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肠动物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15
Ps:打下划线的是我认为重点的地方,同学们可做相应参考。
腔肠动物一、主要特征1.低等的多细胞动物,由内、外胚层与中胶层构成。
2.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
3.具消循腔(原肠腔),故称腔肠动物,有口无肛,属低等的后生动物。
4. 具肌肉和神经的分化。
5.有刺细胞,又称刺胞动物。
二、形态构造水螅型个体1. 形态: 基部:分泌粘液体部:圆柱形或扇形,几丁质围鞘触手部:分散分布或集中成一圈2. 生活方式:单独生活或群体个体相互连接以茎状共肉做主体,个体生在主体上水母型个体外部形态:伞部、触手、垂管上伞部、下伞部、缘膜、垂管内部构造(了解)☐胃管系统:垂管、胃(消循腔)、辐管和环管。
☐神经系统:低等原始,一般只由伞部内的神经网、与辐管平行的辐神经和围绕伞部边缘的神经环构成。
☐感觉器官平衡囊:在伞缘触手之间,形似小囊,内有若干平衡石,是水母类的平衡器官。
眼:在触手球上有一个红色、褐色或黑色的眼点,是水母类的感觉器官。
生殖腺:水螅水母类的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位于辐管下面和垂管两侧。
(重要)世代交替:水螅型世代-无性世代水母型世代-有性世代如下图:二、分类:水螅虫纲Hydrozoa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珊瑚虫纲Anthozoa栉水母纲Ctenophor水螅虫纲Hydrozoa一概述:(了解)☐生活史中一般有世代交替。
☐水螅型体内无隔片(和珊瑚虫纲不同)。
☐水母型有缘膜,一般个体较小,单体或群体,后者有多态现象(管水母目)。
☐中胶层较薄,无细胞结构。
☐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除少数淡水种如桃花水母属外,绝大多数为海产种类,由沿岸到深海均有分布。
☐水螅型个体营附着生活,常密集成群,水母型个体都是浮游的。
二.分类淡水水母目花水母目软水母目硬水母目筐水母目管水母目1.淡水水母目:桃花水母属世界性广泛分布于淡水俗称“桃花鱼”桃花水母是一种濒临绝迹、古老而珍稀的腔肠动物它对水质要求极高,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2.花水母目:⑴.灯塔水母属水母体呈钟形,形似灯泡和灯罩,具丝状触手在胃壁上部或4条辐管与胃相连处有浓密的泡状内胚层细胞。
八年级生物腔肠动物知识点腔肠动物是属于动物界下的一类无脊椎动物,和水母、蜇水母、珊瑚等生物在一起构成了腔肠动物门,也叫做刺胞动物门。
本文将重点介绍腔肠动物的分类、结构和特点等知识点。
一、腔肠动物的分类腔肠动物门包括了海葵、珊瑚、海鞘、水母、蜇水母等生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体内含有一定数量的刺胞细胞,并且嗜中性氨基酸。
腔肠动物早期被归入于昆虫綱,但实际上体内构造和特点更像是一些较进化的软体动物。
二、腔肠动物的结构1. 外形腔肠动物的外形十分多样。
有些形状像身边家蚕一个圆柱形,半边平面的袋状分钟珊瑚,则像花与草在岩石上堆叠,有些还像外壳基本上没有变形的小型海洋生物。
常见具有典型外形腔肠动物代表的分类群有水螅、刺胞动物和钩虾等。
2. 内部腔肠动物的内部可分为两个部分——腔和肠:(1)腔:腔肠动物的腔的类型非常多,从单一的中空隙,到成对的体表腔,再到连通的口腔和某些器官的体腔。
(2)肠:腔肠动物的肠比较短,有两个开口,一个是口腔,位于动物的头部;另外一个是肛门,位于动物的尾部。
三、腔肠动物的特点1. 没有呼吸系统腔肠动物是没有呼吸系统的,他们从体表通过渗透和扩散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2. 刺胞细胞腔肠动物的体内含有大量的刺胞细胞,他们可以用来捕食猎物、自卫、附着等。
3. 成对体表腔一些腔肠动物具有成对的体表腔,这些体表腔在水螅中举足轻重,他们负责水螅的泳动与被动以及得到养分。
4. 单一中空腔有些腔肠动物的内部只有一个单一的中空腔,例如水螅子类的原始设计就非常基础。
四、腔肠动物的意义腔肠动物在地球生命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
腔肠动物可以被用来研究基因组、细胞发育和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问题。
总结:腔肠动物是属于动物界的一个类群,包括了很多种海洋生物,他们的外形各不相同,但内部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点。
这些动物对于我们了解生物演化的历程和生命的意义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腔肠动物知识点汇总
1.腔肠动物的概述
(1)生活环境:腔肠动物的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海洋中,如水母、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
(2)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3)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海蜇经加工后可以食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构成了珊瑚礁。
2.代表动物——水螅
(1)生活习性:水螅通常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
水螅身体的一端附着在水草等物体上,另一端伸展着柔软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以水蚤等小动物为食。
(2)体形
①辐射对称:水螅的身体只能分上下,分不出前后,左右,背腹,经过身体纵轴可以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辐射对称两部分。
②辐射对称的体形,便于水螅感知周围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3)结构
①水螅的身体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组成,二者中间填充着它们分泌的胶状物质。
②内胚层细胞围成的空腔叫消化腔。
(4)摄食和消化
①摄食:外层分布的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政击和防御的利器,在触手处多。
刺细胞里大多藏着刺丝和毒液,当遇到猎物时,水螅能迅速弹出刺丝,并将毒液通过刺丝注入猎物体内,将其麻醉或杀死。
②消化:吃进的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食物残渣仍从口排出。
(5)生殖:水螅主要进行出芽生殖,芽体长成小水螅后,从母体上脱落下来,独立生活。
腔肠动物有哪些
1、海蜇又名水母,白皮子,主产于中国东南沿海。
8至9月间,海蜇常成群浮游于海面,有时被冲击而搁浅在海滩,捕捞时,先用长标刺穿其伞体,然后用网捕获。
2、水螅(学名:Hydra),腔肠动物,身体圆筒形,褐色,口周围有触手,是捕食的工具,体内有一个空腔。
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包含有无芽体(Bud)、精巢(Testes),多见于海中,少数种类产于淡水,附着在池沼,水沟中的水草或枯叶上。
3、海葵(学名:Actiniaria)是一种长在水里的食肉动物,属于刺胞动物,六放珊瑚亚纲的一目,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动物,没有中枢信息处理机构,也就是说它连最低级的大脑基础也不具备。
一、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腔肠动物的特征:2、腔肠动物的代表动物:水母、海葵、海蜇、珊瑚虫、水螅3、身体由两层细胞构成------4、外胚层有刺细胞,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的的利器,在触角处尤其多5、生殖方式:出芽生殖6、扁形动物的特征:7、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有:可自由运动的涡虫,寄生的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8、日本血吸虫的寄主有-----钉螺和人9、身体由三层细胞构成:10、生殖方式:卵生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1、线形动物特征:12、线形动物的代表动物有:蛔虫、钩虫、蛲虫、丝虫、线虫等13、蛔虫与寄生相适应的特征:14、预防蛔虫病:首先注意个人卫生,不喝不清洁的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其次要管理好粪便15、环节动物的特征:16、环节动物有:蚯蚓(在自然界扮演分解者角色)、沙蚕、水蛭等17、观察蚯蚓:a.体形:长圆筒形b.运动:肌肉和刚毛配合c.呼吸:湿润的体壁(体壁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d.前后:环带靠近前端18、蚯蚓在粗糙的纸上比在光滑的玻璃上爬得快,因为粗糙的纸上摩擦大19、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是为了呼吸三、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20、软体动物特征:21、软体动物:a 双壳类:河蚌、扇贝、文蛤、縊蛏b 八个贝壳:石鳖c 其他:蜗牛、乌贼、鱿鱼、章鱼、鲍、钉螺22、软体动物有十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大类群23、观察縊蛏:a 贝壳作用:保护b 呼吸器官:腮c 运动器官:足d 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贝壳24、河蚌的受到沙粒等异物的刺激,会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
25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
26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27节肢动物特征:包括:昆虫、甲壳动物、蛛形动物(如蜘蛛)。
28昆虫: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三对足两对翅。
(蚂蚁、蝗虫、蜻蜓、蚊、蝇)29蝗虫用气管呼吸,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
虾、蟹、水蚤30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31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四、鱼类32鱼类所以能生活在水中的特点:33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结构特点34鱼类特征:水中生活的其他动物:海马、鲨鱼、泥鳅、中华鲟、四大家鱼两栖类和爬行类35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青蛙、蟾蜍、蝾螈,娃娃鱼。
《腔肠动物》第一部分主要特征腔肠动物包括水螅、水母、海葵、珊瑚等,是两胚层、辐射对称和具有消化循环腔的原始多细胞动物;由于其体内含有一类特殊的刺细胞,故又名刺胞动物。
一、身体体制1、辐射对称概念:通过动物由口面到反口面的中轴或主轴,有许多切面/对称面都能使动物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的身体体制。
辐射对称的体制,是腔肠动物对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的一种适应。
如:水螅、海月水母2、两辐对称(左右辐射对称)概念:通过动物身体的中轴或主轴,只有两个平面/对称面能将动物的身体切成相等的两部分的身体体制。
两辐对称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的一种形式。
如:海葵、珊珊二、两个胚层1、外胚层位于身体外层,均由各类细胞构成。
2、内胚层位于身体内层,均由各类细胞构成。
另位于外胚层与内胚层之间有一非细胞的中胶层,中胶层有时极薄和不显著,如水螅的中胶层;有时非常厚,占身体的绝大部分,如水母。
三、体壁细胞的组成及功能(以水螅为例)1、外皮肌细胞位于外胚层,具有保护与运动的机能。
2、内皮肌细胞(又名消化细胞)位于内胚层,具有消化与运动的机能。
3、腺细胞多在内胚层中散布, 能分泌消化酶到消化循环腔中,执行细胞外消化的功能;外胚层腺细胞不常见, 但是水螅基盘的外胚层细胞几乎都是腺细胞,可以分泌粘液供附着之用。
4、间细胞内外胚层均有分布,但外胚层相对较多;间细胞是小圆形的、未曾分化的细胞,具有分化成其它各种细胞潜能。
5、刺细胞和刺丝囊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独有的,因此也是本门动物最主要特征之一。
由间细胞所形成,一般产生于外胚层,特别是在触手上;但某些腔肠动物,内胚层也具有,如海月水母、海葵。
刺细胞具有运动、捕食与防御能作用。
四、散漫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构成:主由感觉细胞、神经细胞与皮肌细胞构成。
作用:感觉细胞接受刺激,神经细胞司传递,皮肌细胞司动作,便形成了感觉和运动的体系。
特点:神经冲动传导无极性。
五、消化腔肠动物具有细胞内和细胞外两种消化方式。
腔肠动物[填空题]1通过对涡虫简要特征的了解,掌握涡虫纲的主要特点。
在涡虫纲哪一类涡虫是最原始的?参考答案:(一)外部形:涡虫身体柔软扁平而细长,背面稍凸,多褐色,腹面色浅,前端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发达的耳突,头部背面有2个黑色眼点,口位于腹面近体后1/3处,稍后方为生殖孔,无肛门,身体腹面密生纤毛,由于纤毛和肌肉的运动,使涡虫能在物体上作游泳状的爬行。
(二)内部构造:1.皮肤肌肉囊自涡虫始为真正的三胚层无体腔的动物。
2.消化系统:口在腹面,口后为咽囊,周围为咽鞘,其中有肌肉质的咽。
咽可从口中伸出,以捕捉食物。
3.呼吸、循环:涡虫无特殊的呼吸、循环器官,依靠体表扩散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4.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型,由焰细胞和排泄管组成。
通过焰细胞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5.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为梯型的神经系统,头部有一对脑神经节,由此分出一对腹神经索通向体后,在腹神经索之间还有横神经相连,因而构成梯型。
涡虫背部的一对眼点是由色素细胞和视觉细胞所构成,它们只能辨别光线的明暗,不能看物像;耳突在头的两侧,有许多感觉细胞,司味觉和嗅觉,在表皮内还分布着许多触觉细胞,涡虫对食物是正向反应,对光线的刺激是避强光,寻找暗的微光,夜间活动强于白昼。
6.生殖系:雌雄同体,雌雄生殖系统相当复杂。
7.再生:涡虫的再生能力很强,若将它横切为两段,每一段都会将失去的那一半再生长出来,成为一条完整的涡虫,甚至分割为许多段时每一段也能再生成一完整的涡虫。
学者们有些认为大口虫目是最接近祖先的类群,因为它们具简单的咽,盲囊状不分支的肠,神经索放射排列,具额腺及平衡囊,无卵黄腺,螺旋卵裂,这些为原始特征。
无肠目和链虫目是由大口目祖先分出的分支。
另一些学者认为无肠目是最原始的涡虫类,因为它们没有肠管,简单的咽直接与来源于内胚层的吞噬细胞相连,无原肾管,神经也呈放射状。
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涡虫的祖先是介于无肠目和大口虫目之间的一类动物,认为其消化管为囊状如大口虫目,但无原肾管,又像无肠目,神经系统为上皮神经网。
总之这一问题还没有定论,尚待进一步研究。
[填空题]2扁形动物门分成哪几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注意适应于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特点)?参考答案:扁形动物门分为3个纲: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一、涡虫纲的主要特征:涡虫纲是扁形动物中主要营自由生活的一类。
除极少数种类过渡到寄生生活外,绝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海水中,少数进入到淡水生活,极少数种类进入到陆地的湿土中。
适应于自由生活的方式,涡虫的体表一般具有纤毛并有典型的皮肤肌肉囊,强化了运动机能,表皮中的杆状体有利于捕食和防御敌害;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一般比较发达,能对外界环境如光线、水流及食物等迅速发生反应。
自由生活涡虫的体表特别是耳突、触角分布有丰富的触觉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及水流感受器,它们分别感受触觉、化学及水流的刺激。
平衡囊主要存在于一些原始的种类,包埋在脑中或靠近脑,其结构与腔肠动物的相似。
神经系统有不同的形式,较原始的种类具有脑及3~4对纵神经索及上皮下神经网,与腔肠动物有相似之处。
涡虫类具有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单咽目涡虫有临时性肛门)其消化管复杂程度不同,最原始的没有消化管由口通到体内一团来源内胚层的吞噬细胞(或称营养、消化细胞)呈合胞体状,具消化功能;简单的消化管为一囊状或盲管状(如大口虫目、单肠目)。
呼吸,通过体表从水中获得氧,并将二氧化碳排至水中。
原始的排泄系统为具焰细胞的原肾管系,具有渗透调节和排泄作用。
生殖系统除少数单肠类为雌雄异体外,其余均为雌雄同体的。
它们具有无性生殖的能力(主要是通过横分裂)。
与此相关的,它们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经人工切割证实)。
二、吸虫纲的主要特征:吸虫纲的种类均为寄生的。
少数营外寄生,多数营内寄生生活。
它们与涡虫类在系统发展上较为接近,表现在体形及消化、排泄,、神经、生殖系统等结构有许多一致或相似之处。
但是由于吸虫类适应寄生生活,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寄生生活的特点是:环境相对稳定、有局限,营养丰富。
适应这类环境,其运动机能退化,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也无一般的上皮细胞,而大部分种类发展有具小刺的皮层;神经、感觉器官也趋于退化,除外寄生种类有些尚有眼点外,内寄生的种类眼点感觉器官消失;同时发展了吸附器,如肌肉发达的吸盘和小钩等,用以固着于寄主的组织上。
消化系统相对趋于退化,一般较简单,有口、咽、食管和肠;呼吸由外寄生的有氧呼吸到内寄生的厌氧呼吸;生殖系统趋向复杂,生殖机能发达;生活史也趋向复杂,外寄生种类生活史简单,通常只有一个寄主,一个幼虫期;内寄生的复杂,常有2个或3个寄主,具有多个幼虫期,如从受精卵开始经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到成虫(在不同种吸虫、幼虫期有所差别),且幼虫期(胞蚴、雷蚴)能进行无性的幼体繁殖,产生大量的后代,无疑它有利于几次更换寄主。
这些都是适应于寄生生活的结果。
三、绦虫纲的主要特征:所有绦虫都是寄生在人及其他脊椎动物体内,它们的寄生历史可能比吸虫还要长,因此它们的身体构造也表现出对寄生生活的高度适应。
由于在寄主肠内长期适应的结果,它们的身体呈背腹扁平的带状,一般由许多节片构成,少数种类不分节片。
身体前端有一个特化的头节,附着器官都集中于此,有吸盘、小钩或吸沟等构造,用以附着寄主肠壁,以适应肠的强烈蠕动。
体表纤维毛消失,感觉器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全部消失,通过体表来吸收寄主小肠内已消化的营养。
绦虫体表具皮层微毛,以增加吸收营养物的面积,它可直接吸收并输入实质组织中。
生殖器官高度发达,在每一个成熟节片内都有雌、雄性的生殖器官,因此每一节片的生殖系统与一条吸虫的生殖系统相当,繁殖力高度发达,每条绦虫平均每天可以生出十几个新节片,每天也可以脱落十几个节片,假如每个节片含卵3万个(每节片含卵3万~8万),那么10个节片就含有卵30万个在孕卵节片的子宫内充满了成熟的虫卵,虫卵可以因节片破裂或随节片与寄主粪便一同排出体外。
一般也有幼虫期,其幼虫也为寄生的,大多数只经过一个中间寄主。
[填空题]3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根据什么说它比腔肠动物高等(要理解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对动物演化的意义)。
参考答案: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这类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复杂、完善和发展,对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此相关的在扁形动物阶段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和梯式的神经系统等。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
从动物演化上看,这种体型主要是由于动物从水中漂浮生活进入到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
已发展的这种体型对动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凡是两侧对称的动物,其体可明显的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丁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
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
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
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二)中胚层的形成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
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比如由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
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
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
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
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地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型的神经系统。
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皮肤肌肉囊由于中胚层的形成而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如环肌、纵肌、斜肌。
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它所形成的肌肉系统除有保护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加上两侧对称,使动物能够更快和更有效地去摄取食物,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四)消化系统与一般腔肠动物相似,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除了肠以外没有广大的体腔。
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营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如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
(五)排泄系统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原肾管的排泄系统。
它存在于这门动物(除无肠目外)所类群。
原肾管是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通常由具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
(六)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显著的进步。
表现在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
(七)生殖系统大多数雌雄同体,由于中胚层的出现,形成了产生雌雄生殖细胞的固定的生殖腺及一定的生殖导管,如输卵管、输精管等,以及一系列附属腺,如前列腺、卵黄腺等。
这样使生殖细胞能通到体外,进行交配和体内受精。
[填空题]4初步了解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
参考答案:腔肠动物是真正多细胞动物的开始。
从其个体发育看,一般海产的腔肠动物,都经过浮浪幼虫的阶段,由此可推想:最原始的腔肠动物是能够自由游泳的、具纤毛的动物,其形状像浮浪幼虫,即梅契尼柯夫所假设的群体鞭毛虫,细胞移入后形成为原始二胚层的动物,发展成腔肠动物,在现存的腔肠动物中,水螅纲无疑是最低等的一类,因为其水螅型与水母型的构造都比较简单,生殖腺来自外胚层。
钵水母纲水螅型退化,水母型发达,结构较复杂。
珊瑚纲无水母型,只有结构复杂的水螅型。
后2纲的生殖腺又都来自内胚层,因此可以认为,钵水母纲和珊瑚纲可能起源于水螅纲,沿着不同的途径发展而来的。
综上所述,腔肠动物门的内容可简要概括如下:腔肠动物一般为辐射对称(也有两侧辐射对称的),具两胚层,有原始的消化腔(消化循环腔),有口无肛门,行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
有组织分化,具原始的肌肉结构(皮肌细胞)和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有刺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