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试行

编制说明

为进一步凸显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范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内容;南京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南京城市特色的把握..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内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内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南京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南京市规划局..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彰显南京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范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

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南京“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范各层次城市设计内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1.4 基本原则

1.4.1 以人为本

从市民角度出发;由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转向满足审美、认知及体验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引导慢行交通出行;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1.4.2 特色美观

在南京特有山水环境、人文背景下;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美化城市景观环境..

1.4.3 生态低碳

围绕能源消耗、经济转型、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强化城市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方便性;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1.4.4 综合协调

各层次城市设计应相互衔接;空间特色要素控制应相互协调;加强多种功能融合及各类空间要素关联;加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

1.4.5 提高效率

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策划;加强公共空间组织;优化城市功能;方便居民生活..加强土地的混合利用;提高土地与空间效益;提升城市活力..

1.5 城市设计主要内容及重点

城市设计是以城镇空间组织与优化为目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和空间环境所作的研究和设计..

南京市的城市设计应在综合考虑城市空间、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要素的基础上;强化“功能发展策划、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形态设计、综合交通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等“五位一体”的工作内容;强调对城市空间的综合策划;提升城市空间效率与活力..

城市设计的重点地区有城市中心地区、滨水地区、沿山地区、城市交通枢纽地区、历史文化保护地区及其它重要功能片区等;对居住区、工业区等一般城市建设地区可按照“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指引”进行控制详见附件..

1.6 编制层次

南京市的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片区城市设计、地段城市设计以及地块城市设计四个层次..

总体城市设计:运用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确定南京总体城市空间特色定位及控制要求..其内容是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下层次城市设计的总纲..

片区城市设计:属于片区总体规划工作内容;可结合片区总体规划同步完成;也可单独组织编制..

地段城市设计:相当于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工作层次;可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步完成;也可单独组织编制;其成果应及时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反馈..

地块城市设计:地块城市设计是实施城市设计全覆盖的基础手段;地块城市设计导则作为规划条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土地招拍挂合同..新编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同步完成相应地块城市设计导则..该阶段工作

深度相当于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工作层次..

2 城市总体空间特色定位与控制

2.1 总体城市空间特色定位

2.1.1 龙蟠虎踞的绿色都会

南京拥有良好的山水资源;长江、紫金山、石头城、秦淮河、玄武湖等山水空间是南京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的自然要素;共同构筑了“龙蟠虎踞、襟江带湖”的自然山水格局..

2.1.2 历史悠久的十朝都会

南京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500年建城史;历代都城城郭、历史轴线和街巷格局清晰;逐步积累形成了“环套并置、多朝叠加”的古都格局..

2.1.3 多心组团的现代都会

城市新区是塑造现代都市风貌的重要载体;南京未来城市空间以组团跳跃的方式向外拓展;与周边山水资源融合;形成了“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现代化都市区空间格局..

2.2 空间形态控制

构建以主城为核心、以放射型线性交通走廊为发展轴、绿色开敞空间为绿楔、分层次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体系;形成“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总体空间格局和“大疏大密”的城市空间形态..

老城以保护、展示和织补为主;整体保护老城山水格局、历代都城城廓、历史轴线和街巷格局;严格控制老城南、明故宫、鼓楼至清凉山三片历史城区的历史风貌;控制老城范围内建筑高度;三片历史城区新建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5米以下公共建筑可以控制在40米以下;保持老城“近墙低、远墙高;周边低、中心高;南部低、北部高”的总体空间形态..

新区鼓励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加强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外部空间设计;鼓励中心区高层建筑簇群化布局;以形成层次丰富、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空间形态..

保证长江、玄武湖、莫愁湖、秦淮河等大型水体岸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公共性与开敞性;控制紫金山、老山、栖霞山等山体周边建设规模及建筑高度;禁止出现建筑与山体比高的情况;保护大型山体山脊线的视线完整性;保证城市轮廓与山体背景相融合..沿长江两岸通过建筑的合理布局创造丰富而有层次的景观效果;形成以大型都市建筑群体为特色的沿江空间界面..

保护城市外围开敞空间内的山林、水体、湿地、基本农田、人工防护林等构成的城市绿楔..主城外围主要通道两侧的绿地应严格保护;形成绿化带;串联城市生态空间及副城、新城、新市镇等发展组团..

2.3 特色意图区

特色意图区是指能够充分展现城市空间特色及对城市空间特色有重大影响的地区;分为市级和片区级两个层次..

市级特色意图区是体现南京城市独特个性的地区;是城市空间形象的名片;在空间格局上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市级特色意图区名录详见附表1..

片区级特色意图区是指代表片区地域空间特色的地区;由片区城市设计确定范围并提出控制引导要求..

2.4 特色空间要素

特色空间要素是指对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感知有着重要影响的地区;包括城市轴线、视线廊道、门户节点以及天际轮廓线等;市级特色空间要素详见附表2..特色空间要素相关区域应强调建筑空间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创造富有层次且具有韵律感的空间景观形象..

城市轴线是城市精神和风貌的集中展示线路;要体现空间环境与人文特色的和谐相融;要组织好轴线的空间序列;视线廊道内要避免出现大体量、不协调的高层建筑;要组织好“第五立面”设计;门户节点应具有空间标识性;天际轮廓线应强调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和富有韵律感..

2.5 城市空间基底控制

对城市一般地区要强调适度的集约;保持一定的建筑强度和绿地率..

沿次干路、支路等城市生活性道路的建筑;建筑裙房24米以下部分在满足消防安全的条件下鼓励拼建;以形成连续的建筑街道界面..商业、办公等公共建筑贴线率不得小于60%;步行街、商业街沿线建筑贴线率不得小于80%..

城市绿地内可兼容一定数量的低密度公共休闲设施;提高绿地的使用效率;提升城市活力..

3 片区城市设计

3.1 片区确定及特色引导

依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片区包括主城;江北新区副城、仙林副城、东山副城;龙潭、桥林等9个新城;以及汤泉、竹镇、石湫等34个新市镇..各片区空间特色引导详见附表3..

3.2 片区城市设计内容

3.2.1 空间特色定位

依据总体城市设计;结合规划用地布局;综合考虑片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功能结构;提出片区空间特色定位;制定城市设计目标..

3.2.2 功能结构

分析片区内产业发展特征;加强各功能片区之间的必要联系和沟通;

深化功能布局;组织公共活动空间体系;优化和完善片区功能结构..

3.2.3 景观风貌结构

合理划定片区景观风貌分区;确定景观轴线、景观节点、视线廊道和城市天际轮廓线;研究观景路径及观景点;保持特定视野的观赏效果;构筑景观风貌结构..

3.2.4 空间形态

依据天际轮廓线及视野控制要求;结合用地功能、区位、交通、历史文化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片区空间形态;划定高度分区及密度分区..

3.2.5 片区级特色意图区

挖掘片区空间特色资源;结合空间特色定位及景观风貌结构;确定片

区级特色意图区;并提出控制要求..

3.2.6 开敞空间系统

分析城市山体、河流、湖泊、绿地等自然环境特征;合理组织人的活动路径;强调疏密有致的整体空间形态;构筑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3.2.7 道路交通系统

顺应人的行为习惯;深化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加强对城市慢行系统的组织..

3.3 成果要求

片区城市设计成果应包括设计说明和图纸..片区城市设计成果也可作为独立章节纳入相应的片区总体规划成果之中..

3.3.1 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包括现状分析、方案说明及相关专题研究..重点应对特色定位、功能策划、景观风貌结构、特色意图区、空间形态及高度分区、开敞空间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等内容作出阐述;明确控制要求..

3.3.2 图纸

核心图纸为必备图纸;包括景观风貌结构图、特色意图区分布图、高度分区规划图、开敞空间系统图、表达设计意图的整体鸟瞰图或局部鸟瞰图等..

其它图纸可根据片区特色酌情增加;包括现状资源分析图、功能结构图、密度分区图、慢行系统规划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引导图及其它表达设计意图的效果图等..

工作底图比例不低于1:5000..

4 地段城市设计

4.1 地段确定

市级、片区级特色意图区和近期建设的重点地区..

4.2 地段城市设计内容

4.2.1 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

结合地段的资源禀赋及周边发展条件;细化地段的功能分区;对公共活动功能进行策划;组织公共活动空间;确定地段的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4.2.2 空间形态与高度控制

根据地段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加强相关视廊和视野景观分析;协调地段内建筑群体与开敞空间之间的关系;并对各类建筑空间、界面处理和建筑高度提出设计控制要求..

4.2.3 交通组织

根据地段内的活动行为需求;组织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交通通道;优化道路断面形式;布置停车场、人行天桥地道等交通设施..加强慢行活动系统组织;注意与城市公交站、轨道交通站等公共交通设施的衔接..

4.2.4 开敞空间

针对人的活动需求、活动路径及自然环境条件;结合街道、公园、绿地、广场、水体;组织开敞空间系统;确定主要开敞空间的位置、功能和尺度;并提出场所氛围、景观特征、开敞度等景观建设要求..

4.2.5 地下空间

加强地下空间利用研究;按照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提出地下

空间重点开发区域及其开发规模、功能布局、地下交通流线;研究地上地下交通衔接方式..

4.2.6 实施措施

对土地使用和开发强度进行经济性分析;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合

理确定开发时序;并提出规划管理、资金落实、利益协调等相应实施措施..

4.3 成果要求

地段城市设计成果应包括设计说明、图纸和导则..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步编制的城市设计;其导则内容可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细则..

4.3.1 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包括现状分析、方案说明及相关研究..重点应对地段的功能策划、空间结构、空间形态、交通组织、景观设计、地下空间、实施措施等内容作出阐述;明确控制要求和控制指标..

4.3.2 图纸

核心图纸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图、城市设计总平面图、建筑高度控制图、景观设计规划图、表达设计意图的整体鸟瞰图及人视效果图等..

其他图纸可根据地段特点酌情增加;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现状建筑分析图、现状资源分析图、交通组织规划图、开敞空间规划图、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图、近期实施引导图等..

工作底图比例不低于1∶2000..

4.3.3 导则

通过图则落实具体的控制要求和控制指标..

5 地块城市设计

5.1 地块确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规划地块以及近期准备建设的重要地块..

5.2 地块城市设计内容

5.2.1 空间形态

设计及布置地块内建筑形体;有高层建筑的地块;必须明确高层建筑位置和群体形象;合理有效组织场地的室内外空间;确定地块出入口、绿化空间、场地空间以及交通空间..

5.2.2 街墙与界面控制

明确街道的街墙控制要求;对滨水空间及其它开敞空间必须进行界面设计;提出建筑退让要求和建筑贴线率控制要求..

5.2.3 建筑控制

塑造地块内建筑整体空间形象;注意与地方文化及周边环境相协调;确定地块内主要建筑的体量、高度、轮廓、色彩、立面和屋顶形式..

5.2.4 开敞空间设计

考虑人的活动需求、景观塑造等因素组织开敞空间;确定开敞空间的位置、尺寸、功能及景观设计要求..

5.2.5 交通组织

衔接周边城市交通;组织场地内部车行及人行交通系统;确定道路竖向、平面、断面、无障碍通道及停车空间..

5.2.6 专项技术分析

必要时应增加交通影响分析、日照分析、场地竖向设计、地下空间设计、经济测算和环境影响评价等专项技术分析..

5.3 成果要求

单独编制的地块城市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说明、图纸和导则..

5.3.1 设计说明

对地块空间形态组织、建筑布置、界面控制、开敞空间设计、交通组织等内容作出阐述;明确控制要求和控制指标..

5.3.2 图纸

核心图纸包括城市设计总平面图、界面控制引导图、交通组织图、开敞空间规划图和表达设计意图的效果图等..

其他图纸可根据地块特点酌情增加;包括现状建筑分析图、场地竖向设计图、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图和环境设计引导图等..

工作底图比例不低于1∶1000..

5.3.3 城市设计导则

地块城市设计导则应以地块为单位;落实城市设计有关强制性控制要求;需明确地块内建筑高度、高层建筑相对空间位置、开敞空间位置和尺度、街墙控制及交通组织等技术要求..

6 城市设计管理

6.1 城市设计编制

城市设计的编制组织应按照“属地主导、分类推进”的原则;总体城市设计由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片区城市设计由市规划局会同相关区政府组织编制..地段城市设计中;跨区域和重要景观特色意图区由市规划局会同

相关区、园区、平台组织编制;其他景观特色意图区和一般地区由相关区、园区、平台组织编制..地块城市设计由地块所在区域的区、园区、平台组织编制..

由相关区、园区、平台或项目前期研究单位负责组织编制的城市设计;应向市规划局申请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在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市规划局要加强组织指导;并负责城市设计成果的初审、论证、公示、报批;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城市设计编制全过程应加强公众参与;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6.2 城市设计审批

城市设计经批准后方可作为指导城市建设的依据..

结合各类规划编制项目一并开展的城市设计;应按该规划的审批程序上报审批..单独编制的片区城市设计、地段城市设计;由市规划局审查后报市政府审批;单独编制的地块城市设计由市规划局审批..

6.3 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城市设计应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的要求;并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其成果在符合上位规划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可对其进行深化和优化..若城市设计确需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调整;应以符合公共利益为调整前提;保持原定位、规模、功能、结构基本不变;并按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程序进行审批..

附表

附表1:市级特色意图区一览表

注:以上名录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

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附表2:市级特色空间要素一览表

注:以上名录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附表3:片区空间特色引导一览表

注:以上空间特色引导要求;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

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

附件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指引

1 道路和街道

1.1 道路平面

快速路、主干道应设中分带以及侧分带;次干道以上等级的道路应设置两侧机非分隔带..干道与干道相交时交叉口应渠化..

1.2 建筑退让线及沿街绿线

建筑退让规划城市道路红线或沿路绿地绿线的距离由规划部门根据南京城市规划条例和地区城市设计的要求确定..在同一街区内;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或沿路绿地绿线距离应尽量整齐一致..

1.3 建筑贴线

沿次干道、支路等城市生活性道路的建筑;应考虑形成连续的街道界面;沿线商业、办公等建筑贴线率不应低于60%..步行街、商业街沿线建筑贴线率应适度提高;不应低于80%..历史街巷应遵循原有建筑的贴线率;以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

1.4 沿街建筑控制

鼓励城市支路形成特色商业街;并与集中设置的社区中心、基层社区中心有机衔接..提倡沿街建筑的公共性;处理好沿街建筑体量与街道尺度的关系;鼓励建筑沿街部分采用骑楼、敞廊等形式形成丰富的半室外空间..

1.5 围墙设计

商业、文化、体育等对公众开放的公共设施周边原则上不应设置围墙;可采取绿化等软隔离形式..沿城市道路的围墙应退让城市道路红线;围墙

内外两侧均需进行绿化..除特殊用地外;禁止设置阻隔视线的围墙..施工场地应设置专门的围挡设施并进行美化..

1.6 慢行道

鼓励建立慢行体系;与公交系统衔接;串联重要公共设施;联系广场、公园及滨江滨河绿地..步行道、自行车道应连续、便捷;通过材料、绿化进行适当区分和隔离..沿江、沿河的人行步道、自行车道在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交叉时;应尽可能采取立体方式从城市道路或桥梁下穿过;确保慢

行车道的连续性..

1.7 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应区分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区域、活动和停留等区域;不同街道的地面铺装应体现自身特色..鼓励公交车专用道、自行车道采用彩色沥青路面;加强引导..地面铺装需充分考虑地面透水性并确保安全防滑..

1.8 道路路缘

建筑室外入口场地标高应与人行道标高顺畅衔接..商业步行街人行

道部分可与建筑室外地面的铺装协调..步行街、重要节点、街头广场、重要建筑室外场地的铺装方案应专门设计..地面检修井的表面应延续所处

环境的铺装特征;增加铺装趣味..

2 绿化与滨水空间

2.1 绿化植栽

根据南京市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结合地段功能和场所特色;栽植适地适树多种类型的植物;构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

塑造有特色的绿化景观..提倡节约型绿化;种植多年生、自播型、宿根型和自衍性花卉和彩叶地被植物..注重种植乔木以增加绿量..有条件地段可采用堆土等方式进行局部地形塑造以丰富景观..

2.2 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鼓励设置步行道、小型广场以及少量景观小品建筑、公共厕所、小型市政设施;一般不得用于地面停车..街头绿地应向公众开放;不得设置实体围墙予以围挡..鼓励采用乔木加铺装的形式进行绿化;以便形成林下的城市活动..邻近生活居住片区的街头绿地应布置规模适当的硬质铺地;作为居民活动和早晚锻炼的广场..

2.3 道路绿地

合理确定不同道路的骨干乔木;力求形成道路绿化特色..道路两侧的绿化种植及路面质地色彩的选择应具有韵律感和观赏性..道路隔离带宜采用乔木加灌木、草坪的方式进行绿化..慢行道两侧的绿化种植要尽可能形成连续绿荫带..道路交叉口处人行道转弯段、公交车停靠段及导流岛;在保证行车安全视距的同时;应种植高杆乔木..

2.4 地块内部绿化环境

地块内部用于内部道路、广场或停车的;应种植高大乔木改善环境;停车位上铺设材料应确保树木根系通气..在具体项目建设中;应尽量保留原有用地内的大乔木;充分保护和利用用地内自然水塘等水景..

2.5 滨水岸线

滨水岸线应结合自然地形进行设计..有条件地段可在规划河道蓝线基础上适当放宽水面;避免水面平面线形呆板..从人的亲水性角度合理确

南京市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相关办法2017.07.01版

南京市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相关办法文号:宁规规范字〔2017〕3号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27日实施日期:2017-07-01 发布部门: 正文: 南京市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相关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公平公正、诚信规范,统一建筑审批管理标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内出让类用地建设项目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规划审批管理,划拨类用地建设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建筑设计应科学合理,满足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确保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要求。 第四条报审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真实、准确,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在报审过程中的失信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将纳入社会诚信管理体系,予以定期公布。 第五条大型商业办公、文化、娱乐、体育、会展等大空间或超高层公共建筑及工业建筑,对造型和工艺设计有特殊需要的,经论证后,以审定的设计方案为准。 第二章总平面 第六条建设项目场地应按城市规划确定的控制标高做好竖向设计。 建筑的室外地面标高应与基地及周边现状地形及规划道路相衔接。除基地现状标高与道路高差较大需设置挡土墙的情况外,建筑的室外地面标高应以相邻规划道路中心线控制标高为基准,最大高差应小于0.3米。如因场地或周边道路高差无法采用统一的室外地面标高进行设计的,建筑室外地面标高可分段设计。 按照《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的要求,临生活型街道的建筑室外地坪应与周边道路的人行道平接。 计算建筑高度和确定地下室时,采用的室外地面标高应从建筑各立面对应的室外地坪最低点取值。 第七条计算建筑间距、退让距离时应从建筑外墙面最外沿起算,当建筑各侧阳台累计面宽总长度超过相应建筑边长1/2或连续长度超过8米时,应从阳台外缘计算建筑间距。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 技术标准 (试行) 南京市规划局 2013年12月

一、总则 1、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地块城市设计工作,规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内容、形式、制图标准等要求,特制定本标准并试行。 2、本标准适用于对《南京市出让地块城市设计工作暂行规定》(宁规字〔2013〕431号)明确的需提出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地块。在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段城市设计)阶段,以及单独编制地块城市设计(已编制的上位规划中尚未明确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时,应遵守本规定。 3、本技术标准作为地块规划条件的组成部分,强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简明有效、便于操作,并能确保建筑设计的灵活性。本图则编制的基本原则包括:(1)合理性原则——图则内容应在满足地块规划条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和该地段城市设计研究的相关要求。 (2)有效实施原则——突出图则对城市空间秩序的有效控制引导,利于规划管理的具体实施和控制。 (3)可操作性原则——图则制定应因地制宜,图则内容和表达应简单、准确和明晰,便于土地出让和规划管控中各环节的操作。 (4)灵活性原则——图则制定以控制城市空间秩序中不利情况的发生为基本目的,同时为用地布局和建筑设计留出空间。 4、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及其他一般地区的地块应按照本标准执行;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地块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二、内容与要求 1、地块城市设计及其图则是对各层次上位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落实和表达,是对地块规划条件的补充和完善,其主要内容是在地块层面对“空间形态、交通流线、地下空间、界面类型、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城市设计的控制和引导要求。具体地块编制本图则应根据该地块所涉及问题的具体情况,在本技术标准所列的地块城市设计内容框架中,选择需要表述的内容提出控制与引导的要求。特殊情况,也可适当增补表述内容。 2、图则的具体要求在“图则说明”中以文字形式归类表述,包含对各大类问题进行综述的“控制引导意图”和对各分项提出要求的具体“说明”两个部分。

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

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 2020 年9 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网络强国战略部署,指导各地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 CIM)基础平台建设,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科〔2020〕59 号)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导则总结广州、南京等城市试点经验,提出 CIM 基础平台建设在平台构成、功能、数据、运维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导则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试点城市管理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专家的意见。导则共 7 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平台功能、平台数据、平台运维、平台性能要求。 导则主要编写单位和人员: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丁利、王永海,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陈顺清、包世泰、彭进双、陈奇志、许浩,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夏利芬、钟家辉,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王芙蓉、崔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于静、王曦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遥感应用中心杨柳忠、季珏。 本导则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目次 1总则 (1) 2术语 (2) 3基本规定 (4) 3.1一般规定 (4) 3.2基础平台构成 (5) 3.3基础平台特性 (7) 4平台功能 (9) 4.1数据汇聚与管理 (9) 4.2数据查询与可视化 (9) 4.3平台分析与模拟 (10) 4.4平台运行与服务 (10) 4.5平台开发接口 (10) 5平台数据 (12) 5.1CIM 分级 (12) 5.2数据分类与构成 (14) 5.3数据存储与更新 (18) 5.4数据共享与服务 (19) 6平台运维 (22) 6.1软硬件与网络环境 (22) 6.2维护管理 (22) 6.3安全保障 (23) 7平台性能要求 (25) 本导则用词说明 (27) 引用标准名录 (28)

南京市金牛湖街道金牛湖单元城市设计

南京市金牛湖街道金牛湖单元城市设计 任务书 一、项目名称 《南京市金牛湖街道金牛湖单元城市设计》 二、规划背景 金牛湖作为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水上运动项目比赛基地,随着青奥会的召开将对金牛湖的旅游开发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宁天城际轨道线的即将开通,将大大增强金牛湖的旅游可进入性,为后青奥时代金牛湖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本规划单元位于金牛湖街道东北角,与安徽省天长市、扬州仪征市接壤,是整个金牛湖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区域。本单元生态良好、区位优越、文化特色显著,是南京市乃至长三角湖泊休闲度假旅游的的重要板块和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随着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完成,为了进一步提升地区品质,突出整体空间形象、彰显空间特色、美化景观环境,特组织开展《南京市金牛湖街道金牛湖单元城市设计》工作,为该地区规划发展和管理审批提供依据。三、规划设计范围(详见附图)

本次规划范围东至环湖东路(规划),西至冶山一线,南至六合中部干线(规划),北至六合北部干线(规划),规划总面积约35.91平方公里(其中金牛湖湖面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范围约5平方公里)。 四、规划编制依据 1.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 (3)《江苏省城市设计编制导则》; (4)《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 (5)《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试行)》; (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2.相关规划 (1)《南京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20)》; (2)《南京江北新区2049战略暨2030总体规划》; (3)《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总体规划2011-2030)》; (4)《南京市金牛湖街道金牛湖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5)各在批、已批地块规划设计方案; (6)其他相关规划、规范。

南京市城市道路杆件设置技术导则

南京市城市道路杆件设置技术导则 一、引言 南京市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迅速。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杆件的设置对于保障道路交 通的安全和畅通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提出南京市城市道路杆件设置的 技术导则,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与便利。 二、道路杆件的分类 1.路灯杆:用于路灯的照明和城市夜间交通标识; 2.信号灯杆:用于设置红绿灯和交通信号灯; 3.标志杆:用于设置交通标志和指示牌; 4.警示杆:用于设置交通警示标志,如限速标志、注意标志等; 5.隔离杆:用于设置道路隔离设施,如护栏、隔离带等。 三、杆件设置的原则

1.安全原则:杆件设置应保证行人和车辆通行的安全,避免对交通参与者造成困扰和危险; 2.明确原则:杆件设置应明确指示交通规则和行进方向,方便交通参与者准确获取信息,避免混乱和错误行为; 3.美观原则:杆件的外观和布局应与周围建筑和环境协调一致,提升城市道路的整体形象; 4.经济原则:设置杆件应符合成本控制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 5.可维护原则:杆件的设计和构造应方便维护和更换,保证道路设施的长期有效性。 四、杆件设置的要求 1.高度:杆件的高度应根据具体的场景和用途进行设置,一般要求符合人们视线高度,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2.间距:同一种类的杆件应按一定的间距设置,避免过密或过疏的情况,确保视觉效果和指示的有效性;

3.材质:杆件的材质应具备耐候性、抗腐蚀性和抗震性能,确保 在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下使用稳定可靠; 4.亮度:对于路灯杆和信号灯杆,应考虑其照明和信号传输的亮 度要求,保证夜间照明和交通信号的清晰可见; 5.可调性:路灯杆和信号灯杆应具备可调节亮度和方向的功能, 以适应不同的路况和需求; 6.平整与稳固:杆件的安装应保证平整和稳固,防止倾斜和松动,避免给交通参与者造成安全隐患; 7.标识:杆件上的标识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确保标识的准确 性和统一性。 五、执行与监管 1.建立详细的杆件设置标准和规范,确保各类杆件的设置符合要求; 2.加强对杆件设置施工和维护的监管,确保施工质量和设施的有 效性; 3.定期对道路上的杆件进行巡查和维修,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Make a little progress every day, January 5th, 2020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试行 编制说明 为进一步凸显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范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内容;南京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南京城市特色的把握..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内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内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南京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南京市规划局..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彰显南京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范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 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南京“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范各层次城市设计内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1.4 基本原则 1.4.1 以人为本 从市民角度出发;由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转向满足审美、认知及体验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引导慢行交通出行;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1.4.2 特色美观 在南京特有山水环境、人文背景下;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美化城市景观环境.. 1.4.3 生态低碳 围绕能源消耗、经济转型、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强化城市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方便性;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1.4.4 综合协调 各层次城市设计应相互衔接;空间特色要素控制应相互协调;加强多种功能融合及各类空间要素关联;加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 1.4.5 提高效率 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策划;加强公共空间组织;优化城市功能;方便居民生活..加强土地的混合利用;提高土地与空间效益;提升城市活力.. 1.5 城市设计主要内容及重点

南京设计导则

南京设计导则 南京设计导则是指在南京进行各种设计工作时需要遵守的一系列准则和规定。这些导则不仅包括了设计作品的创意和表现形式,还涉及到设计过程中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下面就是南京设计导则的几个重要方面: 1. 以南京地域文化为核心 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设计作品中,需要充分利用南京的文化元素,体现南京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魅力。可以采用南京本土的传统元素、文化符号和建筑风格等来进行创意设计,彰显南京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2. 认真研究对象群体的文化特点 在进行设计工作时,需要认真研究目标群体的文化背景和特点。从人群的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等方面入手,挖掘出他们的文化心理需求,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作品。此外,还要注意考虑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避免出现文化冲突和矛盾。 3. 保持设计的简洁性和清晰性 南京设计导则强调设计作品要保持简洁明了的风格。不应该过度追求华丽的外表,而要注重设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设计作品应该尽可能地遵循直观且易于理解的原则,确保观众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所传达的信息。 4. 保持创新和艺术性

南京设计导则不仅强调设计作品的实用性,还要注重其创新和艺术性。设计作品不应该是简单的模仿或复制,而应该是独立的思考和创造。 此外,设计作品还应该展现出艺术美感和品质,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 和认可。 5. 保持设计作品的品质 南京设计导则认为设计作品的品质是评判其价值的重要标志。作为设 计师,必须时刻注意保持作品的品质,追求卓越的设计风格和创意。 设计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得非常周到,从而确保其整体性、完 整性和美感。 总之,南京设计导则是南京设计界的重要准则和规范,它不仅帮助设 计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和精髓,而且对于推动南京 的文化创新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设计师们可以在遵循这 些导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和价值。

南京城市色彩控制导则

南京城市色彩控制导则 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导则,是为了保障城市环境优美、和谐,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和现代城市形象,面向公众、规范城市色彩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指导性意见。本文将围绕南京城市色彩控制导则,分步骤进行阐述。 第一步:确定指导方针 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导则确立了城市色彩建设指导方针,即“强调传承与创新,彰显文化特色与现代风貌”。这一指导方针需要阐述城市色彩控制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 第二步:定义规划框架 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导则规划框架包括五大方面:城市色彩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色彩组成的基本要素、城市色彩管理的基本体制、城市色彩建设的基本措施和城市色彩管理的基本保障。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围绕城市色彩控制的基本框架,实现城市色彩控制的可行性和可实施性。 第三步:确定城市色彩组成和特色 南京市是一个千年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化城市风貌。城市色彩控制导则需要围绕南京的文化特色、地理环境、历史风貌等因素,确立城市色彩的组成和特色。例如,南京的城墙、古建筑、城市绿化、水系等元素都需要在城市色彩控制导则中得到体现和保护。 第四步:设计城市色彩样式指南 在城市色彩控制导则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城市色彩样式指南。城市色彩样式指南是一个具有引导性的标准,用于衡量、评估城市色彩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导则需要制定具有南京特色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城市色彩方案,提高公众对城市色彩的认识和参与度。 第五步:实施城市色彩控制

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导则在制定好城市色彩组成、规划框架、样式指南等方面之后,还需要实施城市色彩控制措施。这里包括城市色彩管理人员的培训、城市广场和公共建筑的色彩改造、城市景观的调整等。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提高公众参与度,让城市色彩控制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 总之,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导则是南京市管理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指导性文件,它的实施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南京城市做出贡献。

南京市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结构设计导则

南京市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结构设计导则 一、引言 南京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既有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些建筑需要进行加固改造,以保护其历史价值和提高抗震性能。本文将就南京市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结构设计导则进行探讨。 二、背景 南京市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结构设计导则是为了指导加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加固改造能够满足抗震要求,并保持建筑原有的风貌和历史价值。这一导则综合考虑了建筑的结构特点、地震破坏机理和抗震设计原则,为加固改造工程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加固原则 南京市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结构设计导则明确了加固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安全性:加固改造应能够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加固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2. 原始风貌保护:加固改造应尽量保持建筑的原有风貌,避免对历史建筑的破坏。设计师应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材料选择,使得加固后的建筑与原有建筑风格相协调。

3. 施工可行性:加固改造方案应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设计师应在保证加固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建筑原有结构的破坏,并选择适合施工条件的加固材料和技术。 四、加固设计方法 南京市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结构设计导则提供了多种加固设计方法,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加固方案。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加固设计方法: 1. 钢材加固:在结构薄弱部位加设钢材,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常见的钢材加固方法包括钢筋混凝土加固、钢框架加固等。 2. 外包保护:在原有建筑外表面增加保护层,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常见的外包保护方法包括外墙抹灰加固、外墙涂料加固等。 3. 加固梁柱节点:对原有建筑的梁柱节点进行加固,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抗震性能。常见的加固梁柱节点方法包括加设钢板、加固梁柱交接处等。 4. 增加预制构件:在原有建筑中增加预制构件,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常见的增加预制构件方法包括增设墙体、增设梁柱等。 五、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南京市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结构设计导则的实际应用,

南京市绿化设计导则

南京市绿化设计导则 《南京市绿化设计导则》: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指南 南京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现代化大都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住环境,南京市制定了一份《南京市绿化设计导则》,旨在指导绿化工作的规划和实施,为市民创造绿色宜居的城市环境。 首要任务是绿化规划。根据南京市的自然条件、城市发展需要和居民需求,绿化设计导则要求制定详细的绿化规划,从市区到郊区,从主干道到小区绿化,对不同区域和场所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这不仅包括植物的选择,还包括配套的设施和绿化管理。 其次是植物选择。南京市绿化设计导则鼓励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并具有较强抗逆性的植物品种,以确保植物的存活率和健康生长。同时,要注重植物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选择色彩丰富、四季有花、具有独特形态和地方特色的植物,为城市增添生机和美感。 另外,导则还注重景观布局。南京市历史悠久,充满了古色古香的文化底蕴,因此在绿化设计中要融入南京的历史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景观,例如利用传统建筑风格、文化园林和雕塑等元素,使得绿化景观与城市的历史风貌相协调,提升城市的整体美感。 此外,南京市绿化设计导则还关注可持续发展。绿化设计应当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提倡利用雨水、太阳能等环保资源,推广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同时,加强绿化管理,定期进行养护和修剪,保持绿化景观的美观和整洁,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南京市绿化设计导则》的制定和实施,不仅为南京市的城市绿化工作提供了指导,也为全国其他城市的绿化工作提供了借鉴。通过遵循导则,南京市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使市民能够享受到绿色、美丽和宜居的城市环境。

儿童友好公园导则 南京

儿童友好公园导则南京 什么是儿童友好公园导则? 儿童友好公园导则是根据儿童发展特点和需求制定的具体公园规划方案,旨在营造适合儿童玩耍、学习和发展的场所。南京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都市,一直致力于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其中儿童友好公园导则的制定对于提升城市儿童生活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南京市儿童友好公园导则的相关问题。 第一步:背景介绍 在这一部分,将介绍南京作为儿童友好城市的背景、制定儿童友好公园导则的目的、意义以及该导则的国内外借鉴经验。 第二步:儿童发展特点和需求 在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包括身体、智力、情感、社交和创造力等方面的需求,并分析这些需求在公园环境中的体现。 第三步:儿童友好公园导则的制定过程 在这一部分,将介绍制定儿童友好公园导则的具体过程,包括调研、专家论证、公众参与以及政府决策等环节。重点关注南京市相关部门在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

第四步:儿童友好公园导则的具体内容 在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儿童友好公园导则的具体内容,包括公园的位置选址原则、场地规划布局、设施设备配置、绿化和景观设计、安全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重点关注南京市儿童友好公园导则与国内外相关经验进行比较分析。 第五步:儿童友好公园导则的实施和效果评估 在这一部分,将介绍儿童友好公园导则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方法。通过调研和统计数据分析,评估儿童友好公园导则在提升儿童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以及增强城市吸引力等方面的实际效果。 第六步:南京市未来发展展望和建议 在这一部分,将对南京市儿童友好公园导则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具体的建议。重点关注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相关领域的深入合作。 第七步:总结 在这一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强调南京市儿童友好公园导则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同时,还将回顾整个回答过程,强调每一步骤回答的核心问题和要点。 通过以上的一步一步回答,可以完整地介绍南京市儿童友好公园导则的相

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导则

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导则 一、前言 城市色彩是一座城市的外在形象特征之一,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艺术和整体形象的重要标志。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导则旨在通过规范城市建筑、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完善城市环境的外观氛围,提升城市形象品质,打造具有南京文化特色的城市。 二、总体目标 本导则的总体目标是保护、继承和发扬南京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富有当代文化内涵的城市色彩,促进南京城市形象的提升,进一步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三、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南京市城市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包括建筑、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对于较为特殊、复杂的设计项目,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制定相应的配色方案。 四、设计原则 1.历史文化传承原则。南京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建筑色彩设计应遵循历史文化,尽可能体现南京古城特有文化氛围,使城市更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 2.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保护原则。南京位于江苏省中部,拥有优美自然风光,建筑色彩设计应以融入自然环境,减少对其影响为原则,同时也应注重人居环境的保护,设计宜采用健康、人性化的色彩,创造一个明快、温馨的城市环境。 3.辨识度和统一度原则。城市色彩集群应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统一度,使人们能够清晰地识别不同的建筑物和空间,并且通过色彩搭配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4.时代特色和艺术表现原则。新建城市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应考虑时代特色和艺术表现,尽可能反映当代城市文化特征,使城市色彩更加活泼、富有生命力。 五、设计指南 1.建筑色彩设计 建筑色彩设计应根据建筑物所处的位置、用途、风格以及背景等因素来确定,同时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

(1)历史建筑物色彩设计。历史建筑物的色彩设计应保持历史风格和特色,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不得擅自改变原有的色彩。 (2)新建建筑物色彩设计。新建建筑物的色彩设计应突出其功能和用途,建筑物的色彩应与其所处环境相协调,不应过于华丽、浮夸。 2.道路、广场色彩设计 道路、广场的色彩设计应以路面塑形为基础,采用明快、鲜艳的色彩,使人们在感受城市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美感。 (1)道路色彩设计。道路的颜色应根据其不同的用途和功能来确定,主干道应采用较为明快、高雅的颜色,而次要道路应采用更加柔和、温馨的颜色,以达到和谐、协调的效果。 (2)广场色彩设计。广场的色彩设计应以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主导,采用明快、鲜艳的颜色,同时也要考虑广场周围环境的配合,以达到和谐、协调的效果。 六、配色建议 1.历史建筑物的配色。历史建筑物的色彩应以传统的红、白、黑、灰为基础,加上其他深浅适度的颜色,以保证其整体的色调统一。 2.新建建筑物的配色。新建建筑物的配色应以中性颜色和明快的颜色为主导,使建筑物更加现代化和时尚。 3.道路和广场的配色。道路和广场的配色应采用明快、鲜艳的颜色以达到视觉冲击效果,但颜色过于过于鲜艳的也应避免。 七、保障措施 为保障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导则有效实施,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成立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委员会,协调规划、环保等部门的工作,定期开展城市色彩评估,以确保城市色彩控制的有效实施。 2.加强城市管理,完善相关法规,严格要求建筑、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工作,防止一些不合理和不合法的设计。 3.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市民对城市色彩的认识和重视,推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色彩建设。 八、结语

南京市龙袍新城校园地下接送系统设计导则

南京市龙袍新城校园地下接送系统 设计导则 南京市龙袍新城校园地下接送系统设计导则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校园交通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南京市龙袍新城的建设中,为了解决校园交通问题,设计了校园地下接送系统,本文将对其设计导则进行详细介绍。 一、设计原则 在校园地下接送系统的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安全性原则。该系统必须保证学生、教职工和游客的生命安全以及机动车辆的安全行驶。 2. 便捷性原则。该系统应该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尽快的将人员和车辆送达目的地。 3. 智能性原则。该系统的设计应结合现代智能化技术,实现车辆在行驶中的精准控制和信息管理。 4. 绿色环保原则。该系统的车辆应采用绿色环保的新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系统结构 该系统由载客隧道、货物隧道、停车位、控制中心、通风系统和换气系统六个部分构成。

1. 载客隧道:该隧道主要用于为学生、教职工和游客提供交通服务。载客隧道中的车辆应该采用高科技通讯技术,实现在行驶中的自动化。同时,隧道应按照车辆流量设计,避免拥堵。 2. 货物隧道:该隧道主要用于校园货物的运输。货物隧道内的车辆应具备承载较大物件的条件。 3. 停车位:该区域为车辆提供安全停放的停车场地,车辆在维修、充电等时也可在此完成。停车位应考虑到校园客流量及车辆数量,避免拥堵。 4. 控制中心:该部分主要实现车辆、人员和信息的管理。中心通过感知设备、数据处理和维护系统实现对车辆和人员的控制和管理。 5. 通风系统:隧道运行中产生的废气通过通风系统排放到地面。通风系统应考虑到通风效果和控制成本之间的平衡。 6. 换气系统:隧道的人员和车辆产生废气需要换气。换气系统的设计应结合实际情况,减少换气成本,同时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三、技术应用 现代智能化技术在该系统中应得到充分应用。先进的感知设备和数据控制技术可以实现车辆的自动化操作。利

南京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导则

南京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导则(试行) (20130818 第4) 引言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城乡供水管理条例》、《南京市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合理利用雨水和控制径流污染,减轻城市排水管网负荷,修复水文环境,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使南京市雨水利用丄程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有效。依据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303亦-2010)、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规范》 (GB50400-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标准、规范,结合《省政府办公室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J88号)、《市政府关于批准市住建委关于全面推进南京市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宇政发[20131141号)、《市政府关于印发2013年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宇政发[2013] 18号)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技术导则。 本技术导则编制过程中广泛收集了国内、外现有的法规和标准,认真总结了我国雨水利用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 南京市气象、水文、地形、地质等本地特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北京泰宇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导则的编写和技术支持。 1总则 1.1本技术导则适用于南京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LI中雨水利用工程的 规划、设计、建设和验收使用等。 1.2雨水利用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讣、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雨水利用

工程设il•,应和主体工程相关的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给排水设计、防洪设计等专业密切配合、相互协调。 1.3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总平面图中,应对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情况进行说明,明确标注采用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包含雨水利用工程说明、竖向设讣及雨水利用设施、措施等具体设计内容。 1.4建设单位报送规划等部门的建设工程管线综合方案中,应当含有雨水利用工程方案;报请规划等部门对建设项LI进行核验时,应当依据本导则落实好相关要求。 1.5南京市雨水利用丄程除执行本技术导则外,还应当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和定义 2.1常规水资源 指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2.2非常规水资源 指不同于传统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资源,包括雨水、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海水和建筑中水等。 2.3再生水 对收集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达到规定水质标准,可以被再次利用的水。 2.4雨水利用 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的总称。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XXXX年版(征求意见稿)0613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征求意见稿)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1年6月

第一章总则 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提高城乡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和城乡规划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适用于设市城市和县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在此范围内编制城市规划、进行规划管理,须执行本规定。其他建制镇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和《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名胜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园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适建与管理 2.2.1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建设用地的适建原则,划分各类建设用地,确定其使用性质。 2.2.2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并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中确定。适建性的具体要求按照《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

2.2.3 在满足安全、环境等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提倡同一地块内不同使用功能的混合,通过土地混合利用促进交通减量。 2.2.4 制定和实施城市新建居住区的规划,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规范,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3 建筑基地控制指标 2.3.1 建筑基地最小面积不应低于表2.3.1的规定。 2.3.2 建筑基地不足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核准建设: 2.3.2.1 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2.2 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3 城市各类建筑基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不应超过表 2.3.3的规定。编制特大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街区等特殊地区详细规划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容积率指标,经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

江苏省某市城市桥梁验收导则

城市桥梁验收导则 Inspection guidelines for city bridge (讨论稿) 实用文档

前言 为适应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保证城市桥梁的施工质量,确保合格的城市桥梁投入运营使用,规范城市桥梁的竣工验收管理工作,根据《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此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由总则、一般规定、资料审查、外观检查、实体检查、功能性检测及验收评定准则组成。 主编单位:南京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参编单位: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何金雪郭苏杰张宇峰朱利明陈建民任强李原 董文量段鸿杰朱从明秦照付刘华刘瑞婷潘尚昆2011年月首次发布。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目录 1 总则 (1) 2 一般规定 (2) 2.1竣工验收依据 (2) 2.2竣工验收基本要求 (2) 2.3程序及组织 (2) 3 资料审查 (4) 3.1基本要求 (4) 3.2检查内容 (4) 4 外观检查 (7) 4.1基本要求 (7) 4.2检查内容 (7) 4.3特殊桥型 (9) 5 实体检查 (11) 5.1基本要求 (11) 5.2检查项目 (11) 6 功能性检测 (19) 6.1测试对象 (19) 6.2测试内容 (19) 7 验收评定准则 (21) 7.1评定内容 (21) 7.2评定方法 (21) 附录A 资料检查评分表 (24) 实用文档

附录B 外观检查评分表 (28) 附录C 实体检查评分表 (35) 附录D 竣工验收总表 (40) 附件城市桥梁竣工验收应用实例 (40) 条文说明 (41) 1 总则 (42) 2 一般规定 (43) 3 资料审查 (44) 4 外观检查 (45) 5 实体检查 (47) 6 功能性检测 (47) 7 验收评定准则 (48) 实用文档

雨污分流工程技术导则

南京市雨污分流工程技术导则 (第五次修订) 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八月

南京市雨污分流工程技术导则 (第五次修订) 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八月

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加强河湖流域污染治理,自2010年起,南京市大力开展了主城雨污分流工程,解决主城范围内排水系统存在的雨污合流、雨污混排现象。根据国家、省、市和部门有关法规及技术标准,借鉴其他先进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经验,为规范统一雨污分流设计、施工和管理,指导南京市主城范围内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特制定本导则。 在雨污分流工程实施过程中,针对实际问题和关键环节,通过不断总结提高,同时广泛听取专家、群众和参建各方意见,优化设计、施工、验收和管理等各环节,对导则先后进行了五次修订。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总则、前期调查、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管理与技术要求、雨污分流工程建后评估、工程验收与交接、附则及附件等。 主编单位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参编单位南京市市政工程建设处 南京城理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雷何金雪竺兴宏明劲松周蕾许琼鹤 刚骆颖力 颖宁陈燕平钱健 陈学武王宁英范俊豪 张志毅万清华 指导专家 王世和金管德梅凯林荣祖朱军

. . .. . ..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1.1 基本原则 (1) 1.2 基本工作内容及建设主要程序 (1) 1.3 适用范围 (3) 1.4 工程目标 (3) 第二章术语、符号 (4) 2.1 术语 (4) 2.2 符号 (5) 第三章技术规范、规程、标准和文件 (6) 第四章前期调查 (8) 4.1 调查对象 (8) 4.2 前期准备 (8) 4.3 调查内容 (8) 4.4 调查成果 (8) 4.5 测量成果 (8) 4.6 水质监测成果 (8) 第五章工程设计 (9) 5.1设计程序 (9) 5.2 设计原则 (9) 5.3 工程设计图 (9) 5.4 污水量计算 (10) 5.5 现状设施利用 (11) 5.6 污水主次干管工程设计 (11) 5.7 片区内雨污分流改造设计 (12) 5.8 管材、检查井及连接 (13) 5.9 沟槽回填及路面修复设计 (13) 5.10 片区雨污分流与主次干管的衔接 (14) 5.11 雨水管改造 (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