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陵流放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29.39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古代六大流放地中帝王皇亲房陵特放文化(上) 流放自远古时期产生,到清末被废除,历经了几千年,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流放这种形式对流人的管理相对宽松,且流人的品级较高、流放规模较大以及上层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等,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流放文化。
鄂西北的房陵,曾是王公贵族特放之地,流放文化底蕴深厚—— 流放,从远古时期作为一种少量慎用的“放”、“逐”、“迁”、“谪”惩戒手段,一直到作为刑罚的 “迁徙”、“徒放”、“流刑”、“发配”、“三流”、“发遣”等,因朝代不同而有不同名称。
我国古代有六大流放地,即鄂西北的房陵(含上庸、郧乡、均县)、西北边疆地区的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区、岭南地区、海南岛三亚、西南黔州及蜀地巴州、东北黑龙江漠河及海林县宁古塔。
在这六大流放地中,房陵是我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人数最多、品级最高的宫廷帝王皇亲特放地。
鄂西北房县,古为房子国、彭部落方国、防渚、古麇庸二国、房陵、房陵郡、新城郡、光迁国、房州等。
从尧子丹朱避舜特放房陵,遂封于房为虞宾,是为房子国;秦始皇九年,长信侯嫪毐作乱被处死,株连四千余家人被夺爵徙房陵;秦始皇十二年,文信侯吕不韦被赐死,株连万余家人被夺爵徙房陵;秦始皇十九年,秦灭赵国,赵王迁献地图投降,被迀徙房陵;汉代有汉高祖刘邦长女鲁元公主的驸马赵王张傲、济川王刘明等位6位贵族流放房陵;唐代有唐高宗太子燕王李忠、唐中宗皇帝李显、唐太宗女高阳公主及驸马、宰相房玄龄之子房遗爱等12位王公贵族流放房州,其中唐中宗李显流放房州十四年半后被接回京城复当皇帝;五代十国时期,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流放房州,后汉高祖弟慕容彦超流放房州,后梁太祖侄儿惠王朱友能降封房陵侯;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贬居房州,宋太祖弟秦王赵廷美流放房陵;赵匡胤心腹大将田钦祚被贬房州;北宋开国功臣王彦升被贬房州;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贬居房州;明代有大臣母德纯落职戍房县。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共有40余位帝王皇亲将相被流放房陵(房州),其中有16位帝王、16名皇亲、13名将相及刺史流放房陵(房州),总体概括就是:丹朱特放房陵开先河,秦代大规模,汉代帝王多,唐代集中地,五代两宋人物多,大明收尾清代移北方,历代流放特殊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在古代被判流放一般会被流放到哪里?
导语:在我国古代有一种特有的流放之刑,是将罪犯发送到物质、文化多相对落后而又极为偏远的地区。
由于古人都有乡土情结,远离故土和家族,无论是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特有的流放之刑,是将罪犯发送到物质、文化多相对落后而又极为偏远的地区。
由于古人都有乡土情结,远离故土和家族,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罪犯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所以流放又被称为惩罚力度仅次于死刑的刑罚。
那么在古代,被判了流放之刑后一般都会被流放到哪里呢?
《尚书》曾记载:“流共工于幽州”。
而《史记》中也记载尧舜时期流放地点为幽陵、崇山等四个地方,这些地方大概是今天的北京、甘肃一带。
现在看来这些流放地仍在国家的中心区域,但在当时已经算作是最远的四极了。
秦汉时期的流放地是房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房县,后来又进一步扩大到今天的酒泉、敦煌一带。
宋朝时,曾将西北地区设置为流放地,但却给罪犯逃亡塞外提供了便利,所以后来改成流放到今天的烟台沙门岛以及两广地区。
元明时期,流放的基本原则就是“南人发北,北人发南”,即如果是北方人,就将你流放到湖广,如果是南方人,就将你流放到东北地区。
总而言之就是不能让犯人太舒坦。
秦朝之前,流放的期限是12年到无期;南北朝时期改成了最长6年;唐朝以后又缩短为3年。
由于流放已经成为介于死刑和徒刑之间的一种惩罚方式,为了更好的惩罚罪犯,唐朝规定,判处流放的人到了流放地还要服劳役。
宋朝为了“防伪”,还要在流放的犯人脸上刺字。
生活常识分享。
房县:鲜为人知的“房陵文化圈”房县古称房陵,介于大巴山与秦岭之间,素称“千里房县”,为湖北省第一大县。
房县民间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房陵文化圈。
其中心地域在房县,整个地域范围大致可以概括为“东西两康,南北两江”。
即东起湖北保康,西至陕西安康;南起长江,北至汉江。
房陵文化圈有如下四个特点:1.神农文化是房陵文化的根基。
历史上神农架系房县辖地(1970年5月国务院批准神农架从房县划出设立县级神农架林区),炎帝在这里“斫木以耜,揉木为耒“,采集草药,医治病患,开创了农耕文明和医药文明,体现在民歌里有采药歌、农耕歌。
被称为汉民族文化创世史诗《黑暗传》在此发现,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原始信息。
此外尧子丹朱被封为房邑候,他为儿子取名为房陵,因此,房陵的来历与其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直接关系,应在神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2.诗经文化渊源流长。
房陵人有好歌传统,其地又紧傍西周五畿之地,周王室定期派“行人”(行人是西周王室定期派出的到民间采风搜集民间歌谣的人)到这里采风,使诗经文化承载着民间诗歌和宫廷诗风互动与整合的轨迹,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的作者和编撰者是西周周宣王时期的大臣尹吉甫。
他是房县青峰镇人,有“宝堂寺”、“天官坟”和有关墓碑佐证。
至今这里还有诗经有关民歌的传唱。
3.流放文化是房陵文化最具特色的文化。
房陵是我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流放地。
从秦朝到明朝的1400年里,史书记载有14位帝王被流放到这里,此外还有几千户的亲戚、誊属的整体流放也有多起。
被流放的帝王把宫廷文化带到了这里,使这块并不是陪都的地域成为当朝的“文化陪都”。
尽管历史上全国有不少的流放地,但像房陵这样的几乎是专供王室成员和高品级人等流放的地域,全国是唯一的。
4.秦巴文化颇具特色。
它不等同于大巴山山脉地域的文化,它蕴涵着楚文化,秦文化,巴文化及汉水文化。
房陵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属陕西汉中郡管辖,尤其是地处秦巴交界,朝秦暮楚,其民俗文化具有“楚调、巴音、秦韵”等。
唐中宗李显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折叠早年经历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
他的两位皇兄李弘与李贤一死一废之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
开耀二年(682年)正月,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出生,高宗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在重润满月时改年号为永淳,并且还破天荒地将这位襁褓中的孙子立为皇太孙。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死,李显于同月甲子日继承皇帝位。
嗣圣元年(684年)改年号为嗣圣。
由于李显庸弱无能,即皇帝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
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
李显重用韦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
李显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并想要擢升为侍中(宰相职),裴炎立马表示不可。
李显大怒说:"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对中宗的举动大为恼火。
二月,继皇帝位才55天的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被贬出长安。
事后,中宗的弟弟李旦做了傀儡皇帝,也就是睿宗。
折叠被废庐陵李显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十四年,只有妃子韦氏陪伴,两人相依为命,尝尽了人世的艰难。
他被囚禁后不久,李旦上表逊位,母后武则天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一代女皇,李唐宗室子弟被杀戮者不可胜数。
中宗闻听后也是心惊胆颤。
这期间,扬州发生了徐敬业等人的兵变。
不久,宗室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人也相继起兵。
他们都打出了反对武则天、匡复庐陵王的旗号。
这一形势,不仅没有让被废的中宗皇帝看到多少希望之光,相反,更加剧了内心的忧惧。
中宗多年来一直惶惶不安,常常晚上睡下不久,就被噩梦惊醒。
每当听说武则天派使臣前来,在房陵忐忑度日,一度惶恐异常想要自杀,韦氏劝慰他说:"祸福倚伏,这是没有常理的,人哪能没有死呢,何必现在就去。
"此后,李显与韦氏多年同甘共苦,情义非常深厚。
李显向韦氏许愿,如果有一天重见天日,绝不会辜负她。
溯房陵风俗之源享独特文明之旅我们生在房陵,长在房陵。
从小到大,房陵文化时刻在我们周围演绎着。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沉淀,房陵文化渗透在一代又一代的心中,影响着一家又一家的生活习惯。
作为房陵人,传承和发扬是我们的责任,热爱与拥抱是我们的义务。
那么房陵文化风俗到底有哪些呢?忠孝之邦房县素有“忠孝之邦”之称,由来已久。
忠是指的辅佐周宣王,卓著勋绩的周太师尹吉甫;孝是指的是扇枕温席,带亲至孝的汉太守黄香。
尹吉甫,是房县名人,妇孺皆知,<<诗经.六月篇>>”二伐猃狁,至于太原”就是歌颂他们业绩的.后于房州当时的收入作为禄俸.死后葬于房州青峰镇北面的尹家山.就不必再述.黄香是汉朝的一位孝子.他在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母,夏扇枕,冬温席,善待父母,从不间断.他的孝名远扬,举国交誉,京师号日:江夏黄童,天下无双.可见时人推崇之深.(这也算是当时政府抓的精神文明工作吧)后置身仕途,官至江夏郡太守,宵衣旰食,勤政为民,兴利除弊,颇著政声.以故江夏之民,咸敬爱之,后坐水潦事免.据说他罢官后,作客房州,死葬于此.过去在房县中西关大梁道子对面,有一个”黄孝子祠”.前面有一道朱红大门,门额上书”黄孝子祠”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显出名人手笔.内有三间大厅,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大厅中央的神龛上供有一个木牌位,上书”汉孝子黄香之灵位”.四周墙壁上塑有鸟兽花木,清雅优美.后有一小院,三面都有围墙,中间有一座大坟,坟前竖一块石碑,上书”汉太守黄孝子香之墓”.院内翠柏数株,掩映低垂,四季常青.从江夏迁来的居民,咸奉孝子为宗祀之祖,每年春秋两季,祭祀不绝,相沿成习,历有年所.文革期间,祠宇坟墓,遭到毁坏,今已荡然无存.过去房县东门城墙上镌着”忠孝名邦”四个醒目大字,它集中地赞颂了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光辉一生,同时也表明了房县有着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房陵忠孝文化启示着我们,并激励着我们。
延续着这种风俗,我们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
探究唐中宗李显房县是我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久的帝王流放地之一。
因流放而带来的宫廷文化,改变了当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
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房陵具有独特价值的地方文化。
研究房陵流放文化,有一个人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去的,他就是唐中宗李显,房县人皆知的庐陵王。
他被母后武则天废黜皇位,流放至房陵长达十四年,后又复位重新当皇帝。
但不到五年,他就不明不白地死去。
李显作为房陵流放文化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值得人们去探究。
一、两度称帝几经沉浮李显(公元656年—710年),又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的第七个儿子、武则天所生的第三个儿子。
武则天生李显之前,害怕难产,召唐玄奘进宫诵经、祈祷,请求佛祖保佑,后顺利生下李显。
及至李显满月时,高宗赐名“佛光王”,敕玄奘进宫为师,并为之剃度。
李显两岁时封周王,授洛州牧;11岁时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24岁时,因太子李贤以“忤逆”罪被废为庶人,李显遂而被立为太子。
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驾崩,遗诏太子李显柩前即位,但“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武则天)处分”时年27岁的李显继位,是为中宗。
李显即帝位后,改年号为嗣圣,尊其母武则天为皇太后,立妃韦氏为皇后。
欲以岳父韦立贞为侍中(宰相),并授乳母之子五品官。
此任命受到中书令裴炎的当场抵制。
新为皇帝的李显感此蒙羞,怒曰:“我以天下与韦立贞何不可!而惜侍中耶!”裴炎将此事告知武则天。
李显的“冒失”给武则天一重要口实。
公元684年2月,武则天召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炜之、羽林将军程务挺等率禁军入宫,宣太后令,废李显为庐陵王,流放均州。
李显不服,申辩说:“我有何罪?”武则天斥责道:“汝欲以天下与韦立贞,何得无罪!”就这样,仅仅当了56天皇帝的李显被幽禁于别所,5月迁于均州郧乡(今郧县)。
不久,武则天下谕旨,命李显一行速赴房陵。
无奈的李显只好带领身怀六甲的韦氏和子女以及近臣、侍从数百人向房陵行进。
途中,韦后生一女儿。
房县实用1篇房县 1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东连保康、谷城县,东北交丹江口市,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
房县古称“房陵”,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
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是全国著名的“木耳之乡”、“黄酒之乡”。
截至2012年,房县下辖12个镇、7个乡、1个国营林场、国土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人口48.8万人,国家级贫困县。
西周以前,房县为彭部落方国。
《房县志》卷六载“.(尧)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
舜让弗克,遂封于房,是为房子国。
”(房国是有记录历史以来最早的部落方国)房县古为梁州城,西周以前为彭、房等部落方国。
春秋为防渚,属麇(jūn),春秋时国名,为楚所灭,在今湖北省郧县西)、庸(古国名,都上庸,今湖北竹山县东南,春秋时为楚国所灭)二国之地。
战国为房陵,属楚。
秦置房陵县,属汉中郡,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
(房县之名由此而来)东汉末为房陵郡治,改属荆州。
三国魏黄初__(公元220年)合房陵、上庸两郡为新城郡,房陵为新城郡治台。
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改属梁州。
南北朝时迭有变更。
北周改房陵县为光迁县,为光迁郡治。
隋大业二年(606年)为房陵郡。
唐贞观十年(636年)改光迁县为房陵县,为房州治,隶山南东道。
宋雍熙三年(986年)升房州为保康军,隶京西南路。
元为房州治,隶湖广中书省襄阳路。
至正二年(1342年)省房陵县入房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始称房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
成化十二年(1476年),郧阳抚治,房县改属郧阳府辖。
__初年属襄阳道;__二十年(1931年)隶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__(1936年)改隶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房县是革命老苏区。
1931年夏,__,邓中夏、柳直旬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主力转战房县,开辟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苏区,成立了房县苏维埃政府。
1946年7月,王树声、罗厚福率中原新四军五突围部队转战房县,在房县中坝成立了鄂西北__,鄂西北行政公署和房县人民政府,开创了以房县武当山地区为中心的鄂西北根据地。
古代犯人流放的四大地方:
第一个最熟悉的地方就是宁古塔。
在与清朝有关的影视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皇帝将某些人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在刚看到宁古塔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会误以为这是一座塔,其实这是一个地名,位于如今的黑龙江。
在古代的时候,这里非常的荒凉,据那些被流放此地的人记载宁古塔常年积雪,并且路途遥远,一路之上充满艰险,所以很多人一听到要被流放宁古塔,都是被吓得两腿发抖。
第二个地方是蜀地,也就是如今的云贵川一带。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发达,而这些地方又多大山,山路崎岖。
李白曾写过一首《蜀道难》,并在其中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不过这也是受当时交通的限制,如今交通发达,这些名山大川也都是成为了人们旅游的绝佳去处,很多人都想去游玩。
第三个地方是房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房县。
房陵虽说是流放之地,但也不是谁想去就可以去的,房陵被称作是帝王流放之地,是等级最高的流放之地,是皇帝、皇亲国戚、王侯将相的流放之地。
秦始皇灭赵国后不杀赵王,就是把赵王流放到了房陵,吕不韦和嫪毐的家族也是被流放至此。
隋文帝的太子杨勇当时也被流放此处,先后共有二十多位帝王流放此处。
至今房县也是成为了旅游胜地,有诸多景点。
第四个地方就是海南岛。
海南岛也是古代的四大流放之地中的一个,海南岛在当时被称作是天涯海角的地方,因为路途太过遥远,还要经过很长一段艰险的水路,在当时又是荒无人烟,自然也是没人愿意去的流放之地。
如今的海南岛风景优美,很多人都想去那里度假,尤其是在寒冷的冬日,更是受人欢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流放犯人,主要流放到哪些地方?
导语:在现代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犯人被流放充军的桥段,基本上都是老少边穷的地方,尤其是水浒传中,很多梁山好汉就因为犯罪而被流放到当时的蛮...
在现代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犯人被流放充军的桥段,基本上都是老少边穷的地方,尤其是水浒传中,很多梁山好汉就因为犯罪而被流放到当时的蛮荒之地,因此这才不愿意去。
那么古代的流放地点一般都是哪里?现在很多地方那都是富得流油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古代的封建王朝为何要设置流放?犯人为何不直接关起来或者直接杀掉呢?主要是因为,古代人力有限,而国家面积有这么大,周边很多地区那都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而且如果将犯人关起来,还要管吃管住,很是不划算。
因此流放就有三大好处:一是,充实了老少边穷地方的人口;二是,有助于这些地方的开发,因为即使是犯人到了此,也是要吃饭的,要吃饭必然就要开垦荒地种粮食;三是,体现了皇帝的仁慈,不杀生。
所以从我国远古时期开始就产生了流放。
那么流放的地点在哪呢?
先来看看先秦时期,尧舜时代,流放地点主要是幽州、崇山等四个地方,这在当时那可是最穷,最远的地方了,《尚书》曾记载:“流共工于幽州”。
也就是共工被流放到了幽州。
那幽州是哪里啊?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我们伟大的首都,那可是富得流油的。
而当时其他的地区那就主要集中在甘肃,在现在看来,甘肃也还不是那么发达。
而到了秦汉时期,国土面积进一步扩大,但是当时最发达的地区是关中,河南一带,而广大的南方都是荒蛮地区,还有新开拓的靠近西域的酒泉、敦煌等郡,那更是荒无人烟。
因此,秦汉时代流放犯人最常去的地点就是房陵、酒泉、敦煌等地。
房陵就是现在的湖北房县,
生活常识分享。
2013年08月30日11:45:12 文章来源:个人图书馆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
五千年的历史中,流放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文化。
中国古代有四大流放地,都位于偏远地区,那么这些流放地是以什么样的标准选出来的呢?湖北(房县)房陵流放文化房陵,是中国四大流放地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流放到这里的都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从先秦到宋朝,就先后有两位皇帝十王一驸马一丞相共14人流放房陵。
在任皇帝流放,后来又回去当皇帝的,历史上只有唐中宗李显一人,其余将相王候不是老死山林,便是被杀死在房县。
这些帝王将相举家迁徙最多时达一万四千余人。
(一)、吕不韦、嫪毐4000余家流放房陵。
嫪毐,是战国末年秦国宦官,因太后宠幸,权势很大,门下有食客千余人,家僮数千人,秦王政8年(公元前239年)封长信候,以山阳和河西、太原两郡为封地。
嫪毐与太后私混,生二子,为让儿子篡位,嫪毐、吕不韦与太后密谋发动政变。
公元前238年4月,秦王政21 岁,按秦国制度需举行加冕典礼,这时,吕不韦、嫪毐以太后之印,召各郡兵卒进宫谋反。
秦王政对吕不韦和嫪毐的举动早有察觉,并先下手,派兵捉拿叛军,嫪毐见事已败露,不甘坐毙,退守咸阳。
秦王政杀死嫪毐的两个私生子后,将皇太后打入冷宫,罢免了吕不韦的官职,重用李斯等文武良才,命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兵攻打咸阳,斩首数百,嫪毐败逃,秦王下令全国范围内悬赏捉拿嫪毐,不久嫪毐被捕,受车裂极刑,与吕不韦、嫪毐有关的亲属、家门、亲戚、朋友千余家一万四千余人全部流放房陵。
终身不能做官。
古时候一次流放一万四千余人,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二)、赵王迁赵幽嫪王迁,是悼襄王最宠爱的儿子。
公元前235年,悼蘘王死后,迁继位。
赵国地处河北,兵多将广,地阔粮丰,秦国几次攻赵,均被赵国大将李牧击败。
秦王政18年(公元前229年)秦王派著名大将王翦率兵攻打赵国首都邯郸,强攻一年无效。
流放文化流放:从远古时期作为一种少量慎用的“放”、“逐”、“迁”、“谪”惩戒手段,一直到作为刑罚的“迁徙”、“徒放”、“流刑”、“发配”、“三流”、“发遣”等,因朝代不同而有不同名称。
我国古代有六大流放地,即鄂西北的房陵(含上庸、郧乡、均县)、西北边疆地区的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区、岭南地区、海南岛三亚、西南黔州及蜀地巴州、东北黑龙江漠河及海林县宁古塔。
所谓流放之地,就是古代那些边远、荒凉、闭塞、苦难之地。
在我国古代六大流放地中,西北边疆地区的河西走廊及河套流放地古为朔方、凉州,是“荒漠”、“西北绝域”之地;岭南流放地,系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重峦叠嶂、河网密布,古称“瘴疠之地”,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海南岛三亚,古称崖州,距京城最偏最远,亦称“天涯海角”,地处热带,北方人易水土不服,被称为人生到尽头的荒凉孤岛之地;西南黔州及蜀地巴州流放地,主要指今湖南西北部,包括今四川东南、湖北西南、贵州东北一小部分,因开发比较晚,自古以来被称为烟瘴蛮荒畏途之地;东北黑龙江海林县宁古塔及漠河流放地,古时生存环境恶劣,冬季奇冷,俗称“冰山雪窖之乡”,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种地,是苦寒之地。
而鄂西北的房陵流放之地,地处中国中西结合部,介于巍峨的大巴山与秦岭、古老的长江和汉江之间。
东临历史名城荆襄,西通川陕,南倚原始森林神农架,北连道教圣地武当山,自古就有“蜀东孔道、楚西北边疆、秦陕咽喉、荆楚屏障”之称,为秦楚边缘陆路运输之枢纽。
而且这里群山环抱,南北气候兼有,素有“聚宝盆地”之美誉等。
由上可见,我国古代六大流放地可谓:西北绝域,西南烟瘴,东北苦寒,海南遥远,岭南湿热,中部房陵气候南北兼有,山城盆地,适宜居住,是别有选择充满神奇的特放之地。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流放是十分独特的政治现象,被统治者自诩为一种仁慈的刑罚。
所谓“不忍刑杀,流之远方”,从而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仁政和慎刑。
流放文化:流放自远古时期产生,到清末被废除,历经了几千年,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流放地的海南岛一、海南岛在唐宋时期成为重要的流放地及其原因隋朝以前中国的流放地多为湖北房陵等内地闭塞地区和内蒙古等偏远的边疆地区,海岛成为流放地是唐宋时期的事情。
据《隋书?杨纶传》所载:“大业七年,(隋炀帝)亲征辽东,纶欲上表,请从军自效,为郡司所遏。
未几,复徙朱崖。
及天下大乱,为贼林仕弘所逼,携妻子窜于儋耳。
”杨纶是为海南岛历史上第一个有姓名可考的流放者,海南岛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被辟为流放地的海岛。
此后从唐朝开始,涌入海南岛的流人越来越多,据王雪玲对两《唐书》所见流人的统计,当时全国有名字可考的流人有211 人,其中岭南道独占138人,海南岛的崖州有13 名流人,为全国第一,儋州、振州、琼州也分别有8名、7名、3 名流人。
[1] 到了宋代,海南岛更是成为政府最主要的流放地,卢多逊、丁渭、苏轼、赵鼎、李纲、李光、胡铨等著名大臣都曾先后被流放到海南岛。
海南岛在唐宋时期成为重要流放地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流刑适用范围的推广与流人的增多在中国历史中,流刑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惩罚,《尚书?尧典》中即有“流宥五刑”的记载,其后经过长时间的变迁演化,流刑在北朝时期正式进入法典,至隋《开皇律》确立笞、杖、徒、流、死五刑后流刑基本完成其制度化。
然而真正将流放刑发扬光大的却是唐朝,这一时期的流放刑基本成为后世流放刑的典范。
唐代非常重视儒家“明德慎罚、恤刑甚杀”的思想,限制死刑。
流刑作为死刑的一种替代被广泛适用,所谓君王“不忍刑杀”,故以“宥以于远也”。
宋朝对于死刑的试用更是非常谨慎,宋太祖赵匡胤在立国之初即留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
因而有宋一代,虽然党争激烈,但一直对士大夫都十分优待,官员犯法、失职或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基本上都不会被杀死,而多是被流放。
这一点在宋太宗流放卢多逊诏书中可以得到清楚地展示,诏书先责备卢多逊犯了很多罪不容诛的过错,但“尚念尝居重位,久事明廷,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实汝有负,非我无恩。
中国古代四大流放地在哪里?流放地怎么挑出来的湖北(房县)房陵流放文化房陵,是中国四大流放地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流放到这里的都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从先秦到宋朝,就先后有两位皇帝十王一驸马一丞相共14人流放房陵。
在任皇帝流放,后来又回去当皇帝的,历史上只有唐中宗李显一人,其余将相王候不是老死山林,便是被杀死在房县。
这些帝王将相举家迁徙最多时达一万四千余人。
(一)、吕不韦、嫪毐4000余家流放房陵。
嫪毐,是战国末年秦国宦官,因太后宠幸,权势很大,门下有食客千余人,家僮数千人,秦王政8年(公元前239年)封长信候,以山阳和河西、太原两郡为封地。
嫪毐与太后私混,生二子,为让儿子篡位,嫪毐、吕不韦与太后密谋发动政变。
公元前238年4月,秦王政21 岁,按秦国制度需举行加冕典礼,这时,吕不韦、嫪毐以太后之印,召各郡兵卒进宫谋反。
秦王政对吕不韦和嫪毐的举动早有察觉,并先下手,派兵捉拿叛军,嫪毐见事已败露,不甘坐毙,退守咸阳。
秦王政杀死嫪毐的两个私生子后,将皇太后打入冷宫,罢免了吕不韦的官职,重用李斯等文武良才,命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兵攻打咸阳,斩首数百,嫪毐败逃,秦王下令全国范围内悬赏捉拿嫪毐,不久嫪毐被捕,受车裂极刑,与吕不韦、嫪毐有关的亲属、家门、亲戚、朋友千余家一万四千余人全部流放房陵。
终身不能做官。
古时候一次流放一万四千余人,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二)、赵王迁赵幽嫪王迁,是悼襄王最宠爱的儿子。
公元前235年,悼蘘王死后,迁继位。
赵国地处河北,兵多将广,地阔粮丰,秦国几次攻赵,均被赵国大将李牧击败。
秦王政18年(公元前229年)秦王派著名大将王翦率兵攻打赵国首都邯郸,强攻一年无效。
王翦分析,自从老将廉颇离开赵国后,支撑赵国军事门面的只有李牧一人了,要灭赵国必先除李牧。
五翦深知赵王迁是头脑简单爱听谗言的人,便用重金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通过郭开离间赵王和李牧的关系,赵王听信谗言杀掉李牧,秦军乘乱而入占领邯郸,活捉赵王将其流放房陵。
发布时间:11-04-25 来源:秦楚网流放自远古时期产生,到清末被废除,历经了几千年,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流放这种形式对流人的管理相对宽松,且流人的品级较高、流放规模较大以及上层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等,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流放文化。
鄂西北的房陵,曾是王公贵族特放之地,流放文化底蕴深厚——流放,从远古时期作为一种少量慎用的“放”、“逐”、“迁”、“谪”惩戒手段,一直到作为刑罚的“迁徙”、“徒放”、“流刑”、“发配”、“三流”、“发遣”等,因朝代不同而有不同名称。
我国古代有六大流放地,即鄂西北的房陵(含上庸、郧乡、均县)、西北边疆地区的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区、岭南地区、海南岛三亚、西南黔州及蜀地巴州、东北黑龙江漠河及海林县宁古塔。
在这六大流放地中,房陵是我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人数最多、品级最高的宫廷帝王皇亲特放地。
鄂西北房县,古为房子国、彭部落方国、防渚、古麇庸二国、房陵、房陵郡、新城郡、光迁国、房州等。
从尧子丹朱避舜特放房陵,遂封于房为虞宾,是为房子国;秦始皇九年,长信侯嫪毐作乱被处死,株连四千余家人被夺爵徙房陵;秦始皇十二年,文信侯吕不韦被赐死,株连万余家人被夺爵徙房陵;秦始皇十九年,秦灭赵国,赵王迁献地图投降,被迀徙房陵;汉代有汉高祖刘邦长女鲁元公主的驸马赵王张傲、济川王刘明等位6位贵族流放房陵;唐代有唐高宗太子燕王李忠、唐中宗皇帝李显、唐太宗女高阳公主及驸马、宰相房玄龄之子房遗爱等12位王公贵族流放房州,其中唐中宗李显流放房州十四年半后被接回京城复当皇帝;五代十国时期,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流放房州,后汉高祖弟慕容彦超流放房州,后梁太祖侄儿惠王朱友能降封房陵侯;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贬居房州,宋太祖弟秦王赵廷美流放房陵;赵匡胤心腹大将田钦祚被贬房州;北宋开国功臣王彦升被贬房州;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贬居房州;明代有大臣母德纯落职戍房县。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共有40余位帝王皇亲将相被流放房陵(房州),其中有16位帝王、16名皇亲、13名将相及刺史流放房陵(房州),总体概括就是:丹朱特放房陵开先河,秦代大规模,汉代帝王多,唐代集中地,五代两宋人物多,大明收尾清代移北方,历代流放特殊地。
在人们的印象中,所谓流放之地,就是古代那些边远、荒凉、闭塞、苦难之地。
在我国古代六大流放地中,西北边疆地区的河西走廊及河套流放地古为朔方、凉州,是“荒漠”、“西北绝域”之地;岭南流放地,系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重峦叠嶂、河网密布,古称“瘴疠之地”,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海南岛三亚,古称崖州,距京城最偏最远,亦称“天涯海角”,地处热带,北方人易水土不服,被称为人生到尽头的荒凉孤岛之地;西南黔州及蜀地巴州流放地,主要指今湖南西北部,包括今四川东南、湖北西南、贵州东北一小部分,因开发比较晚,自古以来被称为烟瘴蛮荒畏途之地;东北黑龙江海林县宁古塔及漠河流放地,古时生存环境恶劣,冬季奇冷,俗称“冰山雪窖之乡”,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种地,是苦寒之地。
而鄂西北的房陵流放之地,地处中国中西结合部,介于巍峨的大巴山与秦岭、古老的长江和汉江之间。
东临历史名城荆襄,西通川陕,南倚原始森林神农架,北连道教圣地武当山,自古就有“蜀东孔道、楚西北边疆、秦陕咽喉、荆楚屏障”之称,为秦楚边缘陆路运输之枢纽。
而且这里群山环抱,南北气候兼有,素有“聚宝盆地”之美誉等。
由上可见,我国古代六大流放地可谓:西北绝域,西南烟瘴,东北苦寒,海南遥远,岭南湿热,中部房陵气候南北兼有,山城盆地,适宜居住,是别有选择充满神奇的特放之地。
谈及房陵何以被选为特放之地,一些人认为,房陵因“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而得名,也因此被选为特放之地,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古时像房陵那样“山林纵横、其固高陵” 的县颇多,一些山区县大多是“山林纵横、山城盆地”,只不过山城盆地大小不一而已,与房县毗邻的郧西县、竹溪县及近邻的陕西商洛、旬阳等都具有这一特点,却未能选作特放之地。
房陵何以被选作特放之地呢?不少学者根据历史、地理、生态、环境、人文、风物、民情等综合因素研究分析,认为房县被选为特放之地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房陵是皇帝后裔先祖创业之地。
房陵历史悠久,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有多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房县有兔子凹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中坝樟脑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有羊鼻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等。
尤其是房县七里河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考古专家先后经过1976年、1977年、1978年连续三次考古发掘,该遗址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共布探方74个,发掘面积总计为1864平方米,发现石家河文化房屋遗迹共21处,石家河文化灰坑18个,石家河文化墓葬24座,葬狗坑1座;三房湾文化灰坑1个,三房湾文化墓葬6座。
墓穴中共清理出30副骨架,为多人二次合葬墓,还出土了一大批石器、陶器。
这些器物中,大多是屈家岭文化时期少见的陶器等,这一发现不仅对了解十堰土著先民的族属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探讨我国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提供了证据。
《房县七里河考古》一书中说:“从房县七里河等相关遗存发现的随葬习俗、拔牙习俗、猎头习俗等因素来看,它可能根源于山东汶、泗流域;从大溪文化晚期一些遗址中常见到与大河村类型…非常酷似的白衣彩陶和太阳纹,同时还有一些鸭嘴鼎足和扁凿形鼎足‟来看,它可能是通过大河村类型而传播的。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部落“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再加上房县七里河遗址出现的陶器来看,这几种来源和渠道恰恰与古史传说、文献资料是相吻合的。
大河村类型与颛顼文化、祝融文化有关,在炎、黄神话系统中,除了蚩尤、共工为炎帝族裔外,炎帝系的神还有祝融、夸父、刑天等等,而且夸父、刑天都有与黄帝斗争的悲壮故事,是神话和传说中的英雄人物。
虽然我们并不能确指房县七里河多人二次葬、阎村鹳鱼石斧图具体与何种传说历史、人物相关,但其为炎帝族后裔与黄帝族后裔之间的斗争反映是可能的,也并不奇怪。
笔者认为它即是帝喾的文化,而帝喾高辛氏的火神也为祝融。
房县相传曾是夏人活动的区域。
夏的纪年在公元前21世纪,即距今4000余年。
七里河遗址的第三期文化遗存——三房湾文化,其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4140—3880年之间,说明三房湾文化已进入夏的纪年。
此时的房县,当亦成为夏人的活动区域,应是可信的。
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先民,在此居住的时间较长,延至石家河文化之后的三房湾文化居民居住的时间则较短。
由此看来,房县因古为先民迁居创业之地而被选为尊祖受教特放地,应为丹朱特放房陵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正如房县千古民俗所言,子要立业或不成器,要去敬老祖宗,以此发奋创业。
其二,房陵是神农炎帝尝百草采药艰苦探险创造医药和农耕文明之地。
相传,上古时房陵神农架(上世纪七十年代神农架才从房县划出)曾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采药为民除病和攀越神农架“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架木为梯,以助攀援”探险为民造福的创业之地,房县七里河曾发掘出许多古代陶片,房陵还留下了神农炎帝七里河制陶以及尧治河等遗迹。
将房陵作为特放地,可使特放的帝王将相经历磨练,从而体验先祖创业的艰辛。
其三,尧子丹朱避舜于房陵,开房陵特放之先河。
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早在中国古代舜帝时,就有“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马雚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这里的幽陵、崇山、三危、羽山被认为是当时天下的“四极”,也就是最偏远的地方,所以《左传》记载这件事说是将共工等“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显然,舜帝把“四凶”流放于国家的四极边远,是为了让他们与国人有所区别。
据《竹书纪年》记载:“五十八载,帝使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又载:“唐尧一百年,帝徙于陶,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弗克,遂封于房为虞宾,是为房子国。
”据《辞源》注释:“虞宾,指尧子丹朱。
因虞以宾礼待之,故称。
”《书·益稷》曰:“虞宾在位,羣后德让。
”蔡沉《集传》:“虞宾,丹朱也。
尧之后为宾於虞。
”由此,丹朱特放“遂封于房为虞宾”,一个重要原因是,房县古为先民迁居创业之地,丹朱流放于此,是为了“尊祖受教”。
这里还须说明的是,房陵的由来是“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弗克,遂封于房为虞宾,是为房子国。
”据《括地理志》、《世本》、《房氏宗谱》等记载,舜封丹朱于房子国,丹朱之子陵以封地为姓,称房陵。
古时地名随人,乃房陵来历,并非是“山林四塞,四室如房”则叫房陵。
在此,何谓“四室”,古字也无“山”即“室”说,何况凡山区县,普遍具有“山林四塞、其固高陵”的特点,如若以此则叫房陵显然是误解。
其四,房陵是“忠孝名邦”修养受教育德之地。
房县素有“忠孝名邦”之美誉,“忠”是指六官之首,辅佐周宣王,北伐猃狁,南征荆蛮,助宣王中兴、功勋卓越,《诗经》的编纂者、采风者,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大诗人西周太师尹吉甫。
尹吉甫比老子早281年,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比李白、杜甫、白居易均早1500多年。
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博导在看了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关于《中华诗祖尹吉甫之研究》的汇报材枓后说,从尹吉甫诗作其名篇思想艺术及对后人的影响,以及他对《诗经》编纂成书过程中的贡献等多方面看,尹吉甫可称为“中华诗祖”。
在过去,房县一些见义勇为、品德高尚的人死后才有资格埋葬在尹吉甫的墓旁,可见尹吉甫在当地百姓中的地位之高。
“孝”是指《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二十四孝之一,侍亲至孝,闻名中华的汉黄孝子黄香。
黄香(公元68年—122年),出生于江夏安陆,但食邑于房,卒葬于房,房县有纪念黄香的墓碑、祠、碑、匾等。
“忠孝名邦”思想不仅成为房陵为官风范,也成为民众学习的榜样。
所以,宫廷帝王皇亲国戚将相特放到“忠孝名邦”之地的房陵,对其思想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其五,房陵是超出法律之外而施仁慈的特放之地。
《唐律疏议》注解“流刑三”一条,称,“《书》云:流宥五刑。
谓不忍刑杀,宥之于远也。
又曰:五流有宅,五宅三居。
大罪投之四裔,或流之于海外,次九州之外,次中国之外。
盖始于唐虞。
今之三流,即其义也。
”这是对历史上流刑的注解。
唐代流刑三等,即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
但唐时房县称房州,距京城长安不到一千里(现公路西安距房县380公里)。
唐时将房州作为流放地与唐律最近流放距京城长安二千里远之法定来说,其流距不到法定距离的一半,显然是超出法律之外的特放地。
唐中宗李显流放房州达十四年之久,尔后又回到京城复当皇帝,更可说明房州是特放之地。
其六,房陵是宜居生存之地。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流放是十分独特的政治现象,被统治者自诩为一种仁慈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