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VM的中原经济区城市农业发展水平聚类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10.00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各地主要农产品产量差异化的聚类分析1 引言我国农产品产量的变化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但在发展过程中又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按照地域变化的非常复杂的规律。
我们需要对所研究的区域进行产量区域划分,以便进行指导和研究。
因此,可以利用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对我国农产品产量规律进行研究聚类分析方法属于高级统计的范畴,它是根据一批数据或者变量的诸多特征,按照关系的远近程度进行分类的。
通过选择合适的聚类变量,将每一个样本定义为多维空间的一个点,引用多维空间中点的距离概念定义不相似度。
点之间的聚类越小,表明两个样本之间的关系越紧密,相似特征越多,就越有可能分在同一类。
反之,两个样本属于不同的类别。
聚类分析是对统计样本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包括谱系聚类、动态聚类、有序聚类等方法。
系统聚类分析是一门多元统计分类法,对不同的要素划分类别往往反映不同目标的等级序列,能自然地、客观地得到一张完整的分类系统图。
本文利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国各地区主要农产品产量。
将30个地区聚为3类,并且分析各个类的特点,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选用欧式距离来测度样本。
2 建立指标体系2.1 确定分类指标。
进行产量区域划分要考虑诸多因素。
本文的指标包括粮食,棉花,油料,麻类,甘蔗,甜菜,烟叶,蚕茧,茶叶和水果。
2.2 填充指标数据。
参照《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得到表 1指标3 聚类分析根据表 1数据,利用与统计软件spss对各个地区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3.1 分析表(1)聚类步骤 1-30 表示聚类的先后顺序。
(2)个案合并表示在某步中合并的个案,如第一步中个案 1北京和个案9上海合并,合并以后用第一项的个案号表示生成的新类。
(3)相似系数据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个案之间亲密程度即相似系数最接近于1 的,最先合并,因此该列中的系数与第一列的聚类步骤相对应,系数值从小到大排列。
(4)新类首次出现的步骤对应于各类步骤参与合并的两项中,如果有一个是新生成的类(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案合并成的类),则对应列中显示出该新类在哪一步第一次生成。
基于两维图论聚类的中原城市群“三生”功能评估贾琦1,刘毅洁1,尹泽凯2*,张超玉1,燕宏宇1(1.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02;2.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1)摘要:基于“三生”功能的现状并对其多功能性合理分区,对于促进城市群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中原城市群为例,通过建立“三生”功能评价体系,探讨“三生”功能演化过程,运用两维图论聚类对国土空间进行分区优化。
结果表明:生产、生活功能高值位于郑州-洛阳和郑州-许昌等城市连片区并不断持续扩张,生态功能高值多集中在豫西山区;“三生”功能具有明显集聚特征,1980—2020年,中东部生产功能持续降低且呈破碎化趋势,生活功能不断聚集在各地市建成区周边并持续胁迫生态功能区域;根据两维图论聚类方法划分为5个功能区,并针对不同分区特征提出相应管控策略。
关键词:“三生”功能;分区优化;两维图论;中原城市群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4623(2024)04-0001-04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Central Henan UrbanAgglomeration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Graph Theory ClusteringJIA Qi 1,LIU Yijie 1,YIN Zekai 2,ZHANG Chaoyu 1,YAN Hongyu 1(1.School of Art and Design,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 450002,China;2.School of Art,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Jinan 250101,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function and rationally dividing it,its versati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land space.Taking the 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for example,we discusse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function by establishing 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func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optimizing the territorial space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graph theory clustering.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the high value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functions is located in the contiguous areas of Zhengzhou-Luoyang,Zhengzhou-Xuchang and other cities and continues to expand,while the high value of ecological function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mountains of western Henan.②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function has obvious gathering characteristics.From 1980to 2020,the production function in the mid-east area continued to de-cline and showed a trend of fragmentation,and the living function continued to gather around the urban built-up areas and continued to stress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③According to the two-dimensional graph theory clustering method,it is divided into five functional zones.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zones,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trategies are proposed.Key words: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function,zoning optimization,two-dimensional graph theory,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土地功能分区是依据地域差异特征,根据多种客观实体要素及其利用方式,将特定地区的土地划分成不同区域的过程。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全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学院:理学院专业:统计学学号:姓名:指导老师:2013年4月25日摘要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时期,但仍有部分经济发展速度过慢的地区,为了提出相关政策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改善,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全国所有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针对属于不同类的地区实行不同的相关经济政策。
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数据依据。
关键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引言:全国经济发展是由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一起带动起来的,因此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是与国家的发展水平成正比的,而对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研究的比较少,通过经验以及一些试验可以知道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与人均进出口总额,人均财政收入,各个产业的发展,环境保护,教育支出,废物处理比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各地区人均GDP ,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指数,居民消费总指数这些数据有关,使用spss 对这些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也即是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量化的评估。
找出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所在。
1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1.1 因子分析的基本出发点将原始指标综合成较少的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方差),这些综合指标之间没有相关性。
1.2 因子变量的特点(1)这些综合指标称为因子变量,是原变量的重造;(2)个数远远少于原变量个数,但可反映原变量的绝大部分方差; (3)不相关性; (4)可命名解释性。
1.3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1)确认待分析的原始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 (2)构造因子变量;(3)利用旋转方法使因子变量具有可解释性; (4)计算每个样本的因子变量得分。
1.4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x i 为标准化的原始变量;F i 为因子变量;k<p )111112213311221122223322331132233333112233..................k k k k k k p p p p pk k px a f a f a f a f x a f a f a f a f x a f a f a f a f x a f a f a f a f εεεε⎧=+++++⎪=+++++⎪⎪=+++++⎨⎪⎪=+++++⎪⎩ 也可以矩阵的形式表示为:X=AF+ε2、因子分析实验过程首先将数据导入spss中,进行Dimension Reduction中的Factor进行分析,选取所有需要分析的变量即是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与人均进出口总额,人均财政收入,各个产业的发展,环境保护,教育支出,废物处理比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各地区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指数,居民消费总指数进入Variables 窗口。
行业地区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从而每个行业都已经有了飞跃的进步。
科技,服务等在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人民已经在总体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也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大国之一。
中国的经济离不开祖国的改革开发,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为之努力工作的人民的辛勤努力。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陆续地完成了是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么多年里,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增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的行业统计数据,数据包含有年份的行业统计数据和地区的行业统计数据。
本文建立的主要模型是主成分-聚类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将数据先进行主成分分析,达到降维的目的;然后将降维后的数据及选取的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到聚类分析结果。
本文要建立的主成分聚类模型有两个,一个是对10年(2003年至2013年)的数据进行聚类,即按照年份行业统计数据,把10年分成几个时间段。
第二个模型是对31个行政地区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地区行业统计数据,把31个地区分类。
从而了解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区间的差异等等。
对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摘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影响。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选用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人均进出口总额等指标,采用聚类的方法对我国各地区经济进行聚类,并根据结果分析特点,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果,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关键字:聚类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国家经济发展不仅要看总体GDP的高速的增长,应考虑到居民生活水平、各个产业的发展情况、人民收入等各个方面。
同时,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更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了解区域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分类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聚类分析就是根据事物的某方面特征把他们划分为若干小类,使得隶属同一类的个体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或类似的性质,而不属于同一类的个体具有较低的相似度的分析过程【1】。
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中,可以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根据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将不同的地区进行分类。
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区域经济水平策聚类分析的指标选择及所所选数据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种类多样,所以所选的指标不仅要有明确的社会和经济意义,而且要能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某一个方面。
指标选择要有代表性和针对行,本文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选用了八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各地人均GDP用以代表各地区经济的总体发展状况,第一二三产业人均GDP用以代表各地不同产业的发展水平,人均进出口总额用以表示各地区的对外贸易情况,居民消费水平用以表示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用以反映地区职工工资水平,人均财政收入用以反映地区公共建设投资能力等。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对2008年各地区降级指标数据的统计,直接引用其中指标或根据其中相关指标换算获取所需指标,如下表:表1二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一)聚类方法概述在进行聚类分析时本文采用K-means聚类方法,K-means聚类方法又被称为逐个修改法。
浅谈模糊动态聚类分析在农业经济分类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实际生活中往往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给不同类型的事物实行恰当的方法,这在教学上称为因材施教。
在农业经济上,实行经济分类也是必要的,由于农业经济各种类型的界限不甚清晰,存在许多交叉情况,这时需要借助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本文以某省的农业经济分类为例,探寻如何运用模糊动态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农业经济类型的划分,实现农业生产决策的自动化。
关键词:模糊动态聚类分析;农业;类型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据相当重要的比重。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的发展,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务农人员逐渐增多,土地质量日益降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推动农业的健康发展,合理开展农业经济分类工作,客观、清晰、准确表明农业生产规律、优势、缺陷等,合理调整农业生产要素,实现区域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系统开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一、分类指标模糊动态聚类分析就是建立模糊相似关系,对被诊断对象进行征兆特征、亲疏程度、相似性等故障分析的一种数学方法。
因此,在农业经济分类系统中应用模糊动态聚类分析方法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分类指标。
由于农业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结构复杂的大系统,过去只是依照一些单向指标、少数指标、个别效益指标等进行经济类型划分,它无法反映出各个区域的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差异,不利于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此,根据某省的地质水文条件、气候条件、耕地情况等确定分类指标,总共确定11个指标: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人均耕地面积、水浇地占总耕地比例、粮食单产水平、人均粮食产量、粮食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例、经济作物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例、牧业生产总值占农业生产总值比例、渔业生产总值占农业生产总值比例、人均年纯收入。
二、分类方法与步骤1.建立原始数据建立原始数据库,设聚类分类对象的全体集合X={x1,x2,x3,…,xn}。
(产业)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卢方元,王茹(郑州大学商学院)摘要: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农业投入水平5个方面选择18个指标构成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使用熵值法对中原经济区28个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在众多评价指标中,农业生产效率权重最大;28个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排在前3名的阜阳市、鹤壁市、徐州市的综合得分高于排在后3名的晋城市、淮北市、长治市综合得分的2倍;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不高,只有阜阳、鹤壁、徐州、新乡、郑州、济源的综合得分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熵值法;中原经济区所谓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要将其“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进而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因此,建立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并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找出在全国所处的位置、区域差异及原因,对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农业现代化指标的构建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是1970年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提出的按贫穷、富裕区分的社会现代化指标体系——21项国际标准及其他专项国际标准[1]。
美国社会学家A.Inkeles等提出了现代化的10项指标[2];T.W.Schultz 把传统农业看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他提出要想打破这种状态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必须得有新的要素投入,即技术变迁[3]。
基于聚类分析的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武冬冬 1210110057摘要:运用K均值法进行聚类分析,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3个方面,对我国2012年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三个产业产值进行聚类分析。
分析表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各地区各产业产值发展不协调的现状。
在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给欠发达地区给予政策上的帮助还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聚类分析;产业产值;K均值法;协调发展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步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贡献。
而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为了缩小这种差距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离不开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本文通过对2012年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三个产业产值进行聚类分析,把他们分为三大类,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这可以给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争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要求优化产业结构,而且还要求建立合理的地区经济结构。
地区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和结合状况。
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就是要求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使各个地区在国民经济整体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并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协调一致地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
按照经济的发达程度不同,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区。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物质技术基础雄厚,科技教育比较发达,管理水平较高,交通便利,城市规模和城镇密度较大,经济处于“成熟”型阶段。
中部地区工农业有比较雄厚的基础,拥有大批科技人才,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最重要的煤、油、电基地和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基地,经济处于“成长”型阶段。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可观,经济处于“开发”型阶段。
河南省各地区农业经济评价——基于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彭博;罗泽举【摘要】综合历史文献和河南省的基础状况,提出了评价河南省农业的8项指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把河南省18个市的农业发展状况划分为3个梯度,并对每一个梯度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为河南省各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出理论支持.【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32)004【总页数】6页(P91-96)【关键词】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农业【作者】彭博;罗泽举【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系统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67;重庆工商大学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系统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有“中原熟,天下定”的说法。
河南是农业第一大省,产粮第一大省,粮食转化第一大省,劳务输出第一大省。
从地域分布看,20个粮食生产大市(县)周口市占7个,驻马店市占4个,商丘市占3个,南阳市、信阳市各占2个,安阳市、濮阳市各占1个。
2.1 指标选择为准确评估河南省各市农业区域经济评价,必须构建区域指标体系。
在各个具体指标的设置上,针对指标选择的全面性、可操作性、简洁性和可比性原则,参考已有研究的指标体系,王爽英、李立辉、戴向洋设置了8项指标,包括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单位面积机械动力、农业劳动力比重、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劳动力产值、粮食作物单位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1]。
此处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稍有不同的8项指标,包括人均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单位面积机械动力、农业劳动力比重、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劳动力产值、粮食作物单位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
这里采用人均播种面积而非人均耕地,能更切实际。
本指标体系原始数据均来自《2012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2.2 研究方法聚类分析是依据研究对象(样品或指标)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是一种非参数分析方法,数据总体无需作分布假设。
基于SVM的中原经济区城市农业发展水平聚类分析
作者:冷广振郭全艳
来源:《无线互联科技》2015年第01期
摘要:通过建立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SVM(支持向量机)方法对中原经济区部分城市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聚类分析,为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水平;支持向量机;聚类分析
2012年11月十八大结束之后,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对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所在省份河南省来说,如何能够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开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为客观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当前农业发展水平,建立适当的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省内主要城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为制定合理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依据。
1 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原经济区内各个城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以中原经济区内的18个主要城市[郑州市(C1),开封市(C2),洛阳市(C3),平顶山市(C4),安阳市
(C5),鹤壁市(C6),新乡市(C7),焦作市(C8),濮阳市(C9),许昌市(C10),漯河市(C11),三门峡市(C12),南阳市(C13),商丘市(C14),信阳市(C15),周口市(C16),驻马店市(C17),济源市(C18)]作为样本,在参考文献[1-6]的基础上,选取以下12个指标建立农业水平评价体系,IN1:农业从业人员(万人);IN2机耕地面积(千公顷);IN3机播地面积(千公顷);IN4机收地面积(千公顷);IN5机电灌溉面积(千公顷);IN6化肥折纯施用量(万吨);IN7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吨/公顷);IN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万元);IN9农机总动力(万千瓦);IN10农产品加工机械(万台); IN11农村用电(万千瓦时);IN12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万元)。
基于上述指标,采集的各城市原始数据见下表:
2 支持向量机分类原理
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s)是Vapnik等人于1995年提出的基于统计学习理论体系的新的通用机器学习方法[3],它的思想来源于最小化错误率的理论界限,这些界限是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形式化分析得到的。
基于这一思想产生的支持向量机算法,不但具有良好的数学性质,如解的唯一性、不依赖输入空间的维数等等,而且在应用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4]。
其基本原理如下:
当问题线性不可分时,可以通过非线性变换将低维空间输入向量变换到一个高维空间(见图2),在这个新空间中求最优线性分类面,在一定条件下可用核函数实现非线性SVM分类,而且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核函数将复杂的问题进行不同形式分类。
3 支持向量机分类的实现
在原始数据中,部分数据城市规模有关,如机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等,在计算时需要消除因城市规模造成的影响,另外各种数据度量单位也不一致,需要进行无量纲处理。
将数据进行适当处理后得到结果如下:
接下来分别选取各项指标的最大值、第二四分位数和第一四分位数的向量作为学习样本,分类依次为1、2、3类,进行机器学习,将处理之后的原始数据作为测试数据进行分类,通过试探实验观察到,核函数参数变化时,运算时间和分类精确度会略有不同。
综合考虑分类速度、分类识别率等因素,通过试探法尝试不同的分类函数后,确定RBF(径向基核函数)
作为SVM模型的核函数,利用SVM的MATLAB工具包进行样本的三重分类,结果见表3。
将分类结果和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6]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到,分类结果与关联度排序完全一致。
4 结果分析
根据图1的聚类结果,将18个城市分为3类:
第一类:南阳市(C13),商丘市(C14),周口市(C16),驻马店市(C17);
第二类:信阳市(C15),郑州市(C1),开封市(C2),洛阳市(C3),安阳市
(C5),濮阳市(C9),新乡市(C7);
第三类:平顶山市(C4),鹤壁市(C6),焦作市(C8),许昌市(C10),漯河市(C11),三门峡市(C12),济源市(C18)。
第一类城市为传统的农业大市,行政区域面积较大,农村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多,在12项农业发展水平指标中,均有一项或两项居于领先地位,因此综合排名较为领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商丘市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说明机械化程度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加强;五个城市的农村用电量排名均相对靠后,但农产品加工机械排名稍微靠前,说明四个城市的农村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小型和微型加工厂较多,大型加工企业较少,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同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为什么五个城市农业发展水平排名较高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并不是十分靠前。
因此这一类城市今后还需要在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方面多下功夫,做到既增产又增收。
第二类城市农业发展水平处于中游地位,该类城市中的郑州市为河南省的省会,虽然农业发展水平不算太高,但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却是排名第一,充分说明了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该类中的其他城市,具备了冲击一类农业发展城市的能力,但是要还有一定距离。
第三类城市中的鹤壁、焦作、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等城市,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工业,如鹤壁、焦作的煤炭矿产工业、濮阳的石化工业、漯河的食品和饮料加工工业、济源的铅锌深加工工业、三门峡的有色金属工业等,但是现代农业发展进度相对较慢,各项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均处于较为靠后位置,需要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加大发展力度。
由于农业水平发展评价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课题,选取不同的指标,选用不同的评价模型对结果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这里作出的评价结果,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崔和瑞.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12:103-105.
[2]彭素,等.“农业强省”的综合评价:以广东为例[J].广东社会科学.2012,(1):59-67.
[3]Vladimir N.Vapnik.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M].Springer-Verlag,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