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产后郁冒38例
- 格式:pdf
- 大小:73.28 KB
- 文档页数:1
小柴胡汤治疗妇产科疾病的临床应用现状标签:小柴胡汤;妇产科疾病;临床应用小柴胡汤源自汉末名医张仲景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方,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半夏。
小柴胡汤属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之功,可用于治疗多种妇产科疾病。
此方面文献综述不多,且引用文献年度跨度较大,本文就近5年来小柴胡汤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总结,为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提供一些经验依据。
1月经病11经行发热多因气血营卫失调、感受外邪、阴虚生热、血虚挟滞或血热外泛等所致。
治疗宜和解疏利,小柴胡汤为和解剂主方,可用于治疗经行发热。
黄英[1]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经行发热48例,治愈18例,好转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67%。
潘芳[2]治疗经行发热一则,小柴胡汤加党参、茯苓、薏苡仁、荆芥、丹皮、夏枯草、炒川楝子、赤白芍,每月经前1周左右服用本方至经净,共服用上方10剂,发热畏寒未见发作。
12经行头痛主要由血虚、肝火、血瘀、痰湿等因素导致。
经行以气血通畅为顺,气血不和,瘀血内停,阻塞清窍,则每逢经行瘀随血动,欲行不得,故头痛剧烈,故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3]。
程瑛[4]等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经行头痛1例,小柴胡汤加黄连、吴茱萸、竹茹、枳壳、麦冬、生地、当归、川芎、台参、鸡内金,首进5剂,头痛消失。
原方去生地、麦冬继服13剂病愈。
潘芳[2]治疗经行头痛1例,小柴胡汤加太子参、白芍、夏枯草、僵蚕、枸杞子、菊花、生熟地黄、川断、茺蔚子。
服6剂后,头痛明显减轻。
上方去生熟地黄、加陈皮、郁金,每月于经前1周左右自服上方,连续3月诸证均明显改善。
姚慧芳[4]治疗经期头痛1例,以小柴胡汤加党参、桃仁、红花、川芎、川牛膝、益母草,药后痛减,经止悉平,以后每于经期,上方续进3剂,经治3月,后行经如常,头痛未复发。
杨家林[5]运用小柴胡汤分别合杞菊地黄丸和四物汤治疗经行头痛2例,分别治疗治2个和3个月经周期后症状基本缓解。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产后术后发热聂有智,副主任医师(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邮编:100081)。
产后术后发热处方柴胡15克,黄芩、半夏、党参、甘草各10克。
水煎服,每次50毫升,日服2次,总疗程2~6日。
属产后受邪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黄连5克或生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9克;属产术后感染者去半夏,加公英15克,黄连5克,赤芍15克,当归10克;属产后脾虚食滞者加生黄芪20克,茯苓15克,焦三仙10克;属抗生素治疗不当者,去半夏,加生黄芪15克,黄连5克,赤芍15克。
治疗13例,均痊愈。
褚xx,女,29岁。
1987年6月29日分娩,产后发烧2周,T37.2~38.6℃之间,WBC正常,无其它阳性体征,每日用青霉素560万单位,庆大霉素16万单位静脉点滴1周无效,故7月16日请中医科会诊。
症见发热,口苦,心烦热,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滑细,病因属抗生素治疗不当所致。
以柴胡、公英、生黄芪各15克,黄芩、党参、黄连、赤芍、甘草各10克,水煎服,6剂,病愈出院。
本方出自《伤寒论》第98条,为清热利胆的常用方剂。
笔者本着辨证要“先其所因”,施治要“伏其所主”的治疗原则,用柴胡、黄芩清热利胆,和解表里;半夏和胃燥湿,镇呕降逆;党参、炙甘草扶助正气,去邪外达,对13例产、术后发热(37.4℃~39℃),发热天数为7~25天,其中5例为多种抗生素静脉点滴治疗无效的住院患者,用此方进行辨证治疗,使脏腑之气开降自如,邪去正复而病愈出院。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刘渡舟谈小柴胡汤的加减证治一柴胡加桂枝汤本方治少阳病兼见头痛、发热、脉浮等太阳表证,为小柴胡汤减去人参之碍表,加桂枝微发其汗而成.又能治少阳证兼有心悸、气上冲之证.张某,女,59岁.患风湿性心脏病.初冬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发满,心悸.时觉有气上冲于喉,此时则更觉烦悸不安,脉结.辨证:少阳不和,复感风寒,且挟冲气上逆.治法:两解少阳、太阳,兼平冲气.处方:用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服三剂则诸证得安.二柴胡加芍药汤本方治少阳病兼见腹中痛,且有拘挛之感,按其腹肌而如条索状,此乃因肝脾不和,血脉拘挛所致.为小柴胡汤减去苦寒之黄芩,加平肝缓急而疏利血脉的芍药而成,又能治疗妇女气血不和的月经不调与痛经等证.郝某,女,学生,22岁.肝气素郁,经常胸胁发满,胃脘作痛,月经来潮时,则小腹拘挛作痛,脉弦细且直,舌苔薄白.辨证:肝气郁结,血脉不和.肝气郁则疏泄不利而胸胁发满,胃脘作痛;血脉不和则痛经而小腹拘挛.治法:疏肝和血止痛.处方:柴胡12克赤白芍各6克甘草6克党参6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当归尾10克泽兰6克.连服六剂,诸证即愈.三柴胡桂枝汤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治外有表证而见“肢节烦疼”,内有少阳气郁而见“心下支结”.故在小柴胡汤中加桂枝、芍药,使其外和营卫,内调气血,而病可愈.根据伤寒论的治疗精神,余用本方治疗下述三种病症每可取效.1.治早期肝硬化肝病患者,日久不愈,由气及血,由经及络,而出现腹胀,胁痛如刺,面色黧黑,脉来沉弦,舌质紫暗,边有瘀斑等证.化验检查,见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倒置,麝香草酚浊度指数升高.临床诊断为早期肝硬化.用柴胡桂枝汤减去人参、大枣之补,另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土鳖虫等专治肝脾血脉瘀滞、软坚消痞之药,有较好的效果.2.治关节炎兼肝气郁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肢节烦疼,同时又因挟有肝气郁而胸胁苦满,或者胁背作痛等证,用柴胡桂枝汤疗效满意.3.治肝气窜肝气窜为民间土语而未见医籍记载.其证是自觉有一股气流在周身窜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凡气窜之处,则有疼痛和发胀之感,此时患者用手拍打疼处,则伴有嗳气、打嗝,随之则其证得以缓解.此病多属现代医学所谓的神经官能症一类,以老年妇女为多见.初遇此证,使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一类,效果都不理想.后想出柴胡桂枝汤法,可两调营卫气血,而能独切病情,试之果然有效,至今已治愈数人.四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本方为小柴胡汤去半夏,并增益人参剂量,并加天花粉而成.治少阳病兼胃中津液耗伤而见口渴欲饮、舌红苔薄黄等症.临床使用,每于小柴胡汤中去半夏、生姜之燥,加天花粉以及麦冬、沙参等以滋津养液;若其人津气两伤、口渴为甚,则宜加重方中人参的剂量.本方亦治“糖尿病”辨证属少阳不和,胃热津伤者.五柴胡加茯苓汤本方为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而成.治少阳三焦不利,水邪内停为患,症见: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安,脉弦,舌苔水滑并具有少阳病主证者.故于小柴胡汤内去苦寒之黄芩以免伤阳,可加茯苓、泽泻以利小便,使水邪去则愈.此方若再加白术,亦治小便不利,大便作泻,口渴,心烦等证.由此可见,口渴一证,有津少和津聚之分,应从小便利与不利,舌苔薄黄与舌苔水滑上加以区分鉴别.六柴陷合方本方由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去人参而成.治少阳不和兼见胸热心烦、大便不畅、脉数而滑等症.又能治痰气火热交郁的胸痛、心下痛等证.服药后大便每多夹有黄涎,为病去之征.杨某,男,25岁.因奋勇救火,吸入亚硝酸盐类的气体而中毒.症见:胸满憋气,心下疼痛,口苦,时时泛恶,大便已五日未行.脉弦滑,舌苔黄白而略厚.住院注射美兰并输氧气抢救.辨证:此为肝之气机不利,痰气交郁于上、中二焦,故胸满及心下疼痛;少阳火郁,是以口苦而又时时作呕;大便五日未行,则六腑之气不得通顺,是以舌苔黄腻而不退.治法:疏解肝胆气郁,兼利痰火之结.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黄连10克糖瓜蒌50克炙甘草6克党参6克枳实6克.服药后,大便得下,排出黏液物较多,随之心胸顿觉爽快,口苦乃减,呕吐得除.在中西医配合治疗下,终于转危为安.七柴胡姜味汤本方为小柴胡汤减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而成.治少阳不和兼寒饮束肺,肺气不温,津液不布而致咳嗽,舌苔白润,脉弦而缓之证.此方与柴陷合方相较,一治痰热,一治寒饮,两相对照则前后呼应.八大柴胡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减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治胆胃热实,气机受阻,疏泄不利而见大便秘结,胃脘疼痛,急不可待,且呕吐不止,口苦为甚,郁郁微烦,两胁胀痛,脉弦有力,舌苔黄腻等症.故不用参、草之补,而加大黄、枳实、芍药之泻,以两解少阳、阳明之邪.临床用以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及其他急腹症而辨证属少阳不和、阳明热实者,每可取效,已被中西医所公认.赵某,女,13岁.患鼻衄不止,大便秘结,胸胁发满,口苦多呕,脉弦滑,舌苔黄.曾服龙胆泻肝汤不效.辨证:肝胃火盛,迫血上行.治法:泻肝胃之火,凉血而止衄.处方:柴胡10克黄芩6克大黄6克白芍12克丹皮12克枳实6克生牡蛎12克玄参12克.服一剂后,大便通畅,鼻衄未发,照方又服一剂而瘳.李某,女,20岁.产后20天,因与邻人争吵,气恼之余而发病.症见:精神失常,或骂人摔物,或瞋目握拳,但不付诸行动.口中念念有词,时或叫唱.烦躁不寐,七昼夜目不交睫,而精神不疲.西医治用“冬眠灵”等药,未能取效.患者两目发直,躁动不安,其家属称已数日不解大便,恶露亦停.脉弦滑有力,舌绛而苔黄腻.辨证:气火交郁,兼有瘀滞,肝胃皆实之证.治法:舒肝泻胃,活血化瘀.处方:柴胡12克大黄10克枳壳10克丹皮12克桃仁12克赤芍10克山栀10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半夏10克竹茹10克生姜12克陈皮10克.仅服一剂,则泻下黏腻黑色的粪便甚多.当夜即能入睡,且呼之不醒,竟有一日之久.寤而神志恢复,恶露亦下,从此病愈.九柴胡加芒硝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剂量的一半,另加芒硝而成.治少阳不和兼有胃中燥热而见傍晚发潮热,两胁不适,口苦心烦等证.故用本方和解少阳兼以调和胃中燥热,然泻下之力为缓,不及大柴胡汤之峻.所用芒硝,在药煎好去滓后,于药汤内化开,再煮一二沸,下火后服用.十柴胡桂枝干姜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减人参、大枣、半夏、生姜,加干姜、桂枝、牡蛎、天花粉而成.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症.故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余在临床上用本方治疗慢性肝炎,肝胆余热未尽而又伴有太阴脾家虚寒,症见胁痛、腹胀、便溏、泄泻、口干者,往往有效.若糖尿病而见少阳病证的,本方亦极合拍.刘某,男,35岁.缘患肝炎住某传染病医院.突出的症状是腹胀殊甚,尤以午后为重,坐卧不安,无法可解,遂延余会诊.切其脉弦缓而软,视其舌质淡嫩而苔白滑.问其大便情况,则每日两三行,溏薄而不成形,小便反少,且有口渴之证.辨证:肝病及脾,中气虚寒,故大便虽溏,而腹反胀.此病单纯治肝、治脾则无效.治法:疏利肝胆,兼温脾寒.处方:柴胡10克黄芩6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干姜6克花粉12克牡蛎12克.连服五剂而腹胀痊愈,大便亦转正常.后用调肝和胃之药而善后.十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减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铅丹而成.治少阳不和,气火交郁,心神被扰,神不潜藏而见胸满而惊、谵语、心烦、小便不利等症,故用本方开郁泄热,镇惊安神.临床对小儿舞蹈病、精神分裂症、癫痫等,凡见上述证候者,使用本方往往有效.惟方中铅丹有毒,用时剂量宜小,不宜久服,且当以纱布包裹扎紧入煎,以保证安全.一男孩,患小儿舞蹈症,久治不愈.肢体躁动不安,夜间少寐而烦,脉来弦滑,舌苔黄腻.辨证:肝胆气火交迸而阳气不潜.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方.服药三剂后,烦躁得安,病减而能寐.遂去铅丹加生铁落,再进三剂而康复.以上概括介绍了柴胡汤类的加减证治.除主方小柴胡汤外,虽又列举十多方,仍为举一反三而设,不能尽全.其中也参以个人临床经验,如以下四个附方的内容则多为个人的体会,故与伤寒论所载也不尽全合.十二柴胡解毒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减人参、甘草、大枣,加茵陈、土茯苓、凤尾草、草河车而成.治肝胆湿热日久成毒,蕴郁不解而见肝区疼痛、厌油喜素、多呕、体疲少力、小便黄短、舌苔厚腻等症.肝功化验则以单项转氨酶增高为多见.证为湿热内蕴,所以辨证的关键在于舌苔腻与小便黄短.本方是我临床多年所总结出的经验之方,可疏肝利胆,清热解毒,利尿渗湿,用于上述证候,疗效颇为显着.十三三石解毒汤本方由柴胡解毒汤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双花、竹叶而成.治肝炎患者湿热之邪较柴胡解毒汤证为重,大有痹郁不开之势.除见上述肝炎证候外,其人还见面色黧黑,或者面带油垢,虽患肝病,然体重非但不减,且有所增,背臂时发酸麻胀痛,舌苔厚腻,且服药难于褪落,脉弦缓等症.故用本方清热解毒,降转氨酶,兼退舌苔.这个方子,还有一段医话可述.1977年,我在某地开门办学时,曾诊一名慢性肝炎患者,见其舌苔厚腻,小便黄短,遂予柴胡解毒汤,似成竹在胸,料其必效.岂知服药六剂,诸证未减,腻苔依旧.转予方中增入芳香化浊之品,仍无济于事,竟几易其方,几经失败.阅温病条辨治暑温的三石汤,乃是微苦辛寒兼芳香之法,用辛凉以清热透邪,芳香以败毒化浊,对湿热胶结,热重于湿者颇为适宜,且与此证也甚合拍.遂将柴胡解毒汤与三石汤合方化裁,患者仅服药三剂,腻苔即退,而诸证也减,此即三石解毒汤之由来.可见书不可不读,而病也不可不看,读书与诊病相结合,才会有所提高与发展.十四柴胡茵陈蒿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减人参、甘草、大枣,加茵陈、大黄、栀子而成.治湿热之邪蕴郁肝胆,胆液疏泄失常,发为黄疸,症见:一身面目悉黄,色亮有光,身热心烦,口苦欲呕,恶闻荤腥,体疲不支,胁疼胸满,不欲饮食,小便黄涩,大便秘结,口渴腹胀,舌苔黄腻,脉来弦滑等,实即现代医学所谓之急性黄疸性肝炎.本方有清利肝胆湿热之功,对于此证,往往数剂即可收效.但黄疸虽退,而小便黄赤未已,或大便灰白未能变黄,仍不可过早停药,应以彻底治愈为限,以免病情反复而不愈.十五柴胡鳖甲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减大枣,加鳖甲、牡蛎、丹皮、赤芍而成.治少阳不和兼见气血瘀滞所致胁下痞硬、肝脾肿大等症,故去大枣之壅塞,而加活血化瘀、软坚消痞之药.对兼有低热不退者,于方中减去人参、生姜、半夏也每能收效.王某,男,32岁.患慢性肝炎,症见肝脾肿大,心烦口渴,夜不成寐,腹胀而大便干燥.脉弦细而数,舌质红绛而无苔.辨证:阴虚阳亢,血脉瘀滞,故口渴,心烦而寐差.脉弦细数,舌红绛,亦为阴虚之确征.处方:柴胡6克鳖甲15克牡蛎1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花粉10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红花6克茜草6克以此方加减进退,约服60余剂,病情逐渐好转,终于治愈.十六柴白汤本方由小柴胡汤减半夏、生姜,加生石膏、知母、粳米而成.治疗少阳不和兼阳明热盛而见大热、大烦、大渴,汗出而大便不秘,舌苔黄,口中干燥等症.对“三阳合病”而以烦热、口渴为甚的,当属首选之方.秦某,男,30岁.因患高烧就诊,患者体温持续在39.6~40℃,西医检查: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肥达反应阴性,未找到疟原虫,用过多种抗生素及解热药物无效,转中医治疗.余切其脉则弦细而数,问所苦则称头痛,周身酸楚,骨节烦痛,伴有寒战,且口中干渴,发热有汗.视其舌,则苔白黄厚腻,咽峡红肿.余问同道胡君:此何病耶曰:此湿温也.应以何法治之曰:藿、佩化浊,滑石清热,杏、苡利湿何如曰:诚如君言,然湿不但在卫,且已进入气分,大有化热之势,故已弥漫三焦,而有“三阳合病”之象,治当以柴白汤佐以化湿为宜,若用香燥之药,恐反助热.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板蓝根12克苍术6克草果6克.水煎一剂,分两次服,药后即热退汗止,从此获愈.。
胡仲翊运用小柴胡汤及其类方治疗妇科病经验2007年10月1日《浙江中医杂志》胡仲翊先生(1896—1966),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投学于恽铁樵先生创办的中医函授学校,专心研究歧黄之术以救人济世,以“业医原为救人济世”为座右铭。
对各家学说,取其精华,兼收并蓄,并能加减变化,临床40余年,经验颇丰,尤其擅用经方。
现就其运用小柴胡汤及其类方治疗妇科病的验案,选介如下。
1 经行感冒案申屠某,25岁。
1961年3月25日诊。
半年前时值经期,不慎冒雨而感冒,经治好转,但嗣后每当月经来潮,必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少痰,头痛心烦,口燥咽干,饮食减少,经行不畅,有时乳胀,虽服多种治感冒药,也未能有效,必随经净后,自行逐步缓解。
刻下已行经3天,诸症显现,脉弦缓滑,舌苔薄白。
证属行经感冒,太少二阳合病之候。
治宜和解少阳,疏风解表。
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桂枝、川芎各6g,当归、白芍、僵蚕、蝉衣各10g,甘草3g,生姜5片,大枣4枚。
3剂。
药尽经净,诸症亦愈。
嘱下次行经第一天,即服本方3剂。
连续治疗两个月经周期而愈。
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脉缓,为太阳中风证;心烦,咽干,饮食减少,乳房胀痛,脉弦,为少阳病。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配僵蚕、蝉衣以加强疏风解表之力;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因行经不畅,故加佛手散以活血化瘀调经。
案中药物剂量,按一钱为3g折算,但为减少小数点的出现,钱半折为5g,3钱折为10g,以下同。
2 经行发热案裘某某,28岁。
1960年6月11日诊。
3个月来,每值行经期,先恶寒,后发热,始于中午,下午逐渐增高,最高可达40 ℃,午夜后又逐渐下降,至天明则为低热,伴行经不畅,小腹发胀,喜呕心烦,口苦咽干,欲饮喜凉,倦怠纳呆,便干尿黄,舌红、苔薄腻黄,脉滑数带弦。
证属少阳之气不和,邪气乘经行之时血室空虚而入。
治宜和解少阳,使邪热循经而散。
拟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各10g,丹参、当归、青蒿各15g,熟大黄、炙甘草各5g,生姜5片,大枣4枚。
刘渡舟小柴胡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减治疗郁证医案经验
徐××,女,32岁。
性格内向,多思善虑,致肝气为病。
刻下胸胁胀满、时发太息、呕吐酸苦、经期前后不定、少腹作痛。
所可怪者,病后则性情改变,性欲淡漠,厌夫独宿。
观其表情默默、抑郁不语、苔白、脉沉弦。
知其肝气郁而不舒也。
夫肝肾同源,其气相通,故肝郁可导致肾气亦郁。
肾郁气沉,则机能不用,故春情顿泯,意志消沉,此亦无怪其然也。
治当开郁舒肝,以通肾气之郁。
方用小柴胡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减:柴胡15g、黄芩8g、半夏14g、党参10g、枳实10g、白芍12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7枚、菖蒲10g、郁金10g。
服药不满十剂,诸症俱除。
[按语]以上诸症,总为病在少阳枢机不转,升降出入不利,故用小柴胡汤加味以疏达之。
俟枢转气活,气机调畅,则气血津液随之周流于全身。
所以小柴胡汤亦能治阳痿等男科病。
小柴胡汤加减方,治疗多种疾病汇总(收藏备用)小柴胡汤确实是一张妙方,诚如作者所说“药物虽仅7味,却是寒热并用、补泻合剂的组方典范,不仅对外病可收表里双解之功,而且对内伤杂病也有协调和解之效。
如能适当加减变通,则适应证候更广,治疗效果更佳。
”此文马老简洁明了的介绍了其最常用的14种小柴胡汤的变通用法,短小精悍,值得细读、细品大师如何加减化裁!笔者从医40余年,运用得最多的一张古方就是小柴胡汤。
我的体会,在医门八法之中,和法的应用最广,而小柴胡汤又是和法中最精炼的代表方。
药物虽仅7味,却是寒热并用、补泻合剂的组方典范,不仅对外病可收表里双解之功,而且对内伤杂病也有协调和解之效。
如能适当加减变通,则适应证候更广,治疗效果更佳。
笔者最常用的变通用法有如下14种:1、荆防小柴胡小柴胡汤加荆芥lOg、防风lO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怕风、鼻塞、清涕等表寒症状较为明显者。
2、二活小柴胡小柴胡汤加羌活12g、独活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腰膝肢节疼痛明显者。
3、杏苏小柴胡小柴胡汤加杏仁12g、苏叶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兼见轻度咳嗽者。
4、止嗽小柴胡小柴胡汤与止嗽散两方合用,治疗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咳嗽明显咯痰不畅者。
5、藿苏小柴胡小柴胡汤加藿香12g、苏叶lOg,用于暑天感寒而见半表半里证者。
6、楂曲小柴胡小柴胡汤加焦楂20g、神曲15g,用于柴胡证而胃胀、食少者。
7、银翘小柴胡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连翘30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发热、痰黄、尿黄等热象较显者。
8、四金小柴胡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金钱草30g、海金沙30g、鸡内金12g,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
9、四君小柴胡小柴胡汤加白术15g、茯苓15g,主治肝脾不调,胁胀隐痛,脘胀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
适用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
10、二陈小柴胡小柴胡汤加陈皮12g、茯苓15g,主治肝胃不和,胸胁发胀,恶心嗳气,食少吐涎。
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恶阻有上述见证者。
小柴胡汤加减治术后发热医案、配方妇产科术后出现发热一般波动在37.5℃~38℃,且持续时间不会很长,若超过5~7日,多是伤口的感染所致,其次有腹水、静脉输液时的输液反应、留置导尿管所引起的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等。
【临床应用】王氏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药用: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0g,太子参15g,藿香10g,佩兰10g,生薏苡仁30g,六一散(包)15g,金银花15g,连翘15g,大腹皮0g,川厚朴10g每日1剂,水煎服。
取得较好疗效。
【病案举例】闫某,女,37岁,民工。
2004年6月14日初诊。
因“子宫肌腺瘤”住入本院妇产科。
2004年6月17日行子宫次切术,术后常规抗感染、补液等治疗。
术后第4日,体温上升至38.2℃,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61×10/L,中性粒细胞71,血红蛋白130g/L,血小板计数167×10/L.B超:盆腔扫查未见明显异常。
继续抗感染治疗。
术后第8日,发热仍徘徊在38℃~38.4℃之间,血常规:白细胞6.57×10/L,中性粒细胞82%,血红蛋白12.9g/L,血小板计数176×10/L,尿常规及胸透正常。
B超提示:盆腔未见明显异常。
遂邀中医会诊。
证见:寒热往来,连日不解,口苦作恶,胸痞,不思饮食,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数。
中医辨证为术后阴血亏损,邪乘虚入,居于肝胆之任,少阳之气不和,营卫失调。
以小柴胡汤加减。
服药1剂,得汗热减,服2剂体温退至374℃,服3剂后热罢,感胸闷,腹不适,下气多,便干,纳差,脉弦细,苔薄白腻,去藿香、佩兰、大腹皮,加神曲、石斛、炒谷芽、炒麦芽各15g,扁豆衣10g,续服3剂,以资巩固。
2004年6月28日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88×10/L,中性粒细胞58%,血红蛋白132g/L,血小板计数231g/L,其他检查也无异常,予以出院。
后在门诊复诊,体温一直正常,以和养之剂善后。
按:小柴胡汤为和法之祖,具有“三焦枢转之机”的功能,其疗效可通过“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之语得以印证。
小柴胡汤加减治妊娠感冒医案、配方妊娠期间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胃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感冒症状。
妊娠期间孕妇的免疫力较差,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因此,相对来说较未怀孕时更容易患感冒。
感冒病毒对胎儿有直接影响,造成高热和代谢紊乱。
病毒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能造成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兔唇、脑积血、无脑和小头畸形等。
而高热及毒素又会刺激孕妇子宫收缩,造成流产和早产,新生儿的死亡率也增高。
胎儿受感冒影响发生畸形与患病时所处孕期早晚有关。
尤其妊娠12周以内,胚胎各个器官尚未完全分化,容易受影响越是妊娠早期,发生畸形的可能性越大。
【临床应用】姜氏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药用:柴胡10g,黄芩10g,半夏9g,党参10g,苏叶10g,佛手12g,砂仁10g,青蒿15g,麦芽10g,生姜10g,大枣5枚。
水煎服,日1剂,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病案举例】陈某,女,25岁。
1995年4月6日初诊。
自述妊娠3月以来,,寒热时作,胸闷心烦,干呕口苦,食欲不振,头晕目眩。
发热时体温可达37℃以上,过后则体温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
查血、尿均正常。
此乃妊娠停经之际,感受外邪,邪郁少阳之地,经停不行,邪即不得外泄,久而不愈。
治以和解少阳,少佐安胎之品,小柴胡汤加减。
水煎服,3剂而愈。
按:小柴胡汤为张仲景所创,乃治疗外感邪入少阳及肝胆疾病的重要方剂。
然女子以血为本,肝为女子之先天,肝藏血而主疏泄,外邪侵袭,情志刺激,或他病相传,每致气血不和,肝胆经气不利,脾胃升降失常,而发经、带、胎、产诸疾。
辨证论治每处以小柴胡汤加减,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伤寒论》113方——小柴胡汤,典型医案1往来寒热——刘渡舟医案沈某,女,42岁。
始因志怒伤肝而心胸发满,不欲饮食。
继而又外感风寒邪气,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伴胸胁苦满,头痛身疼。
脉弦,舌苔白滑。
此少阳受邪,气郁不舒,枢机不利之证。
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党参6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服药一剂,则寒热俱减,又服一剂后诸证皆消。
解说;寒热往来是小柴胡汤的主证之一,也是少阳病枢机不利,正邪交争的典型临床表现。
先有恶寒,后见发热,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二者交替发作,所以称之为“休作有时”。
临床凡见到往来寒热,就应该首先考虑用小柴胡汤治疗。
《临证指南》2寒热往来——赵守真医案泥工陈天保,前以工毕夜归,途中大雨滂沱,衣履尽湿,到家易衣即寝。
次日微感不适,然以食齿之繁,殊不欲以是而惮劳也,仍勤于工。
未几日,突而发热身痛,胸闷咳嗽,口干不渴,二便如常。
医用人参败毒散治之,二剂,身疼、咳嗽得稍已,旋又寒热往来,心下胀闷,再改柴胡桂枝汤与之,数授病仍不解。
患者由兄弟伴来就诊,切脉弦滑而细,询之,彼谓:“口苦咽干,胸胁痞满,往来寒热,心烦不思食。
”吾思此少阳证也,服小柴胡汤不效,当另有故。
试以手按其心下,则觉痛甚,症之脉滑,又属有痰,此非柴胡桂枝汤证,乃柴胡小陷胸汤之合病。
《伤寒论》有:'心下痞,按之痛者,小陷胸汤主之。
”参合前说,更可确定无疑。
因书柴陷汤服之。
柴胡七钱,半夏三钱,黄芩、党参各二钱,甘草一钱,蒌实五钱,黄连八分。
并谓三帖可愈,不必易方。
逾数日,复来云:“药后病如失,果如先生言,现唯口乏味,身委顿而已。
”按脉和平,属于病后虚弱,疏予归芪异功散加神曲、山药,益气血,补脾胃,以培元气。
(《治验回忆录》)《经方直解》论:人参败毒散,是救太阳坏病的,逆挽舟之法,或补里虚而肝脾之气陷的。
此方义,与桂枝新加汤,比较接近。
但外感病是有传经的,表闭肺逆,又有结胸变象。
所以人参败毒散不愈,小柴胡也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