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中国古典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9
七下语文书中的古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古文因教材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版本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可能包含的古文:
-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讲述了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 《木兰诗》:一首古代民歌,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英勇故事。
-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爱莲说》:周敦颐的散文,以莲花为比喻,抒发了对高尚品格的赞美。
- 《河中石兽》:出自《阅微草堂笔记》,通过寻找石兽的故事,说明了遇事要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的道理。
- 《三峡》:郦道元的作品,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
-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小品文,记录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所见所感。
这只是一些可能出现在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古文示例,具体内容还需参考你使用的教材版本。
初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梳理一、诸子百家纵观中国历史,先秦时期是中国古典思想的黄金时代。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1、《论语》是一部记录的一部书,共篇,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字,时期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2、《扁鹊见蔡桓公》《智子疑邻》选自,作者,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先秦学说的集大成者。
3、《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鱼我所欲也》选自,作者,名,字,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是所作,家经典之一。
4、列子,又名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家思想代表人物。
《列子》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
我们学过5、《淮南子》又名《》、《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召集其门客集体编著的。
该书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大禹6、《墨子》是言行的辑录。
墨子,名,相传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
春秋战国之际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唐宋八大家1 (768-824),字,世称韩昌黎,河南人,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我们学过他的2 (773-819),字,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人,代文学家。
著有《柳河东集》。
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学过他的3 (1007-1072),字,自号””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
我们学过他的三苏4 ,字明允,号老泉眉。
语文名著初中大纲名著知识要点读书笔记1.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这样的诗句,掩卷而思,是一幅极其凄美的画面。
我们今天的一切情感,古人都已经感受到了,也都替我们描绘出来了。
而这一切的源头,是这本略显古奥的《诗经》2. 《楚辞》屈原、宋玉等著《楚辞》代表了中国文人文学最早的辉煌成就,对于中国美学及中国文人的思想有持续的巨大的影响。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文义诗人,其《天问》中的反复追问,对于我们今天的航天和天文工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3.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季羡林说:“二十一世纪是儒家思想的世纪”。
不管怎么说,它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不读它就永远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生活。
4. 《老子》李聃著老子五千言,字字玄机,渗透了无上的智慧,也道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倾向。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著作.据说,当代学者提出“宇宙的大爆炸说”时,他们在老子的“道”的思想中找到了哲学依据5. 《庄子》庄周著这是我全文抄录和诵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书之一。
先不说其生死达观的思想,光是那汪洋恣肆、丰瞻华美的文字,就值得我们击节叩赏。
每当我背诵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这样的语句,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国散文的源头。
6. 《史记》司马迁著鲁迅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世家”和“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史记》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本文学著作。
读这本书之前读一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许会体会到史记中所倾注的深深情感7.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所反映的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很奇特的现象,而这种风度成了一代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
我一直把这本书当成古代的“微型小说集”来读。
8. 《颜氏家训》 [北朝]颜之推著耕读世家治家的金科玉律,但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并非没有启迪。
古代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古代文言文和古诗词更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瑰宝。
初中语文7-9年级上册课内教材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古代文言文和古诗词,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7-9年级上册的古代文言文和古诗词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其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古代文言文古代文言文是指古代以文言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是古代汉语的一种。
在初中语文7-9年级上册的课内教材中,包括了《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经典的古代文言文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简练的文字、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哲理成为了我国文学的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通过学习《论语》,学生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领悟仁爱之道,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著作。
通过学习《孟子》,学生可以了解到孟子对于仁爱、教育、政治等方面的见解,领悟到仁者爱人的理念,从而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质和处世态度。
3. 《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学习《庄子》,学生能够领略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艺术风采,启发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 《韩非子》《韩非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家代表作之一,对我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韩非子》,学生可以了解到韩非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思想,培养自己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我国文学的瑰宝。
在初中语文7-9年级上册的课内教材中,包括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的古代诗文作品。
这些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赋”字略谈
“赋”这个字与古典文学深厚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留存至今的一种独特类型,在语文课本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古至今,古典赋的写作来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大致分为正史赋、诗赋、白
话赋、文赋、楚辞赋等诸种。
正史赋,就是指把正史朝代等介绍出来的赋文,如《赋汉之崇》,是秦始皇的帝王之风的真实写照;诗赋,就是把诗化为赋的形式,以唐代的《叠锦囊》为代表,它传达了古人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白话赋,改却古人赋文多言多辞而写出口耐且易懂,如《老子赋》,处处突出人间琐事,自然并且幽默;文赋,把中国古典文学形式关联起来,把“诗景相映续”大旨体现于文字中,《泊船瓜洲赋》就是一重典型;楚辞赋,即是以楚辞文学形式表达,以其自然、恬淡的美感得以传神的表现出去,如《嘉陵江行赋》。
从上可知,赋往往较诗多了临场景的写作,表达思想比诗要明快得多。
因而,
赋独具特点的艺术风格特征,将古人的理念思想及意象丰富的风俗习惯完美的实现了概括,充分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百态,起到了极大的熏陶作用,影响了日后一代又一代文学家乃至人们的心灵。
综上所述,古典赋文是中国千百年文学文化的精华所在,它蕴含的道德认知、
思想精神、情感表达,都能为人们的文学生涯中做出重要的指引。
中学古文经典作品的教学作者:王爱娣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3年第05期语文是母语课程,它具有语文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也具有传承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的使命。
前者使得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学科课程的学习规律和学科特征;而后者,则使得语文与其他学科又有所区别,拥有独特的使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更应受到重视,尤其应加强对古文经典作品的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植民族文化之根。
本文拟从中学古文经典作品“教什么”和“怎样教”两个方面作进一步说明。
一、中学古文经典作品教什么这里所说的古文经典作品,是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古代典范作品。
这些作品积淀了几千年来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标准规范的汉语书面语的典范之作。
对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文经典作品,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首先,从语言形式入手,学习掌握字词句篇等语言知识,明确现代汉语的某些语言元素与古文经典作品存在着必然的流与源的关系。
例如:《诗经》里的文章含有大量的四字短语,如“载笑载言”“信誓旦旦”“窈窕淑女”“辗转反侧”“在水一方”等。
司马迁在《史记》中则运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词句,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约法三章”“重于泰山,轻如鸿毛”等。
《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品里的格言警句比比皆是。
这些语汇已经成为固定词句或成语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汉语书面语当中。
教学这些古文经典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并熟练掌握这些语言词汇和相关句式,运用到日常的语言表达中,运用到写作当中,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为细腻准确,富有表现力,而且可增添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作者的情与意往往含而不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典诗词是成就中国文人儒雅性格的重要因素。
汉民族所具有的温柔敦厚、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与中国诗词的情意表达方式大抵吻合。
而先秦诸子的散文,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也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范例。
除了古文经典作品中的语言词汇和含蓄风格,古典诗文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丰富的文学创作手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
第四册的语文教科书包括:
一、文学知识
1、中国古典文学知识:《史记》、《汉书》、《古诗词》、《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2、外国文学知识:《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俄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等;
3、中外文论语言文学:《中国文论》、《外国文论》、《语
言学》、《文学史》等;
4、语文知识:《基础语法》、《写作技巧》、《阅读技巧》、《文学常识》、《文学创作》等。
二、阅读材料
1、中国古典文学:《史记》、《汉书》、《古诗词》、《唐
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2、外国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俄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等;
3、新闻报刊:《报纸》、《杂志》、《网络文章》等;
4、现代作品:《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影视剧本》等。
三、作业与考试
1、作业:语文作业包括阅读理解、书面表达、语言知识检测、文学常识检测等;
2、考试:语文考试内容包括阅读理解、文学常识检测、书写
技巧检测、语言知识检测等。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苏轼诗词作品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摘要:随着《狼牙山五壮士》《谁是最可爱的人》重新回归语文教材,选择好的语文课文培养青少年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益发重要。
而宋朝大学士苏轼的诗词有多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以其真挚、厚重、旷达、豪迈,情文并举,入骨随心,涵养国人的身心精神,对一代代青年学生的人格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苏轼诗词作品;人文精神一、真挚的手足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手足亲情是人生最可宝贵的情感。
但随着时代发展,经济社会节奏加快,很多亲情都淡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意识对社会冲击巨大。
如何在经济社会中保留一份亲情真味?如何培养学生珍视手足亲情?苏轼入选中学教材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疑给了学生们一剂精神的甘霖。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正在山东密州做太守,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直到东方天亮。
这种千里阻隔难以团圆的思念,催生词人信笔写下了这首名篇佳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作开篇起笔不凡:一轮圆月,往往寄托着人们团圆相聚的愿望,而皎洁的明月,更是让人联想到纯净自然的人格。
作为一个气质豪放、性格浪漫的文学大家,词人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思念犹如插上了翅膀,思亲之情跨越千里,天上人间自由翱翔,欲与兄弟苏辙相见言欢,一叙离情。
词作下阕照应诗题“兼怀子由”。
由中秋圆月联想到兄弟分离,感念人生的聚散无常。
月亮在移动,显示夜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楼阁,穿过雕花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的哥哥苏轼,饱含着怀念弟弟的深情。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惨痛的事啊?于是词人便禁不住埋怨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你为什么总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
继而,诗人笔锋一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同样有被乌云遮住、有亏损残缺的时候,自古以来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中国古典文学“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首篇。
逍遥游是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境界,这是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也反映了庄子对现实的不满。
作者认为:世间万物,形体大至鹏鸟,小至蜩与学鸠,寿命长若冥灵、大椿,短若朝菌、蟪蛄,皆“有所待”(受各种时空因素制约)而不自由,只有消灭物我界限,与大自然化而为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才算获得绝对自由。
这是本篇的基本观点,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说理步步使用比喻,层层皆是寓言故事或虚构的“历史”材料,色彩斑烂,形象纷呈,机趣横生。
组织奇巧,富于变化,有参差跌宕、云诡波谲之致。
思路开阔,挥洒自如,文章如江河流泻,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语言奇警,笔锋犀利,且声调铿锵,节奏和谐。
鲁迅谓庄子之文“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此篇可见一斑。
《劝学》: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内容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从修身远祸的角度论证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一是申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刻苦踏实、持恒专一,循序渐进,以及隆礼宾司、师贤,并提出学问修养以“全”、“粹”为贵,其观点至今仍能给人以启发。
艺术上,比喻生动形象,层出不穷;说理精密,组织严谨;句子精警,脍炙人口,且多用排比、对偶、声调铿锵,气势雄厚,乃至大量成为人们熟悉。
《勾践灭吴》:见《国语·越语上》,原无篇名,此系后人所加。
叙述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忍辱负重,十年生涯,十年教训,终于报仇复国的故事,它所表现的发愤图强精神,给后以教益。
叙事简明扼要,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丰满。
讽谏应对之辞有个性化特征。
故事对后贡文世影响颇大。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勾践灭吴故事,主要取材于此。
现代戏剧、曲艺亦有由此取材者。
《荀子》:儒家重要著作,也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著作。
大部分为荀子著述,小部分是其门人所记,汉刘向《七略别录》称为《荀卿新书》,著录为十二卷三十三篇,唐人杨倞作注,分为二十卷三十二篇,称《荀卿子》。
宋以后通称《荀子》,相沿至今。
此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逻辑、伦理道德治学方法等许多方面,充分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其文规模宏大,长于论辩,主旨明晰,说理透僻,结构绵密,词语富赡,且善于譬喻、引证,句多排偶,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感染力。
《荀子》散文标志着说理散文的成熟和发展。
其中的《赋》篇,开后世赋体的先声;运用民间说唱形式写成的《成相》辞,清人卢文绍称为“后世弹词之祖”。
注本有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今人梁启友《荀子简释》等。
起哦内《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说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相传作者是鲁史官左丘明,书名原为《左氏春秋》。
汉儒把它说成解释《春秋》的著述。
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同《会羊传》、《谷梁传》并列,合称《春秋三传》。
实际上《左传》是一部自成体系、具有独创性的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智氏之亡,记录了春秋二百六十九年间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有关人物的言行,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倾向,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的艺术成就是:叙事灵活多变,有条不紊,情节生动,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
特别是描写战争,多着眼于政治,表现深刻,耐人寻味,又紧张曲折,有声有色,写人头号于通过人物行动和语言表现性格,刻划形象,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惟妙惟肖,宛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语言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尤长于记行人辞令之美。
《左传》对后世影响很大。
它不仅是历史著作的典范,还是散文家学习的楷模,小说、戏剧亦多从它取材。
有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及王伯祥《左传读本》等。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
相传作者为左丘明,后世学者多认为应该是战国早期某个熟悉历史掌故的人。
起于周穆王十三年(前990),止于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记载了五百三十八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而主要在记言,故名《国语》,可同《左传》相参证。
但汉唐人以《国语》和《左传》同出左丘明之手,而《左传》又是传《春秋》的,故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此说无论从内容、体例、文笔或时间上看,都不恰当。
《国语》载录史事,不是系统地记叙,而是重点记某些重大事件,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较狭窄,结构不够完整严密,史学和文学价值远不如《左传》。
但许多篇章也表现了进步的思想倾向,描写人物也很出色的地方,文字朴素简括,对后世历史学和散文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三国韦昭《国语》注,及今人傅庚生《国语选》等。
《战国策》简称《国策》。
有《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异名。
战国时代国别体历史著作,也是优秀历史散文著作。
作者无考,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
原书文字多舛讹,编次混乱,后经西汉刘向整理、校对,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按国别编次,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周,共三十三篇。
主要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友辩的言辞,机智的运筹,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面貌。
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描写人物精妙入微,神情毕肖;论事立说,纵横反复,曲尽其意;摹状物态,铺张扬厉;语言生动夸饰,诡丽恣肆;善用比喻、寓言说明抽象道理。
它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传记文学、说理散文和辞赋的创作,都有深远影响。
有东汉高诱《战国策》注等。
《吕氏春秋》亦名《吕览》。
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也是理论散文最早的总集。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著。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虽属杂家,但以儒道思想为主。
因系吕氏组织编写,又以月纪为首,对各家寓褒贬之意,故书名《吕氏春秋》。
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军事、教育、礼制、文艺、术数、养生、农桑、天文、历法等各方面问题,为研究先秦思想文化提供了可贵资料。
文章大都篇幅不长,语言简练,组织严密,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说理。
其体制对《礼记》、《淮南子》和《史记》,以及六朝以来类书如修文御览》、《华林遍略》,有直接影响。
注本有汉高诱注及今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等。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作,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作者与谢安、孙绰、许询等四十一人,宴集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
各人赋诗,羲之作序,“以申其志”。
此序描绘“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自然风物,又触景兴怀,表现对生死的感叹,对现实的态度,理趣盎然。
写景抒情、状物言志融为一体。
摆脱骈丽化束缚,语言简法流畅,新鲜活泼,对后世散文有积极影响。
《归去来辞》:东晋陶渊明作。
首写辞去彭译令回家时心情,次写归家后生活乐趣。
最后写人生有限,应乐天安命而过。
辞官原因,此辞之“序”写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萧统《陶渊明传》却说:“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以五半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说法不同。
今人多以为:“妹丧”系实事又系托辞;“违已交病”必有所指,不便明言,萧统所说“不折腰”,定有所据,实为真因。
此文感情欢快,托意深远,语言优美,音律和谐,为历代传诵。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世族。
幼讷于言,及长,以骨骾见称。
初任秘书郎,迁江州剌史。
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后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在会稽,与孙绰、许询、支遁等交游。
晚年称病去官。
工书法。
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友强多变,为历代学书者所尚。
能诗赋,尤擅散文,其《兰亭集序》记述当时名士宴集山阴兰亭的盛况,理趣盎然,情辞并茂,是历代传颂的散文名篇。
其书简杂帖,或议论政事,或自叙生平志趣,大都真实恳切,能见肺腑,文辞也极其自然,而无藻饰。
明张溥曾对他给殷浩、谢万的几封书信备加称赞。
原有集十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王右军集》二卷。
《晋书》有传。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
教育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孙子伋)的门人。
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为齐宣王客卿。
因主张不被采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仁义部分和前代民本思想,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以统一天下,反对诸侯武力兼并;强调“民贵君轻”,反对虐政害民;提倡尊贤禅让,否定君位世袭,甚至认为“暴君可诛”。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为缓和阶级矛盾向统治者提出的施政纲领,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与民同乐”,“省刑罚”;经济上,“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军事上强调“仁者无敌”,“得道多助”。
有一定进步意义。
但他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又提出为政“不得罪于巨室”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哲学上,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从而陷于主观唯心主义。
文学方面提出“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充实之为美”之说。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对后世思想界和文学影响很大,《孟子》一书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脍炙人口的散文。
唐以后古文家如韩愈、柳宗元、苏洵等,都受其影响。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据记载,曾作过蒙城漆园吏。
楚威王准备拜他为相,不就。
空贫,处陋巷织屦为生,曾往贷粟于监河侯。
于学无所不窥,而以老子之言为依归。
庄子极端不满现实,但缺乏斗争性,悲观厌世。
主张“无为”和顺应自然,否定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幻想回到浑沌世界。
抹煞客观真理和真理的客观标准,提倡“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等无差别境界,追求超时空的绝对精神自由。
庄子揭露现实、针砭时弊、抨击传统、嘲笑礼教、蔑视权贵、适已任性的精神,对后来的思想解放起过积极作用。
《庄子》一书,现存33篇,即“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多数学者认为,“内篇”显庄周自撰,“外篇”和“杂篇”出于门人和后学之手,《庄子》散文已脱离语录体,在先秦诸子中是风格特异、文学价值最高的散文著作,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行也。
”后世作家如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的思想与创作。
都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