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民法理论问题之契约的死亡
- 格式:doc
- 大小:5.58 KB
- 文档页数:3
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一、法理学1。
全球化与中国法律变革2。
法学的基本范畴研究3.论法律信仰的培养4.论西方法学流派(自然法学派、分析法学派、社会法学派、统一法学派等)5.论立法监督体制的完善6.论我国法律平等的理论与实践7.论我国法律监督8.论我国的司法原则9.论法学研究方法的革新10.论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之良性互动11.论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立法的影响12.论传统法律资源与法制现代化之关系13.论法律职业共同体在法治社会中的作用14.法律程序的意义15.论法律移植16.权力与权利关系研究17.纠纷的解决原理18.司法中的正义问题19.法与利益20.论传媒与司法的关系21.论部门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国际贸易法等)的价值22.现代法的人文困境及其出路23.论法治的文化基础24.论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25.论程序正义26.论法律解释27.文学作品的法理学28.论沉默权29.安乐死在我国的合法化30公民权利与迁徙自由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二、法律史学1。
论中国古代的恤刑观念对当代司法实践的影响2.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当代价值3。
传统情理法在当代司法实践中的适用研究4。
论中国古代契约精神5。
传统调解制度的当代价值研究6.论复仇观念对中国当代刑法的影响7.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传统诉讼观念8。
论情理法与冤案9。
论家法族规在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合理性10.民间习惯法在明清司法审判中的作用探析11。
典卖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合理性研究12.传统诉讼文化在当代构建和谐司法环境中的作用研究13。
满族传统法文化探析14。
论中国古代的证据规则15.论中国传统“人治”思想的当代内涵16。
论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的“信”17。
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当代内涵18.中国亲属制度传统与罗马法比较研究19。
论大陆法系与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20。
罗马法的传播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启示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三、宪法与行政法学(一)宪法学1.论我国宪法性法律2.论宪法的制裁性3.论法治原则的实现途径4.论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宪法功能的再认识6.宪政的中国语境7.人权原则之当代演进8.宪法司法化研究9.宪法诉讼制度初探10.我国选举制度改革初探11.对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12.宪法基本权利的效力问题研究13.论大学生的宪法权利14.从网络暴力现象看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15.论新闻自由的权限16.安乐死与宪法权利研究17.论户籍改革制度与迁徙自由18.环境权入宪的理论探讨19.论基本权利的冲突与平衡20.财产的征收、征用与依法补偿21.宪政视野下的农村城市化问题22.乙肝患者生存权的宪法保护(疾病与平等:从乙肝歧视案谈起)23.论农民工的宪法权利保护24.论公民的住房权25.论人民代表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26.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27.论孙中山的宪政思想28.论美国式的违宪审查制度29.西方国家宪法保障制度比较研究30.弹劾制比较研究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三、宪法与行政法学(二)行政法学1。
死亡的法律问题在当代社会中,死亡是一个无法逃避的命运,也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法律问题的领域。
死亡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和道德关注,还涉及到法律的规范和操作。
本文将探讨与死亡相关的法律问题,包括遗嘱、继承、安乐死与尊严死、医疗抉择和尸体处理等方面的议题。
一、遗嘱和继承遗嘱是指个人在生前对财产的处置意愿。
在法律上,遗嘱具备合法性和效力,因此成为处理死者财产分配的重要依据。
遗嘱的撰写需要满足一定的法律要求,包括心智健全、自愿、不受恐吓或欺诈等限制。
同时,遗嘱还需要经过认证和执行程序来保证其合法性。
继承是遗嘱之外的财产传承方式,法律规定了继承顺序和比例,确保财产的合理分配。
二、安乐死与尊严死安乐死和尊严死是围绕死亡而产生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安乐死指的是在患有不可治愈的疾病或处于无尽痛苦的状态下,通过医师帮助结束自己的生命。
尊严死则强调个体对于生命权的自主决定,并且主张在遭受严重疾病或伤害时享有拒绝医疗干预的权利。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安乐死和尊严死的合法性和操作都存在差异和争议。
三、医疗抉择医疗抉择是指在患有严重疾病、进入昏迷或无法自主表达意愿的情况下,决定是否进行继续治疗的问题。
这涉及到病人与家属的利益、医生的职业道德、法律及伦理的平衡。
在一些国家,存在着“患者意愿至上”原则,即强调尊重患者的自主意愿;而在另一些国家,医生与家属在决策中扮演着更大的角色。
医疗抉择的合法性和程序性规定因国家而异。
四、尸体处理尸体处理是指对死者遗体的处理和葬礼仪式上的操作。
这包括尸体的火化、土葬、水葬等方式,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和法律规定。
不同的宗教、文化和地区对尸体处理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规范,而现代法律也对尸体的运输、保存和处理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综上所述,死亡涉及到众多的法律问题。
遗嘱和继承涉及财产的合理分配;安乐死和尊严死涉及对生命和自主权的考量;医疗抉择涉及患者意愿、医生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的平衡;尸体处理涉及文化、宗教和法律的要求。
关于《民法通则》第九条中的理论问题《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我们知道,死亡有两种形式: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自然死亡的民事权利能力自然没有什么值得议论。
被宣告死亡的人是不是他的民事权利能力也同自然死亡一样地终止了呢。
这个问题的焦点最终就归结到了一点,宣告死亡与自然死亡的法律效力是否相同?《民法通则》第24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
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最后一句话表明,法律认为被宣告死亡的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的权利能力没有因他的宣告死亡而终止。
也就是说,一个没有权利能力的人却可以实施有效的民事法律能力,这不仅与第九条中的规定相矛盾,而且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关于这个问题,席志国教授在贵州学习网上()曾说:“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终于“死亡”,公民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但民事权利能力的结束同样只能由自然死亡本身导致终结,宣告死亡并不能结束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只是结束被宣告人的各种财产法律关系。
”也就是说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内做的关乎其自身财产法律关系的行为全都是无效的,这种解释似乎还是与《民法通则》第24条规定相悖。
因为民事法律关系还包括人身法律关系,所以席志国教授的另外一层意思表明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内做的关乎其利益本身的比如身份权,人格权以及婚姻关系等的行为有效。
而据《民法》(第二版)郭明瑞高等教育出版社(即我们现在的教科书)第52页中所说:“就被宣告的人在其住所地参与的民事法律关系而言,宣告死亡会发生与自然死亡相同的后果,如婚姻关系终止、财产继承开始。
”在宣告死亡期间内,被宣告死亡的人的婚姻关系已经终止,因为在这个期间内,如果他的配偶另婚的话,他们的婚姻关系就终止了,所以宣告死亡结束的并不仅仅是被宣告死亡人的各种财产法律关系,它还涉及和被宣告死亡人有关的人身法律关系,所以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的法律效力是否相同还有待商榷。
民法法考资料民法干货一、宣告死亡宣告死亡的条件包括下落不明达法定期间,利害关系人申请,以及公告期满,法院依法宣告。
下落不明的期限根据情形而定,公告期也有不同。
死亡宣告的法律效果包括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视为其死亡的日期,继承开始,婚姻关系消灭等。
如果死亡宣告被撤销,婚姻关系可以自行恢复,但已经再婚或者不愿意恢复的除外。
依照继承法取得遗产的人应当返还继承的财产,原物不存在的需要给予适当补偿。
二、精神损害赔偿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对象是社会公共利益及死者近亲属的人格利益,而非人格权。
近亲属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起诉。
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是侵害他人人身权益以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
赔偿金请求权的原则是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权不得让与或者继承,但有例外。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地役权的变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和转让都需要合同生效,未经登记也可以对抗第三人。
但未经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2、表见代理:指行为人未被授权但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善意第三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且该理由可归责于被代理人。
在这种情况下,代理行为是有效的,但行为人需要承担责任,并向被代理人追偿。
2)以下情形不构成表见代理:a.行为人伪造他人的公章、合同书或授权委托书等,以假冒他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无过失);b.被代理人的公章、合同书或授权委托书等遗失、被盗,或与行为人特定的职务关系已经终止,并且已经以合理方式公告或通知(相对人应当知悉,相对人有过失)。
八、关于一物数卖问题在转移物权之前,与多人成立买卖合同,合同在没有其他效力瑕疵的情况下均有效。
对于一般动产,先交付的优先于先支付货款(不要求全款),再优先于合同先成立;对于特殊动产,先交付的优先于先登记,再优先于合同先成立;对于不动产,先登记的优先于先交付,再优先于合同先成立。
九、关于买卖不破租赁对于不动产,如果是先租后抵,适用买卖不破租赁;如果是先抵后租,则不适用买卖不破租赁。
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导读1974年,吉尔默抛出了耸人听闻的《契约的死亡》一书,从此以合意为核心的契约在当代社会中的困境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契约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在现代法律中是否还应为契约法独立地保留一席之地?面对这些问题,苏格兰血统的美国学者麦克尼尔并没有如其他学者般依然在古典契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争论,而是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契约概念本身,主张将契约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中予以分析,从而独树一帜地把超出合意之外的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引入到了契约中,麦克尼尔的这些观点集中于其在契约法学界颇有代表性的著作《新社会契约论》一书。
麦克尼尔现已移居英国爱丁堡,过着平淡悠闲的生活,但仍然关注着契约法的发展走向,并不时发出令人瞩目的言论。
他曾先后担任弗吉尼亚大学、康乃尔大学、西北大学的契约法教授,并经常受各界人士邀请去作关于契约法律的讲座。
《新社会契约论》一书就源于麦克尼尔在西北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罗森塔尔讲座上的演说,后由其本人整理出版。
对于该书的书名,麦克尼尔一再声称只是一种隐喻,而并非卢梭所称的把社会联合起来的基本契约。
但是麦克尼尔同样强调这个书名也并非一种为引人注目而耍的花招,“新社会契约”其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的实证主义法学的契约概念,其社会性一方面在于其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也是基本的社会经济工具。
这在书中对契约的分析中可见其详。
麦克尼尔在该书开篇就指出,“要理解什么是契约,就必须摆脱自己强加的知识隔绝状态,接受一些基本事实,没有社会创造的共同需求和爱好,契约是不可想象的……契约的基本根源,它的基础,是社会。
没有社会,契约过去不会产生,将来也不会产生。
把契约同特定的社会割裂开来,就无法理解其功能。
”以此为出发点,麦克尼尔认为契约的根源有四个:社会、劳动的专业化和交换、选择、未来意识。
据此,他把契约定义为:有关规划将来交换的过程的当事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在麦克尼尔的契约概念中,“交换”不再仅被视为市场上所进行的个别性交易,而是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交换”。
如何理解《民法典》第1121条的规定某市登记机构询问:《民法典》第1121条第2款规定:相互有继承关系的数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难以确定死亡时间的,推定没有其他继承人的人先死亡。
都有其他继承人,辈份不同的,推定长辈先死亡;辈份相同的,推定同时死亡,相互不发生继承。
问:什么是推定?为什么要进行推定?什么情况下属于“没有其他继承人”?金绍达:相互有继承关系的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果能够确定这些人死亡的先后顺序,就应当依照实际死亡顺序,按照法律规定来处理继承问题。
然而,当某一事件突发时,遇难者死亡的时间先后大部分难以为他人得知。
如果遇难者中有相互有继承关系的人,又无法确知其死亡时间的先后,就不能准确地确定继承人(如:相互有继承关系的甲和乙两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倘若是甲先行死亡,则因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就开始,乙对甲的财产就有继承的权利。
虽然乙随即也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了,但乙的继承人可以对原属甲的财产进行转继承;倘若是乙先死亡,则情况恰恰相反。
因此,如果无法确知甲和乙死亡时间的先后,就无法准确地确定继承人,并使当事人之间产生难以解决的纷争)。
因此,法律对此作出了规定,当难以确定被继承人死亡时间的先后时,用推定的方式来确定。
推定是依据法律的规定,通过对某一已知事实的推断,作出对未知的另一事项的判断。
推定的结论并不一定与实际相符,但如果没有充分证据对推定的结论进行否定时,就可以作为法律上的事实。
所以,《民法典》的这一规定明确了进行推定的前置条件是“难以确定死亡时间”,如果能够确定死亡的时间,就不适用这一条款。
“没有其他继承人”是指某个遇难者除了在同一事件中已经一起死亡的继承人以外,再没有其他的继承人了。
本来他们之间既然相互有继承关系,就都是有继承人的。
但是事件发生后,如果某个遇难者所有的继承人都在同一事件中死亡,这种情况就属于“没有其他继承人”。
原来最高人民法院在上述《意見》中的规定是“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就是在事件发生后,已经产生了没有继承人的人,推定这个没有继承人的人先行死亡。
私法的死亡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激烈变革,市民社会正在日益消亡,其标志是作为其基本构成主体的私的个人的消亡。
在经历了从身份到契约的历史性进步之后,社会又一次实现了其从契约到身份的变革……本文通过对现代私法的基本原则、制度及其法律体系的层层剖析和论证之后得出私法已经死亡的结论并由此宣告后私法时代的正在或已经到来。
关键字:私法市民社会后现代性后现代私法不难看出,我们所处的这一代乃是一个行将分娩的时代,一个向新纪元转变的时代──搅扰着既定秩序的无聊与烦躁,关于某种尚未知晓的事物的朦胧征兆,所有这一切都是变化即将来临的前奏。
──黑格尔一、绪语“有人对我们说,契约和上帝一样,已经死亡,的确如此,这决无任何可以怀疑的”。
这一惊世之语出自于1970年4月美国著名格兰特。
吉尔莫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法学院作的一个演讲,不久后该讲演稿被整理出版为“契约的死亡”一书,此书的出版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震惊了当时整个民法学界乃至整个法学界。
吉尔莫教授在书中指出:“在不知不觉中,契约理论的发展已走过了百年历程,如果说在19世纪契约的存在和发展的确是事实,而在此之后50年里逐渐奄奄一息并趋于死亡则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①而当我们回顾整个20世纪私法时,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几乎在私法的各个重要领域,随处可以看到或听到诸如“危机”、“死亡”的字眼、惊呼。
②很明显,在人类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过20世纪的同时也将整个私法无情碾碎,私法正在面临死亡-或许契约的死亡不过是私法死亡这幕凄美宏大歌剧的一个序曲。
在这个张狂虚拟的新世纪里人们却变得更加崇尚真实,因此一切名存实亡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撕下垂死的外衣,私法的境地便是如此。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揭示私法死亡诸般表现并试图剖析其死因,从而论证私法死亡的事实性与必然性。
后私法时代正在或已经到来,什么是后私法时代?如何面对这一新时代的到来及其挑战?今后的私法何去何从?如何在这一新时代重新建构私法秩序?这些问题都是本文所试图探究和回答的,如果这对我国私法建设甚或整个法治建设有任何启发──哪怕极其微小,这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也正是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Happiness held in your hands should be simple and transparent.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合同的当事人死亡违约责任导读:合同的当事人死亡违约责任是不能一概而论的,需要根据合同条款和实际情况来决定死亡当事人的违约责任是否承担或者免除。
要根据以下条件来进行判别:1、是否具备不可抗力适用的前提条件;2、合同当事人的死亡是否不可预见;3、合同当事人的死亡是否不可避免并无法克服。
合同一方死亡,若当事人不在合同中约定一方当事人死亡后合同效力终止或者不将一方当事人死亡约定为对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条件并且行使合同解除权,合同权利义务还应继续存在。
《民法典》第九百三十四条委托人死亡、终止或者受托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终止的,委托合同终止;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根据委托事务的性质不宜终止的除外。
虽然合同当事人死亡后,其因合同引发的债权债务可由其继承人一并继承。
但从公平合理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认定合同可继续履行。
因为继承人不一定知道该合同的存在,而合同相对方也不一定能够掌握继承人的信息,缺少通讯渠道使得合同当事人死亡给合同履行带来的困难在实际上无法避免。
同时,由于死者是突然死亡的,其继承人也无从知道购房合同的存在。
因此,法院认定可适用不可抗力原则,免除合同双方的违约责任。
合同当事人死亡构成不可抗力不承担违约责任的法律剖析合同当事人的死亡是一种客观事件,如果符合不可抗力的构成要件又具备其适用的前提条件,也可构成不可抗力,双方因此造成的违约行为可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
1、是否具备不可抗力适用的前提条件合同当事人的死亡发生在合同签订之后,合同履行完毕之前,满足不可抗力原则的时间前提;当事人因意外死亡对于合同本身不属于常见风险,满足不可抗力原则的风险罕见性前提;死亡时间发生时,距离合同约定履行合同日期还有一段时间,双方均未发生延迟履行的情况,满足不可抗力原则的责任前提。
契约的死亡和契约的再生现今成为民法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论题,本文通过分析两者的关系来理顺这一论题的发展变化规律,希望对学界研究相关问题者有所裨益。
一、问题的由来
1970年4月美国著名教授格兰特·吉尔莫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法学院作了一个讲演,题目叫做“契约的死亡”,随后讲演稿整理出版,这就是使世界法学界震惊的《契约的死亡》一书。
一般认为民法中民事责任建立在各自独立的契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两个体系之上。
吉尔莫关于契约死亡的原因的征兆,出现于1933年由默利斯·克思在其论文中阐述德“通过信赖责任将契约法统合于以侵权行为法为基础的更广阔架构中的可能性”。
19世纪发展起来的契约理论,是美国的“纯粹”的或“古典”的契约交易理论,它是从侵权责任理论中分离出来的。
直到19世纪末,契约与侵权之间仍没有清晰的界分,契约之债与侵权之债一直呈融合趋势。
而契约在20世纪衰弱的事实,表明契约之债与侵权之债的逐渐融合,契约法为侵权行为法吞并,或者他们二者都被一体的民事责任理论合并。
作者的论证逻辑是因为以意思自治原则的绝对“纯粹”的或“古典”的契约自由理论受到其他规则的冲击,所以契约死亡。
契约经历了衰落、危机、死亡的过程,这是一种法律进化的过程,制度之间的相互吞并或分离是法律周期变化规律的常态,《契约的死亡》出版十几年后,日本东京大学一位青年学者内田贵1990年出版了《契约的再生》,引起法学界极大轰动。
二、侵权行为法
进入20世纪后,各发达国家在侵权法领域,传统的过失责任原则逐渐为无过失责任或严格责任所取代。
特别是在因缺陷产品造成人身损害的损害赔偿方面。
美国在60年代初,由法院判例创立了严格产品责任。
直到进入90年代,几乎整个欧洲、俄罗斯、亚洲的中国、菲律宾及澳大利亚等都通过了无过失责任的产品责任法。
日本制造物责任法也于1994年获得通过。
被称为立法时间最长(从第一个草案提出到法律获得通过经过了整整20年),法律内容最短(仅有6个条文)的法律。
现在可以说世界大部分国家的产品责任法都实行了无过失责任原则。
三、现代民法面临的挑战
1.现代民法从尊重人性出发,每个人一出生就被赋予人格和权利能力,对个人自由意思的尊重,形成私法自治原则和自己责任原则;另一方面,现代民法所规定的人格平等和私法自治,其结果造成经济上的强者对弱者的支配及自由竞争中的失败者被弃之不顾,日益严重的危险和加害行为的受害者不能获得法律上的救济。
使人强烈地感到对人性的威胁。
在现今社会,近代民法的基本原则在某些方面起到了轻视人性的作用,这一点不容否认。
劳动法、经济法、社会保障法、环境法、消费者保护法及产品责任法的制定正是为了克服近代民法所造成的非人性。
事实证明,这些法律的制定对于在法律制度上恢复对人性的尊重起到一定作用,现代民法也因此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2.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广泛应用,人的意思决定被限定在计算机程序当中,其选择只能在软件的许可范围内。
因此,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手段的意思,在计算机系统中只不过是程序化了的意思而已。
所谓人的物化现象,是指人的意思形成和基于意思的活动,即法学上所谓“基于人的精神作用”的人的行为,被物质性过程所部分替代,或者指非行为者自身精神作用的、外部的原因使人的精神作用受到制约和限制。
3.法律关心的是人的精神、意思,赋予一切人权利能力和主体资格。
人以外的不具有精神、意思的生物归属于物,是权利的客体。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明,人的遗传基因与动植物的遗传基因没有任何差别,人的生命现象是物质现象的一种。
人、动物、植物都是通过DNA的遗传信息才得以繁殖,其DNA本身无论于人、于动物、于植物都是无差别的。
新的发现必然对法律产生影响。
例如冷冻受精卵的发育出生,如果一对夫妇立下遗属委托特定的人或机关在他们死后使其冷冻受精卵发育出生,则在继承法上应如何处理。
毫无疑问,现行法将冷冻受精卵作为物对待是不妥当的。
如利用冷冻精子、冷冻卵子、冷冻受精卵问题,根据遗传基因诊断预见遗传疾病的婚姻障碍问题,生物体的移植、转让问题,DNA相关知识财产问题。
很难在只区别人和物的现代法框架内作出妥当规范。
对此,北川先生提出了建立作为第三法域的生命体法的构想。
4.由于计算机系统的利用,即将计算机的信息处理与通讯系统结合起来的信息网络应用于交易,即可实现从商品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契约系统化。
这种与计算机系统结合的契约是新的契约类型,可称系统契约。
例如信用卡交易、机票预约系统、银行间结算系统的电子资金划拨EFT、电子交易EDI等。
系统契约虽然可以综合处理大量的契约问题,但另一方面人的意思却转化为“程序化的意思”。
系统契约必然是多数当事人契约,必然发生以往契约理论框架所不能解决的新问题。
例如系统机能障碍和不当利用、受害救济及系统经营者的责任等。
5.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必将对法律制度以极大影响。
例如数字技术,使文字、语言、音乐、绘画、电影、电视、广播、通信之间的区别化为乌有。
数字技术使得能够大量、方便、廉价、迅速地复制他人著作物,从而严重威胁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存在。
大量拷贝随着复印机的发展而日益严重。
为此出现了权利集中处理系统。
根据规定,使用者支付私人转录录音录像补偿金,就可以复制录音录像。
至于复制谁的著作、复制多少,并不规定。
补偿金的支付对象是权利集中处理机构,而非著作人。
恰如没有债权人的请求权。
另一种方法是采取课税的办法。
这种办法将保障作为私权的著作权的实现,而利用人在拷贝市场能够检索到各种著作权信息,并通过拷贝市场的网络与权利人进行直接交涉。
这显然是一个很理想的模式,但其是否具有现实性,恐有疑问。
6.自己责任原则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危险已不再妥当。
我们所面临的是近代法所未曾预料的大规模受害和对这种受害的救济问题。
如大量的公害、药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计算机信息网络因停电事故所导致的大规模损害。
现代社会被称为风险社会。
现代技术所带来的风险,不可预料、无所不在且具有国际性,随时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系统越普及,发生各种连锁性灾害的可能性也越高。
大规模损害发生的连续性的给付,如受害人将来的医药费、学费、生活费、教养费等,不适宜采用判决方式,而通过加害人与受害人协议的方式可以较妥当解决。
四、结语
我国从清未改制引进欧洲大陆法系民法,1929-1931年民国政府颁布了正式的民法典。
新中国建立,废除了民国政府的法律,转而继受前苏联的民法。
因长期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民法失去物质基础,直到70年代末,谈不到有真正的民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推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为民法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现在,民事立法正在逐步健全,民法学术研究、教学和实务均有很大的发展。
可望在10年至15年之内完成编纂一部现代化的中国民法典的任务。
中国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走上民主法治之路,推进民事立法和建立自己的民法理论,不得不同时担负回归和重建近代民法及超越近代民法和实现民法现代化的双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