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幸福成长而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10
学生幸福成长教育方案第一部分:了解学生需求与困境在制定学生幸福成长教育方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困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和个性特点,因此在教育方案中要注重个性化。
第二部分: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是学生幸福成长的基础。
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学会如何应对挫折和困难。
教育方案应该包括心理疏导和情绪管理等内容。
第三部分:打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幸福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
教育方案应该致力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同时,要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
第四部分:发展学生兴趣与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教育方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课外活动和选修课程等方式,鼓励学生发展个人兴趣,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
第五部分:提高学生人际关系能力学生的人际关系对于其幸福成长至关重要。
在教育方案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咨询与沟通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同时,也应该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第六部分: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幸福成长的基础。
教育方案应该包括学生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健康生活方式,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指导。
第七部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习社会责任和团队合作等能力。
教育方案应该提供实践机会和相关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和发展。
第八部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幸福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方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九部分:提供职业规划与发展支持教育方案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应该提供职业规划与发展支持。
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倾向,并得到相关指导和支持,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第十部分:加强家校合作学生的幸福成长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教育方案应该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和指导。
小学生幸福感形成与培养的实践研究潘群敏一、问题的提出教育是一种超越性活动,是为未来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受教育者成长和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
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
”一方面“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于使每一个孩子的心都能受到人的崇高欲望的鼓舞,而给别人带来欢乐、幸福、顺利、好处和安宁”;另一方面,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要“除掉青少年思想意识中的那种虚幻的市侩般幸福的理想”,所以“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但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当孩子一走进学校,有一些宝贵的东西就被剥夺了。
其中最宝贵的就是活生生的生活的气息,这是他们的生命赖以成长的最重要的东西。
现在很多孩子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他们心理上负载着沉重的压力。
这种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与整个社会中所弥漫的科学与技术主义思潮,以及在此思潮影响下人们“片面畸形的”人才观的影响,同时也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有关。
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们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浪漫,过早地进入到一个“成人化”社会之中。
而另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在中国的“教育学”体系里面,从来就没有关于“儿童”的命名,有的只是“受教育者”、“教育对象”、“学生”。
“儿童”在我们的教育里面常常是以文化、概念化,甚至是技术化、物化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是以本真的生命状态。
对于儿童来说,快乐比知识更重要,以牺牲儿童的快乐去获得知识不能不说是一种价值的缺失。
在学校教育中,如果失去了人生意义的引领,失去了真善美的净化和提升,知识将成为灰蒙的知识、冷血的知识、残忍的知识、死亡的知识。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那就是部分父母长辈给予独生子女过多的生活上的溺爱,使得孩子逐渐弱化了对幸福的感受。
近年来,学校德育领域思想活跃,出现了“品格教育”、“关爱教育”、“幸福教育”、“信仰教育”等多个教育主题,反映了在教育人本化理念指引下,学校教育对终极目标的逼近,从而使教育的本质功能日益凸显。
做教育的有心人让学生幸福成长“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做任何事只要用心,就有收获与感悟。
在这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做教育的有心人,做学生的知心人,才能教育好学生,让学生幸福成长。
1叶圣陶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在平日的各项工作中,我首先做到了为人师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导之以行是无声的命令,在平日的日常生活中,面对全体学生敢喊“向我看齐”。
在学校里,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
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我作为一名教师,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经常下午放学后和学生一块打扫教室清洁卫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老师们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要求上课学生不迟到,自己也总是提前二分钟候课;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自己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各方面也都做到了一丝不苟。
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
2为了育人,对学生做到了爱而不纵,严而不伤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爱。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著名教育学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 “爱”不仅是教育的润滑剂,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
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
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
想学生之所想,爱学生之所爱,急学生之所急,做学生之所求,看似小事,却让学生们终身难忘,由此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从而能以满腔的热情,十足的干劲,创新的精神投身于学习之中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最佳效果。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幸福教育”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幸福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的幸福成长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此,我想以“幸福教育,点亮未来”为题,谈谈我对幸福教育的理解和体会。
一、幸福教育的内涵幸福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幸福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幸福教育的基础。
学校应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强身健体。
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
2. 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是幸福教育的灵魂。
学校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温馨、和谐、充满爱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关爱中感受幸福。
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懂得感恩、关爱他人,成为有爱心、有担当的人。
3. 塑造学生价值观价值观是幸福教育的核心。
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幸福教育的实施策略幸福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实施幸福教育的策略: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幸福。
如举办各类文艺活动、读书节、运动会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 注重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校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他们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3. 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教育因生命而产生,生命因教育而延续。
教育的本真,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幸福要怎样教?
有人说,给镜子一缕阳光,它能反射出一片天空;给心灵一缕阳光,它能反映出一个美丽的天堂。
学生就是一面镜子,而我或许就是那一缕阳光。
所以,作为老师,每一天都应该像阳光一样,让学生温暖,进而让学生自身认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是幸福的,就算一点点小小的困难和坎坷,都应该乐观地对待,让学生的心态慢慢地成熟,让学生体会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时光。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做个幸福的温暖的老师,能公正、公平地爱每一个孩子,既爱佼佼者,又爱淘气包;既爱白天鹅,又爱丑小鸭。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细细反思,我们教学的过往。
过些时间,有的已经模糊,对于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我们学生都或许忘记,但学生能够记住的却是一次坦诚的交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许。
用爱心、细心,真诚做一个自己对自己负责,知行合一,让孩子因为认识你,因为你作为人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而倍感幸福。
《小学数学教学》2007年要目(“:”前为期数,后为页码)名师访谈为学生的幸福成长而研究──访江苏省特级教师林俊本刊记者(1-2:3)追寻心中的“阳光课堂”──访江苏省特级教师黄朝群本刊记者(3:2)追求教学的新境界──访江苏省特级教师唐宇灵本刊记者(4:2)做走进学生心灵的舞者──访江苏省特级教师管晓蓉本刊记者(5:2)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教──访江苏省特级教师仓定志本刊记者(6:2)做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访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文忠本刊记者(7-8:3)慎思敏行──访江苏省特级教师祝中录本刊记者(9:2)在省察中改进在研究中提高──访江苏省特级教师许光新本刊记者(10:2)数学素养:数学教师的根基──访江苏省特级教师丁宜林本刊记者(11:2)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访江苏省特级教师张义宝本刊记者(12:2)教学论坛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聂艳军(1-2:8)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思考张云萍(1-2:12)认知结构的形成及教学徐志彤(1-2:14)低效交流的现象与对策李辉(1-2:16)重视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吴静君(1-2:18)例谈优化使用教材的习题韦波富(1-2:20)追求动态生成的课堂叶青(1-2:22)教师教学语言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曹秋涛(1-2:24)浅谈“陷阱题”的设计王宏基黄九林(1-2:26)也谈思考题的教学王小霞(1-2:27)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分析与培养策略魏芳(3:5)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的实践聂艳军李辉(3:8)学习单,数学学习的“自助餐”丁君华魏芬(3:11)课教不完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陆雪霞黄红成(3:14)对某些判断题的思考吴存明(3:16)和谐:教学设计的新视角蔡宏圣(4:5)打造灵动的数学课堂周秋英(4:9)从细节中感悟教学实践智慧黄伟星(4:11)德育,如何占据学生的心灵陈惠芳(4:13)正确看待生活常识性内容的教学胡安波(4:14)做一名有数学素养的教师王小霞周志华(5:5)透视教学预案遭遇的“不测”张建斌(5:7)浅析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扰王玉帅(5:9)教学,如何更有深度景清华(5:11)对新授课教学的探索和思考孙如明(6:5)好课还需好结尾陶莉(6:7)在反思中提升教育智慧王玉东(6:9)在“对话”中打磨有效的教学设计钱志新(7-8:6)有效教学的策略初探徐伟(7-8:8)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吴海平(7-8:10)教学,该怎样走向深刻严育洪(7-8:11)让学生“练”出实效潘修銮(7-8:13)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汤卫红(7-8:14)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黄伟星(7-8:17)谨防概念同化中的“伪抽象”宋煜阳(7-8:19)新课程理念下解决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梁雄芬(7-8:22)新课堂,不要矫枉过正徐春丽(7-8:24)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许红萍(7-8:25)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张英(7-8:28)浅谈例题教学中生活场景的运用罗丽琴(7-8:29)教学机智的生成策略与理性反思陈士才王兆正(9:6)努力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陶燕芳(9:8)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张淑珍(9:10)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钱建兵(9:11)在丰富的知识背景中体验数学常华新(9:13)数量关系表征:“原生态”与“精致化”的辩证思考张彪(10:5)解构与重建王玉东(10:8)追求理想的课堂提问傅海洋(10:10)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追求陈强(10:11)教师拖课的原因分析王强国(10:13)例谈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陈春圣(11:5)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思考刘其跃(11:7)自主参与学习的心理导引策略黄正威(11:8)优化习题教学的几个视角张锁荣蒋明玉(11:11)小括号的教学研究陈今晨(12:5)课改沙龙“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沙龙纪要竺雪群(1-2:29)校本研修:从“小”问题开始陈静(6:10)有效教学:理念、方法与出路贲友林等(7-8:31)“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沙龙纪要余颖(11:13)备课参考二年级(下册)教材修改说明黄为良(1-2:32)五年级(下册)“方程”教学问答沈重予(1-2:35)五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教学沈重予(3:17)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问答沈重予(4:16)五年级(下册)“分数加法和减法”教学问答沈重予(5:12)产生需要体会特点学会运用陶俊(5:14)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问答沈重予(6:13)“用字母表示数”教材研读与教学建议吴红琴郭新华(6:15)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问答沈重予(7-8:36)重找会用凌国伟(9:15)“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教学问答(上)沈重予(9:16)体验认识应用孙敏黄伟星(10:14)“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教学问答(下)沈重予(10:16)也谈“时间、时刻”和“小时、时”盛大启(11:16)联系实际想象推理形成体验黄伟星缪宇虹(11:17)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问答沈重予(11:19)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教学问答沈重予(12:6)同课异构“认识整万数”教学实录与反思王凌(1-2:38)“认识整万数”教学实录与反思张齐华(1-2:41)大数概念的教学与数学素养的培养张德勤(1-2:44)“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与评析王建荣蒋康华(3:20)“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与意图余颖(3:22)“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漫谈李继海(3:24)“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李冬芳(4:19)“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顾丽凤(4:21)“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浅谈凌国伟(4:23)“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丁海燕朱孝兵(5:15)“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意图翟运胜(5:16)漫谈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成贤(5:18)“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思考黄晓波(6:24)“圆的周长”教学设计金冬娣(6:25)“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的启示陈春圣(6:27)为理解而教蔡宏圣(7-8:40)“认识平行”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赵智敏(7-8:43)对“认识平行”教学的几点思考成贤(7-8:45)“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沈江黄荣德(9:19)“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李冬芳徐国明(9:21)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关注思路的形成成贤(9:22)把准学习起点的“脉”张勇成(10:19)“小数乘整数”教学实录与反思贲友林(10:22)同工异曲各有妙处李继海(10:25)“数数、认数”教学设计和意图说明颜爱华(11:21)“数数、读数”教学设计与说明李艳(11:23)“数数、读数”异构分析启示录陈今晨(11:2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张子春(12:9)“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景清华(12:11)沟通联系促进迁移詹明道(12:13)课例交流“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学设计与评析彭鹏许从永(1-2:46)“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说明洪祥美(1-2:47)“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沈江(1-2:49)“生日快乐”活动方案设计与评析丁爱华袁瑜(1-2:51)“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与评析姚媛媛张亚松(1-2:5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与评析平璇莹李盘高(1-2:55)“方程”教学设计与说明贲友林(1-2:57)理念蕴藏在教学中吴汝萍(1-2:59)引导探究注重过程贲友林陈今晨(3:26)“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祁昌志王聿松(3:29)“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与说明郭志方蔡根林(3:31)“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与说明沈晓东(4:24)“面积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张秀花金成梁(4:26)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李月胜詹明道(4:29)“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魏亮(5:20)“奇妙的图形密铺”教学设计与评析黄海滢武建军(5:22)真实、充实、扎实的人文课堂贲友林陈今晨(5:24)“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与说明张家萍(6:28)“统计”教学实录与评析刘春艳(6:30)“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实录与思考季国栋(6:32)“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与评析周志华潘小福(7-8:48)“认位置”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韩旌平(7-8:50)学中有乐,玩中求知丁雪梅(7-8:51)“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教学设计及教学后记王湘宏(7-8:53)“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教学设计洪明洁(7-8:54)“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一)”教学设计黄占松(7-8:56)有效开发习题促进学生发展陈进春(7-8:57)“射线、直线和角”教学设计与评析戴新珠孙静霞(7-8:59)“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与说明张寿君张辉(7-8:61)“确定位置”教学设计与评析王道银唐莉曹清虎(9:24)“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王炳琦(9:26)“找规律”教学设计与说明李晓梅(9:28)“整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与评析王凌朱宇辉(9:30)“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蔡金林(10:26)精心设计启思助学周立栋陈今晨(10:28)“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曹秋涛(10:31)思考,在游戏中激活史彩英(11:27)“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邓雪霞(11:29)“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魏芬丁君华(11:30)六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实录李开斌(11:32)“6、5、4、3、2加几”教学设计及说明张晓明郭萍(12:15)“近似数”教学实录与思考徐建文(12:17)复习园地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的教学李新(5:27)二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的教学常大同(5:30)三年级(下册)期末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张勇成(5:33)四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的教学王凌(6:18)五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的教学潘小福(6:21)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的教学卞强(12:20)二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的教学钱如俊(12:22)三年级(上册)期末整理与复习的教学王金法(12:25)四年级(上册)期末整理与复习的教学顾长明(12:27)五年级(上册)期末整理与复习的教学游基宏(12:30)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教学建议朱红伟(12:33)试题设计小学数学考试“新题型”的设计杨国华(6:35)小学毕业试题设计的几个“走向”陆敏(6:36)教研在线课改实验地,智慧催生源王冬娟(1-2:61)从学生的视角研读教材汪强彭燕梅(1-2:62)“素数与合数”教材研读与教学建议张林(1-2:64)依教材之意,还是因学生所需王益琴(1-2:65)案例透视引导与组织——有效课堂不可丢失的“法宝”王文英(1-2:66)预习后,教师怎样教彭永新(1-2:69)因为预习,课堂更精彩杨惠娟(1-2:71)预习与否,效果迥异李志军华军(1-2:73)端点可以擦掉吗闫怀璇(1-2:75)关于成语在教学中应用的争议唐根林陈晓明(1-2:77)小改动大收获唐亚康(1-2:78)也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完善过程王广阔(1-2:80)清清楚楚“转”起来刘月(3:34)引发冲突凸显本质汤卫红(3:35)在数学规定的背后王益琴(3:37)巧用冲突引导探究潘修銮(3:38)开放不等于完全放开陈凌云(4:32)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朱炳禄(4:33)探究与否效果迥异许红萍(4:34)“用教材教”的尝试陈晶(4:35)“固执的2/4”教学随想朱荣武聂慧娟(5:35)表象内化的差异性宋煜阳(5:37)放手适度点拨适时王汉华(5:38)灵活应对非预设性生成王红妹(5:40)在自主探索中深刻感悟施凤(6:38)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胡良梅(6:39)合作,首选得有需求程茂山(6:41)“逼”着学生独立行走顾亚文(7-8:63)莫让教学语言随意化曹秋桦(7-8:64)这样教,行吗?吴晓雄(7-8:65)辨析明理巧妙过渡张祖润(7-8:66)合理剪裁取长补短管小冬(7-8:68)以身体之以心悟之王晓怡薛艳芬(7-8:70)曲路多弯处处精彩杨晓荣戴兢(7-8:71)舍得即获得刘世芹(7-8:73)一点开放十分精彩汤兆祥钱爱银(7-8:74)在对比中体验周秋英(7-8:76)领会教材意图把握教学深度阮祥珍(7-8:77)精彩中的遗憾蔡文美(7-8:78)一节好课必须有头有尾吗?赵背花(9:32)也谈“固执的2/4”赵智敏(9:34)弥补自身本体性知识的缺陷虞益锋(9:36)与学生共同遭遇问题许志君(9:37)感受解题策略发展数学思维钱志新(10:33)“错题”演绎的精彩衡锋(10:35)计算教学,如何有效张冬梅(10:37)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可能”程继德陆丽华(10:39)“5”是从上面移下来的吗魏光明(10:40)创造真正适合学生的课堂张春新(11:34)用活情境图叶丹云(11:36)各具特色妙趣横生陈美华(11:37)巧设问题情境体会内在价值缪素萍(11:39)练习:期待“高峰学习体验”朱小平(12:36)让题组教学丰富、灵动起来朱向明(12:37)创新火花数据的“力量”汤建军(1-2:81)“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札记嵇宪长(1-2:82)数学课堂中的“广告”张荣萍(1-2:84)找准学习起点整合教学资源龚雪萍(1-2:85)创新教学思路提升探究品质刘云峰(1-2:85)让教材中的插图发挥更大作用黄正安(1-2:86)毛线是怎样变成线段的金春平(1-2:87)闭上眼睛,你会“看”到更多张玉胜(1-2:87)改变,只需要一点点冯圣文(1-2:88)有内涵的题材才是好题材曹秋涛(3:40)信“手”拈来活用资源江为军(3:41)把握教材既要瞻前,也要顾后戴俊(3:41)经历线段图的再创造过程徐海芳施长官(3:42)从细节入手,培养空间想象力顾惠娟(4:36)由一则案例看教师的专业素养谢爱进(4:37)让学生深刻领悟“有序思维”洪志蓓(4:38)探寻数学背后的文化张力陆佩香(4:39)用活教材主题图,让思考力生长张惠萍(5:41)由质疑引发的别样精彩钱云花(5:42)巧妙转化化繁为简尹友胜(5:42)妙手偶得巧破难点项有敏(6:42)“三算结合”,优化结构吴文娟(6:43)简单处理演绎缤纷思考沈俭(6:44)从一道数学题的教学失误谈开去胡德运(7-8:79)优化问题情境拓展思维空间居云慧(7-8:80)淡化操作形式突出思维本质吴文娟(7-8:81)换一换效果迥异杨美凤王建友(7-8:82)当学生难以掂量时陈美华(7-8:83)当意外出现时金莉莉(7-8:84)细腻处理深刻理解庞烨铃(7-8:84)不仅仅是一个“?”于九法(7-8:85)课堂因细节而精彩钱蔚(9:27)“公顷”离学生有多远蒋华(9:38)“问”出一片精彩周秋英(9:39)提问要由肤浅走向深入吴汝萍(9:40)巧妙引导突破认知难点朱丽红(9:41)从“7.9元”走向“7.9”朱宏伟(10:41)“小”游戏“大”精彩朱春荣(10:42)借助动态原型建构“平行”概念张玉胜(10:42)开放时空让习题增值谢世萍(10:43)把握结构促进迁移钱燕芳(11:40)随画随停思考不停汤卫红(11:41)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谢为芳(11:42)“细微差异”背后的“细腻思考”胡德运(12:39)用足习题诱导思维吴烈(12:39)教海拾贝从精心预设走向精彩生成姚卫峰(1-2:89)从一道试题说起刘正松(1-2:89)由“你的同伴是怎么说的”想到的董平(1-2:90)是谁输了比赛王俊(1-2:91)数学课堂,期待从容有度的引导戴金花(1-2:91)大尺上的1厘米比小尺上的长吗徐海芳(1-2:92)浅谈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徐静(3:33)由“童言无忌”想到的唐绚红(3:43)幽默的魅力黄芳(3:43)追寻有效的课堂交流尹亚萍(3:44)怎样理解“每隔几天去一次”龙川水(4:12)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周峰(4:40)关于几个教学疑点的思考汪志华(4:41)当指针停在分界线上汤卫红(4:42)做数学也要“咬文嚼字”吴汝萍(4:43)例谈提问的有效性刘妍慧(4:44)谈一道习题的教学孙丹(4:44)为什么列不出减法算式朱宇(5:43)关于口算与笔算的辩证思考孙敬彬(5:44)我放弃了用摄像头验证结果王朝军(5:45)是补充,还是回避?季丽清(6:45)有效生成转“识”成“智”吴汝萍(6:46)也谈4.2的小数部分高静(7-8:86)习惯培养:一个需要重申的话题杨德清(7-8:87)走出动手操作的实践误区梅建伟(7-8:88)是长方形,还是长方体?陈恒虎(7-8:89)提问,让学生乐在其中闵爱红(7-8:90)教学,也需要“告诉”李毅(7-8:90)如何应对学生的“先期学习”蒋建林(7-8:91)理解形式背后的道理叶天荣(7-8:92)一波三折的判断李忠衡(9:42)一次“争议”引发的思考徐燕(9:43)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吗?施长官徐海芳(9:44)数学活动,最忌高耗低效缪小兰(9:45)当教学遭遇尴尬后……邱虹雯(10:40)“同头无除”都是商八、九吗刘书洪(10:44)例题改编要把握实质徐宏臻(10:44)允许学生“自我淘汰”于亚燕(10:45)从有限走向无限朱长青(11:43)开放的课堂灵动的思维陈惠芳(11:44)只有“举例验证”是不够的朱春仙张楼军(11:45)关于“集错本”的尝试吴小薇(12:40)学生作业质量,你关注了吗屠莉敏(12:41)问题研讨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李春娣(1-2:93)把个体的认识转化成群体的认识孙敬彬(1-2:94)因差异而教朱宇宋有银(1-2:94)正视差异分层要求冒金彬(1-2:95)不要用无形的手,扼杀学生的思想陈荣芳(1-2:96)把纠错的机会留给学生丁银辉(3:45)转化学困生的实践刘军霞(3:46)帮助,从“心”开始吴汝萍(3:47)每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尹默(3:48)敢问还需善引朱宇(4:45)深入的思考,源于有价值的问题魏芳(4:46)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徐俊(4:47)我的学生会提问吗汪静静(4:48)应注意数学语言教学的阶段性徐海芳(5:46)有意识地培养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覃凤玲(5:47)寓思维于语言之中陈燕胡德运(5:47)数学语言表达“四要素”唐慧彬(5:48)对期末学习评价的几点思考梅建伟(6:47)重视过程性评价张秀花(6:48)“既为彼岸也为海”金晓峰肖雅(7-8:93)追求主体和主导的和谐统一沈科(7-8:94)关键是把握好“度”朱维霞(7-8:94)激发探究的内在动力陈荣芳(7-8:95)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顾正理(7-8:96)要彰显结语的价值胡德运(9:46)结语呈现应慎重陆立海(9:47)给学困生一根拐杖吴永琴(9:47)“教”服务于“学”曹英(9:48)不能一概而论张秀花(9:48)学非“探其花”而要“拔其根”金晓峰(10:46)动手操作应伴随数学思考徐国明(10:47)合理定位精心设计适度提升张文生(10:47)怎样的操作更有效封国云(10:48)在钻研教材中提高教学素养曹秋涛(11:46)教学机智:教师必备的素养汪志华(11:47)做一个内涵丰富的教师魏芳(11:48)关键是对“大约”的理解陈青(11:48)分析原因寻求对策朱维霞(12:42)防止两极分化的对策秦仕祥(12:43)把好“四关”防止分化汪志华(12:44)。
学校教育与学生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作为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学校教育在塑造学生的人格、知识和技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否能够直接关联到学生的幸福感上,一直是教育界和家长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教育与学生幸福感的关系,并寻找出可能的联系。
首先,学校教育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
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可以获得各种学科的知识,包括语言、数学、科学、历史等。
这些知识的积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社会中更加有信心和竞争力。
当学生能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良好的成绩并受到认可时,他们会感到自豪和满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幸福感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单纯追求高分和成绩并不能完全保证学生的幸福感。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情商、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这些素养对于学生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当学校重视学生的个别发展并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时,学生会体验到成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此外,学校教育还应该促进学生的内在成长和自我实现。
除了纯知识教育外,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责任感。
通过传授道德和伦理,学校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培养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当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时,他们的幸福感也会得到提升。
除了个人发展,学校教育还应该关注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参与。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团队活动、社区服务以及其他社会实践项目,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互动,学生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获得支持和愉悦感。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特殊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提高学生的幸福感不可或缺。
学校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压力,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学校可以设置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同时,学校应该重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休闲和娱乐时间。
我能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做什么期末会上,校长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我能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做什么?”希望我们每位老师能在假期里好好琢磨琢磨,写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或主张。
我,一个平凡的一线教师,一个普通的班主任,我能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做什么呢?我反复的问自己,可我似乎没有确切的方向,我想平凡的我,只能做些平凡的事吧。
我想,我能做的,就是陪他们好好的成长。
当他们受挫,需要有人倾听时,我在;当他们迷茫,需要人指点方向时,我在;当他们开心,需要有人分享时,我也在。
我是他们的一个朋友,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在,他们就会觉得踏实、安心。
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做到:一、当好学生良师益友我记得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教育是爱的事业。
爱学生,就意味着对学生的现在负责、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热爱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当好教师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
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每一个学生在充满爱的大家庭里幸福快乐的成长,是我在教师工作中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作为教师,我时时刻刻关注着班内每一位学生。
与他们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因为只有教师用情感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锁”,才能有利于真正地了解学生。
久而久之,学生们有什么知心话,才愿意说给我们听。
他们会将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你分享,譬如: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与同学的关系,内心的苦恼等。
在交流中,我们能及时地了解到他们的想法,有利于教育工作及时地开展,有利于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谁进步了,给予表扬和勉励;谁退步了,给予提醒和鞭策;谁生病了,给予关心和爱护;谁有困难,给予帮助和安慰,真正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二、坚持同一标准,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我坚持“同一标准”。
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学生使用同一个标准。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所以教师执法,一定要公正,要一碗水端平,如处理偏颇,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幸福,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境界。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希望能够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幸福人生往往是在学校这个平台上奠基的。
学校是学生们成长的摇篮,是他们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地方。
如何在学校能够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就必须注重情感教育。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学校也是学生塑造人格、培养情感的地方。
情感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他人的情感,更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情感。
只有通过情感教育,学生才能懂得关爱他人、感悟美好,也才能建立自信、积极面对生活。
学校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爱和被爱,学会尊重、懂得自尊。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幸福的情感氛围中茁壮成长,走向幸福人生。
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就必须注重品德教育。
学校是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阵地,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当今社会,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学生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循规蹈矩、遵纪守法。
品德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正直、诚信、友善、守纪、爱国、责任感等品质。
只有通过品德教育的熏陶,学生才能在品格上逐渐形成规范,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
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就必须注重智慧教育。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智慧教育是学校的重要使命。
术业有专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知识,在不同领域中寻找自己所擅长、所热爱的方向,形成综合的智慧结构。
只有通过智慧教育,学生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游刃有余、胸有成竹。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他们成为有智慧的人,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智慧引领未来。
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就必须注重实践教育。
在当今社会,知识虽然重要,但实践更是切实可行的。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领悟知识、提升能力。
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追求终身幸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快乐地成长,并追求终身幸福。
身心健康是每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石,而学校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提供正面的环境和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
健康的身体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前提条件。
为了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运动时间和机会。
例如,在课间休息和午餐时间,学生可以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或参加课外俱乐部。
此外,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体育竞赛和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
除了体育活动,学校还应该注重饮食健康。
提供均衡的饮食选择,确保学生摄取足够的营养,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餐厅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菜单,包括蔬菜、水果、谷物和蛋白质食品。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饮食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饮食知识,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除了身体健康,学校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如今,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其他各种挑战。
所以,学校应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和困难。
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专业心理学家提供咨询服务。
此外,可以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一些应对压力的技巧和方法。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快乐成长,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课业学习虽然重要,但学生也需要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学校可以开设各种俱乐部和社团,如音乐、运动、艺术等,让学生能够在兴趣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华。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文化艺术活动和户外拓展训练,增加学生的乐趣和体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最后,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追求终身幸福。
幸福感不仅仅来自于物质上的满足,还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帮助学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快乐地成长,并追求终身幸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小学数学教学》2007年要目(“:”前为期数,后为页码)名师访谈为学生的幸福成长而研究──访江苏省特级教师林俊本刊记者(1-2:3)追寻心中的“阳光课堂”──访江苏省特级教师黄朝群本刊记者(3:2)追求教学的新境界──访江苏省特级教师唐宇灵本刊记者(4:2)做走进学生心灵的舞者──访江苏省特级教师管晓蓉本刊记者(5:2)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教──访江苏省特级教师仓定志本刊记者(6:2)做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访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文忠本刊记者(7-8:3)慎思敏行──访江苏省特级教师祝中录本刊记者(9:2)在省察中改进在研究中提高──访江苏省特级教师许光新本刊记者(10:2)数学素养:数学教师的根基──访江苏省特级教师丁宜林本刊记者(11:2)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访江苏省特级教师张义宝本刊记者(12:2)教学论坛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聂艳军(1-2:8)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思考张云萍(1-2:12)认知结构的形成及教学徐志彤(1-2:14)低效交流的现象与对策李辉(1-2:16)重视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吴静君(1-2:18)例谈优化使用教材的习题韦波富(1-2:20)追求动态生成的课堂叶青(1-2:22)教师教学语言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曹秋涛(1-2:24)浅谈“陷阱题”的设计王宏基黄九林(1-2:26)也谈思考题的教学王小霞(1-2:27)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分析与培养策略魏芳(3:5)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的实践聂艳军李辉(3:8)学习单,数学学习的“自助餐”丁君华魏芬(3:11)课教不完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陆雪霞黄红成(3:14)对某些判断题的思考吴存明(3:16)和谐:教学设计的新视角蔡宏圣(4:5)打造灵动的数学课堂周秋英(4:9)从细节中感悟教学实践智慧黄伟星(4:11)德育,如何占据学生的心灵陈惠芳(4:13)正确看待生活常识性内容的教学胡安波(4:14)做一名有数学素养的教师王小霞周志华(5:5)透视教学预案遭遇的“不测”张建斌(5:7)浅析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扰王玉帅(5:9)教学,如何更有深度景清华(5:11)对新授课教学的探索和思考孙如明(6:5)好课还需好结尾陶莉(6:7)在反思中提升教育智慧王玉东(6:9)在“对话”中打磨有效的教学设计钱志新(7-8:6)有效教学的策略初探徐伟(7-8:8)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吴海平(7-8:10)教学,该怎样走向深刻严育洪(7-8:11)让学生“练”出实效潘修銮(7-8:13)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汤卫红(7-8:14)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黄伟星(7-8:17)谨防概念同化中的“伪抽象”宋煜阳(7-8:19)新课程理念下解决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梁雄芬(7-8:22)新课堂,不要矫枉过正徐春丽(7-8:24)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许红萍(7-8:25)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张英(7-8:28)浅谈例题教学中生活场景的运用罗丽琴(7-8:29)教学机智的生成策略与理性反思陈士才王兆正(9:6)努力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陶燕芳(9:8)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张淑珍(9:10)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钱建兵(9:11)在丰富的知识背景中体验数学常华新(9:13)数量关系表征:“原生态”与“精致化”的辩证思考张彪(10:5)解构与重建王玉东(10:8)追求理想的课堂提问傅海洋(10:10)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追求陈强(10:11)教师拖课的原因分析王强国(10:13)例谈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陈春圣(11:5)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思考刘其跃(11:7)自主参与学习的心理导引策略黄正威(11:8)优化习题教学的几个视角张锁荣蒋明玉(11:11)小括号的教学研究陈今晨(12:5)课改沙龙“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沙龙纪要竺雪群(1-2:29)校本研修:从“小”问题开始陈静(6:10)有效教学:理念、方法与出路贲友林等(7-8:31)“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沙龙纪要余颖(11:13)备课参考二年级(下册)教材修改说明黄为良(1-2:32)五年级(下册)“方程”教学问答沈重予(1-2:35)五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教学沈重予(3:17)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问答沈重予(4:16)五年级(下册)“分数加法和减法”教学问答沈重予(5:12)产生需要体会特点学会运用陶俊(5:14)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问答沈重予(6:13)“用字母表示数”教材研读与教学建议吴红琴郭新华(6:15)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问答沈重予(7-8:36)重找会用凌国伟(9:15)“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教学问答(上)沈重予(9:16)体验认识应用孙敏黄伟星(10:14)“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教学问答(下)沈重予(10:16)也谈“时间、时刻”和“小时、时”盛大启(11:16)联系实际想象推理形成体验黄伟星缪宇虹(11:17)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问答沈重予(11:19)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教学问答沈重予(12:6)同课异构“认识整万数”教学实录与反思王凌(1-2:38)“认识整万数”教学实录与反思张齐华(1-2:41)大数概念的教学与数学素养的培养张德勤(1-2:44)“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与评析王建荣蒋康华(3:20)“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与意图余颖(3:22)“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漫谈李继海(3:24)“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李冬芳(4:19)“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顾丽凤(4:21)“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浅谈凌国伟(4:23)“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丁海燕朱孝兵(5:15)“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意图翟运胜(5:16)漫谈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成贤(5:18)“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思考黄晓波(6:24)“圆的周长”教学设计金冬娣(6:25)“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的启示陈春圣(6:27)为理解而教蔡宏圣(7-8:40)“认识平行”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赵智敏(7-8:43)对“认识平行”教学的几点思考成贤(7-8:45)“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沈江黄荣德(9:19)“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李冬芳徐国明(9:21)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关注思路的形成成贤(9:22)把准学习起点的“脉”张勇成(10:19)“小数乘整数”教学实录与反思贲友林(10:22)同工异曲各有妙处李继海(10:25)“数数、认数”教学设计和意图说明颜爱华(11:21)“数数、读数”教学设计与说明李艳(11:23)“数数、读数”异构分析启示录陈今晨(11:2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张子春(12:9)“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景清华(12:11)沟通联系促进迁移詹明道(12:13)课例交流“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学设计与评析彭鹏许从永(1-2:46)“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说明洪祥美(1-2:47)“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沈江(1-2:49)“生日快乐”活动方案设计与评析丁爱华袁瑜(1-2:51)“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与评析姚媛媛张亚松(1-2:5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与评析平璇莹李盘高(1-2:55)“方程”教学设计与说明贲友林(1-2:57)理念蕴藏在教学中吴汝萍(1-2:59)引导探究注重过程贲友林陈今晨(3:26)“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祁昌志王聿松(3:29)“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设计与说明郭志方蔡根林(3:31)“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与说明沈晓东(4:24)“面积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张秀花金成梁(4:26)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李月胜詹明道(4:29)“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魏亮(5:20)“奇妙的图形密铺”教学设计与评析黄海滢武建军(5:22)真实、充实、扎实的人文课堂贲友林陈今晨(5:24)“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与说明张家萍(6:28)“统计”教学实录与评析刘春艳(6:30)“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实录与思考季国栋(6:32)“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与评析周志华潘小福(7-8:48)“认位置”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韩旌平(7-8:50)学中有乐,玩中求知丁雪梅(7-8:51)“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教学设计及教学后记王湘宏(7-8:53)“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教学设计洪明洁(7-8:54)“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一)”教学设计黄占松(7-8:56)有效开发习题促进学生发展陈进春(7-8:57)“射线、直线和角”教学设计与评析戴新珠孙静霞(7-8:59)“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与说明张寿君张辉(7-8:61)“确定位置”教学设计与评析王道银唐莉曹清虎(9:24)“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王炳琦(9:26)“找规律”教学设计与说明李晓梅(9:28)“整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与评析王凌朱宇辉(9:30)“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蔡金林(10:26)精心设计启思助学周立栋陈今晨(10:28)“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曹秋涛(10:31)思考,在游戏中激活史彩英(11:27)“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邓雪霞(11:29)“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魏芬丁君华(11:30)六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实录李开斌(11:32)“6、5、4、3、2加几”教学设计及说明张晓明郭萍(12:15)“近似数”教学实录与思考徐建文(12:17)复习园地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的教学李新(5:27)二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的教学常大同(5:30)三年级(下册)期末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张勇成(5:33)四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的教学王凌(6:18)五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的教学潘小福(6:21)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的教学卞强(12:20)二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的教学钱如俊(12:22)三年级(上册)期末整理与复习的教学王金法(12:25)四年级(上册)期末整理与复习的教学顾长明(12:27)五年级(上册)期末整理与复习的教学游基宏(12:30)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教学建议朱红伟(12:33)试题设计小学数学考试“新题型”的设计杨国华(6:35)小学毕业试题设计的几个“走向”陆敏(6:36)教研在线课改实验地,智慧催生源王冬娟(1-2:61)从学生的视角研读教材汪强彭燕梅(1-2:62)“素数与合数”教材研读与教学建议张林(1-2:64)依教材之意,还是因学生所需王益琴(1-2:65)案例透视引导与组织——有效课堂不可丢失的“法宝”王文英(1-2:66)预习后,教师怎样教彭永新(1-2:69)因为预习,课堂更精彩杨惠娟(1-2:71)预习与否,效果迥异李志军华军(1-2:73)端点可以擦掉吗闫怀璇(1-2:75)关于成语在教学中应用的争议唐根林陈晓明(1-2:77)小改动大收获唐亚康(1-2:78)也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完善过程王广阔(1-2:80)清清楚楚“转”起来刘月(3:34)引发冲突凸显本质汤卫红(3:35)在数学规定的背后王益琴(3:37)巧用冲突引导探究潘修銮(3:38)开放不等于完全放开陈凌云(4:32)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朱炳禄(4:33)探究与否效果迥异许红萍(4:34)“用教材教”的尝试陈晶(4:35)“固执的2/4”教学随想朱荣武聂慧娟(5:35)表象内化的差异性宋煜阳(5:37)放手适度点拨适时王汉华(5:38)灵活应对非预设性生成王红妹(5:40)在自主探索中深刻感悟施凤(6:38)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胡良梅(6:39)合作,首选得有需求程茂山(6:41)“逼”着学生独立行走顾亚文(7-8:63)莫让教学语言随意化曹秋桦(7-8:64)这样教,行吗?吴晓雄(7-8:65)辨析明理巧妙过渡张祖润(7-8:66)合理剪裁取长补短管小冬(7-8:68)以身体之以心悟之王晓怡薛艳芬(7-8:70)曲路多弯处处精彩杨晓荣戴兢(7-8:71)舍得即获得刘世芹(7-8:73)一点开放十分精彩汤兆祥钱爱银(7-8:74)在对比中体验周秋英(7-8:76)领会教材意图把握教学深度阮祥珍(7-8:77)精彩中的遗憾蔡文美(7-8:78)一节好课必须有头有尾吗?赵背花(9:32)也谈“固执的2/4”赵智敏(9:34)弥补自身本体性知识的缺陷虞益锋(9:36)与学生共同遭遇问题许志君(9:37)感受解题策略发展数学思维钱志新(10:33)“错题”演绎的精彩衡锋(10:35)计算教学,如何有效张冬梅(10:37)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可能”程继德陆丽华(10:39)“5”是从上面移下来的吗魏光明(10:40)创造真正适合学生的课堂张春新(11:34)用活情境图叶丹云(11:36)各具特色妙趣横生陈美华(11:37)巧设问题情境体会内在价值缪素萍(11:39)练习:期待“高峰学习体验”朱小平(12:36)让题组教学丰富、灵动起来朱向明(12:37)创新火花数据的“力量”汤建军(1-2:81)“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札记嵇宪长(1-2:82)数学课堂中的“广告”张荣萍(1-2:84)找准学习起点整合教学资源龚雪萍(1-2:85)创新教学思路提升探究品质刘云峰(1-2:85)让教材中的插图发挥更大作用黄正安(1-2:86)毛线是怎样变成线段的金春平(1-2:87)闭上眼睛,你会“看”到更多张玉胜(1-2:87)改变,只需要一点点冯圣文(1-2:88)有内涵的题材才是好题材曹秋涛(3:40)信“手”拈来活用资源江为军(3:41)把握教材既要瞻前,也要顾后戴俊(3:41)经历线段图的再创造过程徐海芳施长官(3:42)从细节入手,培养空间想象力顾惠娟(4:36)由一则案例看教师的专业素养谢爱进(4:37)让学生深刻领悟“有序思维”洪志蓓(4:38)探寻数学背后的文化张力陆佩香(4:39)用活教材主题图,让思考力生长张惠萍(5:41)由质疑引发的别样精彩钱云花(5:42)巧妙转化化繁为简尹友胜(5:42)妙手偶得巧破难点项有敏(6:42)“三算结合”,优化结构吴文娟(6:43)简单处理演绎缤纷思考沈俭(6:44)从一道数学题的教学失误谈开去胡德运(7-8:79)优化问题情境拓展思维空间居云慧(7-8:80)淡化操作形式突出思维本质吴文娟(7-8:81)换一换效果迥异杨美凤王建友(7-8:82)当学生难以掂量时陈美华(7-8:83)当意外出现时金莉莉(7-8:84)细腻处理深刻理解庞烨铃(7-8:84)不仅仅是一个“?”于九法(7-8:85)课堂因细节而精彩钱蔚(9:27)“公顷”离学生有多远蒋华(9:38)“问”出一片精彩周秋英(9:39)提问要由肤浅走向深入吴汝萍(9:40)巧妙引导突破认知难点朱丽红(9:41)从“7.9元”走向“7.9”朱宏伟(10:41)“小”游戏“大”精彩朱春荣(10:42)借助动态原型建构“平行”概念张玉胜(10:42)开放时空让习题增值谢世萍(10:43)把握结构促进迁移钱燕芳(11:40)随画随停思考不停汤卫红(11:41)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谢为芳(11:42)“细微差异”背后的“细腻思考”胡德运(12:39)用足习题诱导思维吴烈(12:39)教海拾贝从精心预设走向精彩生成姚卫峰(1-2:89)从一道试题说起刘正松(1-2:89)由“你的同伴是怎么说的”想到的董平(1-2:90)是谁输了比赛王俊(1-2:91)数学课堂,期待从容有度的引导戴金花(1-2:91)大尺上的1厘米比小尺上的长吗徐海芳(1-2:92)浅谈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徐静(3:33)由“童言无忌”想到的唐绚红(3:43)幽默的魅力黄芳(3:43)追寻有效的课堂交流尹亚萍(3:44)怎样理解“每隔几天去一次”龙川水(4:12)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周峰(4:40)关于几个教学疑点的思考汪志华(4:41)当指针停在分界线上汤卫红(4:42)做数学也要“咬文嚼字”吴汝萍(4:43)例谈提问的有效性刘妍慧(4:44)谈一道习题的教学孙丹(4:44)为什么列不出减法算式朱宇(5:43)关于口算与笔算的辩证思考孙敬彬(5:44)我放弃了用摄像头验证结果王朝军(5:45)是补充,还是回避?季丽清(6:45)有效生成转“识”成“智”吴汝萍(6:46)也谈4.2的小数部分高静(7-8:86)习惯培养:一个需要重申的话题杨德清(7-8:87)走出动手操作的实践误区梅建伟(7-8:88)是长方形,还是长方体?陈恒虎(7-8:89)提问,让学生乐在其中闵爱红(7-8:90)教学,也需要“告诉”李毅(7-8:90)如何应对学生的“先期学习”蒋建林(7-8:91)理解形式背后的道理叶天荣(7-8:92)一波三折的判断李忠衡(9:42)一次“争议”引发的思考徐燕(9:43)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吗?施长官徐海芳(9:44)数学活动,最忌高耗低效缪小兰(9:45)当教学遭遇尴尬后……邱虹雯(10:40)“同头无除”都是商八、九吗刘书洪(10:44)例题改编要把握实质徐宏臻(10:44)允许学生“自我淘汰”于亚燕(10:45)从有限走向无限朱长青(11:43)开放的课堂灵动的思维陈惠芳(11:44)只有“举例验证”是不够的朱春仙张楼军(11:45)关于“集错本”的尝试吴小薇(12:40)学生作业质量,你关注了吗屠莉敏(12:41)问题研讨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李春娣(1-2:93)把个体的认识转化成群体的认识孙敬彬(1-2:94)因差异而教朱宇宋有银(1-2:94)正视差异分层要求冒金彬(1-2:95)不要用无形的手,扼杀学生的思想陈荣芳(1-2:96)把纠错的机会留给学生丁银辉(3:45)转化学困生的实践刘军霞(3:46)帮助,从“心”开始吴汝萍(3:47)每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尹默(3:48)敢问还需善引朱宇(4:45)深入的思考,源于有价值的问题魏芳(4:46)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徐俊(4:47)我的学生会提问吗汪静静(4:48)应注意数学语言教学的阶段性徐海芳(5:46)有意识地培养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覃凤玲(5:47)寓思维于语言之中陈燕胡德运(5:47)数学语言表达“四要素”唐慧彬(5:48)对期末学习评价的几点思考梅建伟(6:47)重视过程性评价张秀花(6:48)“既为彼岸也为海”金晓峰肖雅(7-8:93)追求主体和主导的和谐统一沈科(7-8:94)关键是把握好“度”朱维霞(7-8:94)激发探究的内在动力陈荣芳(7-8:95)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顾正理(7-8:96)要彰显结语的价值胡德运(9:46)结语呈现应慎重陆立海(9:47)给学困生一根拐杖吴永琴(9:47)“教”服务于“学”曹英(9:48)不能一概而论张秀花(9:48)学非“探其花”而要“拔其根”金晓峰(10:46)动手操作应伴随数学思考徐国明(10:47)合理定位精心设计适度提升张文生(10:47)怎样的操作更有效封国云(10:48)在钻研教材中提高教学素养曹秋涛(11:46)教学机智:教师必备的素养汪志华(11:47)做一个内涵丰富的教师魏芳(11:48)关键是对“大约”的理解陈青(11:48)分析原因寻求对策朱维霞(12:42)防止两极分化的对策秦仕祥(12:43)把好“四关”防止分化汪志华(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