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重访杜月笙》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人生如梦,岁月如梭。
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有的人在追逐名利,有的人在追求爱情,而有的人则在不断地反思和感悟。
今天,我想以杜月笙的人生经历为鉴,谈谈我对人生的几点感悟。
一、出身贫寒,奋发向上杜月笙,原名杜月生,出生于江苏省泰县一个贫苦家庭。
在他幼年时期,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他被迫辍学,靠给别人打零工维持生计。
然而,正是这段艰苦的童年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让他立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杜月笙深知,出身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
他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逐渐在江湖上崭露头角。
从一个小小的学徒,到成为上海滩的青帮大佬,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感悟: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出身贫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奋发向上的勇气。
只要我们努力拼搏,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善于交际,广结善缘杜月笙在江湖上之所以能够呼风唤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善于交际、广结善缘的能力。
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更多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在杜月笙的交往中,他尊重每一个人,不论身份地位高低,都能与之成为朋友。
他善于倾听,关心他人的需求,因此在江湖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感悟: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善于交际、广结善缘,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困难,还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知人善任,用人之长杜月笙在管理帮派的过程中,深知人才的重要性。
他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给予相应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在他的领导下,帮派成员各司其职,共同为事业努力。
在用人方面,杜月笙从不拘泥于一个人的出身和地位,而是以能力和品德为标准。
他深知,只有用人之长,才能成就大事。
感悟:知人善任,用人之长,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质。
只有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人的优点,才能让团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四、坚守道义,不忘初心杜月笙在江湖上行走多年,虽然历经风雨,但他始终坚守道义,不忘初心。
他深知,一个人的名声和信誉比什么都重要。
当我实在找不到书籍看的时候,无意间听朋友说杜月笙传奇的一生值得一看,所以我也就忙里偷闲看一下这本书。
一开始讲述了杜月笙童年的不幸,他从出生就失去了母亲,后来父亲娶了继母和他们一起过活,没几年又失去了父亲,父亲走后没多久继母又不见了。
当时的杜月笙无依无靠,他被人介绍到了一个水果铺当上了学徒,给水果铺的人打杂。
他小时候有一个恶习,就是会**,当时的十六铺是青帮下的一个赌场,大大小小的流氓聚集在此地,杜月笙在这里沉迷**,加入了青帮,成为了一个青帮头目的门徒,,虽然加入了青帮,但他依然是混在社会最底层的小瘪三。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青帮把杜月笙介绍到法租界华警警长黄金荣家,黄金荣是上海滩声势显赫的大亨,当时的法租界鱼龙混杂,要在那个地带混出模样,在黑道和白道之间都吃的开,还要发展自己的势力,一定要有特殊的手段,对于有野心的杜月笙来说简直难如登天。
可以说黄金荣是当时的皇帝,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又卖鸦片又抢劫,几乎一手遮天。
经过几年摸爬滚打,他慢慢成了黄金荣身边最信任的人,很快黄金荣就让他自立门户,扩大自己的势力。
杜月笙善于和各种人打好交道,并能让他们为自己所用。
随着二十年代的上海发展,杜月笙的权势日益壮大,这个和上海一同成长的年轻人开始有超越黄金荣的势头,贩卖鸦片,开设赌场,控制娱乐业,制造业,在当时旧上海这个动荡的年代,帮会就成了他们争相拉拢的对象。
杜月笙,黄金荣和后来加入的张啸林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帮会组织,他们被称为上海三大亨。
杜月笙虽然是旧上海黑社会的大头目,身上有很多污点,但是他也并不是漆黑一团。
在抗战中,也曾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多年,做过一些慈善事业。
全面抗战爆发后,杜月笙以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名义组织上海市救护委员会,救护了抗日受伤军民数万人,自己也曾花钱买枪组织游击队,对抗日军。
后来也就属杜月笙的影响最大,这应该和他挺身抗日有很大关系吧。
风云交际,跌宕起伏,是那个时代成就了杜先生的传奇事迹。
读杜月笙全传心得提起杜月笙,大家会贴上这样的标签:小瘪三,黑帮老大,狡猾奸诈,黑白通吃……不一而足。
这也是我对传说中的杜月笙的印象。
前不久,我看了《杜月笙全传》,这本书真实地再现了杜月笙跌宕起伏,惊世骇俗的一生,完美地呈现了他的生存技巧,深刻解读了他的处世哲学。
这本书的作者是任中原,作者本着尊重史实的初心,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杜月笙,让读者对杜月笙有了全面的了解,作者的态度是客观公正的。
撇开其它的不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杜月笙的生存技巧和为人处世哲学,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
一、会做人带给你好人缘杜月笙的童年是悲惨的,尝尽了人世冷暖。
在他发家后有人遇到困难,他一定能够及时伸出援手,他的赠予都是亲手相送,因此受惠的人分外觉得温暖。
这也让杜月笙在青帮中树立起了威望,那些小喽喽们为他卖命在所不辞,我们也看出杜月笙的确是个会做人的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做人的人总是很有亲和力,带给人温暖,别人都愿意和这样的人接近。
朗诵班有这样一位学员,刚来时普通话不太标准,乡音较重,难免有人对她嗤之以鼻,但她心态好,整天乐呵呵的,对别人的嘲讽从不放心上,不懂就问,幽默风趣,大伙称她是开心果。
更主要的是她乐于助人,对人热情大方。
有一次有个朗诵演出的紧急任务,没有合适的排练场地,她自告奋勇去找人联系,找到了一个排练场所,而且离学员们的家都很近,离她家却较远,但她没有一丝怨言。
她为人处事经常给人带来惊喜,让人感觉轻松愉悦,渐渐地大家都喜欢上了她,都愿意和她交往,而她也用实力证明了自己,获得了全国朗诵大赛的三等奖。
二、会做人让你的事业风生水起杜月笙曾经帮章太炎的侄子解决了棘手的房屋纠纷问题。
事后杜月笙反过来登门拜访章太炎,还悄悄留给章太炎一笔钱,救济生活窘迫的章太炎。
这事如果发生在另外两位黑帮大亨黄金荣、张啸林身上,未必能做到像杜月笙这样有礼有节、不图回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月笙尊重知识分子,会处事,连毛主席都夸他:有本事,没脾气。
《杜月笙传》读后感这是由上世纪著名的港台文学作家章君○的作品,后又由陆京士校订。
这本书本是传记文学,是文学中的一大分支。
写作手法很特殊,采用长篇叙事,并用诸多小标题分开叙事,形式有些像《水浒传》,俨然一本小说的样子。
记叙的方式是编年体,描述了杜月笙的出生、学艺、渐进、发达以及逐渐衰落的过程。
文中所用的年月日并不是公历,而是以1912为民国元年,以“民国某年”为时间展开叙事。
《杜月笙传》对我的为人处世有了极大的影响,颠覆了我以前对于人际的观念,待人接物的态度、技巧。
可以说是受益终生。
仿佛体会到了杜月笙本人的一生。
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上世纪50—70年代,那时的中国刚刚解放,国民党退居台湾,蒋介石及其部下蓄谋反攻大陆,两党矛盾空前激化。
由于政治倾向的不同,作者对杜月笙时代所发生的事与平时我们对党和国家看法截然不同。
书中对于共产党的一些负面事件加以宣扬,而对国民党在上世纪的一些正面事件加以褒扬,无不体现出作者的政治倾向。
正是由于这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我作为一个读者,更应该客观,审慎的去读这本书,不带有任何所谓的倾向或者感情色彩。
对文中描写的人物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杜月笙出生于1888年,父母取名为镛,号月生。
年少时家中贫穷,母亲又不幸病死,只留下瘦小的杜月笙和他父亲。
随后他父亲又娶了一位女子为妻。
后来,杜月笙的父亲也因病去世,撇下了他们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他的继母很善良,并且有一定的远见。
她为了让杜月笙上学,白天去做苦工。
不幸的是后来上海爆发流行病,他的继母不幸染病,随之去世了。
杜月笙走投无路,只有去投奔姥姥家了。
在那里,舅舅舅母对他百般刁难,整日受人白眼。
但毕竟寄人篱下,这些他都忍了过来。
事与愿违,舅舅舅母对他的刁难变本加厉,无奈,年仅十几岁的杜月笙与舅舅舅母决裂。
年迈的姥姥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外孙受自己儿子刁难却束手无策。
杜月笙也不愿再让姥姥为难,在一个清晨,他决定默默离去,但是,他要告诉姥姥,就告诉姥姥!那天,姥姥送出很远,到了分别时两人抱头痛哭,姥姥不知道说什么,好像说什么对于一个立志要踏上社会的外孙都无济于事,唯有沉默。
《杜月笙野史》读后感1000字
《杜月笙野史》读后感1000字
《杜月笙野史》让我大致了解了这位享誉上海滩的传奇人物杜月笙。
从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无名小卒到上海三大亨之一,杜月笙用他的行动演绎了一段传奇人生。
四岁相继丧母父,由继母和舅舅抚养,怎奈在十四岁那年,继母也与自己失散,从此杜月笙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
少不了忍饥挨饿,杜月笙却也在这期间结交了很多朋友。
朋友是人生的一大财富,杜月笙更是将此诠释得淋漓尽致。
流浪生涯中,杜月笙的一个在澡堂工作的朋友离开上海去了青岛,后面杜月笙也其去了青岛,和朋友在一家木行工作,而且干得很出色。
然而,杜月笙后面和老板的七姨太有染,不得不又回到了上海。
首先在窑子里工作,有一次去敲诈他人,差点进警局。
也是这件事让他知道,不找一个靠山自己就没保障,这样他进入了青帮。
进入青帮只是个开始,刚开始杜月笙并没有因为进入青帮
而得到半点好处,这让他心灰意冷。
那段时间的杜月笙自己没有出去做半点事,但也在朋友的帮助下存活。
杜月笙人生的转机却在此后不久出现了。
如果没有黄振亿的引荐,让杜月笙进入黄公馆,或许就没有了日后的杜月笙。
黄振亿在黄金荣面前的举荐,让杜月笙开始了他真正的谋钱谋权生涯。
经过杜月笙的观察,黄金荣表面上看是黄家的主人,当黄家真正的掌权人是黄金荣的老婆—林桂生。
杜月笙就开始有意无意在林桂生面前表现自己,并且一步一步获得了林桂生的信任。
1。
杜月笙传的读后感大全《杜月笙传》是一本由章君榖著作,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平裝本图书,本书定价:NT1800,页数:2008年8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观众们能有帮助。
《杜月笙传》精选点评:●作者的确确实对杜月笙感情布季,这种背景下所内容难免主观。
仅参考其所叙之客观恶性事件,仍着力在杜月笙所谓言话一句。
虽则作恶多端,不过斯人重情义重然诺乃至最终有如此成就,亦有可取之处。
●沪语情趣,卖弄生僻语,几有错;民国三十八万事俱休;本只是来学习天纵奇材的EQ达人,没想到尽看了去国共那些事儿;世间汝明求名者当效杜先生,此可为极致;太丢脸了传记都看了那么有点多天。
●你所不知道的那这部分电影史民国史,传记好长,大丈夫当如是啊●杜月笙绝对是屌丝逆袭,白手起家。
●电子版错字太多,阅读吃力,可能我永远也再读不完了~●传记是具体而微的历史。
奇人!●做人当做杜先生●传奇的人生●特别有趣。
●我想读这本书 2021-01-28 我最近在读这本书 2021-11-12《杜月笙传》读后感(一):读杜月笙传台版听几个人说过书不错,kindle 找一下吧,n多版本,到底看哪个?去度了下,多推台版。
怎么说呢,刚开始的兴趣点基本概念是黑社会,4.12,上海滩。
看完后一是对杜月笙的为人有所了解,二是从侧面看了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一些人物,事物,这点也算一些收获。
先总结人物吧,这位青帮大佬时至今日还是打手名声显赫,无外乎三点看似简单,但常人做不来的事。
用陈立夫自己的话就是,别人存钱,我用钱存交情。
对自己看准的人和事,仗义疏财。
看准了蒋介石,选人站队,一些做法发至今某些场合的人还都在用。
《杜月笙传》读后感(二):时势造枭雄从没写过人物传记的书评,诚如标题所写,张静江是一个时势造就孔祥熙的人物。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让,能人辈出。
然而像杜月笙这般草根,最后如此善终的,却并不多。
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为人处世方面的学问,杜先生的三碗面,人面,场面,情面高度一辈子概括的了杜先生一生的处世哲学。
黑道教父杜月笙读书笔记1500字黑道教父杜月笙读书笔记1500字杜越深是精于厚黑的人,他在被逼迫到走投无路时,也会突然施出黑招。
当前进路上有阻拦者时,杜月笙就会采取极其残酷的手段,该消灭的消灭,以黑制黑。
而无论是那个时代的社会还是现而今的职场与商场上,这种凶狠的手段永远会对你产生不可估量的好处。
就连成功学的三大秘籍里都有狠这一点,狠可以组成很多词语,心狠手辣是一种,恶狠狠也是一种。
狠更多的是代表一种笃定,是眼睛里笃定的目光,做选择艰难,慎重,做好决定便是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决绝。
撞南墙固然固执,但这世界又有多少人和事不断的在说,有些事儿只有头撞南墙了才有机会知道,往下如何走。
2018.1.25杜月笙在自己的性命刚刚保全的时候,居然能够临危不乱,岿然不动,心中所想的还是国家大事,这也许就是他的历史地位能够超越一切黑道头目,成为中国黑道教父的重要原因。
一个可以被时代记住的人,必定和这个时代紧紧相连。
站在时代里去看这个人,可能当局者迷,但站在时代外去审视,就会发现他与时代紧紧相连,密切迎合,恰巧出现在时间长河的那个节点,恰好做了时代该做的事儿。
成大事者,于时代中展望未来,顺势而为,适时而动。
2018.1.29人际关系是一笔财富,善于营造和利用它,将使我们在生命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好人缘是一个人的巨大财富,也是构筑关系网的基石。
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事业就会顺利发展,生活也会如意。
所谓人际关系,不过是不同的利益体,在人与人之间寻找不断契合的利益需求。
处理好人际关系,不过是能够在获得私利的时候可以顾及他人。
把每个人都想做利益体可以让事情变得更简单,所有的事情都看作利益的等价交换,不掺杂感情,能用利益解决的问题绝不用人情,因为,越来越发现,人情是这世界最难以偿还的东西。
2018.1.30有时候,暂时的屈节让步,往往能赢得对手的高抬贵手,保存着让自己走向强盛的机会,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
而忍辱负重能使弱者变为强者,能使失败转为成功。
杜月笙全传读后感杜月笙全传读后感起初是因为看了一本《梁启超家书》对北洋民国那段历史感兴趣,后来又看了罗辑思维里讲了一集杜月笙的代价,所以找了这本书来读。
杜月笙从一个浪迹街头的小混混到叱诧风云的上海大亨,甚至于晚年时期的他受到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拉拢,足以说明他的影响力。
对于他八面玲珑的交际和深谙权术的运用,我认为大多数人是永远都做不到的。
这不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最佩服的是他一个黑道出身的人在民族大义面前挺住了身板,实在难能可贵。
上海滩的三个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就属杜先生的影响最大,这应该和他挺身抗日有很大关系吧。
风云交际,跌宕起伏,是那个时代成就了杜先生的传奇事迹。
有多少人,能在潮起潮落的动荡中全身而退?杜先生可以早点抽身走人的,而且他一直是个很冷静,考虑很周全的人。
可他抽身那么迟,我觉得他的结局有点凄凉。
可能我现在无法理解他的想法,他是一个那样的位高权重的人,又受到传统的忠义文化影响,他总得照顾好身边的一大群人。
可当他落难的时候,没有几个人能真心帮他的,他会心痛吗?用忠义结交的`一群人,却用忠义背叛了他,那些人只是在利用他,而杜先生应该比谁的心里都明白。
这本书的文字没有什么要说的,因为是一本人物传记,而且年代也久远了。
只是想起之前听高晓松多次提起民国那个时代,他称是最好的时代,大师辈出,群星闪耀。
不可否认那个时代各行业都有大师出现,但我认为那是中国刚从旧社会进去新社会,社会各行业都是空白,只要稍有机会去做事的人总会有开山的祖师爷。
一个社会有几个大师的出现就叫最好的时代,我认为这个是不太准确的看法,没有看到那个社会的真相。
北洋民国的时代动乱,战争,天灾人祸,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绝对不是最好的时代。
我认为最好的时代是现在我们的这个时代,是绝大多数的小人物可以通过勤劳努力换来体面生活的时代。
享受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吧,唯有努力进步活到尽兴才能不辜负这个最好的时代。
读《杜月笙传》有感
不经意间,看到老爸买的书里有一本厚厚的,黑白的书皮。
一半是大大的杜月笙三字,一半是他半张人头照片。
很吓人。
今天,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变成了一颗东方明珠屹立在世界。
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一个言语一声没有办不成事的人。
他就是--杜月笙。
杜月笙为什么能成功?有一个原因就是,广交朋友豪情八方兄弟。
再一个就是杜月笙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他扬言:我箭头指向上海滩!。
年轻时候的杜月笙,只身闯进大上海,下决心从小干到大。
但他有一个坏毛病好赌。
使小有积蓄的他常又变成穷光蛋。
也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两个影响他一生的朋友,张啸林和黄金龙。
是这两个人帮助杜月笙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
“我的疆场跨过十里洋场!”
较有资产的杜月笙不甘心“取金于土”。
便向面粉业、股市、银行业等,利润丰富的市场发起进攻。
不久他遇到了一个改变他后半生的人戴笠。
数年之后,杜月笙轰轰烈烈的走完了,他壮观又凄美的63年人生。
我觉得他从身边和朋友身上学到好多。
没朋友。
没成功!。
观《重访——杜月笙》有感
今天,在网上观看了CCTV10《重访——杜月笙》节目,主要是因为前几日看了有关杜月笙的一个节目,没有看见开头,只被其中的一个情节所吸引,事情是这样的:说杜月笙曾经就是上海滩上的一个乞丐,但此人可以说是非常豪爽,在自己行乞的口袋里哪怕只有一块钱,当朋友(别的乞丐)饿肚子时,他也会将这一块钱给朋友,让朋友吃饱肚皮,而自己却饿肚子。
由此看来,后来在他身边聚集了政界、军界乃至文化界名流、富商巨贾,也就不足为奇了。
带着这样的一种好奇心,今天又在网上搜索了有关“杜月笙”的视频,想快速了解其人其事,于是就看到了“重访——杜月笙”这一档电视节目,有感而写下一点体会,不甚详细,见解也不一定全面、正确,但却可以悟出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来。
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有两件事,做事让人感动,说话让人喜欢。
实际上杜月笙是做到了前半句的,至于后半句,所说不多,不妄加评论,单说做事让人感动。
与戴笠结交于穷困潦倒之际。
当时杜月笙在上海滩已是赫赫有名,呼风唤雨,而戴笠呢,在上海可以说穷困潦倒,就连一个住处都没有,更别说在仕途上有什么发展,那么就连这样的人,杜月笙却能送给戴笠一套房子,后来这套房子成为戴笠在上海的办公之处。
当然我们也从中看出杜在阅人方面有过人之处,更可以看到他的为人豪爽,戴笠怎能不感动呢。
那么在后来杜月笙涉及一个重要人生转折时刻,得到了戴笠的鼎力帮助,化解了危机,渡过了难关。
真的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杜曾说过,金钱总有用尽的时候,而交情是用不尽的,你们存钱,我交朋友。
他于是慷慨散金,广交朋友,上至国民政府要员、军界精英、文化名流,下至市井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交,由此也赢得“小孟尝”“宋公明”的雅号,这也是他成就上海滩霸主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杜月笙手下的重要人物杨管北的儿子回忆,杜家的热闹场面,从上午11时开饭,朋友之间来到杜公馆商议事情,随到随议随之吃饭,一餐下来就可以延续至下午两三点钟,其场面之壮观,杜月笙之慷慨交往,令人震撼。
这场面可能真的也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君子府上才有上演吧,但杜月笙在上海滩却演绎了历史,也成就了他杜月笙。
以至于在后来,蒋介石撤离大陆时几次恳请随他去台湾,毛泽东也派人专程拜访杜月笙,真诚挽留他在上海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
观其所作所为,有三点体会:一是要跟对人,有靠山。
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成功的。
如段祺瑞靠的就是袁世凯成就自己,红顶商人胡雪岩最初起家靠的是王有龄,后来杭州失陷王有龄殉国后,左宗棠成了胡雪岩的靠山。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二是要广交朋友,成全别人。
要真正体悟杜月笙的交友,用人格的魅力征服朋友。
三是要有学识、胆识、见识。
有一点需要说明,学识并不是指文化水平、文凭,杜月笙不识字,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这学识应该是人情世故,指人生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