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任务02第二题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任务二参考答案1、(1)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1、国民生产总值(GDP)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
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
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
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 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
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的转化成流通的财富,这个是不一定的。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指标单位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全年粮食产量万吨4625145264457064307046947 48401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3957043581474315494665210 76190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89404 109655 120333135823159878 18232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3261937214435005556770477 88604(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2. 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2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四、计算题分析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1.已知某地区2013年以下统计资料:(1)总产出24640亿元;(2)最终消费12320元,其中居民消费10472亿元,公共消费1848亿元;(3)资本形成总额4620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4312亿元,库存增加223.3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84.7亿元;(4)出口2156亿元,(5)进口1540亿元;(6)固定资本折旧2772亿元;(7)劳动者报酬7700亿元;(8)生产税680亿元;(9)生产补贴54.6亿元。
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解:(1)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12320+4620+(2156-1540)=17556(亿元)(2)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24640-17556=7084(亿元)(3)净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17556-2772-7700-(680-54.6)=6458.6(亿元)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2、假设某地区企业部门有关资料: (1)当期增加值为7680 亿元,其中劳动报酬3200 亿元,生产税净额1280 亿元,固定资本消耗480 亿元;(2) 当期利息收入160 亿元,利息支出56亿元,对股东发放红利共1440 亿元,来自其它单位的投资收益2880 亿元,土地租金净支出16亿元,无形资产使用费净支出28.8 亿元,外商企业的留存收益48 亿元。
要求:据此计算企业部门财产收入净额,并编制企业部门的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解:(1)该企业部门财产收入净额=当期利息收入-当期利息支出+投资收益-地租净支出-红利支出-无形资产使用费净支出-外商企业留存收益= 160-56 +2880 -16-1440-28.8-48=1451. 2(亿元)(2) 该企业部门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编制步骤如下:总营业盈余=总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7680-3200-1280= 3200( 亿元)净营业盈余=总营业盈余-固定资本消耗=3200-480=2720(亿元) 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单位:亿元3、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1680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800亿元,上缴生产税150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50亿元,支付无形资产使用费等财产收入支出1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有情财产收入138亿元,支付职工社会保险金17亿元,为灾区及希望工程捐款8亿元,上缴现期所得税450亿元。
2-1为何需要进行国民经济分类,其作用何在?从数量上研究国民经济,不仅要把握其静态总量,而且要探寻其内部结构、数量关系和动态循环过程,这就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旨在将大量、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分门别类地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也只有以科学的国民经济分类为基础,才能正确地说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进而深刻地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机制和运行规律性。
因此,国民经济分类是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性工作。
2-2从国民核算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可以进行哪些主要分类?两者之间又有何联系?国民经济核算中有关活动主体的分类主要有产业部门分类、机构部门分类、产业级次分类、经济类型分类等;有关活动客体的分类主要有经济流量和经济交易分类、资产负债分类等。
它们反映了国民经济纵横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
2-3国民经济分类中经常用到的分类标志有哪些?国民经济分类的标志通常所反映的都是事物的经济特征,如一个单位或部门从事何种经济活动、生产何种产品、如何筹集和运用资金,一种产品具有哪些经济用途,一种交易包含哪些经济内容、形成哪些经济流量,等等。
2-4货物生产与服务生产有何异同?货物是指一切具有物质存在形态的产品;服务是指其他一切不具有物质存在形态、只能以活动形式提供某种使用价值或效用的产品。
货物是生产活动的成果;服务则既是一种生产活动,又是该种活动的成果,两者已经合而为一了。
从使用特点来看,货物一般是可以贮存的,因而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是可分离的;服务则相反,它是不可贮存的,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同步进行,同时完成,生产多少也就使用了多少。
2-5有人认为,服务的生产与使用同步进行,服务产品不能贮存,生产多少就使用多少,故服务业生产不存在供需失衡问题。
这样说对不对?解答:不对。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说,无论货物还是服务,其再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供需失衡的可能性;尽管在核算的意义上,它们的生产和使用总是平衡的。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二)(第四~六章)一、简答题1.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帐户组成。
答: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
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人分配账户的内容。
2.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
答: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
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
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
3.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以下要求填写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表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单位:元解释并计算相关指标:(1)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4478.54+1284.20+786.94+856.41+1682.57+1472.76+1228.91+474.21=12264.54(元)(2)消费率消费率=人均消费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12264.54/17175=71.4%(3)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最终消费总支出=4478.54/12264.54=36.5%二、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1、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68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256亿元,上缴生产税85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6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3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7亿元,支援灾区捐款3亿元,上缴所得税43亿元。
第1题:(1)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1.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2.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
(2)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
3.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4.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
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解答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及意义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析,目的是了解和衡量经济活动的规模、结构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有以下几个基本概念和意义:1.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表示一国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是衡量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
2.国内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国民经济核算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表示国家内居民和企业在境内和境外的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总和,包括国内和对外交易。
3.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表示国民在一定时间内参与生产活动所得的全部收入,包括工资、利润、以及政府转移支付等。
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在于:1.揭示经济发展状况:通过核算,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经济结构,帮助政府和企业了解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趋势。
2.评估经济政策效果: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对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依据,政府可以根据核算数据来调整和改进经济政策。
3.国际比较和竞争:国民经济核算可以使不同国家的经济数据具有可比性,并为国际间的经济竞争提供数据支持。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包括资产和收入两个视角的核算原理。
1.资产视角的核算原理:资产视角主要关注经济单位的资产变动和资产配置情况。
基本原理是按照经济主体和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包括资金流入和流出、投资和储蓄、资本形成和消耗等。
2.收入视角的核算原理:收入视角主要关注经济单位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按收入来源和用途进行分类,包括工资、利润、税收、转移支付等。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是在不同视角下对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和统计,从而得出一系列衡量经济活动的核算指标,包括GDP、GNP和国民收入等。
第二章GDP及GDP核算计算题1.某纺织厂2000年生产纱23万元,坯布41万元,细布(成品)67万元,在所产细布中有11万元的府绸系进出口公司委托,使用后者所供应的8万元的纱所织成,2000年该厂使用19万自产纱,35万自产坯布进行加工,并销售3万元。
2.某工厂报告期生产成品104万元,半成品73万元,其中有61万元用于本厂加工,报告期生产过程中共消耗工业性原材料22万元,其中来自本公司其他工厂者共5万元,另外还消耗农业原料32万元。
试以工厂法计算该企业的总产值。
若改用公司法、部门法及国民经济法来计算,所得总产值数值如何?3. 设棉花价值为15亿元,棉纱、棉布、服装的追加价值依次为4、6、10亿元,试计算:(1)这四种产品的总产值;(2)这四种产品产值包含的转移价值重复计量部分是多少?(3)重复计算部分所占比重?4. 某工厂企业某月生产情况如下表:项目产值(万元)1.用自备原料生产的已销售和准备150销售的成品价值2.自制设备的价值203.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成品价值30其中:料价184.对外承做的机器设备修理价值95.完成本企业机器、设备大修理价值146.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初结存价值157.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结存价值128.出售生产废料价值 4 要求:计算本月工业总产值5. 某工业企业全年生产活动统计为:销售收入25万元,期初成品库存16万元,期末成品库存10万元,半成品库存期初期末存货价值没有变化,在制品价值期初8万元,期末11万元,本年度购进原材料20万元,承做来料加工收入5万元,自建厂房施工产值15万元。
要求计算本年度工业总产出。
6.某企业全年总产出860万元,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费等物质消耗,各种服务投入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总计542万元,其中劳动报酬68万元,固定资产折旧25万元。
增值税52万元(销项抵扣进项增值税后的净额),购进200元以下小型工具支出5万元,所得税支出83万元。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国民经济核算》机考3套真题题库及答案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国民经济核算》机考3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题库一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6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1.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ASNABMPSC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D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2.下列不同的产业部门核算总产出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按“产品法”计算的是()A农业部门B工业部门C建筑业D金融业3.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总收入,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B小于C等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4.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际收支逆差是指()。
A经常项目B资本和金融项目C净误差与遗漏D储备资产9.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核算短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
A用生产法B用支出法C用收入法D分别用上述三种方法10.某企业将本单位一批价值10万元的设备无偿支援给灾区。
该交易属于()A经常转移B资本转移C现金转移D无法判断11.实践中评价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与否最常用的差额指标是()。
A进出口差额B经常收支差额C国际收支基本差额D国际收支总差额12.投入产出表的第Ⅰ象限从横向看,表明()。
A某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B某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C各产业部门提供给某个产业部门产品的数量D各产业部门生产中消耗某产业部门产品的数量13.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的平衡项是()A增加值B营业盈余C初次分配总收入D总储蓄14.期初资产负债账户的左方列示()A负债B净值C负债和净值D资产15.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起点指标分别是()A增加值和营业盈余B劳动报酬和增加值C增加值和财产收入D政府税收和劳动报酬16.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
A总产出B中间消耗C增加值D固定资本消耗17.对外经济活动所指的进出口是()。
A只包括货物进出口B只包括劳务进出口C只包括外汇转移D既包括货物进出口又包括劳务进出口18.非金融资产按其产生的不同可以分为()A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B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C人工资产和自然资产D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19.收入分配核算的起点指标是()。
姓名:刘晓雅学号:111001200051
已知某地区2008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5000亿元;
(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
(4)出口1200亿元;
(5)进口1060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
(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
(8)生产税610亿元;
(9)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
(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
答:1.根据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
2. 根据生产法计算该地区的中间消耗:
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87=4713(亿元)
3. 根据收入法计算该地区的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净税额=10287-5240-1480-(610-15)=2942(亿元)
(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单位:亿元
使用来源
总产出 15000 最终消费
减:中间消耗 4713 居民消费 5600
政府消费 2510
资本形成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10287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2010 劳动者报酬 5240
固定资本消耗 1480 库存增加 24 生产税净额 610 贵重物品净获得 3 生产补贴 15 进出口
营业盈余 2942 出口 1200
减:进口 1060 国内生产总值(分配法) 10287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 1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