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40.60 KB
- 文档页数:4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10个名人尊师的小故事(篇1)宋朝有个叫杨时的人,对老师十分尊重,少年时代,他就非常用功,虚心好学,后来满腹才华,中了进士。
杨时不愿做官,继续钻研学问,访师求教。
杨时为了请教一个问题,午饭后便去了老师程颐家里。
守门的人说,程颐正在睡午觉,杨时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杨时冻得浑身发抖,但仍站在门外等着。
程颐一觉醒来,这才知道杨时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很久,于是赶忙叫他进来。
这时门外的雪,已经积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称赞,“程门立雪”的经典故事也传诵至今。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篇2)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
一次,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
子贡听了非常气愤,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房子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的。
子贡还把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孔子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便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子贡尊师之典范,让世人敬仰。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篇3)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彭德怀身着便服,准备去接见北京市中小学模范教师代表。
工作人员提醒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穿军服才好。
”彭德怀却说:“我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就应该穿便服。
”彭德怀便服见师的生动经典故事,一直传为美谈。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篇4)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老师栽培。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
华罗庚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这些经典故事,就像一面面明亮的镜子、一个个醒目的航标,在我们行进的道路上熠熠闪光。
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导语: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孔子在山东曲阜开创第一所“学校”以来,尊师之风日兴。
我国从古至今,被传为佳话的名人尊师范例,不胜枚举。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人尊师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1-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子贡,孔子杰出弟子。
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
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3-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
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
尊师重道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孔子的伟大教育家,他提出了“尊师重道”的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今,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关于尊师重道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故事一,孔子拜师求学。
孔子年幼时,家境贫寒,但他对知识的渴求却是无比强烈的。
于是,他决定去拜师求学。
他先后拜师学习礼仪、音乐、射箭等各种学问,虽然路途艰辛,但他始终怀着一颗尊师重道的心,虚心向师长请教,刻苦钻研,最终成为了一代伟人。
故事二,张良拜师投效。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年轻时曾在山野间偶遇一位老者,老者教他读书识字,传授他为人处世的道理。
后来,张良拜入名将韩信门下,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
张良不仅尊师重道,更是在师长有难时,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展现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
故事三,班门弄斧。
古时候,有一位叫做许由的人,他在去见老师的路上,遇到了一群人在讲述一个人班门弄斧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木匠面前吹嘘自己的斧头有多么锋利,结果却被木匠的斧头比了下去。
许由听罢,深有感触,明白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他在老师面前虚心求教,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学者。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品质。
在师生关系中,尊师重道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只有尊师重道,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更好地成长,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更好地成长。
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尊师重道,虚心向老师请教,努力学习,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悉心教育学生,成就更多的人才。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牢记在心的行为准则。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尊师重道的美德,让这种美德在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中得到体现,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古今中外尊师的故事名人尊师的故事一:向教师敬酒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
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名人尊师的故事二:向老师赠款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然患脑血栓逝世,周恩来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
”张伯苓逝世后,周恩来一直掂记着张家的生活。
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周恩来给张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三:朱德给老师敬礼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
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
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礼。
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名人尊师的故事四:彭德怀穿便服会见教师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0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彭德怀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
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穿军服才好。
”彭德怀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穿便服。
如今有些人受旧思想的影响,瞧不起中小学教师,我们应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接见时彭德怀频频向老师们问好。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五:尊敬老师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
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
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
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
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
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尊师的故事尊师的故事(一):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立刻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
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尊师的故事(二):鲁迅尊敬老师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向很尊敬。
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
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状况。
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
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
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尊师的故事(三):刘绍棠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便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
这个小学设在一座庙内,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
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
老师姓田,十七岁就开始教书了。
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
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
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
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
飘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儿俩走累了,望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
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
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
”之后,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但是来,转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
关于尊师的名人故事关于尊师的名人故事关于尊师的名人故事1朱德给老师敬礼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
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
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礼。
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关于尊师的名人故事2江同志在百忙中看望老师江同志尽管工作很忙,但一直惦记着曾教育过自己的老师。
1990年9月13日上午,江同志乘车到当年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去看望老师,紧紧握住严竣教授的手说:“严老师您好!”并询问了教师们的身体状况、工作和生活情况。
学校的钟教授住院期间,他多次到医院看望。
1995年,当江同志得知老师沈教授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当即请沈教授的妹妹转达他对老师亲属的亲切慰问。
江同志访美时,在百忙中,带着珍贵礼物,亲自登门去看望拜见他的老师顾教授及师母。
关于尊师的名人故事3鲁迅尊敬老师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
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
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
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
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
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关于尊师的名人故事4“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名人尊重老师的故事13个篇一: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1: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子贡,孔子杰出弟子。
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
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3: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
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4:汉明帝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
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名人尊师重道哲理故事名人尊师重道哲理故事(精选6篇)故事可以是已经发生的事,也可以是想象出来的事,可能是真实的事,也可能是虚构的事。
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名人尊师重道哲理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名人尊师重道哲理故事 1尊师重教的故事——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39;礼制#39;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尊师重教的故事——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数学家华罗庚:修炼成名不忘师恩华罗庚,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在他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老师的栽培。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
关于尊师的名人故事9个范文1:题目:名人故事中尊师的案例分析介绍:尊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名人的故事中看到这一点。
以下介绍了9个名人故事中的尊师案例。
一、孔子尊师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待老师十分尊重。
据史书记载,孔子曾经在他的老师面前表演舞蹈,以及长时间守夜练习礼仪。
孔子的尊师精神也很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学生。
二、李白尊师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他尊重老师,尤其是李阳冰,一位著名的古文家和诗人。
他在学习作诗的时候,深受李阳冰的影响,受益匪浅。
三、范仲淹尊师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名臣、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
他在学习文学的时候,深受张问陶、王安石等老师的影响。
他十分尊重这些老师,甚至在他的葬礼上,他的棺材上刻着“张王之门徒”。
四、周恩来尊师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他在年轻时就深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们张志新的影响。
他认为张志新的爱国主义和进步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五、毛泽东尊师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者。
他深受陈独秀的影响,陈独秀的抗日主义和进步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六、鲁迅尊师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尊重老师,受紫阳先生的传授,对他在文学方面的影响非常深刻,这种影响在他之后的文学创作方面也可以看到。
七、徐志摩尊师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深深地受到翁同龢和夏志清先生的影响。
八、冰心尊师冰心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散文家。
她曾经师从于梁启超先生和胡适先生,也是这些老师的精神启迪,让她成为后来的杰出作家、诗人。
九、韩愈尊师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尊重老师,他曾向颜公谦和陈什恭学习,成为后来的诗人、文学家。
分析:这篇作文主要讲述了9个名人故事中对尊师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在写作时,我主要注意故事的来源和故事的要点。
写作重点也是在这个方面,以便说明这些人如何尊重老师,以及老师对他们的价值。
名人尊师重道小故事教师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是因为教师,我们才能学到知识!同学们,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名人尊师重道小故事,一起来阅读学习吧!1.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教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教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子贡,孔子杰出弟子。
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
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3-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教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
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教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教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4-汉明帝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
有关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
“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
贡献。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
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1985年
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1-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北宋理学家杨时求学的
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
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
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
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
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
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
千古美谈。
2-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
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
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
长逝。
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因子贡
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3-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
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能够拉开三百斤的弓箭。
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
支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4-汉明帝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
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
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
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
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
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5-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师传为佳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一个少有的明君,开
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
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所以,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
而且,一再告
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
怎么办呢?在封建社
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能够坐轿后,其它官
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
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
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
有
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
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
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理
应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
”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因为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
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6-儒家学者魏昭: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
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
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
找到了。
”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
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
派奴婢侍奉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
他吃。
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
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
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
历的儒家学者。
7-军事家张良:访贤求师终获真传
张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
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