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
- 格式:wps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医药的现代意义【摘要】从文化进步的角度对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从尊重科学的角度对中医药符合保罗? 萨迦德提出的多元科学划界标准;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对中医中药在保持生态平衡,防止土地沙化领域起着重要作用;从人道的角度:中医药提倡“ 仁”术,人性化治病;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中医中药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医文化;中医药发展;中医基础Abstract: TCM is closely related and promotes each other with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cultural improvement ;multi-science standard put forward by Polo. Sajade is defined to TCM from the angle of respecting science ;TCM functions importantly to keep ecological balance and prevent land sandization from the angle of preserving multi-biology ;TCM sponsors “ beneficiary ” for humane treatment ;thus we are fully convinced to prove TCM' s important social value and practical meaning.Key words: TCM culture ;TCM development ;TCM basis 近日,拜读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的一篇《告别中医中药》,其内容着实不能令吾等信服,故借此文以抒拙见。
在20 世纪20 年代,以胡适、鲁迅、梁启超为首的历史人物掀起了一股“ 废医热潮” ,但中医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而是相继涌现了范文虎、陆仲安、祝味菊、曹颖甫、陆渊雷等名医。
中药制剂与剂型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将西药中普遍开展的药物传输系统研究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开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新领域,近年来十分活跃,虽因中药成分复杂,较化学药物同类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难度要大得多,但一旦成功就意味着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中药透皮吸收给药系统此方面的基础实验研究、透皮制剂组方及现代方法系统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研究表明,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够透皮吸收,尤其在透皮促进剂作用下效果更好。
通过用HPLC对透皮接受液中洋金花的主要成分东莨菪碱进行测定,并比较不同透皮促进剂对洋金花透过蛇皮速率的影响,为筛选组方提供了依据;以有效成分之一小檗碱的氘标记物做示踪剂对如意金黄散黑膏进行的透皮示踪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结果。
为中药涂膜剂、膜剂、贴剂奠定理论基础。
并可配合应用传统的中医穴位理论,采用穴位透皮给药获得较好的结果。
中药微囊制剂此研究使常规中药剂型: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变得更加有效、安全、方便。
制成的微囊,根据粒径不同,可供制备多种剂型,既可解决某些剂型的质量不稳定问题,又可制备缓释及长效制剂。
如驱绦虫中草药鹤草酚片剂,崩解度及释放度均较差,为了增加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使其在胃肠道中处于分散状态,从而在小肠上段特定部位与寄生虫病原体相接触,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改为复凝聚法制成微囊颗粒剂,经释放度测定、累计释药率在2小时即达高峰,在小肠上段造成高浓度,制成使药物控速在特定部位释放的新剂型。
中药缓释、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成功用于化学药物的定时、定向、恒速释药系统及靶向给药系统已在中药制剂中应用。
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一致,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
将疗效较好的中药复方"散结化淤冲剂"浸膏和氟尿嘧啶相结合组成的复合抗癌药,加入明胶和磁微粉等制成磁性微球释药系统,该制剂在体外磁场导向下浓集滞留在靶区的癌组织上,缓慢释放药物,从而达到提高疗效,减少用药量和降低毒性的目的。
浅谈中医针灸医学的作用及影响摘要: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瑰宝之一,为民族昌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随着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不断兴盛,中医的没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认清形势,积极把握各种机会,重新将中医的传统精华发扬光大。
也正是基于此,本文通过参考现有文献积极结合自身经验,对中医针灸医学的现有发展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和总结,探讨其临床治疗上的优势,尽可能的使之发扬光大,也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一点裨益之处。
关键词:中医针灸作用影响中医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但为我国发展做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贡献了突出的成就。
从中医出现至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体系,在分类上有着种种区别,其中针灸医学便是中医的精华之一。
针灸医学不仅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因为其良好的医学效果而蜚声海外,不仅邻近的日本、韩国包括东南亚国家等都有引入,欧美国家也对其兴趣越来越浓厚,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展开研究。
与其相比,作为中医发源地的我们国家近年来在中医针灸医学研究等方面做的工作却不是很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随着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不断兴盛,中医的没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认清形势,积极把握各种机会,重新将中医的传统精华发扬光大。
也正是基于此,本文通过参考现有文献积极结合自身经验,对针灸医学的现有发展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和总结,探讨其临床治疗上的优势,尽可能的使之发扬光大,也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一点裨益之处。
一、中医针灸的起源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期。
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居住在山洞,地处阴暗潮湿,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生风湿和创伤。
当身体某处有了痛楚时,除祈祷鬼神外,很自然地会用物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从而创造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
《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
”这是远古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
二、针灸医学和现代医学针灸的发展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过去的几千年里针灸医学为我国中医学的发展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西方医学所存在的差距是无法让人忽视的。
养生热的冷思考当今社会,对于养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养生类书籍、刊物铺天盖地,养生类药品、食品层出不穷,养生类讲座、节目充斥耳目,养生保健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面对民间日趋加温的养生热,可谓喜忧参半。
笔者就此想谈谈自己对养生热的几点冷思考。
对养生趋热原因的冷思考笔者以为,养生趋热,原因之一,是当下民众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势必更加关注健康,珍视生命。
不能温饱,岂谈养生。
衣食无忧之人,生活富裕之士,注重养生,注重调补,古今中外,无一例外。
由此可见,养生热的形成,也可视作一个社会、地域、群体的富裕程度、文明程度的反映。
原因之二,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对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主体人群,由于压力倍增而容易身心受损,“亚健康”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状态在白领人群、精英分子、管理阶层中表现更为突出。
原因之三,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振兴得到高度重视,而中医中药养生理论与实践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自然同样备受关注。
当下文化人中自发学习中医知识者不在少数。
近年来,中青年人服用膏方的比例日趋增高,便是一个例证。
原因之四,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其覆盖面虽在不断扩大,但尚不能完全满足广大民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尚未彻底改观,以致不少民众不禁发出“求医不如求己”“有病求治,不若无病养生”的呼声,渴求养生之道的掌握和养生之术的践行。
原因之五,由于某种利益的驱动,少数媒体、无良商人、养生“牛人”对养生保健的方法、药物、食品不实宣传,夸大其词,误导民众,以致社会上不辨体质、不分病症而过度运动、盲目进补等现象十分普遍。
对养生基本概念的冷思考不少人认为养生嘛,无非是练练身体、吃吃补药。
其实,养生的概念要深刻得多,养生的范围也要广阔的多。
早在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就说道,“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
”也就是说,了解生命规律的人的养生,其生活起居、行为举止都要有益于健康,而不能有害于生命,这就叫养生。
《吕氏春秋》用“不以害生”四个字诠释养生,确实道出了养生的真谛。
学习中医的心得感想范文(3篇)学习中医的心得感想范文(通用3篇)学习中医的心得感想范文篇1我是学中医出身的,如果你是想进医院,拿医师资格证,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话不防自考去实现,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式对自考来说是不太合适的。
如果你是为了兴趣,并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话,我可以推荐几本书你看: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必看的,这是基础,是你踏入中医殿堂的铺垫。
必须认真的掌握。
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是临床基础,也是必看的。
中医基础血扎实了,学这些可以比较轻松,尤其是诊断。
学中医其实就像走路,一条道,分几条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一条岔路都能帮你达到目的地。
再次就是中医的各个临床应用的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针灸学》很有用的,就算给自己保健也是不错的。
最后如果想拓展,学习古代的中医专著则《医古文》要看,前人的精华太多了,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脾胃论》等都可以看的。
学习中医的心得感想范文篇2医学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兼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1]。
中医学由于在形成的初期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并沿用至今,形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气机升降为主体,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为外壳的理论体系,具有灵活多变的思辨性和高度的整体概括能力。
另外,许多人有这样的印象,患者和中医大夫之间的关系往往好于与西医大夫之间的关系,甚至亦医亦友。
许多研究也证实,中医传统的诊疗模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传统中医具有许多区别于西方医学的特色,其理论形式反映出独特的人文属性。
中医学以其强烈的人文属性成为最能反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形式[2]。
中医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学习中医,必须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因为中医学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方法更接近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
医生也会“吃药”作者:张建明日期:2009.01.24 来源:新民晚报医生也会“吃药”张建明病人生病后吃医生开的药是正常之事,但医生在工作中也会发生因误解信息而作出误诊的“吃药”之事。
请看下面两则病例,一如破案诊断经过。
一男青年进入诊室时戴着大墨镜,异样的感觉在我心头掠过。
他说得了慢性结肠炎而久经中西医治疗不愈。
病史是这样的:早餐后不久即出现腹痛腹泻,泻后片刻就出门骑摩托车上班,途中又开始腹痛,于是停车解便。
再上车不久又腹痛,到厂后又急着排便。
详细阅析前医所开的中药方子,发现治疗腹泻该用的各种方法都已用过。
这就说明其病在常规之外,但奇在何处呢?于是展开追问:“其他时间腹泻吗?”他说:“没有。
”设问:为什么腹泻都集中在上班前后这段时间呢?问:“上班路上很冷吗?”他说:“是的。
”“那夏天上班时也腹泻吗?”他说:“也泻。
”可见其泻并非由于寒气所致。
这时我又想到了他的那副墨镜。
哪些人会在不合时宜的场合这样做呢?不外这几种情况:一是眼睛或周围有瑕疵不美之处;二是虚张时尚;三是怕人认出。
皆因自信缺乏或胆怯,而这都易引起紧张。
可他五官正常。
至此,我初步判断他有性格偏缺问题,很可能与紧张有关。
于是就侧重就此捕捉证据。
“您双休日中如骑车外出也腹泻吗?”他说:“不泻,只要下班后我随便做啥都不泻。
”只要下班后就不泻,这反映了什么?无非是省力或放松。
那这两个因素是同时兼有还是其中之一呢?推理:如果是体力问题,那下班后的体力应比上班时要明显不足,但他不泻,可见其泻也并非因为虚弱而系心情紧张。
至此墨镜的诊断价值开始显现:心情紧张导致腹泻的判断已可初步确立。
设问:那正常地去上班有什么紧张的呢?为何路程相同的上下班却有着泻与不泻的区别呢?紧张源在哪里?突然断定:在厂里!更有可能在他工作的班组里。
因为上班是不断接近紧张源,而下班是逐渐离开紧张源。
而远离紧张源不泻与在家无紧张源不泻的道理是相同的。
于是再问:“你班组里是否有一个你很怕见到的人?”他说是他的班长。
关于浮针未来发展的冷思考url:/2018-02/11/content_27662917.htm,i d:27662917马淑然浮针疗法自符仲华博士发明以来以显著的临床疗效著称,该疗法是在继承《内经》“浮刺”、“直针刺”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激痛点”理论和腕踝针理论形成的现代针灸,其以“扫散”和“再灌注”手法为核心,而临床发现其对于虚证效果不著,反思古代针法有“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呼吸补泻”而浮针在此为空白,古代针法是针对虚实证,可用针行补泻之用,而浮针临床为什么只辨病不辨证?基于此,提出浮针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路,抱朴守拙,抛砖引玉,请同道斧正。
一、患肌查找思路是以肌肉为唯一思路还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传统浮针理论是以搜索“患肌”为唯一“线索”,目的是在主动肌、被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等处查找“患肌”,这是典型的西医“还原论”思路。
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但脏腑一体、脏腑形体官窍一体、形神一体,而且机体与环境也是一体,有同步共振的协调相应的变化。
因此,当人体出现“病痛”时,其“患肌”搜索方向,如果按照肌肉理论很容易出现“挂一漏万”因为毕竟主动肌、被动肌、协同肌、拮抗肌大多数为病痛周围的“邻居”,而远端的幕后操盘手“元凶”很难觅其踪影,而中医的经络理论由于其“沟通上下内外,联络脏腑肢节,运行全身气血”而能指点江山,指出犯罪分子逃匿的“大致线路”,对于远端作乱分子也可以昭示其方向如哮喘病人,浮针胸大肌、胸小肌、肱二头肌、肱挠肌效果不显,可以根据“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上隔属肺”理论浮针腹直肌效果立竿见影。
因此,经筋、经络所阐明的是多块肌肉协同作用,具有整体系统观念,在指导浮针临床治疗疑难病证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鉴于“肌肉理论”只见树木,中医经络经筋理论“只见森林”,因此,建议未来浮针临床以二者结合为佳。
二、浮针以辨病治疗为唯一指归,还是结合辨证治疗传统浮针是以辨病治疗为唯一指归,不辨证,但对于某些疑难病例,效果不显,或反弹很大。
把中医和“科学”扯上关系,不是无耻就是无知中医是当今中国甚至世界一大热点话题,谈到这个话题,我们很多中医人深感无奈和尴尬。
中医现在的各种问题由来已久,已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道明白。
今天主要谈一个问题,就是中医和科学的问题。
下面将对以下几点问题点进行阐述1、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什么呢?现在比较流行的有这几种理解第一,科学就是科学技术,片面的把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认为是科学。
第二,科学就是真理,把科学和绝对真理划等号,认为一切好的正确的就是科学。
第三,科学代表一种方法,这恰恰是很少有人知道并且去思考的,科学实际上仅仅代表一种方法而已。
我们来看前面两种解释,也是当代中国人最大的迷信。
首先如果说现代科技就代表科学,代表美好和正确有用的。
那么试想,梵高的作品符合科学么?一些艺术家的创作算是科学么?如果有人把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用电脑程序去设制作出来,我想他真是吃饱了撑了。
如果这般,原子弹算是科学吧,樊代明教授说,在我们每个人屁股后面别一颗原子弹,这样是不是很科学?代表我们和科学同在。
关于第三点解释,我们先看看张其成教授的解释是的,科学是产生于牛顿经典物理学之后的,具有三大特点,实验验证,数理模型,逻辑推断这三点,医家(特指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藏医、蒙医等),佛家,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都不具备,也不需要具备!为何?后面会详谈。
这里先谈继续谈第三种解释。
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否定和自我否定的特点,现在证明科学的,后来可能又会被他自身所否定,例如地心说、日心说、后来发现宇宙天地无穷大,没有完全探究完之前哪里知道中心在何处?再例如牛顿经典力学定律,后来爱因斯坦相对论出来再次把他推翻了。
在牛顿的力学原理中,时空是绝对的,但是相对论中,时空是由于引力场而弯曲的。
狭义相对论和牛顿力学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牛顿力学采用的是伽利略变换,而狭义相对论采用的是洛伦兹变换。
牛顿力学只是物体在宏观低速运动状态下,相对论的一个完美近似。
中医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 中医药的魅力中医药,这可是咱们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虽然现代医学发展飞速,但中医药在咱们生活中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有个药箱,里面放满了各种中药,什么枸杞、甘草,还有那闻着就让人想打喷嚏的艾叶,嘿,那真是满满的回忆啊。
每当我感冒了,妈妈就会煮一碗姜汤,喏,一股暖流直冲脑门,那感觉,别提多舒服了!中医药的魅力在于它注重整体,强调“阴阳平衡”,这听起来好像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就是让我们的身体在“和谐”状态下运作。
就像乐队演出,哪一个乐器出问题,整场就都跟着“走音”。
所以,中医讲究调理,不是单纯治病,而是要让你整个人都活得像颗“水晶球”,亮晶晶的,健康又快乐。
2. 日常生活中的中医应用2.1 保健小妙招说到中医药的日常应用,首先要提的就是“食疗”啦!你知道吗?我们吃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药用价值,简单点说,就是“吃得好,身体棒”。
像红枣、桂圆这些,都是补血养颜的好帮手,特别适合女性朋友们。
有人说“吃得好,心情也好”,这话一点不假,平时多加点这些食材到日常饮食中,不仅能增加营养,还能让生活充满滋味,真是一举两得。
而且,喝茶也是中医的一种保健方法,像菊花茶、普洱茶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喝了能清肝明目,特别是对电脑前久坐的“追剧族”们,简直就是福音啊!不过,要注意哦,喝茶别喝太多,要不然容易“上火”,到时候嘴里起泡可就得不偿失了。
2.2 中医调理小技巧再说说“按摩”和“拔罐”,这俩在中医中可是非常重要的调理方式。
你有没有试过拔罐?一开始觉得有点奇怪,背上贴着圆圆的罐子,像是被吸了一口,哈哈,但效果真心不错!特别是在运动后,肌肉放松得特别快,感觉整个人都轻飘飘的。
按摩也一样,尤其是对那些长期坐办公室的“上班族”,脖子、肩膀一按,简直舒服到不行,感觉所有的压力都被捏出去了。
对了,冬天的时候,泡脚可是中医推荐的保健法宝,往热水里加点生姜,既暖身又驱寒,简直就是寒冷天气里的“热恋恋”。
本文推荐给那些为中医药前途和医院药学前途苦恼的人们:毛嘉陵: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13篇)有疗效才是硬道理——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毛嘉陵中医药是最具历史感和影响力的古老医学体系,人们一谈起中医药,总爱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神奇”等等一连串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描述给人一种“辉煌灿烂”的印象,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对传统医药态度的转变、全世界植物药消费热的兴起、入世后社会各界对中医药产业的关注,更给中医药发展的前景增添了不少绚丽色彩。
邓小平曾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中医药来说“有疗效才是硬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中医药不仅具有疗效,而且对一些疑难病的治疗还有很好的疗效,正因为如此,在历经几千年临床检验后的今天,还能被世界卫生组织郑重地向全世界推荐。
近年来中医药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医药发展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中医医院已很难再以“独立”的、“纯粹”的中医药技术支撑门面,要么“门庭冷落”病人减少,要么逐渐被西化,从不少中医院的西医科室不断增多、西医项目的盈利在一些中医院的收益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药使用率下降就可证明。
一面是辉煌的历史和诱人的前景,另一面则是严峻而残酷的现实,中医药在现代科技文明的冲击下,正经历难以言喻的“痛并快乐着”。
这种缤纷而令人酸楚的状态,使很多人在兴奋之余又茫然不知所措,在忧伤之后又不明路在何方。
究其原由,一个个看似普通甚至还十分简单幼稚但却争论了很多年的问题,又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中医药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中医药学到底是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一种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形态?面对现代竞争激烈的世界医药市场,中医药究竟有多少优势?现代科技手段和科技语言能不能“催生”中医药的现代化?谈了这么多年的“继承”、“发扬”,究竟我们已经继承了多少优秀的学术精华?又发扬创造了多少学术理论和科技成果?如何“继承”、又如何“发扬”这类现代经典式的“学术问题”,我们要穷究到什么时候才能取得成果?中医药的现代高等教育是否培养出了真正精通中医药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目前令人担忧的中药质量,如何来保证中医临床疗效的正常发挥?……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尽快解决,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如果按照近几十年惯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也许再过若干时日仍然可能还是“含糊不清”,本文也不具有向大家奉献大智大慧的实力,更谈不上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仅筛选出与中医药发展有关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一番剖析,从而组合出几句“闲言冷语”、“一家之言”,供大家批判。
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我们都能理智地认识和解决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延续和提升中医药技术,为人类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①B08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科学概念的“再认识”毛嘉陵无论从学科关系上,还是从学术借鉴、技术应用上,都很难将霍金理论与中医药学联系在一起,但如果换个角度,将二者作为东西方两种学术的不同境遇联系起来作一番考察,也许还是能从中找到一些话题来讨论。
霍金是英国剑桥大学具有极高学术地位的“卢卡逊数学教授”,由于他与彭罗斯一起提出了“黑洞”理论,1988年获得了沃尔夫物理奖,并因此成为英国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传人”,而真正使他风靡世界的是他写的那本小册子《时间简史》,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卖出了2500万册。
霍金虽然获得了很多很高的殊荣,但很遗憾的是,他的那些异常“神圣”而深奥的理论,却几乎就是一个难以获得验证的“预言”、“假说”,难怪有人戏称其为“一颗空对空导弹”。
据说,霍金理论如能得到验证,霍金可能早已获得诺贝尔奖。
由此,引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没有得到验证的霍金理论,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巨大的“肯定”和“荣誉”?而经过了几千年无数人体验证的中医药学,又为何难以获得“共鸣”和“认可”?西方科学提倡的“客观真实性”、“可重复性”的原则又到哪里去了呢?我们无意也没有足够的学术能力去责难霍金及霍金理论,同时,我们也知道科学研究需要“幻想”、“预言”和“假说”,但问题是无论多美好的“幻想”、多好听的“预言”、“假说”,在没有得到验证之前,都不可能具有任何实际应用价值。
那么,霍金理论又为何能被如此“吹捧”呢?这实际上是东西方两种文明所处不同地位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人们对“科学概念”理解的局限。
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医药学,就不能回避对“科学”的反思和再认识。
《辞海》对科学下的定义为发现和认识自然、社会、思维发生发展的知识体系,但在实际应用中,科学的概念不仅代表着一种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建立在西方文明背景下的对知识的“评价标准”。
这个标准强调要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知识为学术基础,以原子论、机械论、实验、定量、现代逻辑等方法论为思维方式,具有数量化、可重复性等特点。
由于复杂的历史变迁,西方现代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强势地位,一切似乎都应以它的标准来评判,如果不符合以上学术基础和思维特征,就不予认可。
甚至由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局限,一些无法认识的东西都被统统列为“非科学的”、“不符合标准的”、“待验证的”。
如现代化学药品检测技术面对中药复方束手无策时,它不去找自身检测技术局限的原因,而是草率地认为中药没有“可控性”、“稳定性”,并要求中药研发尽量以单味药或少味药为“宜”。
复方应用是中药的一大优势,如果仍然固执地推行这种“科学标准”,那么中医药治病的特色和疗效将荡然无存。
这种学术“霸权”思想难免会使那些看似科学的评判标准出现偏颇和不公平,只要是在西方文明基础上产生的东西,即使存在不完善甚至不符合最基本的“可验证性”原则,也能大行其道。
如不具“可验证性”的霍金理论也仍然可以作为一种“科学”来传播,而中医药学这种经过验证且具有相当可重复性的医学成就,只是因为没能用现代科学概念来转换它、没能用现代通用的科学术语来描述它,仍然难以在世界上顺利推广。
这就是霍金理论与中医药学学术地位差异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们承认现代西方文明对当今世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正是这种贡献才使其在与东方文明的竞争中取得强势地位,但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方古代文明仍不乏闪烁着科学智慧光芒的奇珍异宝。
你可以从学科分类上来认为中医药不属于以数理化知识为基础的现代自然科学范畴,但你绝对无法否认中医药学的科学性。
因此,准确地讲中医药学应该是一门中国古代的科学(在后文中还将详述),它与现代科学只是在认识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和程度上存在一些区别,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一样具有客观性、唯物性和辩证法思想等重要特征。
如果一定要以数理化为基础的知识才称得上是科学,那么,这个科学的概念本身就已存在问题,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认识疾病和健康发生发展规律的一个知识体系,具有较为完善的系统理论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因此它符合“科学”的基本定义。
既然是科学,就要讲“标准”,中医药治病有没有个“准”呢?虽然中医药的辨证施治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这个灵活性也是有“章”可循的,如果没有标准,没有认识到疾病诊治的规律性,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疗效。
张仲景《伤寒论》的398条经文,就是一个典型的辨证施治“标准”,只是在表达方式上以文字描述为主,不同于现代科学的数字化表述,现代人掌握要困难一些而已。
其实西医除辅助检查有数字指标外,对症状的记载仍然要运用大量的文字描述,至少在目前仍难以做到对症状的描述数字化。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02年夏天霍金在北京演讲中认为,目前还不太可能建立一个单一的能协调和完善地描述宇宙的理论。
就此观点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认为:“世界是多元化的,生物具有多样性,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宇宙也应该是多层次和复杂的。
目前,人类刚刚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我相信物理学家们也已逐渐理解到宇宙是多元化的,因而不可能用单一的理论描述它”。
这一系列具有哲学意义的论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多元化的学术发展图景,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医学领域也很难仅仅只采用某一套医学体系,就能彻底阐释和解决一切人体健康与疾病的问题,因而中医与西医将继续并存下去。
启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科学的标准、模式,也应当是多形式的。
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知识体系,只要它认识到了客观世界发生发展的规律,具有可验证性、可重复性和真实有效性,就应承认它的科学性,享受同等的学术地位。
同时,科学的观念、科学的概念、科学的范畴和科学的标准也应与时俱进,时时更新。
霍金等物理学家面对浩大的宇宙,中西医等医学体系面对复杂多变的人体,都只能以多样化的方式去解读它们。
在目前世界医药体系中,中医药学虽然处于弱势地位,在现代科技文明背景下的生存发展,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但它拥有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今后相当时期内不可能被其他医学体系所取代,因而必须在建立自信的基础上,更加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成功地运行了几千年的轨道继续走下去。
② B16===============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学科定位的“模糊”关键词:古代科学技术毛嘉陵对中医药学进行准确的学科定位,不仅有助于中医药的知识创新,而且也有助于尽量减少和避免学术研究中的弯路。
人类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无论西医还是中医,它们总是要依赖和借鉴同时代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不同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同时代医学发展的水平。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形成的一套防治疾病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其知识体系形成的方式和构成,与西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医药学利用的是中国古代的人文、自然、思维成果。
而西医则充分利用了现代世界上一切最新最先进的自然科学成果和技术,现代科技持续不断的飞速发展,为西医源源不断地输送了赖以发展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从中医药的理论“源泉”和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中医药应该属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范畴;从科学技术领域的分类来看,中医药学属于典型的应用学科,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中国古代科技等相关知识体系为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随着近现代中国古代科技体系发展的停滞和“凝固”,不能再为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输送“营养”后,中医药也就呈现出难以为继的状态,因而很难再出现《黄帝内经》式的理论成就、《伤寒论》式的临床技术,加之在短时间内又无法与现代科学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必然会出现理论无重大突破、学术缺乏朝气、临床疗效难以进一步提高的被动局面。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打破这种僵局呢?在现代发展传统式的理论是不是就一点可能都没有了呢?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大家来研究。
尽管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曾经揭示过一些客观世界的变化规律,中医药也有能力提供一些有效的、实用的临床诊疗技术,甚至某些成果在今天看来都还极具科学价值,但由于中国古代科学整体的时代局限性必定会反映到中医药学科中来,使中医药带上明显的时代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