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91.50 KB
- 文档页数:15
日本现代住宅对传统文化空间理论的继承摘要:文章从日本现代建筑中重要的住宅和一些现代建筑大师分析他们是如何在理论系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却对本国传统文化、空间理论都有很好地继承。
从而对我国建筑师一些借鉴使设计工作者们在传统之中挖掘内涵,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日本住宅传统空间理论继承这些年来中国在快速剧烈的发展中趋于西方化,社会对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大多忽视。
一些仿古建筑也只是仿其皮毛,其夸张的尺度,粗糙的工艺也无法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空间艺术,仅仅只是表皮主义。
更有些削足就履将一些欧美的部署张冠李戴,仿制的样式点缀,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
如何用西方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发扬我们民族的建筑技艺特点和民主文化内涵,就需要加强对旧建筑结构体系和平面组织的认识。
我们的邻国日本的现代建筑艺术发展明显,同时在民族性与地域性方面的探索成果也十分显著,本文以文化与我们类似的日本现代建筑为例,希望给中国建筑师一些借鉴,使设计工作者们在传统之中挖掘内涵,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建筑作品。
小住宅—大概念小住宅在日本建筑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溯到20世纪中期,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几乎布满了具有开放平面、推拉纸门和榻榻米狭窄开间的木结构建筑。
材料的运用,结构的处理,建筑有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清楚的显示出日本本土文化对其的影响。
也显示出其受国际建筑与当代日本建筑不同方式的影响。
而恰恰是这种西方与东方的激烈的对话,式建筑设计成为一个令人着迷的学科。
作为艺术品的住宅前川国男从1928年到1930年在巴黎跟随勒柯布西耶工作。
当他在1942年给自己设计住宅时,尝试将柯布西耶的自由平面和自由立面的设计原则与日本传统元素结合。
明亮宽大的居室、白色的墙面和简约的家具都象征着现代的生活方式,而同时半透明的推拉门产生的丰富的光影效果又是典型的日本传统方式。
筱原一男在作品白色住宅中,将日本传统建筑特点提取并用现代语汇重新演绎。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日本钢结构建筑是指在日本国内使用钢材作为结构材料进行建筑的一种建筑形式。
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在建筑领域一直致力于研发和应用抗震技术。
日本钢结构建筑在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上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优点,对我国的建筑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日本钢结构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主要设计原则是抗震、耐震和减震。
日本积极研发和应用各种先进的抗震技术,包括基础地震动输入和结构响应分析,通过合理分析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行为,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这一方面对我国也有着重要启示,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日本的抗震设计理念,加强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的抗震能力。
其次,日本钢结构建筑在灾害发生后的修复和重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由于日本地震频繁,建筑物在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较多。
日本的钢结构建筑采用模块化和预制构件的设计和施工方式,使得在建筑物需要修复和重建时更加便捷、快速。
这一点对于我国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我国地震灾害频繁,灾后重建的效率和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通过借鉴日本的经验,我们可以提高我国建筑物的抗震重建能力,降低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此外,日本钢结构建筑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由于钢材可以循环利用和回收利用,采用钢结构建筑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钢材的使用寿命较长,不易腐蚀和破损,使得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长,减少了后续的维护和修复成本。
这对我国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鼓励在建筑领域更多地应用钢结构,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最后,日本钢结构建筑在设计上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
钢结构建筑可以灵活调整建筑物的形态和结构,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同时,钢结构建筑在外观设计上更加与时俱进,融入现代艺术和建筑潮流。
这一点对我国的建筑设计也有着启示,鼓励设计师在结构设计和外观设计上进行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筑作品。
综上所述,日本钢结构建筑在抗震设计、灾后修复、可持续发展和设计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日本钢结构住宅建造(二)引言概述:日本是世界上钢结构住宅建造的技术领先国家之一。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日本钢结构住宅建造的基本概念和优势。
本文将继续探讨日本钢结构住宅建造的相关细节,包括建材选用、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正文:一、建材选用:1. 钢材种类选择: 日本钢结构住宅常用的钢材种类包括碳素钢、合金钢和不锈钢等。
根据建筑的结构要求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钢材种类。
2. 钢板厚度选择: 钢板的厚度对住宅建造的强度和耐久性至关重要。
根据设计要求和负荷计算,选择适当的钢板厚度。
3. 建材保护措施: 由于钢材容易受到氧化和腐蚀的影响,采取防腐保护措施,如喷涂防腐涂料或镀锌处理,以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
二、施工技术:1. 预制技术: 预制技术是日本钢结构住宅建造的重要施工方法之一。
通过在工厂内预先制作构件,减少现场工期和材料浪费,提高施工效率。
2. 焊接技术: 钢结构住宅的连接部位通常采用焊接技术,确保结构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高质量的焊接技术是保证住宅安全的关键。
3. 砌体技术: 钢结构住宅与砌体结构结合的部分通常采用砌体技术,增加建筑的隔热性和隔音效果。
三、质量控制:1. 材料质量控制: 对于采购的建材,应进行质量检测和确认,确保材料符合建筑标准和规范要求。
2. 施工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严格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检查,确保每个工序的质量,避免施工中的问题和质量隐患。
3. 结构安全控制: 钢结构住宅的结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进行施工,并进行结构安全评估和验收检查。
四、环境友好:1. 节能设计: 钢结构住宅的节能设计包括合理的隔热、采光和通风等方面,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住宅的舒适性和环境友好性。
2. 废弃物处理: 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进行分类和处理。
推广回收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 绿色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绿色施工技术和材料,减少施工噪音、粉尘和水污染等,保护环境和人员健康。
浅析日本现代设计及其对中国设计发展的启示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设计的认识与了解,及对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历程的研究,着重对中国与日本设计发展的差异展开讨论,通过分析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对于中国现代设计所产生的启示,反思中国设计发展的限制因素,并努力探索出利于中国设计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现代设计;日本设计;中国设计;启示现代主义设计,即以现代主义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
它基于现代生活的内容,其决定因素包括现代社会标准、现代经济和市场、现代人的需求,受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技术美学、现代技术科学等因素的约束,具有高度的应用性,也是为现代人、现代经济、现代市场以及现代社会提供服务的—种积极地活动。
一、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在二战结束后迅速发展,到90年代进入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在很多国家及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日本设计可谓后来者居上。
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日本工业化与西方设计艺术思潮在日本的初步传播:从明治维新(1868-1912)到1945年。
2、现代设计意识的萌芽、确立与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1945-1952年。
3、工业设计的成长期:1952-1960年。
4、走向世界的日本现代设计:20世纪60年代之后。
二、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形成因素战前40年,日本设计的主体为传统手工业,现代设计仍处于模仿阶段。
日本早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手工业之中,并受中国的影响较大。
随后,设计院校相继成立,同时,日本创办了多种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的杂志。
20世纪50年代提出“科技立国,设计开路”的国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
还建立了一系列机构,为日本政府及企业提供有关产品设计的情报及建议,利用国家政策和法规协助设计水平的提高。
1960年,东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设计研讨会。
一方面,使日本设计界与世界设计界开始接触,同时又能了解到世界设计界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把一些具有潜质的日本设计家推向国际。
只用「木材」盖的摩天大楼你敢住吗?看日本建筑大师活用木材,建造出安全又能融入大自然的建筑物!现代城市最显眼的风景,就是一栋又一栋的摩天大楼。
这些钢筋水泥组成的「钢筋森林」虽然壮观,可是缺少了真正树木带来的「情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日本设计师如何运用木材建造出一栋栋雄伟的建筑物,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木材向来都是日本设计师爱用的建筑材料,在2010 年,日本政府更实施了「公共建筑物木材利用促进法」,规定三楼以下的公共建筑必须以木材建造。
这个政策不但掀起木造建筑的复兴潮流,也让日本的建筑大师们,纷纷向世人们展示他们使用木材的技巧。
创新点:木材也能够建大楼,而且经过特殊处理的木材,在火灾时甚至比钢材更稳定。
1. 用木材盖70 层的大楼,同时也兼顾环保和山林活化日本住友林业由创办人住友政友创立于1691 年。
住友林业原本是经营木材相关行业,但是,经过300 多年的经营,公司开始跨足环境美化、房产、建筑等不同行业。
而住友林业的经营理念是:“利用树木,通过开展有关家居生活的各种服务,为实现富足社会做出贡献”。
2018年,住友林业提出了一个名为W350的计划,打算在东京市中心盖一座全世界最高的木制建筑物。
这栋木制大楼会有70楼,共350公尺高,预计内部会结合商场、饭店、办公室及住宅。
大楼为了配合住友林业成立350年的庆典,因此预计会在2041年完成。
(图片撷取:BBC)会提出这样的计划,除了要纪念公司的350 周年,也因为住友林业发现日本的森林都到了需要透过伐木,活化造林的时候了。
毕竟森林成长到了一定的地步,树木之间会变得太拥挤,导致过度竞争。
如果不进行有规划的砍伐,很可能会减弱一些树木的生长,甚至导致树木死亡。
但是,由于木材的需求不大,所以没有人愿意花钱去做这件事。
于是,住友林业希望透过这个计划,让人们再次看到木制建筑物的优点,进而扩大木材需求,并在砍伐区种植幼苗来活化山林,振兴日本林业。
由于日本是一个地震频繁的国家,因此,W350 将会采用90% 的木材和10% 的钢铁为材料,在推广木材的使用同时也顾及到建筑本身的安全性。
东京塔读后感东京塔,是日本东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
我最近阅读了一本关于东京塔的书籍,对于这座建筑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东京塔是由日本建筑师小杉国夫设计并于1958年建成的。
它高约333米,是日本现存最高的人工建筑物之一。
站在东京塔的顶部,可以俯瞰整个东京城市,尤其是夜晚时分,东京市区的灯火辉煌,令人叹为观止。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东京塔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它建成之初是为了提供电视和无线电广播的传输设施,以及成为一座标志性建筑来象征日本的现代化和技术实力。
几十年过去了,东京塔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东京市的重要地标。
除了作为传输设施和地标,东京塔还拥有丰富的观光设施。
塔内设有观景台、餐厅、礼品店等,吸引了大批游客。
我读到书中关于观景台的描述,忍不住激动地想亲自去体验一番。
据书中所述,登上东京塔的观景台,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到东京市区的美景。
清晨时分,可以看到远处的富士山在初升的太阳下闪烁着光芒;白天,可以看到东京市中心繁忙的街道和高楼大厦;傍晚时刻,夕阳的余晖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令人心生向往;夜晚,城市灯光亮起,如梦如幻。
我迫不及待地想站在观景台上,亲自感受这些美景给我带来的震撼和惊喜。
此外,东京塔还是许多人浪漫约会的场所。
书中提到,东京塔的顶部设有一个恋爱心愿铁塔,情侣们可以在上面挂上自己的愿望卡片,寄托对未来的祈愿。
这让我很感动,也期待着将来有机会和心爱的人一同来到东京塔,许下美好的心愿。
总结起来,阅读关于东京塔的书籍,让我对这座建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东京塔不仅仅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更是东京市的象征和心灵寄托。
我相信,当我亲自登上东京塔的观景台时,一定能够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无限魅力和美好寓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意识到了旅游的魅力。
旅行不仅仅是游览风景名胜,更是一种文化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我希望未来能有机会亲自前往东京,登上东京塔的观景台,感受那种俯瞰整个城市的壮观和震撼。
日本钢结构建筑发展介绍摘要:作者现在日本著名的建设公司工作,所以有幸接触到了许多日本建筑行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文中,作者将介绍日本在钢结构领域的发展,希望能对中国的业界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钢结构;日本轻型钢结构;h型钢20世纪后几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以每年竣工面积4.4亿平方米,总产值 6000亿元(约占gdp9%)的建设迅猛发展,住宅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新世纪的新的增长点。
由于土地资源不可再生,建设部已下令禁止使用传统的粘土砖,同时,我国的钢产量已达1.7亿吨,严重供过于求的状况已迫使钢铁企业另辟蹊径,引进国外已经成熟的钢结构建筑体系,同时为建筑业和钢铁业找到了新的出路。
国际上,美国设计师和结构师非常重视研究金属结构及其耐用性、实用性和经济性,欧洲专家们提出,钢结构具备绿色建筑的条件,即为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建筑。
日本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钢结构建材的量产,60年代日本的钢结构建筑得到快速的发展,1965年的那一年间钢结构建筑的开工面积就已经达到了2千万平方米。
1998年钢产量达到5900万吨,建筑结构用钢量占13%,而钢结构住宅在建筑结构用钢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就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直到今天日本仍然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日本的钢结构建筑中柱子的形式非常有特点,介绍日本钢结构的话,这一点不能不提。
在日本,钢结构的柱子一般使用角形钢管,梁使用h型钢。
但是,在欧美单独使用角形钢管的柱子几乎很少见到。
据cidetc(钢管构造开发研究国际委员会)的报告,在日本以外的其它国家里对于角形钢管的研究几乎没有。
所以在本文中笔者要首先介绍一下日本钢结构柱子形式的变迁。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开始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为止,格构柱、型钢是当时的主流。
但是,从1954年开始h型钢被大量制造,一时间h型钢成为当时钢结构的主要部材。
一、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1. 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产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
2. 东京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包括金融、保险、地产等。
3. 制造业方面,东京也有一定规模的汽车、电子、机械等产业。
4. 东京的高科技产业发达,包括IT、通讯、生物科技等领域。
5. 东京的旅游业也非常发达,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二、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启示1. 服务业的发展:东京的服务业发达,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2. 高科技产业的培育:东京的高科技产业发达,这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
3.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虽然东京的制造业规模不如过去,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业产业。
我国应加大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4. 旅游业的发展:东京的旅游业发达,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对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借鉴1. 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2. 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
3. 加大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4. 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尾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效借鉴东京都的产业发展经验,加大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希望我国能够在产业发展中不断创新,提升实力,走向世界。
五、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1. 东京市作为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拥有发达的金融、保险和地产服务业。
这些服务业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2. 除了服务业,东京市也拥有着一定规模的制造业。
虽然近年来制造业在东京的比重逐渐下降,但该地区的汽车、电子和机械制造依然不可忽视,这也为东京市的经济增长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日本钢桥概况及中国钢桥的应用与发展日本是一个拥有众多桥梁的岛国,钢桥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桥梁形式。
首先,我将介绍一下日本钢桥的概况,然后再谈谈中国钢桥的应用与发展。
日本钢桥的概况:1.历史悠久:日本钢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采用的是铁框架结构,发展到后来大规模应用钢结构,如钢筋混凝土梁桥、悬索桥、斜拉桥等。
2.技术先进:日本在钢桥的设计和制造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其桥梁工程研究所对钢桥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如使用新型材料、新型构造和新型施工方法等。
3.良好维护管理:日本对桥梁的维护管理十分重视,建立了完善的桥梁维护体系,定期进行桥梁检查和维修,确保桥梁的安全和可靠性。
4.利用现代科技: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本的钢桥在设计和施工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利用软件进行桥梁的设计和分析,利用机械化设备进行桥梁的施工。
中国钢桥的应用与发展:1.应用广泛: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和交通繁忙程度的增加,钢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既包括城市道路上的钢梁桥、悬索桥、斜拉桥等,也包括高速公路和铁路上的跨度大、载荷大的大型钢桥。
2.技术不断创新:中国在钢桥的设计和制造方面也在不断创新,不仅引进了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还大力发展自主创新,提高了我国钢桥的设计水平和质量。
3.建设速度快: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钢桥的建设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例如,在高铁建设过程中,很多地区都采用了快速搭建的钢桥,可以大大节约建设时间和成本。
4.环境友好:钢材是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在钢桥建设中可以大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施工对环境的污染,符合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总结起来,日本钢桥的应用与发展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维护管理,而中国钢桥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应用广泛且技术不断创新,对于我国的交通和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相信我国钢桥的应用和发展会越来越好。
日本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法日本一直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界。
其传统建筑结构和构造法透露出其文化和技术的精髓。
本文将介绍日本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法,以及其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1. 竹与泥传统的日本建筑多采用竹子和泥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竹子具有韧性好、可塑性高、耐腐蚀和生长速度快等优良特性,是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
泥土可以减轻建筑物的重量,使其更加牢固坚固,同时还可以提供很好的保温性能,使室内保持温暖。
2. 木构建筑日本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是木构建筑。
每个建筑物都有一个基础框架,也叫做“骨架”,由四根主柱和横梁组成,框架间隔一定距离。
这些主柱、横梁和框架都是由木材制成的,主要采用柏木、柳木和松木等。
框架上方有一个附加框架,被称为“骨干框架”,通常由平行的横梁和竖杆组成。
3. 经典的落地窗日本传统建筑的落地窗被称为“障子”。
障子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掩盖和隔绝等。
它们通常会用防水纸或纱布包裹,以保护室内免受恶劣的天气和外界噪音的干扰。
传统的障子是由木框架和垂直的木条组成,可以随意移动以调节通风和光线。
4. 空间的灵活性日本传统建筑强调灵活性和可适应性。
建筑物内部不设固定隔墙,使人们能够自由移动和更改房间的布局。
有些建筑物还设计了可移动的墙壁,以便在需要时将房间分隔开来。
5. 短的建筑寿命传统日本建筑的寿命很短,一般只有20年左右。
这是由于本身的材料和建造方法,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
与此相反,现代日本建筑通常使用混凝土、钢和玻璃等材料,其寿命通常长达百年。
总之,日本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法非常独特而古老,它们表现出了日本文化和技术上的卓越品质。
尽管现代建筑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术,但仍然受到传统建筑的深远影响。
今天,在日本和世界各地,人们仍然欣赏和借鉴传统日本建筑的美学和实用性。
文献综述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住宅的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居住舒适、安全节能、有益健康等发面的要求,使国内外钢结构住宅会逐步替代木结构住宅以及砖结构住宅,成为住宅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
国外钢结构住宅的应用与发展目前,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澳洲等,正积极推动预制装配化钢结构中低层住宅,在日本称为工业化钢结构住宅。
美国最早采用刚框架结构建住宅,1996年,已有了20万幢刚框架小型住宅,约占住宅总数的20%。
日本的钢结构建筑数量最多,其新建的1-4层建筑,大都采用了钢结构。
人们更喜欢钢结构住宅可以提供良好的抗震性能。
在澳大利亚,刚框架住宅占全部住宅数量的30%。
2000年,这个比例达到50%。
在芬兰、瑞典、丹麦以及法国,刚框架体系也在变得越来越普及。
特别是丹麦人,早已建造了大量基于钢骨架体系的地层住宅。
在芬兰和瑞典,也有一些刚框架的低层住宅建成。
联排式住宅是欧洲较普便的住宅类型之一。
由于钢结构的随意拼接能力,可以设计出丰富多变的住宅建筑外形,因此在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英国、德国和法国的一些地区,许多城市居住区都采用了钢结构联排式住宅。
钢结构住宅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筑发展很快。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住房要求,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国务院【1999】第72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钢结构住宅,扩大钢结构住宅的市场占有率,将会加速住宅产业化过程,对我国建筑、冶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化的轻钢别墅进入我国,先后从日本引入进几百栋轻钢结构低层别。
近几年又从澳洲、加拿大引进了轻钢龙骨住宅体系构件在国内组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建设部在全国积极倡导钢结构住宅的应用与发展。
近几年,北京、上海、天津、新疆、湖南、安徽、山东等地,开始并建成一批钢结构住宅示范地点工程。
同时,在建设部组织编制的《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的知道下,很多科研单位和钢结构公司,包括北京赛博思金属结构有限公司、北京住总集团、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和建工集团、同济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和钢协钢结构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等,都分别在钢结构住宅体系的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工业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手段,对于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消费体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日本作为一个工业设计领域的重要先行者,其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探讨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旨在为我国的工业设计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的历程初期发展(20世纪早期至20世纪中叶)在20世纪早期至20世纪中叶,日本的工业设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生产主要以仿制为主,借鉴西方国家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从而实现产品的快速生产。
不过,日本逐渐意识到产品设计的重要性,并开始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例如,日本的一些家电品牌,如松下、索尼,开始注重外观设计和用户体验,并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
高速增长期(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后期)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后期,日本的工业设计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
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蓬勃发展,工业生产逐渐从制造业向制造工业转变。
日本的工业设计专业也开始蓬勃发展,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和设计学院。
同时,日本政府也加大对工业设计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设计与创意产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设计领域涌现出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师,如岡本忠司(Tadao Okamoto)、有田德彦(Yoshinobu Arita)等,他们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创新驱动期(21世纪初至今)21世纪初至今,日本的工业设计进入了一个创新驱动的时期。
随着全球工业升级的趋势,日本的工业设计不断突破传统的设计限制,注重以用户为中心,致力于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和生活体验。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设计开始涉足更广泛的领域,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
同时,日本的工业设计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日本装配式建筑现状、日本经验对我国意义及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分析一、日本装配式现状近年来,日本装配式住宅市场保持平稳运行,自09年金融危机以来平均每年新建13.5万户,常年稳定占到全部新建住宅的15%左右,这个数字与我国《“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提出的到2020年的目标类似。
但历史上日本装配式住宅占比最高时是1992年的18%,大幅低于我国《方案》提出的到2025年占比30%的目标。
日本对装配式建筑的认定标准非常严格,日本建筑中心对装配式住宅的认定要求为单体预制率超过三分之二,且主要结构部分(墙、柱、地板、梁、屋面、楼梯等,不包括隔断墙、辅助柱、底层地板、局部楼梯、室外楼梯等)均为工厂生产的规格化部件,并采用装配式方法施工。
实际上日本普遍使用预制构件和住宅部品,公寓建筑考虑到成本经济性,大量采取装配式和传统现浇相结合的混合工法,而这类住宅虽然采用了装配式技术,但由于预制化程度达不到装配式住宅的认定要求,因此并不纳入统计口径。
截至2019年,新建装配式住宅中钢结构、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比例分别为88%、9%和3%。
这与非装配式住宅产生鲜明的反差,19年非装配式结构中有66%为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其他建筑结构分别占30%,3%和1%。
对于同种结构,采用装配式还是非装配式主要还是取决于经济性。
虽然平均而言装配式每平米建设费用要高于非装配式,但工厂化生产提升了建设速度,这非常适于大企业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强化盈利能力。
从建筑性能角度考虑,一般而言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出色的耐火性,广泛用于中高层公寓,钢结构由于在高温时强度下降,因此多用于中低层公寓和独栋住宅的建设,重钢结构(厚度大于6mm的钢框架)通过采用较厚的结构件减少了支柱的数量,因此可以带来更大的使用面积,轻钢结构和木结构由于强度限制,多用于建设独栋住宅。
非装配式住宅与之正好相反,去年由木结构建设的独栋住宅占非装配式全部新建住宅的一半以上。
日本钢构造建筑简介及对我国旳启示一、日本钢构造建筑旳比例分析日本森林覆盖率高,日本民族自古就有爱慕木建筑旳老式。
日本总务省每5年对全国旳住宅状况进行记录,根据最新记录成果显示,从建筑构造方面来记录,木造构造为3011万户,占整体住宅57.8%;独户住宅到达2860万户,占整体住宅旳54.9%。
住宅木构造记录中,可以计算出平均每栋住宅旳面积为121平方米左右,基本属于独户住宅旳范围。
日本人之因此喜欢木构造独户式住宅,除老式习惯外,木构造房屋使用寿命长、建设周期短、节能、生态、环境保护、抗震等特点也是其受青睐旳重要原因。
但为何会认为日本是钢建筑先进国家呢?在日本大中都市中,鳞次栉比旳摩天大厦是另一道风景线,这些建筑以钢构造为主。
钢构造建筑是一种复杂旳技术、设备、部品、材料有机结合体旳集成产品,是建筑产业化旳发展方向和必然产物。
由于日本特殊旳地质条件,日本建筑钢构造及有关钢材旳研发与生产一直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日本总务省记录,日本非木造为2199万户,占比为42.2%,其中钢筋混凝土与钢构造为1766万户,占比为33.9%。
现代日本住宅,从构造上讲,木构造旳占多数,但钢筋混凝土构造及钢构造等住宅占到非木构造旳80.3%。
图一不一样建筑构造施工面积为了分析包括住宅在内所有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与钢构造所占比例,引用日本国土交通省旳记录数字,日本新施工房屋总面积为14845.6万平方米,其中,钢构造(S)为5234.3万平方米,约占35.3%,钢筋混凝土构造(RC)为2967.5万平方米,约占20%:钢管混凝土构造(SRC)为346.5万平方米,约占2.3%:从图一可以分析得出1970后钢构造一直高于钢筋混凝土面积比例旳结论。
表1 日本施工旳不一样用途及构造建筑物记录数量(面积)如表1所示,旳记录中,钢构造建筑为12.8万栋,占总数旳21.7%,面积492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旳36.7%。
根据与旳记录,日本旳钢构造建筑每年动工旳面积基本保持在35%左右旳水平。
日本工业化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成为世界第二大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高精尖产品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
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出现低迷,GDP增长率明显下降。
但增长速度下降并不等于经济实力下降,日本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强的地位并未动摇。
日本工业化的发展经验,对于加速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标签:日本;工业化;发展;经济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日本工业化发展的初期,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并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战后,日本工业遭到重创,但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工业经济重新复苏。
20世纪中叶,日本工业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在历史上日本称为“经济高度成长期”。
70年代末,由于能源短缺、环境制约、商品生产能力过剩,工业发展步伐放缓。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开始着手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日本工业很快走出低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出现低迷,GDP增长率明显下降。
但从经济实力来讲,日本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强的地位并未动摇。
日本工业化的发展经验,对于加快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步伐,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 日本工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1.1 政府重视科学技术立国自1868年明冶维新起,日本就将教育发展确定为学习西方,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目标的重要战略。
为提高日本国民的素质,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
教育的发达使日本国民的平均素质得到提高,使日本民族成为了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之一。
可以说,教育是日本经济强大的重要基础。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日本逐步确立了科学技术立国的新战略,通产省在《80 年代通商产业政策构想》中明确提出了技术立国的的方针。
日本钢桥新技术资料日本是钢桥的王国,钢桥的结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着改进。
教科书里介绍的结构形式有许多已经过时,日本桥梁建设协会的资料是实际工程设计的参考资料。
少数主梁桥少数主梁桥是通过采用大跨度的合成桥面板或PC桥面板,达到减少主梁数目,并使横梁,风撑结构简素化以至于省略的新形桥梁.近年来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钢桥形式。
适用于曲率半径大于700米的场合,经济跨径30到80米。
特长:由于采用合成桥面板或PC桥面板,提高了桥面板的跨度。
合成桥面板的底钢板同时兼做混凝土的模板。
现场打设的PC桥面板或工厂预制的桥面板均可对应。
由于桥面板跨度的增大,减少了主梁数目.横梁的间隔也达到10米程度,横梁可以直接使用型材。
通过桥面板抵抗横方向的荷重,省略了下风撑。
除去强风地域,一直到70米均可保证抗风安全性。
跨径再大的话需要对抗风做特别的考虑.狭小箱梁桥狭小箱梁桥的主梁比从前的箱梁窄,翼缘的板厚较大,纵向加强肋的设置个数少,省略了横向加强肋,并且通过使用大跨度的合成桥面板,PC桥面板,简化了床组结构.适用于曲率半径大于300米的场合,经济跨径60-110米.特长:纵加强肋的设置个数大大减少,或者省略横加强肋。
较大跨径时,虽然箱梁断面较宽,箱内结构也可以简素化。
例如最大跨径97。
6米,梁高3。
1米,腹板间隔2.5米的狭小箱梁,但纵加强肋只设了一处.当上下线一体化时狭小箱梁开断面箱梁桥适用于曲率半径大于300米的场合,经济跨径50-90米。
当上下线一体化时开断面箱梁合理化钢床板少数I梁桥适用于曲率半径大于700米的场合,经济跨径60-110米。
采用大尺寸的U形加强肋.合理化钢床板少数I梁桥采用了较厚的钢桥面板,增强了耐久性。
合理化钢床板少数I梁桥与从前桥梁的比较.合理化钢桁架桥与从前的钢桁架桥相比,省略了支持桥面板的纵梁和牛腿等床组结构,采用了适用于大跨度的合成桥面板或PC桥面板。
通过桥面板抵抗横向荷载,省略了上风撑.结构简素化钢桥从前日本的钢桥,为了最大限度上节省材料,结构做的过分复杂.但由于总成本中材料费用比重的下降,制作安装费用比重的上升,钢桥结构上需要做相应的改进.在工程实践中,日本技术者在工作细节上总有一种复杂化的倾向,不利于降低桥梁的总造价,为此,1998和2003年,日本桥梁建设协会两次发行新的钢桥设计指针,力图使钢桥结构简素化.与以前相比,主要的改变点:1、在一个部材(节段)内,断面不进行变化.以前的公路钢桥,在一个节段内,上下翼缘的宽度和厚度都要进行变化。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日本钢结构建筑的比例分析日本森林覆盖率高,日本民族自古就有喜爱木建筑的传统。
日本总务省每5年对全国的住宅情况进行统计,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从建筑构造方面来统计,2013年木造结构为3011万户,占整体住宅57.8%;独户住宅达到2860万户,占整体住宅的54.9%。
2014年住宅木结构统计中,可以计算出平均每栋住宅的面积为121平方米左右,基本属于独户住宅的范畴。
日本人之所以喜欢木结构独户式住宅,除传统习惯外,木结构房屋使用寿命长、建设周期短、节能、生态、环保、抗震等特点也是其受青睐的重要原因。
但为什么会认为日本是钢建筑先进国家呢?在日本大中城市中,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是另一道风景线,这些建筑以钢结构为主。
钢结构建筑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设备、部品、材料有机结合体的集成产品,是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必然产物。
由于日本特殊的地质条件,日本建筑钢结构及相关钢材的研发与生产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2013年日本非木造为2199万户,占比为42.2%,其中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为1766万户,占比为33.9%。
现代日本住宅,从结构上讲,木结构的占多数,但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等住宅占到非木结构的80.3%。
图一不同建筑结构施工面积为了分析包括住宅在内所有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所占比例,引用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统计数字, 2013年日本新施工房屋总面积为14845.6万平方米,其中,钢结构(S)为5234.3万平方米,约占35.3%,钢筋混凝土结构(RC)为2967.5万平方米,约占20%:钢管混凝土结构(SRC)为346.5万平方米,约占2.3%:从图一可以分析得出1970后钢结构始终高于钢筋混凝土面积比例的结论。
表1 日本2014年施工的不同用途及结构建筑物统计数量(面积)如表1所示,2014年的统计中,2014年钢结构建筑为12.8万栋,占总数的21.7%,面积492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6.7%。
根据2013年与2014年的统计,日本的钢结构建筑每年开工的面积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
根据表1的数据,住宅中木结构的比例很高,但我们把住宅与非住宅分别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在非住宅的建筑中钢结构建筑为5.49万栋,占到了58.8%,钢结构面积也接近70%。
特别是在像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人口稠密,土地资源有限,用于商业的非住宅建筑多以高层或超高层为主,为达到更好的抗震效果,降低建筑成本,钢结构是唯一的选择。
在地震频发的日本,钢结构因其优良的抗震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建筑标准规范随着重大地震的发生不断调整完善,设计方法也随之改进。
结构用钢材、连接方法和结构类型都在不断地发展创新。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提出了“零死亡”计划,抗震性能卓越的钢结构、轻质材料等各种最先进的防震手段被广泛应用,所有老式建筑全部采用不同形状的钢结构框架进行加固。
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遇人类观测史上最高级别的9级地震,同时还伴有特大海啸的袭击。
事实证明,大量的房屋毁坏和人员伤亡是来自更具破坏力的海啸,而非房屋倒塌,这与日本的钢结构建筑占有率较高和日本重视建筑防灾、抗灾、对生命呵护的安全设计有直接关系。
二、日本推进钢结构建筑产业化的历程日本钢结构建筑的历史有100年左右。
日本第一座应用钢结构的建筑是1894年建于东京的集英出版社厂房。
设计和建造钢结构建筑的基本技术在1910年前后开始成型。
1926年,热轧钢制品标准出台:1932年《城区建筑法实施细则》被修订,正式批准焊接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
同年,结合使用了铆接和焊接的住友大厦在东京丸之内区建成。
1941年,日本建筑学会颁布设计规范——《钢结构计算标准》,总体设计理论也更加系统化。
然而,此时的日本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之中,建筑行业近乎停滞。
1945年战争结束后,当时的日本百废待兴,经济萧条,为尽快实现经济复苏,按照抗震、快省的要求展开战后重建工作,推行建筑的工业化生产和建设。
1950年,日本颁布了《建筑基准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建筑的抗震设计标准和材料检验、工程验收标准等,为建筑产业化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按照日本对建筑结构的统计口径:建筑分为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RC)、钢管混凝土结构(SRC)和钢结构(S)等,对建筑的结构形式的选择,政府在《建设基准法》中,只对抗震标准和建筑材料上提出强制性的要求,具体选择什么结构由开发商自行决定。
但无论选择那种结构类型的建筑,都必须经过设计标准审查,使用经过专业机构认证的建筑材料,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
钢结构的建筑在1965年后快速增加,1987年钢结构在所有的结构形式中占据了最大的份额,钢结构在日本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
日本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有其特定历史条件和环境。
1950年后《建筑标准法》中一些法令和规范的修订、设计方法的改变以及地震的发生情况。
每次大地震发生后,规范也相应地被修订。
建筑物高度(31米以下)的限制在1965年被废除,结构设计方法也因此需要相应的调整。
除了允许应力法或静态弹性设计法这样的主流设计方法,一种更为先进的结合了塑性设计法和动力特性分析的设计方法被采用,从此广泛应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而这类建筑都采用的是钢结构。
1981年颁发《新耐震设计法》,采用了沿袭至今的两阶段设计法:第一阶段采用弹性设计法,假定地震等级为中级;第二阶段设定在建筑物使用期间可能发生大地震,根据建筑结构的水平极限强度采用弹塑性设计。
这次修订之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大大提高。
然而,1995年的阪神地震破坏程度之大,让即使建于1981年后的建筑也来能幸免地受到毁坏,尤其是钢构建筑粱柱的焊接处和柱基处。
于是1998年《建筑标准法》被再次修订。
规范中对梁柱的焊接处和柱基作了详细的更改,2001年、2007年两次修订《建筑基准法》,补充条款,提高建筑的抗震标准,这些标准已经广泛应用在当今的钢结构建筑中。
从政府层面看,尽管政府对建筑结构没有明确的政策差异,但对建筑抗震性能却有非常明确的法律条款和强制性规范,对一些地震活跃地区住宅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实行强制性抗震标准,要求学校、医院建筑做到震时的“避难所”。
从行业组织的作用看,协助政府解决技术和标准的衔接,组织设计机构、院校专家对建筑设计的标准、技术、规范的编制和检验、产品认证的责任体系。
对一些新型建筑材料通常由专业协会组织评审检验后,再由政府签发通用许可。
对建筑用钢材料的质量实行可追溯制度,每批材料的标准审定和批准文号都存档备案,对生产企业实现全过程的监管和检验,保证合乎标准的材料才能运用到建筑中去。
日本建筑企业极为重视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工作,企业建有自己的建筑技术研究所,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材料、改进施工工艺。
在建筑抗震技术上,强调持续不断改进。
每次大地震发生后,企业都会派出技术专家深入灾区,根据建筑受损程度和受损点情况,专题进行研究和提出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改进结构体系或材料属性,重视对造成伤害案例的研究,技术研发成果得到国家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进行推广和运用。
这一点值得我国建筑企业很好的学习和借鉴。
三、日本钢结构建筑现状日本非住宅用建筑多以高层建筑和公共设施为主,出于结构安全和节能的考虑,选择钢结构的比例较高,钢结构具有安装容易、施工周期短、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及环境污染少、可回收利用的综合优势,从有利于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日本社会对发展钢结构建筑表现出战略眼光。
在规划设计住宅项目时,把采用钢结构建筑体系作为考虑方案。
在学校、医院和文化场馆则优先选择钢结构体系。
超高层建筑多用做商业设施,基本使用超高层柔性钢结构,施工方法采用框剪结构,利用免震或减震等特殊装置,达到更好的抗震效果。
为了减少高层建筑物的摆动,会在建筑内安装阻尼器。
图二2012年与2013年建筑用钢比例根据图二,可以看出日本近几年钢铁年生产规模比较稳定,每年产量为7300万吨至7400万吨左右,日本生产的钢有35%左右用于出口,65%左右用于国内的各种生产建设,其中建筑用钢约占国内用钢的45%左右,占钢总产量的29%,约为1500万吨左右。
一般低层的钢结构住宅柱子,大多采用冷弯加工成型的钢管,所以在日本,HOT(热轧钢卷=冷弯型钢)的使用量不断增加;高层建筑中,焊接箱柱及焊接H型钢梁的使用量较大,因此,厚板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多;而低层的钢结构建筑,则普遍采用H型钢。
图三钢结构建筑规模与施工面积构成比根据图三,可以看到日本从2008年至2012年不同规模建筑施工比例情况,2008年钢结构的施工面积为5664万平方米,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出现较大滑坡,2012年恢复到4626万平方米的水平,每座建筑的平均建筑面积为345平方米,用钢量为35吨左右。
日本建筑商在规划设计钢结构建筑时,充分考虑产业化生产条件,尽可能采用标准化、通用化的材料和配套产品。
在日本建筑企业的技术研究所,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就是建筑构件的生产工艺和材料、部件的工厂化生产条件,集约化管理、标准化施工。
通过技术手段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达到科学控制资源、材料合理使用的目的。
由于钢结构建筑用钢材料都是在钢厂预制,能够实现严格的质量检验,严格的工艺流程控制对工程质量得到确实的保证;而现场装配化施工管理模式,工地占地面积小、机械化作业程度高,有利于提高工效、加快工程进度,减少环境损害。
四、日本建筑钢材的性能要求日本对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特别强调,在耐震设计法中,希望通过塑料变形,吸收地震产生的能量。
作为倒塌类型,为了实现理想的倒塌形状,要求梁材所用钢材的屈服强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为确保钢材的塑料变形能力,要求保证具有较小的屈服比。
提高钢结构构件的强度,对钢材的磷、硫等杂质需严格控制,保证其较高的韧性。
对梁的垂直方向承受力较大的钢结构构件,必须保证钢板的性能。
焊接的钢结构件,确保其塑料变形,要求杂质少,吸收(夏氏)冲击能量大,有较高的韧性。
钢结构建筑除抗震性外,还有防火、耐腐蚀等多种要求,所以在日本,耐火钢、耐候钢、低屈服点钢、高强度钢等新钢种不断被开发和利用。
日本在钢结构建筑用钢的品种开发、系列化及标准化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耐候、耐火、抗震及减震等建筑用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开发了低屈强比的SN系列钢材,具有良好焊接性的TMCP系列钢材,超低屈服点软钢系列及轻型H型钢等钢材。
SN系列是用于建筑结构的抗震用钢材。
为保证利用钢材塑性对地震能量进行稳定的吸收,1994年将SN钢作为标准化钢种。
标准中要求SN钢的屈强比不大于0.80,屈服强度波动范围控制在120MPa以内,断面收缩率不小于25%并具有良好的可焊性,其优点是:能确保塑料变形能力;确保焊接性;确保板厚方向性能;确保公称截面尺寸;可根据不同部位选用不同钢种,其性能和钢种区分:屈服点的上限,屈服比的上限,厚度方向拉深值的下限值,(夏氏)冲击值下限值,碳当量(Ceq)焊接裂缝灵敏度组成(Pcm)的上限值的制定,严格规定负公差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