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国民经济核算任务
- 格式:docx
- 大小:9.95 KB
- 文档页数:3
年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全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年电大全国民经济核算全部成果报告也成为了重要的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年电大全国民经济核算全部的相关内容: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年电大全国民经济核算全部的报告内容以及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和总计的一种方法,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
它是以“生产”为核心,按照一定的基本规则和标准来汇总、总结、分析经济活动的结果。
所以,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定量的、科学的、综合的、统计的经济测度方法。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如下:(1)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全面统计各种经济活动的产出和支出,可以为政策制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经济发展趋势,制定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
(2)反映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
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从而了解经济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3)评估政策的效果。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可以评估政策的效果,判断政策是否成功实施,在经济发展中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年电大全国民经济核算全部的报告内容年电大全国民经济核算全部的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主要指标,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内容之一。
年电大全国民经济核算全部报告中,会详细介绍GDP的总体情况、增长速度和结构等方面的数据。
(2)工业和服务业产值:工业和服务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年电大全国民经济核算全部报告也会对这两个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3)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年电大全国民经济核算全部报告会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额,投资结构和增长速度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国民经济核算课程考核说明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考核对象为电大开放教育试点会计学专业(本科)的学生。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考核包括4次平时作业及一次期中测验,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
按中央电大考试中心的规定,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
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
三、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大纲、文字教材(《国民经济核算》,赵彦云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和本考核说明。
四、考试要求。
国民经济核算是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
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牢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计算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知识,能够根据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计算一些基本统计指标,并具有对所学的国民经济知识进行现实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初步统计分析的能力。
据此,本课程终结性考核着重于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分析能力两个方面。
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核算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应用分析能力的内容按“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要求。
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
包括概念、意义与作用、各种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和把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核算方法。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简单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些基本问题。
这是考察学生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综合应用:指能够运用学习过的知识,分析、解决涉及几个知识点的比较综合性的国民经济核算问题。
这是考察应用能力的较高要求。
五、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文字主教材及考核说明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
在所学知识范围内,按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考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试题不属超纲。
学习小组长:董志锋学号:1435001206217 学习小组成员:周丽君学号:1435001206208 学习小组成员:童小晶学号:1435001206209 学习小组成员:沈丽丽学号:1435001206210 学习小组成员:黄雪芳学号:1435001206211 学习小组成员:吴华萍学号:1435001206212 学习小组成员:华丽娟学号:1435001206213 学习小组成员:宋橙林学号:1435001206214 学习小组成员:江晓燕学号:1435001206215 学习小组成员:周明星学号:1435001206216 学习小组成员:罗晓萍学号:1435001206218 学习小组成员:黄红梅学号:1435001206219 学习小组成员:罗强学号:1435001206220 学习小组成员:杨敏发学号:1435001206221 学习小组成员:谢超凡学号:1435001206222 学习小组成员:马小英学号:1435001206223 学习小组成员:周燕芳学号:1435001206224 学习小组成员:刘紫蓉学号:1435001206225 学习小组成员:赵佳学号:1435001206226 学习小组成员:吴玉芳学号:1435001206227 学习小组成员:姚丽娟学号:1435001206228 学习小组成员:李艳学号:1435001206229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并说明账户体系的编制原则、主要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及各账户之间的经济联系。
答:1. 谈谈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
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部分。
要坚持的原则有四个:(一)市场原则,从市场出发,考虑市场过程和市场活动以及市场发展变化等,作为确定国名经济核算范围分类、账户划分等方面的原则。
国开电大国民经济核算第一次形考任务参
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非实时网上讨论
本次讨论包括三个问题,分别涉及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以及生产核算的理论依据和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
关于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它们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分析的方法,但目的和对象不同。
会计核算主要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国民经济核算则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两者的联系在于,会计核算提供了国民经济核算所需的企业数据,而国民经济核算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背景。
关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指标。
它可以通过产值法、支出法和收入法进行计算。
其中,产值法是根据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是根据各种支出(如消费支出、投资支出、
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是根据各种收入(如劳动报酬、利润、租金和税收)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据了解,中国2000年和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中均有较大提升。
关于生产核算的理论依据和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生产核算的理论依据是价值规律,即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可以通过价值评估、成本法和市场价格法等方法进行。
在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中,(1)—(3)部门和(4)-(8)部门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基础产业部门,生产的是
生产资料,而后者是上游产业部门,生产的是最终消费品。
因此,前者的产出主要用于后者的生产,而后者的产出则直接用于最终消费。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任务3及4网考题库答案形考任务3一、作品题(共1道试题,共100分.)1.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并说明账户体系的编制原则、主要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及各账户之间的经济联系。
本次作业的说明:本次作业的讨论与完成可以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由各成员集体讨论并分工合作完成,以学习小组长的名字上冋提交,但需写清楚学习小组成员的名字及学号。
一、作品题(共1道试题,共100分。
)1.作业内容:根据本课程所学知识,结合工作情况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题目自拟,可参考课程论坛组织的学习讨论。
)小论文:浅谈人均GDP、人均GNI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区别与联系及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用哪个指标更合理。
答* (1)人均GDP与人均GNI的概念明显不同.人均GDP和人均GNI分别是用GDP和GNI除以年平均人口计算得到的人均指标。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价值。
GNI即国民总收入,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等于企业、政府、住户等机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2)GDP和GNI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两者的联系看,GDP是GNI核算的基础。
GNI等于GDP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初次分配收入,减去付给国外的初次分配收入,即GDP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初次分配收入净额。
从两者的区别看,GDP是个生产概念,主要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増长和变动情况;GNI是个收入概念,主要反映一个国家收入水平和宏观收入分配状况。
具体到人均GDP和人均GNI上,人均GDP主要反映一个国家的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NI主要反映一个国家获得收入的人均水平。
(3)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区别较大,侧重点不同。
国民总收入(GNI)通过经常转移,形成可支配总收入。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会计学专业《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设计方案(2006年3月)一、课程基本说明1.课程的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专业会计学(本科)的学生。
2.学时及学分:学时:72课时学分:4学分3.开设情况:本课程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专业会计学(本科)的必修课程,一学期开设。
4.课程的基本特点:国民经济核算是基于企业、事业等微观单位会计、统计数据信息基础,逐级核算,可以反映企业、行业、地区、国家各个层次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核算,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分析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经营分析、行业发展分析,或者各种经济主题的基本面分析的重要依据。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和数量关系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提高经济分析和经济信息处理的能力。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宏微观经济学。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概念和实践,明确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结构、核算原则与核算方法。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实践一、国民经济核算的用途二、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特性三、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概念一、经济活动单位和部门二、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货物和服务交易、分配交易、金融交易、内部交易。
三、经济流量与存量的概念。
四、市场价格概念主要价格形式及概念。
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设计体系理论一、市场经济活动、运行和分类二、国民经济核总量描述三、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构描述和分类体系。
第四节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一、市场原则。
二、所有权原则。
三、三等价原则。
四、核算统计原则。
第五节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一、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发展二、国民经济账户方法特点。
第1题:(1)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1.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2.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
(2)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
3.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4.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
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册答案作业1(第一章~第三章)一、简答题1.什么是中间消耗?在核算中间消耗时,应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有哪些方面的区别?答: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在核算中间消耗时,要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主要包括:(1)小型工具。
一般是价值低于200元的工具都被视为中间消耗;(2)固定资产的普通保养与修理属于中间消耗;(3)将核算中不能以有经济意义的方法估价和核定折旧率的研究与开发支出视为中间消耗。
2.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3.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电大国民经济学 04任务
学习小组长:李海燕学号:1161001257328
学习小组成员:李冰学号:1161001257329
学习小组成员:高星学号:1161001257331
学习小组成员:曹万强学号:1161001257323
学习小组成员:景欢欢学号:1161001257316
学习小组成员:张瑶学号:1161001257312
学习小组成员:王绒学号:1161001257313
1.谈谈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是
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部分。
要坚持的原则有四个:
(一)市场原则,从市场出发,考虑市场过程和市场活动以及市场发展变化等,作为确定国名经济核算范围分类、账户划分等方面的原则。
(二)所有权原则。
表现为企业的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的所有权在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产生着决定性作用。
(三)三定价原则。
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等的等价统计原则。
(四)核算统计原则。
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按核算时期或时点的当时市场价格,对包括生产、收入分配、消费积累在内的各种交易和资产负债进行估价的原则。
其各相应账户的经济含义:
账户体系中的第一个账户是生产账户,包括一个货物和服务账户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为依据,将全部货物和服务分别从来源和使用给出系统的反映。
生产账户是一个与收入分配等其他账户相衔接的账户,反映生产总量的生产和投入产出状况。
总量上以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与使用为核算目的。
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是第二部分账户,其中第一个账户是收入形成账户,其次是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是收入形成核算的继续,它记录的内容: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账户中所获得的生产性收入包括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等流量;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
与之衔接的下一个账户是收入在分配账户,它按部门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
与之相衔接的下一个账户是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可支配收入作为初始流量记在账户来源方,在使用方记录最终消费支出,以储蓄为平衡项,储蓄是指没有花在最终消费上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
若为正数,表示还存在未使用收入,构成进一步投资的资金来源;若为负数,表示收入不够抵偿消费,需要从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
与之相联系的下一个账户是资本账户,该账户记录各机构单位由经济交易而获得或处置的非金融资产价值以及与此有关的储蓄、资本转移活动等内容。
这些交易被统称为非金融性资本交易,资本账户是一个流量账户,反映非金融资产的积累,它与资产负债存量账户和其他流量账户有紧密的联系,本账户的平衡项是资金余缺,若为正数,表明本部门资金富裕,除了满足本部门非金融投资的需要外还可供其他部门进行投资;若为负数,表明本部门资金短缺,需要从其他部门借入资金。
与之相联系的下一个账户是金融账户,反映国内机构部门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发生的各种金融交易以及这些交易的净成果即资金的净借入或净贷出,账户的左端反映各种类型金融资产的净增加额,右端反映的是各种类型负债的净增加额以及资金余缺。
金融账户的核算范围涵盖了严格的金融交易和其他
货币交易。
2.解释资金流量账户体系中各总量指标的含义和相互联系以及具体核算方法
国民经济核算各账户间的这些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存量核算与流量核算的联系;另一是流量核算过程的联系。
在账户指标上积累账户的资产负债和净值都与资产负债表中相对应的指标是直接联系。
积累账户反映了期末与期初资产负债表的变动部分。
流量核算过程的联系是通过平衡项。
如增加值是生产账户的平衡项,它是生产过程所有因素决定的变量,并与收入初次分配账户联系;原始收入是收入初次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它是由收入初次分配所有因素决定,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相联系;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它是再分配过程决定的变量。
通过平衡项可以考察和分析个经济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决定关系。
3.根据本地区(或中国统计年鉴)最新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
户体系.
根据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流量帐户体系
1
3
4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5
7资本交易账户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