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同步训练:第十课《木兰诗》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5
第10课木兰诗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木兰诗》教案及反思(新版)新人教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木兰诗》教案及反思(新版)新人教版《木兰诗》一、教材分析:《木兰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主人公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二、教学目标:教学时要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相关的朗读技巧。
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理解木兰形象及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本文的知识与情感。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2)、掌握下重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认识木兰这一任务形象及其所带给我们的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感体验法、语言实践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收人们的喜爱。
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二、检查预习:给生字注音:鞍鞯可汗辔头鸣溅溅朔气机杼戎机金柝三、指导朗读:(1)、教师带表情范读。
让学生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看注解掌握文学常识:《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木兰诗》同步练习及答案10.木兰诗【积累·感知】一.给多音字注音组词骑()____汗()____卷()____燕()____()____()____()____()____二.多义字辨析市:东市买骏马愿为市鞍马将:将军百战死出郭相扶将帖:昨夜见军帖对镜帖花黄机:不闻机杼声万里赴戎机三.形似字注音组词拆()____戎()____傍()____折()____戍()____滂()____柝()____戊()____榜()____析()____戌()____谤()____四.解释加点的词语1.木兰当户织______2.昨夜见军帖______3.旦辞爷娘去______4.万里赴戎机______5.朔气传军柝______6.木兰不用尚书郎______7.出郭相扶将______8.出门看火伴______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2.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______3.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4.写木兰经历战争持久、出生入死的激烈紧张的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5.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6.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体验·探究】六.课内语段阅读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话的段意2.填出相应的动词①描写爷娘:②描写阿姊:③描写小弟:④描写木兰: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4.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5.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木兰诗》教案5篇Teaching plan of Mulan poetry Lesson 10编订:JinTai College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木兰诗》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木兰诗模板(规范版)2、篇章2:木兰诗范本(最新版)3、篇章3:木兰诗文档(通用版)4、篇章4:木兰诗范文(通用版)5、篇章5: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木兰诗》教案篇章1:木兰诗模板(规范版)基于学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
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手法。
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诗歌主旨。
课时:2课时教学进展: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
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
她的名字叫花木兰。
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1.文学常识: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是一首北朝民歌。
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2.字词注音:鞍鞯(anjian),金柝(tuo),辔头(peitou),云鬓(bin)。
3.全班朗读全文。
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木兰诗》翻译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正对着门织布。
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到女儿叹气的声音。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天晚上看到军中的文告,可汗正大规模的征兵。
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我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我没有大哥,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代替父亲去出征。
去集市各处买来骏马、马鞍、马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
早晨辞别爹娘离开,晚上投宿在黄河边上,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的水流声。
早晨告别黄河离开,晚上就到了黑山头,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鸣叫的声音。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耀着将士的铠甲。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战死了,有的转战数载胜利回来了。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论功行赏)。
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
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到外城来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整理她的艳丽装束;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
木兰回到了原来的房间,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一会儿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旧衣裙,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头发贴饰物。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木兰诗》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
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作品;学生疏通文义;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与学互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
(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
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屏。
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上打出几个精彩的镜头。
)看后,自然的导入新课。
2、简介《木兰诗》及《乐府诗集》(用课件打出)《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同步训练:第十课《木兰诗》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黑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鞍鞯(jiān)机杼(zhù)可汗(kèhán)
B.辔头(pì)金柝(sù)戌机(yóng)
C.鸣溅溅(jiān)鬓毛(bìn)霍霍(huò)
D.胡骑(jì)军帖(tiě)策勋(xūn)
2.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①惟闻女叹息()②问女何所忆()
③愿为市鞍马()④万里赴戎机()
⑤策勋十二转()⑥赏赐百千强()
⑦当户理红妆()⑧安能辨我是雄雌?()
3.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当户/理/红妆
B.旦/辞/爷娘去
C.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朔气/传/金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③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5.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2)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6.出自《木兰诗》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它在现代的意思是__________。
7.用原文句填空。
(1)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转战沙场十年生活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木兰胜利归来充满自豪的内心表白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木兰不图富贵功名的淳朴可爱形象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训练
(一)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
骑鸣啾啾。
8.给加黑词注音。
辔头()胡骑()
9.诗中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用简洁的话将两方面的内容概括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常用象征的写法来表现内容,如用在东市、市、南市、北市采购象征木兰出发前
的准备。
能否再从所给诗段中找出一处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中用燕山胡骑和黄河流水的声音来衬托木兰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中主要运用了两种修辞方法,简析其作用。
(二)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3.简析“赴”、“度”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按要求对本节诗加以简要赏析。
(1)从题材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手法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思想感情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全诗的角度看,本节诗为什么写得简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热点考题
(2004·济南市)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庄王欲伐越。
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杜子曰:“臣患智如同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硚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
(《韩非予·喻老》)[注释]庄硚(qiāo):人名。
1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划一处)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庄峤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楚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
1.B
2.①只②思念③买④军队、部队⑤同“卷”,册⑥余,多。
⑦整理⑧怎么,难道。
3.C
4.
①将军和战士们征战十年,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②(皇帝)记录(木兰的)战功很多,赏赐(木兰)很多(金银财帛)。
③雄兔前脚(常)爬搔,雌兔眼睛常眯着,(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分辨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④爹娘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搀扶着走出外城。
5.(1)排比(2)借代(3)反复(4)对偶
6.扑朔迷离事情错综复杂,真相难以明白。
7.(1)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pèi jì
9.
(1)出征前的准备
(2)征战途中思念家乡
10.旦辞……暮宿;旦辞……暮至。
用此象征战士转战各地,象征从军途中的艰苦生活和对家乡的思念。
11.征战途中的激动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2.第一种运用排比描绘出木兰出征前的繁忙景象及激动心情;第二种运用反复,抒发了征战途中思念故乡千回百折的柔肠及出征路途的遥远。
13.“赴”、“度”写出了木兰矫健的英姿与英勇善战的女英雄形象。
赴;奔赴,投入(危险的境地)。
度:越过。
14.(1)在空间上把万里、关山的宏大背景与金柝、铁衣的点上描写相结合,从时间上把一日一夜与百战、十年相结合,写得气势磅礴,有血有肉;选材典型,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
(2)时间与空间相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疏密有致,运用烘托手法,相映生辉。
(3)表达了作者对木兰英武矫健形象的赞美之情。
15.全文的主要目的并非把木兰刻画成一个英勇善战、驰骋沙场的“壮士”,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地层现木兰的品质。
特别是从女子的角度,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其细腻的情感,表现出她刚毅乐观,天真活泼,可爱淳朴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所以这节诗写得简略。
16.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17.庄硚在楚国境内做强盗(横行霸道),但官吏禁止不了他,这是政事混乱啊。
18.目不见睫: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不能省察自己或见远而不见近。
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得透彻的能力。
19.楚庄王“欲伐越”,但听了杜子的进谏后,“乃止”。
可以看出楚庄王是一个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