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谈谈培养初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基本策略一、人格塑造策略。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
”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
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马克思早就提出了“创造与人的本质和自然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这一命题,即使人对语言现象的感觉成为人的感觉,实际上也就是在“创造着具有深刻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
把人格的构建塑造当作语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界定,其创意就在于发掘“人的本质力量在语言客体上对象化的实现”,其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
二、促进个性发展策略。
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谈及创造性。
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头脑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个学生的头脑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阿Q和孔乙己形象。
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
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
语感能力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曾经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至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
”因此,教学中就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比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未必非得把学生驱入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其“反抗”意义的思维峡谷不可,如果有同学从人性方面去考察得出那是本能的“挣扎”也不能否定;读《荷塘月色》,有学生只为朦胧、宁静、优美的意境所陶醉,并未领略什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也没什么不妥。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措施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觉,是人们自然而然获得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培养语感,这有利于他们的语文水平的提高。
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感的措施。
一、多听多读听与读是开发语感的基本方法,学生应该多阅读有代表性的好的文学作品,从中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音律等特点,培养自己的语感。
多听名家读书的录音,多听合适的音乐,能够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语感。
二、背诵经典背诵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把蕴藏在课本中的优美语言积累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有益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背诵好的文学作品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学生可以背诵一些名家的诗歌、散文等经典作品,例如陆游的《钗头凤》、李白的《将进酒》、鲁迅的《朝花夕拾》等。
三、模仿创作模仿创作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生可以尝试按照短文、诗歌等形式创作自己的作品,尤其是模仿名家高超的语言风格,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模仿创作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应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己的模仿能力。
四、活学活用学生不仅要注重语言的形式,而且要注意语言的内容和背景。
活学活用是指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社交背景,灵活运用语言技巧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阅读、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多思考、多比较,运用所学知识,钻研语言的深层次含义。
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思维的闪光点引起他人注意,培养自己的语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只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践行,注重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才能获得良好的语感。
探讨初中语文基于新课程理念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摘要: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工具。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以素养为核心,以探究为方式,以情境为载体,以评价为支撑,以改革为动力。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初中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本文将阐述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意义,并提出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培养措施一、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语文学习所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语言运用能力。
这是指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目的和对象,灵活运用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有效地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表达和交流。
文本解读能力。
这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分析、评价和欣赏各类文本(包括文言文、现代文、诗歌、小说、戏剧、影视等),把握文本的主旨、结构、风格、情感和价值观等,并能够运用多元的视角和方法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文化意识与价值判断。
这是指学生能够认识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了解和接纳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形成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包容的文化态度,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对文本和现实问题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人文情怀与审美品位。
这是指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怀和责任感,增强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追求,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创造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和优雅高雅的审美品位[1]。
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意义(一)培养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也是参与社会生活和实现个人发展的必备条件。
通过培养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掌握规范正确的语言知识,熟练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提高信息处理和表达交流的效率和质量,增强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
一、母语激趣: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
每天我都会利用早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是特别显著的。
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
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
二、魅力激趣:教师魅力是指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偶像”.新课标提出:“教师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语文教材包罗万象,丰富多采,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有全面的能力素质,必须广学博采,广泛学习天文史地、古今中外等多方面的知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学生就自然会对学语文发生兴趣。
三、文本激趣:新课标下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刻苦学习,更应该进一步咯养学生喜爱这门学科。
教材。
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典范文章,其内容有抒精性、叙述性、议论性和说明性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从以下几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1.精心设计导语。
语文学习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交流方式,学生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能够提高自身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其文学素养及社会价值观。
语文学习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语感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尤为重要,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因此,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方向。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文本内容和语言表达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提高其语感能力。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标背景下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进行论述。
一、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性1.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能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在语感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和启发式教学,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动力[1]。
2.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培养语感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能提高学生用语准确性,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沟通效果。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
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能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4.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能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存在的问题1.学生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彰显以往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是主动参与者和实践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教师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缺乏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培养学生语感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
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
事实证明:语感的培养并非靠教师一味的“讲”便能奏效的,必须切实采用多种方法。
一、自悟语感,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自悟语感儿童对于课文中的信息,在记忆贮存中找到与它相似的信息组块以后,进行匹配与识别,从而理解了这部分内容,这种匹配与识别就是凭借语感进行的。
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例如:我们在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自悟语感。
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通过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和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的大概内容:农民春种秋收,春种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到很多粮食。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为小猫最爱吃鱼,它也想收到很多鱼,于是就去种鱼。
在悟读阶段,让学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来感悟。
首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小猫能不能收到鱼?为什么?他错在哪里?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再进行讨论。
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从而得到结论:鱼种在地里会烂掉,小猫是收不到鱼的。
鱼儿离不开水,鱼的生活环境与庄稼不同。
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会做傻事的。
从而让学生悟出小猫从农民种玉米、种花生收获很多而得出无论种什么都会有收获的推理方法是错误的。
二、品赏重点词语,形成语感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关键字词,品赏那些关键字词的表现力和蕴含的情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从而形成语感。
语文语感要怎么样培养?语文老师都应该知道,学生学习母语语感十分重要。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对于学生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已不再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侧重于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一、引导学生勤于读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
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
”以读为本是培养小学生语感的基本前提。
二、养成阅读思考习惯“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考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品质正处于发展阶段,其特点是: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不善于联系看问题,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更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努力让学生的思维融于阅读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不同。
例如,《丰碑》一课语言朴素、感情浓烈,是歌颂军需处长大公无私的课文。
学生熟读课文后都有自己的感受,而我在授课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生:我知道,讲的是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生:我知道,讲的是一个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将军和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
通过阅读课文中对军需处长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描写,引起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关注,从而以课文关键人物的“情”导出学生的“情”。
在“导”这一环节中,我们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导读中感悟、质疑、实现、掌握,促进学生自悟自得,深刻体会、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声、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世界,并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情感。
四、朗读时要带有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入情入境,让主体的思想感情与文章融为一体,细细品味,体味文章的气韵和语言美。
初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探索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分不同层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感训练;能力升华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06-001语感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界的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
新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先后五次提及有关“培养语感”的问题,并把它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明确提了出来:“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分不同层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加强诵读,着眼对语言的感悟现代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我在教学李白《行路难》一文时,文中描写李白在面对仕途坎坷而对前途倍感茫然的重点词句,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分读、齐读、轮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推敲、品味,“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引导他们想象宴会时的情景,感受作者的心事重重,犹豫彷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会主人公空怀豪情壮志的惆怅无奈。
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悟出语言材料中人物的真实思想感情,面对前途的满腹愤懑,而豁达的人生态度,最终让他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
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巩固阅读的成果,如此,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积累,在写中发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摘要] 本文明确了语感的概念,提出了采用“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以期在贯彻实施新课标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关键词] 语感语感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在语文学习中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要积累、体验、培养、发展语感的要求,为语文教师实施语感教学提供了依据。
新课标对语感能力培养的强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即应该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
语感教学对改变当前忽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忽视学生对语言的独特感悟和体验的教学现状,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就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感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什么是语感
语感”一词,始见于1928年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的《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一文中,对什么是语感?他有过这么一段生动的描述:“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
‘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
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
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
真的生活如此,真的文学也如此。
”他认为语感是对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觉,认为文学与生活一样都有说不尽的情趣,说不尽的意味需要去感受、去品味。
他这一观点得到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响应,认为:“对于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之后的几十年,人们又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感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归纳众多观点,都比较赞同俞冬伟对其下的定义:“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感性中粘附理性的悟性;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明确了“语感”的概念就不难归纳出“语感能力培养是指对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培养。
”
二、语感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语感培养应遵循正确的途径,具体而言就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其中,感受是前提,理解是基础,积累是关键,运用是目的。
1、在吟咏美读中感受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前提
吟咏美读是传统语文教育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是眼、口、心、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汉语汉字是音、形、义的有机统一体。
学生对汉语汉字的声音、形态的感知能力是语感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吟咏诵读,才能使其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才能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文字的优美,才能从整体上领悟作品的韵味,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形成对言语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等的感应能力。
2、在涵泳品味中理解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基础
涵泳品味是在吟诵熟读基础上的潜心专注的研读方法。
所谓涵泳
品味,就是通过潜心体会、玩味,达到对言语作品深入的、全方位的感知与体悟。
涵泳品味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义、情感、色彩、分寸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涵泳品味的目的是培养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
(1)比较揣摩,领悟语感
汉语中存在许多同义词、近义词,这些词语在程度、范围、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等方面总是存在着差别。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借用同义词来比较,可显示出原句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并逐步培养起学生对词语差别的敏锐性。
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通过把动词“轮”与相近的“转”“动”等词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品味出用“轮”字能更好地塑造出祥林嫂那种精神彻底崩溃,心死而痴呆的木头人形象。
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何种句式,是用反问句,还是陈述句;是用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都是有讲究的。
在语感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句式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
例如,《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刻画:“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枝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从句法看,采用定语后置句,把“空的”“下端开了裂”的特征放到句后,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这样就把祥林嫂的穷困潦倒的凄惨形象,用特写镜头的方式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所以,倒装句式与常式句相比有着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2)借助语境,激发语感
语境就是言语环境,语境制约着言语的生成,规范着言语的意义与价值,具有专一化解释功能与具体化生成功能。
对语义的把握,除了它的词典意义之外,还有语境意义,即语言文字在整个文章中的实际意义及所起的实际作用。
作家在为文时,常常把语言文字放在整个文章中来考虑,设置一种特殊语境以酝酿出自己独有的情感氛围。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
如学习《荷花淀》一文,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设语境,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暗含于字里行间、融合于文中的充满了艺术张力的情感信息,从而提高语感能力。
(3)想象联想,丰富语感
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与联想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汉字的具象性特征极利于读者展开想象与联想。
文学作品的“空白点”及“不确定性”使作品呈现开放的未完成状态,为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填补与充实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语感教学中,想象和联想是触发学生感悟言语的媒介,是培养学生对言语作品有较深感知力和较高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
学生丰富的想象过程,是学生语感不断丰富、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
艺术形象往往是一篇作品整体建构的艺术焦点。
只有把握艺术形象,通过对其加以心灵化的品味、鉴赏,才能启发学生的想象,从
而揭示形象中包含的内蕴,达到对文学作品更深层的把握。
如闻一多的《死水》一诗,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把握“死水”这一艺术形象,再联系作者的留美经历、思想状况及时代背景,就能把握这一形象深刻的象征意义。
“死水”不仅仅是写实,这一形象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凋敝的黑暗社会的写照。
3、在熟读成诵中积累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关键
(1)熟读成诵,积累语感
培养语感最基本的就是直接感受吸收语言,习得积淀语言。
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培养语感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而感受吸收、习得积淀语言的有效途径就是记、诵。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揣摩,其目的就是形成语感。
因此,教师必须指导中学生选择一些优秀作品反复诵读,达到记忆。
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其作用不仅仅在于记诵这些名篇佳作本身,还在于通过记诵,使自己词汇、语汇丰富,并掌握大量的结构技法,形成良好的语感。
(2)广泛诵读,拓展语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等。
“万卷”“百遍”含有一个读书的“量”的问题,“破”“见”又提出了一个读书的“质”的问题。
不达到一定的识记量,怎能产生质变?怎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单靠教材内有限的“课
文”是不够的,我们要通过大量的诵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因此我们要尽力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指导他们将课堂上积淀的语感灵活的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阵地。
4、在交流与表达中运用语言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语感能力,归根结底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口语交际、阅读、写作才得以形成和提高的,因此,自觉地运用语言尤为重要。
在交流与表达中运用语言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为语感生成与发展的迁移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如在口语课中引进读写,安排一定时间阅读教材或让学生拟写发言提纲;阅读教学中可围绕课文进行问答或谈读后感;在写作课动笔之前进行审题、构思、讨论,讲评作文时请学生进行口头评价等等。
这样的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感能力。
此外,还可开展内容丰富的竞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情境剧表演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培养和交流语感的机会。
总之,当代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已成为时代的需求。
语文教师更应该致力于语感能力培养的研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求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参考文献:
[1]《新课改背景下语感能力培养研究》宋平.
[2]《试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感》吴燕平《文学教育》,2009.4.。