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文言实词 虚词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20.34 KB
- 文档页数:12
《桃花源记》实词芳篆文中,由“”和“方”字构成,“方”字有四周的意思。
整个字的意思是草向四周散发香气,由此产生芳香的含义,引申为花。
芳.草鲜美:花。
野芳.发而幽香:花。
孤芳.自赏:香花。
斗艳争芳.:芳香。
缤纷由“糸”和“宾”构成。
“宾”字表示客人在主人旁边,整个字的意思是人旁边的丝织品。
它指佩巾。
纷也指佩巾,缤纷一词表示各式各样的佩巾都有,由此产生繁盛而交杂的含义。
)落英缤纷..:繁多而交杂甚“shén”,又读“shèn”。
籀文和篆文“甚”字有“甘”和“匹”构成。
“甘”字有好吃的东西的含义,整个字的意思是可以与好吃的东西相匹敌的东西,由此产生特别的含义,引申表示超过。
什么东西可与好吃东西相匹敌呢?由此产生疑问的含义。
汉字隶定时经简化形成现在的写法。
以大易小,甚.善:很,极所欲有甚.于生者:更,很君美甚.:很,极又弗如远甚.:表示进一层的意思王之蔽甚.矣:严重,厉害甚.矣,汝之不惠:很,极其家甚.智其子:很,极缀行甚.远:很,极目似瞑,意暇甚.:更加渔人甚.异之:很,极可爱者甚.蕃:很,极急湍甚.箭:甚于,比……还快不求甚.解:很,极若甲骨文是一个面朝左而跪坐的人,举起双手理顺头发,因此“若”本义为“顺”。
后世多假借为“像”“如”义,又可引申为“及”。
又可借为第二人称代词用,或作假设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假如”。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曾不若.孀妻弱子:如,比得上门庭若.市:像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像未若.柳絮因风起:像卿言多务,孰若.孤:像仿佛若.有光:像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像猛浪若.奔:像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像(“兹若”是古文中常见用法,意为“此,像……”、“这好比……”等)烨然若.神人:像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像若.士必怒:如果若.跨有荆、益:如果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如果若.无兴德之言:如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像天若.有情天亦老:假如若.即若离、若无其事:像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假如舍篆文中,由“余”和“口”构成。
桃花源记文言知识整理归纳《桃花源记》可真是一篇经典的美文,真是让人一读就想笑又想哭。
说起桃花源,哎呀,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简直就像是人间仙境啊!想象一下,阳光洒在桃花树上,粉粉嫩嫩的花瓣随风飘舞,简直让人陶醉。
这位陶渊明老哥,带我们一起遨游在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里,真的是心旷神怡。
想想,那里没有竞争、没有烦恼,大家都是耕田种地,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真是让人羡慕得很。
咱们再说说故事情节,主角一位渔夫,正好在江边打鱼,突然间就发现了一条神秘的山洞,进去一看,哇哦,居然是个完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进去之后,简直像做梦一样,周围的人都很友好,跟他聊得火热,仿佛时间都静止了。
你想啊,这种感觉就像是误入了某个快乐的梦境,根本不想再醒来。
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完全不在乎什么权力斗争、什么金钱名利,生活得真是逍遥快活,让人忍不住想要加入他们。
而且啊,故事中还有个特别的点,那就是对桃花源的描述特别细腻。
作者用简单的词语,却描绘出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地方,真是让人看了心里暖暖的。
那里的山水相依,花开四季,犹如人间的天堂。
你要是能在那儿喝杯茶,看看那满眼的桃花,真是想想就醉了。
就像那些小日子,平淡却充满了幸福,简直就是“桃花源”的真实写照。
不过,桃花源虽好,回归现实可就难了。
渔夫在那儿待了久了,终究还是得回到自己的生活。
现实生活就像是那道大山,阻挡着他通往桃花源的路。
再美的梦,总归要醒的,渔夫一回去,眼前的生活瞬间变得黯淡,那个美丽的地方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我们都知道,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但桃花源给了我们希望,那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真的让人心里暖暖的。
再说这篇文章,它不仅是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哲理。
就像是告诉我们,生活中要有追求,要有向往,但同时也要懂得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虽然我们可能无法永远生活在桃花源,但那份追求理想生活的心,却能引导我们在现实中找到乐趣。
就像是人们常说的:“心中有梦,脚下有路。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内心的宁静才是最重要的。
《桃花源记》文言知识点整理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文言知识点整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文言知识点整理篇11、通假字:(1)便要还家要通邀(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通俱2、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的味道鲜美。
(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3)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老婆。
(4)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5)说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6)缘溪行古义:沿。
今义:缘故;缘分。
(7)余人各赴延至其家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8)后遂无问津者古义:渡口。
今义:口液。
(9)便得一山古义:此处为看到。
今义:用为助词。
(10)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满,不充分。
(11)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想。
(12)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13)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
今义:似乎,好像。
(14)豁然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义:乐观,畅快。
3、一词多义:1)为A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B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
(给,替)C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2)舍A便舍船(离开)B屋舍俨然(房屋)3)志A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B寻向所志(名词,标记)4)寻A寻病终(不久)B寻向所志(寻找)5)中A中无杂树(中间)B晋太元中(年间)C其中往来种作(里面)4、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往前,上前。
欲穷前林: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
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5、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落英缤纷与世隔绝无人问津不足为外人道6、翻译句子:(1)描写自然环境的:A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的视角,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祥和的桃花源。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二、重点字词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
2、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异。
4、欲穷其林:穷,尽。
5、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才,仅仅,只。
7、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9、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10、鸡犬相闻: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1、悉如外人:悉,全,都。
12、黄发垂髫: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3、具答之:具,详细。
14、咸来问讯:咸,全,都。
1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不复出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
17、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18、问今是何世:何世,什么朝代。
19、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21、皆叹惋:叹惋,感叹、惋惜。
2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23、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2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
道,说。
25、既出:既,已经。
26、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27、处处志之:志,做记号。
28、及郡下:及,到。
29、诣太守:诣,拜访。
30、寻向所志:寻,寻找。
向,先前。
志,记号。
31、遂迷,不复得路:遂,终于。
32、欣然规往:规,计划。
33、未果:果,实现。
34、后遂无问津者:问津,问路。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在高一语文必修一的学习中,文言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其中的实词和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升阅读和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必修一中常见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一、实词1、爱喜爱,喜欢。
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爱护。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2、安怎么,哪里。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被表示被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倍加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草木的根或茎干。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本来,原来。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6、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陋,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7、兵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军队。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8、病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困苦不堪。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9、察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明察,了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0、朝早晨。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11、曾曾经。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连……都……,竟。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12、乘驾,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13、诚真心,真诚。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如果,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14、除授予官职。
八年级上下学期语文文言文归纳整理八(上)21《桃花源记》一、通假字要——邀yāo 邀请便要还家具——俱jù详尽具答之二、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ã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â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â)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三、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名词作状语,往前、上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22、《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三、词类活用【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23、核舟记24、大道之行也26、《三峡》一、通假字[阙]通“缺”,空缺。
二、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三、词类活用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四、实词解释月色入户门内念无与为乐者想遂至承天寺就怀民亦未寝睡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庭积水空明清澈透明但少闲人只28、观潮29、湖心亭看雪八(下)21、与朱元思书一、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返:“反”通“返”,返回。
二、一词多义: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白叫无绝。
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
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
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
三、词类活用: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1. 可爱者甚蕃蕃,多《桃花源记》1. 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2. 中通外直通,贯通 2. 缘溪行缘,沿着3. 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 3. 芳草鲜美鲜美,鲜嫩美丽4. 香远益清益,更加 4. 落英缤纷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 5. 不蔓不枝蔓,生藤蔓;枝,长得枝枝节节 5. 渔人甚异之异,以……为异; 6. 亭亭净植植,树立 6. 欲穷其林尽,穷尽,走到尽头 7.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7. 便得一山得,发现 8. 陶后鲜有闻鲜,少; 8. 既出,得其船既,已经;得,找到 9. 宜乎众矣宜,与乎连用,有当然之意 9. 便舍船舍,离开《核舟记》10. 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1. 明有奇巧人奇,特殊 11.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2. 为宫室为,雕刻 12.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3. 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因,根据;象,模拟 13. 悉如外人悉,全,都 4. 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14.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5. 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 15. 怡然自乐并,一齐;怡然,快乐的样子 6. 高可二黍许可,大约;许,上下 16. 乃大惊乃,竟 7. 石青糁之石青,用石青;糁,涂 17. 具答之具,俱,详细 8. 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8.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9. 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想像 19. 咸来问讯咸,都; 10. 东坡现右足现,露出20.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带领;妻子,妻子儿女;11. 矫首昂视矫,抬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12. 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类似 21. 无论魏晋无论,更不必说 13. 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22. 皆叹惋叹惋,惊叹;惋有惊的意思 14. 珠可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23. 延至其家延,邀请 15.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24. 停数日,辞去停,居住;辞,告辞;去,离开 17.其人视端容寂其,那;视,眼神;端,端真;容,25. 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为,向神色;寂,安详闲静26. 便扶向路扶,沿着;向,原来的,先前的 16. 其船背稍夷夷,平 27.处处志之志,做标志 17. 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28. 及郡下,诣太守乃,到;诣,拜见 18.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同又 29. 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 19.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还;盈,满 30. 并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寻,不久 20.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盖,原来;简,挑选 31. 后遂无问津者问津,探访;津,渡口《大道之行也》《陋室铭》 1. 大道之行也: 行,施行1. 有仙则名名,出名2. 选贤与能:与,通“举” 2. 斯是陋室斯,这3. 讲信修睦:修,培养 3. 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4.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因此。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中语文文言实词归纳汇总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一词多义
舍:寻:
便舍船(舍弃 ) 寻向所志(寻找) 屋舍俨然(房子) 寻病终(不久) 志:中:
处处志之(做标记) 中无杂树(中间)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晋太元中(年间) 其: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指桃花源中的人)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
不复出焉
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处处志之
志:用符号做标记,动词。
未果
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全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象有光亮。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那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幽美的池沼,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
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中人)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他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作了回答。
(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中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界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个渔人给他们详细地介绍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很感叹。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离开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从此以后,就再没人探寻(桃花源)了。
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
2)省略句
省主语:
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
二:便舍船,从口入。
(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
省宾语: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
“之”代“渔人”。
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