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三国文化(三)》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50.66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诸葛亮的三国文化:诸葛亮应该算是历代封建帝王非常推崇的一个人物。
一是因为诸葛亮这人比较愚忠,基本不可能造反,很符合封建统治者的胃口;二是诸葛亮确实有过人之才。
比如说,他绝对称得上是一流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不错的军事家、发明家、天文学家。
当然,还包括其“惊天地泣鬼神”的非凡口才。
最早领教诸葛亮口才的人,应该是皇叔刘备,当年在南阳乡间一个简陋的小茅屋里,农村青年诸葛亮摆张“中国地图”,寥寥数语间就让久经沙场的刘备惊呼“如鱼得水”。
后刘备败于曹操,诸葛亮作为“说客”出使东吴,堂上舌战群儒,PK以张昭为首的曹操“粉丝团”,绝对堪称古代辩论赛经典。
而诸葛亮北伐时,阵前骂死老王朗更是彰显其语言才华巅峰之作。
以诸葛亮的“嘴上功夫”,倘若拍起马屁可谓易如反掌。
当然,有幸被诸葛亮拍马屁的人实在不多,关羽也许算得上一位。
当年刘备入主成都,收服“世之猛将”马超。
关羽得知,有了一较高下的心思,于是派遣义子关平拜见刘备,说要和马超切磋武艺。
刘备一听,当下就急的眼泪又要掉下来,曰:“若云长入蜀,与孟起比试,势不两立。
”这时候,在一旁的诸葛亮,拍拍刘备的肩膀安慰道:“无妨。
亮自作书回之。
”回信上是这样写的:“亮闻欲与孟起分别高下。
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
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
罪莫大焉。
惟冀明照。
”诸葛亮的这个马屁拍的确实到位,云长看毕,自绰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
”将书遍示宾客,遂无入川之意。
如果说,诸葛亮拍关羽马屁是为了化解蜀国内部矛盾的话,那么诸葛亮接下来的这个马屁看起来就有点“无厘头”了。
因为诸葛亮此次拍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后来“名贯青史” 的阿斗刘禅。
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是如何评价阿斗的,“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与杜微书》。
这个刘禅是不是天资仁敏呢?我们可以从他老爹临终的话里找到些许答案,“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简介300字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青年时耕读于南阳郡,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
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促成孙刘联盟和建立蜀汉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辅佐刘禅,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的实际领导者。
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追谥为忠武侯。
后世常尊称诸葛亮为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
234年8月28日在五丈原逝世。
诸葛亮父亲诸葛圭早逝,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便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后来汉廷选任朱皓以代诸葛玄之职,幸好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有旧交,便带诸葛亮同往依附。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隐居晴耕雨读。
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
当时的人对他的自评多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
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水镜先生)、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
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诸葛亮答应这门亲事之后,立即诸葛亮诸葛亮之忠诚,备受后世推崇。
在受到刘备托孤后,他一直对后主刘禅尽心尽力,凡事亲力亲为,忧公如家,于《出师表》中亦表明心迹,直至最后令到自己食少事烦,病死军中。
诸葛亮在割据一方的政权中大权独揽十余年,但是既不敛财,也不谋任何私利或名位,一直以兴复汉室为任。
另一位托孤重臣李严曾经写信给诸葛亮,希望他受赐九锡,但是遭到诸葛亮拒绝,表示不能够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
近现代对此有不同程度的质疑,比如,不扶刘禅是为专权于身;坚持北伐源于“野心”。
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
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
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他成功地刻画出了诸葛亮的这一彪炳千古的文学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但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治国奇才,还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士,深得人们的喜爱。
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文学形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文学形象;治国奇才前言 (1)一、诸葛亮生平 (1)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2)(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二)善于言辞谈吐潇洒 (2)(三)严于律己克勤克俭 (2)三、《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性格特征 (3)(一)‘刚毅’‚勇猛‛的表率 (3)(二)‚才智‛的化身 (3)(三)‚忠贞’‚真诚‛的典范 (4)结论 (5)参考文献 (6)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让罗贯中竭尽心血和才华,采用大量笔墨进行刻画,使这一人物不但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人物中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并因此形成了这一丰富复杂的文学形象,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性格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这一成功的文学形象也被认为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是整部小说的灵魂所在,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三国演义》去掉诸葛亮这一形象,那么《三国演义》还有什么看头,还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吗?可见诸葛亮这一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一、诸葛亮生平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东汉末年北方发生大乱,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四姐弟从山东辗转到了襄阳,后诸葛玄被刘表上疏推荐为豫章太守,大约一年诸葛玄被杀,从此以后诸葛亮无依无靠,开始独立生活。
诸葛亮和其弟等以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来到隆中开始“躬耕陇亩”,当然诸葛亮到隆中并不是完全是为了“苟活性命”,偏偏“未有须臾忘天下事”,并勤奋读书,广结天下好友,自比管仲、乐毅,急切希望能够在未来大有一番事业。
三一文库()〔《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欢迎阅读。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
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将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为政举措▲政治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
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
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28]▲经济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古隆中与三国文化经典诵读:《隆中对》诸葛亮亮躬耕能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柱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己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
三国之三国时期的文化学术汉晋之际的学术思想发生剧烈的变动,主要受传统思想的变化与政治斗争有关,前者成份居大。
由尚交游、重品藻,反动而变为循名责实,归于申韩。
因尚名务虚伪反动而为自然、率直,归于老庄。
由于东汉晚期政治败坏,局势混乱。
曹操与诸葛亮采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来恢复社会秩序。
曹操提倡信赏必罚,主张法治。
提出"用人唯才"的观念打破以门第或名教的标准。
诸葛亮也提倡法治观念,入蜀后修明法制,执法公平。
提出"治国之要,务在举贤"的主张以任才适用。
他也重视军法,如街亭之战马谡违反军令而被斩,他也自贬三等。
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为此后魏晋玄学思潮提供了基础,使名士基于政治黑暗将焦点由名法的具体问题转向玄学的抽象思辨。
经学方面,汉末郑玄之经学已甚受推崇。
然而在魏晋之世,王肃继承父学而注经,其对经学的见解与郑玄不同,遂有郑、王两派互相驳难。
曹魏末年,司马氏篡魏为晋。
当时政治黑暗,知识份子之思想趋向反动、消沉而无出路。
倾向曹氏者多是失势士子,采取清谈方式批评政治,主张自然。
倾向司马氏者,则主张维持名教,使儒家作风渐起分化。
因王肃为晋武帝外孙,遂被立为官学,一时黜郑申王,使王学成为宗主。
魏晋时期最突出的思想为玄学。
其基本教义为《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三玄。
玄学家好谈玄理,不谈俗事,称为清谈,流行于魏晋时期。
在240-248年的酝酿期,以何晏和王弼为代表。
玄学家认为一件事情需要理解其背后原理的"本"方能了解平常所见的表象"末",进而提倡"以本统末"的理论。
又视"本"为"道",类比为没有形体的"无"(原理、趋势),视"末"为实际现象的"有",并认为"万物皆产生于无"。
之后到司马炎篡魏建晋为止。
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把焦点由思想理论转移到人生问题上。
诸葛亮的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是中国东汉末年蜀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
他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历史上最重要的智囊之一。
他的才华和智慧为后世所称道,被尊称为“卧龙先生”。
诸葛亮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今天的四川省绵竹市。
他自幼聪明过人,对经史文籍和军事策略有着非凡的兴趣。
年轻时,他曾在当地的小学教书,为人所敬重。
然而,在蜀国丞相法正的推荐下,诸葛亮被刘备征召为军师,开始了他辉煌的政治生涯。
诸葛亮以他的卓越智慧和杰出才干帮助刘备夺取了蜀汉的统治权。
他在刘备的麾下担任要职,负责文职事务,参与军事决策,为蜀国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诸葛亮先后领导了北伐、南征等重要军事行动,使蜀国成为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势力之一。
作为一位智者,诸葛亮以严密精细的计划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赢得了无数的胜利。
他有数不尽的兵书和军事策略,最著名的是《出使日本得胜策》和《三分天下定计》。
除了他的军事才能,诸葛亮还以其高尚的品德和精深的学术造诣而闻名于世。
他重视教育,提倡广大百姓的文化素质提升。
他还积极推广蜀地水利和农田开垦,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他的治国理念被后世用作为借鉴,被广大人民敬佩和学习。
诸葛亮的政治生涯非常辛劳,他经常整夜不眠、忘我工作,因此也导致了他生前的过早逝世。
他于234年在五丈原病逝,终年53岁。
他的去世给刘备和蜀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使蜀国走向了衰落。
他的死被视为蜀国盛衰的转折点。
总而言之,诸葛亮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智慧和才干为后世所称道。
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智慧和胆识的化身。
他的政治理念和军事策略至今仍被人们学习和研究。
他的传世作品《出使日本得胜策》和《三分天下定计》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的经典之作。
他的形象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智慧、勇敢和忠诚的象征。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简介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始人和主要领袖之一。
他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人称“刘皇叔”。
刘备年轻时曾经卖草鞋为生,但是由于他的家族地位不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后来,他离开了家乡,四处流浪,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人。
他们一起投靠了袁绍,但是袁绍失败后,刘备又流浪到了荆州。
在荆州,刘备三顾茅庐请得了诸葛亮,让他成为了自己的主要谋士。
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先后攻占了益州、汉中等地,最终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攻占了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自称汉中王。
刘备是一个仁德之君,他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尊重人才,重视文化教育。
他曾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减轻赋税、设立学校、推广儒学等,使得蜀汉国家逐渐繁荣起来。
他也非常重视军事力量,组建了五虎将等一批优秀将领,使得蜀汉军队逐渐壮大。
关羽(约公元160年-220年),字云长,汉族,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之一,也是刘备的义弟。
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忠义之士,被后人尊称为“武圣”。
关羽年轻时身手不凡,后来和刘备桃园三结义,成为了他的义兄弟。
关羽先后参加了许多著名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
他的武艺高强,武器是青龙偃月刀,曾经在战场上单枪匹马杀敌,威震敌军。
关羽不仅是一个勇猛之将,还是一个忠诚之士。
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一生都为了刘备的事业而奋斗。
可惜最后败走麦城,被吴国所害。
尽管如此,关羽的形象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他被尊称为“武圣关公”,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张飞(?-221年),字翼德,汉族,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之一,也是刘备的义弟。
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勇猛之将,被后人尊称为“万人敌”。
张飞原是一名屠夫,后来和刘备桃园三结义,成为了他的义兄弟。
张飞先后参加了许多战役,如长坂坡之战等,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
探析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和文化意蕴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研究现状综述(一)国内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二)国外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二、诸葛亮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一)诸葛亮的生活真实人物形象1.历史上的诸葛亮形象2.后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1.以帝师作为切入点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性格特点①忠心耿耿,规行矩步不敢僭越②谦虚不因身居高位而自傲③继承儒家之道,以准则要求自我④严谨仔细,以身作则2.以帝师作为切入点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精神修养①伟大的“忠”贞之士②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意义(一)创作完美的诸葛亮文学形象的原因1.诸葛亮在正史中才华洋溢2.正史内的关于诸葛亮形象的空白3.乱世时期的百姓希望社会安定和谐4.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阶级的强烈需求5.元代文人墨客的高尚情操(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时代意义1.于社会中受到压抑,希望可以实现反弹2.对于强权担忧无比,希望能够获得世人尊重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一)儒家道德的强烈价值观念(二)知识分子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心理(三)社会中所笼罩的浓郁道教色彩五、结论六、参考文献摘要: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极为经典的人物形象,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代表性人物。
诸葛亮优秀的军事才能以及政治才能帮助蜀汉成功地稳固政权,罗贯中曾经在《三国演义》中打造出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儒者特征,是“忠”与“信”的代表,他的为人处世的风格以及行政方式都被儒家思想所渲染。
诸葛亮在一片乱世内不再归隐,选择出山报国,拥有着仁德的君子品质。
在学术界曾经有众多学者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作深度的探究,本文以前人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探究作为基础,结合正史以及《三国演义》,论述笔者自身关于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看法,并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蕴。
中国四大名著简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部巨著。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中国四大名著简介,欢迎查阅。
中国四大名著简介一、《三国演义》罗贯中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写作的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罗贯中写作的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水浒传》(与施耐庵合著)、《三国演义》。
内容简介:《三国演义》(也称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及晋朝开国历史。
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主要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诸葛亮、孙权、周瑜、曹操、吕布、吕蒙等。
二、《水浒传》施耐庵作者简介:施耐庵(1296年—1371年)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今江苏兴化人。
博古通今,才气横溢,相传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
内容简介:《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塑造了宋江、吴用、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