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环境的隐患和风险辩识
- 格式:doc
- 大小:413.00 KB
- 文档页数:15
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环境存在的风险和隐患辨识、评估分级与控制措施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赠品不喜欢可以删除)一、合同订立的需要条件(一)须有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合同为各方达成的协议,属于双方或多方的法律行为,因此,订立合同须由至少两方当事人参与,仅一方当事人不存在订立合同问题。
订约当事人是否为双方或多方,决定于参与订约的人是否为相互独立的意思主体。
在一般情形下,订约当事人各方的经济目的是相反的,但在某些情形下,订约当事人各方也可有相同的经济目的,但须能为相互独立的意思表示。
(二)须有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的互动合同订立是由独立的主体相互接触,互为意思表示,直到达成协议的过程。
因此,合同的订立须有当事人互为意思表示,从要约、再要约,直到承诺。
(三)须为特定当事人之间为缔约而为意思表示订立合同只能是在特定的人或者特定范围内的人之间进行,并且当事人须以缔约为目的进行接触,当事人之间相互所为的意思表示是为订约发出的。
若不特定的人之间或者虽为特定人之间相互接触,进行协商,但并不是以订约为目的,则不属于合同订立问题。
二、合同订立的程序合同的签订,一般应基于双方当事人的合意,既意思表示一致。
合同订立的过程就是当事人双方使其意思表示趋于一致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合同法上称为要约和承诺。
(一)什么是要约1、要约是指一方当事人向他人作出的以一定条件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前者是要约人,后者称为受要约人。
要约取得法律效力,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要约必须是特定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第二、要约必须是向相对人发出的意思表示。
要约的相对人可以是特定的人,也可以是不特定的人。
向特定人发出要约,通常是指某一具体的法人或自然人。
向不特定的人发出要约,一般是指向社会公众发出的要约。
三:要约必须是能够反映所要订立合同主要内容的意思表示。
要约的目的在于取得相对人的承诺,建立合同关系。
要约能否为另一方所接受,关键是看发出的要约对对方是否亦有利。
即使对方表示了愿意订立合同的意思,双方还必须要订立合同的主要条款,如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争议的处理方法以及要求对方答复的期限等,以供被要约人考虑是否承诺。
生产过程风险和隐患辨识评估分级与控制措施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隐患,为了确保生产的安全和顺利进行,需要对这些风险和隐患进行辨识、评估分级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风险和隐患辨识风险和隐患辨识是指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和潜在隐患进行认识和鉴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人员操作风险:包括操作人员操作不当、操作失误等可能导致事故和损失的风险;2.设备故障风险:设备老化、设备损坏、设备设计缺陷等可能导致事故和生产中断的风险;3.物料贮存风险:物料贮存的不当可能导致火灾、爆炸、中毒等风险;4.环境风险: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可能对生产过程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5.安全管理风险:可能存在的安全管理不完善、安全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可能导致事故和损失的风险。
二、评估分级评估分级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和隐患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和分类,确定各类风险和隐患的优先级,以便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评估分级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每种风险和隐患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以便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采取控制措施。
常用的风险和隐患评估方法包括风险矩阵评估法、风险优先等级法、层次分析法等。
根据评估结果,将风险和隐患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等级。
高风险意味着发生的概率和后果较大,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中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低风险的控制则可在后续计划中进行。
三、控制措施针对风险和隐患的辨识和评估结果,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或消除风险。
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和特点,可采取以下几种控制措施:1.工艺控制措施:通过改进工艺和操作方法,减少事故和隐患的发生概率;2.设备控制措施:遵守设备使用规范、定期检查设备状态、维护设备等,减少设备故障发生的概率;3.安全设施措施:如设置防护栏、警示标识等,提供工作场所的安全保障;4.个体防护措施:如提供个体防护装备,减少操作人员受伤的风险;5.管理控制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制度和培训体系,改善人员操作风险的管理;6.环境治理措施:如对有害物质进行妥善处理、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安全标准。
对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环境的隐患和风险辩识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对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环境存在的风险和隐患
进行辨识、评估分级,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生产现场
从事产品生产、制造或提供生产服务的场所,即劳动者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完成一定生产作业任务的场所。
1、定置管理
根据物流运动的规律性,科学地确定物品在场所内的位置,即定置。
定置方法有两种基本形式。
(1)固定位置
即场所固定、物品存放位置固定、物品的信息媒介物固定。
(2)相对位置
即相对地固定一个存放物品的区域,至于在这个区域内的具体放置位置,则根据当时的生产情况及一定的规则来决定。
(3)良好的定置管理,要求信息媒介物达到五方面的要求:
1)场所标志清楚。
2)场所设有定置图。
3)位置台账齐全。
4)存放物的序号、编号齐备。
5)信息标准化。
(4)定置管理基本要求:
有物必分类,有类必分区、有区必有牌,按区存放,按图定置,图物相符。
1)生产现场实行定置摆放
2)工位器具、料箱摆放整齐、平稳,高度合适,沿人行道两边不得有突出或锐边物品。
3)危险部位应设置安全标志
2、作业现场通道
3、作业区域地面状况
4、作业现场消防设备设施
二、生产过程
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直到成品检验合格入库为止所经历的全部劳动过程。
它包括基本生产过程(即制造零部件和装配产品的过程)和辅助生产过程(生产准备、器材供应、检验、设备维修、储运等)。
三、环境
生产作业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空间环境和时间环境等。
对物理和化学环境的环境主要是指作业现场的温度、湿度、压力、照明、噪声、粉尘、毒物、强烈气味、移动和振动,工作气氛;通风、电磁波和各种射线等。
对空间和时间环境的治理比较好的方法是推行定置管理。
对生产作业现场的物品放置定位。
设置一些安全标志、安全标语和安全警示牌。
生产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1)照明采光不良(照度不足、场所烟雾尘弥漫视物不清、光线过强等)
2)通风不良(无通风换气设备、通风系统效率低、风流短路、其他)
3)作业场所设计或安装不符合要求。
如厂房狭窄、门窗设计不合理。
4)作业场所杂乱(工具、半成品、材料堆放不安全、采伐时,未开“安全道”、迎门树、坐殿树、搭挂树未作处理、其他)
5)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
6)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
7)地面滑(地面有油或其他液体、冰雪覆盖、地面有其他易滑物)
8)储存方法不安全
9)环境温度、湿度不当
10)车间内缺乏必要的防尘、防毒、防暑降温等措施、设备,或已经安装但不能正常使用。
二、常用危害辨识方法(风险评价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JHA)附件—1
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附件—2
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附件—3
4、部分操作岗位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附件—4
5、设备安全检查分析表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参考
附件—1 工作危害分析(JHA)
工作危害分析流程:
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地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订控制措施。
作业步骤应按实际作业步骤划分,佩戴防护用品、办理作业票等不必作为作业步骤分析。
可以将佩戴防护用品和办理作业票等活动列入控制措施。
作业步骤只需说明做什么,而不必描述如何做。
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工作观察的基础上,并应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
识别每一步骤可能发生的危害,对危害导致的事故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及严重性也应识别。
识别现有安全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
如果作业流程长,作业步骤很多,可以按流程将作业活动分为几大块。
每一块为一个大步骤,可以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对采用工作危害分析的评价单元,其每一步骤均需判定风险等级,控制措施首先针对风险等级最高的步骤加以控制。
频繁进行的类似作业,可事先制定标准的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JHA)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JHA)编号:
附件—2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和评审。
检查项目列出之后,还应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
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或本企业有关操作规程,工艺规程等。
列出标准之后,还应列出不达标准可能导致的后果。
安全检查表分析记录表(SCL)
附件—3.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一、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2、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
3、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用公式表示危险性,则为:D = 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风险等级判定
二、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
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0,必然发生的事件,概率为1。
考虑一个系统的危险性,绝对不可能发生事故是不确切的,即概率为0情况不确切。
所以,以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打分”参考点,定其分数值为。
人为地将极少可能发生的情况规定为1;能预料将来某个时候会发生事故的分值规定为10。
表—1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值
三、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判定准则:
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条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规定连续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0,一年仅出现几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
以10和1为参考点,再在其区间根据在潜在危险作业条件中暴露情况进行划分。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值
四、发生事故或危害的可能结果C判定准则:
造成事故或危险事故的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可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化,规定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的可能结果,分值规定为1,以此为一个基准点;而将造成许多人死亡的可能结果,规定为分值100,作为另一个参考点。
在1~100之间,插入相应的中间值:
表—3 发生事故或危害的可能结果C值
五、危险性D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确定了上述3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的分值,按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危险性分值。
据此,要确定其危险性程度时,则按下述标准进行评定:
表—4 危险性D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附件4:部分岗位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评价表
表5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结果表(式样1)
表6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结果表(式样2)
附件5:设备安全检查表
安全检查表(SCL)
安全检查表(S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