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意蕴探究之采访
- 格式:docx
- 大小:21.45 KB
- 文档页数:6
《红楼梦》的美学意蕴《红楼梦》就像一座美轮美奂的艺术宫殿,里面藏着无尽的美学意蕴,咱们今儿个就来好好唠唠。
《红楼梦》的人物美,那可是像天上的星星,各有各的璀璨。
你看林黛玉,就像一朵风中的芙蓉花,娇弱又高雅。
她的美不是那种艳丽的美,而是一种带着忧愁、充满才情的美。
她哭起来的时候,就像雨滴落在花瓣上,让人心疼。
宝玉呢,恰似一块温润的美玉,他的美在他的多情,在他对世间万物的怜惜。
他就像一阵春风,能吹到每个人的心坎里。
还有薛宝钗,她宛如一朵牡丹,端庄大方,美得很有分寸。
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这就好比是在一个大花园里,各种花儿争奇斗艳,每一朵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少了哪一朵都不行。
你能说哪一种美是不好的吗?当然不能。
再说说这《红楼梦》里的建筑美。
大观园简直就是一个梦中的仙境。
那亭台楼阁,就像是仙女住的地方。
潇湘馆翠竹成荫,走在里面就像走在一幅水墨画里,竹影摇曳,仿佛能听见竹叶的沙沙声在诉说着什么。
怡红院呢,精致又充满生活气息,就像一个充满宝藏的小世界。
这些建筑就像一个个音符,组合在一起就奏响了一曲美妙的乐章。
要是没有这些建筑,《红楼梦》就像少了一个很重要的旋律,那可就失色不少了。
服饰美也是《红楼梦》里不可忽视的一点。
那些绫罗绸缎,绣着精美的花纹,就像把天上的云霞裁下来做成了衣服。
王熙凤出场的时候,那一身打扮,就像一只金光闪闪的凤凰。
从她的服饰上就能看出她的性格,华丽又张扬。
这服饰就像是人物的另一层皮肤,把人物的身份、性格衬托得更加鲜明。
就好比你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穿着得体的衣服就能让你更加自信,更加光彩照人。
《红楼梦》里的服饰就是这样,把人物装点得更加迷人。
《红楼梦》的诗词美就更不用多说了。
那些诗词就像一串串珍珠,每一颗都闪耀着智慧和情感的光芒。
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悲伤的故事。
这诗词就像给人物的灵魂开了一扇窗,让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巨著,同时也是揭示晚清社会腐败的传世大作。
它以“悲剧”的手法以极其深刻的人性视角,将晚清封建君主政权、封建家族制度及其黑暗一面表现出来。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有多方面:
首先,悲剧意蕴体现在社会制度上。
晚清的封建家族制度和官吏腐败给九陌人民带去了很多苦难,使曹家九族在财富和地位的争夺中被彻底毁灭,曹夫人的心灵永远受到伤害,她的一生变得悲惨无望。
其次,悲剧意蕴体现在社会现实与理想间的落差。
贾府的数代管家,陈老太太,偏爱的儿孙,贵族情结等,直接导致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不幸。
贾宝玉充满希望地等待着不一样的天空,然而命运却把他击倒了,在最后,贾宝玉流落到廉川,这就是悲剧意蕴。
此外,悲剧意蕴也体现在人性本身上。
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府大宅里困难地生活了多年,内心要有极大的抗争力和求生之心。
然而,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和本质的柔弱,最终导致他们的遭遇,把他们拖入悲剧的漩涡。
总之,《红楼梦》以悲剧的方式显示了封建家族制度,晚清社会阶级制度及其黑暗一面,同时也深切地表现了人性的本质,揭示了人们在封建社会中的悲剧尴尬。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蕴。
首先,就悲剧的本质而言,《红楼梦》无疑是一部悲剧佳作。
从它的情节结构来看,整部作品由高潮和低潮组成,先从贾家富贵、家里闹翻天开始,接着芳官衰,文章藉由众人的虚假话语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将贾府乃至整个贾家破败至此。
从田间,花丛,宫廷一一追踪众人之种种悲剧,连根拔起,无不让人心碎。
而最终,贾家的败落却成就了这部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中的悲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物的悲剧性格。
比如贾宝玉,他具备了悲剧人物基本的特征——孤独,被自身的爱情折磨,有英雄气概,但终究错失千载难逢的外表,最终死去无人帮助。
当然,不仅仅是贾宝玉,比如林黛玉,她一直挣扎于贾政的权术中,更勇敢地对抗封建的封建背景,但无奈的是,这些挣扎都以失败而告终。
另外,它还有极强的反衬效果,比如凤姐,凤姐虽然是贾家的一员,但在晚年却慷慨大方,完全忘记自己的身份,给她的家庭带来负面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衬了贾家的悲剧。
此外,《红楼梦》中对人性的深刻内涵也增添了悲剧气氛。
贾母对女儿玉麒麟的爱,决定要把她留在家里帮忙,以至于她最终只能嫁给了收养她的贾家,因为家中有玉麒麟这样一位“可怜见人”害怕招惹到邪恶的关注,这一切终究也把她拖入了娼室。
而把贾宝玉送出贾家的富察皇后,在一开始曾有诸多慈悲的表现,但最终却终于试图把他灭口,把他变成“世态炎凉”的悲剧,原本是一个伟大的慈悲女王,却变为害人的魔王,正是“枉费苦心,反被恶报”的悲剧。
总之,《红楼梦》是悲剧佳作,深刻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的腐败和封建支配,通过极具深刻诗意的文字,表现了封建时代人物的悲剧性格,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描绘。
其结局也以悲剧收尾,让这部杰作永不磨灭,像一缕春风,满月的孤星,将悲剧的情景永存心间。
红楼梦主题意蕴的合理解读《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意蕴的文学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家族伦理、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等多种元素,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衰落,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因此,对《红楼梦》主题意蕴的合理解读,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可以从《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入手,探讨其对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批判。
小说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比如,贾宝玉的放荡不羁、林黛玉的妄自菲薄、薛宝钗的虚伪矫情等,都揭示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虚伪和虚无。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伦理的深刻批判,以及对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的揭示。
其次,可以从《红楼梦》中的情节和结构入手,探讨其对封建社会的权力机制和宗法制度的揭示。
小说中的贾府和王府等家族,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利益冲突,都展现了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种种弊端。
同时,小说中的一系列纷繁复杂的情节,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衰落,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些情节和结构的安排,揭示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权力机制和宗法制度的深刻揭示,以及对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的揭示。
最后,可以从《红楼梦》中的意象和象征入手,探讨其对封建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的传承。
小说中的“红楼”、“荣府”、“贾母”等意象和象征,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同时,小说中的一系列精美细腻的描写,也表现了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衰落,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些意象和象征的运用,揭示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的传承,以及对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的揭示。
综上所述,《红楼梦》主题意蕴的合理解读,需要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意象象征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对《红楼梦》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素材:1.叶朗:《红楼梦》的意蕴2.《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突破3.冯其庸:解读《红楼梦》1.叶朗:《红楼梦》的意蕴叶朗:大家好!我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给大家讲一讲《红楼梦》。
在讲《红楼梦》之前,我想讲一个问题,就是文学艺术作品的解释的一种无限可能性,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觉得文学艺术作品,它的内容我们一般称之为意蕴,理论作品它的内容我们叫意义,有没有意义,那个意义。
那么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它跟理论作品的内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理论作品的内容它是确定的,因而它是有限的。
比如说我写一篇社论,我这个社论要讲一个什么道理这是很确定的,很明确的,因此它的含义也是有限的,就讲这一个道理,这就像标语口号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像《红楼梦》它的意蕴极其的丰富,极其的丰美,就是我们古人讲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对它们的解释,一种解释、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的意蕴,因此对这样一些作品,对它的解释就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
所以,西方人有一句话叫说不完的莎士比亚,那么我们中国人也可以说说不完的《红楼梦》,意思就是对《红楼梦》的解释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
我为什么要讲这么一段话作为开头呢?就是为我今天的讲演做一个论证,就是有那么多的人,刚才主持人也讲了,那么多人研究《红楼梦》,大家知道自从《红楼梦》一出来,就有研究《红楼梦》的人,《红楼梦》刚出来的时候不像我们今天是印刷本,叫手抄本,就是你有一本《红楼梦》,当时叫《石头记》,我借过来找人帮我抄下来,我就有一部了,叫过录本。
当时流传这种手抄本的时候,上面就有一个署名叫脂砚斋的人,在上面写评点。
那么这个脂砚斋是个什么人呢?红学家有讨论,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也知道,《红楼梦》里头几乎任何一个问题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讨论很多、争论很多,那么脂砚斋是什么人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就不去详细说他。
但是有一点,红学家差不多多数人都是同意的,就是脂砚斋,第一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家族的一个人,而且他的辈分可能比曹雪芹稍微大一点,比如说是他的叔叔这样的;第二,他对曹雪芹的生平,对他的创作,对他的思想非常熟悉;第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也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因为据他自己说,比如说秦可卿这一段故事,他说我命令曹雪芹把它删掉,曹雪芹真把它删掉了,就把秦可卿的故事从前面退到后面去了,就虚写了,不是实写,是虚写了。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深刻的悲剧意蕴也是其不可忽略的一面。
悲剧是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描绘主人公遭遇不幸、境遇逆转、灾难降临等情节,来展现出人类生命的无常和无力,以及人性的弱点和局限。
在《红楼梦》中,悲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物的命运被安排得颇为悲惨。
尤其是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他们都出生于富贵之家,但却都面临着种种困境和不幸。
贾宝玉作为大贾家的少爷,却因为母亲的早逝和家族的纷争,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和安定;林黛玉作为贾宝玉的表妹,拥有着美貌和才华,却因为家族的衰败和自己的情感问题,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薛宝钗作为名门闺秀,有着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教养,却因为自己的爱情和家族的压力,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人,最终也无法得到自己的幸福。
其次,情感的矛盾和纠葛也是悲剧的重要因素。
在《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错综复杂,充满着矛盾和纠葛。
比如,贾宝玉与黛玉、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黛玉与宝钗之间的竞争和猜疑,都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
这些矛盾和纠葛不仅使得人物的情感生活变得苦涩和痛苦,更使得人物的命运陷入了无法挽回的悲剧之中。
最后,社会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也是悲剧的主要元素。
在《红楼梦》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往往受到了社会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
比如,宝钗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情;黛玉因为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不符合传统的女性道德规范而受到了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这些社会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使得人物无法真正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进而导致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蕴深刻而复杂,不仅是人物命运的悲惨和情感的矛盾,更是社会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人物的悲剧结局。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
《红楼梦》是清代文学大师曹雪芹笔下的一部浪漫史诗巨著,也
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它主要以宝黛乔和悲情爱情故
事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在十八世纪晚期的社会形态和人物心理,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小说中、外,古今中外,社会生活、情感
生活、社会政治现实等各个层面。
《红楼梦》对现实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表征,把握住了十八世纪末
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人性的悲剧,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蕴非常深刻。
它所描绘的封建社会,是一个残酷的世界,它的婚姻制度植根于父权
制度,它的封建道德使婚姻更加苦涩,宠妃们压抑着心中的爱情却又
无力突破自己的宿命,她们渴望爱情和自由,可却只能将美梦封印在
心中,最终遭到暴戾宫廷的摧残,甚至是死亡。
曹雪芹以诗性的文笔,凸显出社会生活的悲剧性,把宫廷政治、
宫廷爱情、宫廷矛盾、宫廷美学、家庭道德及诸多封建思想的悲剧结
合起来,构成了《红楼梦》的悲剧主题。
她把宝黛和其他角色的爱情、悲剧、矛盾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里无可奈何的命运,
表现出封建社会渐趋腐朽、封建贵族政治灭亡及其覆灭的悲剧性。
《红楼梦》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从宝黛
和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来看,他们的爱情和梦想终究难以实现,都陷
入了悲剧的境地;从整体社会层面来看,曹雪芹通过尽可能细致的描述,把中国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来描绘出来,中国封建社会
的生存竞争和不断演变的社会秩序,都在考验着人们不停痛苦的流泪,这就是红楼梦中最为有力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其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值得探讨的问题:
人物形象:《红楼梦》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命运和人际关系都非常复杂。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都非常值得探讨。
社会背景:《红楼梦》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家族制度、官僚制度、婚姻制度等。
探讨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文学价值:《红楼梦》是一部文学巨著,其文学价值非常高。
例如,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方面都非常值得探讨。
文化内涵:《红楼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
探讨这些文化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影响与传承:《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影响和传承非常深远。
探讨《红楼梦》的影响和传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我: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首先请您讲解一下关于你理解的红楼梦的意蕴。
叶朗:你好!今天我常高兴有机会给大家讲一讲《红楼梦》的。
在此之前,我想讲一个问题,我们觉得文学艺术作品,它的内容我们一般称之为意蕴,理论作品它的内容我们叫意义,有没有意义,那个意义。
那么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它跟理论作品的内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理论作品的内容它是确定的,因而它是有限的。
比如说我写一篇社论,我这个社论要讲一个什么道理这是很确定的,很明确的,因此它的含义也是有限的,就讲这一个道理,这就像标语口号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像《红楼梦》它的意蕴极其的丰富,极其的丰美,就是我们古人讲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对它们的解释,一种解释、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的意蕴,因此对这样一些作品,对它的解释就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
所以,西方人有一句话叫"说不完的莎士比亚",那么我们中国人也可以说"说不完的《红楼梦》",意思就是对《红楼梦》的解释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
我为什么要讲这么一段话作为开头呢?就是为我今天的讲演做一个论证,就是有那么多的人,刚才主持人也讲了,那么多人研究《红楼梦》,大家知道自从《红楼梦》一出来,就有研究《红楼梦》的人,《红楼梦》刚出来的时候不像我们今天是印刷本,叫手抄本,就是你有一本《红楼梦》,当时叫《石头记》,我借过来找人帮我抄下来,我就有一部了,叫过录本。
当时流传这种手抄本的时候,上面就有一个署名叫脂砚斋的人,在上面写评点。
那么这个脂砚斋是个什么人呢?红学家有讨论,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也知道,《红楼梦》里头几乎任何一个问题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讨论很多、争论很多,那么脂砚斋是什么人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就不去详细说他。
但是有一点,红学家差不多多数人都是同意的,就是脂砚斋,第一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家族的一个人,而且他的辈分可能比曹雪芹稍微大一点,比如说是他的叔叔这样的;第二,他对曹雪芹的生平,对他的创作,对他的思想非常熟悉;第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也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因为据他自己说,比如说秦可卿这一段故事,他说我命令曹雪芹把它删掉,曹雪芹真把它删掉了,就把秦可卿的故事从前面退到后面去了,就虚写了,不是实写,是虚写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脂砚斋他也可以说参与了部分的《红楼梦》的写作,这是脂砚斋。
那么,脂砚斋可以说是第一个红学家,那么在脂砚斋之后有很多红学家,很多大学者都写了评论。
研究《红楼梦》的文章,比如像我们的蔡元培先生,比如像胡适,胡适之先生,还有俞平伯,更早的还有王国维,他们都写过评论《红楼梦》的文章。
五十年代,特别改革开放以后,研究《红楼梦》的人就更多,出版了很多书籍,还有两个专门的刊物,研究《红楼梦》的刊物。
那么,我的意思就是说,尽管已经有这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写了那么多的《红楼梦》的书,对《红楼梦》说了那么多的话,我们今天依然可以继续说下去,因为《红楼梦》是说不完的。
对一部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对它的解释有一种无限地继续下去的可能性。
那么我认为,尽管有这么多的人研究《红楼梦》,但是对《红楼梦》的意蕴的某些方面好像,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似乎并没有说得很清楚,还有一些重要的层面,好像被大家忽略了,至少被大多数人忽略了。
那么,我今天借这个机会就谈谈我的看法。
因为我不属于红学家,所以不一定对,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见谅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大家看《红楼梦》都知道,《红楼梦》里头描写了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其真实、极其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广阔的空间。
那么,这样的小说过去是没有的,过去我们的小说主要是几种,一种是神魔小说,比如像《西游记》;一种是英雄传奇,比如像《水浒传》;一种是历史演义,像《三国演义》。
后来出了一个《金瓶梅》,这个是小说史上一个很大的转折,《金瓶梅》是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生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面貌。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继承了《金瓶梅》的这条路线,但是又大大的发展,有一个大的飞跃,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登峰造极的这么一个地步,那么这个层面,过去我们国内研究《红楼梦》的学者讲得比较多,比如过去有一些提法,说《红楼梦》是四大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说《红楼梦》是封建末世的形象的历史,《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等等,这样一些提法,我想都是就这个层面来说的。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它有这个层面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不是唯一的原因。
那么,《红楼梦》意蕴还有第二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就是《红楼梦》的悲剧性。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这个是大家都承认的,但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究竟在哪里,这个大家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家庭,就是贾府,或者四大家族,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它们衰亡的悲剧,或者由盛到衰的悲剧,也不仅仅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的悲剧。
那么在哪里呢?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是在于作家曹雪芹,他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这么一个悲剧,简单来讲就是美的毁灭的悲剧。
先要说一说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什么。
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明代的一位大文学家、大戏剧家汤显祖那儿继承下来的。
汤显祖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情"字,情感的那个情字。
那么这个"情"字的概念,从古以来大家都用,但是汤显祖这个"情"的概念,跟过去人讲的"情"有不同的内容,它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新的东西。
这个新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追求人性的解放。
汤显祖自己说,我这个"情",一方面跟"理"相对立,一方面跟"法"相对立。
他所谓的"理"就是封建社会的那些传统的伦理观念,他所谓"法"就是封建社会那种社会的秩序、社会的习惯。
那么,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就是人性,生而有之的,它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就是不应该用封建社会那种伦理观念、那种社会秩序、社会习惯来限制它、来扼杀它。
那么,汤显祖他把人类社会分成两种,一种叫做"有情之天下",一种叫做"有法之天下",他要追求"有情之天下","有情之天下"就是春天,所以追求春天成了贯穿汤显祖全部作品,他的散文、他的诗歌、他的小说、他的戏剧的一个主旋律,追求春天。
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曹雪芹的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开头就说,我这本书,我这本《红楼梦》"大致谈情"。
"情"是他的核心。
曹雪芹要寻找有情之天下,要寻找美的人生,要寻找春天。
但是现实社会同样也没有春天,他就虚构了、创造了一个春天,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
这个是什么?就是大观园,大观园是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小说一开头写过的那个太虚幻境。
那么大家知道太虚幻境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里头只有女孩子,没有男的,大观园同样的也是个女儿国,大观园里头除了贾宝玉,都是女的,都是女孩子,是一个有情之天下。
大家读《红楼梦》都会有这个感受。
比如第六十二回,写史湘云喝醉了酒,她要睡觉,就在一块石头上睡觉了,她怎么睡的呢?拿一个手巾包了一包芍药花的花当枕头,躺在那儿,她的身上、头发上都落满了花,芍药花的花瓣,她的扇子掉在地上也埋在花堆里头,还有一群蜜蜂、蝴蝶围着她飞来飞去,她还说了梦话,那个梦话也是很美的一种酒令,"泉香而酒冽",是一个很美的词,是一个春天的世界。
再比如六十三回,写怡红院"群芳开夜宴",怡红院是贾宝玉住的地方,什么叫"群芳开夜宴"呢?就是大观园那些女孩子聚集在怡红院给贾宝玉祝寿,她们等到外面巡逻的、巡夜的都走了,安静下来,把大门一关,就开始聚在一起喝酒、行酒令、唱小曲,最后都喝醉了,横七竖八的睡了一地。
第二天早上醒过来了,大家一看,你睡在这儿,我睡在那儿,躺了一地,都感到很不好意思,袭人就说了"昨儿个都好上了",晴雯,她说晴雯那个丫鬟,"晴雯连臊都忘了",就是不害臊,忘了臊了,"我记得她还唱了一个",四儿,另外一个小丫头四儿就说了,"姐姐",她叫袭人叫姐姐,"姐姐你忘了,你不是也唱了一个吗,在座的谁没有唱过?",大家听了以后脸都红了,都在那儿笑个不住。
这是个春天的世界,是个"有情之天下",它这个不符合当时,不符合有法之天下的规定,是一个美的世界,那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对情的赞美,总而言之是对少女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和赞美。
这个小说写贾宝玉游太虚幻境的时候,他就说,"这个地方、这个去处有趣",这个地方有趣,"我能够在这儿过一生,纵然失去了家也愿意",我在这儿过一辈子,就是失去了家也愿意。
这句话很重要,大家要注意,他说我失去了家也愿意,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现在这个家并不是他的归宿,他认为并不是他的归宿,并不是他的精神家园,太虚幻境才是。
现在搬进了大观园,实现了他的理想,小说就写贾宝玉心满意足,"再无别向可求,可生贪求之心",没有别的要求了。
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这个有情之天下,它是被周围的恶浊的世界,就是所谓"有法之天下"包围着,不断地受到打击和摧残。
大观园这个春天的世界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很快就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调零"的景象。
林黛玉两句诗大家都知道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这两句诗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的有情人和有情之天下在当时的时代的遭遇和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
大家记得晴雯,她就是因为长得好一点、长得美一点,最后被迫害至死,首先是贾宝玉被他父亲一顿毒打,差一点打死,接着大观园的少女一个一个地走向毁灭。
最开始金钏投井,晴雯屈死,司琪撞墙,芳官出家,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一直到林黛玉去世,林黛玉死得很奇特,她是泪尽而逝,就是眼泪哭干了以后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