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来的林语堂
- 格式:pdf
- 大小:190.56 KB
- 文档页数:2
论伟大林语堂读后感读林语堂的文字就像是在和一个特别有趣又超级有见识的老友聊天,那种感觉可太妙了。
林语堂笔下的“伟大”,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的概念。
他就像是把伟大从神坛上拉下来,拍拍灰,然后说:“看看,伟大也不过就是这么回事儿,它就在咱们生活的边边角角里呢。
”这让我一下子觉得伟大不再是那些遥远的英雄事迹或者名人的专属标签。
他可能会从生活中的小细节说起,比如说一个普通人为了养活一家人,每天风雨无阻地去工作,脸上还总是带着笑。
这在林语堂眼里,那就是一种伟大。
这种观点特别接地气,就像我突然发现原来我身边那些默默努力生活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他们身上都有着伟大的影子。
我就想到我家楼下卖早点的阿姨,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得起来准备食材,不管冬天多冷夏天多热,都按时出摊,为的就是让大家能吃上一口热乎乎的早点。
按照林语堂的说法,这阿姨就是伟大的呀,她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辛苦和坚持书写着伟大。
而且林语堂讲伟大的时候,还带着一种豁达的幽默。
他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说教,而是像讲笑话似的把道理给你说明白了。
就好像他一边笑着,一边捅捅你说:“你看你看,你还没发现自己也有伟大的可能呢?”这种幽默让我读的时候特别轻松,可读完之后又忍不住去回味他字里行间的深意。
他让我觉得伟大不是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不是非要成为什么改变世界的大人物。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善举,像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个座,或者是耐心地听朋友倾诉烦恼,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也都散发着伟大的光辉。
这就好像给了我一个重新审视生活的放大镜,让我看到那些被我忽视的美好和伟大。
读完林语堂关于伟大的论述,我就感觉自己看待周围人和事的眼光都变了。
不再总是去羡慕那些聚光灯下的明星或者历史书上的英雄,而是更多地去发现身边普通人的伟大之处。
而且啊,也不再害怕自己不够伟大了,因为我知道只要真诚地对待生活,用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我也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变得伟大起来呢。
林语堂就像一个智慧的引路人,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让我对伟大有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温暖和希望的理解。
林语堂苏东坡传卷三老练读后感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卷三《老练》读后感如下: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历史背景的传记作品。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林语堂对苏东坡的热爱和敬仰,同时也为书中对苏东坡人生经历的描绘所感动。
在卷三《老练》中,林语堂通过对苏东坡晚年生活的描述,展示了苏东坡的另一面。
此时的苏东坡已经从政治漩涡中解脱出来,退隐山林,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林语堂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苏东坡在自然中的感悟和人生的理解。
苏东坡晚年的生活状态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豁达。
他以诗书为伴,与自然为友,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同时,林语堂在书中也提到了苏东坡与佛教的关系。
苏东坡在晚年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对佛教的理解和接受也让我对佛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林语堂对苏东坡的敬仰和热爱。
他对苏东坡的评价充满了赞美和敬意,同时也对苏东坡的人生哲学表示了认同和欣赏。
这种对苏东坡的敬仰和热爱也让我对苏东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历史背景
的传记作品。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也感受到了林语堂对苏东坡的热爱和敬仰。
同时,我也被苏东坡的人生哲学所感染,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024年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本虽然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但是我都一直未曾拜读过他的文学作品。
我这是第一次认真地拜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
在老师布置我们阅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后,我有在网上搜索他的文章,也在其中看过《生活的艺术》和《武则天传》。
不过因为《生活的艺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看不怎么懂,所以我也就放弃了阅读这篇文章。
至于《武则天传》是由于时间不足也就没有细看了。
所以我就看了下林语堂先生所写的散文。
虽然文章都很简短不过内容是相当的丰富精彩。
在读《秋天的况味》的时候感觉先生的文章都是由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事物而可以体会到四季中“秋”的独到、人生中“秋”的成熟与练达,那种自由、闲适的心境不是一般俗人能达到的。
先生心中的诗意、禅意透过文字不经意的表达出来,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不由得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不忍放下。
我也是一个爱秋之人,我爱它是因为,它没有春的阴雨绵密、没有夏的炎热迫人、没有冬的寒风凛冽。
爱它那份成熟淡定。
不过相对于先生对于秋的爱和理解,我的这些太过于肤浅罢了。
我虽然到现在还是有些许不懂先生为什么在文末加了那段关于烟的文段,不过在这些段文字当中可以体会到先生对于生活当中许多细微的事物都观察的很是细腻。
就像大烟在烟灯上燃烧时所发出的那微微哗剥的声音,先生也会觉得有一种诗意。
还有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同样能够让先生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
虽然我不能够体会得到先生的这种感受,但是我想我能够感受到先生在观察这些细微的事物的当时的心情。
在看这篇文章后我还顺便看了下《孤崖上的一枝花》。
对于这篇文章我种油然而生的喜爱。
很喜欢这句“花只有—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
”我觉得这句话,这篇文章给人很大的勉励。
我看了这句话所理解的就是:只要还存在一丝丝的希望,那么不管当时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绝望,都要坚持下去。
即使再失望也要有微笑的理由。
我不知道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意义是些什么,但是我在这篇文章当中所领悟的就是这些。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推荐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34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看完王水照老师的这本《苏轼传》,感慨良多。
东坡是中国文人中我非常喜爱的,可以说是最喜爱的一位,此次翻开这本传记,自然主要是因为对传主的爱戴,当然和优秀的文笔也是分不开的。
那是一个初秋的早上,和煦的阳光洒满屋内,我从朋友的书袋内掏出这本书,赫然三个隽秀的字映入眼帘:苏轼传。
朴素而清新淡雅的封面,良好的印刷,最重要的着者深厚的功力均深得我心,加上传主是我最喜欢的一代文豪,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睹为快。
可以说书没有让我失望,我是一个队文字相当敏感的人,文字的质量会大大影响我对一书的爱恶,而此书于文字之流畅优美来说绝对是上乘之作,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娓娓道出东坡传奇的一生,跟随着着者的脚步,我仿佛进入了那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川蜀大地,看到了稳健自信的明允公,乐善好施的程夫人,还有可爱的苏轼苏辙兄弟……我渴望看到的情节书中几乎没有遗漏,苏轼考进士、任徐州、杭州知州,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写下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词,一篇篇流芳百世万古不朽的美文,一页页通天地之气得日月之精的丹青墨宝……书中既有对人物生平流畅而传奇的叙述,精彩动人,跌宕起伏,又有对东坡诗文书画的专业性评论,高见迭出,云霞满纸,着实令人大呼过瘾,十分解渴。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能让外行看够热闹,让内行看够门道的大书好传。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形象中的苏东坡是个豪爽,旷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前史上留下了不行磨灭的荣光印记,直到现在,人们还铭记取她,我曾去过他的家园眉山,眉山许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不得不说,他是如此耀眼。
但是或许我对他的了解仍是太限制了,只停留在这些外表的形象上,最近读了《苏东坡传》才知道人们爱他,爱的是他的真挚。
读林语堂的《中国人》[精选]第一篇:读林语堂的《中国人》[精选]——读林语堂的《中国人》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
在《中国人》中,我们看不出作者林语堂先生想使中国变得“伟大”的所谓爱国意志,但作品却明显地透出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
巨大的存在。
“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中国人》的最终目的。
林语堂把鲁迅眼中的“黑暗”看成了“麻烦”,这与其说是他比鲁迅更宽容,还不如说这个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的人,在思考中国时有一个先在的心理基奠,那就是惊讶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存在,且被这种巨大的存在力所折服,他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并寻找这个存在的合理性。
历史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民族曾屡次被侵犯,而且不少时候是已经被侵犯了的,如元朝与清朝的出现。
然而不论怎样的改变,她依旧还是那个存在,那种个性,那些传统,那种文化,只是变得越来越大,大到超过了人们心灵所能认知的程度。
这种同化一切的超然生存力使林语堂惊叹,正是这种惊叹使他无法成为鲁迅。
他既要找到这个民族常被欺辱的原因,也要表达对这种生存延续能力的欣赏;他用一种温和而简单的方式阐述了他的体会,他不想去证明真理,而是想让他的国人去感知真理。
他认为他们能做到这点,因为这种感知力与那种同化力相比是如此地微小。
文明与原始之间。
在林语堂看来,当世界文明以一种快得让人来不及接受的速度向前发展时,他的国家却陶醉在文明与原始之间,所以,他困惑地说:“我有时发现一种懒于革新的惰性,有时发现一种颇觉高傲的保守;保守?高傲?到底为什么?”他认为,中国人在对宇宙规律的把握、对人类本质的认识上都超过了所有其他民族,所以,我们有四大发明、有儒道哲学。
我们的发明使我们有了生活能力,我们的哲学使我们的生活找到了稳定和安全感,我们以聪明和洞察力率先跨进了人类文明的门槛,甚至“曾经是征服者”。
2024年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文馋了!随手从书架取下林语堂大作。
这本是三九折买来滴!当时,只是因为他是大家,相信他一定不会令我失望,定会对于我的人生有所启迪,所以入手。
昨晚,信手翻阅《林语堂散文》,至《论读书》,不禁又有朗读,拍案,会心微笑,鼓掌大笑滴冲动。
大师果然不负我之所望,知己呀!大师说:“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警醒呵,第一次看到这句古训,反省!偶尔我也会站着说话不腰疼,虽说旁观者清,毕竟事未临头不能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只能想当然地侃侃而谈,把书中的大道理强加给人家,强势地指责或批评,不顾忌他人感受,不讲究方式方法,冷静滴想想,微薄的内心并不能完全服人,却要从态度上压倒对方,气焰嚣张,不可取呵。
大师说:“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
”这些情态基本同样适用于今天哪?!指责国人以读书为名取利禄之实,但能撼得动教育体制的力量在哪儿?当然还有一句,“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
”这令大师不齿的现实,同样在今天也遍地开花呵?!我忽然想,大师如果不能撼得动这现象,那么是否大师把浪漫滴读混同于求生存的读了嗫?是不是读书本来就分很多种,只有等自己的人生奋斗到一定高度时候,才有资格进入下阶段的读?果然,大师接下来说,“今日所谈,非指学堂中的读书”嘘^果然!大师提醒学子不要读死书,要透过文字看本质,持怀疑态度做学问。
接着,转入正题,是自由读书。
大师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射手座的强势主观使我极容易钻牛角尖,但读了一点书,开了一点窍,发现前面的路还很宽,何必每每自寻烦恼,换个角度看问题,并不是天塌地陷的危难,乐观的活才是正理。
就是这句,“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推荐12篇)篇一: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
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
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潜质。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正正因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爱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
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正因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好以为你是大学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较重要;不好以为你是杀猪的,因此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好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
你这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务必要有带头人。
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正因“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
他有十分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林语堂散文读后感100字
读完林语堂的散文,我受益匪浅。
他的散文文笔优美,行文流畅,文字间透着深邃的
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他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琐事,却能把普通的事物转
化为文学的艺术品。
他的散文读起来仿佛坐云端,让我感到一种心境的提升。
此外,林语堂散文的主题也十分丰富多样。
他通过对自然、人物、名胜等的描写,表
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他深入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从中发现美和善,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林语堂的幽默和智慧。
他的散文中常常夹杂着幽默的插言和双关
的用词,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而他对生活的深思熟虑和理性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一
种智慧的力量。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语言,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阅读林语堂的散文,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并受到了启发。
他的散文让我对世界充
满了温暖和善意,也让我对文字的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想,接下来我会更加
努力地写作,用文字去传递美和温暖。
林语堂经典语录林语堂经典语录1、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
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2、一个强烈底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
这是中国人“知足”的精义。
3、我想我和别人一样是个有道德的人,如果上帝有我母亲一半爱我,也就不会送我下地狱。
如果我上不了天堂,地球就该死。
4、该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
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
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5、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6、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
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
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中人物总被画得极渺小的理由。
7、他并没有虚幻的憧憬,所以无所谓醒悟;他从来没有怀着过度的奢望,所以无所谓失望。
他的精神就是如此得了解放。
8、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的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
9、男人就像是一本书,看看封面呢,金光闪烁,再看看序言,引人入胜,可等你拿到手,净手焚香去读,也许就读不下去了。
10、赏玩一样东西中,最紧要的是心境。
11、社会十大俗气:腰有十文必振衣作响;每与人言必谈贵戚;遇美人必急索登床;见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态;与朋友聚喋喋高吟其酸腐诗文;头已花白却喜唱艳曲;施人一小惠广布于众;与人交谈借刁言以逞才;借人之债时其脸如丐,被人索偿时其态如王;见人常多蜜语而背地却常揭人短处。
12、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
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感悟
一、阅读感悟
林语堂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这本书让我明白,在当下这个高压力的快时代,我们不必凡事都过于追求完美,应当懂得适当地调整人生,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烦忧;尊重生命,顺其自然,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我们将生活得充实而快乐。
其实,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
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昂贵,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
所以,我们要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那份朴实真挚。
二、精彩语段
1.因为我们必须先有哭,才有欢笑,有悲哀而后有醒觉,有醒觉而后有哲学的欢笑,另外再加上和善与宽容。
2.悠闲的生活始终需要一个怡静的内心,乐天旷达的观念和尽情欣赏大自然的胸怀。
3.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
三、图书信息
《生活的艺术》,作者林语堂,越裔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出版。
四、寄小读者
生活就像一场旅行,我们每个人都是旅行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和事,我们需要用全新的心态去感受他们。
同时,也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体验到平常之美的心灵,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