爱情,表达了诗人在爱情中的矛盾和挣扎。
诗中的橡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爱情,而诗人则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现了对爱情的迷惑和无奈。
二、诗歌主题《致橡树》一诗的主题是爱情。
诗人通过对橡树的描绘,抒发了对于爱情的深切思考和感悟。
橡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爱情,而诗人则在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无法割舍和依恋。
三、诗歌意境《致橡树》一诗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透过对橡树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
橡树的强大和生命力,与诗人对爱情的痴迷和苦恼相呼应,使整个诗歌充满了诗人对爱情的思考和探索。
四、诗歌结构和语言风格《致橡树》一诗共六句。
诗歌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律和押韵规律,但整体语言流畅优美,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深刻感悟。
诗中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拟人手法,橡树被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情感,使整个诗歌增添了一种神秘和超然的意境。
五、诗歌内涵和意义《致橡树》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矛盾和挣扎。
橡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爱情,而诗人则在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无法割舍和依恋。
整个诗歌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思考和探索,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愉悦和启迪。
六、诗歌的艺术价值《致橡树》作为一首以橡树为题材的现代诗歌作品,其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诗中的形象描绘细腻真实,语言优美流畅,结构松散而有力,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整个诗歌给人一种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又充满超脱感的美的享受。
七、诗歌的影响《致橡树》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现代诗歌作品,其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橡树的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对后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致橡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致橡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2 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诗歌,旨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情感。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以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爱情观著称。
这首诗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否定了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诗歌,对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舒婷及其创作风格。
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平等的意识。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对理想和人生的追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象征、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情观的深刻内涵。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爱情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致橡树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3.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学生间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早读预习:1.诵读本文,扫除字音、停顿、重音等语言障碍。
2.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掌握基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3.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层次,把握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1.请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进行补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备用资料: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石码镇,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
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
诗歌《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2.引出“朦胧诗”概念,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备用资料:“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二、初读诗歌,初步理解问题设计: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活动设计:(1)教师范读或使用网络资源。
推荐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3)师生互动,教师以自己的理解参与讨论:【分析明确】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问题设计2: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
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分析明确】不,这些都还不够!三、再读诗歌,品味探究问题设计1: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
第一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对此持什么态度?代表了哪些类型的爱情观念?【分析明确】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
其次,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的爱情。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在本诗中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问题设计2:精读第二层,后一部分作者倾诉了自己向往的爱情观。
是怎样的呢?【分析明确】1.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2.“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3.“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4.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精讲点拨】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
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
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
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5.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
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
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三、课堂总结,拓展提升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
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⑵播放《简·爱》电影片段。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
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活动设计:联系自己,谈谈感想: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四、教师总结: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
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致橡树》一课一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A.痴.(chī)情慰藉.(jí)皎.(jiǎo)洁标识.(zhì)B.霹.雳(pī)虹霓.(ní)戏谑.(xuè)诗行.(háng)C.雾霭.(ǎi)眷.(juàn)属累.(lěi)赘红硕.(shuò)D.流岚.(lán)粗犷.( guǎng ) 濒.危(pín) 绮.丽 (qǐ)2.按照“你只知道______,却忘了_______”的格式,仿写。
示例:凌霄花,你只知道借对方的高枝炫耀自己,却忘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鸟儿,你只知道______________,却忘了______________。
泉源,你只知道______________,却忘了______________ 。
险峰,你只知道______________,却忘了______________ 。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惠安女子舒婷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浪花无边无际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来源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1)《惠安女子》显示了诗人善于从客观生活中提炼诗歌意象的能力。
请你撷取诗中的意象,描述诗中所表现的情景。
意象:____________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诗的最后一句“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揭示了惠安女子的优美形象和真实命运。
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4分)(1)解析:第一问只要弄清楚了意象的概念就比较容易回答。
第二问属于对诗歌内容的还原。
在尊重诗歌思想的基础上,语言要流畅、精练。
参考答案:意象:银饰、腰肢、海面、浪花、洞箫和琵琶。
情景:夕阳的余晖投射到海面,海面的浪花仍旧无止息地飞扬,系着古老银饰的惠安女站在岸边,眺望海的另一边。
不知什么地方传来隐隐的洞箫声,在幽怨的洞箫声中,惠安女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默默地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2)解析:注意原诗中“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个评价是片面的。
诗的最后一节虽写了惠安女子的优美形象和真实命运,但诗人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只注意到惠安女子立于海天之间,上了封面,成了插图,成为风景,成为传奇,而忽略了她的“裸足”和她“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在这里,诗人对那些把“苦难”作为对象来欣赏的人作出了淡淡的却又是极为有力的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