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构成设计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4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导言: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技巧之一。
它指的是
通过巧妙地运用线条、形状、光影等元素,使画面或物体呈现出三
维的立体感。
立体构成的应用广泛,涉及到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技法和应用,帮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理论和实践技巧。
一、课程目标:
1. 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理和意义;
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
3. 能够运用立体构成原理进行艺术设计创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构图能力和审美意识。
二、课程内容:
1. 立体构成的概述
1.1 立体构成的定义和意义
1.2 立体构成与二维构图的区别
1.3 立体构成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
2.1 空间感的表现
2.2 线条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
2.3 形状和体积的表达
2.4 光影在立体构成中的应用
3. 立体构成的基本技法
3.1 透视法的原理和应用
3.2 融合法的运用
3.3 高光和阴影的处理
3.4 颜色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
4. 立体构成的实践应用
4.1 静物绘画中的立体构成。
《设计构成》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573091课程名称:设计构成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先修课程:设计素描后续课程:图形创意适用层次、专业:专科、本科视觉传达设计教材、教学参考书:1.使用教材:(韩)郑美京着《二维设计基础》(2013年12月第一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2.参考资料:蒋纯利编着《色彩构成》(2014年4月第一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毛溪编着《平面构成》(2009年7月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7月)[美]约瑟夫·阿尔伯斯着;李敏敏译《色彩构成》(2012年4月第一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一、课程性质、定位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定位: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特征。
在当前我国高校转型变革的时期,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在发挥构成基础课的作用同时,更能让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相连接,为培养一个出色的设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特征。
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点、线、面以及视觉语言的训练表现,实现各种形象的大小、方向、渐变、均衡、对比、统一、发射、群化、特异等视觉变化,提高学生对视觉形象节奏感、韵律感、形式感方面的构成能力;第二,通过二维空间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视觉语言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严格的艺术创造能力。
第三,要求学生从人对色彩的知觉效应出发,运用科学的原理与艺术形式美相结合的法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抽象思维,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的可变换性,对色彩进行以基本元素为单位的多层面,多角度的组合、配量,并创造出理想,新颖与审美的设计色彩。
《构成基础》教学大纲《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84学分:5适应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实习周数:16周作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
达到增强学员构成意识感觉,提高学员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第一章构成基础概论基本要求:了解构成的概念和简要历史,理解“美”是构成作品的核心要求;掌握形式美法则。
重点:构成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形式美法则难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和运用第二章平面构成基本要求:掌握平面构成的内容和目的;点、线、面等构成要素的性质及构成基本形式,并能够运用构成理论进行一定的创作。
第一节平面构成概论和关于平面形重点:平面构成的内涵、形的分类、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难点:图形的心理感受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重点:点线面的形态特征和设计中的应用难点:不同构成基本元素之间的转化第三节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重点:重复特异渐变发射构成以及在设计中的应用难点:丰富构成语言的方式材料、肌理和质感构图与分割第三章色彩构成基本要求:掌握色彩的概念、产生,色彩的要素、对比与调和,色调组织原理及表现。
第一节什么是色彩重点:色彩的概念、产生和分类难点:色彩的自然科学属性第二节色彩设计基础——色度学重点:色度学的概念、颜色系统难点:颜色体系的构造第三节色调组织原理重点:色调的概念、色彩的对比和调和难点:色彩设计的资源及其利用第四章立体构成基本要求: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并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
将形体分解为点、线、面等要素,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
第一节立体形的概念和本质重点:立体形的概念和研究范围、立体形的基本视觉特征难点:三维型体的基本视觉特征第二节立体造型的材料重点:材料的分类、搭配难点:材料的搭配和开发利用第三节立体感觉的研究与立体形态的调整重点:立体的尺度、肌理、及其视觉心理感受,调整的原则和方法难点:立体型调整的方法第四节立体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新的形态的形成重点:立体构成中线、面、块材的分类、组合方法和造型特点难点:不同材料的设计运用四、学时分配2学时第一章构成基础概论第二章平面构成2学时第一节平面构成概论和关于平面形2学时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2学时第三节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第三章色彩构成2学时第一节什么是色彩第二节色彩设计2学时基础——色度学第三节色调组织2学时原理第四章立体构成2学时第一节立体形的概念和本质第二节立体造型2学时的材料第三节立体感觉2学时的研究与立体形态的调整第四节立体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和2学时新的形态的形成注:其余课时为构成基础作业与实践五、作业与要求作业内容:8幅主要采用手绘方法,4幅采用电脑制作的方法。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 100理论: 60 实践: 40适用专业: 广告专业装潢专业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之一, 是艺术设计基本素质培养阶段。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 使学生重点掌握建筑设计表达基础的概念、技能、方法, 了解建筑设计基础的概念和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基本美学素养, 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个牢固基础。
任务:讲授构成基础理论和基本设计,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 能够为专业设计训练奠定基础。
先修课程:素描、色彩三、教学基本要求:(一)构成理论教学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1)知识点: 通过对三大构成的概念、造型要素、形式要素的学习, 掌握三大构成的基本设计原则设计符合构成要求的设计图;(2)教学要求:讲授构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使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构成设计方法和基本技巧,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构成表现能力, 为专业设计训练奠定基础。
2.能力培养要求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要求学生(1)了解: 三大构成的理论知识、构成的基本原则、方法;(2)理解: 正确理解三大构成的设计理论;(3)掌握: 三大构成的概念、造型要素、形式要素。
(二)构成实践性教学环节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1)知识点: 三大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注意事项、创新要求;(2)教学要求:本部分讲授的是构成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对构成的各种形式的练习, 使学生能够设计符合构成原则的作品。
2.能力培养要求通过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练习, 要求学生(1)了解: 三大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2)理解:构成练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原则, 合理安排时间, 在不同学习阶段有针对性的练习。
(3)掌握:三大构成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原则, 基本设计方法。
四、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学习, 强调训练与图例相结合的讲解, 循序渐进。
就每一构成要素及构成法则作针对性的练习, 重点在指导和讲评, 逐步提高学生的平面构成能力, 为今后创造性课程打好基础。
设计构成(微课版)一、课程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设计构成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类别:必修先修课程:无学分:3学时:42(32理论+10实训)适用专业(方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包装设计、新媒体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
开课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二、课程简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更注重个性化、差异化、环保化、智能化等方面的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行业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设计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对市场趋势的敏锐度,不断学习,深耕专业技能,注重创新和实践,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设计构成是一门现代设计基础课程,其主要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为基础,旨在详细介绍构成的基本原理、美学法则、表现形式和造型技法,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设计素养和审美能力。
止匕外,课程还附带“构成设计应用”项目,通过对大量设计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和掌握构成在设计领域的实际应用,以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并为未来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的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审美,理解、热爱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到现代作品设计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传承。
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可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品性等进行培养。
(一)专业能力培养1.理解构成的定义与分类,掌握构成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2.了解构成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熟悉各阶段的设计特点与风格。
3.熟悉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能够利用点、线、面要素构成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
4.掌握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和表现形式,能够运用其法则与表现形式设计构成作品以及鉴赏设计作品。
5.掌握色彩基本原理、色彩的感觉以及各种色彩的搭配,能运用色彩对比与调和的原理和方法创作画面和谐的构成作品。
6.掌握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与美学法则,培养对三维立体形态的想象力。
7.掌握立体构成中的材料与工艺以及表现形式与造型技法,能够创作立体作品。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制定人:(教研组组长) (参与)审核人:(专业部主任)(教务科科长)批准人:(分管校领导)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部分, 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实用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艺术设计的基础.平面构成又是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平面构成:主要研究设计造物的表面形式,做的是”表面文章”,但却要求透过表面看内容.色彩构成:色彩构成是构成基础训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构成原理,将色彩按照一定的关系去组合,创造出(调配出)适合目的的美好色彩.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就是在三度空间中,把具有三维的形态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构成原理,进行组合、拼装、构造,从而创造一个符合设计意图的、具有一定美感的、全新的三维形态的过程。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主要任务:平面构成: ①认知: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意义、用途及方法。
②操作:按平面构成的要求设计一种构成练习。
③情感:体会平面构成的形式美、秩序美。
④创造:设计出具有个性的基本形和构成形式。
⑤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基本掌握视觉元素中点线面的种类、性质、以及他们在平面空间中的构成种类,方式,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肌理表现与意义.⑥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作品分析,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造形观念,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造形方法及表现方法,以实际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借助每一个构成课题,以自已亲身的体验,实践与思考,启迪造形创作意念,发现构筑新形式的方法,从中提高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
掌握自然,文化,时代中的构成意义。
色彩构成: 通过色彩构成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色彩构成在整个设计领域的地位与作用,能用科学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上的量与质的可变性,按一定的色彩规律去调和构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新的空间-------理想的色彩效果.同时掌握色彩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视觉形式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立体构成: 通过研究各种造型要素及立体要素之间的构成法则,变化规律,来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表现从平面到立体,从立体到立体组合及空间构成的变化.课程要求:平面构成①教学内容上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中,要考虑三个层次的内容衔接:一,平面构成中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理解,含平面构成形态构成要素、平面构成中基础造型的初步分析把握,构图美学原理的研究(形式美法则)等;二,平面构成效果的理解与掌握,含立体与空间的认知和平面幻象的掌握,以及平面设计基本技法的认知等,三,平面设计中图形创作的初步掌握和与各类应用设计的关联。
《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构成设计(英文):Solid formation课程编号:14371049课程学分:1.5课程总学时:24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二、课程内容简介《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使用各种较为单纯的材料来训练造型能力和空间构成能力的一门学科。
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态。
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家具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三、教学目标与要求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
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立体构成概述(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学科产生的沿革,了解学习立体构成课程的意义。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理论、掌握立体构成的概念以及立体构成的的构成要素。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立体构成的造型要素及其语义、立体构成的美学原则。
难点:立体构成的美学原则第一节立体构成概述(1学时)1、立体构成的起源2、立体构成的概念及特征3、立体构成与设计4、立体构成与计算机设计第二节立体构成的造型基础(1学时)1、立体的本质2、立体构成的造型要素及其语义3、立体构成的美学原则3、作业1、以简单的几何形体,如正方体,圆柱体等进行四种形式的切割想象表现。
2、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构成练习。
第二章线材立体构成(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训练使学生对立体形态的量感,空间感,肌理感有感性上的认识。
掌握线的空间组合规律、线的技法处理以及工具的运用,利用线材进行富有变化的空间构成。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软质线材的构成,硬质线材构成。
难点:软质线材的构成。
第一节软质线材及框架(2学时)第二节软质线材的构成(2学时)1、木框架的软质线材构成2、木托版金属框架构成3、软质线材的壁饰构成第三节硬质线材构成(2学时)1、单体造型组合2、转体组合框架组合3、作业①以钢丝为框架,用几种色彩的毛线构成作品。
《设计构成》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设计构成》是广告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接下去的广告学设计类课程打下专业基础。
课程由构图、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四部分组成,通过这四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构图知识,学会运用基本的平面视觉语言,掌握色彩和色彩构成的科学规律以及色彩美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从单纯的平面设计中跳脱出来,把常规的二维思维拉向三维,站在更高、更深的角度去进行设计、创意。
《设计构成》课程诣在培养学生们敏锐的观察力、出色的创造性,打造出灵活多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后续的《广告设计》、《广告图形创意》、《POP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一)理论教学内容1. 第一章构图基础(1)第一节构图的概念构图的基本概念,构图的目的和作用,构图基本概念中与人们惯常认知有出入的知识点要着重讲解。
(2)第二节构图的法则构图的基本法则:平衡、对比和节奏的基本含义、作用,结合图片分析具体运用方法。
(3)第三节透视与构图透视的三种情况: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倾斜透视,并结合图片分析,三种不同透视在构图中的不同表现特征。
(4)第四节构图的结构封闭式构图、开放式构图的不同表现手法,并结合图片分析,具体的运用方式及其带来的不同的视觉效果。
(5)第五节构图形式水平构图、垂直构图、倾斜构图、三角构图和框式构图这五种基本的构图形式,分析它们的不同表现特征。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
重点与难点:五种常用构图形式的方式和规律,平衡、对比与节奏在造型艺术中的规律和方法,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的表现特征。
2.第二章平面构成概论(1)第一节平面构成的概述平面构成的概念与特点,区分平面构成与几何图案的不同之处,平面构成的分类。
(2)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认识平面构成的形态元素——点、线、面,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在构成中的表现特点。
(3)第三节平面构成美的法则平面构成美的法则:对称与平衡、节奏与反复、对比与调和。
《构成设计》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
1.概论
2.平面构成
3.色彩构成
4.立体构成
二、实践内容
三大构成是设计学科的基础学科,包括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以及立体构成1.通过构成设计掌握色彩感觉,色块练习
2.通过构成设计掌握平面设计的要素
3.通过构成设计掌握空间的三维感知能力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的教学时数为120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为36学时,实践教学为84学时
《构成设计》教学大纲说明
一、本课程性质、作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电脑美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2、设置目的:
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统称三大构成,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基础课,也是设计基础必开课。
色彩构成是研究和利用色彩要素的搭配原理、规律、法则、技法而获得色彩审美价值的学说。
对色彩构成的学习和研究,为以后的应用型设计专业课程中关于色彩的运用具有指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平面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体构成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
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本课程和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学习期间应结合三大构成课程内容研究和掌握形与色结合应用的关系,学习较为偏重于抽象的理性思辨,较少涉及到具体的专业设计项目或课题。
所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强应用实例的分析讲解。
通过实用的、有趣的、对不同专业课程有较强针对性的多种应用实例,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因此,也要求授课教师对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特点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理解并掌握形式美的规律,能够对设计作品进行正确地分析和思考;能够在设计中熟练应用各项基本构成法则;能够理解综合构成中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形象思维和设计创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范例讲解、操作技法演示、应用作品分析、作业个别辅导、作业集中讲评(包括优秀作业评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正方法的分析)等方法相互结合进行教学。
五、具体教学要求:
课程内容共分4章,前一章为学习三大构成所必须研究的有关基础知识等。
后三章为三大构成的分述,后三章内容为重点。
(一)第一章:概论
·广义上的“构成”含有组合结构或建造的含义,体现着一种创造行为。
本单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巩固基础的重要作用。
(二)第二章、平面构成
1:平面构成概述
2: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3: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4:基本形与骨骼
5:分割构成法
6:平面构成的基本构成方法
(三)第三章:色彩构成
1.色彩混合
2.色彩的视觉现象
3.色彩的情感
4.色彩的联想
5.色彩的对比
6.色彩的调和构成
7.色彩的调性构成色彩的采集与重构
(四)第四章:立体构成
1.立体构成概述
2.立体构成的造型基础
3.线材立体构成
4.面材立体构成
5.块材立体构成
6.包装结构和容器造型设计
六、其他教学环节的必要说明:
学生须做到课前阅读教材,课后参阅具有现代感的设计作品,以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准备课堂提问。
由于色彩的研究不能脱离形态,空间以及人的视觉心理等因素,因此本课程涉及的相关学科有《空间造型艺术》、《视觉艺术》以及《视觉心理》等相关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相关的三大构成设计原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及实作基础。
七、考核形式及评分方法
最终学生成绩根据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的方式评定。
八、推荐采用教材:
1、《色彩构成教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色彩构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年
3. 《五大构成——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年
4. 《色彩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年
5.《平面构成》,夏镜湖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庆北碚,1998年版6.《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日)朝仓直巳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1991年版
7.《造型设计基础.平面构成》,蓝先琳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年版
8.《平面构成》,汪芳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杭州,2005年版
9.《平面构成》,韩旭编著,郑州大学出版社,郑州,2004年版
10.《立体构成》,卢少夫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1.《设计基础》,王凡、曾俊编,西南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12.《立体构成》赵殿泽编,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